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视的调节机制及其矫正原理(一)

合集下载

老视是怎么回事?

老视是怎么回事?

老视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老视的病理病因,老视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老视病因*一、发病原因1.年龄与调节老视的实质是眼的调节能力的减退,年龄则是影响调节力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调节即眼的屈光力的增加,是通过晶体的塑形、变凸来实现的。

而晶体在一生中不断增大,因为赤道区上皮细胞不断形成新纤维,不断向晶体两侧添加新的皮质,并把老纤维挤向核区。

于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晶体密度逐渐增加,弹性逐渐下降。

晶体的塑形、变凸是通过晶状体囊(主要是前囊)来介导的,晶体囊的弹性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睫状体由于纤维组织缓慢积蓄而肥大,晶体亦逐渐加大,虽然目前尚不知晶体悬韧带有何年龄性改变,但睫状体和晶体的互相接近必然影响晶体悬韧带的张力。

在人生的早期,人眼的调节是很大的,约为15.00D~25.00D,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下降,每年大约减少0.25D~0.40D的调节量,这样到了40岁左右,眼的调节力已不足以舒适地完成近距工作,“老花”在这些人中开始出现,到了50岁左右,调节力更低,大部分都需要矫正了。

Hofstetter早在50年代就提出了年龄与老视关系的经验公式: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临床上最常引用)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2.与老视出现相关的其他因素老视的出现是由于调节不足,老视发生的时间可早可晚,因人而异,与上述的每个人所拥有的调节幅度有关。

当人们所使用的调节力在其调节幅度一半以下时,才感觉舒适并能持久注视,若所需调节力大于调节幅度的一半以上,则易出现老视症状。

例:某人调节幅度为3.50D,此时他需要阅读40cm距离的书籍,他能否舒适阅读?分析:因为阅读40cm书籍时,需要的调节力为2.50D,若要舒适阅读,他必须拥有2倍于所需调节力以上的调节幅度,即5.00D,而他此时的调节幅度却为3.50D,理论上讲,若想阅读不疲劳,最多付出调节幅度的一半,即1.75D,所以阅读所需(2.50D)的另外0.75D,只能给予+0.75D的阅读附加镜了。

老视验配--相对调节法

老视验配--相对调节法

老视验配——相对调节法老视验配的一个原则就是保留一半调节幅度作为储备,即增加或减少调节的能力相同。

这说明合适的阅读附加镜位于调节幅度线的中点,使负相对调节(NRA)和正相对调节(PRA)相等。

负相对调节(NRA)和正相对调节(PRA)的测量就是在辐辏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双眼同时增加或减少调节的能力。

我们通过测量相对性调节来检验初始附加镜是否合适,并通过测量结果来对初始的阅读附加镜进行修正和平衡。

由于调节的放松比起调节紧张更为不易,因此在测量过程中必须先NRA(负相对性调节)即双眼同时加正镜片,这样使调节减少(放松),然后再做PRA(正相对性调节),即双眼同时加负镜片,使调节紧张。

两者次序不能颠倒,若先做PRA后由于调节紧张,不易放松,会影响测量结果。

在测量过程中,由于要不断询问患者视标是否清晰,所以视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太小的视标患者看不清,而太大的视标则不易辨认模糊,所以一般选择患者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作为检测视标,以保证患者既能看清视标又能较快反应模糊变化。

一、检查步骤1.准备工作(1)综合验光仪上放好被检者的远距矫正度数,并放上试验性阅读附加度数。

(2)将近距离阅读卡放在40 cm处(33 cm处或根据实际需要设定),照明良好。

(3)调整好近用瞳距,确认双眼均无遮盖。

2.操作步骤(1)指导被检者注视近距离阅读卡上比最佳视力大一行或两行的视标。

(2)先做NRA(负相对性调节)即双眼同时加正镜片(以+0.25 D为增率)直至被检者首次报告视标持续性模糊。

(3)记录增加的正镜度的总量。

(4)将综合验光仪中的度数重新调整到原先的度数。

(5)确认视标为清晰。

(6)开始做PRA(正相对性调节),即双眼同时加负镜片(以‐0.25 D为增率)直至被检者首次报告视标持续性模糊,记录增加的负镜片度数的总量。

(7)记录:NRA/PRA=+2.25 D/‐2.25 D。

[举例1]某编辑,女性,51岁,主诉戴镜看近模糊,在黄昏或光线不足时尤为明显,摘镜看近较为清晰,但麻烦,给工作带来很多不便,自己平时戴近视眼镜多年。

浅谈老视验光的检查方法(1)

浅谈老视验光的检查方法(1)

浅谈老视验光的检查方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的老视验配方法已不能满足追求高品质的消费者。

老视是由于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硬化,晶状体囊膜弹性下降,悬韧带松弛时,晶状体不能很好的借弹性回缩,从而导致了调节力的下降而引起的。

本文将讨论两种老视精确验光的方法。

【一】调节幅度法调节范围与年龄的增加成反比,调节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每年大约减少0.25~0.4D的调节量。

以下公式描述了调节幅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调节幅度(AMP)(amplitude of accommdated) 经验公式:A最大= 25.0-0.40×年龄(岁)A平均= 18.5-0.30×年龄(岁)A最小= 15.0-0.25×年龄(岁)当人们所使用的调节力少于拥有的最小调节幅度的一半以下时,才会感到舒适并能持久阅读。

若所需调节力大于最小调节幅度的一半以上,就会出现老视症状。

故Add的计算方法为:Add=1/工作距离(单位:m) - 0.5Amp(最小调节幅度)检查步骤:1.被检眼矫正成正视眼。

2.计算/测量调节幅度(Amp)3.测定习惯的阅读距离4.计算Add:Add = 1/工作距离-0.5AMP5. 根据完全矫正度数和附加度插片试戴6. 在习惯的阅读距离处阅读,排除不适可能。

将阅读物移近眼,再移远眼。

远离眼不行,减正度数;移近眼不行,加正度数。

调节幅度有三种方法精确得出:[举例1]某人,年龄52岁,他平时的阅读距离为33cm,请计算其Add。

①Amp=15-0.25×52=2.00D②调节需求=1/0.33m=3.00D此时调节需求与不满足最小调节幅度的一半,故需要加入Add来协助患者持久、舒适的阅读。

③Add=1/0.33m -0.5×2.00D=2.00D【方法二】推进法原理:通过移近视力表刺激晶状体产生调节,当出现模糊点时,即为调节近点。

检查步骤1、将仪器调整为近用瞳距2、正视眼不加镜片,屈光不正眼加完全矫正度数镜片。

老视怎么办 老视的治疗方法

老视怎么办 老视的治疗方法

老视怎么办老视的治疗方法老视怎么进行治疗随着年龄增加,晶体核逐渐硬化,晶体的可塑性及弹性逐渐减弱,故调节功能逐渐减弱,大约在40 ̄45左右,近距离工作或阅读就发生困难,这种由于年龄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称为老视。

导致老视的原因,是因晶体核硬化与睫状肌功能减弱所致,每个人随年龄的增长,调节力都会减弱,然而,在近视眼的病人因近视力好,除去远用眼镜其老视可以代偿,远视眼的病人,除去远用眼镜则近视力更差。

老视是客观存在的,只要配合适近用(阅读)眼镜可以解决看近困难。

1.凸透镜矫正凸透镜矫正老视的原理:补偿晶状体调节力的不足从而达到矫正老视的目的,这其中包括传统的单光(单焦)镜以及最近几年出现的双光(双焦)、渐变多焦镜。

(1)单光镜单光镜是所有矫正方法中最简单普及的一种方法,它只适用于近用。

(2)双光镜双光镜可以为患者同时提供远、近视力,但是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

远视欠矫或者近视过矫的情况,在配镜之后就会发生中间的视力模糊,从而致使患者很难得到所期望的视觉质量。

(3)渐变多焦镜渐变多焦镜,是通过同一个镜片上不同的区域看到近、中、远距离的物体,它很好的解决了双光镜造成的中间的视力模糊问题,是目前为止比较理想的矫正老视的方法。

它在保证了清晰近视力的同时,还保证了良好的中远距视力。

但是框架眼镜的镜片和角膜的顶点有一定的距离,致使高度数镜片有一定的放大率,容易使配戴者有一定的不适和眩晕感。

目前还在研究的液晶衍射镜希望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2.手术矫正虽然通过手术矫正老视并不十分完善,但随着手术技术不断研究和进步,手术方式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手术部位不同可分为角膜屈光术、可调节的晶状体(IOL)植入和晶状体摘除手术以及巩膜屈光术。

老视的饮食保健要如何进行1、果汁蛋奶:苹果1个,芦柑1个,鸡蛋1只,牛奶200毫升,蜂蜜10毫升。

苹果肉切成小丁,芦柑与苹果小丁同放入榨汁机中榨取汁。

牛奶倒入锅中,中火加热至接近沸腾时倒入打匀的鸡蛋糊,临近沸腾时离火。

老视眼的矫正

老视眼的矫正

⽼视眼的矫正⼀、学习⽬标当完成本单元的学习后,能够:了解⽼视眼的形成机理、临床表现及矫正原理。

掌握⽼视眼的矫正⽅法。

⼆、操作步骤(⼀)⼯具试镜架、试镜⽚箱、远视⼒表、近视⼒表、检影镜、交叉圆柱镜、阅读材料:报纸、杂志。

(⼆)⽅法之⼀1.⾸先进⾏远视⼒检查,测定远屈光状态,并依前⾯所述程序进⾏验光、矫正。

2.戴上矫正屈光不正的试镜,测其调节幅度(绝对调节⼒):(1)近点尺法:1)遮盖⼀眼,先右眼,后左眼依次单眼进⾏。

2)将近点尺的视标(或以近视⼒表代之)由远逐渐缓慢近移,令其注视该视标(或近视⼒表中0.6视标)直⾄视标开始模糊,再后移少许,复⼜清晰,记录尚未发⽣模糊的最近距离,(⼈⾓膜项点量起)该距离是为近点距离(m),其倒数即为调节幅度,亦即其所拥有的绝对调节⼒。

如调节近点距离为20Cm,则其调节幅度为1/0.2(m)=+5.00D。

3)如被检者调节⼒较弱,可加⽤适度凸球⾯透镜,重复2)继将所测得的⼈⼯近点距离倒数值减去加⽤的凸球⾯透镜镜度,即为该眼的调节幅度。

例如加⽤+2.00D后,测得近点距离为25cm,则其调节幅度为1/0.25(m) -(+2.00)=+2.00D。

(2)远视⼒表法:1)遮盖⼀眼,先右眼,后左眼依次单眼进⾏。

2)注视5m远处视⼒表1.0视标。

3)在试镜架上放⼊凹球⾯透镜,逐增度数,直⾄视标开始模糊,此时所加⼊的凹透镜镜度即为该眼调节幅度。

(3)也可直接利⽤Hostetter公式推算调节幅度。

调节幅度=15-年龄× 0.25。

3.询问其配镜⽬的,以了解其近⼯作距离,计算该⼯作距离的调节需求。

如被检查者为阅读⽤,阅读距离为33cm,则知需⽤1/0.33=+3.00D调节⼒。

4.以第3项中计出所需⽤的调节⼒-1/2调节幅度即为其近附加值。

5.如有屈光不正,则须再补加上屈光不正的矫正镜度。

例如:经屈光检查为正视眼,查其调节近点为33cm表明调节幅度为 +3.00D,询其⼯作阅读距离为33cm,即需1/0.33=+3.00D调节,所以近附加值为:+3.00D-1/2×3.00D=+1.50D。

老视的生理机制

老视的生理机制
调节力与年龄呈线性关系
随年龄而下降的调节幅度示意图
原有的屈光不正状态
远视→调节需求更大→较近视出现老视早→戴角膜接触镜比戴框架可能出现老视晚
1
近视→顶点距离、负透镜棱镜效应减少阅读调节需求→较远视出现老视晚→戴角膜接触镜比戴框架可能出现老视早
2
0
0
0
0
近距离精细工作者(习惯较近的用眼距离)比从事远距离工作者出现老视早
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
Helmholtz(赫姆霍兹)理论:晶体在一生中不断增大,因为赤道区上皮细胞不断形成新纤维,不断向晶体两侧添加新的皮质,并把老纤维挤向核区(主要发生在晶状体前段)。于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晶体厚度及密度逐渐增加,弹性逐渐下降。晶状体的塑形、变凸是通过晶状体囊(主要是前囊)来介导的,晶状体囊的弹性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Schachar(沙查尔)理论:人眼调节是通过晶状体悬韧带牵拉其赤道部来增加晶状体直径得以实现的,晶状体赤道部直径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睫状体与赤道部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有效收缩距离减小,从而调节幅度下降,出现老视。
相关因素
年龄与调节 原有的屈光不正状态 用眼习惯 身高 地理位置 药物的影响 其他影响因素
年龄与调节
老视的实质是眼的调节能力的减退,年龄则是影响调节力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调节能力呈线性下降。调节即眼的屈光力的增加是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悬韧带松弛和晶体的塑形、变凸来实现的。
老视发生的调节机制
人生早期:约15.00~25.00D 儿童时期开始随年龄增大,调节力也逐渐下降,每年大约减少0.25~0.40D 年龄与老视关系的经验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临床最常引用) 平均调节幅度=18.5-0.3*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 视近时所使用的调节力小于其调节幅度一半以下时,才感觉舒适并能持久注视

老视的矫治方法分析

老视的矫治方法分析

老视的矫治方法分析摘要:老视指的是身体出现的一种自然衰老的现象,在医学上称之为老视。

正常情况下,40多岁以后就会有近距离阅读障碍,尤其是在昏暗条件下、清晨时分更为突出,而且这种情况还会随年龄增长而加剧,形成老视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大。

本文对老视的矫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从而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视;矫治方法;外科治疗;配镜引言老视是人体衰老的一种自然现象,并不一定要等到老年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40岁以后,眼球的晶体会慢慢的变硬,同时睫状肌的收缩功能也会下降,这就是眼球衰老的表现,也就是老视。

40岁以后20年左右,老视程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明显。

因此,一些人在40-45岁的时候就会患上老视。

然而,至今仍无统一的理论依据。

1老视的原因由于人的年龄越大,眼部的年龄越大,眼睫状肌肉的调整能力就越差,近视眼也不能免俗。

由于病因不同,这两种疾病并不能互相抵消。

出现近视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用眼过度等,会造成眼轴变得很长,而角膜的曲率也会变得很大,这样就会使平行光线无法精准地对着视网膜,从而造成视觉上的模糊。

而老视是因为人的年龄越大,对睫状肌的调整就越差,所以才会出现视觉上的混乱。

因此,任何一个年龄较大的人,都有可能患上老年病。

无论是中年或老年,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要尽快到正规的医院进行全面的体检,以确定是否存在其他的眼科疾病以及与之有关的其他系统的疾病,之后再进行验光,根据自身的情况,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还要注意身体的卫生,这样就可以获得一种健康的视觉快乐。

老视是一种常见的不良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出现恶化的现象。

另外,如果病人用眼过度,也会引起老视的程度加重。

2老视的外科治疗老视的外科治疗,根据晶体结构的调控机理和老年视病性周期学说,可划分为巩膜型、角膜型和晶体型三种类型。

巩膜类型包括:巩膜扩大、射频技术等;角膜类型包括:角膜成形术,激光切割,以及眼底移植等;晶状体治疗方案包括:屈光晶体剥离加聚焦IOL,晶状体剥离加可调后房IOL,激光晶状体改性和注射IOL。

老视验配范文

老视验配范文

第五章老视验配第一节老视与调整一、老视的定义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近点移远,年龄相关性的视近困难称为“老视”。

随着年龄增长,眼调整力量渐渐下降,从而引起患者视近因难,以致在近距离工作中,必需在其静态屈光矫正之外另加凸透镜才能有清楚的近视力,这种现象称为老视(Presbyopia)。

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不是病理状态,也不属于屈光不正,是人们步人中老年后必定消灭的视觉问题。

二、老视的机制正常眼睛注视5m 以外远距物体时,调整完全放松,所注视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当物体移近时,要想使得物体也成像在视网膜上,就需要眼球的总屈光力增加,眼球就是利用了晶状体的调整变化力量,依据所注视物体的远近来调整屈光力,这就是调整。

调整力的大小取决于注视物体离眼球表面的距离,等于该距离(以米为单位)的倒数。

远点:在调整完全静止状态下,眼睛能清楚聚焦的最远点,称为远点;正视眼的远点在无穷远处; 近视眼的远点在眼前某一距离;远视眼的远点在眼球后(虚点);近点:在眼处于最大调整时,所能清楚聚焦的最近一点,称为近点;正视眼和近视眼的近点均在眼前其一距离,远视眼的近点在眼球后更远处。

远点和近点之间的距离称为调整范围,远点和近点(单位为屈光度时)两者的差,称为调整幅度,调整幅度即为眼球所能产生出来的最大调整力。

如下图,当正常眼睛注视眼前40cm 距离的视标时,所需的调整就是2.50D;当注视眼前25cm 的视标时,调整就是4.00D;当注视5m 以外的视标时,调整就近乎为零。

经典调整理论认为:调整是通过眼内晶状体外形的转变而实现的。

如图2 所示,当调整放松时,眼睛聚焦在远点,此时睫状肌松弛、悬韧带紧急,晶状体呈扁平状;当调整时,睫状肌收缩并向前内移动,悬韧带松弛,削减了对晶状体的牵拉,使晶状体外形变凸,增加了屈光力。

晶状体外形的转变主要发生在晶状体的前外表。

年老后可因睫状肌的收缩力下降,囊膜的弹性下降,基质成分硬化及可塑性下降,在视近调整时,晶状体的外表不能到达预期的弯度,因而不能产生预期的焦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视的调节机制及其矫正原理(一)
【关键词】老视调节机制矫正原理
老视是正常人的生理性衰老过程在眼部的表现之一,通常40岁以后出现老视现象,而50岁以上几乎所有人都摆脱不了老视的困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多地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老视患者期望着眼科医师为他们提供有效的矫正方法。

本文拟就有关老视的调节机制及近年来一些矫正方法的原理、手术方式作一综述。

1调节机制
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不是病理状态,也不属于屈光不正1]。

调节机制与老视的矫正二者密不可分,关于调节机制,国外许多学者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不同的假说。

1.1Helmholtz假说1885年Helmholtz提出了眼睛调节的生理机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人眼视远时,悬韧带具有一定的张力;而当视近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张力下降,晶状体借弹性回缩,中央前后径增加,导致屈光力增大。

老视是由于年龄增长,晶状体硬化,晶状体囊弹性下降引起的,当悬韧带松弛时,晶状体不能很好的借弹性收缩,所以调节力下降。

这是目前广为接受的老视调节机制理论。

1.2Schachar假说Schachar等在近10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认为晶状体悬韧带分3部分,即前部、赤道部和后部悬韧带。

人眼在调节时,睫状肌收缩,前后部悬韧带松弛,赤道部悬韧带紧张,晶状体赤道部直径变大,移近巩膜,而中央前曲率半径减小,即晶状体中央弯曲度变陡,屈光力增加。

老视调节幅度的丧失则是由于晶状体赤道部直径每年增长0.02mm,而巩膜无明显变化。

因此,睫状肌与赤道部之间的距离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有效收缩距离减小,从而调节幅度下降2]。

1.3其他学说
1.3.1Donders(1864):老视眼是由于睫状肌的变弱。

1.3.2Fincham(1937):老视眼是由于晶体纤维的增生,使晶体皮质压迫晶体核,导致晶体的调节反应能力下降,晶体囊并没有改变。

老视眼是晶体对睫状体收缩反应下降或者消失。

1.3.3新学说:晶状体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丧失团结功能是引起老视的主要原因3]。

2老视的矫正
关于老视的矫正,佩戴框架式凸透镜以补偿调节力的不足是最经典有效的传统方法。

近年来根据有关老视的调节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矫正方法。

2.1眼镜矫正
2.1.1渐变多焦点镜片原理:渐变多焦点的主要特征是:在镜片上方固定的视远区和镜片下方固定的视近区之间有一段屈光力连续变化的过渡区域,该镜片区即称为渐变区。

在该区域,通过镜片曲率半径的逐渐变小而达到镜片屈光力(度数)的逐渐增加。

渐变多焦点镜片为单片镜,上方的视远区和下方的视近区屈光力固定,基本无明显相差存在,渐变区域连接了上下2部分,渐变区域的中间部分称为“渐变槽(通道)”,为视觉的可用部分,渐变槽从视远部分逐渐增加屈光力至视近部分。

渐变多焦点眼镜需要有经验的验光师进行准确眼配,另外患者的适应期较长。

尽管它为老视患者提供自然、方便和舒适的矫正方式,但仍难以满足患者在各距离都看清楚,变形散光也是其难以克服的问题2]。

2.1.2MonovisionMonovision(MV)是用普通单焦点接触镜(CL)矫正主视眼视远,非主视眼视近来矫正老视的一种方法。

也有用交叉MV以主视眼看近而非主视眼视远。

MV成功是基于两眼间的模糊抑。

理想的MV双眼清晰视力范围应等于单眼之和,不受另一只眼模糊影像的干扰,MV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尽管有的学者开始探讨通过屈光手术以MV方式矫正老视的可行性,然而MV主要是通过CL实现的。

2.2人工晶状体矫正
2.2.1新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新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具有2个及以上的焦点,既可以用来视
近也可以用来视远,使患者获得清晰的远、近视力。

以往曾使用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中央部分屈光力较周边部高而用于视近,周边部屈光力低而用于视远的缺陷,术后远、近视力易受患者瞳孔大小及晶状体偏位的影响,术后效果不理想。

而现在使用的AllerganArray新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采用独特的多焦光学部设计,弥补了这一缺陷。

新型AllerganArray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直径为6mm,材料为第二代可折叠的硅凝胶,晶状体襻的材料为挤压型PMMA。

采用独特的多焦光学部设计为环带渐近变焦型,前表面有5个同心环形带,1、3、5带为视远,2、4带为视近。

50%的光线分配给视远,37%的光线分配给视近,而13%的光线分配给过渡区域。

由于每个区带的非球面屈光、改进的区间连接,可提供远中近的焦距和良好的深度感,多焦点的过渡是平稳而且相互融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