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深衣
先秦服装史

商周贵族服饰 窄袖 织纹衣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 色,以暖色为多, 尤其以黄红为主, 间有棕色和褐色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 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 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 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 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 腰间则用条带系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种名为“深 衣”的新型连体服饰。深衣的出现, 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 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福、 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 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 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 二章” 。
十二章纹
3、束带(蔽膝) 4、舄屦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鞋履,不论以何种材料制成都统称为 “屦”,屦是鞋类的总称。
阶级的标志 立政的基础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 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 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 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 严格的。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 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 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 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 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 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 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 一样的「韍」fu,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 「蔽膝
周代的冕服制度
周代冕服包括冕冠、上衣下裳、束带(蔽膝)、舄xi屦 1、冕冠 冕冠由綖、旒、笄、黈纩(充耳)等组成。
戴冕冠的官吏
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汉代)
先秦的服饰模特图

• 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 商代笄饰男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人)
玉佩
• 孔子认为,玉的美可以象征君子的高 贵品德,所以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佩戴玉制 的饰物,玉佩的种类也因此丰富多彩。先 秦的玉佩有人纹佩、龙纹佩、鸟纹佩、兽 纹佩等,也有将多件玉佩用彩绳串联悬挂 于腰带上的组佩,还有透空活环套扣的玉 佩,可谓精美绝伦。
笄
• 笄主要是用来固定发髻和冠帽的,材 料使用骨、蚌、玉、铜、银、金等,上面 也常有绿松石做装饰。中国古代女子年满 15周岁就算成人了,可以订婚,届时要举 行“笄礼”,由一个已婚女子给适龄的女 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仪结束后 再将笄取下;如果没有订婚,女子在20岁 时也要举行“笄礼”。笄是中国古代极其 重要的头饰,上面常刻有鸳鸯或几何纹装 饰,后来演化成了簪。
• 皇帝冕服上的纹样
• 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战国楚墓出土龙凤虎纹刺绣
• 冕冠图
冕服
中国古代的帝王在祭祀时要穿华美的礼 服——冕服。冕服由冕冠和礼服两部分组 成,一般与腰带和赤舄(红色的鞋子)相 配。其中,礼服又是由上衣和下裳(裙子) 组成的。上衣采用青黑色,象征天;下裳 黄赤色,象征地。上衣画有六种不同的纹 样,而下裳则绣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这些 纹样合称十二章纹。
• 皇帝冕服图(据后世史料描绘)
• 赤舄图(据后世史料描绘)
十二章纹
• 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 米、黼、黻等12种图案。这12种图案各有 寓意。日、月、星辰代表光辉,山代表稳 重,龙代表变化,华虫(雉鸡)代表文彩, 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藻代表纯净, 宗彝代表智勇双全,黼代表决断,黻代表 去恶存善。
• 十二章纹
深衣

补充说明
出于对历史和传统的负责任态度,本词条版本所更新的资料全部指的是以典籍《礼记·深衣》为基础的狭义 深衣概念,在现代汉族传统服饰复兴的过程中,还出现过一种广义的深衣概念,即应用了深衣篇的“被体深邃, 故称深衣”的记载,将所有符合这一条件的传统服饰都称为“深衣”,是为广义深衣概念。图3便用以说明广义深 衣概念与狭义深衣概念之间的关系。图3广义狭义深衣概念关系图
深衣作为汉族传承时间最久的传统服饰之一,其典籍基础来源悠久,最早见载于《礼记》,这个名词也来源 于《礼记》。
现列《礼记·深衣第三十九》原文如下: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结构内涵
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 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 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 的东方美德。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 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 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 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深衣意义图
二、确定各部位尺寸。
白细布深衣深衣剪裁使用指尺。 以中指中节的指广为一寸, 中指有二横纹路,以上一纹为准, 十寸为尺。 一说以为中指中节横文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 通袖长,即袖展开两袖口之间距离为4倍幅宽,即八尺八寸。袖口 宽一尺两寸(祛尺二寸)。袖宽二尺二寸。腰宽三尺六寸,腰围广七尺二寸。下摆通长为腰围二倍,一丈四尺四 寸。
先秦服饰

课题先秦服饰课次:1(1-4)教学方法讲授、教具:多媒体,图片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先秦的服装款式,以及服装的含义教学重点:冕服和深衣教学难点:服装所体现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时间分配 2 5 80 90 3课后记:按计划完成教学先秦服饰【讲授】:一,中国服饰的起源二,冕服1、冕服的组成部分冕服包括冠(冕冠)、上衣(玄色,即黑色)、下裳(一般为红色或黄色)、舄等主体部分及蔽膝、绶、佩等其他配件相构成。
2、冕冠冕冠的部位名称,以及和各部位的含义。
3、冕服上的图案冕服中的上六章节和下六章节的名称及含义。
三,冕服等级冕服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六种,主要以冕冠上“旒”的数量、长度与衣、裳上装饰的“章纹”种类、个数等内容相区别,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红色下裳,即所谓的玄衣纁裳(注:此六冕之制,后世各代多不完照搬)。
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所用,配十二旒冕冠,大裘、玄衣纁裳。
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纹,共十二章,因此又称十二章服。
衮冕:王之吉服,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九章。
鷩冕:王祭先公、飨射所用,配七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七章。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所用,配五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共五章。
絺冕:王祭社稷、先王所用,配四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绣粉米一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时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纁裳,衣无章纹,裳绣黻一章纹。
四,舄、屦五,冕服的传播六,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
诸履之中,以舄为贵。
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
鞋是一种高帮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胡人骑马射箭时所穿,后来被汉人逐渐接纳。
七,先秦时的服饰1、商代服饰2、春秋战国时的深衣(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八,楚国服饰九,东周男子服饰十,胡服十一,视频欣赏《孔子》小结:本次主要讲述了先秦的各种服饰,特别是周代,是中国服饰文化的里程碑。
中国服装史课件——第一讲 先秦服装

帽卷 即帽身,图中没有标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 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
玉笄 插在帽卷两边的纽孔中,用于固定头发。 武帽 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 缨 冕板左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 充耳 缨上左右各一块的黄玉,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信 谗言。 天河带 冕板上垂下来的一条红丝带,长度可以垂到下身,图片中
这是商周时代的典型服装,腹 围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形的 装饰物,就是「韍」
深衣是春秋战国时贵族穿的便 衣,平民穿的礼服,因上衣和 下裳相连,袍身又深又长,所 以叫做深衣
二、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
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是以国王的冕服为中心逐步发 展起来。 1、礼服 ☆ 冕服:即冕冠和礼服配成的服装。礼服中最专贵的 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 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 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 穿十二章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 的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 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 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礼时穿赤 色的。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 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 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 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简析中国古代服饰——深衣

简析中国古代服饰——深衣深衣属于汉服,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一、先秦时期先行说明,由于《礼记》是对先秦华夏人礼制的综述,所以虽为西汉成书,仍可作为引述先秦礼制的资料。
先看看上古传说时代。
《礼记·王制》云:“有虞氏(中国上古时代舜帝的部落名)皇(指天)而祭,深衣而养老(应取敬重之意);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吁而祭,缟衣来养老。
”可以得出,在上古洪荒时代,深衣便有雏形,且作为较为庄重的款式(祭服)使用。
再说进入可考的历史阶段——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的“深衣”概念逐渐多了起来。
例如《礼记·玉藻》记载:“诸侯夕深衣祭牢肉,大夫、士朝元(玄)端,夕深衣。
”周锡保先生的概括是:“朝之礼齐备,夕之礼简便,故早朝用玄端,夕朝用深衣。
”因此我们可以概括出,深衣在先秦有【夕朝祭服】之用。
而且《礼记·深衣》在描述深衣时,有“先王贵之”一句。
由此也可窥见,在先秦时代,深衣地位也较高。
因此后世有概括“先王法服(《朱子家礼》)”的话语,而且后世大儒几乎都有考证复原。
关于深衣的用料形制,《左传》有云:“昭公三十一年,季孙练冠麻衣跣行”,《左传正义》云:“麻衣当是深衣”,于是引述出深衣应该用白布做的结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深衣在先秦用途极多,不光作为士大夫夕祭朝服,还可用于文武各业,并且作为士庶的吉服使用。
另外这里再说一下《礼记·深衣》中“曲袷如矩以应方”的问题。
后世深衣多为直接交领,而不是“方”领。
但是东周出土的许多文物都有衣领方折向下的现象,这个应该是先秦“深衣”之领型。
二、秦汉时期这里就要说一下马王堆出土的“直裾深衣”和“曲裾深衣”的用词了。
考古报告中可见“曲裾深衣”一词,现代有很多人也喜欢把普通直裾袍称为“直裾深衣”。
第九章先秦服饰

曲裾深衣
楚国妇女深衣
具体形制:“续衽钩边”,不开 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 至背后,以丝带系扎。上下分裁, 然后在腰间缝为一体。因而上身 合体,下裳宽广,长至足踝或长 曳及地。一时男女、文武、贵贱 皆穿。 深衣多以白色麻布裁之,在斋时 则用缁色,或有加彩者,在边缘 绣绘。腰束丝带称大带或绅带, 可以插笏板。后受游牧民族影响 才以革带配带钩。带钩长者盈尺, 短者寸许,有石、骨、木、金、 玉、铜、铁等质,贵者雕镂镶嵌 花纹,是当时颇具特色的重要工 艺品。《史记》载:“满堂之坐, 视钩各异。”已显示出服装佩饰 的普遍性和工艺装饰的独具匠心。
2、胡服 胡服是古代诸夏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的服装的总 称,即塞外民族西戎和东胡的服装,与当时中原地区宽大博带 式的汉族汉服,有较大差异,胡服一般多穿贴身短衣,长裤和 革靴或裹腿,衣身紧窄,活动便利。
穿胡服的陶俑
先秦时期服装的审美特点 1:服饰“比德”的倾向逐渐明显,通过比“天地之德”,服饰使人达 到与自然的融和,通过比“人伦之德”,服饰使人实现与社会的融和。 先秦服饰审美“化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一条线索,即服饰如何调节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而这条线索,又集中体现为 服饰“别”与“和”的社会功能 。
春秋战国服饰面料和纹饰 面料:多为丝织品
主要有绢、绨、纱、锦、 罗、绮、绦和绣等, 成品则以衾、裙、袍、 夹襦、衣等为主 纹饰:多以四象纹为主
战国时期楚墓龙凤虎纹绣罗单衣
楚国贵妇直裾单衣 右衽、交领、直裾。衣身、袖子及下 摆等部位均平直。领、袖、襟、裾均 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 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周代的冕服制 度,深衣及胡服的特点。 思考与练习
1. 简述周代冕服制度形成的原因以及 对后世服装的影响。 2.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胡服盛行的原因 及其与各民族的关系。
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介绍

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介绍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丰富多彩,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以下是对我国历代服饰的介绍:1.远古时期:特色:服饰的起源主要是出于实用,原始人类使用兽皮和树叶等来遮盖身体,保暖御寒。
来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逐渐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
约5000年前,中国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人们开始用麻布做衣服。
2.先秦时期:特色:服饰开始有上衣下裳之分,同时出现了“深衣制”,即上衣下裳连接在一起的形式。
来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人们对服饰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实用,开始注重装饰和礼仪。
3.秦汉时期:特色:服饰日益讲究,着装华丽,尤其注重服饰的礼仪性。
来历:生产力的发展和统一国家的形成,使得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创新。
4.魏晋南北朝时期:特色:传统的深衣制在妇女中间尚有人穿着,同时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
来历: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民族交融,使得服饰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5.隋唐时期:特色:无论官服还是民服,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和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
来历: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这些都在服饰上得到了体现。
6.宋元时期:特色:宋朝的服饰质朴简洁,元朝则因民族矛盾尖锐,服饰风格有所改变,男子的袍服多为宽绰,女子的服饰则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来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民族交融都对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
7.明清时期:特色:明朝的服饰继承了前代的特点并有所创新,清朝则因满族统治,服饰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女子的旗袍成为了标志性服饰。
来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使得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发展。
8.近代至现代:特色: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服饰开始与国际接轨,注重个性化和时尚感。
来历: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影响,都使得中国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服装艺术史之先秦深衣
何佳仪服表0801 080630110
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又称长衣、麻衣、中衣。
为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深衣有四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
女式深衣模拟图冠服深衣流行于先秦。
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居家便服,亦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
当时深衣,以白色麻布为之。
其用途极广,是朝祭之外的士吉服,庶人的唯一的吉服。
其特点为上衣和下裳相连,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
因其前后深长,故称深衣。
深衣边缘通常镶以彩帛,其形制、规格皆有严格规定,历代解释者甚多,说法有不一致处。
及汉代,妇人礼服用衣,裳相连续,与古代深衣同。
其样式,对后代的服饰产生极大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襕,元代的质孙服、腰线袄子,明代的曳散等都采用其上下连衣裳的形式。
今之连衣裙,也是古代深衣制的发展。
深衣不同于过去不相连属的上衣下裳,而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
它的另一特点是“续袵钩边”。
“袵”就是衣襟;“续袵”,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深衣改变了过去服装的裁制方法,不在下摆开衩,而将左面衣襟前后片缝合,后面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
在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和湖北云梦出土的男女木俑服饰上,可看到这种深衣的式样。
特点:
1.上下衣连体的一种设计
2.设计保守(宽大、长袖、不开胸)
3.色彩以冷色调为主
4.三代时期的男女正装样式
结构:
襟: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古人以上衣掩下裳,衣上
自胸前交领部分至衣下两旁掩裳际处,形成
“衽”。
衣襟向左掩谓左衽,右掩为右衽。
中原习俗为右衽。
祛:袖口
袂:袖子
裳:裙子
曲裾:由服装环绕形成的裙子样式。
名称由来:
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
《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
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
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
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要公平。
汉代窄袖绕襟深衣
样式特征
深衣面料多为白布或麻布,其束腰的腰
带原先用称作大带或绅带的丝带。
战国时期,
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影响,以皮带配钩制成
带钩,由于其结扎便利,所以逐渐取代了丝
带。
由于深衣式样新颖,穿着舒适便利,且
裁制简便省工,所以很快流行开来,一直到
东汉,成为社会上最盛行的服式。
深衣主要有两种式样,分曲裾和直裾,它流行于不同的年代。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一直流行曲裾深衣。
特别是到了汉代,深衣已成为女性的礼服。
与战国时期比,汉代的深衣在形制上多为单层,下裳裁成12片;在外观上,衣襟更长,缠绕层数更多,下摆增大呈喇叭状,衣长曳地,行不露足;在穿着上,腰身通常紧裹,腰带系扎在缠绕的衣襟末端,以防止松散。
由于这种深衣的右衽斜领领口很低,能露出其内的里衣衣领,因而得名为“三重衣”。
其袖型有宽窄两种,袖口都要镶边。
另有一种被称为“袿衣”的服式,形似深衣,只是在其底部有衣襟曲转缠绕而形成的上宽下窄、呈刀圭形的两尖角,是贵妇的常服。
在秦汉时期,男子一般着袍服,是深衣的变种,同样有曲裾袍和直裾袍。
曲裾袍是完全承袭战国时期的深衣样式,多见于西汉早期,至东汉时已就不流行。
直裾袍是直襟衣。
其形制是衣长较曲裾袍为短,从领部曲斜至腋下的前襟直通于衣摆。
直裾样式出现于西汉,
盛行于东汉。
最初属于便服,不能做为礼服在祭礼、朝见等重要正式场合穿用。
深衣制到了魏晋南北朝,已不不被男子采用。
但在妇女中一直使用,其形式与汉代早期有明显差别。
总体特征为“上俭下丰”式。
比较有代表性的服饰为“杂裾垂(上)髟(下)肖”服。
服装的的衣身比较简单,右衽,领袖俱施边缘,袖子宽敞肥大。
服装特点集中在表现在下摆部位。
通常将下摆裁剪成三角,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并且从围裳中伸出飘带。
由于飘带拖得很长,走起路来牵动着下摆的尖角如燕子飞舞,故有“华带非(上)髟(下)肖”的形容。
到南北朝时,去掉了长可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二为一。
现代人着深衣古代女式深衣
曲椐深衣
复兴深衣不是复古而是回归华夏服饰的正道。
民族服饰与一般的服饰不同,它不仅仅是一件御寒裹体的衣服,不仅仅是追求美丽的装饰,华夏服饰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承担了传播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