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电解质血气检测方法讲解
实验诊断——血气分析与电解质的测定

血气分析与电解质的测定一、血气分析与酸碱测定(一)酸碱物质的来源及稳态1.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1)酸:能提供质子(H+)的物质,如:H2CO3 、乳酸挥发性酸(H2CO3)组织代谢生成固定酸(尿酸、乳酸、β羟丁酸等)食物在体内转化或经氧化后生成酸性食物或药物2)碱:能接受质子(H+)的任何物质。
如: HCO3-体内物质代谢产生(如:氨基酸脱氨基作用→氨;NaHCO3)食物中所摄入碱性物质(如:水果蔬菜中的草酸钾、柠檬酸钾;某些碱性药物)3)酸碱平衡的概念:将体液H+维持在恒定的范围内的过程※机体产生的碱性物质远少于酸性物质※代谢活动使细胞内外环境的H+升高或降低——机体的调节(体液缓冲系统、肺、肾、组织细胞)——体液的H+浓度恒定(pH 7.35~7.45)(二)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1.血气分析:pH值、动脉血O2分压、动脉血CO2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阴离子间隙血气分析——利用血气分析仪对人体血液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进行定量测定。
→计算其他参数(AB、SB等)。
意义:判断患者酸碱平衡状态和呼吸功能。
pH值:H+浓度的负度数。
正常:7.35~7.45意义:判断酸或碱紊乱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2.氧的运输:物理溶解(1.5%)氧合血红蛋白(98.5%)氧分压(PO2):表示溶解在血中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
Hb的氧饱和度(SO2):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
临床意义:1)氧分压(PO2)判断有无缺氧和缺氧程度判断有无呼吸衰竭2)Hb的氧饱和度(SO2)氧离曲线——反映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3.二氧化碳的运输物理溶解(7%)氨基甲酸血红蛋白(23%)碳酸氢钠(70%)二氧化碳分压(PCO2)——表示溶解在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子所产生的压力。
实际碳酸氢盐(Actual bicarbonate,AB)——实际测得的血浆HCO3¯含量。
血气电解质分析详解

ΔA.G=A.G测定-12
如真实cHCO3-超过呼酸或呼碱预计代偿值上 限,表示体内cHCO3-异常增高,高A.G代酸伴有 代碱存在。 结合已确定的呼酸伴代酸或呼碱伴代酸可判 为相应的三重酸碱平衡紊乱存在。
Diagnostics
r
Case 4
Diagnostics
高钾血症 (hyperkalemia)
r
钠、钾测定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
火焰光度法(FES) 离子选择电极法(ISE) 分光光度法 临床实验室常采用的是FES、ISE和分光光度法
Diagnostics
r
发射光谱法,被推荐为参考方法
样本用含有锂或铯的溶液稀释
被丙烷气雾化后燃烧 通过各滤光片,被光检测器接收 Li+ 或Cs+作为内标准与Na+、K+比较 最大不足是燃气给实验室带来安全隐患
cHCO3-=24+(PCO2-40)×0.4±3
几分钟
3 ~ 5天
30mmol/L
42~45mmol/L
呼吸性碱中毒
急性 慢性
cHCO3-=24-(40-PCO2)×0.2±2.5 cHCO3-=24-(40-PCO2)×0.5±2.5 几分钟 2 ~ 3天 18mmol/L 12~15mmol/L
可用血清、血浆、尿液、汗液等样本
Cl-在血清、血浆中相当稳定,溶血无干扰
Diagnostics
r
汞滴定法 钨酸去蛋白 用硝酸汞溶液滴定有指示剂的无蛋白液 2Cl- + Hg(NO3)2 → HgCl2 + 2NO3过量的硝酸汞与二苯卡巴腙形成蓝紫色复合物, 滴入硝酸汞的量与氯浓度相关 。
氯测定
分光光度法 原理: Hg(SCN)2 + 2Cl- → HgCl2 +2SCN3(SCN)- + Fe3+ → Fe(SCN)3 高氯酸可增加红色强度。 高球蛋白会产生混浊而干扰测定。 分析范围在80~125mmol/L。 反应对温度非常敏感 。
检验科常见电解质检测方法与解读

检验科常见电解质检测方法与解读电解质是指溶于体液中的能够分解成带电离子的化合物,包括钠、钾、氯化物、钙等多种离子。
电解质的平衡对人体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因此在临床检验中电解质的检测是非常常见且必要的。
本文将就检验科常见的电解质检测方法及其解读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电解质检查结果。
一、血液电解质检测方法1. 电极法电极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电解质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测量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来间接测定电解质的浓度。
例如,用钠离子选择电极来测量血清钠浓度,用氯离子选择电极来测量血清氯浓度。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被广泛应用于电解质检测中。
2. 电导法电导法是通过测量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导率来间接检测电解质浓度。
电导率与电解质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测量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可以推算出其中电解质的浓度。
这种方法需要特殊的电导仪器,操作相对复杂,但精确度较高。
3. 光谱法光谱法是一种新兴的电解质检测方法,利用不同电解质溶液在特定波长的光线下吸收和发射的特性来检测电解质浓度。
例如,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测定血清钾浓度。
光谱法操作相对简单,且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但对样本处理要求较高。
二、电解质检测结果的解读1. 钠离子正常成年人的血清钠浓度通常在135-145mmol/L之间。
高血钠可能表明脱水,肾脏功能异常或者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低血钠可能表明水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此外,血钠浓度异常也可与其他电解质的紊乱相关。
2. 氯离子正常成年人的血清氯浓度通常在98-108mmol/L之间。
高血氯可能表明脱水,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状态。
低血氯可能出现在呕吐、腹泻等大量失去胃液或肠液的情况下。
3. 钾离子正常成年人的血清钾浓度通常在3.5-5.0mmol/L之间。
高血钾可能表明肾功能不全,酸中毒等疾病状态。
低血钾可能出现在呕吐、腹泻过多导致的失液、洗肾后等情况下。
4. 钙离子正常成年人的血清钙浓度通常在2.1-2.6mmol/L之间。
血气分析报告中的电解质指标解读理解Na和K的影响

血气分析报告中的电解质指标解读理解Na和K的影响血气分析报告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可以评估身体的酸碱平衡和电解质代谢情况。
其中,钠离子(Na+)和钾离子(K+)是两个重要的电解质指标。
正确地解读和理解这两个指标的变化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钠离子(Na+)钠离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的关键离子。
它的浓度主要受到饮食摄取、肾脏排泄和体液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在血气分析中,钠离子的浓度通常用血浆钠浓度(pNa)来表示。
1. 高钠血症高钠血症是指血浆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
原因可能包括血容量减少、水分丢失、摄入过多的钠等。
高钠血症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进而导致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流动,使细胞收缩和脱水。
2. 低钠血症低钠血症是指血浆钠浓度低于正常范围。
常见的原因有水相对钠的增加、钠的丢失过多等。
低钠血症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内流动,引起细胞肿胀。
二、钾离子(K+)钾离子是维持细胞内稳定性和正常神经肌肉功能的重要离子。
它的浓度主要受饮食摄取、肾脏排泄和酸碱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在血气分析中,钾离子的浓度通常用血浆钾浓度(pK)来表示。
1.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指血浆钾浓度超过正常范围。
原因可能包括肾脏排泄功能障碍、细胞释放钾过多等。
高钾血症对心脏和神经肌肉功能具有严重影响,可导致心脏停搏和心律失常等危险情况。
2. 低钾血症低钾血症是指血浆钾浓度低于正常范围。
常见的原因有肾脏功能失调、失水等。
低钾血症会引起神经肌肉的异常兴奋性,可导致肌肉无力、心脏传导异常等症状。
三、Na和K的相互关系在正常情况下,维持细胞内外的钠和钾的浓度差异是维持神经肌肉功能的重要基础。
钠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而钾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中。
钠钾泵是控制这种分布的关键机制。
当钠离子浓度升高时,会导致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出,细胞内钾的浓度降低,进而引起低钾血症。
相反,当钠离子浓度降低时,细胞内钾的浓度升高,进而引起高钾血症。
血清电解质的检测PPT培训课件

13
五、钠(natrium)和钾(kalium)的临床意义 (一)钠的临床意义 1、低钠血症:血清钠浓度低于135mmol/L和尿相对密度小于1.01。
创伤性网胃炎
犊牛白肌病
14
五、钠(natrium)和钾(kalium)的临床意义
2、尿液:由于尿液易腐败,并受饮水影响,故应
收集24h尿液进行测定,并加防腐剂。
7
四、钠(natrium)和钾(kalium)的测定方法 (二)测定方法:
1、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是目前测定钾和钠最常用的方法。 选用对钾或钠有选择性响应的玻璃钾电极或玻璃钠电极。 1)直接电位法:血样及标准液不经稀释直接进入测定仪的管道
22
第二节
氯化物(chloride)的测定
三、氯化物(chloride)的临床意义 低氯血症
1、严重的呕吐、腹泻(diarrhea)。 2、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衰竭(renal failure)、 严重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3、长期应用利尿剂(hydragogue)。 4、日粮中长期缺乏食盐(common salt)。
优点:直接显示测定结果,而且减少由于雾化速度、火焰温度的波 动所引起的误差。
9
四、钠(natrium)和钾(kalium)的测定方法 (二)测定方法:
1、火焰光度法:操作比较麻烦。 2)外标法:样品用去离子水稀释,经压缩空气雾化后,与可燃
气体混合燃烧成火焰。由火焰激发钠、钾各发射出特异光谱。钾光
谱为暗红色,波长为767nm;钠光谱为黄色,波长为589nm。样 品中钠和钾浓度越大,所发射光谱的强度越强。通过与标准液比较, 可求出样品中钠钾浓度。
电解质检测与血气分析

电解质检测与⾎⽓分析第⼗⼀章电解质检测与⾎⽓分析⼈体内存在的液体称为体液(bodyfluid)。
体液中有⽆机物和有机物,⽆机物与部分以离⼦形式存在的有机物统称为电解质。
葡萄糖、尿素等不能解离的有机物称为⾮电解质。
体液以细胞膜为界,可分为两⼤部分,即细胞内液(intracellulerfluid,ICF)和细胞外液(extracellulerfluid,ECF)。
细胞外液因其存在部分不同,⼜可分为⾎浆和细胞间液,后者包括淋巴液。
各部位体液之间处于动态平衡,其内的⽔与电解质也处于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很易受外界或机体内部因素的影响,导致破坏出现代谢紊乱,即⽔电解质平衡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
第⼀节钠、钾、氯代谢和检验氯和钠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阳离⼦。
体内Na+约有50%分布于细胞外液,约40%存在于⾻骼,约10%存在于细胞内。
机体通过膳⾷及⾷盐形式摄⼊氯和钠,成⼈每⽇需要量5-9g,⼀般是摄⼊体内NaCL的量⼤于其需要量,所以,⼀般情况下,⼈体不会缺钠缺氯。
Na+、CL-主要从肾排出,肾排钠量与⾷⼊量保持平衡。
肾对保持体内钠的含量起有很重要的作⽤。
当⽆钠摄⼊时,肾排钠减少,甚⾄可以不排钠,⽽让钠保留于体内,以维持体内钠的平衡。
钠的摄⼊与排出往往伴随有氯的出⼊,钠与氯还有少部分以出汗形式丢失。
体液中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K+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
Na+有65%-71%是可交换的,其中85%存在于细胞外液,15%在细胞内液。
⽤同位素标记Na+的实验证明,Na+既能透过细胞膜,还可通过主动转运机制,即细胞上存在的钠钾泵将Na+从细胞内泵出到细胞外,使细胞内的Na+保持在低⽔平。
⼈体中K+约90%是可交换的,⼤部分存在于细胞内液。
体液中细胞外液的Na+浓度⾼于细胞内液,K+是细胞内液⾼于细胞外液。
⼀、体液电解质及其⽣理功⽤⾎浆中主要电解质有Na+、Cl-、K+。
细胞间液是⾎浆的超滤液,其电解质成分和浓度与⾎浆极为相似,不同之处是⾎浆含有较多的蛋⽩质,⽽细胞间液不含或仅含少量的蛋⽩质,由于蛋⽩质是⼤分⼦量物质,不易通过细胞膜,故⾎浆蛋⽩含量⾼于细胞间液。
血清电解质检测方法

血清电解质检测方法
哇塞,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血清电解质检测方法这个超重要的事儿!
血清电解质,听起来是不是感觉很专业很神秘?哈哈,其实没那么复杂啦!就好比我们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正常。
比如说,钾就是血清电解质里的一个重要角色,就像一辆汽车的发动机一样关键呢!
那怎么检测血清电解质呢?常用的方法有好几种呢!离子选择电极法,
这就像是一个超级敏锐的侦探,能迅速准确地找到各种离子的踪迹!还有火焰光度法,哎呀,就好像一把火炬,能够照亮那些电解质的存在。
咱来想象一下哈,检测血清电解质就像是一场寻找宝藏的冒险!医生们
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而那些检测仪器就是他们手中的神奇工具。
你看,医生把血液样本放入仪器中,就好像探险家拿着地图去寻找宝藏一样紧张又期待!“哇,这里会不会有钾呢?钠又在不在这儿呢?”
记得有一次,我陪着朋友去医院做血清电解质检测。
朋友紧张得不行,一直在那念叨:“哎呀,这到底是怎么检测呀?会不会疼呀?”我就安慰他说:“别怕别怕,这很简单的啦,就像做个小检查一样,一下子就好啦!”
等检测结果出来后,医生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每一项指标的意义,就像老师给学生上课一样认真负责。
血清电解质检测真的太重要啦!它能帮医生了解我们身体的状况,就像给身体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
有时候真觉得它像一个守护天使,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呢!
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看了血清电解质检测方法哟!它可是我们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呢!。
血气分析操作流程

血气分析操作流程血气分析操作流程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通过分析血液样本中各种气体和电解质的含量,可以获取体内酸碱平衡状态、呼吸功能以及身体的代谢情况。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气分析操作流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检验过程。
血气分析操作流程主要包括样本采集、样本处理、分析仪器操作和结果解读四个步骤。
下面将逐一介绍各个步骤的具体操作。
第一步:样本采集血气分析需要采集全动脉血样本,通常选择桡动脉、尺动脉或股动脉作为采集部位。
操作者需要戴上消毒手套,选择合适的动脉采集部位,并对该部位进行消毒处理。
接下来,使用注射器连接采血针,顺着动脉方向插入皮肤和组织,直至血液自由流出。
同时,操作者需要观察动脉血液充盈程度和颜色,确保血液采集到合适的样本。
第二步:样本处理采集到的动脉血样本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以保持样本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首先,将动脉血样本转移至专用的采样器中。
在转移过程中,需要避免将空气带入,以免造成气体成分变化。
接下来,将采样器进行适当颠倒和摇匀,使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混合。
最后,将样本标记并送往血气分析仪室进行进一步处理。
第三步:分析仪器操作血气分析仪是进行血气分析的关键设备,操作者需要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首先,将样本从采样器中转移至仪器的样本槽中,确保采样器完全插入,并且与仪器连接紧密。
接下来,根据仪器的指示,选择相应的测试项目和参数,设置合适的检测模式。
待仪器完成分析后,操作者可以在仪器屏幕上查看到各项检测结果。
第四步:结果解读分析仪器生成的结果需要由专业的医学人员进行解读。
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病史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血气分析结果。
解读血气分析结果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值判断,更需要将结果与其他临床信息相结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并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血气分析操作需要由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操作者要熟练掌握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并具备样本处理和结果解读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脂、蛋白质及水盐代谢异常,内分泌功能紊乱可导 致酸碱失衡
导致HCO3-增加或减少的疾病可导致酸碱失衡,如糖尿病 时酮体增加,H+增加,HCO3-下降
呼吸功能不全或过度通气可致酸碱失衡
当肺功能不全或过度通气,出现呼吸性酸碱失衡,机体试 图通过肾脏排出或保留H+,以纠正原发失衡,这种作用叫 原发性呼吸功能不全的肾脏代偿(3—5天才到最高值)
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
胰腺囊肿、胰腺管阻塞
– 发病6-12h开始增高,12-72h达到峰值,3-5天恢复正常 – 灵敏度为70%~95%,特异性为33%~34%
胰腺癌
非胰腺疾病
– 腮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吗啡/乙醇中毒/肾衰竭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血电解质 血糖 淀粉酶 血气分析
△ 成人每天进食混合膳食,约生成40—60mmol固定酸
体液中碱性物质来源
食物、药物在体内代谢后产生
柠檬酸盐、苹果酸、乳酸盐等 碱性物质
在正常膳食情况下,体内产生的酸比碱多。但在一定范围内这些酸 或碱进入血液后不会引起血液的显著变化,原因在于有一系列的调节机 理,包括缓冲、肺和肾的调节
缓冲作用是指某一化学体系具有抵御外来酸碱的影响而保持 pH相对稳定的能力
⊙ 胰岛素过多 ⊙ 对抗胰岛素的激素不足: ⊙ 肝糖原贮存缺乏:急性肝坏死、急性肝炎、肝癌 ⊙ 急性乙醇中毒 ⊙ 先天性糖原代谢缺乏 ⊙ 消耗性疾病 ⊙ 特发性低血糖 ⊙ 非降糖药物影响:磺胺类、水杨酸、吲哚美辛等
血电解质 血糖 淀粉酶 血气分析
急性胰腺炎的监测和排除 慢性复发性胰腺炎 胰腺阻塞 腹部不适、外科手术、厌食和食欲过盛等 逆行胆胰管造影后的随访 腮腺炎
血电解质 血糖 淀粉酶 血气分析
糖尿病诊断主要依据 疗效判断
生理性增高 病理性增高
⊙ 糖尿病 ⊙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皮质醇增多症
嗜铬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瘤
⊙ 应激性因素: ⊙ 药物影响: ⊙ 肝脏和胰腺疾病: ⊙ 其他:高热、呕吐、腹泻、脱水、缺氧
生理性降低 病理性降低
机体无酸碱失衡 代偿性酸碱失衡 混合性酸碱失衡
定义:指血浆中物理溶解O2的张力
参考值:95 ~100mmHg
临床意义
1、反映机体缺氧及缺氧程度的指标
轻度:80 ~ 60mmHg 中度:60 ~ 40mmHg 重度:<40mmHg
★ 增高
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肾功能不全导致排出障碍 Vit D过
★ 降低
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 丢失过多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 患者,女,25岁 ● 主诉:反复浮肿3年,尿闭1天
病例讨论 ● 现病史:患者3年前因反复眼睑浮肿伴全身痛,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全身瘙痒、四肢麻木。昨日突然尿闭,入院 ● 体检:T 38℃、R 22次/分、P 120次/分、 180/110mmHg、
当肾功能不全时,肺也能通过增加或减少对CO2的排出来 代偿代谢性的酸碱失衡。这种作用叫原发性代谢性酸碱失 衡的呼吸代偿(12—24小时最高值)
血浆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参考值:pH7.35 — 7.45 生理极值:pH6.8 — 7.8 临床意义
1、 pH<7.35 机体存在酸中毒 2、 pH>7.35 机体存在酸中毒 3、 pH在7.35-7.45之间,提示以下情况
高钙血症 总钙高于2.58mmol/L 临床常见原因
摄入钙过多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肿瘤:肺癌、肾癌、多发性骨髓瘤 服用维生素D过多
低氯血症 临床常见原因
摄入不足 丢失过多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慢性肾功能不全
高氯血症 临床常见原因
摄入过多 排出减少 低蛋白血症 脱水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呼吸性碱中毒
一般情况尚可,眼睑无水肿,双下肢轻度凹陷水肿 ● 化验检查:RBC 1.49 1012/L、Hb 47g/L、WBC 9.6109/L
尿分析:蛋白+3、RBC+3、颗粒管型2-3/HP; Scr585umol/L
BUN 32mmol/L、血钾6.7mmol/L、血钠129mmol/L、血 磷
1.9mmol/L、血钙1.3mmol/L
酸是指能释放出H+的物质,如H2CO3、HCl、 H2SO4等 酸43;的物质,如HCO3-、Cl-、SO42-等
体液酸性物质来源
三大营养物质完全氧化 = CO2 + H2O 挥发性酸H2CO3
食物、饮料、药物 酸性物质
中性酸物质
固定酸(硫酸、乳酸、丙酮酸等) 三大营养物质中间产物
全血中缓 KHb、 HHb
HCO(主3 要) H 2 CO 3
HCO
3
血浆中缓冲对: H 2 CO 3
(主要)
肺通过呼出CO2来调节血浆H2CO3的含量,维 持血液pH稳定
延髓呼吸中枢 肺呼吸速度 排出CO2 pH稳定
反馈
肾量主 ,要保是持通血过液排正出常过的多pH的值酸碱,调节血浆中HCO3-的含
远出曲小管分泌H+、NH3,形成NaH2PO3、NH4随尿排
近曲小管重吸收HCO3-
调节
– 血浆K+ ,则抑制H+-Na+交换,尿K+排出增多,可产生酸中毒 – H+、K+-Na+交换受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调节,若皮质功能
过低,醛固酮分泌不足,则H+、K+-Na+ 交换减少,NaHCO3重吸 收减少,产生酸中毒
● 钾摄入多 ● 钾排出少 ● 细胞内、外转移
– 代谢性酸中毒 – 高分解代谢 – 保钾药物
临床常见原因
低钠血症
高钠血症
摄取不足
摄水过少
胃肠道失钠失水
排尿过多
局部失钠失水
高热甲亢
细胞代谢障碍
摄入盐过多
低血钙症:总钙低于2.25mmol/L
临床常见原因 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 成骨作用增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恶性肿瘤骨转移 吸收减少:佝偻病、婴儿手足搐搦症、骨质软化症 肾脏疾病 坏死性胰腺炎
血清电解质血气检测方法讲解
血电解质 血糖 淀粉酶 血气分析
低血钾症 <3.5mmol/L以下 临床常见原因
● 钾摄入不足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 钾排出增多 ● 细胞内、外转移
– 静脉输入过多葡萄糖、尤其是加用胰岛素时 – 代谢性碱中毒或输入过多的碱性药物,急性碱血症
高血钾症 >5.5mmol/L以上 临床常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