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__第二章写作主体与客体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写作的主体与客体

第二章 写作的主体与客体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养 一、生活实践素养
一是作者所具有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别人的生活中汲取和获得独特的体味、有益的 滋养和借鉴的意识及能力。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养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 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 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 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 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 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 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 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 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 一、观察力
“如果用我所喜欢的语言,观察力不如说是发现力,为 什么叫发现力呢?它是指一种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之中,发现新 事物,发现特别强烈,很奇妙的东西的这样一种能力;是从平 淡的生活当中,发现起所有的惊心动魄的或感人肺腑的东西的 这样一种能力;是从一些细枝末节当中,发现那些具有重大的 时代意义的事物的一种能力,从这些很细小的事物是能够感受 到时代的脉搏,能够看到社会生活,能够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放生了变化的征兆。我为什么说是一种发现力呢?因为生活 就好象大海一样,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是不会终结的,我们需要 时时刻刻对生活有新的发现。指的就是这种能力。”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养 四、情感意志素养 情感是文学的生命、灵魂,也是一切文章的重要内容;情 感又是形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使文章产生美感并具感染力的重 要因素。 意志则能增强写作热情、信心与毅力。

写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写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写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作者:曹长英来源:《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2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介绍了什么是写作主体与客体,并论述了写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写作主体赋予写作客体以生命和灵魂,写作客体内化为作者写作的动力、动机,写作主体在写作实践活动中进行控制和调节,不断解决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关键词: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关系文章的作者,在整个写作传播活动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因此称之为“主体”。

写作主体是指作者自然形态、心理形态同写作的关系。

一、客体内化为作者写作的动力、动机和写作蓝图写作主体观察、体验写作客体,完成写作活动,需要具有认识、理解、把握客体的基础和条件,从理论上讲,只有当生活中那些和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发生同构关系,并为创作主体的本质力量所同化而形成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才能成为写作思维产生的对象。

创作主体同化客体的关键,在于主体必须有相应的素质、修养、能力。

没有认识和反映生活的写作能力,创作主体既不能发现可以转化为作品的客体,也不能使这个客体的对象通过写作完美地表达出来。

写作不仅是对作品的创作,而且也是对事物的主动认识;客体不仅是被动描述的对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认识的对象。

认识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知觉总是在现有的“心理定势”的基础上发生的。

作者不是作为一般人去感知客体对象,而是自觉地、积极的,在从事写作活动主体特有的“心理定势”上去观察客体、感知客体,认识客体的。

当生活的信息流向创作主体的大脑时,创作主体首先有一个选择、同化的过程,凡是和写作主体的气质、性格、情绪、情感、思想能够吻合、同构的生活信息,便被创作主体积极同化,而成为凝结了创作主体的本质力量。

二、主体对客体加以意化的改造而成为写作的内容首先,思维对客体的自然形态的总体把握,对客体的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因此客体的意化过程,也就是对客体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改造过程。

按照一定意图的需要,意化后的客体也就进入了写作的范围。

30写作主体与客体 (2)

30写作主体与客体 (2)
——摘自劳伦斯《菊馨》
据说达·芬奇在画《最后的晚餐》 时, 为了把出卖耶稣的叛徒犹大画好, 曾到各种场合去潜心观察赌徒、流氓、 罪犯的各种形象和举止。最后, 他终 於找到了让犹大惊惶失措和手里紧握钱 袋的表现手段。這兩处细节描绘的巨大 成功, 是与少年时长达数年的刻苦绘 画和细心观察分不开的。
达·芬奇(1452—1519)
(4)观察的方法 ①定位观察:指观察主体的位置固定不动的; ②移位观察:移动变化的叫移位观察; ③比较观察:将不同的客体进行相似或相异比较; ④变换观察:把同一客体放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 。 (5)观察能力的构成 ①注意力; ②鉴别力; ③ 联想力。
小饭铺常常在门口煮南瓜,味道虽不见 得好,那热腾腾的瓜气与“照眼明”的红色 却予人一种“暖老温贫”的感觉。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copyright@《现代写作教程》课题组
1 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 2 写作主体的感受能力 3 写作主体的思维能力 4 写作主体的想象能力
名言导入,提出问题
同样一句格言,在完全正确 理解它的青年人口中,总没有 在阅世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 那样的作用和范围,要在这种 成年人的阅历中,那句箴言里 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才会 表达出来。
(视觉、味觉、触觉、温冷觉) 人行道上常有人蹲着生小火炉,扇出滚 滚的白烟。我喜欢在那个烟里走过。煤炭汽 车行门前也有同样的香而暖的呛人的烟雾。
张爱玲
(视觉、运动觉、嗅觉、温冷觉) (1920—1995) ——摘自张爱玲《道路以目》
我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黑暗中晃闪着的一星红点,仿佛是一个 异外的谁。或者那才是我。窗外阴云,室 内沉夜;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 正在侵入,还是浓夜正在漾出。其中那一 点红灼是我的魂么,我觉得双目之下的自 己的内躯已经半溶在这暗寂中了。

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

第一章 绪 论
写作的特点
实践性 “写”可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读—看—写—读—看—写的循环。
综合性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影响写作的因素很多,从素养上看有:
生活、思想、知识、技巧、语言以及天赋等;从能力上看:涉及观察、 感受、想象、理解、表现等;从知识上看: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文 学、语言学、逻辑学、写作学等都应接触;
作品分析讨论(一)
由于校园太大,又是第一次来,刚走了几步就不知道东南 西北了。正在此时,我看到了几个戴红帽子的学长在给新生指路。 我赶忙上前寻找可以询问的对象,在人群中我看到一个斜戴红帽 的男生,他四处张望,左顾右盼似乎在寻找着可以帮助的人。我 立刻夹起包裹挤进了人群,好不容易才挤到了他跟前,刚要开口, 就看到他露出了和蔼的笑容,笑着说:“需要什么帮助吗?”我 也回应地笑了笑说:“不好意思,请问学生宿舍该走哪里啊?” 他抬头冥思了一下说:“算了,我刚好要回去,我带你走吧。” 我本来就对这儿不熟悉,就算他说了,我也未必能找到,如今有 个人要带路,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一路上,他向我介绍了走过 的各个教学楼和校园设施。他的语言中总是带着一点温柔,让人 有种邻家大哥哥的感觉。因为他,让我对这陌生的学校又多了一 份好感。



所 有
谈青
侵 权 必 究 ◆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 第五章 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 第六章 新闻文体 第七章 文学文体 第八章 理论文体
第一章 绪 论
• 我们为什么需要写作
写作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一种方式。写作总 是与一定的个人和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的。
戈赟浩
作品分析讨论(二)

写作 第二章写作的主体

写作  第二章写作的主体
素。
教学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写作主体主宰 着写作活动 ❖ 第二节 写作活动对主体的要求 ❖ 第三节 影响写作活动的重要主体因

一、写作活动的缘起
❖ 1、写作主体(作者)直接启动、策划和操纵写作 活动的全过程。
❖ 只要有文章和著作存在,就有其“作者”存在。作 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关、法人、组织等。
❖ 教材43页
❖构思就是神思,是一个呈现着系统性的、
有中心及层次的、物化的整体性思维活动。 构思是写作活动和中承前启后的一个环节, 对写作成果水平的高低有着重要作用。
❖ 构,在这里不仅指结构,而且指整体。
❖ 思,是以抽象思维为主导、包括形象思维、 潜意识思维和灵感思维等的心理活动。
❖构思特点
❖1、客观性 ❖2、创造性 ❖3、整体性 ❖ 4、指导性
的而非自身情志发出指令之后的进入写作活 动的行为。 ❖ 例秘书、调查机构等。
❖ 教材40页
将受命写作也作为写作活动的缘起之一, 将有助于从更加宽泛的意义上理解写作活动, 更为全面地关注写作行为的动因。在日常生 活中,受命而作的情况很常见,也是社会广 泛需要的。特别要说明的是,受命而作不仅 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写作现象,而且从实践看, 这种类型的写作照样可以写出好的作品。当 年鲁迅先生应老朋友之约,创作了《狂人日 记》,其实也可以算是受命而作。并且, “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 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 有了十余篇”(《呐喊·自序》)。很多文章 大家受朋友之托,为朋友的作品集写序跋, 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美文,也都属于 受命而作。
❖ 同时诸如日记、书信、条据、告启、诉状、 遗嘱等私务应用文,也都是为了处理个人事 务,实现信息的传递,留下历史凭据而写作 的。

《写作》课程教学大纲知识讲解

《写作》课程教学大纲知识讲解

《写作》课程教学大纲《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3000、0933001课程名称:写作(1)、写作(2)总学时数:40+40=80学时实验学时:15+15=30学时(另见“实验大纲”)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和任务《写作》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必修课,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本课程传授写作理论(含传统与现代),指导写作实践,培养专业素质和学科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之能熟练运用写作技能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分析阅读各种体裁的文章从而为进入更高层次的写作活动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讲授写作学的基本理论“写作四体”、“写作过程”和“写作技法”;讲授并训练写作的基本文体“新闻写作”、“文学写作”、“理论写作”和“应用写作”四大类型。

学生应了解写作的特性,熟悉文体的基本特征,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法,能写出文风端正、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的文章。

4.教学重点、难点上学期,即《写作》(1)着重讲解写作“四体理论”,即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写作过程”理论,涉及到思维学、心理学和哲学等相关知识,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

下学期,即《写作》(2)着重介绍各大类型文体的特征以及写法,着重训练各大类文体中的基础文体。

社会评论和文学评论的写作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应用文的实用性操作也是教学的难点。

5.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讨论法、课堂提问法、当堂实验操作法、课后自我练习法等综合运用。

以课堂讲授和课堂训练为主,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以课后阅读和写作实践为辅。

讲评和理论学习相结合,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课程教材: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2008年6月版主要参考书:①路德庆主编.《普通写作学教程》(修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版②张佐邦主编.《现代写作学》.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版③刘孟宇,诸孝正主编.《写作大要》(第三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④姚承嵘著.《写作学》.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应用写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版。

《写作》知识梳理(修订版)

《写作》知识梳理(修订版)

写作课知识点梳理10广电新闻内部资料第一章:绪论部分要点:把握现代写作的含义、作用和特性●写作的含义:简单理解为通过记写活动来制作文字产品●现代写作的特性:1.个体的创造性2.实践的操作性3.动态的综合性●现代写作的作用:1.贮存与传播信息的基本途径2.实施现代管理的必要手段3.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媒介第二章:写作主体与客体●写作素质写作素质就是作者在围绕文章的集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

●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味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观察能力●写作主体的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再造想象●想象的种类创造想象幻想●写作客体的构成凡是主体认识视野中的一切认识对象,都是客体。

(了解)客体与主体相对应。

对象化的自然景观(一般自然景观不能为写作客体)●写作客体群体化的社会生活个体化的人生状态外在化的精神产品对照关系同型关系●写作主客体的关系双向建构感觉主客体联系的中介表象语言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写作载体四要素:材料、主题、结构、语言●写作载体:所谓写作载体,就是包含、运载写作内容的文章形体和传播媒介●1、材料要选择表现主题的材料材料的选择要选择真实的材料要选择典型的材料要选择新颖的材料真实的材料:1指实有其事确凿无疑的材料2指材料本身能反映事物的本质●2、主题主题的含义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和思想倾向主题的特性:1.)客观性 2.)主观性 3.)时代性●3、结构结构的含义结构指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

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文章各部分的先后顺序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结构的基本单位主要是层次和段落层次组合方式可归纳为三种基本的类型:1).纵式组合:指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层次2).横式组合:指按空间顺序或事物、事理的不同类别或不同方面安排层次3).纵横交错式:指在纵向推移中,展开横向的方面,或在横断面上插入纵向发展●4、语言(不考)语言素养的培养主有以下三种途径:1.吸收生活中的鲜活语言2.博览群书,从书本上学习3.在写作实践中加强训练●写作受体解读的素质:(一)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二)广博的文化修养素质(三)丰富的生活阅历素质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选择●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写作载体对写作受体的制约写作受体与载体的双向建构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感知行为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写作思维的过程由具象到抽象推进由整体向局部推进●写作运思的方式:(1)发散型运思:主要包括想象、联想,而联想又以链环式、辐射式和跨越式三种形式呈现。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文学作品往往把知识融化到艺术形象的创造之中,是各种知识的融合。
我们读鲁迅的杂文,无不惊叹其渊博的知识。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总被其专业化的经济学理论所折服。读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惊叹其博杂的知识。
这些知识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大致有以下三大类:
(1)一般性知识
指普通的常见的零散的各种知识。
如有关科学原理、科学定义、科学命题;有关历史(典故、常识、事件);文化(名人、常识、名诗、名言);有关的公理、俗语、成语、谚语、格言;有关民族、国家、天文、地理、自然、人文方面的常见知识;有关科学、艺术、文学方面的普通常识等。
有高尚的人格品味才能有高尚的文章格调。前者决定后者。注意:格调≠风格,而指品味。风格没有优劣之分,格调则有高低之别。风格源于作者的精神气质,格调源于作者的思想观念。
如:《西游记》与《水浒传》,风格不同,但都是优秀作品。而《红楼梦》与《金瓶梅》、《水浒传》与《荡寇志》之间,就不纯粹是风格的差异了,前者明显要比后者的格调高。
纵观人类一切写作活动,从本源上意义上看,无不来源于社会生活,人的精神、观念、情感等主体意识,都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
比如:
应用文书直接涉及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议论性文章所阐述的是生活中道理。
新闻文体所报道的是生活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件。
文学作品则是生活艺术化反映。
厚实的生活积累(经历、经验、体验等),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所要表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多样的自然景观。作者要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要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要记述充满矛盾的情节等,也都要以自己的生活储备为基础。
所以这里提醒大家,如果想写作,特别是想当个文字工作者,那就得有意高就,把自己推向一个比较高的位置,那就是:社会的良知,人格的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古人说:“见得真,方道得出。”有丰厚的积累, 才有选择的余地。扩大视野,丰富阅历,多见世面, 广开视听,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断得以丰富和递 增,信息贮存和材料积累越丰厚,写起文章来,才会 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生活素养是人们从事一切文化 创造活动的“根须”,它来自丰富的经历,广阔的视 野,也来自主体对生活的钟情与投入。 写作主体要具有一定的生活素养,这不仅要求写 作主体有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视野,更要有对生活的 热情与投入。
生活阅历的重要性: 从阅读来讲,生活阅历能使我们对作品的理解 更深刻和真切。 从写作来讲,生活阅历为写作提供第一手丰富 生动的资料和素材。 ①丰富性(对人类而言) ②亲验性(对个体而言) 观察 从生活阅历中摄取的方法 感受
“作者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 历过,最好是经历过。诘难者问:那么,写杀人最好是 自己杀过人,写妓女还得去卖淫么?答曰,不然。我所 谓经历,是所遇、所见、所闻,并不一定是所作,但所 作自然也可以包含在里面。” —— 鲁迅《叶紫作〈丰收〉序》
2.观察: 是通过人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来获得 直接经验的有意识的思维行动。观察是一种动作, 一个过程,强调感官的运用,思维的活动,而感知 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它是一种结果,强调经验的获 得,认知的获得。 3.感受: 是指客观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种心 理活动,它反映出主体的感情层次和情绪变化。
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素养,曹雪芹就无法写出这
样的皇皇巨著。
3.反复咀嚼,领悟精髓 在写作实践中,一方面,随着写作对象和文 体的差异,需要相应的、特殊的、专业的知识;
另一方面,一般性的、综合性的知识,对于任何
写作对象和专业来说,都是必要的,有益无害的。
《乡间小路》 有一小轿车与一独轮车相遇。 司机令老汉让路,老汉道:为何? 司机道:我开的是小车。 老汉道:我的也是小车。 司机道:小车是首长的车。 老汉道:我的也是手掌车。 司机道:首长的车是小轿车。 老汉道:我的也是小叫车,不信你听。 说毕,驾起车,果然吱吱作响,像蝈蝈唱,蹒 跚而去……
(3)观察方法的要求
△缩短距离(针对对待观察客体的态度而言) △增加距离(针对看待观察客体的眼光而言)
a.定位观察 指观察主体的位置,固定不动的 叫定位观察 b.移位观察 移动变化的叫移位观察 c.比较观察 针对观察客体而言,将不同的客 体进行相似或相异比较 d.变换观察 是把同一客体放在不同的时间或 空间中进行观察
四、观察的特点 独特性(不重复性) a、客体的丰富复杂性 b、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 千里澄江如练,翠峰如簇(王安石) 性须澄似水,心欲静如山(清净散人)
五、观察的要求 (1)观察能力的要求 a. 注意能力 b. 理解鉴别能力 c. 联想能力
(2)观察运作的要求 a.有的放矢,专心致志 b.抓住特征,全面了解 c.察思结合
3.
结论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文章就是作者人格 品位在书面语言中的回声。优秀的人格品位 是人们从事一切文化活动的动力源泉。写作 是一种富有个性化的精神劳动,作者的精神 气质和人格品位必然对写作成品产生巨大影 响。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
同样一句格言,在完全正确理解它的 青年人口中,总没有在阅世很深的成年人 的精神中那样的作用和范围,要在这种成 年人的阅历中,那句箴言里所包含的内容 的全部力量才会表达出来。 —— 黑格尔†大逻辑‡
一、观察的定义 指通过人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来 获得直接经验的有意识的思维行动。 二、观察的对象 客体 三、观察的发出者 人的感觉器官: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肤觉)、 痛觉、温冷觉、运动觉
张爱玲《道路以目》: 小饭铺常常在门口煮南瓜,味道虽不见得 好,那热腾腾的瓜气与‚照眼明‛的红色却 予人一种‚暖老温贫‛的感觉。 (视觉、味觉、触觉、温冷觉) 人行道上常有人蹲着生小火炉,扇出滚 滚的白烟。我喜欢在那个烟里走过。煤炭汽 车行门前也有同样的香而暖的呛人的烟雾。 (视觉、运动觉、嗅觉、温冷觉)
要形成良好的生活素养,就要关 注生活,热爱生活,潜心探究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写作主体的学识修养
1. 什么叫学识? 所谓学识,就是写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学 问、见识等。它既包括客观世界逻辑结构和运行 规律方面的知识,也包括主体思维所使用的语言 概念及其思维程序、规则方面的知识。 文章写作同作者的学识修养密不可分。写作 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识的组合和应用的过程。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质
古有“文如其人”的说法。 “文如其人”一词出自宋代大文学 家苏轼《答张文潜书》中评价他的 弟弟苏辙的话:“子由之文实胜仆, 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 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后人常用来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或 所表现的风格,和作者本人的思想 或风格一样,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虽九死其未悔。” “长太息以流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
1.
什么叫写作主体? 所谓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 为中的人。在写作活动中,主体始终起着主导作 用。他的写作素养、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 作活动的进行和作品的质量,可以说,写作正是 写作主体素养和能力的体现。提高写作能力的根 本途径是加强写作主体的素质。
5.研讨学习 (一)你们知道余秋雨吗?为什么人们对其 褒贬不一? (二)朱光潜在《谈读书》中说:“书籍是 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 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你怎样理解这句 话?
6.归纳反证:缺乏学识会造成什么后果? 马烽在《大寨奇遇记》(《人民文学》 2001.1)中15次把《创业》的编剧张天民写成了 “张天明”。 一位著名小说家把《古今小说》中的《范巨 卿鸡黍死生交》说成了《聊斋》故事。
2.
什么叫写作素质? 素质通常指一个人通过综合的精神状态和行 为方式所表现出的素养。写作素质就是作者围绕 文章的选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的素养, 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写作主体的素 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 美理想四个方面。
4. 不断扩大视野,升华生活素养 生活素养,除了来自丰富的经历,广阔的 视野,还来自作者对生活投入的热情,对生活 的感受、体验,对生活的独特发现。生活素养, 固然包括了见多识广,但更为本质的是认识深 刻,感受真切。
经历和见闻属于广度方面的问题, 而认识和感悟则属于深度和密度 方面的问题。 广度仅仅是一个平面,在广 度基础上加上深度和密度,才能 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生活素养。
写作需要有文化知识方面的储备。知 识储备越丰富,视野和思路就越开阔。 写作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组合和运用。
《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社会的“百科 全书”,就是因为这部巨著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 各个方面的知识,除了故事情节外,大凡诗词歌
赋、琴棋书画、建九流,无不应有尽有。
★ 观察和感受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a.观察着眼于反映客体的具体形象和本 质特征;感受则着重于表现主体受到外物刺 激后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情感活动的具体体 验。 b.观察反映物态;感受表现心态
★ 观察和感受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a.两者都以感官活动为前提 b.感受要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和 感受在广泛、深入上成正比。 c.两者相互融合,观察中有感受,感受 中伴随观察。
在甜蜜的静谧中,我忘了世界 我让自己的幻想把我悠悠催眠 这时候,诗情开始蓬勃和苏醒 我的心灵充满着抒情的火焰 它颤栗,呼唤,如醉如痴地想要 倾泻出来,想要得到自由的表现—— 一群无形的客人朝我涌来,他们是我的旧识 是我久已蕴育的想象的果实 于是思潮在脑海中大胆地波动 轻快的韵律迎着它们跑来 手忙着去就笔,笔忙着去就纸 一刹那间——诗章已滔滔地涌了出来 (普希金《秋》)
1. 读下面的文字,思考并回答问题。 邹韬奋三十年代旅欧见闻中写道:宫廷中的孩子们个 个英俊美丽,是因为他们的贵族母亲美丽,历代筛选 积累所致。品格高尚的作者才会写出格调高雅的作品。 柳宗元曰:“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见 《柳河东集•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转引自《文学 名吉录》第44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沈德 潜在《说诗醉语》中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 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徐增在《而庵诗话》中说: “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 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 人品与文品有何关系?
★ 感知和感受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a.感知是主体对客体的个别属性或整体的反应; 感受是主体受客体刺激后的心理活动。 b.感知是对事物较为客观的反应;感受则渗透了 主体的主观性评价。 c.感知要求客观准确,感知具有共通性,一致性, 有人皆相似的特点;而感受则强调独特性,要求丰 富生动。
★ 感知和感受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感知是感受的基础和前提,感受是感知 的深入和升华,没有感知就没有感受,通过 观察直接获得的首先是感知,然后才引发为 感受,因此,所有的感受都由感知而来。
7.得出结论 ①使你的作品信息量少,空洞无物,干瘪。 如白开水。 人生派与闲适派的对比。含金量不同。周氏兄弟。 丰子凯。 ②使你的作品错误百出,硬伤累累。 ③使你成为井底之蛙,立意偏执、错误乃至 反动。 文革中文艺舞台上的创作,如《苏联人民日 夜想念毛泽东》、《日本孩子想念毛主席》。
(三)写作主体的人格品位
“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须表现一种心 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 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 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不表 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 —— 朱光潜
第三节 写作主体的感受能力
一、几个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1.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通 过以生理为基础的感觉器官来接受外在讯息,它是 人从生理历程到心理历程的开端,层次较低。 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种部分以 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 所获得的讯息作进一步的处理,它属心理历程,层 次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