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等数学研究复习汇总

合集下载

初等数学研究(代数部分)期末复习题

初等数学研究(代数部分)期末复习题

初等数学研究(代数部分)期末复习题习题1.求适合{}1,2{1,2,3,4,5}A ⊆⊆的一切集合A ,以及他们基数的和。

解::{1,2}{1,2,3}{1,2,4}{1,2,5}{1,2,3,4}{1,2,3,5}{1,2,4,5}{1,2,3,4,5}A 它们的基数和为:2333444528+++++++=。

习题2.用自然数序数理论证明:(1)347+=,(2)3412⋅=证: (1)3433(33)(32)((32))((31))(((31)))(((4)))((5))(6)7''''''+=+=+=+=+''''''''''''=+=+====(2)313⋅=又3231313336'⋅=⋅=⋅+=+= 3332323639'⋅=⋅=⋅+=+=34333339312'∴⋅=⋅=⋅+=+=习题3.对任何自然数a ,证明:(1)2a a a ⋅=+,(2)2()a a a a ⋅=++证:有定3中的(1),1a a ⋅=,由(2),211a a a a a a'⋅=⋅=⋅+=+;同理,322()a a a a a a a '⋅=⋅=⋅+=++。

证毕 习题4.设,m n N ∈,求证: (1)()m n m n ''''+=+ (2)()m n m n m ''⋅=⋅+ (3)()m n m m n n '''''⋅=+⋅+ 证:(1)m n n m ''+=+(交换律)∴()()m n n m n m ''''''+=+=+(性质(2))又n m m n ''''+=+(交换律)∴()m n m n ''''+=+;(2)()()m n m n m m n m '''⋅=⋅+=⋅+;(3)()()()()()m n m n m m n m m n m n m m n n m m n n'''''''''''⋅=⋅+=+⋅=+⋅+''''=+⋅+=+⋅+ 证毕习题5.证明()a b c a c b c -⋅=⋅-⋅证:设,a b x x N -=∈,则a x b =+原式变为证x c a c b c ⋅=⋅-⋅,即a c x c b c ⋅=⋅+⋅ 由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 c x b c x c b c ⋅=+⋅=⋅+⋅∴原式x c a c b c ⋅=⋅-⋅成立,即()a b c a c b c -⋅=⋅-⋅成立。

初等数论总复习题及知识点总结

初等数论总复习题及知识点总结

初等数论总复习题及知识点总结最后,给大家提一点数论的学习方法,即一定不能忽略习题的作用,通过做习题来理解数论的方法和技巧,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如果学习数论时只注意到它的内容而忽略习题的作用,则相当于只身来到宝库而空手返回而异。

数论有丰富的知识和悠久的历史,作为数论的学习者,应该懂得一点数论的常识,为此在辅导材料的最后给大家介绍数论中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和费马大定理的阅读材料。

初等数论自学安排第一章:整数的可除性(6学时)自学18学时整除的定义、带余数除法最大公因数和辗转相除法整除的进一步性质和最小公倍数素数、算术基本定理[x]和{x}的性质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习题要求:2,3 ;:4 ;:1;:1,2,5;:1。

第二章:不定方程(4学时)自学12学时二元一次不定方程多元一次不定方程勾股数费尔马大定理。

习题要求:1,2,4;:2,3。

第三章:同余(4学时)自学12学时同余的定义、性质剩余类和完全剩余系欧拉函数、简化剩余系欧拉定理、费尔马小定理及在循环小数中的应用习题要求:2,6;:1;:2,3;1,2。

第四章:同余式(方程)(4学时)自学12学时同余方程概念孙子定理高次同余方程的解数和解法素数模的同余方程威尔逊定理。

习题要求:1;:1,2;:1,2。

第五章:二次同余式和平方剩余(4学时)自学12学时二次同余式单素数的平方剩余与平方非剩余勒让德符号二次互反律雅可比符号、素数模同余方程的解法习题要求:2;:1,2,3;:1,2;:2;:1。

第一章:原根与指标(2学时)自学8学时指数的定义及基本性质原根存在的条件指标及n次乘余模2及合数模指标组、特征函数习题要求:3。

第一章整除一、主要内容整除的定义、带余除法定理、余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辗转相除法、互素、两两互素、素数、合数、算术基本定理、Eratosthesen筛法、[x]和{x}的性质、n!的标准分解式。

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能了解引进整除概念的意义,熟练掌握整除整除的定义以及它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这些性质,了解解决整除问题的若干方法,熟练掌握本章中二个著名的定理:带余除法定理和算术基本定理。

初等数学研究期末复习题:选择题与填空题1

初等数学研究期末复习题:选择题与填空题1

初等数学研究期末复习题:选择题与填空题一.选择题1.如图,有一块矩形纸片ABCD ,AB =8,AD =6.将纸片折叠,使得AD 边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E ,再将△AED 沿DE 向右翻折,AE 与BC 的交点为F ,则△CEF 的面积为( ).A CB DA .2B .4C . 6D . 82.若M =223894613x xy y x y -+-++(x ,y 是实数),则M 的值一定是( ).A .正数B .负数C .零D .整数3.已知点I 是锐角三角形ABC 的内心,A 1,B 1,C 1分别是点I 关于边BC ,CA ,AB 的对称点.若点B 在△A 1B 1C 1的外接圆上,则∠ABC 等于( ).A .30°B .45°C .60°D .90°4.设A =22211148()34441004⨯++⋅⋅⋅+---,则与A 最接近的正整数是( ). A .18 B .20 C .24 D .255.设a 、b 是正整数,且满足于5659a b ≤+≤,0.90.91a b<<,则22b a -等于( ). A .171 B .177 C .180 D .1826的结果是( ).A .无理数B .真分数C .奇数D .偶数7.设4r ≥,111a r r =-+,b =c =,则下列各式一定成立的是( ).A .a b c >>B .b c a >>C .c a b >>D .c b a >>8.若x 1,x 2,x 3,x 4,x 5为互不相等的正奇数,满足(2005-x 1)(2005-x 2)(2005-x 3)(2005-x 4)(2005-x 5)=242,则2222212345x x x x x ++++的未位数字是( ).A .1B .3C .5D .79.已知1m =1n =且22(714)(367)m m a n n -+--=8,则a 的值等于( ).A .5-B .5C .9-D .910.Rt △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均在抛物线y =x 2上,并且斜边AB 平行于x 轴.若斜边上的高为h ,则( ).A .h <1B .h =1C .1<h <2D .h >211.如图,正方形ABCD 内接于⊙O ,点P 在劣弧AB 上,连结DP ,交AC 于点Q .若QP =QO ,则QC QA 的值为( ). A .231- B .23 C .32+ D .32+12.已知a 、b 、c 是三个互不相等的实数,且三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20bx cx a ++=,20cx ax b ++=恰有一个公共实数根,则222a b c bc ca ab++的值为( ). A .0 B .1 C .2 D .313.方程333652x x x y y -+=-+的整数解(,)x y 的个数是( ).A .0B .1C .3D .无穷多14.已知锐角△ABC 的顶点A 到垂心H 的距离等于它的外接圆的半径,则∠A 的度数是( ).A .30°B .45°C .60°D .75°15.如图,设AD ,BE ,CF 为三角形ABC 的三条高,若AB =6,BC =5,EF =3,则线段BE 的长为( ).A .185B .4C .215D .24516.已知实数,x y 满足22(2008)(2008)2008x x y y ----=,则223233x y x y -+- 2007-的值为( ).A .2008-B .2008C .1-D .117.若实数,,a b c 满足等式23||6a b +=,49||6a b c -=,则c 可能取的最大值为( ).A .0B .1C .2D .318.若,a b 是两个正数,且1110a b b a--++=,则( ). A .103a b <+≤ B .113a b <+≤ C .413a b <+≤ D .423a b <+≤ 19.若方程2310x x --=的两根也是方程420x ax bx c +++=的根,则2a b c +-的值为( ).A .-13B .-9C .6D . 020.在△ABC 中,最大角∠A 是最小角∠C 的两倍,且AB =7,AC =8,则BC =( ).A .72B .10C .105D .73二.填空题21.在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2234y x mx m =+-(m >0)与x 轴交于A ,B 两点.若A ,BD CB A Q O PQ P C O A B 两点到原点的距离分别为OA ,OB ,且满足1123OBOA -=,则m 的值等于 . 22.已知D ,E 分别是△ABC 的边BC ,CA 上的点,且BD =4,DC =1,AE =5,EC =2.连结AD 和BE ,它们相交于点P .过点P 分别作PQ ∥CA ,PR ∥CB ,它们分别与边AB 交于点Q ,R ,则△PQR 的面积与△ABC 的面积之比为 .23.已知4021,,,x x x 都是正整数,且124058x x x ++⋅⋅⋅+=,若2221240x x x ++⋅⋅⋅+的最大值为A ,最小值为B ,则A +B 的值等于 .24.若实数x 、y 满足3333=13+43+6x y +,3333=15+45+6x y +,则x +y =__________. 25.已知锐角三角形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满足:A >B >C ,用a 表示A -B ,B -C 以及90°-A 中的最小者,则a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26.已知a ,b ,c 为整数,且a +b =2006,c -a =2005.若a <b ,则a +b +c 的最大值为 .27.已知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1,0),(2,0).若二次函数2(3)3y x a x =+-+的图像与线段AB 只有一个交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28.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ACB = 90°,CA = 4.点P 是半圆弧AC 的中点,连接BP ,线段BP 把图形APCB (指半圆和三 角形ABC 组成的图形)分成两部分,则这两部分面积之差的绝对值是 .29.若10064a +和20164a +均为四位数,且均为完全平方数,则整数a 的值是 .30.已知二次函数2y x ax b =++的图象与x 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m ,n ,且 1m n +≤.设满足上述要求的b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p ,q ,则p q +=_______.31.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M ,N 为BD 所在直线上的两点,且5AM =,MAN ∠135=°,则四边形AMCN 的面积为 .32.已知直角梯形ABCD 的四条边长分别为AB =2,BC =CD =10,AD =6,过B 、D 两点作圆,与BA 的延长线交于点E ,与CB 的延长线交于点F ,则BE BF -的值为 .。

(完整版)初等数学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版)初等数学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n
n
2
4、通项公式(△) 第k项为1
Tk 1 Cnk ank bk
(k 0,1, 2, n)
5、展开式系数
(1)当n为偶数时,展开式共有( n+1) 项( 奇数) ,则中间项第(
n
C 二项式系数最大,其为T n1
2 n
2
n+1) 项 2
(2)当n为奇数时,展开式共有( n+1) 项( 偶数) ,则中间两项,即第项n+1 2
七、数列
1、a与n 的S关n 系 () ( 1) 已知a,n求 S n.公式:
n
Sn a1a 2 a n a i i 1
x < x1 或 x > x2
x 1 < x < x2
x1,2
b 2a
x b 2a
x ∈
3、根与系数的关系
x1, x2 是方程 ax2 + bx + c = 0 (a ≠ 0)的两个根,则
x1,x2 是方程 ax2+bx+c=0(a≠0) 的两根
x1+x2=-b/a x1·x2=c/a
(4) x13 x23 (x1 x2 )(x12 x1x2 x12 ) (x1 x2 )[(x1 x2 )2 3x1x2 ]
5、要注意结合图像来快速解题
五、不等式
1、提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也可根据二次函数 y ax 2 bx c 的图像求解。
△= b2–4ac
△>0
△= 0
n1
Cn 2
最大。
1. Cnr Cnnr ,即与首末等距的两项系数相等;
展开式系数之间的 关系
2. Cn0 Cn1 +…… Cn n 2n ,即展开式各项系数之和为 2n ; 3. Cn0 Cn2 Cn4... Cn1 Cn3 Cn5... 2n1 ,即奇数项系数和等

初等数学研究期末复习:解答题doc

初等数学研究期末复习:解答题doc

初等数学研究期末复习题:解答题代数部分1.已知函数f (n )的定义域和值域都是N ,且(1)f (2)=2;(2)对m 、n ∈N ,有f (mn )=f (m )f (n );(3)m >n ⇒f (m ) >f (n ).求证:对任意n ∈N ,有f (n )= n .2.用跳跃归纳法证明:任一正方形可剖分成个数多于5个的正方形.3.对任意自然数n ,设sincosnnnρθθ=+,若1sin cos ρθθ=+是有理数,试证n ρ是有理数.4.证明:当n >2时,n 与n !之间至少存在一个质数.5.设a 、b ∈Z ,证明:在a ,b ,a +b ,a -b 中必有一个是3的倍数.6.已知,k n N∈,n a 表示12kkkn++⋅⋅⋅+的个位数字,求证:120.n a a a ⋅⋅⋅⋅⋅⋅是有理数.7.证明:实数集是不可数集. 8.设α是无理数,求证:3(1)α+与3(1)α-不能同为有理数.9.设(1)n N n ∈>,求证:111s in 2n n k k nnπ--==∏.10.已知cos cos cos sin sin sin 0αβγαβγ++=++=,求证:co s 2co s 2co s 2sin 2sin 2sin 20αβγαβγ++=++=.11.圆内接六边形ABCDEF 的三条边AB ,CD ,EF ,都等于该圆的半径,求证:另三边BC ,DE ,F A 的中点P ,Q ,R 构成一个正三角形.12.设1z i +≤,求z和arg z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13.已知,,a b c R∈且0a b c ++=,求证:555222333523abcabcab c ++++++=.14.分解因式:5555()x y z xyz++---.15.已知(),(),(),()F x P x Q x R x 和()S x 都是多项式,且432()1F x xx xx =++++,5525()()()()()P x x Q x x R x F x S x ++=⋅,求证:1x-是(),(),(),()F x P x Q x R x 和()S x 的一个公因式.16.确定正整数k 值,使432()22f x xx k xk x =--+-能分解成整系数因式.17.已知a b c b cc aa b++=---,求证:222()()()a bc b c c a a b ++=---.18.已知1xyz=,2xy z ++=,22216xyz++=,求111222x y zy z xz x y+++++的值.1920.已知1224lo g 18,lo g54ab ==,求证:5()1a b a b +-=.21.实数,x y 满足2220xy x +-=,求22xy-的值域.2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yx =-(2)y=23.求函数22331221x x yxx ++=++的值域.24.证明sin cos y x x=+的最小正周期是2π.25.证明2sin yx=不是周期函数.26.证明:函数sin y x=是超越函数.27.已知()(y f x x =∈R )的图像关于点0(,)a y 和直线()xb a b =≠都对称,求证:()f x 是周期函数.28.求函数229(,)()f m n m n n =-+⎛⎫⎪⎝⎭的最小值.29.解方程:222916(3)xxx +=-.30.解方程:2660x x ---=.31(x a +=∈R ).32.解方程:3233110x x x --+=.33.解方程:3120x x --=.34.解方程:432420x x xx +---=.35.解方程:7654322513135210xxx x x x x +----++=.36.解方程组3355x yy x ==⎧⎨⎩.37.解方程组123x x y y y y z z z zx x ++=++=++=⎧⎪⎨⎪⎩.. 38.解方程组222333333x y z x y z x y z ++=++=++=⎧⎪⎨⎪⎩.39.已知:22221,1(,,,,,2)a b kab c dkcd a b c d k R k +-=+-=∈<,求证:2a c b d -≤.40.已知01(1,2,,)i x i n ≤≤=⋅⋅⋅,121nSx x x =+++⋅⋅⋅+,求证:121212(1)(1)(1)1nn nx x x x x x S x S x S x ++⋅⋅⋅++--⋅⋅⋅-≤---.41.已知0(1,2,,)i x i n >=⋅⋅⋅,求证:12121212()nnx x x x x x nnn x x x x x x ++⋅⋅⋅+⋅⋅⋅≥⋅⋅⋅.42.设,,0x y z ≥且1x y z ++=,求证:7227y z zx x y x y z ++-≤.43.解关于x 的不等式组:22(1)020x a x a x -++>-<⎧⎨⎩.441<+.45.解关于x 的不等式:2x a x ++<.46.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1033)2n n n S -=,(1)求通项n a ;(2)求n S 的最大值.47.求和231234122222nn nnn S -+=+++⋅⋅⋅++.48.已知数列{}n a 中,设10a =,121n n n a a nn++=+,求通项公式n a .49.已知数列{}n a 中,11a =,21a =,12n n n a a a --=+(3)n ≥,求通项公式na .50.已知数列{}n a 中,11a =,27a =,且124461nn n a a a n --=-++,求通项公式n a .几何部分1.已知:在⊿ABC 中,BE 平分∠ABC 而交AC 边于E ,CF 平分∠ACB 而交AB 边于F ,且BE =CF .求证:AB =AC .2.设E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且∠ECD =∠EDC =15°.求证:⊿EAB 是正三角形. 3.AD 是⊙ABC 的直径,过点D 作圆的切线,交CB 的延长线于P ,连PO 并延长交AB 、AC 于M 、N .求证:OM =ON .4.设AB 是⊙O 的弦,M 是AB 的中点,过M 任作两弦CD 、EF ,记P 、Q 依次为AB 与CF 、ED 的交点.求证:PM =MQ .5.在锐角⊿ABC 中,过各顶点作其外接圆的切线,A 、C 处的两切线分别交B 处的切线于M 、N ,BD ⊥AC 于D .求证:BD 平分∠MDN .6.已知:AD 是⊿ABC 的高,P 是AD 上任一点,直线BP 、CP 分别交AC 、AB 于E 、F .求证:DA 平分∠EDF .7.在⊿ABC 中,AB =AC ,D 是BC 上的一点,E 是AD 上的一点,且∠BED =2∠CED =∠A .求证:BD =2CD .8.在⊿ABC 中,若D 、E 在BC 上,且∠BAD =∠CAE .求证:22B E A B E CB D CD CA ⋅=.9.已知:正⊿ABC 的边长为1,等腰DBC 的顶角∠BDC =120°,以D 为顶点任作一个60°的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 、AC 于M 、N ,连MN .求证:⊿AMN 的周长等于2.10.已知:R 、r 分别是⊿ABC 的外接圆和内切圆的半径,I 是内心,AI 的延长线交外接圆于D .求证:2AI ID Rr ⋅=.11.菱形ABCD 的内切圆切各边于E 、F 、G 、H ,在弧EF 与弧GH 上分别作此圆的切线交AB 于M ,交BC 于N ,交CD 于P ,交DA 于Q .求证:MQ //NP .12.在⊿ABC 中,已知AB =AC ,AD 、BE 是高,且交于H ,E F ⊥BC 于F ,M 是AH 的中点,延长AD 到G ,使DG =EF .求证:BM ⊥BG .13.已知:⊿ABC 内接于⊙O ,L 、M 和N 分别为弧BC 、弧CA 和弧AB 的中点,连结NM 、LM 分别交AB 、BC 于D 、E ,I 是⊿ABC 的内心.求证:D 、I 、E 三点共线.14.由圆内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向对边引垂线,证明这四垂线共点.15.证明:三角形三边的中点,三高之足,垂心与各顶点所连线段的中点,这九点共圆.16.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三条内角平分线长分别为a b c t t t 、、,求证:()2a b c t t t a b c ++≤++.17.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面积为S .求证:222222()()()abca b b c c a ++≥+-+-+-.18.在四边形ABCD 中,⊿ABD 、⊿BCD 、⊿ABC 的面积比是3︰4︰1,点M 、N 分别在线段AC 、CD 上,且B 、M 、N 三点共线,AM ︰AC =CN ︰CD .求证:M 、N 分别是AC 、CD 的中点. 19.已知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交于其内一点,且OA =OC ,OD =3OB ,在AC 、CD 上各取一点M 、N ,使AM ︰AC =CN ︰CD =︰3.求证:B 、M 、N 三点共线.20.P 为⊿ABC 的BC 边上任一点,作PE //AB 交AC 于E ,PF //AC 交AB 于F ,设1A B CS =.求证:B P F C P E A F P E S S S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49.21.已知凸五边形ABCDE 中,每一顶点与其相邻的两顶点所成的三角形的面积都是1.求A B C D E S .22.⊿PQR 与⊿P ′Q ′R ′是两个全等的正三角形,六边形ABCDEF 是它们的公共部分,若记AB =a 1,BC =b 1,CD = a 2,DE = b 2,EF = a 3,F A = b 3.求证:222222123123a a ab b b ++=++.23.设I 是⊿ABC 的内心,AI 、BI 、CI 分别交对边于A ′、B ′、C ′,记12Aα=∠,12Bβ=∠,12Cγ=∠.求证:(1)1(1ta n ta n )2A I A A βγ=+',1(1ta n ta n )2B I B B γα=+',1(1ta n ta n )2C I C C αβ=+';(2)18427A IB IC I A A B B C C ⋅⋅<≤'''⋅⋅.24.证明:任意四边形的面积不大于对边乘积之和的一半.25.设一直角∠MON ,试在OM 、ON 边上及角内各求一点A 、B 、C ,使得BC +CA =l (定长),且四边形ACBO 的面积最大.26.已知点A 为平面上两半径不等的⊙O 1 和⊙O 2的一个交点,外公切线P 1P 2的切点P 1、P 2,另一条外公切线Q 1Q 2的切点Q 1、Q 2,M 1、M 2分别为P 1Q 1、P 2Q 2的中点.求证: ∠O 1A O 2=∠M 1A M 2.27.在等腰⊿ABC 中,顶角∠ACB =80°,过A 、B 引两直线在⊿ABC 内交于一点O ,若∠OAB =10°,∠ABO =20°.求证:∠ACO =60°.28.设E 、F 分别是⊿ABC 的AB 、AC 上的点,BE =CF .求证:EF <BC .29.设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内一点,使∠P AB =∠PCB .求证:∠PBA =∠PDA . 30.在⊿ABC 中,点D 是AB 的中点,E 、F 分别在边AC 、BC 上,证明:⊿DEF 的面积不大于⊿ADE 与⊿BDF 的面积之和.31.四边形ABCD 内接于圆,另一直径在AB 上的半圆与其他三边都相切.求证: A D B C A B +=.32.设P 是正⊿ABC 内任一点,且P A a =,P B b =,P C c =,试用a 、b 、c 表示⊿ABC 的面积.33.求证:三角形的外心、垂心、重心共线.34.三个全等的圆有一个公共点O ,且都在一个已知三角形内,每一个圆都与三角形的两边相切.求证:这个三角形的内心、外心与点O 共线.35.已知四边形ABCD 的任一组对角之和为θ.求证:222()()()2c o s A C B D A B C D A D B C A B B C C D A D θ⋅=⋅+⋅-⋅⋅⋅.。

初等数学研究

初等数学研究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初一下学期的一个知识点)一.前面已学的一些相关知识点1.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平行与相交。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

3. 在做有关两直线平行的题目前,也要清楚地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性质。

二.两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1.平行线的判定: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e.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平行线的性质: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简单总结—-判定:角的关系线的关系性质:线的关系角的关系)三.教学要求: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

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1.要能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会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3.通过对比,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四.2009年-2013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数学中考卷有关题目整理1.(2010•泉州)如图,已知:直线AB∥CD,∠1=65°,则∠2= ____ 度.分析:先求出∠1的对顶角,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解答.解答:如右图,∠3=∠1=65°∵AB∥CD∴∠2=∠3=65°考点: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2.(2011•泉州)如图,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AC剪开,再把△ACD 沿CA方向平移得到△A1C1D1.证明:△A1AD1≌△CC1B.解答:证明:∵矩形ABCD ∴BC=AD,BC∥AD ∴∠DAC=∠ACB∵把△ACD沿CA方向平移得到△A1C1D1.∴∠A1=∠DAC,A1D1=AD,AA1=CC1∴∠A1=∠ACB,A1D1=CB∴△A1AD1≌△CC1B(SAS)注:“划线处”利用的就是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初等数学研究第一章到第十三章全部答案

初等数学研究第一章到第十三章全部答案

习题一1、数系扩展的原则是什么?有哪两种扩展方式?(P9——P10) 答:设数系A 扩展后得到新数系为B ,则数系扩展原则为:(1)B A ⊂(2)A 的元素间所定义的一些运算或几本性质,在B 中被重新定义。

而且对于A 的元素来说,重新定义的运算和关系与A 中原来的意义完全一致。

(3)在A 中不是总能实施的某种运算,在B 中总能施行。

(4)在同构的意义下,B 应当是A 的满足上述三原则的最小扩展,而且有A 唯一确定。

数系扩展的方式有两种:(1)添加元素法。

(2)构造法。

2、对自然数证明乘法单调性:设,,,a b c N ∈则(1),;a b ac bc ==若则(2),;a b ac bc <<若则(3),a b ac bc >>若则;证明:(1)设命题能成立的所有C 组成集合M 。

a b,a a 1,b b 1,P13(1),(1)a 111,a ac a c ac a bc b c bc b b Mc M c bc==⋅=⋅=+=+=+=+''∴⋅=⋅∴∈∈= (规定)假设即ac ,ac a c .bc a ba bcbc bc M ==∴+=+∴=''∴∈' 又 由归纳公理知,,N M =所以命题对任意自然数成立。

(2),,.a b b a k k N <=+∈若则有 (P17定义9)由(1)有()bc a k c =+a c kc =+ac bc ∴< (P17.定义9)或:,,.a b b a k k N <=+∈若则有 bc ()a k c ac kc =+=+ ()ac ac kc a k c bc ∴<+=+=.ac bc ∴=(3),,.a b a b k k N >=+∈若则有a ().cb kc bc kc =+<+ac bc ∴>3、对自然数证明乘法消去律:,,,a b c N ∈设则(1),;ac bc a b ==若则(2)ac bc a b <<若,则;(3)ac bc a b >>若,则。

(完整word版)初等数学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初等数学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初等数学知识点汇总一、绝对值1、非负性:即|a| ≥ 0,任何实数a 的绝对值非负。

归纳:所有非负性的变量(1) 正的偶数次方(根式) 0,,,,412142≥a a a a Λ(2) 负的偶数次方(根式) 112424,,,,0a a a a---->L(3) 指数函数 a x(a > 0且a ≠1)>0考点:若干个具有非负性质的数之和等于零时,则每个非负数必然为零。

2、三角不等式,即|a| - |b| ≤ |a + b| ≤ |a| + |b| 左边等号成立的条件:ab ≤ 0且|a| ≥ |b|右边等号成立的条件:ab ≥ 03、 要求会画绝对值图像 二、比和比例1、%(1%)ap a p −−−→+原值增长率现值 %)1(%p a p a-−−→−现值下降率原值 %%%%p p p p ⋅=⇔=-⇔乙甲,甲是乙的乙乙甲注意:甲比乙大 2、 合分比定理:d b ca m mdb mc ad c b a ±±=±±==1等比定理:.a c e a c e a b d f b d f b++==⇒=++ 3、增减性1>b a b a m b m a <++ (m>0) , 01a b << ba mb m a >++ (m>0) 4、 注意本部分的应用题(见专题讲义) 三、平均值1、当n x x x ,⋯⋯,,21为n 个正数时,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值,即),1 0( ·2121n i x x x x nx x x i nn n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n x x x ⋯⋯==21。

2、 2ab b a ≥+⎪⎩⎪⎨⎧>>等号能成立另一端是常数,00b a3、2(0)a bab ab b a≥>+ ,同号 4、n 个正数的算术平均值与几何平均值相等时,则这n 个正数相等,且等于算术平均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自然数集是有序集2、自然数集具有阿基米德性质即:如果a,b∈N,则存在n∈N,使na>b3、自然数集具有离散型即:在任意两个相邻的自然数a和a’之间不存在自然数b,使a<b<a’4、最小数原理3、整数集的性质①整数集构成一个交换环②整数集是有序集③整数集具有离散型④整数集是可列集1、有理数集是一个数域2、有理数集是一个有序域3、有理数集Q+具有阿基米德性质4、有理数集具有稠密型5、有理数集是一个可列集①实数集是一个有序域②实数集R+具有阿基米德性质③实数集具有连续性④实数集是不可数集1、复数集是一个数域2、复数域不是有序域3、在复数域内,开方运算总可实施。

任何非零复数有且只有n个不相等的n次方根。

第二章值例:求00080cos 40cos 20cos ⋅⋅8120sin 8160sin 20sin 880cos 80sin 220sin 480cos 40cos 40sin 220sin 280cos 40cos 20cos 20sin 200000000000000====⋅⋅⋅=解:原式NcN aN c N b N b N a ac b c b a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1,,2=--=求证,的正数,且是不等于例:设原式右边原式左边所以,得证明:由==-⋅-⋅=--=-=-+==a N c Nb Nc N a N aN b N c N c Nb N b N a N bNc N a N b N c Na Nb N ac b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1log 1log 1log 1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2213cot cot cot 3tan tan tan =-+-θθθθθθ例:求证的值内的两相异实根,求在为方程、例:已知)sin(),0()0(cos sin βαπβα+≠=+mn p x n x m 原式右边(原式左边证明:(综合法)==⋅-⋅-⋅-⋅-=--⋅-+⋅-=13tan cot 3cot tan 23tan cot 3cot tan 2)3cot )(cot 3tan tan 3tan cot 13cot tan 1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初等函数 ♦ 1、基本初等函数♦ 2、定义:初等函数是由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与常数经过有限次的有理运算(加、减、乘、除、有理数次乘方、有理数次开方)及有限次函数复合所产生、并且在定义域上能用一个解析式表示的函数。

判断下列函数是否是初等函数?x y x x x x f x y x x x x x f xxx y c bx ax y =++++==⎩⎨⎧>≤≤=+-=++=、、、、、、61)(5][41,10,2)(3322132322 答案:是,是,不是,不是,不是,是22222)(122tan 12tan 2)sin(2tan 2sin 2cos 02sin ,2220,0n m mn nm n m n m n m +=+⋅=+++=+=++=+∴≠-∴≠<-<-∴<<<<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πβαππβπα由万能公式得即又 02sin 2sin )2(2sin 2cos 20)cos (cos )sin (sin )2()1()2(cos sin )1(cos sin =-+-⋅+-+⋅=-+--⎩⎨⎧=+=+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βααβαn m n m p n m p n m 即得所以为方程的两相异实根,、解:因为判断:是否为同解变形?增根还是失根?判断:是否为同解变形?增根还是失根?判断:是否为同解变形?增根还是失根?解方程常用的方法♦ 1、換元法22221626x x x x -+=+-例:解方程都是原方程的解。

经检验解得故有舍)解得则有令原方程变形为解3,13,1,362(9,3,027606202762662:21212212222=-==-==+--===-+>+-==-+-++-x x x x x x y y y y x x yx x x x 22367211(6)x x x-+-=-111x x x--(负的舍去)得即故)得代入(变形为则解:设解方程251010)11(1211211)1()2(12)1(111111122+==--=---=-+-=⎪⎩⎪⎨⎧-=+-=---=-+-=x x x x x x x x x x y x x y x x xy xx x y xx x x 111x x x x -+-=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1123--=-x x 例:解方程方程的解。

经检验这三个解都是原由此得原方程的解为即)得)代入(所以(则设解:(換元法)10,1,23,0,11)1(21)2(1)1(11,232132123233=======+-⎩⎨⎧=+-==-=-x x x v v v v v v u vu vx u x ix i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32,32,20)74)(2(0)74)(2()2(0)14154()2(:32122223-=+===+--=----=+---解得原方程化为解01415623=-+-x x x例:解方程根。

所以原方程有两个实数图像有两个交点。

函数从图像不难看出,两个如下。

,作图同解。

所以可设解:由于原方程与方程2,2222212+-==+-=--x y y x x x 的实数解的个数。

例:确定方程222=+-x x3、图像法的三个根是三次方程)可知,)()(由(06116,,541)5(6)4(11)1(623=-+-==++==+t t t z y x xyz zx yz xy z yx 2、因式分解法2、比较法♦ 欲证A>B,即证A-B>0(作差法)♦ 或A/B>1(作商法)3、分析法4、換元法(等量代换法)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由于即要证只需证要证证明:(分析法)αααααααααααα22222222cos cos 2,sin sin 2)cos (sin )()cos sin (22)cos sin (21cos sin +≤+≤+++≤+≤+≤+b b a a b a b a b a ba 得证则证明:设证明:(換元法)1)sin(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βααβαβααββ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a b b b a b a a ⋅>⋅>>-+>-+>,求证:、设,则、若02)1)(1())((1124、換元法(等量代换法)五、反证法21)3(,)2(,)1(都小于假设证明:反证法f f f 21)3(,)2(,)1()(2至少有一个不小于中,求证例:已知f f f q px x x f ++=原命题成立。

矛盾。

假设不成立,故与得即即则有)2()4()4(292211)3()1()3(293219)2(27229)1(212321392121242121121-2139)3(2124)2(211)1(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f q p f q pf6、放缩法(不等量代换法)♦ (1)欲证A<B ,先证A<C 且C<B(这是放大) ♦ (2)欲证A<B ,先证B>D 且D>A (这是缩小)♦ 放缩法)1()(011>∈-<->>-n N n a b a n b a b a n n n 且,求证:若例1121121)())(())((--------=++-<++-=-n n n n n n n n n a b a n a a a a b a b b a a b a b a 证明:。

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得证所以证明:由于nn n nn n n n 11114131413121312112111111)1(1122222--<-<-<-<=--=-<)1,(121312112222>∈-<+++n N n nn :证明例)(1(11(()(a b a b a b +♦ 放缩法常见的一些技巧:✓ 舍掉或加进一些项✓ 放大或缩小分子或分母.✓ 运用基本不等式 利用函数单调性7、构造法♦ 构造函数✓ 构造的函数通常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分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证明过程中用函数的单调性,函数值的范围,二次函数的判别式等.11111)(1)()111111()(()11()2a b a b ab a b a b a b a b a b ab +++++=++≥=+构造图形8、数学归纳法位置关系的证明♦ 1、平行的证法 2、垂直的证法 3、共线点的证法 4、共点线的证法 ♦ 5、共圆点的证法ABCDEFGADCG GADC EF AG AFEG FB AF FB GE FB GE GFBE //DCAG AG//DC DC EF EF,AG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且而且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又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证明: ADCG BE FG AB EG ABC CF BE AD ////,//则的中线,若直线是、、例:∆BC F E AF AE A /FE/:表示垂足。

求证、。

、线向另两角的平分线作垂例:从三角形一顶点PAFE F E PD PC D C BCD B PA PA P //求证:、交圆于、连接、交圆于割线作的中点,由作切线例:由圆外一点BCEFABCEF EBC B C A A C FEB CCAF AFC Rt A CAF FAI FEB AI AFIE //21)(2121219021902100∴∠=∠=∠-∠-=∠-∠-=∠∠-=∠∆∠-∠=∠=∠∴π则中,而在为直径)四点共圆(证明:♦ 圆内角定理:园内角等于它所对的弧与它对顶角所对弧的度数的和的一半。

♦ 圆外角定理:圆外角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差的一半。

例:设四边形ABCD 同时有外接圆和内切圆,证明两组对边上的切点的连线必互相垂直。

00000909018021180(2190(2190(E .=-=∠+∠=∠+∠∆∠-=∠=∠∆∠-=∠=∠⊥)(—相加得中)在中)在)垂足为只要证明,H连接、、、为各边上的切点分别、、、证明:设C A PFE PEF AHE A AHE PFE FCG C CFG PEF P HF EG EF H G F E DA CD BC AB ABCDEF GH P♦ 1、定义:判定三点或三点以上的点位于同一直线,谓之共线点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