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中图分类号 : G 4 4 3 0 引 言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4 3 1 1 ( 2 0 l 3) 2 3 — 0 2 3 9 — 0 2
一
。
这 一概 念 一 经 提 出 , 便 引 起 了 广 泛 关注 。 在 美国, 教 师
美 国哥 伦 比亚 大学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 2 0 1 0 — 2 0 2 0 ) 》 的 职 业倦 怠 已成 为 一 个 教 育 中 的 难题 。 中指出“ 要 把 我 国 建 设 成 人 力 资源 强 国 ” , “ 教 育 大计 , 教师 心理 与教育 专业 的教授 巴利・ 法4  ̄ t ( B a r r y A . F a r b e r ) , 将 教
摘要 : 教 学质量 的高低或成败在很大程度 上取 决于教 师的水平 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教育地位 的提 高, 教 师倦 怠越来越受到 了人 们的关注。 本文就 高校教 师存在的职业倦怠的 国内外的研 究从 定义、 模式 、 成 因、 后 果几方面做 了综述 , 旨在 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一
步进行教 师研 究提 供参考。
Va l ue Eng i ne e r i n g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时间从事教学工作后出现的心理和情绪疲劳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因此,了解职业倦怠的原因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原因分析1. 工作压力过大高校教师面临着来自多个方面的工作压力,包括教学负荷大、论文发表压力、科研项目压力等。
教学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还要承担其他行政工作和评估任务,这些压力会导致教师感到心理疲劳。
2. 缺乏支持和认可在一些高校里,教师可能感到缺乏支持和认可。
缺乏来自同事和上级的支持与认可会降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自信心,使其感到职业倦怠。
3. 缺乏发展机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发展机会。
如果教师感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无法提升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他们可能会变得失望和不满意。
二、对策建议1. 提供支持与认可学校应建立积极的文化氛围,鼓励教师之间互相支持和合作。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教师的工作,向他们提供肯定和认可,增强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就感。
2. 分担教学负荷学校可以通过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和增加师资力量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荷。
此外,学校还可以提供相关培训和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工作效率。
3. 提供发展机会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例如鼓励他们参与学术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培训和进修课程等。
这些机会将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加职业满意度。
4. 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学校可以设置心理咨询热线或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教师应对职业倦怠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轻松的团队建设活动和娱乐活动,帮助教师放松身心,缓解职业倦怠。
5. 加强学术氛围建设学校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
学校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讲座和学术竞赛等活动,激发教师的学术热情,增加他们的专业满意度和创造力。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F r i e d ma n _ g 则 把教 师 职业 倦 怠 定 义 为 教师 由 觉 的结 果 之 间不 一 致 而产 生 的一
种 无效感 。
力的、 使人 心烦 的、 单 调乏 味 的工 作 的一 种 反 应 ” , 导致 倦 怠
的原 因主要 分为 两类 , 但 主要 是 因 为“ 工 作 者 的 付 出与 所 得 不一 致 ” : 一类 是个 体 面对过 多刺 激 的情 境 ( 如 教师 教 大量 的 学生 ) ; 另 一类 是刺 激情境 缺少 挑 战 ( 如教师 多 年来 一直 教 同
张燕 ( 2 0 0 6 ) ¨ 7 将教 师职业 倦 怠定义 “ 教 师个 体 因长期 未 能有效 地处 理各种 矛盾 冲突 而导致 的身 心疲惫 的状 态 , 表 现 为 不能缓 解工 作压 力或 妥善应 付工 作 中的挫折 ” 。 蔡融( 2 0 0 6 ) 认 为教 师 职 业 倦 怠是 指 教 师 工作 满 意 度 低, 工 作兴 致丧 失 , 以及情 感冷 漠等情 绪 、 态度 和 行为 的 衰竭
状态, 而 上 述 的 症 状 均 来 自于 不 能 顺 利 应 对 压 力 。
倦 怠 的人 际关 系维度 , 指个体 感受 到对 待服 务对 象 的一 种负
性 情绪 ,表现 在工 作 中对 服务 对 象 表 现 出消 极 、 冷漠、 疏 远 的态度 ; 个 人成 就感 降 低则 指 在 工 作 中对 自己评 价低 、 自我 效 能感 和 自我胜 任感 的降 低 , 是职 业倦 怠的 自我评 价维 度 。 ( 3 ) 组 织 学 观 点 。组 织 学 观 点 的 代 表 人 物 奎 内 思 ( C r e n s ) 口 认 为“ 倦 怠是 一种应 付 工作 压 力 的方式 , 是对 有 压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心理学 家塞利 格曼 首次提 出的。谢 尔 顿 和 劳拉金 的定义道 出了积极 心理 学 的本质 特点 , “ 积极 心理 学是 致力 于 研 究人 的发展 潜力 和美德 等积 极 品质 的一 门科学” 。积极心理学是一个 崭新 的 、蓬 勃发展 的领域 ,它 将视 角从 心 理紧张 和病理 学 中转换 出来 。心理 学
( 四) 知 识 衰 竭
社 会对 教 师的期 望值 过高 ,期望
他 们是 知识 的传授 者 、学生 人格 的塑 造 者 、道德 的表 率等 多 重 优 秀角 色 。
突 出强调 和重视 人的 价值 和人文 关怀
问题 ,倡 导挖掘 人 内在 固有 的积 极力 量 ,促进个 人 自我价值 的实现和 社会
( 三 ) 过 高 的 社 会 期 望 值 与 偏 低 的
不仅要 关注人 的弱 点 ,还要关 注人 的 优点和美德 ;不仅要致力 于修复损伤 ,
还要 致力 于给人力 量 ,对生 活 中最好
信 任 ,过度 敏感 ,容 易导致 人 际关 系
疏远。
的东 西感 兴趣 ;在关 注 病 人 的 同时 ,
及较 低 的社会 地位 。这必 然挫 伤教师
工作 的积极性。
三 、 积 极 心 理 学 对 高 校 教 师 职 业
倦 怠 问题 的启 示
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
一
、
高 校 教 师 职 业 倦 怠 的 表现
积极 心理 学是 2 0 世 纪末 在西 方兴
起 的 一 股 新 的 心 理 学 研 究 思 潮 ,是 由
的 和 谐 发 展 。积 极 心 理 学 研 究 的 内容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承担着越来越重的工作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倦怠问题成为了高校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和特征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由于工作压力、工作环境等因素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
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和工作厌倦等特征。
在高校教师中,职业倦怠问题普遍存在,给教师个人、学校和教育质量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在我国,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职业倦怠的症状和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的研究上。
一些研究发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包括工作情感耗竭、工作厌倦、社交隔离等,而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工作压力、工作环境、个体特征等。
这些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描述性阶段,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次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欠缺。
三、探索职业倦怠的深层次机制和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理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深入探索其机制和影响因素。
一方面,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可能与其工作特点(如工作压力、工作环境等)密切相关,需要深入了解高校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高校教师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工作年限等)可能也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高校教师个体特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
四、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针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从不同层面制定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在学校管理层面,可以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提高教师待遇等措施来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在教师个体层面,可以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自我调节能力等措施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职业倦怠问题。
在研究层面,需要深入探索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更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不同层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二) 对 高校教师职业 倦怠产生现象描 述
与其 他 阶段 教师 无 区别 。对教 师职业 倦 怠外 在
表现的描述 , 基本上包括对教 师身体 、 精神 、 心 理、 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适影响。比如 , 对高校
教 师职 业 倦 怠 现 象 的 描 述 是 “ 经 常 产 生 疲 倦 感, 失眠、 食 欲不 振 、 喉咙 嘶哑 、 背痛 、 头痛 , 以致
V n 1 . M 1 3 N o . 3
a v 2 0 1 3
高校教 师职业倦怠研究存在 的问题及原 因分析
梁修 韦 李 丹
( 石河子大学 师 范学院 , 新疆 石河 子 8 3 2 0 0 0 )
[ 摘
要] 近年来 , 在对高校教 师职 业倦 怠的研究 中 , 对职业倦 怠 的原 因、 职业倦 怠 的表 现 以及 缓
第 1 3 卷 5月 第 3期 2 0 1 3年
湖南 大众传 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 U N A N M A S S M E D I A V O C A  ̄ O N A L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2— 2 9 [ 作者简介 ] 梁修韦 ( 1 9 8 3 一) , 男, 安徽 霍邱人 , 石河 子大学 师范学 院教 育行政 专业 2 0 1 1 级 硕士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 : 教育管理 。
一
1 1 9—
化, 情 绪 反应 过度 ” 。 同样描 述 表 现 在 小学 教 师 身上 : “ 教 师 职 业 是 需 要 教 师个 体 身 心 极 大
一
、
高校教 师职 业倦 怠研 究 中存在 的 问题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在大学里, 计算机的普及率相当高, 很多学生拥有个人电 脑, 并具有较好的操作水平, 加之宽带校园网络的铺设 , 以及 充足的教学与辅助服务设施 , 高速 、 稳定 、 高质量的数据传输 使得在大学中开展网络教育成为可能。 3.2 大学中网 络中 心为网 络教育的开展 提供可靠的 技术支 持 大学网络中心可以进行整个网络的 日常维护和管理 , 提 供与网络教学有关的各种资料, 以及硬件、 软件、 技术、 方法等 方面的支持。使得网络教育井然有序地开展。 3.3 教 学资源充足为网络教 育的开展提供物质支持 目前 ,在远程教育的论坛上 ,很多网友一致认为远程 教育最大的缺憾是遇到问题时不能与老师面对面沟通 , 而 且有些知识是一环套一环 ,由于第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 所 以直接影响下一步的学 习进展 。而且有时授课老师与在线
不完善等。 但在大学里面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学生在课
多媒体课件集中了多方工作人员的智力投人,从周密的
多媒体稿本的编写, 具体的软件制作, 美工设计, 音乐语音的 录制, 都包含了大量的工作, 这一切都是大家共同协作完成
的, 因而不论在内容的容量上 , 还是在形式表现上都涵盖了大 量的信息。 2.6 有助于学生 自学能力的培养 通过网络, 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 自身知 了解 识结构的欠缺, 有选择地自主学习。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 与信息的采集与整理, 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和 自我控制能力。 2.7 有助于教 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通过网络这个虚拟世界, 教师可以了解到一些学生想说 而又不敢说的事情 , 更容易接近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学生的 真实想法, 并及时纠正思想上的偏差。 网络可以增加教师与学 生的交流, 为教师与学生搭建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结构研究

S n deng・viHa ie _I|一 cca coynanel - l ienThl l — rB题圆圈豆圜 e o t d i n o ■ o
高校 教 师职业倦 怠结构研 究 ①
韩 海 燕 ( 安文 理学 院 西安 7 0 6 ) 西 1 0 5 摘 要 : 用文 献分析 采 访谈和 开放 式 问卷 调查 , 制 了中国文化 背景 的高校教 师职 业傣 怠同豢 。 蝙 通过探 索性 因素分 析( =3 1 提 取 出情 n ) 2 绪囊 劳 . 认知 衰竭 人际疏 远和 价值 衰 竭四个 因素 , 验证 性 因素分 析( =3 ) 明 , n 6 表 1 四难度 模 型的结 构稳 定 , 可靠 , 其信度 和效度 都达 到
了心理 测量 学 的要 求 。
关键词 : 高校教 师 职业锩 怠 结构模 型 中 图分类 号 : 6 G4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6 4 9 X 2 1 ) 7b 一0 1 0 1 7 —0 ( 0 o ( ) 1 — l 8 o 7
3结果 与分析 效度 。 另外 , 四个维 度 与个 体 的一 般健 康分 数 . 和 自我效 能 感分 数 的相 关 都达 到 了 显著性 水 职 业 倦怠 (o B r o t是 个 体 因不 能 3 1项 目分析 Jb u n u ) 有效 应 对 工 作 中的 各 种 压 力 而 产 生 的 一 种 计 算 4 个 项 目的 总 分 并 排 序 , 出高 平 , 也 表 明 问卷具 有 较 高 的 同时 效 度 。 6 找 这 2 长 期 性 综 合 反 应 , 括 情 绪 衰 竭 、 个 性 低 2 %的 分 数 点 : 8 和 1 1 高 于 l 9 作为 4. 高校 教 师职 业 倦 怠 问卷 的 结构 维 度 包 去 7 19 0 , 8的 1引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摘要:教学质量的高低或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地位的提高,教师倦怠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就高校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的国内外的研究从定义、模式、成因、后果几方面做了综述,旨在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一步进行教师研究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to a great extent,determined by the teachers. teachers’ job burnou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concer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tatus of educa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made on the teachers’ job burnou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definition, mode, causes, and so on, which aim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study.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教学质量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job burnout;quality of education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39-020 引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在课程改革中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师,他是社会教育理念的载体。
只有教师主动、创造性地工作才能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但是如今我国教学质量受到了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严重影响,不仅教师身心受到损害,学生也深受其害。
这一现象需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研究,所以了解教师情况,针对他们在工作中的压力因素,我们通过采取措施将其调节到合适的水平来预防和减缓职业倦怠感,这很有现实意义。
1974年,临床心理学家弗鲁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将“职业倦怠”应用在心理健康领域,他和马勒诗malasch成为这方面研究的开创者。
“职业倦怠”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心智、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1]。
该概念被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普遍发生在各种助人职业的人群中,教师就是高发人群之一。
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美国,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一个教育中的难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与教育专业的教授巴利·法伯(barry a. farber),将教师的职业倦怠称为“教育中的危机”。
[2]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们各自从定义、模式、成因、对策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1 国外研究1.1 教师职业倦怠定义将职业倦怠的定义可归为三类:①成因观。
cherniss认为职业倦怠是指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freudenberger持相同的观点。
②过程观。
blase和ricken认为,在长期的压力下,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开始产生退缩或不愿投身于工作,导致身体、情绪及态度方面的耗竭,即形成倦怠。
③症状观。
maslach和jacson认为,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经常要面临一些不确定感,而且经常将情感投入在当事人身上。
因此他们的情绪和精力极易变得枯竭,产生精疲力竭、身心枯竭等一系列症状。
对职业倦怠的不同定义体现了研究者对职业倦怠的不同认识。
如何界定职业倦怠的被试以及如何找出需要干预的职业倦怠的个体,主要依赖于职业倦怠本身的定义,所以,他们很容易筋疲力尽,身心枯竭。
研究者对职业倦怠有不同的认识,因此也给予了职业倦怠不同的定义。
实际上职业倦怠的定义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因为如何找出需要干预的职业倦怠的个体主要依赖于职业倦怠本身的定义。
在维度、表述简洁性和范围上,对职业倦怠的定义各不相同,但职业倦怠拥有几个普遍特征:身体和情绪的耗竭;社会失调行为尤其是对工作对象的疏离;心理损害特别是指向自我的强烈消极情绪;组织无效能感。
1.2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模式国外有不少学者对教师倦怠模式进行了研究,费斯特的周期动态模式、司德菲的发展模式、休伯曼的主题模式、[5]法伯farber的不同类型模式:精疲力竭型、狂热投入型、能力富余型和混合型、布卡什beaucage的过程模式,即教师倦怠经历热情、停滞、挫折、冷漠四个阶段、马勒诗maslach的经验性阶段模式,即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laolonse的高峰迁跃期、低谷震荡期共变模式等。
[6]另外还有从纵向和横向角度研究的friedman的历程模式和domlan的结构模式。
friedman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不能突发形成。
多数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对未来抱有很大、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对教学任务充满信心。
但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形成心理落差,产生倦怠感。
friedman认为教师参加工作之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跌落期:新教师无法适应工作前后的落差。
第二阶段疲倦、耗竭期:许多教师丧失对未来的信心,对自己产生怀疑,感觉理想不能实现,出现了疲惫不堪、情感耗竭的情况。
第三阶段调整期:生存,即教师开始调整和适应。
生存对教师来说就是调整期望,学习教学技能,改善人际关系,教师调整一段时间后开始适应学校这种新环境,而有些教师因调整不利造成离职。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dorman认为组织变量和个性变量都能影响教师职业倦怠。
个人成就感的预测源是人格解体、自尊和教学效能感;情感耗竭的预测源是工作压力、角色负担过重、班级环境和自尊。
人格解体和情感耗竭、角色冲突、自尊、学校环境呈显著相关。
1.3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职业倦怠概念的发展不是理论性的,是经验性的,来自于对社会问题的理解。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工作倦怠问题有不同理解。
①临床视角:代表是弗鲁登伯格,提出并定义“职业倦怠”的概念;②奎内思是组织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许多人拥有不现实的工作期望导致倦怠和幻想破灭。
同时工作的人的付出和收获不一致也会导致倦怠,这种不一致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体面对有限刺激情境时缺少挑战(如教师多年教同一班或一门学科);二是个体处于过多刺激的情境(如教师教很多学生);③马勒诗和佩斯是社会心理学观点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情绪耗竭、性格解体、缺乏个人成就感是倦怠的三个主要特征;④社会历史观点的代表人物萨若森认为倦怠既是个人特征,又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
此观点强调,当社会条件不能提供一个有助于人联系的情境时,要保持服务工作的投入是很困难的。
总结起来主要归纳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
宏观指来自全球趋势和政府政策的广大力量。
中观指制度和其他中等范围的因素,如教育制度、组织管理等;微观涉及到人的社会因素,如人口学统计变量、人格特征等。
职业倦怠总是由于两个或更多因素的失调造成的,而这些因素从正常来讲应该和谐共处,职业倦怠应是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4 教师职业倦怠的后果职业倦怠影响着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导致家庭不和、人际关系损失,严重的出现教师体罚学生、危害社会的后果。
2 国内研究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始于本世纪初,研究者立项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如东北师大刘晓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与干预对策研究》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等,也有不少研究者著书或撰写相关文章,如叶澜(2001)[8]、杨秀玉(1999)[9]较早关注教师倦怠研究,曾玲娟(2003)、林丽(2006)、马宵梅(2011)等作综述研究,张超(2003)、邢强(2007)、刘思浚(2011)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教师倦怠的定义和成因,并提出对策,王国香(2003)、许渭生(2010)对倦怠量表做了改编探究,赵玉芳(2004)、杨小梅(2012)等进行了实验研究。
3 教师职业倦怠发展趋势对国内外教师的倦怠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国外已经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并形成系统理论研究,但仍缺乏实践研究。
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和评述国外的研究,同时对不同群体做了浅显的实证研究,但深度、广度不足且缺乏纵向探讨,仅注重横向研究,并重视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缺乏教育学、管理学的研究。
尤其对处于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尚不深入。
教师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会危及到教师的健康状况,严重的会极大影响外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应该引起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高度重视,希望通过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研究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1]r.l.schwab. 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 [a].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m]. sikulan editor,macmillan,1996.[2]barry a. farber. crisis in education: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1991.[3]唐贵芳.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7.[4]cedoline a.j.job burnout in public education: symptoms,causes, and survival skills[m].columbia university,1982.[5]姚桂招.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调查[j].教学与管理,2011,10.[6]王成义.教师职业倦怠理论模型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7]黎小艳.初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8]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杨秀玉.教师发展阶段论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