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李愿归盘谷序》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及古代盘谷的位置;(3)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思;(4)理解并实践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厚意;(2)体会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2. 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与运用;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盘谷的位置及历史背景;2. 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3.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与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送李愿归盘谷序》全文及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韩愈及其作品《送李愿归盘谷序》;(2)介绍盘谷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3)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标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并与同学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2)探讨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总结盘谷的特点及作者对盘谷的赞美之情。
4. 重点讲解(1)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及用法;(2)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思路;(3)解析文中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选取文中段落进行仿写练习;(3)运用文中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地方。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文章中所蕴含的价值观;(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7. 课后作业(1)熟读《送李愿归盘谷序》全文;(2)整理课后笔记,总结学习收获;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送李愿归盘谷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送李愿归盘谷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友人李愿的一篇赠序。
韩愈借以倾吐他的不平之气,并表达他敬慕友人隐居生活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送李愿归盘谷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教学目标:1、翻译并知道文章主旨。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归隐文化。
教学难点:作者在写李愿所居所言的同时,也反应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背景简介:《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当时韩愈三十四岁,正在长安等候调官,仕途不顺。
本篇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反应韩愈此时心中抑郁不平之情。
二、文体介绍:本文是赠序文体。
古人临别常以诗文相赠,并以序叙说赠别旨趣。
赠序在唐初叶开始盛行。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应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有很高成绩。
以后人们所写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称赞、鼓励之词。
三、文本浏览:1、诵读正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鲜少( ) 旗旄( ) 才畯( ) 嗫嚅( )· · · ··便体( ) 轻裾( ) 黜陟( ) 趑趄( )· · ·· ··2、注意下面加点词语。
①通假辨别:才畯满前秀外而惠中· ·②古今异义:奔走于形势之途··③词类活用: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膏吾车兮秣吾马· ·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飘轻裾,翳长袖(使动用法)(飞舞着轻轻的衣襟,遮挡长长的袖子)②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定语后置)(这就是那些被天子欣赏、为当代出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③触刑辟而诛戮(被动用法)(触犯刑律而遭到诛戮)4、翻译下列句子:①道古今而誉盛德(说古道今,赞誉他的大德)②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送李愿归盘谷序 》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2、了解唐代知识分子对待人生、仕途的不同态度,3、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4、鉴赏文章巧妙地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和虚托的手法二、过程和方法1、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圈出难理解的词、句子。
2、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3、师生互动,解决相关疑难词语、句子,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以及作者的隐逸情怀课时 2过程:一、导语苏轼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
余亦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原归盘谷序》一篇而已。
”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苏轼做出这样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序言简介古代散文中,序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序也作叙或绪,是依条理叙述的意思,赠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朋友离别,送别者常会赠予对方一篇序,以表达惜别之情或勉励、祝愿之意,这就是赠序三、题解李愿是韩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详。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冬,韩愈在长安等候调官,因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
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
结着三段借李愿之口,运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古人在朋友临别时,常常赋诗为赠,“序”是阐述赠诗的缘由和意旨的。
本文末段“歌曰”以下就是赠诗。
歌辞极言隐居之乐,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俪而富于变化,流畅生动,和谐可诵,有一唱三叹的情致。
相传苏轼最爱此文,评价很高。
四、分析文章(一)自由阅读文章第一段,老师圈出重要词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意,推敲该词语的意思。
(一)、重要词语⑴太行之阳有盘谷(山的南面)⑵草木藂茂,(读音同cóng 聚集)⑶居民鲜少。
送李愿归盘谷序-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李清照的生平和代表作品;2.了解唐宋八大家的文学风格、特点及其历史地位,认识唐宋文学的演变发展;3.阅读、分析、欣赏李清照的散文作品《送李愿归盘谷序》,习作一篇简单的散文;4.增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感性认识;5.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兴趣,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李清照的生平和代表作品;阅读、分析、欣赏李清照的散文作品《送李愿归盘谷序》;•教学难点:理解李清照的文学风格及其历史地位。
三、教学方法活动导学法、情境导入法、阅读引导法、听说训练法、分析归纳法、思维启发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张贴图画,做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气氛。
•师生互动,提问唐宋八大家有哪些?李清照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哪一位?2.讲授(20分钟)1.李清照生平简介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和女性文学史上都有独特的地位。
李清照的作品涉及到词、曲、文三种文类,但以其散文最为著名。
李清照的代表作品有《如梦令》、《声声慢》、《醉花阴》等。
2.李清照的文学风格和特点李清照的文学风格以清新淡雅、气质高雅、自然真实的笔触为主。
李清照的文学特点有情感真挚、形象优美、语言简洁、自然流畅等。
3.《送李愿归盘谷序》的背景介绍和分析《送李愿归盘谷序》是李清照最具代表性的一篇散文作品。
此文体现了李清照对终南山和盘谷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她对时局的感慨和政治倾向。
3.阅读(20分钟)师生共同阅读《送李愿归盘谷序》,老师要进行适当的阅读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初步了解感知到李清照文学特点和情感表达。
4.欣赏(10分钟)1.同桌朗读,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们有听出这篇文章的特点、韵味和底蕴吗?2.以个人创作或组织小组合作方式,创作一个小段落,向大家分享你们所学到的对《送李愿归盘谷序》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欣赏。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的背景和意义。
1.1.2 掌握文中主要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1.1.3 领会文中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1.1.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送李愿归盘谷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序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20年),是为送李愿归隐盘谷而作。
1.2.2 课文翻译与解析:详细解读文中的词汇、语法和句式,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3 课文讨论:探讨文中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1.2.4 练习与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作者简介2.1.1 韩愈的生平事迹: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2.1.2 韩愈的文学成就:介绍韩愈的主要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课文背景2.2.1 盘谷:介绍盘谷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2.2.2 送别文化:探讨中国古代送别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分析《送李愿归盘谷序》在其中的地位。
第三章:课文翻译与解析3.1 课文逐句翻译: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
3.2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解释其表达效果。
3.3 句子结构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讲解句式变化和语法特点。
第四章:课文讨论4.1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4.2 文中人物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李愿,探讨其形象特点和思想内涵。
4.3 文化内涵解读:解读文中的文化内涵,如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功名利禄的看待等。
第五章:练习与作业5.1 练习题设计: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文内容和所学知识点。
5.2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送李愿归盘谷序》8

送李愿归盘古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2、鉴赏文章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的虚托手法。
3、品味文章瑰丽刚健、骈散结合的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教学难点:虚托手法和瑰丽刚健、骈散结合的风格。
一、复习文言知识点。
1、字音旗旄(máo)便(ián)体裾(ū)翳(ì)恶(wù)黜陟(chùhì)趑趄(īū)嗫嚅(nièrú)刑辟(ì)稼(gǔ)窈(ǎo)缭(iáo)徜徉(cháng áng)膏(gào)2、掌握每段重点词句(提示如下):第一段:阳盘旋第二段:进退疾道旗旄才畯便体惠中翳负恃美鲜怜恶理黜陟形势趑趄刑辟第三段:壮稼窈膏廓其有容缭徜徉二、研读文本第二小节思考问题1、第二段写了三种不同的人物,概括他们的特点?2、学生讨论并回答:三种人:⑴得意人←(名声昭于时)声名显赫←(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手握重权飞扬跋扈←(树旗旄,……夹道而疾驰)大讲排场←(喜有赏怒有刑)喜怒无常←(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不烦)养尊处优←(曲眉丰颊,……争妍而取怜)生活荒淫⑵闲居人←(穷居而野处……濯清泉以自洁)淡泊名利、无拘无束←(采于山……惟适之安)安闲自在←(车服不维……黜陟不闻)不问政事⑶奔走伺候人←(伺候于……奔走于……)趋炎附势厚颜无耻←(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卑躬屈膝懦弱猥琐←(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顽固迂腐3、作者对于这三种的看法?(学生讨论并回答)逃之(鄙弃)行之(肯定)恶之(厌弃)师: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并说出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性思维)生:还有愤懑和艳羡,对遇知于当世的那些大丈夫的羡慕。
4、最后一节中作者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真的是这样吗?“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生讨论,争辩,质疑(1)投影展示背景: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33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

第2课送李愿归盘谷序目标定位 1.通读全文,理解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结构,尝试着翻译全文。
3.了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背景探寻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
自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
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2.文学常识赠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惜别或勉励之辞。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便.体()②轻裾.()③翳.长袖() ④濯.清泉()⑤趑趄..()..() ⑥嗫嚅⑦刑辟.() ⑧膏.吾车()⑨秣.吾马() ⑩徜徉..()答案①pián②jū③yì④zhuó⑤zījū⑥nièrú⑦bì⑧ɡào⑨mò⑩chánɡyánɡ2.通假字①才畯.满前通________,__________②秀外而惠.中通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俊” 才华 ②“慧” 聪慧3.古今异义①居民鲜.少 古义:今义:②隐者之所盘旋..古义:今义:③是有命..焉 古义:今义:④奔走于形势..之途 古义:今义:⑤闻其言而壮.之 古义:今义:⑥维子之宫.古义:今义:答案 ①古义:少。
今义:新鲜。
②古义:徘徊,逗留。
今义:多指物在高空中来回飞行。
③古义:命中注定。
今义:有生命。
④古义:权势。
今义:目前的情况。
⑤古义:推崇,赞许。
今义:强壮(肥壮)。
⑥古义:屋舍。
今义:宫殿。
4.一词多义①之⎩⎨⎧ 太行之.阳有盘谷 友人李愿居之.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②而⎩⎨⎧泉甘而.土肥 列屋而.闲居 不可幸而.致也 ③阳⎩⎨⎧太行之阳.有盘谷 少年如日出之阳. ④幸⎩⎨⎧ 不可幸.而致也 而望幸.焉 ⑤鲜⎩⎨⎧ 居民鲜.少 钓于水,鲜.可食⑥所⎩⎨⎧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谁争子所.答案 ①的/代词,这个地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表并列/表目的/表修饰 ③山的南面/太阳 ④侥幸/宠幸 ⑤少/新鲜,鲜美 ⑥有指代作用/地方5.词类活用①武夫前.呵: ②穷居而野.处: ③膏.吾车兮秣吾马: ④粉.白黛绿者: 答案 ①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2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 文化背景资料:关于唐代社会背景、文人生活和思想观念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历史文化背景。
2. 拓展建议:
-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通过对比分析,总结韩愈散文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并撰写读后感。
- 组织学生进行唐宋八大家作品的比较阅读,探讨不同作者在表达方式、情感态度和哲学思想上的异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注重课堂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送李愿归盘谷序》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送李愿归盘谷序》是谁的作品吗?它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意义?”
展示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山水画或古代文人生活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作业反馈:
1. 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
2. 组织学生进行作业分享和讨论,让学生互相借鉴和交流,共同提高。
3.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4. 定期组织作业展览和评价活动,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3.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文本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作品背景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如PPT、交互式白板等)展示课文原文、注解和译文,便于学生对照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序:古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韩愈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后人说他的序文。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以后人们所写的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是赞许、勉励之词,已和序的原义有所不同,是为变体。本文末尾附有赠诗,应属前者。
以下情况读bì:君主恢复帝位(复辟)、授予官职(征辟);
以下情况读:开发建设(开辟)、驳斥,排除(辟谣)、透彻(精辟)、法,刑(大辟:古代指死刑)
以下情况读pī:通“劈”。
夹道/夹杂/夹袄/夹被/夹肢窝/夹枪带棒jiā/ jiā/jiá/jiá/gā/jiā
以下情况读jiā:从两旁钳住;两旁有物限制住,在两者之间;搀杂;
⑤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作者是用一首古体诗来表达的。这首诗唱出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它进一步描绘了盘谷的土地肥沃,盘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盘谷的地势险阻而幽深。结尾的三句话“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愿望。
足将进而趑趄:犹豫不前;
口将言而嗫嚅:欲言又止的样子;
触刑辟而诛戮:法律;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意动,以为……有气魄;
维子之宫:是;
乐且无殃:灾祸;
膏吾车兮秣吾马:涂油脂;喂;
从子于盘兮:跟随。
2.解释、区别“从”的含义:
从子于盘兮:跟从;
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通“纵”,缔结盟约;
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听从;
沛公日从百余骑《鸿门宴》:使跟从;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依傍、依靠;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从事、参与;
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通“纵”,缔结盟约;
是又以军法从事《教战守策》:处理,处置;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听从;
问所从来《桃花源记》:介词,由。
3.感悟思考:
①作者笔下的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课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备课时间
教学要求
和目标
1.了解序文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4.对照手法运用。
教学重点
和难点
1.作者在描述隐士所居的盘谷可爱的同时,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
理;
2.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具
教学步骤
备注
(一)、背景扫描:
(二)、语言文字:
正音:
藂茂cóng鲜少xiǎn旄máo翳yì便体pián
轻裾jū黜陟chù zhì趑趄zī jū嗫嚅niè rú稼gǔ
刑辟bì膏车gào秣马mò
拓展运用(判断下列加点字读音是否相同):
复辟/征辟/辟谷/辟邪/辟谣/辟头/大辟/开天辟地/精辟透彻bì/bì/pì/bì/pì/ pī/pì/ pì/ pì
以下情况读jiá:两层的衣服(夹袄、夹被);
以下情况读gā:腋窝(夹肢窝).
便宜/便嬖/便佞/便宜行事/大腹便便pián/pián/piánbiàn/pián
以下情况读biàn:方便、轻捷;
以下情况读pián:轻盈;肚子肥大的样子;封建统治者所亲近宠爱的人(便嬖);善辩(便佞:善于花言巧语的人);即就
(三)、层次梳理:
盘谷简介——特点、谷名由来
↓声威显赫的显贵
三种人物——高洁不污的隐士
趋炎附势的官迷
古歌收束——祝福友人
(四)、文本探究:
1.重点字词:
太行之阳有盘谷:山南水北,此处指山的南面;
草木藂茂:聚集;
居民鲜少:少;
谓其环两山之间:通“为”,因为;
宅幽而势阻:居,地理位置;
隐者之所盘旋:盘桓,留连、逗留。
则树旗旄:名词作动词,树起;
罗弓矢:排列、分布;
夹道而疾驰:排列在道路两侧啊;
才畯满前:通“俊”,才俊;
道古今而誉盛德:称赞;
清声而便体:轻盈;
飘轻裾:使……飘动;衣服的前后襟;
翳长袖:掩映、遮蔽;
列屋而闲居:一排排房子;
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把持权利;
车服不维:束缚;
黜陟不闻:官员的提升与降职;
奔走于形势之途:地位、权势;
⑶瑰丽而刚健的语言:文章描写三种人,极力形容,各具情状,
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②文章开头一段写盘谷得名的缘由,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什么样的作用?
通过介绍盘谷的社会和地理环境,强调盘谷是隐者盘旋的好去处,将人和地两相联系起来,点明送别的题旨。
③在第二节,作者陈述了哪三种人、分析作者对他们的态度。作者描写的这三种人,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⑴得意人(用力于当世者)——逃之(鄙弃)
⑵闲居人(不遇于时者)——行之(肯定)
⑶奔走伺候人(不择手段的干谒者)——恶之(厌弃)
第一和第三种人实际是和第二种人进行对比,突出隐者思想行为的高尚。
④最后一段中歌词的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紧扣第一段,赞扬盘谷的景物,紧扣第三段,赞扬了归盘谷的李愿,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另一人系隐士。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⑥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⑴对比:第二段中,有显贵权势与趋炎附势的逐利之徒的对比,
也有安适无毁的隐士与以上两种人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寓褒贬于形态刻画之中,寄爱憎于鲜明对照之中。
⑵虚托手法:第二段并非李愿之言,而作者运用虚托手法,借
李愿的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作者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声势显赫的大官僚和追求功名利益的无耻之徒,同时,既赞扬了李愿的归隐,歌颂了他的高风亮节,又避免了溢美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