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微粒的制备实验

合集下载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液相法)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液相法)

(2)雾化水解法
将一种盐的超微粒子,由惰性气体载入含有金属 醇盐的蒸气室,金属醇盐蒸气附着在超微粒的 表面,与水蒸气反应分解后形成氢氧化物微粒, 经焙烧后获得氧化物的超细微粒。
这种方法获得的微粒纯度高,分布窄,尺寸可控。 具体尺寸大小主要取决于盐的微粒大小。
例如高纯Al2O3微粒可采用此法制备: 具体过程是将载有氯化银超微粒(868一923K)的 氦气通过铝丁醇盐的蒸气,氦气流速为500— 2000 cm3/min,铝丁醇盐蒸气室的温度为395— 428K,醇盐蒸气压<=1133Pa。在蒸气室形成 以铝丁醇盐、氯化银和氦气组成饱和的混合气 体。经冷凝器冷却后获得了气态溶胶,在水分 解器中与水反应分解成勃母石或水铝石(亚微 米级的微粒)。经热处理可获得从Al2O3的超细 微粒。
• 金刚石粉末的合成
5ml CCl4 和过量的20g金属钠被放到50ml的高压釜中,质量比为Ni:Mn:Co = 70:25:5的Ni-Co合金作为催化剂。在700oC下反应48小时,然后的釜中冷却。 在还原反应开始时,高压釜中存在着高压,随着CCl4被Na还原,压强减少。 制得灰黑色粉末。
(A)TEM image (scale bar, 1 mm) (B) electron diffraction pattern (C) SEM image (scale bar, 60 mm)
§2.2 .1 沉淀法 precipitation method
沉淀法是指包含一种或多种离子的可溶性盐溶液, 当加入沉淀剂(如OH--,CO32-等)后,或在一定 温度下使溶液发生水解,形成不溶性的氢氧化 物、水合氧化物或盐类从溶液中析出,并将溶 剂和溶液中原有的阴离子除去,经热分解或脱 水即得到所需的化合物粉料。
ZrOCl2 2NH 4OH H 2O Zr(OH ) 4 2NH 4Cl

ZnS_Cu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发光性质

ZnS_Cu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发光性质

ZnS∶Cu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发光性质3孙远光,曹立新,柳 伟,苏 革,曲 华,姜代旬(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山东青岛266100)摘 要: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u离子掺杂的ZnS (ZnS∶Cu)纳米颗粒,研究了锌硫比和反应时间对ZnS∶Cu纳米颗粒光致发光性质的影响。

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的物相和形貌进行分析表征,发现该方法得到立方闪锌矿结构的球形ZnS∶Cu纳米晶,粒径在1~6nm之间。

室温下,用350nm波长的紫外光激发ZnS∶Cu纳米粒子,可以得到归属于浅施主能级与铜t2能级之间的跃迁产生的绿色发光,发光强度随锌硫比的增大和反应时间的延长先增强后减弱,发射峰位随锌硫比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有一定移动。

认为浅施主能级为与硫空位有关的能级,锌硫比和反应时间对硫空位的数量和能级位置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ZnS∶Cu纳米晶;水热法;光致发光中图分类号: O611.4;O61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9731(2009)04206892041 引 言ZnS是一种性能优越的Ⅱ2Ⅵ族发光材料,禁带宽度为3.66eV。

属于直接带结构半导体,在荧屏显示领域已有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对ZnS纳米发光材料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当ZnS中掺入稀土离子或过渡金属离子(如掺Mn[1]、Cu[2~8]、Ag[9])作为激活剂时,可改变基质内部能带结构,形成各种不同的发光能级。

例如,铜离子作为ZnS的激活剂时,在4个硫离子形成的四面体晶体场中,铜的3d9基态分裂为较高的t2能级和较低的e 能级。

相对于锰掺杂,关于铜掺杂ZnS的研究较少,具体到纳米级光致发光材料,就更少了。

纳米级ZnS∶Cu粒子可以用多种方法制备,但不同的工艺形成不同的能级,引起其发光性质的不同。

例如,刘昌辉等[3]研究了硫脲和硫代硫酸钠体系中, Cu+掺杂浓度为0.6%时发射达到最强.该发射峰随掺杂浓度的提高和微粒生长时间的延长而红移;当Cu+掺杂浓度为0.2%时,ZnS∶Cu纳米微粒还产生一个位于450nm的蓝色发射带,该发射带在掺杂浓度更高时被猝灭。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原理 (整理)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原理  (整理)
21/372
7、等离子体加热蒸发法
等离子体的概念及其形成
物质各态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等离子体→反物质(负)+物质(正) (正负电相反,质量相同) 只要使气体中每个粒子的能量超过原子的电离能,电子将 会脱离原子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而原子因失去电子成 为带正电的离子(热电子轰击)。这个过程称为电离。当 足够的原子电离后转变另一物态---等离子态。
4
1、气相法制备纳米微粒的生长机理
• 2) 高频感应加热: 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热来加热。 类似于变压器的热损耗。 高频感应加热是利用金属和磁 性材料在高频交变电磁场中存 在涡流损耗和磁滞损耗,因而 实现对金属和铁磁性性材料工 件内部直接加热。
5
1、气相法制备纳米微粒的生长机理
• 3) 激光加热: 将具有很高亮度的激光束经透镜聚焦后,能在焦点附近产生数千
17/372
3、非晶晶化法
原理:先将原料用急冷技术制成非晶薄带或薄膜, 就是把某些金属元素按一定比例高温熔化,然后 将熔化了的合金液体适量连续滴漏到高速转动的 飞轮表面,这些合金液体沿着飞轮表面的切线方 向被甩了出去同时急遽地冷却,成为非晶薄带或 薄膜。然后控制退火条件,如退火时间和退火温 度,使非晶全部或部分晶化,生成的晶粒尺寸可 维持在纳米级。
18/372
4、机械破碎法
是采用高能球磨、超声波或气流粉碎等机械方法,以粉 碎与研磨为主体来实现粉末的纳米化。 其机理主要是产生大量缺陷,位错,发展成交错的位错 墙,将大晶粒切割成纳米晶。 球磨工艺的目的是减小微粒尺寸、固态合金化、混合以 及改变微粒的形状。球磨的动能是它的动能和速度的函 数,致密的材料使用陶瓷球,在连续严重塑性形变中, 位错密度增加,在一定的临界密度下松弛为小角度亚晶 晶格畸变减小,粉末颗粒的内部结构连续地细化到纳米 尺寸

第二章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课件

第二章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课件
2.振动球磨
2.2.1机械粉碎法
振动球磨
采用粒径为30nm的SiC和100μm左右的Al粉颗粒为初始原料,通过高能振动球磨的方法对体积分数﹪为5、10、20、30的SiCp/Al复合粉末进行了球磨处理. 复合粉体球磨30h后,可以将铝粉细化至70~100nm。
2.2.1机械粉碎法
1) 高能振动球磨法制备纳米SiCp/Al复合材料的研究
4.搅拌磨
2.2.1机械粉碎法
横臂均匀分布在不同高度上,并互成一定角度。球磨过程中,磨球与粉料一起呈螺旋方式上升,到了上端后在中心搅拌棒周围产生旋涡,然后沿轴线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只要转速和装球量合适,在任何情况下磨筒底部都不会出现死角由于磨球的动能是由转轴横臂的搅动提供的,研磨时不会存在象滚筒球磨那样有临界转速的限制,因此,磨球的动能大大增加。同时还可以采用提高搅动转速。减小磨球直径的办法来提高磨球的总撞击几率而不减小研磨球的总动能,这样才符合了提高机械球磨效率的两个基本准则。
原理:利用高速气流(300—500m/s)或热蒸气(300—450℃)的能量使粒子相互产生冲击、碰撞、摩擦而被较快粉碎。 在粉碎室中,粒子之间碰撞频率远高于粒子与器壁之间的碰撞。 特点:产品的粒径下限可达到0.1μm以下。除了产品粒度微细以外,气流粉碎的产品还具有粒度分布窄、粒子表面光滑、形状规则、纯度高、活性大、分散性好等优点。
高能球磨5 h 即可制备纯度较高、晶粒尺寸较小的以ZnO 为主的混合粉体,最佳烧结温度1 000℃比一般的固相法烧结温度降低了100~300 ℃,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
ZnO 压敏电阻在工业生产中主要用低能球磨搅拌混合、高温烧结的方法制备,烧结温度一般为1 100~1 350 ℃。
以球或棒为介质,介质在粉碎室内振动,冲击物料使其粉碎,可获得小于2μm的粒子达90%,甚至可获得0.5μm的纳米粒子。

(完整版)纳米颗粒制备方法

(完整版)纳米颗粒制备方法

优 点: 制备的纳米粉纯度高、粒度分布 窄、结晶性好、表面清洁、粒度易于控 制、原则上适用于任何被蒸发的元素以 及化合物 。
• 蒸发法所得产品的粒径一般5~100nm, 但如果将物质在真空中连续的蒸发到流 动着的油面上,然后把含有纳米粒子的 油会受到储存器内,再经过真空蒸馏、 浓缩,可以在短时间内制得平均粒径为 3nm的Ag、Au、Cu、Pb等粒子。 这就是 流动油面蒸发凝聚法。
• 我们在这里无意对如何进行纳米粒子 制备方法的科学分类进行评价,而着重 针对纳米粒子生成机理与制备过程非常 粗略的将制备方法分成 :
• 物 理 方 法;
• 化学 方 法;
• 物 理 化 学 方 法。
二、制备纳米粒子的物理方法
• 机械粉碎法 • 蒸发凝聚法
机械粉碎法
• 纳米机械粉碎法是在传统的机械粉碎 技术技术中发展起来的,以粉碎与研磨 为主体来实现粉末的纳米化,可以制备 纳米纯金属粉和合金粉 。
纳米粒子采用的方法是蒸发法。如20 世纪30年
代日本为了军事需要而开展了“沉烟试验”,
用蒸发冷凝法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超微铅粉;
• 1963年,Uyeda用气体蒸发冷凝法制得金 属纳米微粒,对其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 了电镜和电子衍射研究。1984年,德国 的H. Gleiter等人将气体蒸发冷凝获得的 纳米铁粒子[1],在真空下原位压制成纳 米固体材料,使纳米材料研究成为材料 科学中的热点。
化学制备方法
• 1 化学沉淀法 • 2 化学还原法 • 3 溶胶凝胶法 • 4 水热法 • 5 溶剂热合成法 • 6 热分解法 • 7 微乳液法 • 8 高温燃烧合成法 • 9 模板合成法 • 10 电解法
化学沉淀法
• 在溶液状态下将不同成分的物质 混合,在混合溶液中加入适当的沉 淀剂制备纳米粒子的前驱体沉淀物, 再将此沉淀物进行干燥或煅烧,从 而制得相应的纳米粒子。

第二章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第二章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5、金属烟粒子结晶法
(1)原理 将金属原料置于真空室电极处→真空室抽空 (真空度1 Pa) →导入102~103Pa压力的氢气 或不活泼性气体→用钨丝篮蒸发金属(类似通 常的真空蒸发) →在气体中形成金属烟粒子→ 像煤烟粒子一样沉积于真空室内壁上。 在钨丝篮上方或下方位置可以预先放置格网收 集金属烟粒子样品,以备各类测试所用。 金属烟粒子的实验原理如图2.2所示。
气流粉碎机
三、蒸发凝聚法
1、定义:将纳米粒子的原料加热蒸发,使之成为原 子或分子;这些微粒子与惰性气体碰撞失去能量而凝 聚,生成极微细的纳米粒子。 加热源:电阻、等离子电弧、激光、电子束、高频感应 等。 2、特点 (1)应用范围广(金属、合金、部分化合物;加热方式 多)。 (2)工艺简单。 (3)纳米粒子纯度较高。 (4)设备要求高,产率低。 (5)粒子收集困难。
6、几种典型的纳米粉碎技术
(1)球磨 原理:利用介质和物料之间的相互研磨和冲击使 物料粒子粉碎。 介质:各种磨球。 转速:可调。 类型:多样。行星式、滚筒式等。 效果:经几百小时的球磨,可使小于1μ m的粒 子达到20%。采用涡轮式粉碎的高速旋转磨 机,也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连续生产,其临界 粒径为3μ m。
4、纳米粉体生产的安全性
对于易燃、易爆物料,其粉碎生产过程中还会 伴随有燃烧、爆炸的可能性,这是纳米机械粉 碎技术应予以考虑的安全性问题。 5、纳米机械粉碎的极限问题 (1)定义:粉碎到一定程度后,尽管继续施加 机械应力,粉体物料的粒度不再继续减小或减 小的速率相当缓慢,这就是物料的粉碎极限。 在纳米粉碎中,随着d↓,被粉碎物料的结晶均 匀性↑,粒子强度(σ )↑,断裂能(σ s)↑,粉 碎所需的机械应力也大大增加↑。因而粒子度 越细,粉碎的难度就越大。

fe3o4纳米颗粒合成

fe3o4纳米颗粒合成

一、引言纳米颗粒是指直径小于100纳米的微粒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量子尺寸效应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

其中,Fe3O4纳米颗粒具有磁性、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良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中。

二、研究现状Fe3O4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共沉淀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氢热还原法等。

其中,化学共沉淀法是一种常用的合成方法,但其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且存在产物结晶不完全、粒径分布不均匀等问题。

因此,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使用可再生和环境友好的方法制备Fe3O4纳米颗粒。

三、可再生合成方法目前,可再生合成方法主要包括植物提取物辅助合成法、微生物辅助合成法等。

其中,植物提取物辅助合成法具有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等优点。

研究人员发现,某些植物提取物中含有的多酚、蛋白质等有机分子可以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用于Fe3O4纳米颗粒的合成。

四、植物提取物辅助合成法1. 实验步骤(1)制备植物提取物:将干燥的植物材料粉碎并加入无水乙醇中浸泡过夜,随后离心收集液体部分即可得到植物提取物。

(2)制备Fe3O4纳米颗粒:将适量的FeCl3和FeCl2混合溶液滴加到植物提取物中,并进行超声处理。

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产物会逐渐由棕色转变为黑色。

(3)分离和洗涤:通过磁性分离器将Fe3O4纳米颗粒分离出来,并使用无水乙醇将其洗涤干净。

(4)表征: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合成的Fe3O4纳米颗粒进行表征并确定其粒径和形貌等性质。

2.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研究人员成功合成了具有较好分散性和稳定性的Fe3O4纳米颗粒。

经过表征发现,其平均粒径为20纳米左右,呈球形或椭圆形,并且具有良好的磁性。

五、结论通过植物提取物辅助合成法,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分散性和稳定性的Fe3O4纳米颗粒。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等优点,并有望应用于生物医学等领域中。

但是,目前该方法仍面临一些问题,如产物粒径分布不均匀、反应时间长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

纳米材料——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微乳液法的概述:微乳液法是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均匀的乳液,从乳液中析出固相从而制备出一定粒径的纳米粉体。

但相对于细乳液和普通乳液而言的,微乳液颗粒直径约为l0~lOOnm,细乳液颗粒直径约为lO0~400nm,普通乳液颗粒直径一般在几百纳米到上千纳米。

一般情况下,将两种互补相溶的液体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所形成的热力学稳定、各项同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粒径l~lOOnm 的分散体系称为微乳液。

相应的把制备微乳液的技术称为微乳化技术(MET)。

1982年Boutonmt首先报道了应用微乳液制备出了纳米颗粒:用水合肼或者氢气还原在w/0型微乳液水合中的贵金属盐,得到了分散的Pt、Pd、Ru、Ir 金属颗粒(3~40nm)。

从此以后,微乳液理论的研究获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2O世纪9O年代以来,微乳液应用研究更快,在许多领域如3次采油、污水治理、萃取分离、催化、食品、生物医药、化妆品、材料制备、化学反应介质,涂料等领域均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微乳液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具有智能化特点的新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运用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粉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运用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颗粒主要有以下几类。

:(1)金属,如Pt、Pd、Rh、Ir、Au、Ag、Cu等;(2)硫化物CdS、PbS、CuS等;(3)Ni、Co、Fe等与B的化合物;(4)氯化物AgC1、AuC1 等;(5)碱土金属碳酸盐,如CaCO3、BaCO3、Sr—CO3;(6)氧化物Eu2O 、Fe2O。

、Bi2O 及氢氧化物如Al(0H)3 等。

1 微乳反应器原理在微乳体系中,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一般都是W/O型体系,该体系一般由有机溶剂、水溶液、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4个组分组成。

常用的有机溶剂多为C6~C8直链烃或环烷烃;表面活性剂一般为A0T(2一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SDS(十二烷基硫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十六烷基磺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碳链C5~C8的脂肪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蒸汽冷凝法制备纳米微粒摘要:本文简述了冷凝法制备纳米颗粒铜的原理,方法,同时介绍了实验中的一些主要步骤,并对结果做了一些讨论分析,给出了不同压力下颗粒大小和色泽的解释。

关键字:纳米颗粒铜蒸汽冷凝法引言: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项令世人瞩目的纳米科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

纳米科技将在21世纪促使许多产业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

关注纳米技术并尽快投入到与纳米科技有关的研究,是本世纪许多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上,人类对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已经进行了长期的、不断深入的研究。

然而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所谓介观领域,却是一块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领域。

这一领域的特征是以相干量子输运现象为主,包括团簇、纳米体系和亚微米体系,尺寸范围约为1~1000nm。

但习惯上人们将100~1000nm范围内有关现象的研究,特别是电输运现象的研究领域称为介观领域。

因而1~100nm的范围就特指为纳米尺度,在此尺度范围的研究领域称为纳米体系。

纳米科技正是指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些特性的科学技术。

经过近十几年的急速发展,纳米科技已经形成纳米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力学和纳米加工学等学科领域。

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利用蒸汽冷凝法制备金属纳米微粒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研究微粒尺寸与惰性气体气压之间的关系。

纳米材料特殊效应1.小尺寸效应纳米材料的尺度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宏观晶体的周期性边界条件不再成立,导致材料的声、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呈现小尺寸效应。

例如各种金属纳米颗粒几乎都显现黑色,表明光吸收显著增加;许多材料存在磁有序向无序转变,导致磁学性质异常的现象;声子谱发生改变,导致热学、电学性质显著变化。

曾有人利用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追踪拍摄超细金微粒,观察到微粒的外形、结晶态不停地变化,特定界面的原子不断地脱离平衡位置又不停地返回平衡位置,呈现出与常规材料不同的特性,被称为living particle 。

纳米微粒之间甚至在室温下就可以合二为一,它们的熔点降低自然是意料中的结果。

上图为金微粒熔点与尺寸的关系。

2.表面效应以球形颗粒为例,单位质量材料的表面积(称为比表面积)反比于该颗粒的半径。

因此当半径减小时比表面积增大。

例如将一颗直径1μm 的颗粒分散成直径10nm 的颗粒,颗粒数变为100万颗,总比表面积增大100倍。

表面原子数比例。

表面能等也相应地增大,从而表面的活性增高。

洁净的金属纳米微粒往往会在室温环境的空气中燃烧(表面有薄层氧化物时相对稳定),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反过来也为优良的催化剂提供了现实可能。

3.量子尺寸效应传统的电子能带理论表明,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电子能级是连续的。

但是按照著名的久保(kubo )理论,低温下纳米微粒的能级不连续。

相邻电子能级间距δ与微粒直径相关 N E F34=δ (1)式中N为一个微粒所包含的导电电子数,EF 为费米能3/22)3(2n m E F π = (2)式中 为普朗克常数,m 为电子质量,n 为电子密度。

若将微粒简单地看作球形的,则近似地3/1d ∝δ (3),d为直径。

由此可见随着微粒直径变小,电子能级间距变大。

久保理论中提及的低温效应按如下标准判断,即只在T k B >δ时才会产生能级分裂,式中B k 为玻尔兹曼常数,T 为绝对温度。

这种当大块材料变为纳米微粒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的现象称为量子尺寸效应。

当能级间距大于热能、磁能、静磁能、静电能、光子能量或超导态的凝聚能时,微粒的磁、电、光、声、热以及超导电性均会与大块材料有显著不同。

以Cu 纳米微粒为例,其导电性能即使在室温下也明显下降。

对于半导体微粒,如果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未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级,能隙变宽现象等亦称为量子尺寸效应。

4.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微观粒子具有穿透势垒的几率,称为隧道效应。

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例如小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具有隧道效应,称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对纳米科技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是纳米电子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依据。

此外,近十多年来,尚有“库仑堵塞与量子隧穿”,“介电限域效应”等新效应被发现。

上述各种效应使得纳米材料呈现出与宏观材料显著不同的特性,甚至出现一些反常的现象,更加吸引着人们开拓和探索这一引人入胜的学科领域。

在整个纳米科技的发展过程中,纳米微粒的制备和微粒性质的研究是最早开展的。

时至今日,纳米科技的领域已经迅速地扩大和深入,但要进入纳米领域,最好还是从纳米微粒的制备与测量起步。

2.纳米微粒的制备利用宏观材料制备微粒,通常有两条路径。

一种是由大变小,即所谓粉碎法;一种是由小变大,即由原子气通过冷凝、成核、生长过程,形成原子簇进而长大为微粒,称为聚集法。

由于各种化学反应过程的介入,实际上已发展了多种制备方法。

微粒制备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1)粉碎法(2)化学液相法(3)气相法在各类制备方法中,最早被采用并进行较细致实验研究的是蒸汽冷凝法。

本实验亦采用此种方法。

右图显示蒸汽冷凝法制备纳米微粒的过程。

首先利用抽气泵对系统进行真空抽吸,并利用惰性气体进行置换。

惰性气体为高纯Ar、HeN气。

经过几次置等,有些情形也可以考虑用2换后,将真空反应室内保护气的气压调节控制至所需的参数范围,通常约为0.1KPa至10KPa范围,与所需粒子粒径有关。

当原材料被加热至蒸发温度时(此温度与惰性气体压力有关,可以从材料的蒸汽压温度相图查得)蒸发成气相。

气相的原材料原子与惰性气体的原子(或分子)碰撞,迅速降低能量而骤然冷却。

骤冷使得原材料的蒸汽中形成很高的局域过饱和,非常有利于成核。

下图左显示成核速率随过饱和度的变化。

成核与生长过程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的,下图右给出总自由能随核生长的变化,一开始自由能随着核生长的半径增大而变大,但是一旦核的尺寸超过临界半径,它将迅速长大。

首先形成原子簇,然后继续生长成纳米微晶,最终在收集器上收集到纳米粒子。

为理解均匀成核过程,可以设想另一种情形,即抽掉惰性气体使系统处于高真空状态。

如果此时对原材料加热蒸发,则材料蒸汽在真空中迅速扩散并与器壁碰撞而冷却,此过程即是典型的非均匀成核,它主要由容器壁的作用促进成核、生长并淀积成膜。

而在制备纳米微粒的过程由于成核与生长过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P/有密切关系,这导致如下几项因素与微粒尺寸有关。

微粒的大小与饱和度Pe(1)惰性气体的压力,压力越小碰撞几率越低,原材料原子的能量损失越小,Pe 值降低较慢。

(2)惰性气体的原子量越小,一次碰撞的能量损失越小。

(3)蒸发P/越大。

(4)收集器离蒸发源越远,微粒生长时间越长。

实际操速率越快,PeP/值,从而控制微粒的分布尺寸。

作时可根据上述几方面的因素调Pe实验仪器纳米微粒制备实验利用南京大学恒通科技开发公司研制的HT-218型纳米微粒制备实验仪进行。

玻璃真空罩G置于仪器顶部真空橡皮圈的上方。

平时真空罩内保持一定程度的低气压,以维护系统的清洁。

当需要制备微粒时,打开阀门让空气进入真空室,使得真空室内外气压相近即可掀开真空罩。

真空罩下方真空室底盘P的上部倒置了一只玻璃烧杯F,用作纳米微粒的收集器。

两个铜电极之间可以接上随机附带的螺旋状钨丝H。

铜电极接至蒸发速率控制单元,若在真空状态下或低气压惰性气体状态下启动该单元,钨丝上即通过电流并可获得1000℃以上的高温。

真空底盘P开有四个孔,孔的下方分别接有气体压力传感器E,以及连结阀门、和电磁阀的管道。

气体压力传感器E连结至真空度测量单元,并在数字显示表上直接显示实验过程中真空室内的气体压力。

阀门通过一管道与仪器后侧惰性气体接口连结,实验时可利用调整气体压力,亦可借助调整压力。

阀门的另一端直通大气,主要为打开钟罩而设立。

电磁阀的另一端接至抽气单元并由该单元实行抽气的自动控制,以保证抽气的顺利进行并排除真空泵油倒灌进入真空室。

蒸发控制单元的加热功率控制旋钮置于仪器面板上。

调节加热器时数字显示表直接显示加热功率。

实验内容1.准备工作(1)检查仪器系统的电源接线、惰性气体连接管道是否正常。

惰性气体最好用高纯气,亦可考虑使用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高纯气。

(2)利用棉纸仔细擦净真空罩以及罩内的地盘、电极和烧杯。

(3)讲螺旋状钨丝接至铜电极。

(4)从样品盒中取出铜片(用于纳米铜粉制备),在钨丝的每一圈上挂上一片,罩上烧杯。

(5)罩上真空罩,关闭阀门,,讲加热功率旋钮沿逆时针方向旋至最小,合上电源总开关。

此时真空度显示器,显示出与大气压相当的数值。

而加热功率显示值为零。

(6)合上开关,此时抽气单元开始工作,电磁闭自动接通真空室内压力下降。

下降至一定值时关闭,观察真空度是否基本稳定在该值附近,如果真空度持续变差,表明存在漏气因素,检查是否关闭。

正常情况下不应漏气。

(7)打开阀门,此时惰性气进入真空室,气压随之变大。

(8)熟练上述抽气与供气的操作过程,直至可以按实验的要求调节气体压力。

(9)准备好备用的干净毛刷和收集纳米微粉的容器。

2.制备铜纳米微粒(1)关闭阀门,对真空室抽气至极限真空(约0.05kPa)将压力表调零。

(2)利用氩气冲洗真空室。

打开阀门使氩气进入真空室,边抽气边进气几分钟。

(3)调节阀门,使真空度基本稳定在0.13kPa附近。

(4)沿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加热功率旋钮,观察加热功率显示器,同时关注钨丝。

随着加热功率的逐渐增大,钨丝逐渐发红进而变亮。

当温度达到铜片的熔点时,铜片熔化,并由于表面张力的原因,浸润至钨丝上。

(5)继续加大加热功率时,可以见到用作收集器的烧杯表面变黑,表明蒸发已经开始。

随着蒸发过程的进展,钨丝表面的铜液越来越少,最终全部蒸发掉,此时应立即将加热功率调至最小。

(6)打开阀门使空气进入真空室,将压力达到大气压时,小心移开真空罩,取下作为收集罩的烧杯。

用刷子轻轻的将一层黑色粉末刷至烧杯底部再倒入备好的容器,贴上标签。

收集的细粉即是纳米铜粉。

(7)在0.13kPa,100.13 kPa,300.13 kPa处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制备,并记录每次蒸发时的加热功率。

观察每次制备时蒸发情况有何差异。

实验现象的记录与分析不同压强下实验现象氮气压力(kPa)样品颜色现象(相同与不同点)0.13 黑色加热后钨丝发亮,铜丝融化,然后汽化附着在烧杯表面,颜色很深。

1.3 黑红色加热后钨丝发亮,铜丝融化,然后汽化附着在烧杯表面,颜色较之前浅些。

3.9 紫红色加热后钨丝发亮,铜丝融化,然后汽化附着在烧杯表面,颜色较之前浅些。

实验现象分析:压强增大时,所得到的样品颜色变浅,出现红色。

原因是较高压强下,原子团和微晶相互碰撞从而凝聚,颗粒较大,而在较低压强下,成核生长值发生在离核较近的距离,生成短程有序的微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