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函数》(第一课时)教案

《正比例函数》(第一课时)教案
《正比例函数》(第一课时)教案

巢湖市夏阁镇西峰初级中学

授课课程:正比例函数(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王峥峥

授课时间:2015.5.12上午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特点,根据正比例函数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能力目标:经历思考,探究过程,发展总结归纳能力,体验数形之间联系,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解决有关思想。

3.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其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意义以及解析式特点,能根据要求完成转化,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正比例函数的判定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探究:

1996年,鸟类研究者在芬兰给一只燕鸥(候鸟)套上标志环.4个月零1周(128天)后人们在25600千米外的澳大利亚发现了它.你能解答下面的问题吗?

(1)这只小鸟大约平均每天飞行多少千米?

(2)这只燕鸥的行程y(千米)与飞行时间x(天)之间有什么关系?

(3)这只燕鸥飞行1个半月(45天)的行程大约是多少千米?

(二)、探索新知:

1、下列问题中的变量对应规律可用怎样的函数表示?

(1)圆的周长L随半径r 大小变化而变化;

(2)铁的密度为7.8g/cm,铁块的质量m(单位g)随它的体积V(单位cm)大小变化而变化;

(3)每个练习本的厚度为0.5cm,一些练习本撂在一起的总厚度h(单位cm)随这些练习本的本数n的变化而变化;

(4)冷冻一个0℃物体,使它每分下降2℃,物体的温度T(单位:℃)随冷冻时间t(单位:分)的变化而变化。

2、认真观察以上出现的四个函数解析式,分别说出哪些是常数、自变量和函数 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点?

这些函数都是_____与_____积的形式,且自变量的指数都是______.

3、归纳总结:

正比例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y=kx (k 是____,k____0)

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_____叫比例系数。

(三)、应用新知

练习1如果y 是x 的正比例函数,说出其中的比例系数,若不是请说出原因。 ①y=3x ②y= 2/x ③y=x/2 ④2r y π=

判断下列各题中所指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是在括号内打“ √ ” ,不是在括号内打“ × ”)练习2、列式表示下列问题中的y 与x 的函数关系,说出它是正比例函数吗?为什么吗?

(1)圆周长C 与半径r ( )2r c π=

(2)圆面积S 与半径r ( )2r s π=

(3)在匀速运动中的路程S 与时间t ( )vt s =

(4)底面半径r 为定长的圆锥的侧面积S 与母线长l ( )rl s π=

(5)已知y=3x-2,y 与x ( )

c =c =c

例:已知y与x成正比例,当x=4时,y=8,试求y与x的函数解析式

待定系数法求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1.设所求的正比例函数解析式。

2.把已知的自变量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代入所设的解析式,得到以比例系数k为未知数的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出比例系数k。

3.把k的值代入所设的解析式。

必做题:

1.若一个正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是4,则它的解析式是__________.

2.正比例函数y=kx中,当x=2时,y=10,则它的解析式是_________.

3.已知正比例函数y=2x中,

(1)若0< y <10,则x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

(2)若-6< x <10,则y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

应用新知:

例1 (1)若y=52

m

3-

x是正比例函数,m= 。

(2)若y=32

m是正比例函数,m=

-m x

)2

(-

例2 已知△ABC的底边BC=8cm,当BC边上的高线从小到大变化时,△ABC的面积也随之变化。

(1)写出△ABC的面积y(cm2)与高线x的函数解析式,并指明它是什么函数;

(2)当x=7时,求出y的值。

例3 已知y与x-1成正比例,x=8时,y=6,写出y与x之间函数关系式,并分别求出x=4和x=-3时y的值。

必做题:(1)已知y与x+2 成正比例,当x=4时,y=12,那么当x=5时,y=______.

(2)已知y=y1+y2,y1与x2成正比例,y2与x-2成正比例,当x=1时,y=0,当x=-3时,y=4,求x=3时,y的值。

(3)某学校准备添置一批篮球,已知所购篮球的总价y(元)与个数x(个)成正比例,当x=4(个)时,y=100(元)。

(1)求正比例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求当x=10(个)时,函数y的值;

(3)求当y=500(元)时,自变量x的值。

思考题:

1.下图表示江山到礼贤主要停靠站之间路程的千米数。一辆满载礼贤乘客的中巴车于上午8:00整从江山开往礼贤,已知中巴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时间t(分)成正比例(途中不停车),当t=4(分)时,S=2千米。问:

(1)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从8:30到8:40,该中巴车行驶在哪一段公路上;

(3)从何时到何时,该车行使在淤头至礼贤这段公路上。

2、周末马老师提着篮子(篮子重0.5斤)到菜场买10斤鸡蛋,当马老师往篮子里捡称好的鸡蛋时,发觉比过去买10斤鸡蛋时个数少很多,于是他将鸡蛋装进篮子里再让摊主一起称,共10.55斤,即刻他要求摊主退一斤鸡蛋的钱,他是怎样知道摊主少称了大约1斤鸡蛋的呢?你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练习3 ①已知函数y=(2m-1)x是正比例函数,m的取值范围。

②如果函数y=2x是正比例函数,求m的值。

③如果函数y=(2m-1)x +b 是正比例函数,求m 、n 和b的取值范围。

④如果函数y=(m-2)x 是正比例函数,则m的值是多少?

小结:1、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求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两种方法:作业:基础训练

《七颗钻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七颗钻石第一课时教案

《七颗钻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七颗钻石第一课时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我们仰望夜空,会看见满天璀璨的星星,它们闪闪烁烁,似乎想要告诉我们无数的秘密。你知道有关一些星星的秘密或者故事吗?(学生谈)是的,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出示大熊星座的投影片)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它指示着前方,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七颗晶亮的,玲珑剔透的星星是怎样来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2、板书课题,看了这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你见过钻石吗?钻石是什么样的? 3、听课文范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表,认读字表或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认读字词及句子.(课件出示) 水井干涸干枯焦渴而死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也都焦渴而死. 绊倒递给一瞬间水罐 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三、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故事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这是写一个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和母亲让水的感人故事。 3、水罐一共发生了五次变化,首先接着紧接着然后又最后 4、分段朗读课文 四、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这一自然段可以看出什么? (时间、地点、旱灾严重) 2、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旱灾情况很严重?找出词语,加上圆点。 3、能说说干涸的意思吗? 4、小结:在如此干旱的情况下,活着的鱼儿最需要什么?活着的花草树木最渴望什么?活着的人呢?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在这种情况下,水的珍贵和重要吗?出示课件图片。 5、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吗? 6、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孔子游春word版教案1

课题内容23 孔子游春课型讲读课 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第8自然段。 2、理解生字词,联系上下文体会温文尔雅、从容不迫、深思熟虑等词语成语的意思。 3、体会第8节中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涵的道理,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导学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汇及语段,反复品读,体会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第8节中孔子 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 蕴涵的道理,领会孔子循循善 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 的情谊。 教学难点:体会“孔子论水” 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导学媒体多媒体 导案学案二次修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生字词,联系上下文体会温文尔雅、 从容不迫、深思熟虑等词语成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 名言吗? 2、孔子是什么人?你们还知道他的哪些名 言? 3.揭示课题:2 3、孔子游春 交流 导学探究 一、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文体会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说课文中的成语有哪些。 出示成语: 桃红柳绿意味深长司空见惯情不自禁 温文尔雅深思熟虑从容不迫手舞足蹈 (3)指导书写生字 ①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②引导评价,适当范写。(突出字的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及笔顺) ③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四.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大体上写了几部分内容?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泗水春景孔子论水 师生论志向指名读课文指名说 书写 板演。 默读课文: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五、达标检测 .选择你所喜欢的那一部分,读给同桌听。 六、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及本课中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涵的道理,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第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部分? 二、精读课文: 1.反复轻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深的句子。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出示: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交流 交流 轻读课文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正比例函数的教案设计

正比例函数的教案设计 【篇一: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方案】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设计 福建长乐吴航中学郑官 一、概述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八年级第一学 期第十四章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平面坐标系的基本知识、 常量与变量以及正比例函数的概念等知识,正比例函数,是同学们 初中第一次接触的函数,描点画图得到其图像的方法为后面学习反 比例函数的图像,以及下学期学习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打下良好基础。并且通过观察图像的变化得到其性质也是学习函数性质的通用 方法。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函数还有着非常广 泛的实际应用;函数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所以函数 在初中数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函数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 思想,它体现了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观点,体现了数形结合等数 学思想方法,不仅是知识性方面,更重要的学习方法方面,作为一 名数学老师,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正比例函数图像的 运动变化,通过观察、归纳体会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画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并能结合公理和正比例函数图象特点 快速作图;(2)能够在画图过程中观察并发现函数的性质;学会简 单描述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能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 法策略的多样性; (2)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初步培养学 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能够尝试演绎推理发现规律,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七颗钻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七颗钻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同学们,当我们仰望夜空,会看见满天璀璨的星星,它们闪闪烁烁,似乎想要告诉我们无数的秘密。你知道有关一些星星的秘密或者故事吗?(学生谈)是的,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出示大熊星座的投影片)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它指示着前方,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七颗晶亮的,玲珑剔透的星星是怎样来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2、板书课题,看了这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你见过钻石吗?钻石是什么样的? 3、听课文范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表,认读字表或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认读字词及句子.(课件出示) 水井干涸干枯焦渴而死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也都焦渴而死. 绊倒递给一瞬间水罐 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三、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故事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这是写一个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和母亲让水的感人故事。 3、水罐一共发生了五次变化,首先……接着……紧接着……然后……又……最后…… 4、分段朗读课文 四、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这一自然段可以看出什么? (时间、地点、旱灾严重) 2、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旱灾情况很严重?找出词语,加上圆点。 3、能说说“干涸”的意思吗? 4、小结:在如此干旱的情况下,活着的鱼儿最需要什么?活着的花草树木最渴望什么?活着的人呢?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在这种情况下,水的珍贵和重要吗?出示课件图片。 5、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吗? 6、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全课小结

23 孔子游春第一课时

23 孔子游春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2.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8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挂图、投影片。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 2、孔子是什么人?你们还知道他的哪些名言? 3.揭示课题:孔子游春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每句话。 ②用“——”画出本课中的成语,用“——”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1)指名读 学生1: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2:读第十自然段 学生3:读第八自然段“得行”(不读轻声) 学生4: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5:读第十一自然段 学生6:读第十二自然段 5.刚才听了六(2)班文章,一方面大家很优秀,一方面是文章中不少优秀的成语。老师在课前布置了,这些成语都划下来了吗? (1)读成语(领读-齐读)

(2)对于这些成语的理解,大家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大家还有什么方法? (3)师生交流方法 (4)再读成语 (5)知道为什么要让大家再读一遍呢?(师生交流) 孔子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我们多读,多记就便于积累和运用了。 6.2500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怎么样游春的呢? (1)请大家读读课文,迅速地找到答案并做出相应的记号。看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游春的过程中看了什么,听了什么,说了什么? (2)师生交流 (3)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知道在哪里吗? 四.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大体上写了几部分内容?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泗水春景孔子论水师生论志向) 五.选择你所喜欢的那一部分,读给同桌听。 六、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及本课中的成语。

《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知识点归纳知识讲解

《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知识点归纳 《正比例函数》知识点 一、表达式:y=kx (k≠0的常数) 二、图像: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一条经过(0,0)和(1,k)的直线; 说明: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也叫做“直线y=kx”; 三、性质特征: 1、图像经过的象限: k>0时,直线过原点,在一、三象限; k<0时,直线过原点,在二、四象限; 2、增减性及图像走向: k>0时,y随x增大而增大,直线从左往右由高降低; k<0时,y随x增大而减小,直线从左往右由低升高; 四、成正比例关系的几种表达形式: 1、y与x成正比例:y=kx (k≠0); 2、y与x+a成正比例:y=k(x+a) (k≠0); 3、y+a与x成正比例:y+a=kx (k≠0); 4、y+a与x+b成正比例:y+a= k(x+b) (k≠0); 《一次函数》知识点 一、表达式:y=kx+b(k≠0, k, b为常数) 注意:(1)k≠0,自变量x的最高次项的系数为1; (2)当b=0时,y=kx,y叫x的正比例函数。

二、图像: 一次函数y=kx+b (k≠0, b≠0)的图像是:一条经过(-,0)和(0,b)的直线。 说明:(1)一次函数y=kx+b (k≠0, b≠0)的图像也叫做“直线y=kx+b”; (2)直线y=kx+b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0); 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0,b). 三、性质特征: 1、图像经过的象限: (1)、k>0,b>0时,直线经过一、二、三象限; (2)、k>0,b﹤0时,直线经过一、三、四象限; (3)、k﹤0,b>0时,直线经过一、二、四象限; (4)、k﹤0, b﹤0时,直线经过二、三、四象限; 2、增减性及图像走向: k>0时,y随x增大而增大,直线从左往右由高降低; k<0时,y随x增大而减小,直线从左往右由低升高; 3、一次函数y=kx+b (k≠0, b≠0)中“k和b的作用”: (1) k的作用:k决定函数的增减性和图像的走向 k>0时,y随x增大而增大,直线从左往右由高降低; k<0时,y随x增大而减小,直线从左往右由低升高; (2)∣k∣的作用:∣k∣决定直线的倾斜程度 ∣k∣越大,直线越陡,直线越靠近y轴,与x轴的夹角越大;

求正比例函数解析式

正比例函数补充课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2 ?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应用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教学难点: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三、学法指导:通过理解概念,应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正比例函数解析式。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概念原理 形如__ —的函数是正比例函数,其中 k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 y=kx (k是常数,k工0)的图像是一条经过________ 的直线,我们称它为 直线y=kx. 当 k>0 时,直线 y=kx 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 象限,从左向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当 k<0 时,直线 y=kx 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 象限,从左向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复习巩固 1. 下列函数中,y是x的正比例函数的是() A . y=4x+1 B . y=2x C . y=- x D . y=、一x 2. 函数y=-X的比例系数k= _______ ,k 丄(填”〉”或”<”),图象在第 ________ 象限内, 经过点(0,)与点(1,________ ),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 . x 3. 已知正比例函数y ,其中比例系数 k= __________ ,当x= - 7 时,y=—; 当 y=2 时,x= _ 。 (三).探究原理 例1:(1)若一个正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k=4,则它的解析式是 ____________ . (2)正比例函数y=kx(k为常数,k丰0)中,当x=2时,y=10,则k= __________ ,它的解析式是___________ . (3)已知正比例函数 y=kx (k丰0)经过点(3,2 ),求比例系数k和函数解析式。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

19.2.1正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导学案 教学内容 正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性目标:理解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 技能性目标:能画出正比例函数图像 2、数学思考: 数学思想:体会与发展建立数学模型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学研究方法:从特殊到一般,从数到形研究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及性质. 3、解决问题: 利用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及性质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4、情感与态度: 结合描点作图,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和性质的综合运用. 一情境导入: 3月31日清晨,强飓风尼可拉斯以每小时192km的速度从北部登陆德国,造成重大损伤,飓风在德国横扫的路程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吗? t (h) 1 2 3 4 s (km) 问题1.从上表中,你能得出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问题2.上述解析式是正比例函数吗? 那么它们的图像有什么性质呢? 二自主探究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图像. (1)y=2x (2) 解:列表得: 根据你所画的图像回答: 1.上述图像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 2.对函数y=kx, ,当x=0时,y=_,函数过点__________. 当x=1时,y=_,函数过点__________. 函数y=kx 是一条经过点________和点________的__________. 3.当k>0时,直线y=kx 经过第____________象限. 当k<0时,直线y=kx 经过第____________象限. 4.在函数y=2x 上,当x=-1时,y=____. 当x=0时,y=_____. 当x=1时,y=_____. 当x 增大时,y____________.图像从左到右呈________趋势. 在函数y=-2x 上,当x=-1时,y=____. 当x=0时,y=_____. 当x=1时,y=_____. 当x 增大时,y______________.图像从左到右呈________趋势. 归纳: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x … -3 -2 -1 1 2 3 … y=2x … … … … x … -3 -2 -1 0 1 2 3 … y=-2x … … y=-x … … x y 21=x y 2-=x y -=x y 2 1 =

2020八年级数学下册 19.2.1 正比例函数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19.2 一次函数 19.2.2一次函数(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函数解析式表示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从一类具体函数中抽象出正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难点:正比例函数性质的理解。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函数是怎么定义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因变量)。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函数,我们要研究一个较为简单、应用广泛的函数——正比例函数。 【新知探究】 探究一、2011年开始运营的京沪高速铁路全长1318千米。 设列车的平均速度为300千米每小时。考虑以下问题: (1)乘高铁,从始发站北京南站到终点站上海站,约需多少小时?(保留一位小数)(2)京沪高铁的行程ykm与时间th之间有何数量关系? (3)从北京南站出发2.5小时后是否已过了距始发站1100千米的南京南站? 探究二、 1.下列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函数关系吗?如果是,请写出函数解析式. (1)圆的周长l 随半径r 的变化而变化; (2)铁的密度为7.8 g/cm3,铁块的质量m(单位:g)随它的体积V(单位:cm3)的变化而变化; (3)每个练习本的厚度为0.5 cm,练习本摞在一起的总厚度h(单位:cm)随练习本的本数n 变化而变化; (4)冷冻一个0 ℃的物体,使它每分下降2 ℃,物体的温度T(单位:℃)随冷冻时间t(单位:min)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函数的共同点:

孔子游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孔子游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描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情谊。孔子乘“泗水河正涨春潮”之际,组织弟子“游春”,并以“水”为话题,润物无声,因材施教;后与弟子弄琴唱和、“手舞足蹈”、情浓至极。课文意境深远,发人深省、回味无穷。让学生从中感受泗水河边浓浓的师生情和孔子对水的一番宏论中悟出的深刻道理。使学生明白做人应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质疑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2.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8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挂图、投影片。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 2、孔子是什么人?你们还知道他的哪些名言? 3.揭示课题:师: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

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这是为什么呢?课文《孔子游春》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迪。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12 孔子游春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每句话。 ②用“——”画出本课中的成语,用“——”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说课文中的成语有哪些。 出示成语: 桃红柳绿意味深长司空见惯情不自禁 温文尔雅深思熟虑从容不迫手舞足蹈 (3)指导书写生字 ①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②引导评价,适当范写。(突出字的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及笔顺) ③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四.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大体上写了几部分内容?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泗水春景、孔子论水畅谈志向) 五.选择你所喜欢的那一部分,读给同桌听。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一部分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教案)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教案) 宛平中学韩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观察归纳出函数的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本节课的难点是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画图)、多观察(图像),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最后发现其性质。 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温故: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 答:正比例函数图像是经过原点(0,0)和点(1,k)的一条直线 (二):知新: 在两个直角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下列每组函数的图像:

① y =2x y=x y=41x ② y =-2x y=-x y=-4 1x 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看看每组直线分布的特征? 观察图像,思考问题: 1、 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 的取值有何联系?不够明确。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 的取值(特别是符号)有何联系? 2、 对其中的某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例如y=2x),当x 增大时,函数值y 怎样变化?x 减小呢?是不是要提出减小?请斟酌。 3、 你从中得出什么规律? 第一个问题: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 的取值有何联系? 估计生:发现第一组的三条直线都经过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而第二组的三条直线都经过第二和第四象限。 师:从比例系数来看呢,函数的比例系数和他们的图像分布有什么联系?用词前后宜一致 估计生:第一组k>0,而第二组k<0。 师:很好,谁能把他们联系一下? 估计生:当k >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 <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 师:那么是不是对于所有的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都有:当k >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 <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呢?【电脑演示:任意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当在一、三象限运动时,它的解析式中的k 的值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大于零的,反之,图像在二、四象限运动时,k 的值都小于零的。】 下面由老师来证明这个性质:(由观察猜想到逻辑证明) 当k >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 <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 (板书)证明:这个证明是书上要求的吗?如果书上没有要求,你也不要求。下

正比例函数教案

《正比例函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图像及其画法。 2.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确定正比例函数的模型。 2、经历描点法绘制函数图像的过程,探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正比例函数模型对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描述,认识函数刻画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 2.通过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正比例函数意义及解析式特点。 2.掌握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特点。 3.能根据要求完成转化,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具准备: 课件、直尺,平面直角坐标系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生活动) 用六年级下册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式变形后用x的式子表示y,既y=kx,导出y和x 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指出:本节课我们所要讨论的函数是——正比例函数。(板书) 二、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师生活动) 课件展示如下问题 1、提问:下列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对应规律可用怎样的函数来表示? 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圆的周长L随半径r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2).铁的密度为7.8g/cm3.铁块的质量m(g)随它的体积V(cm3)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3).每个练习本的厚度为0.5cm.一些练习本摞在一些的总厚度h(cm)随这些练习本的本数n的变化而变化; (4).冷冻一个0℃的物体,使它每分下降2℃,物体的温度T(单位:℃)随冷冻时间t(单位:分)的变化而变化.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给出问题的解答。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一段时间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教师作总结发言,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给出问题的解答:(板书) (1).根据圆的周长公式可得:L=2 r; (2).根据质量=密度×体积可得:m=7.8V; (3).据题意可知: h=0.5n。 (4).据题意可知:T=-2t 4. 请学生观察上述例子中的四个函数关系式,思考并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特 点?

数学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下册 正比例函数教案

19.2.1正比例函数(1) 学习目标:1、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一般特点 3、根据已知条件写出正比例函数解析式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函数关系式的确定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问题1:2011年开始运营的京沪高速铁路全长1318km,设列车的平均速度为300km/h。考虑以下问题: (1)乘京沪高铁列车,从始发站北京南站到终点站上海虹桥站,约需多少小时?(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2)京沪高铁列车的行程y(单位:km)与运行时间t(单位:h)之间有何数量关系? (3)京沪高铁列车从北京南站出发2.5小时后,是否已经超过了距始发站1100km的南京南站? 设计意图:从具体情境入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问题总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需要产生了数学。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学生较熟悉,当速度一定时,路程是时间的函数,用这些简单的实例不断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建立数学关系的方法。 问题2:完成书本86--87页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为导出函数概念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 活动1、探索新知 (1)认真观察上面的五个函数,你会发现这些函数都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 _______ 的形式。 (2)五个函数解析式用一个一般形式如何表达呢? 归纳:一般地,形如_________ ()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________ 活动2、自学检测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

(1) y=3x ( ) (2)y=x 3 ( ) (3)y=—x 21+1 ( ) (4)y=ax ( ) (5)y=x 2 ( ) (6)y=(a 2+1)x - 2 ( ) 归纳总结正比例函数的三个特征: ① 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分析使学生明白正比例函数的特征、理解其解析式的特点 活动3、应用新知 1)若y=5x3m-2是正比例函数,m=__1____ 2)若y=(m-2)xm2-3 是正比例函数,m= -2 已知y=(k+1)x+k2-1是正比例函数,求k 的值.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定义 活动4:例题解析 例:已知y 与x 成正比例,当x=4时,y=8,试求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 象这样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条件确定解析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具体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 练习: 若一个正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是4,则它的解析式是___________ 正比例函数y=kx 中,当x=2时,y=10,则它的解析式是___________ 已知y 与x -1成正比例,x=8时,y=6,写出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式,并分别求出x=4和x=-3时y 的值。 三:本课小结 问题: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加小结并允许学生答案不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思考习惯;通过小结也强调了本节课的重点,巩固了学习内容。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教案

课题: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一次函数概念的抽象过程,体会模型思想,发展符合意义 2、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正比例函数和简单的一次 函数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由已知信息写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函数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联系,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重点: 将实际问题用一次函数表示 难点: 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流程: 一、课前回顾 1. 函数 一般的,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的就确定 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 2、函数的表示法: ①图象法、 ②列表法、 ③解析式法(关系式法) 二、情境引入

探究1: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cm,在弹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kg,弹簧

长度 y增加0.5cm. x/kg012345 y/cm (2)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 答案⑴ 3 、3.5、4、4.5、5、5.5 ; (2) y = 3+ 0.5x. 探究2:某辆汽车油箱有汽油100L,汽车每行驶50km耗油9L. (1) 完成下表: 汽车行驶路程x/km050100150200300 油箱剩余汽油量y/L (2) 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 (3) 汽车行驶的路程X可以无限增大吗?有没有一个取值范围?剩余油量y呢? 答案(1)100 、91、82、73、64、46; ⑵X 与y之间的关系式为y= 100- 0.18x ; (3) 汽车行驶路程X不可能无限增大,因为汽油只有100L,每行驶50km耗油9L, 行驶560km 后,油箱就没有油了,所以X不会超过560km.y代表油箱剩余油量,所以y应该小于100但不能小于零. 归纳:一次函数的定义 思考:这些函数的形式都是自变量X的k倍与一个常数的和

《正比例函数》教案

《19.2.1正比例函数》教案 一、教材分析: 正比例函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特例,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努力上好正比例函数才能为后面学习一次函数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函数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体现了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观点,体现了数学的建模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为此在教学中通过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探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函数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信心和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与性质,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能很容易接受正比例概念。再从正比例关系到正比例函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加上本节课内容的概念性和理论性较强,并向理性认知过渡,学生可能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出发,使学生的自主探索贯穿课堂全过程,同时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加强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在对比和分组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特点,根据正比例函数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能力目标:经历思考,探究过程,发展总结归纳

能力,体验数形之间联系,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解决有关思想。 (3)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其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形式。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相关问题。 五、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在学生主动参与和教师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达到了相互统一。为了提高课堂效果,适当的辅以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学法:根据学生的学情,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采取“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学习方式,在方法的设计上,重点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问题1 2011年开始运营的京沪高速铁路全长1 318 km.设列车的平均速度为300 km/h.考虑以下问题:(1)乘京沪高铁列车,从始发站北京南站到终点站上海虹桥站,约需多少小时(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最新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最新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三、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1、齐读课题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七颗钻石》。 2、情感渲染,感受水的重要性。 ⑴师: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老师带你们穿过时

空遂道来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这一场大旱灾使人类及所有动物、植物受到了极大的灾难,同学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⑵师:此时此刻,大家最需要的是什么?(水) 3、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师:是啊,那个时候,水是多么的珍贵。 《七颗钻石》就是发生在那场大旱灾中的一个既神奇又令人感动的童话故事。 二、紧扣神奇,理清水罐的'变化。 1、师提出第一次读书的要求。 师:文中写小姑娘抱着空木罐去找水,接下来,发生了很多神奇的事情,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80页自由大声地读读课文,把令你觉得很神奇的地方找出来,用把这些句子划出来。 2、生自由大声读、边划、师巡视、指导。 3、反馈: 生想先说哪个句子,师就先指导读哪个句子,并边板书。 ⑴例如:当小姑娘再拿木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银的。 师:水罐变成了银的!(板书银)真神奇!可从你的读中老师感受不到神奇,你能再读读吗? ①一生读→指导后再读→全班读 ⑵指导别的神奇的句子,理清水罐的几次变化。 师:你还找到哪些句子!谁能像我们刚才这样读给大家听。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孔子游春苏教版

主备人: 个案修改人: 【教材分析】 本课描述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赏春, 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 表 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真挚的友谊。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上下 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2. 感受泗水河边醉人的春景, 体会“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的含义, 并能仿照 句式仿写。 3. 体会第 8 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通过孔子与子路、 颜 回谈志向 的一段对话,了解人物形象。 4.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 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 谊。 5. 背诵课文 2、 8 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第 8 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2. 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资料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党派的创始人。 在教育方面提出“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等主张。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 七十二人;他还曾整理过《诗》 《书》《礼》等古籍,编写过《春秋》 。 孔子名言:(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一二两段中的成语的意思 “阳光普照、 桃红柳绿、 翩 翩到来、 草色青青、绿草如茵”,并任选其中一个成语造句。 3.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感受泗水河边醉人的春景, 体会“大自然多像一位 伟大的母 亲”的含义,并能仿照句式进行仿写,并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1.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凿(z GD zh do )石壁 哺(btp u )育情谊(y ly 1)从(ch (ng c 印g )容 23 孔子游春 主备研讨人: 个案修改审核人: 审核人: 审核时间: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第四章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 一、学生起点分析 在七年级下期学生已经探索了变量之间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章前一节继续通过对变量关系的考察,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其中最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由于有前面内容的铺垫,学生已经会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有部分学生表述上还不太规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习惯,如将解析式写成x y x y +=-=-等,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1,1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次函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 (上) 第四章《一次函数》的第二节.本节内容安排了1个课时: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信息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与原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借助生活中的实际背景,让学生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究过程来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同时,新教材调整了知识的安排顺序,原来教材正比例函数在一次函数前面,而新教材是将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特殊情况给出来的. 本节课教学目标分析是: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3)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4)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得到函数关系式这一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5)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6)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

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本节课教学难点是: 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第二环节:新课讲述;第三环节:巩固练习;第四环节:知识提高;第五环节:反馈练习;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内容: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函数,教师提出问题: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有哪些表示方式? (3)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函数问题,大家能不能举一些 例子呢? 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这里采用了“复习旧知识,诱导新内容”的引入方法.问题(1)(2)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问题(3)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运用意识. 效果: 问题(1)(2)学生都能快而准的回答,问题(3)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回答,学生不能很准确的表述出来,可让学生互相补充,也可教师进行补充、完善.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了感受函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过程,初步形成数学建模的思想,感受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 若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也可由教师先举例,让学生来列函数表达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再让学生举例:(如可补充如下习题) ①假设某学生骑自行车的速度为10km/h,则他骑自行车用的时间t(h)和所走过的路程s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②上网费用是2元/小时,则上网t(小时),费用y(元)的关系式是什么? 第二环节:新课讲述

人教版七颗钻石教案

人教版七颗钻石教案 人教版七颗钻石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 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 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 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 的奇迹,爱心能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 闪烁,普照人间。教学时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 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教学这 篇课文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 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概括这部作品主要故事情节。 (二)能力目标:学会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了解童话的特点,并尝试运用想象进行再创造.。 (三)情感目标:感受爱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解析 ①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并作分析概括。 ②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③学会运用丰富的想象写作。 四、教学对象

本文是初一下册的一篇童话,对于初一学生而言,童话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文体,阅读时没有文字障碍,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 讨论童话的主题。教学时要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气氛中并 为之感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 来的关注出发,课堂应把问题留给学生,通过环节来培养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及想象、联想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媒体 教学前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并在教学中加以使用。用优美的旋 律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故事中。借助媒体介绍作者, 展示故事中感人的画面,努力使整堂课做到音诗画的完美结合,努 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伴着《爱的奉献》教师范读一首诗谜:用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写你的名字./画你的名字./如日,如星,你的名字./如灯,如钻石,你的名字./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 生命树上./让它随着树不断地成长壮大….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你的名字”应该叫什么?由此引 出本文,托尔斯泰用童话的形式对爱作了深刻的诠释。配乐诗朗诵,设置了一个非常好的意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下会讲出“你的名字”是指“母爱”、“友情”、“爱心”等一些永恒的话题。爱已经在 学生的心里击起第一层涟漪。这样也就能非常自然地过渡到本文的 学习。 (二)合作探究获取知识 1.介绍作者 借助媒体,播放影片,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作适当的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