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PM2.5监测记录表
雾霾特征污染物(PM2.5)监测和成分分析操作手册

附件6:雾霾特征污染物(PM2.5)监测和成分分析操作手册一、监测点二、仪器与材料1、PM中、大流量采样器:切割粒径Da50=〔2.5±0.2〕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为σg=1.5±0.1;采样流速≥100 L/min。
每个采样点至少配备3台中、大流量PM采样器〔1台用于玻纤滤膜采样、1台用于石英滤膜采样、1台备用及进行平行样测定〕。
2、采样亭〔棚〕:采样亭〔棚〕上部有挡板,用于遮蔽雨雪;上部挡板与进气口距离距离≥0.5m,四周采用百叶窗结构,便于周围空气正常流动;下部具有排气孔,采样器排气孔可以直接通向采样亭〔棚〕外;采样器进气口距离地面高度≥1.5m;多台进气口间距离约为1m。
以下图是采样亭设计的一个实例。
图1 采样亭结构图3、滤膜:直径90mm,包括玻璃纤维滤膜和石英纤维滤膜。
滤膜对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7%;在气流速度为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 Kpa;在此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h,每平方厘米的失重不大于。
➢玻璃纤维滤膜:用于PM质量浓度及多环芳烃成分分析。
➢石英纤维滤膜:用于PM重金属和阳阳离子成分分析。
4、分析天平:感量0.01mg。
5、静电去除器:用于滤膜称量前去除静电。
6、滤膜保存盒:用于存放滤膜,应使用对测量结果无影响的惰性材料制造,对滤膜不粘连,方便取放。
7、恒温恒湿箱〔室〕:箱〔室〕内空气温度在〔15-30〕℃范围可调,控温精度±1℃。
箱〔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5〕%。
恒温恒湿箱〔室〕可连续工作。
8、流量计:对≥100 L/min流量的测量误差≤2%。
9、PM采样器流量校准连接器:用于连接PM采样器与电子流量计,进行实际采样流量的校准。
10、温度计:用于测量环境空气温度,校准采样器温度测量部件;测量范围〔-30~50〕℃℃。
11、气压计:用于测量环境大气压,校准采样器大气压测量部件;测量范围〔50~107〕kPa,精度:±0.1kPa。
9 记录表格—环境空气自动

9 记录表格—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编写委员会编委会主任:陈斌编委会副主任:李国刚王业耀傅德黔陈善荣编委会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付强冯丹刘廷良米方卓孙宗光何立环赵晓军宫正宇夏新解鑫潘本锋《质量手册》编写人员负责人:夏新主要编写人员:夏新冯丹武桂桃周谐张榆霞梁富生彭刚华米方卓参加编写人员:史箴王向明张敏解军李爱民刘乐君牛毓渠巍刘卫红《程序文件》编写人员负责人:夏新主要编写人员:冯丹夏新米方卓周谐武桂桃彭刚华梁富生张榆霞参加编写人员:刘卫红渠巍刘乐君解军李爱民张敏史箴王向明牛毓马慧杰《作业指导书—水质自动监测分册》编写人员负责人:孙宗光主要编写人员:刘京李东一解鑫孙宗光陈亚男白雪周密参加编写人员:郭蓉张苒陶蕾关玉春刘跃牛毓米方卓冯丹夏新《作业指导书—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编写人员负责人:宫正宇主要编写人员:潘本锋宫正宇程种周国强胡珂尹婷吴晓凤姚雅伟杨婧柴文轩参加编写人员:李文韬刘强付强滕曼冯丹牛毓米方卓夏新《记录表格—质量管理记录表格》编写人员负责人:夏新主要编写人员:米方卓彭刚华梁富生冯丹夏新张榆霞武桂桃周谐参加编写人员:牛毓解军刘乐君王向明渠巍张敏李爱民史箴马慧杰邹本东刘卫红《记录表格—监测原始记录表格(土壤监测分册)》编写人员负责人:何立环主要编写人员:赵晓军何立环陆泗进李爱民王英英孙文静王斌王静王伟邵昶铭卢雁米方卓夏新参加编写人员:王在峰马宁马广文王晓斐牛毓冯丹《记录表格—监测原始记录表格(水质手工监测分册)》编写人员负责人:孙宗光主要编写人员:解鑫孙宗光刘京李东一李晓明嵇晓燕刘允陈鑫参加编写人员:陶蕾何颖霞关玉春刘跃张苒牛毓米方卓冯丹夏新马慧杰《记录表格—监测原始记录表格(水质自动监测分册)》编写人员负责人:孙宗光主要编写人员:李东一解鑫刘京孙宗光朱擎姚志鹏参加编写人员:郭蓉张苒陶蕾关玉春刘跃米方卓牛毓冯丹夏新马慧杰《记录表格—监测原始记录表格(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编写人员负责人:宫正宇主要编写人员:潘本锋程种宫正宇周国强胡珂尹婷姚雅伟吴晓凤参加编写人员:李文韬刘强冯丹牛毓米方卓夏新杨婧柴文轩付强滕曼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邢台市环境监测站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临沂市环境监测站参加编写单位(排序不分先后)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西安市环境监测站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原始记录表格页码:第1页,共3页版次:2016版,第0次修订主题: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实施日期:2016年1月1日序号记录编号记录名称1 GJW-04-2016-YS-QZD-001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信息表2 GJW-04-2016-YS-QZD-002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仪器设备一览表3 GJW-04-2016-YS-QZD-003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点位周边环境信息表4 GJW-04-2016-YS-QZD-004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站房内部环境信息表5 GJW-04-2016-YS-QZD-005 环境空气自动站交接表6 GJW-04-2016-YS-QZD-006 环境空气质量点位仪器设备停运申请表7 GJW-04-2016-YS-QZD-007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每日远程监控记录表8 GJW-04-2016-YS-QZD-008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日常巡检记录表9 GJW-04-2016-YS-QZD-009 分析仪运行状况检查记录表10 GJW-04-2016-YS-QZD-010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仪器维护记录表11 GJW-04-2016-YS-QZD-011 颗粒物手工比对采样记录表12 GJW-04-2016-YS-QZD-012 气体分析仪多点校准记录表13 GJW-04-2016-YS-QZD-013 氮氧化物分析仪钼炉转化率记录表14 GJW-04-2016-YS-QZD-014 多气体动态校准仪校准检查记录表15 GJW-04-2016-YS-QZD-015 臭氧(O3)校准仪(工作标准)量值传递记录表16 GJW-04-2016-YS-QZD-016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维护记录17 GJW-04-2016-YS-QZD-017 空气自动监测仪器维护维修记录表18 GJW-04-2016-YS-QZD-018 量值溯源与传递记录19 GJW-04-2016-YS-QZD-019 标准物质记录表20 GJW-04-2016-YS-QZD-020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备机更换记录目录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原始记录表格页码:第2页,共3页版次:2016版,第0次修订主题: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实施日期:2016年1月1日序号记录编号记录名称21 GJW-04-2016-YS-QZD-021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耗品备件更换记录22 GJW-04-2016-YS-QZD-022 国控环境空气自动站网络检查记录表23 GJW-04-2016-YS-QZD-023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现场检查评分表24 GJW-04-2016-YS-QZD-024 国控环境空气自动站手工比对质控记录表25 GJW-04-2016-YS-QZD-025 国控环境空气自动站联机比对质控记录表26 GJW-04-2016-YS-QZD-026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采样系统记录表27 GJW-04-2016-YS-QZD-027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和CO)连续监测系统调试检测记录表.28 GJW-04-2016-YS-QZD-028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和CO)连续监测系统试运行情况记录表29 GJW-04-2016-YS-QZD-029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和CO)连续监测系统验收基本情况登记表30 GJW-04-2016-YS-QZD-030 PM10和PM2.5连续监测系统调试检测记录表31 GJW-04-2016-YS-QZD-031 PM10和PM2.5连续监测系统试运行情况记录表32 GJW-04-2016-YS-QZD-032 PM10和PM2.5连续监测系统基本情况登记表33 GJW-04-2016-YS-QZD-033 PM10和PM2.5连续监测系统验收检测结果记录表34 GJW-04-2016-YS-QZD-034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站零气源性能一览表35 GJW-04-2016-YS-QZD-03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站数据采集器功能表36 GJW-04-2016-YS-QZD-036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站网络传输设备功能表37 GJW-04-2016-YS-QZD-037 分析仪精密度审核记录表38 GJW-04-2016-YS-QZD-038 分析仪准确度审核记录表39 GJW-04-2016-YS-QZD-039 β射线法颗粒物监测仪质量传感器校准表目录目录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原始记录表格页码:第3页,共3页版次:2016版,第0次修订主题: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实施日期:2016年1月1日序号记录编号记录名称40 GJW-04-2016-YS-QZD-040 β射线法颗粒物监测仪环境温度和压力传感器校准表41 GJW-04-2016-YS-QZD-041 β射线法颗粒物监测仪流量传感器校准表42 GJW-04-2016-YS-QZD-042 微量振荡天平法颗粒物监测仪质量传感器校准表42 GJW-04-2016-YS-QZD-043 微量振荡天平法颗粒物监测仪环境温度和压力校准表44 GJW-04-2016-YS-QZD-044 微量振荡天平法颗粒物监测仪流量传感器校准表45 GJW-04-2016-YS-QZD-045 动态气体校准仪质量流量控制器的标准传递报告46 GJW-04-2016-YS-QZD-046 动态气体校准仪臭氧发生器的标准传递报告47 GJW-04-2016-YS-QZD-047 开放光程SO2、NO2和O3监测仪单点校准表48 GJW-04-2016-YS-QZD-048 开放光程SO2、NO2和O3监测仪多点校准表49 GJW-04-2016-YS-QZD-049 开放光程SO2、NO2和O3监测仪精密度审核记录表50 GJW-04-2016-YS-QZD-050 开放光程SO2、NO2和O3监测仪准确度审核记录表51 GJW-04-2016-YS-QZD-051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设备预防性检修记录52 GJW-04-2016-YS-QZD-052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设备检修记录53 GJW-04-2016-YS-QZD-053 报废/废旧设备处置单54 GJW-04-2016-YS-QZD-054 颗粒物(PM10和PM2.5)手工比对记录表55 GJW-04-2016-YS-QZD-055 对臭氧传递的校准报告56 GJW-04-2016-YS-QZD-056 臭氧自动监测现场核查记录表注:总站委托的国家网监测任务中,应使用上述原始记录表格。
环境空气 PM10和 PM2.5的测定 重量法

HJ 618-2011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的重量法。
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浓度的手工测定。
本标准的检出限为0.010 mg/m(以感量0.1mg分析天平,样品负载量为1.0 mg,采集108m3 3空气样品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HJ/T 93 PM10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PM10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10μm的颗粒物。
3.2 PM2.5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颗粒物。
4 方法原理分别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空气,使环境空气中PM2.5和PM10被截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出PM2.5和PM10浓度。
5 仪器和设备5.1 切割器:5.1.1 PM10切割器、采样系统:切割粒径Da50=(10±0.5)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为σg=(1.5±0.1)μm。
其他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HJ/T 93-2003的规定。
5.1.2 PM2.5切割器、采样系统:切割粒径Da50=(2.5±0.2)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为σg=(1.2±0.1)μm。
其他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HJ/T 93-2003的规定。
5.2 采样器孔口流量计或其他符合本标准技术指标要求的流量计。
5.2.1 大流量流量计:量程(0.8~1.4)m/min;误差≤2%。
35.2.2 中流量流量计:量程(60~125)L/min;误差≤2%。
5.2.3 小流量流量计:量程<30 L/min;误差≤2%。
扬尘检测数据记录

扬尘检测数据记录一、背景介绍扬尘是指在施工、装卸、运输等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监测和控制扬尘污染,扬尘检测数据记录成为必要的工作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扬尘检测数据记录的标准格式要求。
二、数据记录表格扬尘检测数据记录表格是记录扬尘监测数据的重要工具,其标准格式包括以下内容:1. 日期和时间:记录扬尘检测的日期和具体时间,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检测地点:详细描述扬尘检测的具体位置,可以是工地、道路、建筑物等。
3. 检测参数:记录扬尘检测所采集的参数,如PM10、PM2.5等颗粒物浓度,噪音等级等。
4. 检测仪器:列出使用的扬尘检测仪器的品牌、型号和准确度等信息,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5. 检测方法:描述采用的扬尘检测方法,如重量法、光散射法等,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6. 检测结果:记录扬尘检测的结果数据,包括各参数的浓度值、噪音等级等。
7. 数据分析:对扬尘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如与国家标准、环保要求等进行对比,评估扬尘污染程度。
8. 结论和建议: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如加强扬尘控制措施、调整施工时间等。
三、数据记录流程扬尘检测数据记录需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 数据采集:使用合适的扬尘检测仪器,在指定的检测地点采集扬尘数据,并确保仪器的准确校准。
2. 数据整理:将采集到的扬尘数据整理成标准格式,包括日期和时间、检测地点、检测参数、检测仪器等。
3. 数据录入:将整理好的数据录入到扬尘检测数据记录表格中,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数据分析:根据录入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各参数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评估扬尘污染情况。
5. 结论和建议: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以指导扬尘控制工作的改进和优化。
四、数据记录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扬尘检测数据记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仪器校准:在进行数据采集前,务必对扬尘检测仪器进行准确校准,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hj618-2011PM2.5和PM10的测定

H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618-2001代替GB6921-86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2011-09-08发布 2011-11-01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2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 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PM2.5和PM10 的重量法。
本标准是对《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 6921-86)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 1986 年,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将飘尘改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三章内容;——增加了PM10和PM2.5 的术语和定义;——对PM10 采样器性能指标进行了修改,将切割粒径Da50=(10±1)μm改为Da50=(10±0.5)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σg≤1.5 改为σg =(1.5±0.1)μm。
全部性能指标要求符合《PM 10 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93-2003 )中的规定;——增加了PM2.5 采样器性能指标,切割粒径Da50=(2.5±0.2 )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为σg=(1.2±0.1)μm;其他性能指标要求符合《PM10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93 -2003 )中的规定。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1986 年 10 月 10 日批准、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 6921-86)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1 年9 月8 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1 年 11 月 1 日起实施。
hj618-2011PM2.5和PM10的测定

H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618-2001代替GB6921-86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2011-09-08发布 2011-11-01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2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 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PM2.5和PM10 的重量法。
本标准是对《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 6921-86)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 1986 年,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将飘尘改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三章内容;——增加了PM10和PM2.5 的术语和定义;——对PM10 采样器性能指标进行了修改,将切割粒径Da50=(10±1)μm改为Da50=(10±0.5)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σg≤1.5 改为σg =(1.5±0.1)μm。
全部性能指标要求符合《PM 10 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93-2003 )中的规定;——增加了PM2.5 采样器性能指标,切割粒径Da50=(2.5±0.2 )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为σg=(1.2±0.1)μm;其他性能指标要求符合《PM10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93 -2003 )中的规定。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1986 年 10 月 10 日批准、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 6921-86)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1 年9 月8 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1 年 11 月 1 日起实施。
雾霾特征污染物(PM2.5)监测和成分分析操作手册

附件6:雾霾特征污染物(PM2.5)监测和成分分析操作手册一、监测点二、仪器与材料1、PM2.5中、大流量采样器:切割粒径Da50=(2.5±0.2)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为σg=1.5±0.1;采样流速≥100 L/min。
每个采样点至少配备3台中、大流量PM2.5采样器(1台用于玻纤滤膜采样、1台用于石英滤膜采样、1台备用及进行平行样测定)。
2、采样亭(棚):采样亭(棚)上部有挡板,用于遮蔽雨雪;上部挡板与进气口距离距离≥0.5m,四周采用百叶窗结构,便于周围空气正常流动;下部具有排气孔,采样器排气孔可以直接通向采样亭(棚)外;采样器进气口距离地面高度≥1.5m;多台进气口间距离约为1m。
下图是采样亭设计的一个实例。
图1 采样亭结构图3、滤膜:直径90mm,包括玻璃纤维滤膜和石英纤维滤膜。
滤膜对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7%;在气流速度为0.45m/s 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 Kpa;在此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h,每平方厘米的失重不大于0.012mg。
➢玻璃纤维滤膜:用于PM2.5质量浓度及多环芳烃成分分析。
➢石英纤维滤膜:用于PM2.5重金属和阳阳离子成分分析。
4、分析天平:感量0.01mg。
5、静电去除器:用于滤膜称量前去除静电。
6、滤膜保存盒:用于存放滤膜,应使用对测量结果无影响的惰性材料制造,对滤膜不粘连,方便取放。
7、恒温恒湿箱(室):箱(室)内空气温度在(15-30)℃范围可调,控温精度±1℃。
箱(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5)%。
恒温恒湿箱(室)可连续工作。
8、流量计:对≥100 L/min流量的测量误差≤2%。
9、PM2.5采样器流量校准连接器:用于连接PM2.5采样器与电子流量计,进行实际采样流量的校准。
10、温度计:用于测量环境空气温度,校准采样器温度测量部件;测量范围(-30~50)℃,精度:±0.5℃。
空气净化器细颗粒物去除效果的环境舱测试与实际评价_卜钟鸣

★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China
0 引 言 我 国 空 气 污 染 严 重 ,特 别 是 2012 年 年 底 ,我 国
* 国家自然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编 号:51006057),国 家 “十 二
五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项 目 (编 号 :2012BAJ02B07)
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 的 颗 粒 物)质 量 浓 度 的 去 除效果评价。Nazaroff提 出 使 用 洁 净 有 效 度 评 价 空气净化器对实际环境中空气净化的贡献 程 度 ; [2] 陈凤娜等人指出 不 同 功 能 房 间,污 染 源 强 度、通 风 状 况 和 表 面 沉 降 等 存 在 差 异 ,评 价 净 化 器 应 当 考 虑 其在去除作用中的权重 。 [3] 因此,除在环境舱 中 测 试 空 气 净 化 器 净 化 效 果 外 ,也 应 当 在 实 际 环 境 中 测 试其净化效果;另 一 方 面,使 用 空 气 净 化 器 时 人 体 的主观感觉也应是评价其效果的重要依据 。 [4]
PM2.5 的 测 试 结 果 如 表 1 所 示 。
表1 空气净化器去除 PM2.5的环境舱测试结果
净化器类型 洁净空气量/(m3/h)
一 次 通 过 效 率/%
A类
91.8
61.2
109.4
72.9
B类
128.0
71.1
154.8
59.5
118.8
79.2
C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