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合集下载

国家关于急救知识普及的政策

国家关于急救知识普及的政策

国家关于急救知识普及的政策急救知识普及政策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水平,保障国民生命安全、提高国家紧急救援能力,我国制定了全面普及急救知识的政策,推动急救技能的全面普及和应用。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当前,我国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普及率有待提高,大部分人对急性病情和伤害处理知识了解不足。

面对突发状况时的急救能力匮乏,容易导致病症恶化和不必要的生命损失。

为此,制定急救知识普及政策旨在提高全体国民的急救意识和技能素养,实现急救技能的广泛应用,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健全的急救体系。

二、政策措施1. 教育主体责任:将急救知识纳入教育体系,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等教育,逐步普及急救教育。

中小学阶段将开设相应课程,并组织急救知识竞赛和演练活动,提升学生急救技能。

高校鼓励设置医学急救类专业,培养专业急救人才。

2. 公众培训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急救培训体系,通过医院、红十字会等渠道开设常规培训课程,向社会公众提供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推广救生和急救设备的正确使用。

3. 常规宣传与推广:组织开展全国性急救日、急救宣传月等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媒体开展急救知识的宣传推广。

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应用等渠道,向大众普及各类常见病、常见伤等症状,提供详细的急救处理方法,提高公众对急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4. 奖励和激励机制:建立急救知识普及工作的奖励和激励机制,鼓励医务人员、急救志愿者等积极参与急救知识普及活动,为其提供相关职业发展、荣誉表彰和培训机会,提高他们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5. 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加强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将紧急救援与急救技术相结合,培养专业急救人员和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质量,减少人员伤残和生命损失。

三、评估与效果制定急救知识普及政策后,将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对急救知识普及率进行定期统计和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修订和完善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和普及,预计全国范围内急救意识和技能普及率将显著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将明显加强,人员伤亡和生命损失将大幅减少。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院前心肺复苏(CPR)是一种急救技术,旨在在心脏停止跳动时恢复血液循环和呼吸,以维持生命功能。

它是一项关键的急救措施,可以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给予患者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尽管CPR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但是其普及程度和实际应用仍存在一些挑战。

在中国,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仍然相对较低。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每年有数十万人因心脏骤停而死亡,而这些死亡案例中只有极少数接受了CPR。

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相关知识和培训。

许多人对于如何正确进行CPR缺乏了解,不知道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应该如何采取行动。

另一个问题是心肺复苏的培训资源有限。

目前,CPR培训主要集中在一些医院和急救机构,而公众很难获得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缺乏公众的意识和参与也是一个问题。

很多人对于心脏骤停的认知有限,甚至对于普通人来说,骤停是一个陌生和可怕的词汇。

当有人遭遇心脏骤停时,周围的人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或者不敢采取行动。

这导致了许多本可以通过CPR挽回生命的案例被浪费掉。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在学校和社区开展CPR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意识和参与。

一些地方政府还在推动CPR培训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服务范围,使得更多人能够接受相关培训。

技术的进步也为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提供了新的机会。

一些手机应用程序已经开发出来,可指导普通人在紧急情况下进行CPR。

这些应用可以提供实时的指导和反馈,以确保CPR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一些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也已经在公共场所得到普及,使得普通人在紧急情况下更容易获得相关设备和指导。

尽管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但是随着相关措施的推进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CPR的普及程度将会得到提高。

我们应该加强公众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大众对于CPR的意识和参与,不断提升院前心肺复苏的质量和效果,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国内外公众院前急救培训现状及我国院前急救培训展望

国内外公众院前急救培训现状及我国院前急救培训展望
视 公 众 的 院前 急 救 。澳 大 利 亚认 为社 区急 救 知 识 教 育 和 志 愿
者 培 训 是 提 高首 援 能 力 的 关 键 , 把 对 志愿 者 1 其 0h左 右 的培 训认 为 是急 救 车 服 务 中心 的 培 训 任 务 之 一 1 2澳 大 利 亚 接 受 ], 过 培训 的公 众 占 5 E O 1 。据 日本 某 急救 中 心调 查 , 阪 府 地 7 7 大 区内 16 高中除 l 9所 6所 外 , 进 行 了急 救 普 及 教 育 (2 ) 均 9% ,
解 放 军

o 9. 6 4 o 2 ( B)
N“7 J (^ 7 、 2 PJA
・ 3 ・ 9
国 内外 公 众 院 前 急 救培 训 现 状 及 我 国院 前 急救 培 训 展 望
蒲 晓煜 , 马 静, 席淑 华 ( 第二 军 医大 学长征 医院 护理 部 , 海 2 0 0 ) 上 0 0 3
对 公 众 院 前 急 救 培 训 问题 上 规 定 , 察 、 机 、 防 队 员 、 警 司 消 大 中学校师生都必须接 受心肺 复 苏和现 场抢救 、 自救 的 培 训 , 要 求 1 3以上 的公 众 学 会 院 前 急 救 【 。并 且 , 国在 公 众 院 / 美 前 急救 的 培 训 方 面 对 培 训 承 担 机 构 、 织 上 也 有 着 明 确 的 规 组 定 和 要 求 。美 国 的考 试 标 准 是 根 据 美 国 国 家 医 疗 救 护 员 注
2 我 国公 众 院 前 急 救 培 训 概 况
随 着 我 国经 济 的 发 展 , 国 的 急 救 体 系 在 不 断 完 善 , 我 自 2 o世 纪 8 O年 代 以 来 , 国 便 十 分 重 视 公 众 的 院 前 急 救 培 我 训 , 且也 取得了显著成效 , 仍有待完善 。 而 但 2 1 急 救 知 识 普 及 不 足 据 报 道 l ,0 7年 北 京 市 每 10 . 】 20 5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院前心肺复苏(CPR)的普及已经成为了全民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CPR是指在心跳和呼吸停止的情况下通过人工操作维持供氧供血,尽可能延长生命,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的一项紧急救护措施。

本文将从普及现状和相关问题等方面进行介绍。

目前,CPR技能已经广泛普及,并成为社会各界重视的话题。

首先,各地纷纷推出有关CPR的宣传活动,如早教中心、学校、社区、医院等单位定期进行CPR培训,在公共场所醒目位置摆放CPR宣传手册等。

其次,大多数医院和救护车都配备有专业CPR人员和设备,能够在患者病情危急时快速进行急救措施,将患者安全送往医院治疗。

同时,各大互联网平台也加入到CPR的宣传中来。

例如,许多知名医生都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开设了专栏,专门普及CPR技能。

另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各大医疗机构,推出了“乘车救护”项目,通过手机轻轻一扫,就能够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心肺复苏资深志愿者,为特定人员提供院前急救服务,并提高公众对CPR培训和应急救护的认知度和热情度。

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虽然CPR技能已经广泛普及,但是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人们缺乏意识,意识不到CPR技能的重要性,缺乏应急意识,导致在病患出现病情危急时漠不关心、束手无策;二是针对不同群体的CPR应用还不够精准。

例如,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与青年人有所不同,CPR的操作方式也有所区别。

此外,许多医学知识晦涩难懂,缺乏系统的CPR培训和指导,导致大多数人对CPR技能的把握程度不高;三是学习质量和培训方式不一,培训标准和操作技巧相差较大,导致CPR技能的执行效果参差不齐。

三、进一步推广与完善的建议针对CPR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应急服务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急救协作机制,实现协同救护。

此外,应针对不同群体推出针对性更强的CPR应用方案,在CPR操作规范和流程等方面进行修订和优化。

另外,提高CPR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重视实践训练环节,提高人员救治能力和执行效率。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现状及对策建议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现状及对策建议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现状及对策建议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公众自救互救不仅是一种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更是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具体体现。

然而,目前我国公众自救互救的普及现状还有待提高,亟需采取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目前公众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较低,很多人对火灾、地震、溺水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不熟悉,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对公众的安全教育,推广相关的自救互救知识。

可以通过开展应急演练、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制作宣传教育资料等形式,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其次,公众自救互救技能的培训普及还存在不足,很多人缺乏相关技能的训练和实践机会。

对于这一问题,应加强学校、社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场所的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培训。

可以通过引入消防安全教育课程、举办急救培训班、设立体育健身活动等方式,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供公众学习和实践。

再者,公众自救互救的普及也需要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

目前,智能手机普及率较高,可以充分利用手机APP等网络平台进行公众自救互救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可以开发相应的应急救援APP,提供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指南和实时救援信息。

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提高公众获取安全知识和应急资源的便利性,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此外,政府在公众自救互救的普及工作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公众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惠民政策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应急救援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为公众提供更可靠的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现状不容乐观,但通过加强安全教育、推动技能培训、借助科技手段和加强政府支持等措施,可逐步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为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我国公众现场急救技能普及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公众现场急救技能普及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公众现场急救技能普及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作者:孙晓霞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01期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国民寿命延长,老龄化严重;人群流动性增强,活动空间扩大,各种突发病症不断出现,各种意外伤害事故不断发生,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卒中;交通事故、火灾、水灾、地震等。

在这其中,有多少人等不到120到达现场就失去了生命,有多少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身体留下了残疾!因此,普及公众现场急救技能是客观必要的。

关键词:公众;急救;必要性;普及;问题一、普及公众现场急救的必要性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的人数超过27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的人数超过150万;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因交通事故受伤每年有20多万人。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普通公民进行急救培训后,可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死亡率,对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作用。

在现有的急救体制下。

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不到百分之一,我国成功抢救率不足百分之一。

120到达现场的时间是10到20分钟。

而美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高达10%,抢救成功率接近30%。

欧美国家急救车到达现场时间是4到6分钟。

数字或许是枯燥的。

但分量是足够的。

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水平有待提高。

全民急救的普及教育已成为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关统计显示,猝死等急症约70%发生在家中,25%发生在其他场合,仅有5%发生在医院内。

猝死在医院以外各种场合的病人,65%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35%死于发病后15分钟至2小时。

现代医学证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分钟,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分钟。

由于许多突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在行车途中、工作场所、居家环境等。

如果现场的“第一目击者”能够立即实施正确、基本的紧急救护,可争取到最宝贵的抢救时间,极大地降低院前死亡率和伤残率。

我国民众初级心肺复苏术(CPR)知信行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众初级心肺复苏术(CPR)知信行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众初级心肺复苏术(CPR)知信行现状及对策研究目的深入了解我国民众心肺复苏术(CPR)技能的知信行现状,并给出相应对策。

方法设定自行问卷方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国内大中小城市及不同地域的农村人口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我国城市调查结果总体明显好于农村(P<0.05),但不管城市或是农村居民对CPR的知晓情况均不理想,所以我国民众对CPR技能的知信行总体水平较差。

但经调查统计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均具有较高的学习CPR 的意愿(城市居民97.9%;农村居民95%)。

结论我国普及初级CPR势在必行,而普及的前提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大力的支持,在此前提下依照课题组设计的严密实施方案逐步达到普及。

标签:初级心肺复苏术;CPR现状;对策研究心肺复苏术(CPR)是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以人工呼吸替代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但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不仅是自主呼吸和心跳的恢复,更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1]。

据基础理论研究,脑实质缺氧10 s脑电位开始变化;缺氧>90 s脑细胞可完全丧失一切电活动。

总体来说,大脑缺血缺氧超过4~5 min即可遭受不可逆的损伤。

且心脏复苏每延迟1 min,存活率下降3%。

所以,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是时间。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和国际心肺复苏联盟发布的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肺复苏患者的“生存链”提出了“4早”重要环节,更是体现了时间对于复苏的重大意义:①早期识别和启动紧急医疗服务系统(EMS);②早期进行CPR;③早期以除颤器进行电除颤;④早期由专业人员进行高级生命支持。

初期心肺复苏的重大意义在于,CPR必须从意外发生的即刻就开始进行,且要求施救者能够给予患者正确的、连续的操作,将对患者的抢救起到决定性的意义。

因此,组织动员全民进行互救,普及初期心肺复苏术对于呼吸循环骤停患者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医疗急救培训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医疗急救培训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医疗急救培训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一、公众急救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 培训组织管理松散
▪ 从事急救普及培训的机构繁杂,效率不高。国外从事 急救普及培训的组织主要由心脏协会(如美国心脏协 会)、麻醉与重症监护协会承担对公众的急救培训; 红十字会、救生协会和某些相关的志愿者组织也参与 急救培训。我国开展急救培训的起步较晚,最初开展 急救培训工作的是红十字会。
▪ 随着社会生活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定期对教材内容进 行修改革新。
我国医疗急救培训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二、普及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发展趋势 ▪ 规范急救培训技术
▪ 建立专门的技术委员会对各类向公众普及的急救技术进 行循证医学研究并和国际标准接轨,遴选出针对普通人 群使用、安全有效的急救技术;制定我国急救培训技术 指南,从根本上推动急救普及技术的研究、创新与发展。
二、普及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发展趋势
▪ 统一急救培训教材
▪ 由卫生部制定统一教材,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专 业和普及人群进行教材的分类、分级管理。除基础生 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创伤生命支持等常规 的课程外,还应着重加强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 难,火灾、踩踏伤、核生化及恐怖事件等社会灾难以 及一些采矿等特殊行业意外的应急避险逃生、紧急医 学救援课程。全面提高普通公众和医疗专业人员对各 种灾难的的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加强高危岗位人群如 矿工、警察等职业安全素质。
我国医疗急救培训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二、普及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发展趋势
▪ 加快急救立法工作
▪ 法律应明确普通国民在急救 培训中的义务与责任。对此 发达国家的法律都有明确规 定。例如德国政府法律明确 规定:公民有进行急救的权 利和义务,每个成人必须在 当义务兵或进行7年的急救义 务工作中选择其一。公民在 考取驾照前、参加运动协会、 获取猎人证前必须经过16小 时的急救培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摘要】据了解,由于急救知识的普遍缺乏,我国民众在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往往自救和互救能力低下,这也造成了很多完全能够避免的人身伤亡。

针对这一情况,通过综合分析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培训结果不如人意。

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

【关键词】公众;急救知识;普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

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也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1]。

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近年来在急救知识普及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使公众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急救水平甚至是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2]。

1 普及急救知识的意义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 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8 min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下降为1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10 min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

因而“4 min”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

急救强调的是速度,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报到赶抵现场平均约需10min,这正是心搏骤停、人工复跳的“黄金时间”[3]。

但由于我国部分公众急救意识较差,对自已能否正确运用急救知识缺乏自信,害怕承担后果,缺乏救死扶伤的精神和责任感,急救意识的淡漠让很多生命贻误了宝贵的抢救时机[1]。

大多数人除了消极等待急救医生的到来而别无他法,而部分人不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在意外事件中因为搬运不当等导致伤者“第二次伤害”。

所以急救知识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

2 国外急救知识普及情况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西方国家首先建立了现代心肺复苏理论和技术体系; 1956年ZOLL应用电除颤成功抢救了一例心室颤动的患者, 1958年美国Peter Safar证实了口对口人工呼吸优于“压胸抬臂通气法”; 1960年Kou-venhove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胸外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

口对口呼吸法,胸外心脏按压,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构成了现代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

1961年Safar更进一步将CPR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高级生命支持( 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4]。

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急救技能中的核心内容,有研究证实,在普及CPR知识的欧美国家,每天有100多人幸免于死。

由第一目击者进行CPR的有效率为66·67%,而事故发生后由医生进行CPR的有效率仅为5·28%,充分证实了“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早施行有效CPR的重要性[3]。

急救培训在欧美、日韩等国家都得到了积极地推行。

2003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发生在院外的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患者中, 95%来不及到医院救治而死在院外。

美国西雅图King县, 19972001年在医院外12 591例心跳骤停的急救中4 681人(37% )心脏骤停时无他人在现场,该类病人存活率为零,而其余有他人在场的患者经第一目击者行CPR抢救后送医院救治,大多数都复苏成功。

西雅图King县是美国SCD 预防的模板和示范社区。

其复苏成功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全社区的参与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对公众进行CPR知识普及教育培训;在公共场所配置非医务专业人员使用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4]。

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 医学急救知识通常被政府列入常规教学课程, 如美国已有5 000 万人接受过专门的心肺复苏初级救生培训 (CPR-BLS); 法国主张消防员能进行较CPR- BLS 更多的救护[5]。

在国外的调查中显示,学校除了将一般急救纳入教学之外,还已经拓展到心里急救,以应对突发事件及暴力因素[6]。

3我国急救知识普及情况及现存问题3.1我国急救的历史:中国的急救医学事业起步并不晚,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

本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参照前苏联急救站的体制,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专业急救机构--急救站,由医务人员担任现场急救。

急救站担负城市居民危重急症和意外事故的急救功能为社会所肯定,也为民众所需要,它成为中国人民卫生保健事业的一部分并做出了贡献。

1980年,国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的文件。

指出了急救医学工作对于国家建设和人民健康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其性质和任务;对建立健全急救站组织,从以院外抢救为主的急救站到医院建立急诊科等作了一系列的规定。

同时成立了中国急救医学研究会,加强了急救机构、急救医学工作者的联系和学术交流。

它有力地促进80年代改革开放形势下急救医学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我国急救医学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即第二阶段[7]。

后来我国多个城市相继建立了急救站,我国急救医学的学术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公众的普遍急救意识还不够强,而我们也因错过了最佳时间而丧失了一条又一条的生命。

3.2 我国急救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重视急救知识的培训工作。

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也是现代医疗健康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

2001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民航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等15个部委办联合发文《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救护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普及率的目标;北京市政府也要求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前使北京市民接受急救培训的比例达到1/60,而参加奥运会的志愿者必须经过急救技能的培训[8]。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对“120”医疗急救电话的知晓率和急救一般知识的了解非常匮乏。

而对美国旧金山院前急救系统的调查发现,那里的急救知识十分普及,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患急病时应拨打“911”国内统一的呼叫号码[9]。

有学者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急救知识培训的认识不够,缺乏职业的急救教育部门和队伍,教师未受过系统的正规化的训练,教学方法、教材、训练器材不规范。

4问题与对策我国目前急救普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4.1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

当面临突发事件时,大多数人都是旁观,而真正会实施现场急救的人极少。

为此,改善急救知识的宣传途径是很重要的,有学者支持要把急救知识融入学前教育,把急救知识列入义务教育,把急救知识纳入岗前培训来加大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10]。

4.2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

在国外和我国香港特区,急救知识普及工作都是由经过专业训练、并且持有教师资格的急救培训导师承担,这些导师必须随时了解国际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经过一定时间必须接受有关部门的再培训、资质认证后再重新上岗。

而目前我国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统一的培训模式和完善的管理机制[1]。

为此政府建立专业的急救知识培训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4.3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

公众急救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心肺复苏和创伤的急救,较少涉及其它如中毒、中暑及常见急症发作时的家庭急救等方面知识,培训内容比较单一片面。

我认为,对在校学生的急救培训更有效果,因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未来的希望,学生掌握能力较强。

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医学急救知识通常被政府列入常规教学课程,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相关知识教育。

课堂教学的方式也最为有效,掌握的知识也更多[11]。

4.4培训结果不如人意,很多成员经培训后并不敢真正实施现场急救,而有些成员经培训后,虽然实施了抢救但知识掌握并不牢固。

据调查,急救培训中,二次培训效果明显优于一次培训者。

但在二次培训中仍有许多问题:如清除呼吸道异物,约有35. 94% (23/64)的受训者仍是先开放气道后清除异物; 判断意识是否存在,大声呼唤同时伴随拍打双肩用力过猛,有的用力摇晃患者,容易造成患者的二次损伤;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波动,约有29名受训者只触摸12 s后即判断心跳停止;评估复苏效果时,部分只做了4个循环(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呼吸算一个循环)或多做了12个循环等等。

而三次培训的合格率又比二次培训的要高,故应进行反复多次定期培训以提高熟练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进行了二次培训后测试存在的问题也将在以后的再次复训中加以改正[12]。

5结果在6年零3个月的研究期间,在1254例病例中276例被列入研究,并进行了标准化和分析。

病例平均年龄为59岁(范围: 14 ± 91岁),其中215名患者为男性( 78 %)。

心脏骤停急救后经过6个月的观察期, 137例存活( 50 %),其中119人神经系统预后良好( 87 %)。

总体而言,死亡的139例中位生存期4.5天(范围: 45分钟± 145天)。

在139例死于6个月的观察期内的病例中, 133并发不同程度神经系统损害,其中位生存期4天(范围: 1 ± 145天)。

6例无神经系统损害而死于观察期内的病例,中位生存时间为34天(范围: 17 ±134天)。

5小结综上所述,由于急救措施有待规范以及普及不够,我国的心脏骤停急救成功率不到1%,低于全世界的2%,而美国的拉斯韦加斯州更是已经高达74%.当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都会放置心脏除颤器等急救设施,“而且法律规定18岁的青年都要学会急救,急救知识灌输到了公众。

”为此,提高公众的急救普及意识有着很大的意义,加大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急救培训,从而提高我国第一目击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目录摘要 (5)前言 (5)我国急救知识现状 (6)2.1典型事例 (6)2.2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到1% (6)3、急救技术的发展前景 (7)4、结论 (7)5、参考文献 (7)浅谈我国急救知识综述摘要本文综合讲述我国急救知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由于急救意识不高,全民急救知识普遍缺乏,我国人民在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自救知识缺乏和互救能力缺乏,造成很多完全能够避免的人身伤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