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线索、思路要点
散文阅读四个技巧

散文阅读四个技巧散文阅读四要决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怎样阅读散文呢?关键是抓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研究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理清材料正因为散文取材自由广泛,古今中外、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各种人物及自然现象等等,无不是散文撷取的对象,所以,阅读散文时,就要知道一篇散文所写的是哪些具体材料,懂得作者怎样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
比如,有的散文写人和事,阅读时要注意理清它所叙述的是怎样的人和物,然后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的散文是写景的,阅读这类文章就要弄清文中写的是什么景,哪些景,然后再综合考虑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例如鲁彦的《听潮》一文,作者紧紧抓住海潮的音响和大海景物变化的特征来描述景物,形象地勾画出三幅气象万千、波涛壮阔、气势磅礴的海潮图,构成了大海独特而完整的形象,通过对大海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大海伟大力量的赞美之情。
二、找出线索一篇散文写了许多材料,怎样才能有机地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呢?这主要靠线索。
有人把材料比作珍珠,把线索比作一条红线,散文就是用红线串起珍珠,这一比喻十分恰当。
阅读一篇散文,在理清材料后,就要考虑它怎样井井有条地表现文章的内容,这就要找出文章的线索。
例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写了五件事,从内容上看,不尽是写蜜蜂,还写到农民;从感情上看,文章开头说不喜欢蜜蜂,后来又说喜欢,乍看起来,似乎文章的前后有矛盾,中间又相隔四、五十年,五件事难以缀合,可是,读完全文之后再细细体会,就觉得珠联璧合。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作者巧用了线索。
这篇文章正是以感情为线索连贯了全文。
但必须注意的是,有的文章或用物、或用时间的推移、或用空间的转换作为线索,形式不一,阅读时应该加以辨别。
所以,必须明确一点:散文贵“散”,但又忌“散”。
三、找到文眼文眼是指文章中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的关键性的语句,它是散文“形不散”的具体表现。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内容较多,阅读时难以把握,仅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有8段,但这部分中起总揽作用的第一句话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中考阅读题复习散文(二)思路、主旨

(2)关注过渡句。过渡句既要总结上文,还要开启下文, 所以会对上文概括,对下文总说。
例如:根据选文第②-④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 清池所具有的特点。
④秀美而宁静,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 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
过渡句,一般单独成段或者在下面部分的段首。
考题形式
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 如:(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2) 理清文章思路,按示例试对②至④段内容用两 个字加以概括。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 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 题点。
如:①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②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③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
不要漏掉答题点。
基本答题思路:
叙事散文
(1)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事,怎么干,结果如何。
(2)所描绘的景物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16.( l )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 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 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操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 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 正面衬托鼓神。 ( 4 ) “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 “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 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高考专题复习:散文阅读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例析

散文阅读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例析一、认识和掌握散文的相关知识1.什么是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
我们常说的是狭义的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2.散文的分类。
我们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例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藤野先生》。
这类散文,虽然也有风物、场景的记写,但它不是纯客观的记写,而是将内情与外物融合,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
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
文学色彩浓,但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散文。
3.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4.阅读散文应注意的问题(1)抓住“神”。
“神”就是作者在文中的情感体验,就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的“情”,达的“意”。
抓住了“神”即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
(2)抓住线索。
线索就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
明确了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
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是开头一句话,有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
线索有以时间为线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的;有以情感为线的;有以事物为线的等。
2024年高考总复习语文突破点五 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

③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 暴雨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摊泥洼…… 虽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裹挟,迭 迭淹没,咯咯咯,咕咕咕,咯咕咯咕。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 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几只勤劳的白鹭时而 驻足,时而低翔,在嫩绿的浅处投下几点不规则的倒影。
江万里投塘而亡,文天祥壮烈殉国。大宋士子的血性,江西学子的赤心,千古而下, 令人长叹。
远眺,庐陵淡月初现,倒映在赣江。千江有水千家圆,和平树下的日子真好。在白 鹭洲中学流连,展室是百年前的教室,二层老建筑。倏忽,刮来一阵百年穿堂风。风入 室,琅琅读书声,我想到吉安儿女刘真、伍若兰,两位年轻的共产党人,不知他们当年是 不是在白鹭洲中学读过书?
专题三 走向审美鉴赏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突破点五 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
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主要是分析文章围绕什么展开,具体写了什么,段与段、层 与层构成怎样的逻辑关系。命题既可考查全文的行文脉络、选材特点、线索作用、 思路结构,又可考查局部句段的作用、写作意图。
[必备知识] 综合运用“知识建构”中有关“散文的分类”“文本要素”的知识。
答:__①__以__时__空__为__线__索__,__按__照__时__间__的__推__移__和__行__踪__的__变__化__展__开__,__移__步__换__景__,__思__路__ _清__晰__;__②__以__象__征__文__心__、__赤__心__意__义__的__“白__鹭__”_为__线__索__,__情__感__集__中__,__主__题__突__出__。___
2023高考语文导练:叙事散文阅读理解(附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语文导练:叙事散文阅读理解(附巩固训练+答案解析)一、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理”。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
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才可以进入答题状态。
【应考策略】1、理清思路(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1)看标题。
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
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
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
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
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
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句(段)。
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巩固训练】海边荒石高立群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
2024年中考语文【散文】专题复习考点+答题思路考试必考

2024年中考语文【散文】专题复习考点+答题思路考试必考01中考散文阅读考点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
2、通过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品味,感受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受到思想情感的启迪和熏陶。
3、能领悟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02散文阅读题型01关于标题这篇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拟这个标题?1、标题的含义揣摩标题含义需要从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
表面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深层含义需要联系文章中心解答。
2、标题的作用标题常见作用有以下几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展开情节的线索;交代文章写作情感;具有象征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
02关于情节内容把握全文情节结构概括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归纳概括故事内容及主旨答题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行文的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些什么。
注意前后联系。
解答技巧:读——解题的基础1、读懂标题2、读懂题干(弄清要求)3、读懂原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理——梳理文章段落层次,整理出主要事件找——根据题意,确定范围文段。
思——提取哪些信息?围绕哪些关键词进行思考答题?方法归纳:明题意;理层次;定范围;精表达。
03关于文章主题主题,也叫“主题思想”。
读完一篇散文,要能够整体把握作品主题,这样才算读懂了作品。
有时题目不直接考查主题,但必须借助对主题的理解,才能解答。
解题方法:1、先读,了解相关信息读题目、读文章:了解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材料2、抓住中心句,概括段意,分析主旨3、重点读“五句”: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比较直接表达观点态度、情感的地方,通过它们可以找到文章主旨。
4、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感情倾向5、抓住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中心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性格、情感,交代人物活动背景,渲染特定气氛,揭示中心。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一、行文思路类答题技巧【一】行文思路(或结构)1、常见题型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思路。
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结构外,*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思路来。
②*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③请概括*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④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开头写某某内容?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
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附: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时间上组织材料; 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
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二】行文表达作用1、常见题型:①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内容,增强了*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1)开头:①总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的主旨
1、《白杨礼赞》,作者在文章中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 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标题 揭示主旨)
2、如《春》,文章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归纳 各部分段意,可以得出主旨:作者呈现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动 人且生机勃勃的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段意串联即可理解)
散文内容
1. 莫怀戚的《散步》:人物—— 时间—— 地
点—— 事件——
(要素归纳法)
2.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祖国》分别写了“拜师求学、 辉煌成就、决定回国、饱受折磨、成功回国”五部分, 综合可知,本文内容是钱学森为回国报效祖国不屈不 挠的斗争。(段意合并法)
3.莫怀戚的《散步》:(标题拓展法)
2、《济南的冬天》:开头的议论“……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 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抒情句如在写济 南的山时说“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 气”。这样直诉肺腑,是作者的深情与赞美。结尾部分写道: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充分地抒发了“我爱济南的冬天, 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文章以“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 情”为线索。
2.从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入手(散文中的“情”通 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3.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入手。
(有的散文有两条行文线索,例如《藤野先生》)
【技法口诀】 寻找线索明主旨,读懂文章是关键。 线索类型先明晰,物事人情时地点。 文题议论抒情句,寻找词语或事物。 线索找到看主旨,讲究方法莫心急。
记人 叙事
写景
其中,记叙散文有《藤野先生》,抒情散文《春》, 议论散文有《林中小溪》。
散文的特点:内容与形式上——形散神不散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意境——意境深邃,情感真挚
考点导向
散文阅读考点有哪些?
本 考课点涉一及:理考解点作:品内容,感知作品形象,把握作品情感。
考考点点1二.写:什理么解(作文品章重的要主词要句内含容义)与作用。 考考点点2三.为:什了么解写作(品写描作写意方图法,,即赏文析章作要品表优达美的语情句、。理、观点) 考考点点3四.怎:么了写解(作作品者写的作行技文巧思的路作,用先。写什---再写什么---后
感谢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散文行文线索:
线索是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 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 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
1、《背影》:全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依次是“惦记 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共四次写到“背 影”,所以说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此外还有《枣核》
极富生活气息,这是作者善于积累生活的结果。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流畅,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对故乡浓浓的深情,以
及柿树被人淡忘的淡淡的怅惘之情。
小结:
寻线索 标题 抒情、议论句 反复出现词句 内容 要素归纳 段意合并 标题拓展 关键语句
归纳主旨 标题提示 段意串联 首尾归纳 关键词句
作业:导学P39《感谢自卑》
3、《散步》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 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可以感受到作者和妻子对上一辈人的关怀和敬爱,对下一辈 人的责任和照顾,进而归纳出主旨。(首尾归纳)
4、《枣核》透过关键句“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 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 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可以归纳为:游 子对祖国深深的爱恋之情。(关键词句归纳)
二、概括散文内容的方法 1.要素归纳法。找出文章记叙要素,按照:人+时+ 地+事+结果 的格式归纳概括。(如莫怀戚《散步》) 2.段意合并法。概括每段大意,然后进行巧妙整合。 3.标题拓展法。有些文章往往把内容集中体现在标 题上,对标题扩展充实,即可把握主要内容。 4.关键语句法。直接引用或提炼整理关键语句(中 心句、主旨句、抒情句、议论句、结论句等),总结 文章主要内容。
★各类散文主旨的答题模式
类型
答题模式
叙事散文
本文通过记叙……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表现 (反映、歌颂、揭露、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 神、实质)
写景散文 本文通过描写……的景物,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借助……的景物(事物、事件),抒发了作 者……的感情
【技法口诀】 巧抓文题找情感,分析开头与结尾。 开门见山明主旨,卒章显志议论句。 蕴含情感抒情句,分析背景莫忘记。 按照主旨答题式,规范表达不忽视。
小试身手 《导学》P42《故乡的那棵树》
(十堰 2012中考)《故乡的那棵树》(周保林) 1、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乾坤: ‗ ‗ ‗ 算计: ‗ ‗ ‗ ‗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描写孩子们玩耍的几个生活场景。
3、故乡的树美,故乡的人也美,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故乡人有哪些美好 的品质?(至少答出三点)
写什么)
典例导学
阅读散文《恒久的滋味》,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行文线索有两条,请找出来。
2、在作者的生命历程中,甜、酸、苦等滋味,各代表 了什么样的人生阶段?甜味、酸味和辣味各自包含 怎样的感觉?
授之以渔
一、寻找散文线索“三入手”
1.从标题入手(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 含线索的因素)。
【技法口诀】 内容概括经常考,明确方法最重要。 感知形象来入手,情感载体人和物。 关键语段须感知,主要信息别忘记。 重点语句巧分析,文章内容自然知。 快速浏览好方法,概括提炼整合全。
三、归纳文章主旨的方法
1.标题提示法。(标题能使读者获得文章的总印象,能或显或 隐地传达文章的主旨)
2.段意串联法。(汇总每段中心概括) 3.首尾归纳法。(从文章首段或尾段中归纳) 4.关键词句归纳法。(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概括)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自然段,作者分别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着重从视觉角度描写
柿树,突出了大树“绮丽”的特点。 B.文章从爷爷“柿子不能独吃,要送给邻居”这一句朴素的话语可以看出:
乡村虽然生活十分贫穷,但人与人和谐相处。 C.文章写在树下人作生活劳作,孩子们尽情嬉戏的场景,非常生动鲜活,
记叙文阅读(一)
散文的线索、内容和主旨
复习目标:
1、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理 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线索,领会 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了解考查的常见题型,掌握解 答的常用方法,提高答题能力。
回顾经典
下列文章属于什么文体?
《藤野先生》 《散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春》 《济南的冬天》
4.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文末写到“在她没来以前, 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 了,……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的。”可知本文写的是外祖母对我的爱以及对我的深 远影响。(摘录语句法)(中心句、主旨句、抒情句、 议论句、结论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