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精)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

的 荤 菜 ; 醯 是 醋 , 醢 是 肉 酱 , 借经 ; 肴 馔 , 指 鱼
如 稻 粱 , 读 史 味 如 肴 馔 , 诸 子 百 家 ,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而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
百 草 园
在作者心目中百草园还是一座怎样的园子呢? 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喜欢百草园吗?为什么?
又味肉味 读
极品之如 经
有。 类 醯 味
味
总 起 来 的 意 思 是 读 书 既 是 生 活 所 必 需 ,
人物介绍(鲁迅)

人物介绍(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代表作有《呐喊》、《仿徨》、《朝花夕拾》、《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
鲁迅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但他仍热爱学习。
1902年留学日本,在日本的东京弘文学院里学医。
他想拯救像父亲那样的病人,不被庸医医治而去世。
而真正让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上课播放的幻灯片里边,中国百姓看见被日本绑来的国人被杀害,却无动于衷,目光呆滞,愚钝。
这深深刺激了鲁迅,拯救一个人的身体远没有拯救一个人的精神重要!就这样,鲁迅为了拯救国人的愚钝,唤醒国人,他拿起了文艺的武器,疗救国民精神上的创伤。
鲁迅在1918年,参与新文化运动,1919年参与五四运动,他都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封建,旧制度。
1936年,鲁迅因病逝世,在其葬礼,宋庆龄、蔡元培、茅盾等人都参与了扶灵。
也显示了对鲁迅先生的尊敬。
鲁迅是文化的巨人,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鲁迅的精神与事迹,时至今日仍被大家铭记。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
浙江紹興人。
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我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作家。
本文選自魯迅的小說集《吶喊》。
這篇小說是以一個人力車夫如何處理撞倒一個老女人的「小事」,表現出人力車夫和「我」的不同反應。
這件「小事」使「我」內省,「教我慚愧,催我自新」,所以這件小事對「我」來說,其實是大事。
小說通過人力車夫在撞倒人後,勇敢地承擔責任的敘述。
歌頌了車夫正直無私的品格,批評了「我」的自私心理,表現「我」嚴於自我解剖的精神。
一件小事魯迅我從鄉下跑到京城1裏,一轉眼已經六年了。
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2,算起來也很不少;但在我心裏,都不留甚麼痕跡。
倘要我尋出這些事的影響來說,便只是增長了我的壞脾氣,──老實說,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卻於我有意義,將我從壞脾氣裏拖開,使我至今忘記不得。
這是民國六年3的冬天,大北風颳得正猛。
我因為生計4 關係,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
一路幾乎遇不見人,好容易才僱定了一輛人力車,教他拉到S門5 去。
不一會,北風小了,路上浮塵早已颳淨,剩下一條潔白的大道來,車夫也跑得更快。
剛近S門,忽而車把上帶著一個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個女人,花白頭髮,衣服都很破爛。
伊6從馬路邊上突然向車前橫截過來;車夫已經讓開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沒有上釦,微風吹著,向外展開,以致兜著車把。
幸而車夫早已有點停步,否則伊定要栽個大觔斗,跌得頭破血流了。
伊伏在地上;車夫便也立住腳。
我料定這老女人並沒有傷,又沒有別人看見,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誤了我的路。
我便對他說:「沒有甚麼的。
走你的罷!」車夫毫不理會,──或者並沒有聽到,──卻放下車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來,攙著臂膊立定,問伊道:「你怎麼啦?」「我摔壞了。
」我想:我眼見你慢慢倒地,怎麼會摔壞呢?裝腔作勢罷了。
這真可憎惡。
車夫多事,也正是自討苦吃,現在你自己想法去。
鲁迅的时代背景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
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
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
《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日关系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暴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鲁迅人物简介

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 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 说 《 狂 人 日 记 》 。 此后 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 余篇,并 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 年 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 Q正传》在《晨 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 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 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 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 年代中期,参与创办 《 莽 原 》 周 刊 、 《 语 丝 》 周 刊 和 文 学 社 团 末 名 社 。 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 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 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 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 头 》 、 《 译 文 》 等 重 要 文 学 期 刊 。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鲁迅简介

l 鲁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生平和创作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鲁迅文学常识介绍

鲁迅文学常识介绍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名为周樟寿,字端木。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文学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鲁迅的作品以揭示社会黑暗、批判封建制度为主题,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风格、思想内容、题材选择等方面都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
其次,鲁迅的作品以小说为主要创作形式,并以《狂人日记》、《阿呆的故事》、《孔乙己》、《药》等作品为代表。
他的小说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
鲁迅的小说语言简练、直观,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篇章。
第三,鲁迅的散文作品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散文以《狂人日记》、《野草》、《呐喊》等为代表,其中《野草》是他的最重要的散文代表作之一、鲁迅的散文以真实、深刻地观察现实为主要特点,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愚昧,对于民众的苦难和命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此外,鲁迅的文学创作也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尤其是俄国文学。
他研究过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吸收了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思想内容,对中西文化的交融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将西方文学观念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社会起到了强烈的批判作用。
他对封建主义、父权制度、旧民族主义等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的不满和愤怒。
他以独特的批判视角,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和主张。
鲁迅的作品以其犀利的批判眼光和深入人心的内容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成为中国现代思想的重要代表。
总之,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鲁迅的生平简介

鲁迅的生平简介鲁迅的生平简介相信大家对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都不陌生,那么,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鲁迅的生平简介,供大家阅读参考。
鲁迅的生平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
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1至10岁1881年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
1886年入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
誉其小而灵活也。
1888年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逝世,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因为妹妹。
”11岁至20岁1892年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
以比目鱼对寿先生的独角兽。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
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
《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
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1893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1896年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逃 撞 捐
躲避被卖 不愿二婚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总结: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 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 “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 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 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
小说的定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
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 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 说 三 要 素
情节
人物
环境
小说的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情节的作用: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段
语言、肖像、行为、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正面、 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的作用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 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 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写祥林嫂在 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 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 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这就揭 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 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 题。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祥林嫂
1、肖像描写
(4)动作描写 提问:文中同样用了很多
的动作描写,是以“祥林嫂再到鲁镇”这 部分为例说说表现祥林嫂什么样的心理?
她讪讪的缩了手 难为情 心怀希望
转了几圈,疑惑 的走开
受着 描写脸色
描写语言 描写空碗
展示残酷的社会遭遇 显示贫穷的经济状况 描绘惨痛的人生经历 揭示沉重的心理压力 暗示悲惨的命运结局
(1)文中共几次写到了祥林嫂的肖像?
三次
肖 像 描 写
脸色 两颊 眼睛
第 1次 第 2次 第 3次 衣着 精神 饰物 状态
肖 像 描 写
精神 衣 着 脸色 两颊 眼睛 饰物 状态 第1次 青黄 蓝 顺着眼 白 第2次 青黄 无血色 有泪痕 蓝 消 瘦 渐或一轮 竹 破 第3次 黄黑 不 堪 消尽悲哀 竹 红 顺着眼 白 乌 白 乌 较好 不精神
白 篮 碗 麻木 竿
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 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 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 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 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 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 已是濒于死亡。
小说的环境
1、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时间、地点、景 起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2、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物,
一、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写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卖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 叙 手 法
再写祝福景象及我的感受
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A: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维护自我尊严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 —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问:死前问我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B: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这种抗争的实质 是什么?
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
《祝福》创作于1924年,后收
入作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20 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 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 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 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 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 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 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 流弊和余毒.
捐 门 槛—— 分外有神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行 问有无灵魂—— 忽然发光
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一丝希望
总结肖像描写的作用:
表现人物的质朴、善良、温顺与 勤劳,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 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 向灭亡的过程.
2. 语言描写
(1)自述阿毛之死(找一生读)
提问: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写?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 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作者简介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 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 《呐喊》、《彷徨》、《故事新 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又 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 《野草》。《祝福》是鲁迅的小 说代表作之一,也是鲁迅第二个 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鲁 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精神,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 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 如阿Q、闰土、祥林嫂、孔乙己等。
的人、冷酷的人和自私的人,是一 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 上增加痛苦。 ——丁玲
?
谁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 谁是元凶???
<二>鲁四老爷
分析鲁四老爷形象要注意
语言(六次语言描写) 行为(两次皱眉) 侧面描写(书房)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 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
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
眼睛。
——鲁迅
找眼睛
论特点
安分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初到鲁镇—— 顺着眼 顺着眼, 再到鲁镇—— 眼角带泪痕 讲阿毛故事—— 直着眼
善良的祥林嫂
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 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 ——亚里士多德
小结:概括祥林嫂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 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 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 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 踏、遭迫害、受鄙视甚至于被封建礼 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
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 (2)与柳妈的对话(找一生读) 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 (3)与“我”的对话(找一生读) 展示了其矛盾心理 说明希望彻底破灭
3.细节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 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 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 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 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竹竿比 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狼狈不堪、身 心疲惫、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