中医内科医案记录

合集下载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一、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小李,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子,平时身体还算不错。

前段时间着凉后就开始咳嗽,自己吃了点止咳药,但是没什么效果,拖了大概一个星期,实在受不了就来找我看中医了。

二、初诊。

他来的时候,咳嗽声不断,那声音听起来又重又浊,就像个破风箱似的。

我先让他坐下,慢慢说说是怎么个情况。

小李就开始抱怨,说这咳嗽啊,白天晚上都不停,尤其是晚上,咳得他都睡不好觉,感觉嗓子里痒痒的,但是又没有多少痰,好不容易咳出点痰,还是那种白色黏腻的。

我给他把了把脉,发现脉象浮滑。

又看了看舌头,舌头胖大,苔白腻。

我心里就有了数,这就是典型的外感风寒,加上体内湿气有点重,导致肺气失宣,所以才一直咳嗽。

然后我给他开了个方子,用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麻黄6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紫苏叶10克。

我给他解释说:“这麻黄呢,就像一把小扫帚,把堵住你肺这个屋子门的冷风给扫走;杏仁能降肺气,让你这肺气顺溜点;甘草调和诸药;半夏、陈皮、茯苓呢,就是专门来对付你体内湿气的,把那些湿气都给化掉;紫苏叶既能帮着麻黄驱寒,又能让你这嗓子不痒。

”三、复诊。

过了三天,小李又来找我了。

这次他可高兴了,一进门就说:“大夫,您可真是神了!我吃了您开的药,咳嗽减轻了好多,晚上能睡个好觉了。

”我又给他把了把脉,脉象比之前平稳了些,舌头的胖大也稍微减轻了,苔还是有点白腻,不过比之前薄了。

我看这方子起效了,但是还得巩固巩固。

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稍微调整了一下药量。

麻黄减为3克,因为寒邪已经去了一部分了,不能再用太多麻黄这种猛药了。

又加了6克白术,增强健脾祛湿的功效。

我对小李说:“你这就像打扫屋子,已经打扫得差不多了,但是有些角落还得再仔细清理清理,这白术就是专门来把那些小角落里的湿气给处理干净的。

”又过了一个星期,小李的咳嗽就完全好了。

他还特意来感谢我,说以后再也不敢小瞧中医了。

一、患者情况。

小赵是个女大学生,每次来月经的时候啊,那痛经就像个小恶魔一样折磨她。

中医典型医案大全

中医典型医案大全

中医典型医案大全一、心悸李某,女,65岁。

初诊:患者有冠心病史,因胸闷、心悸,服用多种药物效果不佳。

刻诊:心慌胸闷,动则加重,气短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西医诊断:冠心病。

中医诊断:心悸。

此为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治宜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用归脾汤加减: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龙眼肉15克,酸枣仁20克,柏子仁15克,茯神15克,木香6克(后下),炙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7剂后心悸明显减轻,精神好转。

上方继续服用7剂后诸症悉除。

按:患者年老体虚,心脾气虚,血不养心则心悸;脾气虚则乏力、气短;血虚则头晕;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脾虚血亏之象。

治宜健脾养心,气血双补。

归脾汤重用黄芪、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之气;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龙眼肉补益营血;茯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炙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

二、眩晕张某,女,45岁。

初诊:头晕耳鸣数月,视物昏花,精神疲倦。

平素经量多,色红兼有血块。

经前烦躁易怒,乳房胀痛,痛经明显。

刻诊:舌质红绛有瘀点,苔薄黄而干,脉弦数有力。

此属肝肾不足、阴虚阳亢之证。

治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处方:天麻20克(单煎兑入),山栀子15克,黄芩15克,石决明30克(先煎),川牛膝15克,杜仲12克(先煎),桑寄生15克,益母草30克,夜交藤3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7剂后头晕明显减轻,精神好转。

上方继续服用7剂诸症悉除。

按:患者年近更年之时精血已亏、冲任二脉受损。

症见经量多兼有血块为崩漏之先兆。

肾藏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而走于脑,肾精不足则脑髓空虚而头晕;肝肾不足则头晕兼见腰酸耳鸣;经前烦躁易怒、乳房胀痛、痛经明显均为阴虚肝旺之象;视物昏花为阴虚不能上承之象;舌质红绛有瘀点、脉弦数有力亦为阴虚阳亢之征。

故治宜平肝潜阳为主以滋养肝肾为辅使精血同补而疗效更佳。

方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益母草活血调经;夜交藤安神定志。

吕英医生的医案(三)

吕英医生的医案(三)

吕英医生的医案(三)病例十四:女 29岁未婚这是病人发给我的治病资料:接手李可老中医的患者。

长期以来主要症状有:1. 长期便秘。

服用李老的药后多数时候每天有大便,量尚可。

但停药后回复秘结、量极少。

2. 白带偏多,长期有点粘稠,色略黄。

2006年7月初十分劳累,那时开始,明显增多,色黄、粘稠,气味酸。

一天有时可流满两整张护垫。

3. 01年内科门诊发现左下腹有一硬块,后多次B超检查均正常。

但该部位时有隐痛,偶尔刺痛。

快步走时常常感觉有硬物在该处作痛。

05年2月,CT照出在“膀胱、子宫左上方位置见一椭圆形实性密度肿块影,大小约为5.1cm×4.3cm,CT值约为50Hu,肿块边缘清,与子宫分界不清,内部密度均匀,未见低密度坏死灶及钙化灶,膀胱稍受压移位,直肠形态正常,未见占位。

”后再经多次B超检查均正常。

4. 长期畏寒怕风,尤其腰、膝、脚。

极易感冒,常常有痰。

月经前膝、髋关节及小腿易酸痛。

5. 时有腰痛,左肾部位摸之较冷,有时冷痛。

6. 中后部舌苔长期剥苔。

7. 眼常干涩,偶有目痛。

有砂眼。

常有色黄、粘稠的眼睛分泌物,早起后尤多。

8. 休息不好时,膻中处易痛。

9. 昏沉、易疲劳,睡时不易醒,但梦较多。

10. 出汗少,尤其是下半身。

11. 易口干,特别是早晨起床时。

12. 有时尿频。

尿频发生时常常是在未时,或疲劳时。

13. 月经一般都是26天一个周期,每次都要7天才完全干净。

病史:上小学前曾患慢性肾炎。

上学后的尿常规检查均正常。

生活史:初中时常冬泳。

学生时代经常熬夜,运动较多。

现在情况:休息较晚(子时)、不运动、不吃生冷和刺激性食品、怕酸。

2006-7-21李老诊:寒凝三阴,气血阻滞,少腹左侧徵块八个月。

舌中剥、脉细数,按之散。

制附片45g (每日加10g,至服后半小时内全身发热、唇舌微麻为度)干姜、红参须、白术各90g,灸甘草120g、赤石脂 30g、紫油桂12g研服、车前子10g(包)、麻黄10g、辽细辛45g、吴茱萸30g、生姜45g、葱白4寸、大枣30枚。

中医门诊内科病历范文

中医门诊内科病历范文

1.刘某,女,46岁,主诉:尿频,尿急3天。

现病史:尿频、尿急,无尿痛,每日排尿次数最多达16次,小腹发凉,纳可,眠可,大便调。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沉。

诊断:尿频病,肾气不固证。

治以补益肾气,固摄缩尿。

处方如下:熟地、山药、山萸肉、黄芪各20g,浮小麦、煅牡蛎各30g,鸡内金15g,益智仁、桑螵蛸、炒白术、覆盆子、陈皮各10g,砂仁5g,3 剂,每日 1 剂,水煎 2 次,取汁400mL,每次200mL,每日早、晚2 次温服。

二诊:尿频症状无好转,原方加杜仲、续断、桑寄生各15g,3剂。

三诊:8月16日,尿频症状仍无好转,舌淡、苔薄白,脉沉。

改治以温通心阳为法,方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方药如下:瓜蒌、薤白、桂枝各10g,浮小麦、煅牡蛎各30g,豆蔻10g,木香3g,3 剂。

2.赵某,女,52岁,主诉:尿频、尿急5 天。

现病史:伴有尿频遇冷加重,夜尿频甚,畏寒,舌淡暗,苔白微腻,脉沉。

尿常规未见异常。

诊断:尿频,证属肾气不固证,治以补肾固摄为法,处方:山药、山茱萸、益智仁、鸡内金、炒白术、金樱子各15g,桑螵蛸、佛手、丹参10g,砂仁5g,黄芪30g,5 剂。

每日1 剂,水煎2 次,取汁400mL,每次200mL,每日早、晚2 次服。

二诊:尿频未见好转,舌淡暗,苔白微腻,脉沉。

在原方中加入瓜蒌、薤白、桂枝各10g,4 剂。

3.袁某,女,77 岁。

主诉:咳嗽咳痰半个月。

现病史:患者半月前因吹风受凉导致感冒,伴见咳嗽咯痰,色白稀,自行服用头孢呋辛酯片、氨溴索口服液后症状无明显好转。

门诊就诊时症见咳嗽,咯痰,痰色白而稀,量多,口干,活动时感胸闷气喘,胃纳不香,夜寐差,小便调,大便软烂,平素怕冷。

舌质淡、苔白微腻、边有齿痕,脉沉缓。

查体:咽喉部轻度充血。

两肺听诊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啰音。

西医诊断:感冒后咳嗽。

中医诊断:咳嗽(寒饮伏肺)。

治宜散寒解表、温肺化饮。

予小青龙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姜半夏、麻黄、杏仁、桂枝各10g,生姜6g,细辛3g,白芍15g,炙甘草5g。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60篇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60篇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60篇
1. 肝阳上亢导致失眠
患者:女性,45岁主诉:失眠已经两年,每晚入睡困难,睡眠不深,醒后觉
得疲倦,精神不振。

辨证与治疗
根据患者的症状分析和中医辨证,初步判断患者可能是肝阳上亢导致失眠。


疗方案如下:
•中药调理:使用柴胡、黄芩、钩藤等清热解毒、平肝降阳的中药组方,每日2次服药,连续一个月。

•饮食调控:建议患者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多食用绿叶蔬菜和水果,保持饮食清淡。

•避免过度劳累:患者需调整作息时间,保证每晚有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熬夜。

治疗结果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失眠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她表示入睡变得更容易,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精神状态和体力也有了明显的恢复。

在随访期间,患者的失眠症状没有再复发。

2. 湿热下注导致膝关节疼痛
患者:男性,60岁主诉:膝关节疼痛已经半年,疼痛加重时有红肿,活动受限。

辨证与治疗
根据患者的症状分析和中医辨证,初步判断患者是湿热下注导致的膝关节疼痛。

治疗方案如下:
•中药调理:使用黄柏、败酱草等清热解毒、祛湿的中药,加入川乌、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每日2次服药,连续一个月。

•局部热敷:每晚用温水泡膝关节,帮助缓解疼痛和红肿。

•饮食调控:建议患者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薏仁等。

治疗结果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症状明显减轻。

红肿现象消失,活动范围也有所增加。

患者表示对中医治疗效果满意,继续坚持调理饮食和适量运动,症状没有再次发作。

……
(此处省略部分,共60篇)。

中医内科心系疾病医案

中医内科心系疾病医案

中医内科心系疾病医案
1. 心烦气躁
病人:张先生,45岁,工程师。

主诉:心烦易怒,睡眠差。

症状:患者平素为人急躁,容易动怒,精神状态差,经常失眠。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肝火旺盛,肝气郁结。

治则:疏肝理气,清肝熄风。

处方:生黄芪20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党参10克,甘草6克。

2. 心悸失眠
病人:李女士,38岁,会计。

主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症状:患者长期加班熬夜,导致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状。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心脾两虚,火扰心神。

治则:养心安神,补益心脾。

处方:黄芪20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远志10克,酸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龙眼肉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

3. 胸闷心痛
病人:王先生,52岁,公司经理。

主诉:胸闷憋气,心前区痛。

症状:患者常因工作操劳过度,导致胸闷、憋气、心前区痛等症状。

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涩。

辨证:瘀阻心脉,气机不畅。

治则:活血化瘀,疏通气机。

处方:红花10克,丹参15克,三七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延胡索10克,桃仁10克。

以上是一些常见心系疾病的医案举例,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每个病人的症状虽有相似,但根据舌脉证候的具体表现,采取辨证施治,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对症下药,以期达到很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内科典型医案

中医内科典型医案

中医内科典型医案
【病因】:肝郁气滞
【临床表现】:患者女性,38岁,主诉持续性头痛、失眠、情绪不稳、胸闷、咳嗽、疲劳,已经一个月,没有好转。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细弦。

【诊断】:中医内科:肝郁气滞证。

【治疗方案】:针灸疗法结合中药口服
【方剂】:柴胡加芍药汤、逍遥丸
【治疗过程】:一次诊疗期为10天,共接受3个诊疗期治疗。

每天进
行中药口服,每个疗程期间进行8次针灸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
开始有了精神上的缓解,身体感觉逐渐舒适。

【治疗效果】: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终于恢复了健康。

头痛、
失眠、情绪不稳、胸闷、咳嗽、疲劳等症状已经完全消失。

【总结】:本病属于中医内科肝郁气滞证。

中药口服结合针灸治疗有效,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提
醒患者注意情绪调节,避免过度紧张,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复发。

朱进忠中医的医案

朱进忠中医的医案

中医瑰宝苑朱进忠中医的医案(3)结核性胸膜炎1.胶于悬饮,泥于结核,久久不效宋××,女,成。

胸满胸痛7个多月。

医诊结核性胸膜炎。

先以抽水、抗痨药、激素治之,胸水已明显改善,但至今仍不见全部吸收。

为此曾反复穿刺以抽水,但只能抽出少量胸水。

后又邀中医以攻逐水饮法治之,然10天后,诸证非但不减,且出现恶心泄泻。

细审其证,右侧胸痛,气短,舌苔白,脉沉弦涩。

综合脉证,思之:此久病已人血分也,不可但从气治。

拟疏肝理气,活血化痰。

处方:柴胡10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白芥子10克,陈皮10克,降香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

服药2剂,胸满胸痛,气短均减,继服10剂,诸证消失,愈。

某医云:包裹性胸水竞如此之速效,其故何也?答曰:其久治不效者乃病在血分但治气分之故也,今从血分论治,故速愈也。

2.胶于悬饮,不思辨证,久治不效高××,男,22岁。

持续高热,汗出,胸满,气短50多天。

医诊结核性胸膜炎。

先以西药治疗30天不效,后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攻逐水饮等治疗20多天亦不效。

细审其证,寒热往来,体温39.9℃,胸满气短,恶心欲吐,舌苔白,脉弦数。

因思寒热往来者,少阳之证也,宜予和解少阳。

处方:柴胡28克,厚朴10克,草果10克,摈榔10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菖蒲10克,苏叶10克,甘草6克。

服药4剂,诸证大减,体温37.5cc,继服4剂,体温正常,饮食增加,胸水明显减少。

审其脉弦紧小数。

处方:柴胡10克,赤芍10克,白芥子6克,桔梗10克,枳实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

服药30剂,诸证消失,愈。

某医问:何不用攻逐水饮法?答曰:本病证见少阳,当以和解。

仲景在《伤寒论》中列述少阳有三禁,其中即有禁下一条,今所以不用攻逐者即宗仲圣之训也。

3.三阳合病,反与清解,表里不和,其病难愈于××,男,2l岁。

持续高热胸痛40多天。

医始终未确诊,与西药抗生素等治疗20多天,体温一直持续在39℃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医案记录
【病案一】
患者,女,50岁,主诉:咳嗽、胸闷、气促已10天。

患者体型肥胖,面色晦暗,舌苔黄腻。

中医诊断:痰湿阻肺。

治疗方案:清热化痰、祛湿通气。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服药3剂后,咳嗽显著减轻,胸闷、气促明显改善。

【病案二】
患者,男,60岁,主诉:乏力、胸闷、心悸已2个月。

患者平素脾虚,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心脾两虚。

治疗方案:补益心脾、调和气血。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服药10剂后,乏力明显减轻,胸闷、心悸症状消失。

【病案三】
患者,女,40岁,主诉:头晕、心悸、失眠已1个月。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心脾两虚、肝气郁结。

治疗方案:养心脾、疏肝解郁。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服药7剂后,头晕、心悸明显减轻,睡眠质量提高。

【病案四】
患者,男,55岁,主诉:腹痛、腹胀、便秘已半年。

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脾胃湿热、脾胃气滞。

治疗方案:清热化湿、理气健脾。

方药:二妙丸加减。

服药5剂后,
腹痛、腹胀明显减轻,排便顺畅。

【病案五】
患者,女,45岁,主诉:胸闷、心悸、口干已1个月。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舌质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心火亢盛。

治疗方案:清热降火、养阴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丸加减。

服药7剂后,胸闷、心悸明显减轻,口干症状改善。

【病案六】
患者,男,35岁,主诉:尿频、尿急、尿痛已3天。

患者平素饮食辛辣,舌质淡红,苔黄腻。

中医诊断:湿热泛滥、膀胱湿热。

治疗方案: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方药:五苓散加减。

服药3剂后,尿频、尿急、尿痛明显减轻。

【病案七】
患者,女,50岁,主诉:乏力、气短、心悸已2个月。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补益心脾、调和气血。

方药:四逆散加减。

服药10剂后,乏力明显减轻,气短、心悸症状改善。

【病案八】
患者,男,60岁,主诉: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已1个月。

患者平素肝肾不足,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肝肾阳虚、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壮肝肾、益气血。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服药7剂后,
腰膝酸软明显减轻,阳痿早泄症状改善。

【病案九】
患者,女,45岁,主诉:腹痛、腹胀、泄泻已1个月。

患者平素脾虚湿困,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脾胃湿困、脾虚泄泻。

治疗方案:健脾化湿、止泻固脱。

方药:理中丸加减。

服药5剂后,腹痛、腹胀明显减轻,泄泻症状改善。

【病案十】
患者,男,50岁,主诉:咳嗽、咳痰已1个月。

患者平素体质较弱,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肺气虚弱、痰湿阻肺。

治疗方案:益气化痰、祛湿通气。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服药7剂后,咳嗽、咳痰明显减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