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医案

合集下载

【中医】蒲辅周医案全篇【一】

【中医】蒲辅周医案全篇【一】

【中医】蒲辅周医案全篇【一】蒲辅周医案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一、内科治验类中风邓XX,男,72岁,干部,1961年5月15日初诊。

十一年前曾突然昏倒,当时经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并请中医重用朝鲜参及真武汤等中药而逐渐好转。

自1958年起,常服补心丹,今年有一次开会,突然又晕倒,全身发颤抖,曾住某医院二十余天,治疗渐好转,近来又觉头晕目眩,有时四肢颤抖,甚则身动摇,不敢步行,耳鸣,口涎自流,咯痰不咳嗽,目视物模糊,口苦不渴,时有心慌,食欲不振,无饥饿感,睡眠不实,恶梦多,大便不畅,小便少。

其人体丰面赤,脉两寸关微,至数不明,有散乱之象,两尺沉迟,舌质暗红,苔白腻,由操劳过度,肝肾真阴虚,真阳浮越,肝风将动之象。

治从肝肾,此属虚症,不可作实火治,宜益阴潜阳。

处方:生龙牡(打)各六钱煅石决明八钱灵磁石四钱生玳瑁(打)三钱生龟板(打)六钱红人参三钱川熟附子三钱酸枣仁四钱远志肉一钱连服三剂,每剂两煎,慢火煎二小时,取300毫升,分五次温服。

5月19日二诊:服药后头昏及痰涎均减少,小便较增多,有时微渴,大便正常,脉如前,原方去磁石加山萸肉二钱,再进四剂。

5月26日三诊:连服四剂后大见好转,晕眩基本消失,身已无动摇,食欲好转,二便调和,惟行动气力尚差,六脉沉缓有力,舌正苔减,乃阳回之象,原方再进三剂,后以原方去玳瑁加杜仲四钱,破故纸(北京叫木蝴蝶,下同)三钱,以五倍量浓煎,去渣入蜂蜜为膏,每日早晚各服三钱,白开水冲服,以资稳固。

按:患者旧有高血压心脏病,曾服参附等药治愈,但过劳则有晕倒,全身震颤,甚则动摇,耳鸣目眩心慌等,皆五志过劳,肝肾阴虚,阳越于上,实为阴不潜阳下虚之故,故以育阴潜镇之品为主,佐以附子回阳(引火归原),人参益气,俾阴固阳回而眩晕渐消,震颤平息而愈,此病虽见耳鸣、眩晕、口苦、面赤,不可误作实火治之,因脉微而迟,舌暗苔白,口苦不渴,乃真虚假实之征,临床时不能为假象所蒙蔽。

蒲辅周医案

蒲辅周医案

蒲辅周医案刘XX,60岁,女,已婚,干部,1961年2月9日初诊。

主诉去年秋后旅居湖南,适逢淫雨十余日,因此感觉身重身酸,困乏无力,头重,有浮肿及夜汗出,口不知味,经服中西药未见效果,旋往两广、福建等地,入冬返京,似觉好些,但二月来夜间汗出更多,以头及上半身为主,每夜汗出如洗,下肢无汗,汗后觉背冷腹热,并有脸腿浮肿,血压偏高,常波动在150/90~184/100毫米汞柱之间,时有头晕、心慌、胸闷、烦躁、睡眠不佳,食欲差,口不知味,有粘痰,不咳嗽,大便正常,小便赤黄短少,经中药治疗数月,浮肿已基本消失,但夜汗未止。

脉右寸尺沉弱、关弦,左寸细数,左关弦数,左尺沉数,舌质暗,苔厚秽腻,其本体属阴虚肝热,感受暑湿而病,因久服滋阴止涩之剂,以致湿遏郁而化热,湿聚热郁,三焦失调。

治宜清热利湿,疏利阳明太阴为主,兼平肝热。

处方:菊花二钱桑叶二钱白蒺藜三钱焦栀子一钱香豆豉三钱豆卷三钱香薷一钱郁金一钱五分建曲二钱香木瓜一钱五分石斛三钱白通草一钱服三剂。

2月14日二诊:服药后夜汗已大减,入睡后已无汗,醒后头部微汗、头微痛、有疲乏感、血压仍波动,食纳较差,口仍乏味,大便正常,小便赤色减仍量少,脉转弦缓,舌苔已减退,口仍不知味,但脾胃为湿热所困已久,初步好转,宜继续调和胃气,兼清湿热。

处方:白蒺藜三钱豆卷三钱石斛三钱建曲二钱白通草一钱香木瓜二钱广陈皮二钱北茵陈三钱赤小豆三钱扁豆衣二钱稻芽二钱荷叶二钱服五剂。

同月22日三诊:服药后上部汗又减,下肢亦能有微汗(已不限于头及上半身),汗后已不恶冷,睡眠转佳,头痛已基本消失,食欲稍差,口仍乏味,尚有粘痰,大便正常,小便仍黄,脉转缓,舌质正常,苔薄白,湿热渐化,三焦渐和,治宜和胃为主,再清余热。

处方:白蒺藜三钱豆卷三钱建曲二钱扁豆衣三钱荷叶二钱茵陈三钱通草一钱滑石块(布包)三钱松节三钱苡仁四钱法半夏二钱橘红二钱竹沥二钱服三剂。

同月27日四诊:服药后夜间略有微汗,口已知味,粘痰亦减,下午有胸腰部闷热感,大便正常,小便仍黄而略少,脉势渐趋正常,舌质正常无苔,宜再清余热,兼和胃利水。

蒲辅周医案(十)

蒲辅周医案(十)

蒲辅周医案(十)十九、益阴潜阳法治疗类中风一例邓某,男,72岁。

初诊∶1961年5月15日。

主诉及病史∶11年前曾突然昏倒,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

服用朝鲜参及真武汤等中药病情好转。

几日前又突然晕倒,全身颤抖,住院治疗二十余天,情况好转。

近来又觉头晕目眩,有时四肢颤抖,甚则全身动摇而不能步行,耳鸣、流涎、咯痰、视物模糊、口苦不渴,时有心慌,食欲不振,无饥饿感,睡眠不实,噩梦多,大便不畅,小便少。

诊查∶其人体丰面赤。

舌质暗红,舌苔白腻,脉两寸关微,至数不明,有散乱之象,两尺沉迟。

辨证∶由于操劳过度,肝肾真阴虚损,真阳浮越,乃肝风将动之象。

治法∶此属虚证,不可作实火治,从肝肾入手,宜益阴潜阳法。

处方∶生龙牡各18g煅石决明24g灵磁石12g生玳瑁9g生龟版18g红人参9g川附子9g酸枣仁12g 远志肉3g连服上方药3剂,每剂两煎,慢火煎2小时,取300ml,分5次温服。

二诊∶5月19日。

服药后头昏及痰涎均减少,小便较增多,有时微渴,大便正常。

脉如前。

原方去磁石加山萸肉6g,再进4剂。

三诊∶5月26日。

服上方药4剂后,病情大见好转,晕眩基本消失,身已不动摇,食欲好转,二便调和,惟行动气力尚差。

六脉沉缓有力,舌正苔减。

此乃阳回之象。

原方药再进3剂,原方去玳瑁加杜仲12g、破故纸9g,以5倍量浓煎,去渣入蜂蜜为膏,每日早晚各服9g;白水冲服,以资稳固疗效。

【按语】患者旧有高血压心脏病,曾服参附等药治愈,但过劳则有晕倒、全身震颤,甚则动摇、耳鸣目眩心慌等症状,皆五志过劳、肝肾阴虚、阳越于上,实为阴不潜阳下虚之故,故以育阴潜镇之品为主,佐以附子回阳(引火归原),人参益气,俾阴固阳回而眩晕渐消,震颤平息而愈。

此病人虽见耳鸣、眩晕、口苦、面赤,但不可误作实火治之,因脉微而迟、舌暗苔白、口苦不渴,乃真虚假实之征,临床不能为假象所蒙蔽。

二十、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法治愈生理性黄疸兼肺炎一例王某,男,7日龄。

初诊∶1964年3月3日。

蒲辅周医案

蒲辅周医案

四、 其他治验 口疮 鼻渊(鼻炎) (皮肤玫瑰疹) 斑疹(二)(荨麻疹) 皮炎 前阴疮肿
风丹 喉痧(猩红热) 紫瘢 斑疹(一) 皮肤湿疹(一) 皮肤湿疹(二) 接触性
一、内科治验
类中风
邓XX,男,72岁,干部,1961年5月15日初诊。
十一年前曾突然昏倒,当时经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并请中医重用朝鲜参及真武汤等 中药而逐渐好转。自1958年起,常服补心丹,今年有一次开会,突然又晕倒,全身发颤抖,曾 住某医院二十余天,治疗渐好转,近来又觉头晕目眩,有时四肢颤抖,甚则身动摇,不敢步行, 耳鸣,口涎自流,咯痰不咳嗽,目视物模糊,口苦不渴,时有心慌,食欲不振,无饥饿感,睡 眠不实,恶梦多,大便不畅,小便少。其人体丰面赤,脉两寸关微,至数不明,有散乱之象, 两尺沉迟,舌质暗红,苔白腻,由操劳过度,肝肾真阴虚,真阳浮越,肝风将动之象。治从肝
觉症状: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牵连背部,向左腋下及臂部放射,手臂不能上举,伸举即疼痛 加甚,每日发作频繁,不能活动,走路即有心慌心跳,容易出汗,夜间难以平卧,每隔十多天 即有一次类似休克样的发病,常有头晕头痛,睡眠不佳,每夜只能睡二小时,心绞痛发作甚时 饮食即不好,曾服中药近500多剂,多为括萎薤白半夏汤或炙甘草汤加减,诸证未见改善。血压 200/120毫米汞柱,诊其脉右关沉微缓,余脉沉细涩。舌正,微有薄黄腻苔,唇紫,此由营卫不 调,心气不足,痰湿阻滞,治宜调营卫,通心气,化痰湿,以十味温胆汤加减。
处方: 党参二钱 生白术二钱 茯苓二钱 白芍二钱 川熟附子(打)一钱五分 桑寄生三钱 狗脊(炮)
三钱 杜仲三钱 龙骨(打)三钱 牡蛎(打)四钱
1964年4月6日复诊:服药后腰已不痛,上午头晕已微,下午尚晕,晚间少腹隐痛,脉沉细 迟,舌暗红无苔,虽阳虚湿胜,阴亦不足,治宜阴阳兼顾,温阳益阴法。

蒲辅周医案(六)

蒲辅周医案(六)

蒲辅周医案(六)十一、清暑利湿法治疗高热一例罗某,男,62岁。

初诊∶1960年9月1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夏日宿营海滨,于秋后白露前数日稍感精神不佳,体重减轻,微有低热,服用抗生素数日,体温却增至40℃以上,伴有呕吐、胸腹胀满、大便溏泻(日行六七次)、手足凉、额腹热、微汗出;小便频数,便时茎痛;四肢关节酸痛。

诊查∶脉两寸微浮数,右关沉数,左关弦数,两尺沉濡。

舌质红,答白腻。

辨证∶结合病因脉证,此为伏暑夹湿、热郁三焦。

治法∶清暑利湿,苦辛淡渗法。

处方∶藿香6g杏仁4.5g香薷3g茯苓连皮10g黄芩4.5g滑石10g防己4.5g薏苡仁15g猪苓4.5g竹叶4.5g通草4.5g荷叶6g 二诊∶1960年9月3日。

热减吐止,解小便时茎痛消失,关节酸痛见轻,大便每日减至四五次,身倦乏力,食纳尚差。

脉寸沉细,关沉滑,尺沉迟。

病势虽减,但湿热未尽,胃气未复,宜和胃气并清湿热。

处方∶山茵陈6g藿香梗6g新会皮4.5g茯苓连皮9g川厚朴3g 豆卷9g白蔻仁3g滑石块9g扁豆皮9g猪苓4.5g薏苡仁12g炒稻芽6g通草3g荷叶10g三诊∶1960年9月5日。

身热已退,周身已汗出,小便正常,大便一日两次,食纳差,食后腹微胀。

六脉沉细微数,舌转正红,苔退。

湿热已尽,胃气尚差,宜益胃养阴为治。

处方∶玉竹6g沙参6g茯神10g石斛l2g桑寄生9g炒稻芽6g新会皮6g莲子肉12g扁豆皮9g荷叶9g上方药服3剂后,诸症悉平,饮食、二便俱正常。

停药以饮食调养月余而康复。

【按语】本例由长夏宿营于海滨,本体中虚阳弱,感受暑湿,潜伏体内,迨至仲秋复感新凉引动伏邪而发。

吴鞠通说;"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

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

"治病必求于本。

要明其所因,结合李节与患者体质强弱,处理才能中的。

本例为伏暑夹湿,热郁三焦。

经问明病因及季节,结合脉症、体质全面分析,确定先以清暑利湿,继则和胃利湿,再以和胃养阴,先后各有次第,因而收效比较满意。

1959年中医资料9蒲辅周医案高辉远整理(精)

1959年中医资料9蒲辅周医案高辉远整理(精)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蒲辅周医案高辉远整理蒲辅周老先生,家学渊源,善于辨症施治。

过去所治疑难大症,无论温病杂病,应手而起者不可胜纪。

辉远幸列门墙,时聆训诲,兹将师所回忆者笔之成案,录供同道们参考。

一、温病误补前三十年,同道苟启年三十五岁,其人活瘦,素有咳嗽带血。

仲春受风,自觉精神疲乏,食欲不振,头晕微恶寒,牛后微热,面潮红,咳嗽。

众皆以本体阴虚,月临建卯农历二月,木火乘金为捞,以活燥救肺为治,重用河胶、二冬、二地、白合、沙参、二母、地骨皮、丹皮之类,出入互进。

至四月初,病势转增,卧床不起,渐渐神识不活,不能语言,每午必排出宵黑水一次,量不多,与以活稀粥能吞咽。

适帅于四月中旬返里,其妻延诊,观其色苍不促,目睛能转动,齿枯,口不噤,舌苔薄黑无津,呼吸不便,胸腹不满硬,少尿,大便每日中午仍泻宵黑水一次,肌肤甲错,不厥不痉,腹额热,四肢微活,脉象六部皆沉伏而数。

帅断为阴虚伏热之象,处以复脉去麻仁加生牡蛎、西洋参,一日一剂(炙甘草六钱,白芍四钱,十生地六钱,麦冬(连心)六钱,河胶(烽化)五钱,生牡蛎一两,西洋参三钱,流水煎,温服,日二夜一次)。

服至十剂后,病势无其变化。

、诸同道有讥之曰:予只此一法耳。

”师曰:津枯液竭,热邪深入,除益气生津、扶阴救液,别无良图。

”同道虽首肯而心犹有所疑。

帅坚持服至十五剂而下利止,原方去牡蛎续服至二十剂,齿舌渐润,六脉渐达中候,服至二十三剂,脉达浮候,其人微烦。

是夜之半,其妻叩帅门,云■病有变,往视,四肢厥冷、战抖如疟状,乃欲作战汗,嘱仍以原方热饮之,外以热敷小腹,中脂,两足,以助阳升,冀其速通。

斯时应,正胜邪却,得汗则生,邪胜正却,不汗则危。

蒲辅周医案(三)

蒲辅周医案(三)

蒲辅周医案(三)四、调理肝脾法治疗闭经一例白某,女,27岁。

初诊∶1956年5月11日。

主诉及病史∶月经已两年半未潮,自觉脐下有包块,按之则痛,身体消瘦。

近一个月头晕目眩,心慌、胸膈不舒,睡眠不佳,饭后腹胀,纳差,二便尚调。

诊查∶脉搏82次/分,体温37.4℃,血压104/64mmHg;颈部右侧淋巴结肿大约1cm×1cm。

心、肺正常,肝在肋下可触及边缘;子宫大小正常,后倾位,左右穹隆无扪痛,子宫颈口有轻度糜烂。

脉象两寸微,两关弦,两尺沉涩。

辨证∶肝郁脾弱、心肾不交引起上述症状。

《黄帝内经》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治宜先调肝脾。

治法∶疏肝解郁,补益脾气。

处方∶茯苓10g炒白术10g当归6g白芍6g醋柴胡4.5g丹皮4.5g炒栀子4.5g甘草3g制香附10g夏枯草10g吴茱萸3g生姜3片二诊∶1956年5月15日。

服上方药4剂后,头晕、目眩略减,饮食渐增,胸膈略舒,大便正常,月事仍未至,颈部淋巴结肿大。

脉如前。

原方加消瘰之品。

处方∶抱木茯苓10g当归6g白芍10g甘草3g炒白术9g醋炒竹柴胡4.5g丹皮3g川芎3g炒栀子4.5g制香附9g夏枯草9g莪术6g 三棱6g海藻9g牡蛎12g三诊∶1956年5月20日。

服上方药5剂,食眠较好,浑身皮肤觉痒,颈淋巴结略软,午后微短气,并见手足心热。

舌脉如前。

此经闭日久,络脉受阻,气血不和,仍宜调和肝脾,并应通经和络。

病程日久,宜以丸剂徐图,兼服下方药。

处方∶(1)当归6g白芍9g白术9g桂枝6g泽泻6g川芎6g茯苓9g甘草3g制香附9g鳖甲15g鸡内金9g川楝炭6g(2)大黄蛰虫丸10丸,每夜服一丸,开水送下。

四诊∶1956年5月25日。

上方药5剂服后,腰腹胀,仅下白物,未见红色,午后手足心热减,大便正常,消化稍差。

舌苔秽滞,舌脉如前。

宜原方加减续服药。

处方∶(1)当归6g白芍6g醋柴胡6g白术6g川芎4.5g制香附6g三棱6g莪术6g官桂3g鸡内金15g川楝子6g炒小茴香3g藕节15g,3剂(2)大黄蛰虫丸6丸,服法同前。

蒲辅周医案ppt

蒲辅周医案ppt

血瘀发热(肾痈) 王XX,男,11岁,因发热15天,于1959年2月23 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血化验:白细胞总数9,150/立方毫 米,中性75%,淋巴23%,单核2%,血沉1小时43毫米, 2小时88毫米。球蛋白水试验(-),肝功正常,血培 养(-),肥达氏反应(-),嗜异凝集1:10,心电 图:1.窦性心律不齐,2.中间型心电位,3.心电图大致 正常。咽培养:有甲种链球菌,初步诊断:2.双侧支 气管淋巴腺结核,左侧已纤维化,2.高热待查。
初XX,男,3个月,因发热四天,咳嗽,气促, 抽风两次,于1961年2月24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体温39.4℃,脉搏106次/分,发 育及营养中等,右肺叩诊稍浊,两肺呼吸音粗糙, 有干罗音及小水泡音,以右肺为著。肠鸣音略亢进。 血化验:白细胞总数12,900/立方毫米,中性68%, 淋巴32%,胸透:右肺上下均可见片状阴影,肺纹理 模糊。临床诊断:腺病毒肺炎。
处方: 当归尾一钱五分 赤芍药一钱五分 干生地三钱 川 芎一钱五分 净桃仁二钱 西红花一钱五分 川牛膝二钱 炒枳壳一钱五分 苦桔梗一钱 生甘草一钱 北柴胡一钱 五分 制没药一钱五分 干地龙二钱 连服一周,其中或加生鳖甲、生牡蛎;或加延胡索、 血竭。而行后发热略有下降趋势。
在此期间,曾作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不高,蛋白 (-),细胞数个。X线腹部平片,疑为腹腔肿物;钡 灌肠,结肠未见异常;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疑为慢 性增生性淋巴腺炎。但对患者午后发热,从现代医学看, 原因仍属不明,右胁下疼痛仍固定不移,脉仍弦涩,舌 质仍黯,精神似稍佳,宜继续以活血化瘀为主,原方再 进,并佐以小金丹,早晚各服一丸。
伤风 何XX,女,83岁,1960年5月11日初诊。 患者近来头重身倦,咽干,目涩,间有干哕,胃 纳不振,身微热而恶风,左侧大腿酸痛,动则乏力, 汗出,睡眠不佳,二便正常,舌质正常,舌后根苔白 腻,脉寸浮迟,关沉迟,迟沉弱。此乃高年气血两衰, 卫气亦虚,疲劳汗出则风邪乘之,治宜益气和卫,祛 风化痰,以玉屏风散加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辅周医案
简介
蒲辅周(1849年-1911年),字凤岩,号晋轩,江苏省宜兴县(今苏州市宜
兴市)人,清末民初著名的医学家、草药学家,被誉为“蒲氏一统天下百家方”。

蒲辅周医案是蒲辅周在其医疗实践中总结的一系列医治疾病的案例,不仅记录
了他临床经验的积累,更展示了其独到的医学见解和治疗方法。

这些案例涵盖了多个疾病种类,体现了蒲辅周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医术技巧。

本文将以蒲辅周医案为主题,介绍其中一些经典案例,以及蒲辅周的医学思想
和对中医草药的研究。

经典案例
案例一:治疗胃炎
患者,男性,37岁,自述服用一周左右,上腹疼痛,嗳气,恶心。

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薄黄。

诊断:胃炎。

方剂:参照方剂《蒲氏一统方》中的《升阳生胃汤》。

组成:生姜、黄芩、白术、厚朴、人参、甘草。

用法:煎服,每日3剂。

治疗结果:患者服用3天后,疼痛明显减轻,嗳气和恶心症状也有所缓解。

连续服用10天后,症状完全消失。

案例二:治疗高血压
患者,女性,65岁,血压骤然升高,头痛,头晕,恶心。

诊断:高血压。

方剂:参照方剂《蒲氏一统方》中的《降压平头散》。

组成:天麻、荆芥、龙胆草、双花藿香、延胡索、丹参、黄芩、川芎、党参。

用法:研粉为散,每次服用3克,每日3次。

治疗结果:患者服用1个月后,血压逐渐稳定,头痛、头晕、恶心症状明显改善。

经过3个月的持续治疗,血压恢复到正常范围。

医学思想
蒲辅周的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对草药的研究。

对中医理论的理解:蒲辅周深入研究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学著作,注重理解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如阴阳、气血、病因病机等。

他认为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是基于阴阳平衡的调节,通过草药配方的运用可以调整阴阳失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草药的研究:蒲辅周对草药的研究颇有成就,他广泛搜集草药资料,研究草药的性能和功效,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

他提出了“类制相投”、“四气五味”等草药运用的原则,强调草药的配伍和药性的选择对治疗效果的重要性。

总结
蒲辅周医案记录了蒲辅周在医疗实践中的成功治疗案例,展示了他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草药的研究成果。

这些案例中的方剂和治疗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蒲辅周的医学思想强调中医理论的运用和草药的研究,他通过对经典医学著作的深入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学经验和治疗方案。

通过学习蒲辅周医案,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医理论和草药的运用,提升临床实践的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