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 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合集下载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页岩气是指天然气在页岩中的贮藏和产生,其主要特征是气体很少能够在页岩之间自由流动,因此获取这种气体的难度很大。

页岩保水性强的特点也就导致气体无法通过孔隙流动,所以气体往往是依靠页岩的裂缝、微裂缝和孔隙发生逸散或渗流传递的。

页岩气的形成是由万年前的有机物质不断受到地质作用变质后,产生了生、稠、烃化和煤化等过程,最终形成了页岩气的储集条件。

页岩中含量较高的有机质是形成页岩气的关键。

在地质构造条件合适的情况下,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页岩成为天然气的储库,因此只有具有丰富有机质含量、适度成熟度和良好储集条件的页岩才能成为合适的页岩气资源。

在地质勘探领域中,对于页岩气的选区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选区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构造:页岩气资源的勘探需要考虑良好的地质构造条件,远离活跃的地震带和断裂带,以及地质建造单元和构造拼合位置等因素。

2、地层分析:地层分析主要包括岩性、厚度、埋深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地层分析,可以评估页岩气所在地区的储量和生产能力。

3、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页岩气的主要成分,对有机质含量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对页岩气地质特征做出深入了解,从而更好的评估区域的资源潜力以及矿业价值。

4、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对地下介质进行物理测量的一种勘探方式。

通过测量物理参数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质构造的特征以及评估页岩气的储量和分布情况。

5、地球化学分析:地球化学分析是获取有关地质过程和地质环境等方面信息的重要方法。

地球化学分析可以对不同岩石以及不同地质单元内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评估,通过多参数综合评价,从而更精确的评估页岩气资源潜力。

总之,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研究需要围绕地质特征、地理位置、产状等多维度进行分析,全面了解页岩气所处的地质环境,为其勘探和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页岩气简介

页岩气简介

页岩气简介一、什么是页岩气1.定义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加大,页岩气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已是重要的替代能源。

2011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页岩气为我国第172个独立矿种,这意味着页岩气的勘查和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里有两个概念:页岩气——是地质学分类;非常规天然气——却是一个石油工程分类。

2.页岩气的产生与储存状态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层系(可包括煤层),在实践中当不强调地质术语的准确性时可统而简之地称为暗色页岩。

其中特别富含可生油有机质且后期尚未经历深埋条件下的高温压者,因其中有机质在人工加热分馏可产出各类油品(如汽、柴油等),特称油(母)页岩。

而大部分这类页岩在后期经历深埋、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产生大量气态和液态烃类。

其中气态的天然气液态的石油可从生烃层系中运移出去赋存于有孔隙的储层中。

他们在孔渗条件好的储层中高度富集便形成常规油气,因致密而孔隙度渗透性差,并使其油气难采出的就是非常规的致密(储层)油气。

己大量进入储层的油在近地表情况下受地下水氧化和生物降解就形成了非常规的重(稠)油和(沥青质)油砂、甚至更难利用的固体沥青矿。

而在生烃层中不可避免仍有大量气态和液态烃以吸附状态和游离状态而残留,留在煤层中的为煤层气、留在页岩(类)中者则为页岩油、气。

页岩气的赋存状态以吸附和游离为主,也有少量溶解态(图1)。

裂缝和孔隙是页岩气主要的储集空间。

但页岩本身物性很差,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

因而局部的高孔渗区和裂缝发育区就有可能成为页岩气的“甜点”。

页岩孔隙可以分为原生孔和次生孔隙两种类型。

通常原生孔隙比较常见,但大多由于压实作用而变得十分微小。

地层水和有机酸等与页岩中不稳定矿物反应形成的次生孔隙也对页岩气的赋存具有重要意义。

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是页岩裂缝的两种基本类型。

构造裂缝相对于成岩裂缝具有长度更长、开角更大等特点,因而是更有利的页岩气储集空间。

页岩气成藏机理及气藏特征

页岩气成藏机理及气藏特征

页岩气成藏机理及气藏特征页岩气是泛指赋存于富含有机质的暗色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主要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在埋藏温度升高或有细菌侵入时,暗色泥页岩中的有机质,甚至包括已生成的液态烃,裂解或降解成气态烃,游离于基质孔隙和裂缝中,或吸附于有机质和矿物表面,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就近聚集,形成页岩气藏。

从全球范围来看,页岩气拥有巨大的资源量。

据统计,全世界的页岩气资源量约为456.24xl0i2m3,相当于致密砂岩气和煤层气资源量的总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常规资源[1-6]。

页岩气资源量占3种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气)总资源量的50%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美、中亚和中国、中东和北非、拉丁美洲、前苏联等地区,与常规天然气相当。

页岩气的资源潜力甚至还可能明显大于常规天然气。

1.1 页岩气成藏机理1.1.1成藏气源页岩气藏的生烃、排烃、运移、聚集和保存全部在烃源岩内部完成,页岩既是烃源岩、储层,也是盖层。

研究表明,烃源岩中生成的烃类能否排出,关键在于生烃量必须大于岩石和有机体对烃类的吸附量,同时必须克服页岩微孔隙强大的毛细管吸附等因素。

因此,烃源岩所生成的烃类只有部分被排出,仍有大量烃类滞留于烃源岩中。

北美地区目前发现的页岩气藏存在3种气源,即生物成因、热成因以及两者的混合成因。

其中以热成因为主,生物成因及混合成因仅存在于美国东部的个别盆地中,如Michigan盆地Antrim生物成因页岩气藏及Illinois盆地NewAlbany混合成因页岩气藏[2l]。

1.1.2成藏特点页岩气藏中气体的赋存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绝大部分是以吸附气的形式赋存于页岩内有机质和黏土颗粒的表面,这与煤层气相似。

游离气则聚集在页岩基质孔隙或裂缝中,这与常规气藏中的天然气相似。

因此,页岩气的形成机理兼具煤层吸附气和常规天然气两者特征,为不间断充注、连续聚集成藏(图l-l)。

有机质和黏土颗粒气体流入气体进入最终形成表面吸附与解吸页岩基质孔隙天然裂缝网络页岩气藏图1-1页岩气赋存方式与成藏过程示意图在页岩气成藏过程中,随天然气富集量增加,其赋存方式发生改变,完整的页岩气藏充注与成藏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部分国内最新期刊中与地球物理有关的题录

部分国内最新期刊中与地球物理有关的题录

李 貅, 戚志鹏 , 薛国强等/ 地球物理 学报 ,0 0 5 (2 2 1 ,3 1 )
朱光有 , 张水昌, 斌等, 张 石油 学报 ,003 () 2 1,16 陈书平 , 吕丁友 , 王应斌等/ 石油 学报 ,003 ( ) 2 1 ,16
6基于改进 S A的 S / AR图像处理 V AR I NS
— —
9黏 弹性 vT 介质频率 空间域 准P波正演模拟 I
粱狄刚 , 隆辉 , 弹 中等/ 冉 戴 石油 学报 ,0 13 () 2 1,2 1
— —
李桂花 , 冯建 国, 朱光 明, 物理 学报 ,0 0 5 ( ) 地球 2 1 ,4 1
6 中国储 层地质模型 2 年 0
— —
1 T 介质 q 波入射精确和 近似 反射 透射 系数 0T I P
2 0不同坐标 系中裂缝渗透率的定量计算
— —
1 6动 电效应测井研究现状和展 望

冯阵 东, 戴俊生 , 霞田等/ 油学报 ,013() 王 石 2 1,2 1
金 鼎, 、 刊 宝佃 , 胡恒 山等/ 井技 术 , 1 , ( ) 测 2 0 3 4 0 4
张 东良, 孙建 国, 孙章 庆/ 地球物理 学报 ,0 0 5 ( ) 2 1 ,4 1
8高精 度三维 地震勘 探 中的炮密 度 、 道密 度选择—— Y A高 精度三维勘探实例
— —
1 aa 2 Jv 测井平台上多语言应用集成框 架设计
— —
夏 守姬 , 宁, 李 李伟 忠等/ 石油 学报 ,003 () 2 1 ,15
屠世 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0 0,56 2 1 4 ()
1 3凝 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确定新方法

页岩气

页岩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页岩气的识别
1 .含气页岩岩性特点 2 .页岩气成藏边界条件 3 .页岩气快速识别
含气页岩岩性特点
当地层主含气及产气段以致密砂岩为主,具有生、供气能力和特点的泥、 当地层主含气及产气段以致密砂岩为主,具有生、供气能力和特点的泥、 页岩段作为夹层时,则形成具有活塞式成藏特点的根缘气。因此。 页岩段作为夹层时,则形成具有活塞式成藏特点的根缘气。因此。泥页 岩地层中砂质夹层的发育有力地促进了纯泥、页岩地层中的天然气排出, 岩地层中砂质夹层的发育有力地促进了纯泥、页岩地层中的天然气排出, 极大地复杂了页岩地层中的天然气成藏过程。 极大地复杂了页岩地层中的天然气成藏过程。
泥页岩发育特征
从震旦纪到早侏罗世, 中扬子地区发育了广泛的海相沉积和 陆相碎屑岩沉积,分布面积大,累计最大厚度超过10km,形成了 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 (龙马溪组)、下二叠统(栖霞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和大隆组)、 下侏罗统6 套以黑色页岩为主体特点的烃源岩层系。 其中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二叠 系、下侏罗统4 套烃源岩是区域主力烃源岩。研究认为,南方地 区与美国东部页岩气产地(阿巴拉契亚等盆地)具有诸多的气藏条 件可比性,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分布广、厚度 大、有机质丰富,是中扬子地区页岩气发育的有利层位。
五、中扬子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 资源勘探潜力
1.区域地质背景 2.页岩气有利勘探区 3 .页岩气潜力分析
区域地质背景
中扬子区位于扬子板块中部, 泛指 建始-彭水断裂以东、襄樊-广济断裂以南、江南 -雪峰隆起以北的地区(图1),包括现在行政区 划上的湖北省大部、湖南省西北部及重庆东部、江 西北部等地区,总面积约15.5×104km2。地处扬子 陆块中部,南有雪峰江南造山带, 北有东秦岭造 山带, 构造单元划分为14 个次级构造单元,油气 勘探区域划分为江汉平原区、湘鄂西区、鄂西渝东 区3 个区域。

页岩油形成机制、地质特征及发展对策

页岩油形成机制、地质特征及发展对策

石油勘探与开发14 2013年2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40 No.1 文章编号:1000-0747(2013)01-0014-13页岩油形成机制、地质特征及发展对策邹才能1,杨智1,崔景伟1,朱如凯1,侯连华1,陶士振1,袁选俊1,吴松涛1,林森虎1,王岚1,白斌1,姚泾利2(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基金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关键技术及目标评价”(2011ZX05001)摘要:页岩油是储存于富有机质、纳米级孔径为主页岩地层中的成熟石油,是常规-非常规“有序聚集”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对中国陆相页岩油形成的沉积环境、储集空间、地球化学特征和聚集机制等基本石油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

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在半深湖—深湖环境,不同岩性组合共生沉积;发育纹层结构,微米—纳米级孔喉和微裂缝是主要储集空间;有利页岩以Ⅰ型和ⅡA型干酪根为主、R o值为0.7%~2.0%、TOC值大于2.0%、有效厚度大于10 m;揭示了页岩孔隙演化和页岩油滞留聚集模式,储集空间、脆性指数、黏度、压力、滞留量等是页岩油“核心区”评价的关键。

中国陆相页岩油在湖盆中心连续聚集,初步预测可采页岩油资源量约30×108~60×108 t,水平井体积压裂、改造“天然裂缝”、注粗颗粒“人造储集层”等可能是页岩油工业化发展的核心技术,提出加快页岩油“分布区”研究、加强“核心区”评选、加大“试验区”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思路。

借鉴北美海相页岩气突破成功经验,陆相页岩油工业化有望在中国首先突破。

图9表2参39关键词:页岩油;页岩气;页岩系统油气;纳米级孔喉;非常规油气;常规-非常规“有序聚集”体系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Formation mechanism,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nonmarine shale oil in ChinaZou Caineng1, Yang Zhi1, Cui Jingwei1, Zhu Rukai1, Hou Lianhua1, Tao Shizhen1, Yuan Xuanjun1,Wu Songtao1, Lin Senhu1, Wang Lan1, Bai Bin1, Yao Jingli2(1.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83, China;2. 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Xi’an 710065, China)Abstract:As an important type of “conventional–unconventional orderly accumulation”, shale oil is mature oil stored in organic-rich shales with nano-scale pore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elementary petroleum geological issues concerning continental shale oil in China, including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reservoir space, geochemical features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 Mainly deposited in semi-deep to deep lake environment, shale rich in organic matter usually coexists with other lithologies in laminated texture, and micron to nano-scale pores and microfractures serve as primary reservoir space. Favorable shale mainly has type andⅠⅠA kerogens witha R o of 0.7% –2.0%, TOC more than 2.0%, and effective thickness of over 10 m. The evolution of shale pores and retained accumulationpattern of shale oil are figured out. Reservoir space, brittleness, viscosity, pressure, retained quantity are key parameters in the “core” area evaluation of shale oil. Continuously accumulated in the center of lake basins, continental shale oil resources in China are about 30×108–60×108 t by preliminary prediction. V olume fracturing in horizontal wells, reformation of natural fractures, and man-made reservoir by injecting coarse grains are som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for shale oil production. A three step development road for shale oil is put forward, speeding up study on “shale oil prospective area”, stepping up selection of “core areas”, and expanding “test areas”. By learning from marine shale breakthroughs in North America, continental shale oil industrialization is likely to kick off in China.Key words:shale oil; shale gas; shale system; nano-scale pore-throat;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conventional-unconventional orderly accumulation0 引言世界石油工业正在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

页岩气的形成与开发

页岩气的形成与开发

页岩气的形成与开发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页岩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正日益受到人们的。

本文将探讨页岩气的形成与开发相关问题,以期为页岩气钻探和开发工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一、页岩气的概念与重要性页岩气是指赋存在页岩层中的天然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

与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的开采更为复杂,但具有更高的能源密度和更低的碳排放。

随着全球常规天然气储量的逐渐减少,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能源资源,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页岩气的形成页岩气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沉积盆地中,由生物作用和热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

生物作用指的是生物遗体在沉积盆地中分解产生甲烷的过程,而热力作用则是指地层中的有机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分解产生甲烷的过程。

这些甲烷分子在页岩层中不断聚集,形成了大量的页岩气。

三、页岩气的开发1、页岩气井的类型根据开采方式和地质条件的不同,页岩气井可分为水平井、垂直井和复合井三种类型。

水平井是指在目标层沿水平方向钻进的井,具有产量高、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垂直井则是在目标层垂直方向钻进的井,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复杂的情况;复合井则是将水平井和垂直井结合起来,以提高开采效率。

2、钻探工艺页岩气钻探的主要工艺包括:钻井、固井、完井、压裂和酸化等。

其中,钻井是基础,完井和压裂则是关键环节。

在钻井过程中,需要使用特殊的钻头和钻具,以确保钻进稳定和快速;在完井和压裂过程中,则需采用高精度的设备和工艺,以实现页岩层的分离和裂缝的扩展。

3、开发流程页岩气开发的基本流程包括:资源评估、钻前准备、钻井、测井、完井、试气、生产和废弃管理等环节。

这些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开发项目的成败。

4、面临的问题尽管页岩气开发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页岩气开发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水资源在某些地区可能难以获得;其次,页岩气开发过程中的压裂和酸化等工艺可能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此外,页岩气开发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 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 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摘要:页岩气是以自生自储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是油气资源中的新型矿种。

由于页岩气储层低孔低渗,要实现大规模开采必须克服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难题。

本文分析中国页岩气基本特征、形成机理与富集条件、面临的难题等, 对中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预测, 以期为中国页岩气的研究和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 ;页岩气;源岩油气页岩气是一种潜在资源量非常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具有含气面积广、资源量大、开采技术要求高、生产寿命长、稳产周期长等特点。

近年来,严峻的能源紧张形势使页岩气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油气工业的发展主要历经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三个阶段。

油气藏分布方式分别有单体型、集群型、连续型三种类型。

从构造油气藏向岩性地层油气藏转变是第一次理论技术创新,以寻找油气圈闭为核心;从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向非常规连续型油气藏转变是第二次理论技术创新或革命,以寻找有利油气储集体为核心,致密化“减孔成藏”机理新论点突破了常规储集层物性下限与传统圈闭找油的理念。

随着勘探开发技术不断进步,占有80%左右资源的非常规油气,如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致密油、页岩油等已引起广泛关注,并得到有效开发, 在油气储产量中所占比例也逐年提高。

传统观点仅认识到页岩可生油、生气,未认识到页岩亦可储油、储气,更未认识到还能聚集工业性页岩油、页岩气。

近年来,典型页岩气的发展尤为迅速,地质认识不断进步,优选核心区方法、实验分析技术、测井评价技术、资源评价技术、页岩储集层水平井钻完井、同步多级并重复压裂等先进技术获得应用, 形成“人造气”是页岩气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页岩气突破的意义在于:突破资源禁区,增加资源类型与资源量。

2、挑战储集层极限,实现油气理论技术升级换代,水平井多级压裂等核心技术,应用于其他致密油气等非常规和常规油气储集层中更加经济有效,可大幅度提高油气采收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摘要:页岩气是以自生自储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是油气资源中的新型矿种。

由于页岩气储层低孔低渗,要实现大规模开采必须克服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难题。

本文分析中国页岩气基本特征、形成机理与富集条件、面临的难题等, 对中国页
岩气资源潜力进行预测, 以期为中国页岩气的研究和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 ;页岩气;源岩油气
页岩气是一种潜在资源量非常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具有含气面积广、
资源量大、开采技术要求高、生产寿命长、稳产周期长等特点。

近年来,严峻的
能源紧张形势使页岩气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
油气工业的发展主要历经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三个
阶段。

油气藏分布方式分别有单体型、集群型、连续型三种类型。

从构造油气藏
向岩性地层油气藏转变是第一次理论技术创新,以寻找油气圈闭为核心;从岩性地
层圈闭油气藏向非常规连续型油气藏转变是第二次理论技术创新或革命,以寻找有
利油气储集体为核心,致密化“减孔成藏”机理新论点突破了常规储集层物性下限与
传统圈闭找油的理念。

随着勘探开发技术不断进步,占有80%左右资源的非常规油气,如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致密油、页岩油等已引起广泛关注,并得到有效
开发, 在油气储产量中所占比例也逐年提高。

传统观点仅认识到页岩可生油、生气,未认识到页岩亦可储油、储气,更未认识到还能聚集工业性页岩油、页岩气。

近年来,典型页岩气的发展尤为迅速,地质认识不断进步,优选核心区方法、实验分
析技术、测井评价技术、资源评价技术、页岩储集层水平井钻完井、同步多级并
重复压裂等先进技术获得应用, 形成“人造气”是页岩气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页岩气突破的意义在于:
突破资源禁区,增加资源类型与资源量。

2、挑战储集层极限,实现油气理论技术升级换代,水平井多级压裂等核心技术,应用于其他致密油气等非常规和常规油气储集层中更加经济有效,可大幅度提高油
气采收率。

3、带动非常规油气技术发展,推动致密油气、页岩油等更快成为常规领域。

二、中国富有机质页岩特征
源岩油气是一种新资源类型, 包括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等,自生自储,主要
产自源岩内储集层中。

页岩是由粒径小于0.0039 mm的细粒碎屑、黏土、有机质
等组成,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易碎裂的一类沉积岩,也称为细粒沉积岩。

页岩气
是指从富有机质黑色页岩中开采的天然气,或自生自储、在页岩纳米级孔隙中连续
聚集的天然气。

中国三类富有机质页岩泛指海相、海陆交互相及陆相页岩和泥岩,
重点指含油气盆地中的优质泥质烃源岩,图中为依据中国页岩发育的层系和分布特
点编制的三类页岩分布图。

中国南方地区海相页岩多为硅质页岩、黑色页岩、钙
质页岩和砂质页岩,风化后呈薄片状,页理发育。

海陆过渡相页岩多为砂质页岩和
炭质页岩。

陆相页岩页理发育, 渤海湾盆地、柴达木盆地新生界陆相页岩钙质含
量高,为钙质页岩,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陆相页岩石英含量较高。

2、中国页岩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

古生代,在中国南方、华北及塔里木地区形成了广泛
的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 发育多套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和海陆过渡相煤系炭质页岩。

在后期改造过程中, 部分古生界海相页岩经历了挤压变形或隆升。

四川盆地、华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构
造相对稳定, 地层保存条件较好。

新生代以来, 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陆相湖盆沉积。

陆相沉积盆
地一般面积不大, 但在盆地稳定沉降阶段常形成分布广泛的陆相生油岩, 生烃潜力很大,如鄂尔
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陆相页岩,均是盆地主要烃源岩。

3、页岩的沉积特征。

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直接控制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与分布。

根据沉积环境,可将富有机质页岩划分为海相页岩、海陆交互相煤系炭质页岩、陆相页岩三种类型。


国南方、华北地台及塔里木地台发育的古生界海相黑色页岩多形成于水深200 m左右,生物
化石丰富、强还原环境的深水陆棚相。

海陆过渡相形成的煤系页岩,也是大型油气田的主要烃
源岩。

陆相页岩均为大型湖盆沉积,在湖盆的扩张期,形成了分布广泛且厚度大的湖相页岩, 有
机质十分丰富, 含介形虫、孢粉、细菌、高等植物等化石,厚度200-2500m,有机碳含量 2 %-3 %, 最高达到 7 %-14 %。

在新生代发现了众多规模不等的油气聚集带, 大多油气聚集区其油气就源于该套湖相泥岩。

4、页岩的分布特征。

中国海相页岩发育广泛、厚度大。

中国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在前古生代及早古生代,区域上分布于华北、南方、塔里木和青藏4个地区,层系上为盆地
下部层位。

中国最古老的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为中上元古界长城—青白口系的下马岭组、蓟县
系的铁岭组、洪水庄组页岩和震旦系陡山坨组页岩。

长城—青白口系页岩分布在华北北部地
区的张家口一带,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也有零星出露。

震旦系页岩在南方扬子地区广泛分布,在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也有发现。

古生代是中国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最主要时期,形成了
多套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其中早古生代寒武纪和志留纪页岩最为典型。

古生代海相富有机质
页岩是中国页岩气勘探首选领域,评价区域的页岩气潜力,寻找相对稳定、保存较好的页岩
区带,将是中国页岩气勘探需要攻克的一个重大难题。

三、页岩气形成机理及资源潜力
1、页岩气形成机理。

页岩气形成机制是原位“滞留成藏”, 连续型分布。

甲烷在页岩微孔(孔径小于2nm)中顺序填充, 在介孔(孔径为2-50 nm)中多层吸附至毛细管凝聚, 在大孔(孔径大
于50nm)中甲烷以压缩或溶解态赋存。

成藏中经过吸附、解吸、扩散等作用。

有机质生气或
油裂解成气,天然气先在有机质孔内表面饱和吸附;之后解吸扩散至基质孔中, 以吸附、游离相
原位饱和聚集;过饱和气初次运移至上覆无机质页岩孔中;气再饱和后,二次运移形成气藏。

2、资源潜力。

页岩气与常规气存在明显差异, 不仅包括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也有开发中
的经济风险性,尤其是采收率的确定需要依赖井控数据。

因此,客观、准确预测页岩气资源潜
力具挑战性。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可用于页岩气资源潜力预测的资料非常有限。

尽管中国不同地区在富有机质页岩发育规模、页岩质量等方面具广泛的相似性,但中国地
质条件复杂, 不同地区页岩气形成、富集存在许多差异。

中国古生界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分布范围广、连续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 但演化程度高、构造变动多;中新生界陆相富有机质页岩
横向变化大, 以厚层泥岩或砂泥互层为主, 有机质丰度中等, 热成熟度低。

因此,基于地质类比
对中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预测。

中国古生界海相富有机质页岩有利领域展布面积63×104-
90×104km2, 中新生界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有利领域展布面积23×104-33 ×104km2, 有效页岩厚度2-300m, 有机碳含量0.50%-25.71 %,Ro 值为0 .8 %-4.5 %, 预测页岩气资源量30×1012-
100×1012m8,这些预测数据都是初步结果,而中国页岩气的技术与经济可采资源量正在研究之中。

开发页岩气对缓解中国天然气资源紧缺现状、改变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战
略意义,同时对石油地质理论创新与勘探开发技术革新也有重大科学价值。

总之,中国陆上广泛发育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三大套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均具备形
成页岩气的基本地质条件。

它们有共性, 也有特殊性, 勘探开发实践与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区别
对待。

参考文献:
[1]陈更生,董大忠等.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页岩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前景[J].天然气工业, 2015, 29(5):51-58.
[2]张金川,金之钧.页岩气成藏机理和分布[J].天然气工业,2014,24(7):14-18.
[3]姜生玲,唐玄等.我国页岩气富集类型及资源特点[J].天然气工业,2015,29(12):109-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