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养心
《黄帝内经》静心口诀

《黄帝内经》静心口诀《黄帝内经》静心口诀《黄帝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昌亡,人体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注于目。
静心养神对于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
一、闭目养心在日常诸事纷扰、头昏脑胀时,找一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
良久则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平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
二、闭目降气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难捺之时,要理智地控制情绪,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思量。
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缓。
三、闭目行悦在忧郁悲伤、失望空虚、心烦意乱之时,退避静舍,闭目独坐,尽量默忆,想象以往得意欢愉之事,即会觉得心神平衡,悲伤烦乱之情就会逐渐消失。
四、闭目卧思人有三种思维方式:第一为睁眼思维方式,第二为梦境思维方式,第三即是闭目思维方式。
闭目思维是一种临界思维“现象”,即卧而不寐,闭目臆想联翩。
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大脑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又处于充血、充氧状态。
如此,可促使大脑细胞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五、闭目消食吃完饭后闭目休息10~30分钟,再去睡午觉、散步或是做别的事情。
这对肝脏的保养,尤其是对有肝病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人们吃完饭,尤其是午饭,因为吃的一般都比较多后,体内的血液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消化,如果再行走、运动,血液就会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时,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到50%以上。
如果肝脏处在供血量不足的情况下,正常的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对肝脏的损害。
六、闭目赏乐你可以常常闭目听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和戏曲。
优美的旋律可增进大脑活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养生、养性、养心

养生、养性、养心养生是饮食起居要懂得卫生。
素食对于健康大有好处,特别是中年以后。
中年以后不知道在饮食上摄生,对于你晚年身体健康会有很大影响。
这是从饮食起居,我们一般讲‘卫生’养性是调养自己的情绪、性情。
世间人都懂得讲求卫生,可是还有重要的,大家疏忽了,那是什么?就是养性。
‘性’是好的性情,它会影响生理。
所以伊斯兰教(回教)他们的饮食有很多规矩,有很多东西他们都不吃的。
我曾经研究他们的教义,为什么不吃?原来那些动物性情不好。
凡是性情不好的动物、植物,他都不吃。
为什么?怕影响自己的性情。
他懂得卫性,保护一个好的情绪,我们今天讲‘情绪’,这就比一般人高明。
养心,就是培养自己的善良之心,慈悲之心。
除了讲求卫生、卫性,还讲求卫心,保护自己的慈悲心,保护自己善良的心。
在素食蔬菜里面,有五种蔬菜不吃,这五种叫‘五荤菜’。
诸位想想看,‘荤’是草字头,荤不是肉,肉叫‘辛’。
‘荤’是指这五种菜:葱是一种,大蒜、小蒜(荞头)、韭菜、洋葱,这五种东西不吃。
为什么不吃?这五种东西生吃刺激生理,容易发脾气,因为这个原因,防止你少发脾气、少动肝火,所以戒除。
熟吃,这个东西能够产生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是这么个原因,不是别的。
但是,如果用这些东西做香料,配在菜里面,这个可以。
为什么?它不起作用。
戒酒。
酒本身没有过失,酒醉了,怕你干杀、盗、淫、妄。
所以酒是防止的,本身没有过失。
但是在做菜里面用料酒,这个没关系。
这个料酒,你就想到,它不会醉。
在某一种时期可以饮酒,七十岁以上身体健康状况差,血液循环缓慢,每一餐饭都可以饮一杯酒。
为什么?帮助血液循环,当药用。
中药里面,有很多是用酒做药引,统统都许可用。
你明白这些规律,并在生活中实行,就能得大自由、大自在,断恶行善。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然就会选择素食,欢喜素食。
你懂得养心,懂得养性,又懂得养生,你的身体当然健康,你怎么会生病?新加坡有个许哲居士,她今年一百零二岁,她常说:‘我们要长寿,我们不要老,我们不要病’。
传习录-经典名言

传习录经典名言《传习录》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为儒家重要著作之一。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堪称“心学”第一书。
1.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解读】心作为客观存在的主体,本来无善恶可言,是本来空灵清净之物。
善恶是与人的意念同时出现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动,人只要心动,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现善或恶。
当善恶已经存在的时候,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恶,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恶,就是没有良知。
如果我们有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只为善,去掉恶行。
2.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解读】可贵之处不在于没有过错,而在于能够在犯错之后虚心接受并改过。
人都会犯错,但一定要善于改过。
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
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3.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解读】这句话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
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J经常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4. 学须反己。
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解读】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
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
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
若能反躬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5.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解读】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
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
王阳明的40个哲学思想

王阳明的40个哲学思想01.欲修⾝,先养⼼⼼即理也,天下⼜有⼼外之事、⼼外之理乎?⼼即理。
天下难道还有⼼外之事、⼼外之理吗?⼈⽣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外之物,⽽⼼⼒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欲逃离其中⽽不可得,皆因忽略了⾃⼰的内⼼,不明⽩万事以修⼼为先的道理。
0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机,元⽆⼀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主宰常定,⼈得此⽽⽣。
若⽆主宰,便只是这⽓奔放,如何不忙?天地间的⼤⽓,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成不变的,⼈有了这个主宰才产⽣。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样永⽆停息,即使⽇理万机,也经常从容⾃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主宰,便只有⽓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多数⼈的⼀种⽣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体的操劳相伴随⽽来的,还有内⼼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之主宰便是⼼”,倘若在忙碌的⽣活中不能给内⼼留⼀份悠闲,⽽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在。
03.⼼狭为祸之根,⼼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分⼼思,便⼼体廓然⼤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然,不过分在意,⼼体⾃会廓然⼤公,⽽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启迪:⼼胸狭隘的⼈,只会将⾃⼰局限在狭⼩的空间⾥,郁郁寡欢;⽽⼼胸宽⼴的⼈,他的世界会⽐别⼈更加开阔。
04.回归简单“道之⼤端易于明⽩”,此语诚然。
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者⽽弗由,⽽求其难于明⽩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求诸远,事在易⽽求诸难”也。
“道的⼤的⽅⾯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求诸远,事在易⽽求诸难”。
⼈⽣启迪:圣⼈做学问追求⼀种“⼤道⾄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养生——解惑100问

养生——解惑100问常见综合问题1、春天为什么要养肝?答: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
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原则是:生而勿杀,以使志生。
养神志以欣欣向荣。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意思是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
所以春天应保持肝经的畅通。
2、夏天为什么要养心?答: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
要使气得泄(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
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证(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
所以夏天应保持心情清静,还要保持头脑过于劳累。
3、长夏为什么要养脾?答:“长夏应脾而变化”。
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古顾客指出“长夏防湿”。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顾客阳气,尤其是脾阳。
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
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
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顾客也会感到不适。
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所以长夏要预防和调理肠胃不适和风湿性疾病。
4、秋天为什么要养肺?答: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养阴为主。
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
收敛神气,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完谷不化的腹泻),奉藏者少(降低了适应冬天的能力)。
所以秋天应保持上焦器官功能的正常运行,尤其是要做肺部和肩颈部位的调理。
5、冬天为什么要养肾?答: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春天会生痿病。
奉生者少(降低了适应春天的能力)。
所以冬季要保肾,适当的多做一些肾部的保养和腰背部的身体调理。
王阳明:人需事上磨,方可立得住

王阳明:⼈需事上磨,⽅可⽴得住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形成了独具⼀格的“⼼学”体系。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开出新风⽓,功不在禹下。
”⼏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数⼈,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不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学教授杜维明断⾔,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领悟阳明10句话,感悟⼼学智慧,超拔我们的⼈⽣。
1、⼼即理也,天下⼜有⼼外之事、⼼外之理乎?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外之物,⽽⼼⼒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欲逃离其中⽽不可得,皆因忽略了⾃⼰的内⼼,不明⽩万事以修⼼为先的道理。
儒家的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是要落在正⼼诚意上。
可见,阳明先⽣的学说深深植于儒家传统之中。
2、能克⼰,⽅能成⼰能够克制约束⾃⼰,才能成就⾃⼰。
每个⼈的内⼼都有巨⼤的潜⼒,但都被外在的各种诱惑,被⾃⼰的欲望和缺点埋没掉了。
只有克制住⾃⼰种种的弱点,克制住欲望的诱惑,才可能使⼼灵中的智慧之光显现出来,照耀我们的⼈⽣之路。
我们常⼈⾝上的各种坏脾⽓、坏习惯,会牵引着我们不断向错误的⽅向⾛去,越⾛越远。
⽽只有将这些缺点克服,我们的⼼灵才能更⾃由,才能更好地发挥本⾝的潜⼒。
3、⼈需在事上磨,⽅可⽴得住,⽅能静亦定,动亦定有个学⽣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的功夫。
这样⼀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
王阳明认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功才会有帮助。
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那静时的功夫,表⾯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4、吾辈⽤功,只求⽇减,不求⽇增。
减得⼀分⼈欲,便是复得⼀分天理我们修⾏⼈,但求⽇减,不求⽇增。
减去⼀分⼈欲,便⼜多得⼀分天理。
⽣活中,很多⼈往往⾃寻烦恼,⾃⼰给⾃⼰套上枷锁。
这是内⼼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然处处受其牵累。
冬至的常识小知识

冬至的常识小知识冬至的常识小知识11、养肾为先寒气内应肾。
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
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
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
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
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2、冬至养生重在养心冬至养生的重点是要养心。
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
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3、冬至出外要保暖进入冬至节气,降温幅度会进一步加大。
冬至最重要的养生即是保暖,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顺畅,才可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保暖强调的是头和脚。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时节,脚部保暖也应加强。
4、起居护养要适度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
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
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5、运动养生适度为宜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
比如每天在阳光好的时候做做舒展运动(上午9-10点钟或下午2-3点钟)。
6、增苦少咸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2014.01.16早课-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四十八)

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四十八)---家长的自然态度2014.01.16早课大家好,跑得最快的是时间老人!这不“嗖的“又到了周四的9点父母育儿课堂,快节奏的我们做好学习的准备了吗?我们学习了《易经》里面的“爻”,相信大家通过这个“爻”字,了解到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
因此从“爻”与做事的三个层面来看《易经》,它是不是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呢?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原则性问题以及生活小问题、小细节应该由谁来引导呢?因为《易经》强调的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自然的力量,自然的力量,来自于家长自然的状态,那么为什么要强调我们家长自然的状态呢?那么今天我们会学到什么内容呢?请大家与我一起开始新的学习:2 太极是万象的根本为什么要强调我们家长自然的状态呢?《易经》强调的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自然的力量-----太极,太极就是大自然。
这个大自然里面有一个东西,是万象的根本。
万象是什么?是外在的表现,万象的根本,就是万象之所从出。
孩子所有的表现都来自我们的状态,所以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孩子不爱写作业,孩子不爱上课,或者回家爱玩游戏等等,这些都是源于我们对他整个教育过程的积累。
你觉得孩子不自然的时候其实是我们在他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先不自然了。
你觉得孩子出问题了时,其实是我们在他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先出了问题。
那我们该如何做呢?是不是要回归自然呢?3、家长应回归自然的秩序家长回到我们父母这种最自然的状态的时候,就已经赋予教育孩子最完美的秩序。
因为我们家长回到父母的自然状态的时候,我们的感觉,我们的内心是放松的,平静的。
内心越是放松和平静的家长,感应孩子情绪的能力就越强。
我为什么要强调我们的表情呢?表情一紧张,心就失去了感知别人的能力,我们身上这种自然的、对孩子的教育能量就无从释放。
这告诉我们,要想把教育做好,就应该遵循我们自然的这种身份。
孩子一生下来我们就成了父母,这是自然定位、自然角色。
要从这种自然角色里谋求我们和孩子相处、和孩子相互交流以及教育的秩序,谋求最完美最自然的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要养心
中医学认为心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持全身血脉的运行,二是主持整个人的精神思维活动。
因为心有主持整个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故有“心为十二官之主”的说法。
表明养生首先必须养心的重要性。
心是人体活动的中心,五脏以心为主宰。
心脏一旦发生病变常常累及其他脏器,其他脏器病变也常常影响到心,心脏上通于肺,肺能辅心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心阳根于命门真火,如心阳气虚,宗气不足,肺不能主司呼吸,肾虚不能纳气,则气逆而为喘,或先由肺肾两虚逐步发展到心阳气虚而作喘。
若心病及脾,心脾两虚,心阳不振,而致脾失转输,肾失蒸化,气不化水,水液内停而为饮,或泛溢于肢体形成水肿等。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意思是说心脏好像地位最高的“君主”,它具有主导和统帅全身各个脏腑功能活动,并使各脏腑相互协调,人们的聪明智慧都是从心脏产生出来的,并指出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故古人所说的心,是指心脏和心的思维或者人脑的思维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心的气血旺盛,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若心有病变,则可导致精神神志的异常,出现失眠、多梦、健忘、反应迟钝、精神委靡等临床表现。
孟子早就论述了这一观点,他说:“心之官则思”,意思就是说心的功能就是思维。
《列子,汤问》记载了神医扁鹊为鲁公扈、赵子婴两
人开)》,施换心移植手术后,两人回到各自的家,妻子却发现不对头,遂打起官司,后经扁鹊说明情况,才真相大白。
这说明我国古代提到的心,不单纯是指心脏,大多数情况下是指人的思维活动。
养心是保持全身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活动的基础,如果心的功能失去正常,就会影响到各个脏腑的功能,必将发生紊乱,气血运行的道路闭塞,脏腑之间失去协调,整体性遭到破坏,损伤形体,人的生命就遭到严重的危害。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主明”就能心宁神安,因为精、气、神为人身之宝,精足、气充、神全,是养生延年益寿之根本。
本固而精生,精生而化气,气生而化神,神全而身健,故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
正如《道家养生学概要》中所说:“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需先炼心开始。
”《古今卫生要旨》云:“养生家当以养心为先,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自守。
”说明以养心神为先,心神平和,情绪稳定,脏腑和调,气血通畅,可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就能保持身体健康,这是养生长寿的关键。
故养生必先养心。
那么如何养心呢?
静则神藏,静心养心
静是要人在一派纷繁的世界里能够独自安静下来。
世界是从静寂中产生的,“有生于无”、“动生于静”,包括人的产生。
人的精神更是来源某种静寂。
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
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主要内容。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
”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是指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
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
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首先做到心静,心态自然,《黄帝内经》云:“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则失去平和,要知道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的道理。
《太玄经》曰:“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则害生,伤神则侵命。
故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完则体平,心安则神逸,此全生要诀也。
”说明喜怒伤性,哀乐伤神。
伤性就会危害身体,伤神就会影响生命,所以养性以保全气,保神以安心。
气全使身体平安,心安使精神安逸,这是保证生命的重要因素。
控制思虑,保持平静,使人明白事理。
当内心平静,气息就会和顺,身体自然健康,方能得到长寿。
所以说,心平则神安,心平气和有利于延年益寿。
当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宁静自如时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
静可以制怒,静可以除烦,静可以使意定神安。
如果一个人终日心烦气躁,顾虑重重,异想天开,想入非非,总觉得自己高
人一等。
一旦达不到个人的欲望,就终日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焦虑失眠,精神衰弱,则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将随之而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七部要经》云:“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
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
故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也。
”此话是指神思宁静,心志就平和,则身体,就会健康。
若精神浮躁,心意摇荡,身体就会受害。
要想身体健康,首先要注重调理精神。
所以安静养神来保心,清虚静心使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诱惑。
所以要学会“闹中取静”、“静中养生”的方法,搞好自身宁静养心的保上健。
近年来国内外兴起“静坐法”,它确实可驱去疲劳,消除疾病,恢复体力,净化心灵,沐浴精神,是静以养心的好方法。
我每天午后、晚上静坐闭目养神,或午后稍睡片刻,便觉得神清心安。
这样有利于健康长寿。
养生重在养神,神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是指人的生命力及其灵性和朝气,神在于养,情在于节,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以情来,寿随志定。
情志是形体之根,内含精、气、神。
而情志摄生最主要的为养神。
养神是人对自身的认识,是精神、认识、感情和思维方面的修炼。
古人认为神清则骨老,多情则骨衰。
一般情况下,情志健康、无妄念的人,也是心理上最为健康的人。
精神乐观、坦然,神思不变,气血就安然平静,就无害于脏腑功能,人就会远离疾病和衰老。
若人多杂念,精神委靡,久而久之就会削弱正常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失常,精神和身体
得不到滋养,疾病将随之而来。
若精神不空虚,意志不消沉,可使神有所依,志有所靠,神取形俱,才能享尽天年。
调节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
《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无恼怒、忧思与惊恐等。
这句话告诉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没有贪念妄想,那么就会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体,人就不会生病。
处世要与人为善,气量大,不斤斤计较,助人为乐。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顺境也有逆境。
遇到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遇到逆境时,不要垂头丧气,自暴自弃。
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要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乐于恬淡,使心志处于虚无状态,才能与天地同寿。
清心静神,就是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
而清静是指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思想的清静,需要经过修炼才能达到的状态。
因为神气清静而无杂念,才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清心静神主要是指心神不妄动,用而不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
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入静以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儿童时大闹电波的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标得到了“逆转”。
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凡是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或思想受到重大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节,则多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增加,如肿瘤、高
血压病、冠心病等。
只有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心,才能有效地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利于身心健康。
《太平经》云:“求道之法,静为基先。
”说明求道的首要方法在于静。
《直仙真指》云:“清静二字,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
”说明清是指心的本源清静,静是指气海安静。
心源清外界事物就不会干扰,性情稳定而神气清明;气海静,邪恶的欲望就不可能产生,精神内守,脏腑强盛。
心里纯净,神就不受干扰,人就能常常处于清静之地。
而佛家的禅静是在修禅的过程中,修行者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抵制环境刺激对人的心理、生理活动的干扰,达到超凡脱俗,趋于寂静。
通过禅定达到内心清静,精神不涣散;只有精神不涣散,身心才能健康,令人长寿。
可知佛家的禅定养生与中医强调心理保健是相似的,即练身调形,首先要主动地调摄精神。
因为精神清静,意志安逸,心神安定,达到真气调和顺畅而不生病的状态。
虽然中医心理养生与佛家禅定有一定差别,但它们的养生宗旨是一致的,即静心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