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最全面,有结合考试原题,重现答题误区分析)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意境(整)

常见意象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是思乡的代名词 斜阳——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 西风——往往表达伤感、不平、惆怅等情感。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柳絮——表送别离愁 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竹—— 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 梅——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不畏严寒,品格高 洁,傲然独立、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等。 菊——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意境鉴赏规范语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意境宏 阔) 空寂、缠绵、婉转、朦胧;(清丽、隽秀) 幽静、幽美、淳朴、宁谧;(恬淡、静美) 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繁复) 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感伤、哀婉)
意象和意境例析
例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 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 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分析:意象,就是诗中包含了作者思想情感的 事物,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 、“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意境 , 则是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 成的艺术境界。 “缺月”等意象和“独”、 “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结合 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 这种氛围和 孤高自赏的形象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了 的艺术境界。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女词人。父亲 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深厚的士大夫 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 照18岁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金 石的搜集整理。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宋高宗南逃,重新 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 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 康。两年后,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 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 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 着动荡不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 州。 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定大家闺秀的 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 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常见的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
诗歌鉴赏 意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要点阐释:1、意象诗歌的意象,即诗歌中的形象。
“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诗中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描之人,就是客观之物“象”。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
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2、意境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即象——境——情。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
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
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诗词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 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 英。”诗人以饮露餐花 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 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 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 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 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 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 照泥沙”等诗 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 质。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 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 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鹧鸪鸟: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 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古诗中的 鹧鸪已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了。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 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 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闲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 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 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柳永《雨霖铃》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 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 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 满 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 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意象与意境 意境 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 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是 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 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就形成了“意境”。 意境是由若干形象(意象)构成的形象体系, 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 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 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 胜。”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意境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 ①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②什么图景; 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概括诗歌的 思想感情(或寄托了什么志向)。
例:(09全国卷II)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 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 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 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 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 意?
练一练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 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 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 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 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事件,关注环境。 ②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设计可以分以下几步: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概括形象 特点; (2)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 说解;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 点态度)
举例 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 歌》,试分析诗中所塑造 的人物形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
(第一步总写)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 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 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第二步根据诗句具体分析)“念”写 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出凄凉和 忧伤,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 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 哀。
练一练 《李清照· 点绛唇》中刻画了怎样的艺 术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 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诗歌的形象:意象和意境教学目标:1、积累意象意境的基础知识。
2、掌握分析意象意境的基本方法。
3、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重难点:1、掌握分析意象意境的基本方法。
2、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精讲点拨一、知识点指津(一)意象: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作者情感的物象。
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三)认知理解意象和意境例一: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参考答案】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意象,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春天,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例二: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寒食中寄郑起侍郎 [宋]杨徽之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注】写于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小官。
★纪昀称这首诗“情韵并佳”,诗歌的颔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赞赏。
颔联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用茂林修竹、淡淡的烟雾、缤纷的落花、稀疏的雨丝、近村远寺等描绘出一幅凄清幽寂的郊外风景图。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答:此诗描绘了一幅绚丽的初春景象图: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意境明净绚丽、恬静 优美(或营造了一个明净绚丽、恬静优美的意境氛围)(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定居草 堂后的愉悦闲适的心境,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步骤三)。
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 (2)宁静、宁谧、安宁、安详、祥和 (3)美丽、繁丽、绚丽、绮丽、优美、繁华、明媚、繁盛、明丽 (4)苍茫、苍凉、悲凉、辽阔、开阔、雄阔、雄浑、慷慨、激昂、热烈 (5)朦胧、素雅、素淡、淡雅、迷离、凄迷、凄凉、荒凉 (6)萧条、寂寥、冷落、清冷、暗淡、冷寂、萧索、肃杀、荒芜 (7)自然、纯朴、淳朴、清新 (8)空灵、渺远
4
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2)梅花: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3)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
(4)松柏:坚贞不屈的人格。
5
战争类意象(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1)楼兰: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2)羌笛:多见于唐代边塞诗。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意象,就是沾染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
意象的特点: 1.意象往往有丰富的内涵 2.意象都富有情感性
送别类(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叙写别后的思念)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

★意象作用
①借助意象(组合)营造氛围、环境或意境,以送别诗、 山水诗和边塞诗为代表。如 “枫叶荻花秋瑟瑟” ; “青海长云暗雪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②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③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 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④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咏物诗中较为 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 竹、梅、松、鹤、荷、平仲(银杏)、金风玉露(秋风秋 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
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 的无奈之情。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 散作乾坤万里春。
二、思乡类意象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牵挂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 笔法。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的月亮就不 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最后,给意象下个定义: 意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 3了解考查模式 4掌握答题步骤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 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夫泪 。
“分析形象意境”复习建议 1、重视积累,博闻、强识。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 象寓意、常见意境类型尽可能了然于心。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 “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 做题。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 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 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 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 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 积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 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 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
有哪些客观事物?
客观景物
雁 千嶂 落日
长烟
孤城 浊酒 羌管 霜
解读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感情。 “象”客观景物。
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 观景物。
(2)常见意象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是思乡的代名词 斜阳——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柳絮——表送别离愁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竹—— 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
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 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 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夫泪 。
意境(想象到的画面):
一幅(荒凉、萧瑟、肃杀)的边塞图
4、请选择角度,简要分析作者表达情 感的方法。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 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 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适当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 造,语言力求简洁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 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 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 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 为什么而“感伤”。
意境(想象到的画面):
一幅荒凉、萧瑟、肃杀的边塞图
(三)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 意象是细小的、具 体的单位,意境范 围大而抽象。
二、题型分析(景、境、情、 词、法)
1.这首(几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2.这首(几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 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 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湘山木落洞庭波,湘水连云秋雁多。 寂寞舟中谁借问,月明只自听渔歌。
问:《夜泊湘江》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问题:没有描绘画面,意境把握错误。
得分:0分
问题:画面描绘不准确,意境把握错误。
得分:1分
问题:画面描绘基本准确,意境把握错误。 得分:2分
问题:画面描绘基本正确,意境把握不全面。 得分:3分
规范格式:
A:该诗抓住(采用)……(意象列举) 等意象,给我们描绘了……的画面 (景),营造了……的氛围(境), 从而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 情(情)。
B: 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景), 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 图画)(境) ,表达了……的感情 (情) 。
阅卷重现
夜泊湘江 唐 郎士元
知识储备
酒、饮酒 羌笛 柳、折柳 月(残月、玉盘) 斜阳(夕阳、落日) 浮云
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 孤寂。边塞诗常恨、 寂寞思归。
伤离别,相留之意。
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 情。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落花(落红) 松 梅 菊 杜鹃(子规) 鸿雁、青鸟 舟
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喟叹和哀愁 坚贞高洁 高洁、隐逸 凄凉哀伤的象征 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漂泊之苦、思乡之情、离别之绪 傲霜斗雪,不怕挫折,纯净洁白
梅——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不畏严寒,品格高
鸿雁——代书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伤 感。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鹧鸪——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 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采薇——指隐居生活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 悲伤与激情。
(二)
意
作者的情感;
境
诗中所描绘的图景
(2)意境鉴赏规范语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意境宏 阔) 空寂、缠绵、婉转、朦胧;(清丽、隽秀) 幽静、幽美、淳朴、宁谧;(恬淡、静美) 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繁复) 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感伤、哀婉)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 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夫泪 。
方法探究
一、描绘画面
二、分析意境
夜泊湘江 唐 郎士元
湘山木落洞庭波,湘水连云秋雁多。 寂寞舟中谁借问,月明只自听渔歌。 问:《夜泊湘江》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秋风吹过,洞庭波起,湘江两岸群山树木凋零。湘江一路奔流 而来,放眼望去,似乎与云天相接,辽阔的秋空中一群大雁掠过。 营造了秋天空旷萧瑟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