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神话传说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古代到现代,神话中的形象和故事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中国神话传说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具有极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中国神话中的形象和故事五花八门,各具特色。

最为著名的是众多神祇和妖怪,如杨戬、哪吒、嫦娥、牛魔王等等。

这些神祇和妖怪具有神秘而又鲜明的个性,被人们所赞誉和传颂,成为历代文化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如今,这些形象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书籍、电影、动漫等各种文化娱乐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而在中国神话故事中,最为著名的三个故事分别是《封神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

这三部作品都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它们深刻描绘了民族英雄、神仙传说以及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在这些故事中,人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文化的精华,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无论是什么年代,中国人都会对这些故事心生敬仰和崇拜,他们无疑是中华文化的巨大财富所在。

此外,中国神话还表现出了深深的哲学思考,中国哲学的关键精神也体现了在神话中。

例如,万物相生相克的观念、阴阳相辅相成的观念、五行相互制约的观念等等,在神话传说中都有所体现。

这些观念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又是中华民族思维和行为方式的独特体现,它们贯穿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之中,成为人们构建社会和个人意识的基础之一。

总的来说,神话传说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独特之处的显著标志。

神话传说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哲学思考,也是人们这个时代追求的内在精神需求。

因此,无论是以何种方式传承和展示,神话传说都应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保护,其独特贡献和文化价值也应体现在更广泛的社会活动之中。

中国神话与文化的关系(推荐5篇)

中国神话与文化的关系(推荐5篇)

中国神话与文化的关系(推荐5篇)第一篇:中国神话与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神话故事作为中国文化中极为绚烂多彩及极具神秘色彩的一支,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对于大自然的无限崇拜以及中国古典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依然存在着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众所周知,神话故事是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的集中表现。

虽然在今天这些观点以及一些价值观是不被认可的,但是在科技落后的时代,人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就不得不“寻求”神的帮助,用神来解释这一切不可思议的现象。

并且,由于古人对神的崇拜以至恐惧促使猎头、人祭等非人道的仪式的出现而使数不胜数的无辜的人们死于非命,但是这些缺陷不足以掩盖神话的耀眼光芒。

再者,这些不人道的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不是绝无仅有的,更不能说明古代人就是野蛮人。

相反,神话的存在更让我相信古代人是充满智慧的,那些恐怖血腥的场面的出现仅仅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所致罢了。

更有甚者,在中国神话中,神一般都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的,为人类的发展鞠躬尽瘁,更有一些神为了人类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竭尽一生。

以下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些事例: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荀子.非相》中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

像这类神为了人类的发展而牺牲自己的神话故事在中国还有很多。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尽心尽力,甚至还有些神在“工作”中牺牲自己的生命。

而这一点是只有在中国神话中才会发现的,其他地区是没有的。

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精神是离不开的。

这也反应了中国古人对于奉献与献身的崇拜与敬仰。

神话中神的献身与现实中的献身也融为一体,互相影响,互相深化,互相升华。

也正因为如此,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思想深深烙印在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心中。

神话传说与传统文化

神话传说与传统文化

神话传说与传统文化神话传说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承载了人们对于神秘、奇幻的想象和对生活意义的探寻。

而传统文化则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独有的、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宗教、习俗、艺术等方面。

这篇文章将探讨神话传说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社会的影响。

一、神话传说对于传统文化的塑造神话传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并植根于民族的生活中。

神话传说中的英雄、神祇、神话动物等角色,都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和象征。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四大神兽的传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它们分别代表着四个方向和四种属性,被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神话传说还可以通过故事、歌谣、戏剧等形式,将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传达给后代。

例如,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奥德赛》讲述了英雄奥德修斯回到家园的艰辛旅程,弘扬了勇气、智慧和家庭价值观。

这样的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民族的精神内涵,也为后代提供了道德准则和行为模范。

二、传统文化对于神话传说的诠释传统文化是神话传说诞生和演化的土壤,它为神话传说提供了解读和诠释的框架。

通过神话传说,人们可以探索和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历史起源。

例如,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和英雄的故事被视为关于人类命运和人性的寓言。

这些故事通过神话的形式,传达了古希腊文化中对于正义、自由、智慧等概念的理解。

传统文化因此通过神话传说,延续了古希腊文化的精神传统,并将其铭刻在人们的意识中。

三、神话传说与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神话传说和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们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

通过共同的传统和神话传说,人们能够建立起一种共同的认同和归属感,形成社会的基本价值共识。

其次,神话传说和传统文化也促进了艺术和文学的发展。

无论是绘画、雕塑、音乐还是文学作品,都可以借助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和形象,创作出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和艺术才华,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课程论文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课程论文

考试序列号_ 92 _通识教育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透过神话浅析神话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课程名称: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班级软件工程2012级(2)班学号 3112006177 姓名陈海兵邮箱352075777@任课教师周密2013年4月24日透过神话浅析神话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个人认为,要探讨神话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必然须清楚神话的产生,材料的来源与及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所衍生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是神话的产生先于文化,还是文化的发展中才逐渐出现神话的。

笔者比较赞同矛盾的观点。

矛盾认为“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的生活和思想的产物”,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与生活状况的反映”。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

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但就客观而言,中国的神话有别于西方神话,可以看到无论是希腊的众神神话还是基督教神话、北欧神话,自产生起就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神话体系。

而中国神话则不同,中国神话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山海经》最初也是作为法家典籍,如东汉的班固就把《山海经》列在形法家之首,同时此书亦被作为实用的地理书籍;此外,关于三皇五帝,火神,门神等神袛也存在不同的说法。

例如:《史记》以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而《太平御览》则提出天地人三皇的说法。

《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

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

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三皇五帝究竟指谁?对于三皇有很多的说法,无从确定;火神亦有燧人氏,炎帝,祝融等说法......笔者认为,之所以中国神话并未有相对完善的体系,可能是由东方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遭遇文化断层这一特殊属性造成的,换句话说,中国神话本身处于一个不断发展与进化的特殊进程。

神话传说的论文

神话传说的论文

神话传说的论文神话传说论文那样的海洋国家,所以在德国文学作品中,女妖演变成了山岩(或山林)之神。

但女妖以美妙的歌声诱惑船人葬身海中的主要情节与甘英所谓“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内容并没有改变。

季羡林先生谈到神话寓言传播特点时说:“一个民族创造出那样一个美的寓言或童话以后,这个寓言或童话绝不会只留在一个地方。

它一定随了来往的人,尤其是当时的行商,到处传播,从一个人的嘴里到另外一个人的嘴里,从一村到一村,从一国到一国,终于传遍各处。

因了传述者爱好不同,他可能增加一点,也可以减少一点;又因了各地民族的风俗不同,这个寓言或童话,传播既远,就不免有多少改变。

但故事的主体却无论如何不会变更的。

所以,尽管时间隔得久远,空间距离很大,倘若一个故事真是一个来源,我们一眼就可以发现的。

”季先生所言,可谓民间文化传说交流的一般规律。

值得指出的是,古往今来,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寓言、神话与各国普通民众有着不解之缘,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其传播也多与民间交往联系在一起,其流传后世往往借助于民间记载(记忆),而较少受到所谓“正史”的青睐。

像海妖故事这样的希腊神话,经甘英这样的使节之口而传诸中国正史的事例,似不多见。

甘英没有完成出使大秦的使命,主观上与他本人的素质有关,即作为陆上将领,甘英对海洋怀有本能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是未曾经历海上航海生活的人所共有的。

近代以来中国闭关锁国政策造成国民不通海外、昧于世界大势的被动局面,有鉴于此,近代有人在观察甘英西使中途止步的行为时,除了惋惜之外往往多有怨愤之情,如康有为在《欧洲十一国游记》中就怒责甘英怯懦,认为“甘英愚懦,辜负班超凿空之盛意。

至今中西亘数千年不通文明,不得交易,则甘英之大罪也。

其与哥伦布、墨领(麦哲伦)、岌顿曲之流,相反何其远哉!中国人而有此,至今国土不辟与大地,智识不增于全球,遂以一切让于欧人,皆英辈之罪也!”其实,即使甘英勇往直前到达了大秦之土,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在此后近两千年中也不会有大改观,在近代以前中国封建王朝自以为“天朝上国”,万物丰饶,不存在与外国交往的需求,根本没有与外族发展长期经济、政治交往的欲望和动机。

神话传说与中华文化

神话传说与中华文化

神话传说与中华文化
2023年,正值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理解我们的神话传说,因为它们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是我们文化精神的根基。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注重神话传说的重要性,神话传说被认为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思考的产物。

神话传说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千年沉淀,也是我们理解世界和人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神话传说中的山水、神仙、妖魔、伟人等人物,都是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

山水的造型描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赞美和景观美学的追求。

神仙、妖魔则通过神话故事,暗示着人性善恶、生死循环等哲学思考。

伟人的故事,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定意志和民族自信。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文化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拓宽文化传承的渠道,发掘和传承神话传说中的文化精髓,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推动和支持神话传说的推广和研究,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神话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在新时代下,神话文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更好地满足现代人对文化的需求。

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广、保存及传承神话故事,达到文化传承的最佳效果。

总之,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神话传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传承、发扬和创新我们灿烂的文化传统,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课程论文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课程论文

中国神话和自强不息的文化内涵悠悠岁月,白驹过隙,白云苍狗。

弹指之间,已然千年。

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却从未止步。

掐指一算,咱们可爱的中国,已经是五千岁的高龄了。

五千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沧海桑田。

也正是这些数不尽的磨难,这些一点一滴的时光,造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璀璨如日的中华历史文化。

在浩如烟海的文化海洋中,我看到了独特的一支,它很早就在中国生根发芽,盛放出娇艳的花朵,结出了一个硕大的果实,这个果实,就叫做——神话。

什么是神话?有那么一些人,趾高气昂,不可一世,打着科学的幌子,对神话口诛笔伐,大道理,小道理,说什么脱离实际,空中楼阁,荒诞不经,痴人说梦。

我一直觉得,要是一个人没有真正的体验过,了解过一个事情,他就没有资格去评论,更没有资格去批判。

像那些人,完全是凭着主观的印象和感受,就妄下论断,挂着科学之名,做着荒谬之事。

在我看来,神话并不像他们想象得那么肤浅,那么幼稚。

神话,它像一本厚重的书,文字咋看之下虽显浅薄,细读之后才会发觉,那是字字珠玑啊。

它在中华诞生之初便已存在,扎根在肥沃的中华大地,生生不息,愈发蓬勃。

试想一下,潮起潮落,多少东西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辉煌金碧的阿房宫,当年延绵三百里,如今灰飞烟灭,连一个瓦片都没有剩下;秦始皇,统一六国,气吞万里如虎,何等气概,如今尸骨无存,更不要说当年多么脍炙人口的诗词,多么惊心动魄的文章,如今还有谁记得?而神话,先是人们口口相传,后是记录在纸,从未间断,不曾消停。

它客观实在地反映了古时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渴望和对大自然的探索,是我们研究了解我们祖先的想法,探究人类起源的绝佳资料。

常言道,喝水不忘挖井人,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不能忘记了曾经为我们挖井的老祖宗,更不能抛弃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神话里的精神和思想,一点也不输于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唐诗宋词。

要是神话他会说话,他一定会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神话,百度的定义是:关于神仙或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文化的解释与想象的故事,是一种原始的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造。

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与传统文化

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与传统文化

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与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神话传说和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些神话传说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神话传说包括了众多的神祇、仙人和妖怪等形形色色的神秘存在。

其中最著名的神话传说之一是《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了古代中国地理、历史和神话的文献,其中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性,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神话传说中的神祇和仙人被视为自然界的主宰和保护者。

例如,中国人民崇拜的神祇中有许多与自然界有关,如太阳神、月亮女神、风神、雨神等。

这些神祇被认为能够掌控自然界的力量,保护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古代中国人民通过祭祀和祈祷来向神祇表达敬意和祈求保佑,以求得平安和吉祥。

古代中国神话传说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成为了中国人民崇拜和追求的榜样。

例如,《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英雄人物被广大人民所崇拜和喜爱。

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和故事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广泛流传,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等形式,深入人心。

这些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教导了人们勇敢、正直、忠诚和善良的品质,对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也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话传说中的哲理和智慧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例如,《庄子》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和哲理思想,以及《老子》中的道家思想等,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些神话传说中的哲理和智慧教导了人们如何正确看待世界和生活,如何追求真理和智慧,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序列号_ 92 _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透过神话浅析神话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课程名称: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班级软件工程2012级(2)班
学号 3112006177 姓名陈海兵
邮箱352075777@
任课教师周密
2013年4月24日
透过神话浅析神话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个人认为,要探讨神话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必然须清楚神话的产生,材料的来源与及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所衍生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是神话的产生先于文化,还是文化的发展中才逐渐出现神话的。

笔者比较赞同矛盾的观点。

矛盾认为“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的生活和思想的产物”,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与生活状况的反映”。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

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但就客观而言,中国的神话有别于西方神话,可以看到无论是希腊的众神神话还是基督教神话、北欧神话,自产生起就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神话体系。

而中国神话则不同,中国神话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山海经》最初也是作为法家典籍,如东汉的班固就把《山海经》列在形法家之首,同时此书亦被作为实用的地理书籍;此外,关于三皇五帝,火神,门神等神袛也存在不同的说法。

例如:《史记》以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而《太平御览》则提出天地人三皇的说法。

《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

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

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三皇五帝究竟指谁?对于三皇有很多的说法,无从确定;火神亦有燧人氏,炎帝,祝融等说法......
笔者认为,之所以中国神话并未有相对完善的体系,可能是由东方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遭遇文化断层这一特殊属性造成的,换句话说,中国神话本身处于一个不断发展与进化的特殊进程。

在这个历程中,集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畏惧自然认识(正视)自然战胜自然。

故可把神话分为上古神话,前秦神话,后汉神话(自汉朝以后)三个时期或阶段。

上古神话:在远古蛮荒时代,在火山、洪水、野兽肆虐的环境之中,人类艰难的生存着,这时的人们对于自然是畏惧的,他们把自然的种种具现化,创造了一系列的自然神。

如云中君,雨神,风神,日神等。

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妖兽,如穷奇,毕方,鹿蜀等,以妖兽类比于人类所面对的天灾。

同时:女娲“其状如蛇,人首蛇身”。

西王母:神,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陆吾:神,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

招司:神,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

吉神泰逢:神,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

泰逢神动天地气也......人类的守护神也是龙首鸟身、人面龙身、人面马身,人面牛身、人面龙身、人面蛇身、彘身人面等形象。

而文化方面,《山海经》’《淮南子》等应当是文化及文学成就极高的著作了,而笔者认为,此时文化起着记录人类口头性散文的作用。

前秦神话:此阶段,人类已产生了相当的文明,对于自然也不再是畏惧的态度,人类正理解并学会去掌握自然力量。

而《封神演义》应是这段神话的最好诠释了,在《封神演义》的世界中,世界分成仙山洞府和三界。

仙山洞府是由仙道组成的昆仑山「阐教」和海外仙士、方外术士或得道禽兽组成的「截教」。

三界是由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庭和商(殷朝)的纣王的统治的人间和女娲统治的妖界。

在一次祭祀时纣王对美丽的大地之母女娲作出了无礼行动,纣王的渎神使女娲异常愤怒,命令轩辕坟三妖迷惑纣王使殷商毁灭。

昆仑山仙道由于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又因为玉帝命仙首十二称臣,仙首自然不肯,故此阐、截、人道三教共签押封神榜,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纣王与武王相对的是截教和阐教,国家天下之争与神仙道统之争引发了封神之战。

显而易见的是,神话的范围正逐渐从自然神话延至英雄神话,且主体从虚幻转成对现实的夸张性描述。

简而言之,神话由自然化转而像历史化发展。

后汉神话:此“后汉”非指两汉中的东汉,而是有汉以来的整个时期。

此时,神话的创作主体由广大劳动人民转至文学创作者。

《洛神赋》有这样一段:“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写的浪漫主义名篇。

而曹植就是根据甄姬创作了洛神这一神袛;同时,大量现实中的人物被神化,如孔子的封号:褒成宣尼公、先师,先圣、大成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文宣帝等;关羽,至三国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秦琼和尉迟恭被神化为门神等......
陕西师范大学的常金仓教授提出了一个中国神话学的基本问题: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他对神化历史化提出了以下看法:当中国神话学开始构建体系的时候,人们发现中国古书上关于鬼神世界的描写都是一鳞半爪、零星片断,远不比欧洲特别是希腊的神话那么情节完整,生动感人。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归纳了时人的一些思考结果,他说:中国神话之所以仅存零星者,说者谓有二故:二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能更集古传以成大文。

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

此二说前者主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自古便没有丰富发达的神话。

后者相反,以为中国神话古来颇有,只是到后来散失了。

与前者相类的看法又见胡适《白话文学史》,他谈到中国故事诗—像荷马史诗那样充满神话的诗作——为什么兴起特晚的原因时说:可见古代中国民族是一种朴实而不富于想象力的民族。

他们生在温带与寒带之间,天然的供给远没有南方民族的丰厚,他们须要时时对天然奋斗,不能像热带民族那样懒洋洋地睡在棕榈树下白日见鬼,白昼做梦。

笔者个人也有自己的看法:与其说是神话历史化还是历史神话化,不妨将整个发展时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神话历史化时期,二是历史神话化时期。

在未出现文字或尚未有专门的史书对历史进行记载时,无疑历史在经过口耳相传时会逐步夸大和神化;而出现文字的记录后,对于历史的记录也就要客观的多了。

历史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与神话之间剪不断的联系正是说明了文化与神话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其实,纵观整个文化与神话发展时期,不难发现,文学两大流派之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源泉就是以神话作为重要材料的。

同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中,神话愈加地完善与发展。

可以说,神话已然是文化的一部分,与文化一道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和荣誉感的最大来源。

参考文献:凤凰文化孔子:一个神话学的个案研究、百度百科、《山海经》矛盾:《中国神话研究ABC》、《中国神话研究初探》、《神话三家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03期作者:常金仓中国神话
学的基本问题: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