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9年第13期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
古人认为: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养生”理念的是道家。
《庄子·内篇》中所称摄生、道生、保生,讲的就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养生百法,首重养心。
古代很重视人的“心性”,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强调“心性”的文化。
古代先贤普遍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心性”决定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强调:“心者,身之主宰。
”《黄帝内经》认为,“心者”乃“生之本、神之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寿世青编》是一部养生专著,由清代名医尤乘撰写。
作者指出:“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
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也。
”那么,古人是如何养心的呢?其一,养神以养心。
古人认为,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体强健。
反之,则身体羸弱。
道家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的统一。
如果能使精神与形体合一,则形神相依,可以长寿。
老子提出两个原则: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少私,是减少私心杂念;寡欲,即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欲望。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贪得。
”一个人如果私心太重,欲望不止,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久必会扰动心神,影响健康。
二是“致虚极,守静笃”。
养神须凝神敛思,用心专一,才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维护心神的安定状态。
所以,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
儒家也强调“寡欲”。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意思是說,最好的养心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少的人,存不下什么的少;欲望多的人,能存下什么的也少。
其二,怡情以养心。
儒家认为主要是通过改变自己性格、纠正错误认知、调节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一是要“情志中和”,喜怒哀乐皆应保持安和适中,情感的发泄也要有节有度,不宜太过。
养生不如养心

养生不如养心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店铺现在就告诉你养生如何养心,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
养生不如养心:养心的养生之道俗话说:“养生不如养心”。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按字义讲,“养”在这里指供给、培植、培养、休养。
其含义一是指个人某方面达到的水平;二是指某个人后天逐步形成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三是指修身养性,陶冶精神,锻炼思想,培养情操。
养心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
先看一看先秦诸子是怎么说的。
孔子说:“德润身,仁出寿”、“大德必得其寿”(《中庸》)。
他告诉我们,养生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相关的,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才能获得长寿。
至于今日,“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
因为,善于养生的人一般都会有一颗善良、高尚的心灵,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
明朝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一士取科第不以正,然与正人相来往,外貌虽轩昂,而心中实绥,竟不一载而死”。
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庄子·刻意》)有修养的人性情温和宁静,不热衷于名利,就不会有患难的烦恼,也不会受到不正之气的侵蚀。
这样的人,就可以保全他的道德操守,心力、精神也不会受损害。
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
”(《管子·内业》)这里的“正静”是指心的中正和清静,心能正静,既可以濡养身体,又可以开发智慧。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传》:“乐善不疲,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再看专业人士的说法。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提出养身养心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和品德修养,“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
养生的最高境界(精辟)

养生的最高境界(精辟)养生的方式有很多种,但真正的养生,其实在于养心。
俗话说:“百病生于气,养生先养心。
”人生在世,千万不能让心生病。
1省事之本,在于节欲《孟子》有言:“养心莫善于寡欲。
”世间之事,比不完争不尽。
梅花不与牡丹争艳,却有暗香浮动,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精彩之处。
与其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不如专注于生活本身。
虽然欲望是人的本能,但一味地攀比,只会让你背负更多、烦恼更多。
要知道: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内心的丰盈,源于欲望的减少,而非外物的增加。
面对欲望的纠缠,不必去攀比角逐,不争自会有属于自己的世界。
做人,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得失所困。
节欲,才是养心善身之道。
2既往不恋,善忘是福人生中,比记忆更重要的是忘却。
有句话说得好:“人最大的优点,是记性太好;人最大的缺点,也是记性太好。
”生活中很多事情,明明过去了,却仍然耿耿于怀。
原因在于:抓的太紧,不愿放弃;想得太多,不愿忘记。
生活本是负重前行,如果沉浸于过往,只会额外增加不必要的烦恼。
慢慢会发现,烦恼也许成为了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想不开的事、心不快的事统统抛掉。
拿得起放得下,该忘的忘,心才能解脱。
人活着,善忘是福,看开是路。
正是:“烦恼本无根,不捡自然无;困惑本无源,不究自轻松。
”善忘是治愈内心的良药。
只有如此,才能腾出空间,迎接新生活。
3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世界上90%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
虽然人有七情六欲,但若任由情绪泛滥,久而久之,自己就会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整日多愁善感、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最后抑郁而终。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笑对人言的,不过一二。
小事想多了,身疲;大事想多了,心累。
大多数的烦忧,往往是因自己的胡思乱想所致,何不一念放下,避免精神内耗呢?《黄帝内经》有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只有摆脱坏情绪,才会长期拥有欢愉。
4人生四然,顺其自然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国医大师孙光荣论“养生第一要养心”

国医大师孙光荣论“养生第一要养心”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概念,而在养生之道中,心的养护更是至关重要的。
国医大师孙光荣先生在其医学著作中提出了“养生第一要养心”的观点,强调心的健康对整个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孙光荣大师的这一养生观念。
孙光荣大师所言“养生第一要养心”,表明了心脏健康对整个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心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的主宰,主宰着全身气血的循环,也是情绪和心理活动的主要载体。
保持心脏的健康对整个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而要想维持心脏的健康,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在孙光荣大师看来,情绪的波动对心脏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过度的愤怒、忧虑、悲伤等负面情绪会导致心脏受损,甚至引发各种心脏疾病。
孙光荣大师在养生观念中强调了心理养生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负面的情绪和心理压力对心脏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维护心脏健康的关键。
在临床实践中,孙光荣大师一直提倡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来达到心脏养生的目的。
比如通过冥想、放松训练、情绪调节等心理干预手段来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保持心脏健康。
孙光荣大师在养生观念中强调了环境对心脏健康的影响。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不良环境,例如噪音、空气污染、辐射等,这些环境因素对心脏健康会带来不良影响。
孙光荣大师提倡宜居环境的重要性,坚持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噪音干扰,减少接触辐射等不良环境,以维持心脏的健康。
孙光荣大师在养生观念中也提到了心脏疾病的预防。
他认为,心脏疾病的发生往往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脏疾病的关键。
他提倡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
他还推崇中医养生的传统方法,如针灸、推拿、气功等,以改善心脏健康。
孙光荣大师的“养生第一要养心”观念强调了心脏健康对整个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心脏健康。
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改善生活方式,维持宜居环境等多方面的途径,可以有效地保护心脏健康,从而实现全面的养生效果。
养生首先要养心

养生首先要养心养生首先要养心。
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
养心重在养神,养神说到底是净化人的灵魂。
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
有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
它提示我们,老年人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养心,是心理和生理的全面管理这里所谓养心,自然不是指保护好心脏,而是指调控好你的心态,包括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等。
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
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心理失控对老年人的健康以及生活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
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
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是多么的重要。
养心,做情绪的主人讨论养心,除了须弄清养心的重要性外,还应当思考如何去养心。
何以养心,恐怕谁也难以开出一个一应俱全的药方来。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并不需要具体的答案,提出问题只不过是想藉此来达到沟通的目的。
思考如何养心,也当如此。
我们不妨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沟通:养心贵在静心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
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
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
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

[养生重在养心]养生重在养心黄帝内经心脏就是人的主机,所以我们养身应当贵在养心,养心要怎么养?心平气和就是最好的养心方式。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养生养心的方法,盼望可以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养生重在养心养生,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
内篇》。
"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而"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义。
由此可见,"养生'的目的就是尽量延长生命时限,尽力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我国胜利放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或许应是拓展生存空间之一举)。
近几年来,中医在国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日热喷香。
究其根源,那是医学事业与时俱进、快速进展、返朴归真的必定选择,这更是中医和中医学内容博大、内涵精深、前景宽阔、潜力巨大、魅力无限的详细体现。
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我国中医学传统的观点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难过、哀痛肺、恐伤肾'。
它告知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定联系,良好的心情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人的某种功能或组织,引发各种疾病。
我们知道"肝、脾、心、肺、肾'都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是物质的东西;而"怒、思、喜、悲、恐'都是人的心情表现和条件反射,属于精神的范畴。
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既相互冲突又相互统一。
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人体物质和人格精神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科学的"养生'之道,更是宽松环境、幸福欢乐、益寿延年的关键。
养生重在养心。
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而"仁'的核心是"善'。
人心善则施善行,能贯天地正气;人心恶则施恶行,必露污浊风尘。
中医养生四大原则中医调理的方法

中医养生四大原则中医调理的方法首先,养心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指的是保持心境平和、避免情绪波动,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关系密切,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因此,养心的方法包括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同时,中医认为,保持适度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对于心脏功能的恢复和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养气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包括调养人体的呼吸系统、肺脏功能等。
中医认为,气的调和与健康紧密相关,保持正常的呼吸,调整气的运行,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气的方法包括呼吸调节,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适度的锻炼身体,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有助于增加气的运行和循环;此外,还可以通过中医的药膳调理,选择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材进行炖汤、煮粥等食疗方法。
第三,养血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指的是保持机体内血液的正常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维护健康。
中医认为,血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与人体的各个脏腑和器官密切相关。
养血的方法包括合理的饮食调理,选择含有丰富的铁、维生素B12等可以促进血液生成的食物,如红肉、动物内脏、豆类等;此外,中医还有补血的药膳方法,如枸杞炖羊肉、当归酒等,都可以起到调补血液的作用。
最后,养阴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指的是调节人体的阴性能量,保持体内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阴阳失调会导致机体功能的紊乱,引发各种疾病。
养阴的方法包括调节饮食,选择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海参等;此外,中医药中有滋阴的药物,如何首乌、枸杞子等,也可以进行药物调理。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的四大原则是养心、养气、养血、生阴。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通过调节心理、呼吸、血液和体内阴阳平衡来保持人体的健康,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生是一种持续的过程,需要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调理,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中医养生讲究的是“五养”:养心、养神、养身、养气、养性。
养心是指调养心情和情绪。
中医认为,心是人体之主宰,心情愉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气血畅通,改善身体状况。
养心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读书、听音乐、旅游等方式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中医还倡导慎独守静,可以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让心得到更好的休息与调养。
养神是指调养精神和意志力。
中医认为,神是人体活动和机能调节的核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身体健康。
中医提倡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特别是在面临压力和困难时保持良好的抗压能力。
中医还强调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紧张等,以养护精神状态。
养身是指保养身体。
中医认为,人体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推崇“药食同源”的理念,通过食疗的方式来调理和养护身体。
食用一些有滋养作用的食物,如枸杞、鸡肉、猪肝等,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中医还推崇适量的运动,保持适当的体重,以及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等,都是保养身体的重要方法。
养气是指调养呼吸和气息。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的动力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元素,保持气的畅通有利于身体健康。
中医倡导通过调整呼吸来调养气息,例如深呼吸、慢呼吸等,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气血循环。
中医还推崇一些气功练习,如太极拳、气功等,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养气息。
养性是指调养人的个性和修养。
中医认为,养性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中医主张养成遵循道德规范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中医还推崇修身养性的参禅、读书、写字等方式,可以帮助人提高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
中医的“五养”智慧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生之道,通过养心、养神、养身、养气、养性等多方面的调养方法,可以提高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当今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我们应当重视中医“五养”智慧,积极采纳和运用其中的方法,以保持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访文化学者李土生
■ 半月谈记者张曦
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
8月底的北京终于告别了酷暑,迎来宜人的秋风。
一个丽日蓝天的下午,记者就养生话题采访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土生国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客座教授、著名文化学者李土生。
李土生的观点是:“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
半月谈记者:请您谈谈怎样理解养心?
李土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养生”理念的是道家,《庄子·内篇》中所称摄生、道生、保生,讲的就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养生百法,首重养心。
古人很重视人的“心性”,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强调“心性”的文化。
古代先贤普遍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心性”决定的。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强调:“心者,身之主宰。
”《黄帝内经》认为,“心者”乃“生之本、神之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寿世青编》是一部养生专著,由清代名医尤乘撰写。
作者指出:“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
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也。
”
半月谈记者:那么,能介绍一下古人是如何养心的吗?
李土生:古人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为基础,融合了儒、释、道及百家思想精华,博大精深。
综合来说,古人养心主要通过神、情、德三种方式。
半月谈记者:如何通过养神来养心?
李土生:在古人看来,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体强健。
反之,则身体羸弱。
道家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的统一。
如果能使精神与形体合一,则形神相依,可以长寿。
老子提出两个原则: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欲望。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贪得。
”一个人如果私心太重,欲望不止,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久必会扰动心神,影响健康。
二是“致虚极,守静笃。
”养神须凝神敛思,用心专一,才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维护心神的安定状态。
所以,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
半月谈记者:对有些人来说,“少私寡欲”说到容易做到难。
李土生:其实,儒家和道家都强调“寡欲”。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意思是说,最好的养心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少的人,存不下什么的少;欲望多的人,能存下什么的也少。
当然,古人讲的“寡欲”绝非是消极逃避和无所作为。
正因为“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古代先贤才强调“清心寡欲”,目的是鞭策人们培育并保有正能量,防止被负能量侵害身心健康。
半月谈记者:“以情养心”怎么理解呢?
李土生:儒家认为主要是通过改变自己性格,纠正错误认知,调节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心态
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一是要“情志中和”,喜怒哀乐皆应保持安和适中,情感的发泄也要有节有度,不宜太过。
二是“移情易性”,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内心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通过排除内心的杂念和抑郁,改变不良情绪和习惯。
“移情易性”的方法很多,可根据自身条件、环境等,采取不同措施灵活运用。
如《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千金要方》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
”
半月谈记者:“修德”与养生有着怎样的关系?
李土生: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德行。
东晋名医葛洪说:“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唐代“药王”孙思邈指出:“若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这些观点都是强调重视道德修养,宽以待人。
儒家的养生学说建立在“仁”的基础上。
孔子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
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会中正仁和。
西汉大儒、思想家董仲舒说:“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心。
”一个人如果内心平和中正,自然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取烦恼。
相反,那些品格不高的人整天盘算的就是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其内心世界往往失去平衡,身心健康就会受到伤害。
半月谈记者:古人的养心之道,对今人有什么借鉴意义?
李土生: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压力较大,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压力和挑战,就会带来诸多心理问题。
近年来,自杀率、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就是例证。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类已从“躯体疾病时代”进入了“精神疾病时代”。
养心,对今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古人以养心为核心的养生文化,对今人来说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
半月谈记者:您认为今人该如何养心?
李土生:一是要达观,要有理想信念。
养心的关键是要保持心情舒畅,人的情绪和健康是紧紧相联系的,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健康的寒暑表”。
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要善于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做到不钻“牛角尖”。
二是要恬淡,要淡泊名利。
心静如水是养心的极致。
生活力求淡泊质朴、心境保持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诱惑、内不为情绪激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道德修养之“水”降名利欲望之“火”……有了良好的心境,就会心安神畅,延年益寿。
三是要怡情,要情趣健康。
所谓“钟鼓道志,琴瑟乐心”,琴棋书画等高雅的业余爱好可以陶冶人的性情。
比如,音乐可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书画是纸上太极,提笔挥毫可使人凝神静气,物我两忘。
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健康的兴趣爱好,必然能达到“以不养养之”的神奇效果。
(专题采写:鲍晓菁、周琳、白瑜、董小红、王大千策划、编辑:苏娅张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