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医案记录
针灸科跟师医案

针灸科跟师医案一、术后呃逆案——秦亮甫医案马某,男,65岁。
主诉:呃逆10天。
因心脏手术后引起血胸,再次手术止血,发生呃逆不止,不能入睡,不能进食,用镇静药无效,靠补液维持,已有10天。
他医针刺内关、足三里,加耳针:膈、神门,呃逆未止。
呃逆时头胀痛,口苦。
苔淡黄腻偏干,脉弦滑数。
诊断:心脏术后呃逆。
辨证:肝气犯胃,胃有湿热。
治则:平肝和胃,降逆化湿。
针刺取穴:行间(双)、太冲(双)、足三里(双)、内关(双)。
均用泻法,用电针留针20分钟,呃逆突然停止,30分钟后起针。
呃逆停止6小时,至夜间呃逆又出现,但程度较前减轻,已能稍进流质。
以后每天针一次,治法按原,共针4次而愈。
按: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
《灵枢·口问篇》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秦师在治疗时根据症状,认为此病属肝气犯胃,由于肝气偏盛见脉弦;肝气上逆见头痛、呕吐;口苦、苔淡黄腻,为胃中湿热。
肝气犯胃是肝之经脉夹胃故也,此病人当用平肝和胃,降逆止呃,针取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行间,及肝经原穴太冲,该2穴以挫肝气横逆之势,泻足三里以清胃中湿热,加内关以降逆,理气宽胸。
二、月经不调案——秦亮甫医案许某,女,30岁。
主诉:产后失于调理,每次月经延期10天左右,量少,色淡,小腹隐隐作痛。
舌淡,脉细软。
诊断:月经不调。
辨证:肝血肾精不足,冲任脉失和。
治则:调补肝肾,调和冲任。
针刺取穴:内关(双)、公孙(双)、列缺(双)、关元。
内关、公孙、列缺用补法,关元温针灸。
每次在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治疗,隔天针灸1次,至月经来潮停止。
按:月经不调在中医妇科中常称为冲任失调。
冲任二脉属奇经八脉,统帅阴血,与月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冲脉与肾经较为密切。
从经络循行上来看,冲任二脉在胸腹部合并,肾经与肝相连,贯穿于肝,肝主藏血,冲任失调会影响肝的藏血功能,肝气横逆时亦会影响冲脉统帅阴血的功能。
最全最佳中医针灸治疗记录模板

最全最佳中医针灸治疗记录模板患者信息
- 姓名:[患者姓名]
- 性别:[患者性别]
- 年龄:[患者年龄]
- 联系方式:[患者联系方式]
病历信息
请在此记录患者的病历信息,包括以下内容:
- 主诉:[患者主要症状和不适]
- 现病史:[患者目前的病情发展情况]
- 既往史:[患者的过去病史,包括手术、慢性疾病等] - 个人史:[患者的个人生活惯和环境等]
- 家族史:[患者家族中是否有相关疾病史]
诊断信息
请在此记录医生的诊断信息,包括以下内容:
- 中医病名:[医生对患者所患疾病的中医诊断]
- 中医证型:[医生对患者所表现出的中医证型的判定]
- 西医诊断:[医生对患者所患疾病的西医诊断]
治疗方案
请在此记录医生的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 针灸治疗:[医生将针对患者的中医病名和中医证型制定的针灸治疗方案]
- 草药治疗:[医生将针对患者的中医病名和中医证型制定的草药治疗方案]
治疗记录
请在此记录每次治疗的具体信息,包括以下内容:
- 日期:[治疗日期]
- 治疗方法:[本次治疗采用的具体针灸方法或草药配方]
- 治疗时间:[治疗持续时间]
- 治疗效果:[本次治疗的效果评估,包括症状改善程度等]
随访信息
请在此记录患者随访的具体信息,包括以下内容:
- 随访日期:[随访日期]
- 随访内容:[随访时与患者的沟通和病情观察]
- 随访结果:[随访后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评估]
备注
请在此记录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信息,如患者的特殊情况或其他医生的意见等。
以上是最全最佳中医针灸治疗记录模板的内容,供医生或针灸师使用时参考。
祝您工作顺利!。
针灸腰痛病案

针灸腰痛病案腰痛案病案概要吴某,女,38岁,2010年5月15日初诊。
主诉:慢性腰腿痛,加重1个半月。
症候:有腰痛病史,经住院治疗好转。
但久行则左下肢痛酸凉,感觉障碍,足跟冷,脚外侧麻,行路有跛行。
苔白,脉沉滑。
曾查X 线显示:腰4-5、腰5-骶1椎间盘向后突出。
经络诊察:手太阳经、足太阳经异常。
辨经:病在足太阳经筋。
选经:足太阳经、督脉。
选穴:针刺至阴(左,放血10滴)、后顶。
二诊:针后当日症状明显好转。
取左秩边、委中,右顶结节。
三诊:左下肢痛已消失,唯久站、久行时感下肢麻(大腿后侧)、酸(外侧)。
取右顶结节,左京骨(有结块)。
疗效:治疗3次以后痊愈。
医案解读患者腰5-骶1椎间盘突出,伴左下肢凉、左脚外侧麻,属足太阳经筋病。
左足外侧麻,表示有血虚,左至阴穴放血引阳通络,促进气血流动。
后顶穴用了两个针,一个直接往下针;另一个也在后顶针,但沿着人字缝往足太阳经左斜下透。
搓针后顶穴(编者按:针刺后,沿着针身,用手指向下搓头皮数次)的同时用医者的左腿膝盖顶住患者腰部,搓完针后让患者走一下,观察她的腿有无变化。
患者穿上高跟鞋站起来腰腿一点问题都没有,很敏捷地走动,自述腰腿行走已无障碍,跟刚来时完全不同。
由于患者的腿疼位于足太阳经筋,后续治疗加了秩边和委中,秩边主“腰痛”。
委中“主膝痛及拇指,腰夹脊沉沉然,遗尿腰重不能举体”。
找后顶穴发现右侧顶结节有异常反应,可理解为后顶的变位。
针后效果显著。
腰部受到损伤时,经筋、肌肉、韧带皆能变位,腧穴也能随着变位。
腧穴在皮、脉、肉、筋、骨之间,它们一有变动、错位,腧穴自然也变动。
如一条长河末端发生地震或暴雨,导致峡谷两边山崩或泥石流,碎石下落河中,堵塞河流。
河水不停涌来,绕过壅塞处,致使水流变慢,而影响上游水流速度。
河流末端像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上端等于顶结节的变位。
搓针后顶旁的顶结节时要求患者踹脚,能让筋肉顺利复位。
经络诊察时候发现京骨有一个结块,说明足太阳经筋有气血、代谢物的堆积(由于经筋受损,气血流动不畅,能产生堆积,形成结节、结块)。
中医针灸病历示例30份

中医针灸病历示例30份患者信息患者姓名:[患者姓名]性别:[性别]年龄:[年龄]联系[联系电话]家庭住址:[家庭住址]职业:[职业]就诊日期:[就诊日期]主诉患者主诉:[患者主诉]现病史患者目前病情描述:[病情描述]病程:[病程时间]有无过敏史:[是否有过敏史]既往史1. 过去是否有类似病症:[是否有类似病症]2. 是否就诊过其他医院:[是否就诊过其他医院] - 医院名称:[医院名称]- 就诊日期:[就诊日期]- 诊断结果:[诊断结果]体格检查患者体格检查结果如下:1. 皮肤:[皮肤情况]2. 头部:[头部情况]3. 脉搏:[脉搏情况]4. 舌质:[舌质情况]5. 舌苔:[舌苔情况]中医诊断中医诊断结果如下:1. 辨证分型:[辨证分型]2. 病理机制:[病理机制]3. 辨证依据:[辨证依据] 针灸治疗方案针灸治疗方案如下:1. 针灸定位:[针灸定位]2. 针刺方法:[针刺方法]3. 针刺穴位:[针刺穴位]4. 针刺次数:[针刺次数] 预后评估预后评估如下:1. 治疗效果:[治疗效果]2. 预计治疗周期:[预计治疗周期]3.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治疗记录治疗记录如下:1. 治疗日期:[治疗日期]2. 疗程:[疗程]3. 治疗效果评估:[治疗效果评估] 处方药品处方药品如下:1. 药品名称:[药品名称]2.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3. 用药周期:[用药周期]4.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备注备注:[备注信息]以上是中医针灸病历示例的内容。
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相关信息,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同时提供详细清晰的描述。
针灸医疗病例分享

医医案案 分分享享
辅助疗法
穴位拔管,取穴:双侧背俞穴,患侧肩髃、肩髎、肩中俞、肩外俞、
天宗、秉风、大杼、阿是穴等,以疏通经络,证,治以养气养血,方如下:
生黄芪 30g
党 参 12g 枸杞子 12g
酒女贞子 12g
沙白术 15g
酒萸肉 12g 醋龟甲(先煎)10g 炒酸枣仁 30g
天 麻 12g
川牛膝 20g 盐杜仲 15g
续 断 10g
知 母 10g
秦 艽 10g 生龙骨 10g
生牡蛎 10g
麦 冬 12g
百 合 10g 首乌藤 15g
酒五味子 9g
醋香附 6g
粉 葛 20g
独 活 10g
水煎服,日1剂,每次150ml。
医案 分享
治疗结果
住院治疗3天后,头晕、恶 心症状缓解。住院治疗7天后颈 项部疼痛明显减轻,未诉其他 不适。
病史
患者于2008年10月下旬因脑出血致左侧肢体瘫痪, 经某医院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遗有左上肢活 动不利。2012年9月26日患者自觉肢体活动不利 较前加重,在社区医院治疗效不明显,遂来我 院针灸科住院治疗。
左侧上、下肢肌张力增高,左上肢屈曲内收,手 查体及实 指握固,拘挛不开,尤以拇指、食指两指为甚, 验室检查 左下肢近端肌力4级,左霍夫曼征(+),左巴宾
针灸医疗病例分享
康复医学科
医医案案 分分享享
病例
王某,女,77岁,初诊日期:2013年6月1日。 主诉:左侧肢体无力1天。
病史
查体及实 验室检查
患者于2013年5月31日中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持续性左侧肢体 无力症状,当时神清,无头晕、头痛,无胸闷憋气、二便失禁 等症,于今日就诊于我院急诊,查颅脑CT示脑梗死,治以抗血 小板,予阿司匹林、依达拉奉注射液等,经治病情平稳,为进 一步治疗收入我病区。现症:神清、精神可,反应略迟钝,语 言欠流利,左口歪,持续左侧肢体无力,喘息,喉间痰鸣,纳 可,寐安,小便调,大便干燥。
针灸科医案记录

针灸科医案记录针灸科医案记录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传统医学的重要性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尤其是针灸科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疗效和安全性备受推崇。
以下将介绍几个真实的针灸科医案,这些案例不仅生动地展示了针灸的疗效,而且对读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案例一:针灸治疗颈椎病患者王女士,女性,45岁,因长期办公导致颈椎病引起的颈部疼痛和头晕症状就诊。
经过详细的问诊和体检,针灸师发现王女士颈椎病属于经络阻滞型,主要症状为颈部僵硬疼痛,头晕,手指麻木。
针对王女士的病情,针灸师采用了经络刺激疗法。
通过针灸穴位的刺激,疏通了阻塞的经络,促进了气血流通。
经过连续三个疗程的治疗,王女士的颈部疼痛和头晕症状明显减轻,手指麻木感也有所改善。
王女士从中得到了极大的舒缓和康复,同时也通过学习针灸自我调理方法,有效预防了病情的复发。
案例二:针灸治疗失眠症患者李先生,男性,35岁,因工作压力大导致失眠症状就诊。
李先生每晚难以入睡,容易醒来并反复翻身,而且每天早晨起床后感到疲劳和精神不集中。
经过详细的问诊和体检,针灸师发现李先生的失眠属于心火旺盛型,主要症状为心烦不宁,睡眠质量差。
为了治疗李先生的失眠症状,针灸师采用了心志安宁疗法。
通过在相关的穴位进行刺激,使李先生的心火得到平衡和调和,达到安抚心神的效果。
经过连续两个疗程的治疗,李先生的失眠症状明显改善,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提高,早晨起床后也感到神清气爽。
案例三:针灸治疗运动损伤运动爱好者张先生,男性,28岁,在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后,出现了右膝关节疼痛的问题。
疼痛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训练。
经过详细的问诊和体检,针灸师发现张先生膝关节属于软组织损伤型,主要症状为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
为了治疗张先生的膝关节疼痛,针灸师采用了局部刺激疗法。
通过在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
经过连续三个疗程的治疗,张先生的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范围扩大,他重新恢复了运动的乐趣。
30个中医针灸疗效记录

30个中医针灸疗效记录简介本文档记录了30个中医针灸疗效的案例。
这些案例旨在展示中医针灸在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上的有效性,并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疗效记录1. 病症:头痛治疗情况:经过5次针灸治疗,病症明显减轻,头痛发作频率由每天3次减少到每周1次。
2. 病症:失眠治疗情况:经过10次针灸治疗,患者的失眠症状明显改善,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提高。
3. 病症:胃痛治疗情况:经过3次针灸治疗,患者的胃痛明显减轻,胃痛发作频率从每天2次减少到每周1次。
4. 病症:颈椎病治疗情况:经过8次针灸治疗,患者的颈椎病症状明显减轻,颈部僵硬感明显改善。
5. 病症:肩周炎治疗情况:经过6次针灸治疗,患者的肩周炎症状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
6. 病症:痛经治疗情况:经过4次针灸治疗,患者的痛经症状明显改善,疼痛程度减轻,经期不适明显减少。
7. 病症:冷疮治疗情况:经过5次针灸治疗,患者的冷疮症状明显减轻,疮口愈合速度加快。
8. 病症:过敏性鼻炎治疗情况:经过10次针灸治疗,患者的过敏性鼻炎症状明显减轻,鼻塞、流涕情况改善。
9. 病症:腰痛治疗情况:经过7次针灸治疗,患者的腰痛症状明显减轻,腰部僵硬感明显改善。
10. 病症:哮喘治疗情况:经过12次针灸治疗,患者的哮喘症状明显减轻,呼吸困难情况改善。
11. 病症:便秘治疗情况:经过6次针灸治疗,患者的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排便顺畅度增加。
12. 病症:焦虑治疗情况:经过8次针灸治疗,患者的焦虑症状明显减轻,情绪稳定性提高。
13. 病症:面瘫治疗情况:经过10次针灸治疗,患者的面瘫症状明显减轻,面部肌肉运动恢复。
14. 病症:痛风治疗情况:经过9次针灸治疗,患者的痛风症状明显减轻,关节疼痛程度减轻。
15. 病症:焦虑失眠治疗情况:经过12次针灸治疗,患者的焦虑失眠症状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提高。
16. 病症:慢性胃炎治疗情况:经过7次针灸治疗,患者的慢性胃炎症状明显减轻,胃脘不适感明显改善。
针灸大家杨介宾医案

针灸大家杨介宾医案杨介宾,男,汉族,1929年11月生,四川金堂县人。
1959年成都中医学院师资专修班毕业。
曾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全国500 位著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一、耳聋一例周某,女性,职员,住成都市核动力院。
于1994年11月14日初诊。
主诉及病史∶左耳聋2个月余。
2个月前因伤风感冒,突然自觉耳中胀闷,有阻塞感,隆隆作响,按之不减,时轻时重,听力减退,经某医院五官科检查,听力下降,耳鼓膜正常,无器质性改变,诊断为突发性耳聋。
经以复合性维生素、高压氧治疗半月,无明显效果,故延余针灸试治,四诊所见,精神倦怠,情绪苦闷,烦躁难安,大声对话,听之不真,钟表音响,更不能闻,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大便干燥,小便微黄,舌质淡红,脉弦数。
诊断∶左耳聋(突发性耳聋)。
辨证∶经气闭塞,耳窍失聪。
治法∶疏导经气,开窍聪耳。
处方∶(1)听宫翳风外关太冲(2)听会风池中渚肾俞(3)耳门液门足临泣太溪以上3组处方,循经远近相伍,间日1次,每次1组,10次为1疗程,取患侧交换治疗。
用28号毫针刺,重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5分钟提插捻转催针促气1次,以加强针刺感应。
方中肾俞针后加拔火罐,或针后配合按摩补益肾气效果更佳。
经治3次耳胀耳鸣消失,6 次后听力显著增加,能听钟表音,10次后听力基本恢复,能正常对话。
停针观察,5个月后随访,疗效巩固,未见复发。
【按语】耳聋系指听力减退,或听之不清,或听觉丧失的一种病症。
《素问·缪刺论》等篇中,又名耳闭、耳聩、暴聋。
《卫生宝鉴》名曰耳卒聋等。
究其病因病机当分虚实两类,新病属实,由肝胆火热兼夹痰浊上扰清空所致;久病属虚,由肾精亏损,精气不能上输耳窍而成。
据本案脉证合参,应属前者而非后者。
治宜疏导经气,开窍聪耳为其大法。
选用手足少阳经穴听会、风池、翳风、外关、中渚、液门、足临泣、耳门,其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有疏通经气,开窍聪耳之功;小肠经脉入耳中,心与小肠为表里,心寄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故取听宫、太溪、肾俞,有益气通络,开窍复聪之效;肝胆经脉互为表里,其穴太冲,有泻肝胆热邪,调经助听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科医案记录
病例一:头痛
患者,女性,35岁,自诉长期受头痛困扰,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
患者曾尝试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希望尝试针灸治疗。
诊断:根据患者症状描述,初步诊断为血管性头痛。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病情,采用针灸治疗方案。
取穴以百会、风池、太阳、印堂等为主。
其中,百会穴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缓解头部疼痛;风池穴则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之功效;太阳穴可提神醒脑、止痛明目;印堂穴则能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治疗过程:治疗每周进行2-3次,每次30分钟。
治疗过程中,针灸师注意调整穴位刺激强度和手法,以患者感到酸、麻、胀为宜。
治疗初期,患者头痛症状有所缓解,但仍间歇性发作。
随着治疗的持续进行,头痛症状逐渐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头痛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病例二:失眠
患者,男性,50岁,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受失眠困扰,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患者曾尝试药物治疗,但因担心副作用而希望尝试针灸治疗。
诊断:根据患者症状描述,初步诊断为神经性失眠。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病情,采用针灸治疗方案。
取穴以神门、三阴交、涌泉等为主。
其中,神门穴有安神定志、调和心气之功效;三阴交穴则能调节气血、安神助眠;涌泉穴能引火下行、交通心肾。
治疗过程:治疗每周进行2次,每次30分钟。
治疗过程中,针灸师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穴位刺激强度和手法。
治疗初期,患者睡眠质量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夜间易醒现象。
随着针灸治疗的持续进行,患者睡眠质量逐渐提高,失眠症状明显减轻。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已能保持规律的睡眠状态,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病例三:坐骨神经痛
患者,男性,60岁,因长时间坐姿工作,导致右侧臀部及下肢疼痛数月,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在充分告知患者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局限性后,患者同意尝试针灸治疗。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坐骨神经痛。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针灸治疗方案。
取穴以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等为主。
其中环跳穴具有疏经通络、祛风除湿的功效;承扶穴能通调水道、舒筋活络;委中穴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的作用;阳陵泉则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治疗过程:针灸治疗每周进行2-3次,每次30分钟。
在治疗过程中,针灸师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调整刺激强度和手法。
随着针灸治
疗的进行,患者的疼痛逐渐减轻,活动能力逐渐恢复。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坐骨神经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总结: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针灸科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通过合理的穴位选择和刺激手法来实现治疗效果。
同时,针灸治疗也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和坚持,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案例中,我们展示了针灸在头痛、失眠和坐骨神经痛等不同疾病中的应用和疗效,展示了针灸的广泛适用性和优势。
在临床实践中,针灸科医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准确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和刺激手法。
例如,对于同一种疾病,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穴位选择和刺激强度的调整。
重视患者的反馈和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例如,当患者疼痛程度加重或减轻时,应及时调整刺激手法或穴位选择以保持治疗效果的最佳状态。
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针灸治疗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
心理变化,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其对针灸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同时,向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注重综合治疗和协作。
针灸科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与其他学科医生进行协作,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例如与推拿科医生配合进行推拿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与营养科医生合作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以辅助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