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化】沙龙的演变与法国大革命
什么是沙龙

对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龙的报刊文章,乃至定期举办的美术展览 会等等。沙龙在法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17世纪上半叶,许多封建主在宗教内战结 束后,来到巴黎和凡尔赛投靠国王。他们 聚集在沙龙里高谈阔论,为了显示自己的 特权地位而在服饰礼仪、言谈举止等方面 力求高雅,谈论的大多是文学艺术,因而
逐渐形成了一种虽然矫揉造作、但优美典
雅的贵族语言。
• 17世纪的沙龙常举办于贵妇们的内室中。她们往往身穿精致的
内衣坐在床上,宾客只限于少数作家和艺术家等名流。18世纪
的沙龙从内室转移到客厅里,扩大了交往的范围,成为学者和
艺术家等上流社会精英的社交场所,使他们获得了一个自由的、 至少也是逃避现实的空间。
• 到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关闭了沙龙,摧毁了上流社会的
• 17世纪,沙龙在纯洁法语和发展文学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为作家们提 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是新观念的发源地。沙龙作家的创作被称为贵族沙龙 文学,其中小说按体裁可以分为田园小说、历史小说和心理小说。田园小
说的代表作是杜尔菲的《阿丝特莱》(1607—1627),叙述牧童塞拉东和
牧羊女阿丝特莱的爱情故事,实际上体现了贵族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女 小说家斯居代里的历史小说《居鲁士大帝》(1649—1653)和《克雷莉娅》 (1654—1660)借用历史传说来叙述当时名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描写英雄 美人的悲欢离合。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1678)描写夏尔特尔
法国大革命与欧洲政治及文化的变革

法国大革命与欧洲政治及文化的变革法国大革命是欧洲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在欧洲政治和文化的变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次革命虽然发生在法国,但是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法国国界,影响着整个欧洲甚至世界历史的发展。
本文就法国大革命与欧洲政治及文化的变革加以阐述。
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和起因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背景是法国18世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危机。
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兴盛,落后的封建经济和制度逐渐成为了束缚法国发展的瓶颈。
此外,人民生活的贫困和巨额的军费开支也使得政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这些问题的累积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
法国大革命的起因是1789年5月5日,召开的有代表的三级会议。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解决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开展宪政改革。
但是国王路易十六并没有采纳成立宪政的建议,导致了代表们的愤怒和抵制,最终开启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二、法国大革命的主要事件及其影响法国大革命从178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799年,期间发生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
其中最重要的几个事件包括:1. 1789年的巴士底狱事件这是法国大革命的开端,也是人民起义的标志。
巴士底狱事件是由于人民不满当时的封建统治而发生的起义和矛盾爆发。
起义者们将国王的军事基地——巴士底狱攻占并释放所有被关押的人们,被视为开启法国革命的导火索。
2. 1789年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正式发布。
这份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提出了一个不同于封建制度的新社会秩序。
宣言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自由、平等和博爱”。
3. 1792年的第一次法国共和国成立1792年9月21日,第一次法国共和国正式成立。
这预示着法国大革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代表了欧洲历史中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
从此,法国将不再是一个君主制国家,而是变成了一个民主国家。
这些重大事件对欧洲政治和文化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法国大革命的理念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激励了其他国家的革命斗争。
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背景与国际影响

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背景与国际影响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它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还在文化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背景、在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变革以及对国际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背景在法国大革命前,法国的文化生活比较封闭,它的传统艺术与神学哲学知识,都是垄断性的,只有少数的知识分子可以接触到。
文化层面的贵族和平民社会之间的差距也是相当大的。
当时的法国社会中仍保留着旧的贵族文化体系,而近代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与进步理念却一直得不到传承和发展。
这样的社会背景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和进步。
此外,启蒙运动和它的理性精神,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启蒙运动强调科学与理性,反对旧的神权与世俗体系,尤其是教会对思想的控制和压迫。
对于法国大革命来说,启蒙运动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反对旧的封建社会的习俗与体系,着重强化了人的自由、平等、博爱和少数异国的尊重。
二、法国大革命在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变革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文化领域也经历了重要的改革和变革。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创造力和进步意义的文化人才,包括文学作家、哲学家、音乐家、画家等等。
1.文学作家法国大革命前后,文学作品的主题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以散文、小说、诗歌等形式,表现了民众要求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
著名的文学家如:卢梭,《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民对政府的权利。
德伏申,《红轮》中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
但是,文学作品在法国大革命前后的鲜明差异,不仅仅是技法和思想的差异,更是从传统叙事技法和意识形态的中解放出来,表现一种全新的创造和表达风格。
2.哲学家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哲学基础主要以笃信上帝和尊重传统为主。
伏尔泰创运动,揭露教会的荒诞教义和封建思想,推崇自由思想,启蒙思想的批判精神催生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如孟德斯鸠、洛克等。
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成为许多国家立宪制度的基础。
洛克理论赋予了民主和自由的价值基础,对法国大革命的形成也有深远影响。
法国大革命 ppt课件

•反对封建专制和 天主教会 •主张开明君主执 政,强调自由平等
伏尔泰
——启蒙运动泰斗
1778年5月12日,伏尔泰不住地咯血,体温 急剧上升。他糊里糊涂,竟把一种药效显著的镇 静剂--阿片酊全喝下去了。三个神甫趁他昏迷 之际闯了进来,待他稍为清醒后,问他是否承认 基督的神圣。伏尔泰一听见“基督”“神圣”这 两个字眼,他勃然大怒,做了个惊人的动作撑起 病体,愤然地推了神甫一把,说:“让我安静地 死去吧! ”
大革命前夕法国的
病根在哪?Why?
材料1、18世纪末,法国的工场手工 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 采矿业、
冶金业奢侈品工业和纺织业最为发达。在 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对外贸易额也大幅增 长,1716~1789年出口额增加了大约 154%。但是,法国陈旧的制度严重束缚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专政王朝为解决财 政危机,日益加重对金融界和工商业的盘 剥和勒索,动辄封闭银行;国内关卡林立。 此外,行会制度、贸易垄断制度也很盛行。
初期 打击反 法同盟
-正义的
后期 对外掠夺 和侵略
-非正义的
在初期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解除了法国 的外来威胁,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并传播了资产阶 级革命思想;后期演变成为非正义的军事侵略战争, 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课堂小结
封建专制
(根本因素)
人启蒙权思缺想 失
(催化剂)
三级会议
(导火线)
材料2、法国的宫廷内,国王及其家属和贵族们穿 着华丽而阔绰的服装,整天成群结队地恣意游乐, 穷奢极欲。当时,有的贵族常常在自己的客厅里 开设赌场。贵族们花费了大量金钱,用在漂亮的 马车、盛装的仆从、打猎、款待、戏剧等娱乐方 面。虽然他们都拥有大量地产,有丰厚的收入, 但还是入不敷出,包括国王的兄弟,都负债累累。 路易十六夫妇更是挥金如土。政府财政常常入不 敷出,1788年,政府收入有503亿里弗尔,但支 出却需要629亿里弗尔。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及其影响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及其影响1789年7月14日,法国人民在巴士底狱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后来被称为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使得法国从一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同时也在整个欧洲及其殖民地引起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及其影响。
一、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建立在法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领域长期矛盾累积的基础上的。
从经济上看,法国贵族阶层与中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法国经济的衰退导致广大人民生活贫困而且落后,失去了传统的生产和消费市场。
从政治上看,法国国王和贵族阶层的独裁统治及其官僚机构腐败使广大民众的尊严和权利被践踏,法国民众对现存政治制度的不满和反感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
从精神文化领域看,启蒙思想和新兴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涌现,使法国民众开始崇尚自由、平等、人民主权和民主这些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基础性内容。
从长远看,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也是因为欧洲的历史与生态背景造成的。
在欧洲历史上,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和发展,社会的不平等、不自由、内耗和灾难已经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痛苦地缠绵,这些社会乱象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素。
可以说,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有其必然性,是现代国家的产物。
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深远,它赋予了欧洲社会新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识,有以下几方面:1.政治影响: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欧洲威权主义制度被彻底打破和平稳过渡首要的标志。
法国大革命中实现的宪政宪法、市民社会和政治民主制度成为现代国家发展的法制和制度标准。
2.文化影响:法国大革命中启蒙思想与民主理念的扩散、攻击和辩论使得欧洲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启示认识到了自由、平等、公正、民主等民主价值,加速欧洲思想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人民大众的民主、法制和文化自觉。
3.社会影响:法国大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推动了社会历史变革的进程,加速了各国社会民主化和工业化。
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革

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革法国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不仅彻底颠覆了法国旧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而且也影响了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
本文将从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革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解析。
一、政治制度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制度变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宪政、共和、帝制。
1.宪政阶段在1789年召开的“三级会议”上,代表们宣布成立了国民议会,并制定了一部《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这标志着法国宪政时代的开始。
随后,国民议会制定了1789年宪法,将三权分立的贵族立法机构废除,建立起代议制国会,并使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合并于众议院。
1789年宪法的颁布,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它不仅扫除了法国封建时代的腐朽政治体制,而且促进了法国现代化的进程。
2.共和阶段1792年,外国的干涉和国内的政治危机,导致法国政局的动荡和混乱。
这一年,法国颁布了第二次宪法,否定了君主专制和等级制,真正建立了代议制的共和国。
在这个阶段,法国政治制度的变革趋于完善,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逐渐加速,在欧洲范围内掀起了思想和政治的浪潮。
3.帝制阶段1804年,拿破仑成立帝国,结束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共和和革命政治。
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政治制度的变革方向从宪政、共和转向集权化和专制化。
总之,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制度变革,使这个国家由封建专制向现代民主转型。
在此过程中,法国建立了代议制国家机构,形成了法定的权利与自由,为法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变革法国大革命不仅在政治、经济层面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带动了法国社会的文化革命。
1.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勃朗宁、卢梭等的思想传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他们反对神权和君主专制,提倡理性和民主,促进了新思想的兴起。
2.语言文字的改革法国大革命给予了法语的中心地位,将法语确定为官方语言,还制定了一些语言文字的改革措施,如一律使用姓氏,用于商务和金融的词汇等。
这些措施为法语成为世界语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法国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
沙龙: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女性教育的重要场所

沙龙: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女性教育的重要场所曾咏柳(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6)[摘要]沙龙作为各种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交流传播中心,在启蒙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沙龙女主人作为沙龙的组织者,是整个沙龙的核心人物。
沙龙的场所由女主人提供,宾客和话题由女主人决定,女主人甚至对当时男性的事业及社会地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作为沙龙中的倾听者和协调者,她们通过观察和倾听沙龙中的讨论提升思维能力和礼仪修养,通过和有识之士沟通交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识与能力。
女主人们通过沙龙这一媒介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对法国语言、文学和思想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揭开了女性社会角色的新篇章。
同时,沙龙作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女性教育的重要场所,促进了法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沙龙文化;法国启蒙运动;法国女性;女子教育[作者简介]曾咏柳(1982—),女,湖南邵东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法系讲师,主要从事法国教育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48-0017-04[收稿日期]2021-09-16德娜·古德曼在《法国启蒙运动文化史》中指出:“法国启蒙运动文化史同时也是男女平等的历史,因为它挑战了把智力活动当作男性专有才能的观点。
启蒙文学界主要的活动是文雅谈话和书信,最能对其进行说明的社交机构是巴黎沙龙。
”[1]沙龙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7世纪传入法国,18世纪进入鼎盛时期,19世纪慢慢衰落。
沙龙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交场合,成为启蒙思想传播的有利空间。
“在那个时代,妇女像男子一样活跃,有着一样的追求,使用同样的武器,这武器就是巧妙的言谈,迷人的风度,若隐若现的魅力,体察入微的感知,对时机准确的辨识,以及取悦、索求和获取的技巧。
”[2]18世纪的法国素来被称为“女性至高无上的时代”[3],沙龙女性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
一、沙龙在法国的兴起沙龙文化于17世纪传入法国,最初的沙龙由法国贵族女性举办,宾客皆为贵族名流,主要讨论话题为古典文学和贵族法语。
法国的沙龙文化

法国的咖啡文化一、曾听说法国一度由于咖啡缺货而少喝了咖啡,马上就见打盹的人多起来。
说来好象夸张,但法国人嗜咖啡倒是千真万确。
l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法国也是参战国一,国内部分老百姓担心战争影响日用品供应,纷纷跑到超级市场抢购。
此事连电视台也惊动了,当镜头对着满抱紧缺物资的顾客时,却发现他们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
此事一度成为当时的大笑话。
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似乎不在于味道,而是环境和情调,大多不愿意闭门独酌,偏偏要在外面凑热闹,即使一小杯的价钱足够在家里煮上一壶。
他们也还不是匆匆喝了拉倒,而是慢慢地品,细细地尝,读书看报,高谈阔论,一泡就是大半天。
在科技博览会上,我走过六七个大展厅,都见在角落处设有咖啡座,方便到会各方面人士交流洽谈,整天都是座无虚席。
二、法国人养成这种喝咖啡的习惯,自觉不自觉地表达着一种优雅韵味,一种浪漫情调,一种享受生活的惬意感。
可以说这是一种传统独特的咖啡文化。
正因如此,法国让人歇脚喝咖啡的地方可说遍布大街小巷,树荫下、马路旁、广场边、河岸上,以及游船上、临街阳台上,甚至埃菲尔铁塔上……。
而形式、风格、大小不拘-格,有咖啡店、馆、厅、室,这些都附属着建筑物而存在,有屋顶盖着。
而最大众化、充满浪漫情调的,还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几乎是法国人生活的写照。
好多的露天咖啡座都占据不少公众地方,如广场圈了一角,街头占点人行道,甚至在人潮熙来攘往的香谢丽舍大道也是如此,那花花绿绿的遮阳伞成了点缀巴黎的独特街景,看来市政当局对此还特别宽容。
咖啡座的椅子几乎全是朝向马路排列,明摆着是有心设置的观众席,那面前的马路便是剧目永不重复的大舞台。
看那些形形色色的座上客,任凭街上喧嚣嘈闹、车水马龙,太阳伞下一杯在手,悠然闲适。
拿份当地报纸漫无目的流览也行,叨着香烟吞云吐雾亦可,还可以把大街上的五光十色细细欣赏。
这里,会有亮丽的时装闪过,会有醉人的香氛飘来,也会有炯娜多姿的女郎走过,还常有街头音乐家给您送来段段美妙的旋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龙与法国大革命1B01017114 肖琦【摘要】沙龙产生于14世纪的意大利,是西方宫廷文化的产物。
17世纪,随着文化重心北移到法国,室内沙龙开始在法国兴起并于18世纪达到鼎盛。
这一时期的沙龙彰显出文学性、批判性、消遣性和礼仪性的特征,是启蒙运动的重要阵地。
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沙龙的关注重点也由文学转向哲学思想领域。
大革命中,沙龙更是具有政治俱乐部的性质,文学上的开放性由政治上的封闭性所取代。
大革命后出现过短暂的沙龙的复兴,但这一时期的沙龙已失去了其最初意义。
从根本上说,有闲阶级的存在是沙龙存在的基础,随着贵族制度的彻底消亡,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来临,沙龙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关键词】法国沙龙大革命政治公共领域【Abstract】Salon was born in Italy in the 14th century, resulting from the western palace culture. In the 17th century , with the cultural center heads north to France, salon begins to flourish and greets its age of great prosperity in the 18th century. During this period, salon is the very cultural phenomenon that is literary, critical and include entertainment as well as etiqutte. Aslo, salon takes up an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Enlightment. As the Enlightment develops, salon changes its focus from literature to philosophical field. In the Revolution, salon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the political club. Generally, the publicity in literature is replaced by a exclusive politic.After the Revolution, there emerged a transient restoration of salon. But it seems that it is no longer the salon in its original meaning. Fundermentally salon is based on the existence of the leisure class, when the noble system is eliminated, and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pproaches, salon undergoes an eclipse and disappeared at last.【Key words】France; salon; the Great Revolution; politic; public sphere沙龙一词的原文salon是指客厅。
波德莱尔在19世纪中期关于巴黎沙龙展览的评论2和以库贝尔、莫奈为代表的印象画派的形成使得作为展览制度的沙龙(the salon)广为人知。
与这种作为欧洲近代展览制度源头的巴黎沙龙展览不同,本文所要探讨的沙龙是作为上流社会社交中心的沙龙,说明从17世纪到19世纪初这段时间里沙龙的演变过程,着重论述其与大革命的相互作用。
一、沙龙溯源14、15世纪,文艺复兴的曙光照亮了亚平宁半岛,人的伟大价值被重新发现,个人自由努力的权力被赋予一种动力,各阶级的区别逐渐淡化,沙龙开始发展起来了。
在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的宫廷里,人们仔细谛听着薄枷丘与彼特拉克的学术谈论。
薄伽丘也在此为他那些精彩的故事积累了大量材料。
在美第奇家族统治佛罗伦萨时期,经过从柯西莫到罗伦佐祖孙三代人的努力,克莱琪宫殿里的研讨会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们的聚集地。
在梵蒂冈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皇宫里,在乌尔比诺城堡的聚会中,宫廷的沙龙与贵族的沙龙在奢侈繁华与人文之风中竞相角逐。
如果说在这一种十分体面的氛围中,文人无法摆脱贵族主人的控制,无法获得自律,无法将谈话变为批评,把美言变为精辟论证的话,那么在贵族位于乡间的沙龙聚会中最美好不过的便是毫无刻板的繁文缛节,没有任何的拘束或是阶级差别感。
凡是出色的个人,每个人都受到欢迎。
甚至可以说,只要不违反良好的情趣,这里就有着最大的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而这种良好的情趣,一言以蔽之,就是起码的礼仪、得体的谈话及对女性的尊重。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摇篮。
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使人开始正视自身的价值,激发出学术与艺术创作的灵感。
而作为学术与艺术创作的物质基础,除了本身拥有贵族头衔与不动产外,得到赞助人的支助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在16世纪的梵蒂冈,每一位教会显贵、富商都有自己的一个艺术家与作家的圈子,他走到哪里,他们就跟他到哪里。
文人通过接受赞助跨入了有闲阶层的行列。
从根本上说,有闲阶级的存在是沙龙存在的基本环境。
很难说文艺复兴迎来了女性解放的新纪元,但它在肯定个人价值、倡导平等、人文诸方面确是不分性别如何的。
女性在重新发现自己价值的过程中,经由“无知之幕”走到台前,便再难退回去。
也许她们之中并非人人都希望成为萨福,但确想在家庭、道德伦理之外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终于,在沙龙女主人这个位子上,她们的才艺、智慧和驾驭社交的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正本溯源,考虑到沙龙的主要内容是辩论和谈话的话,我们可以在西方文化的源头两希文化中找到古典时代盛行的雄辩术和修辞学的影响。
(柯西莫对于柏拉图的痴迷可为最好的例证)从沙龙强调的对女性的尊重中也不难看出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所留下的文化烙印。
因此沙龙决不是14世纪的一个意外的产物。
有闲阶级的存在,学术交流、社交的需要,根植于古典文化传统的影响及中世纪的骑士精神的作用共同培育出了绚丽多彩的沙龙文化。
同时,意大利人的奢侈病、空谈病也一并植入了沙龙的母体中。
当意大利文艺复兴夺目的阳光退去,文化的重心北上到法国时,法国的贵族们在意大利文化的影响下开始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社交活动作为这种教育的一部分也被重视起来。
宫廷在全国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外省贵族世家向巴黎的集中,为社交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贵族的社交生活空前活跃起来。
1608年朗布依埃夫人(Mme.De Rambouillet)的“蓝色沙龙”开始招待客人,很快声名鹊起。
她打破了森严的等级界限,将文学的、批评的和对语言的精益求精的特点赋予给沙龙,并决定了以后沙龙的主要特征,从此,沙龙这棵采撷自亚平宁的种子在法国开出了其最灿烂之花。
二、大革命前的沙龙18世纪是法国沙龙发展的鼎盛时期。
从路易十四时代的庄重谢幕到摄政王时期的尽情狂欢再到路易十六登基后励精图治的改革以及最后大革命的激情爆发,这是一个狂飙突进式的过程,这是个处在大张大阖的剧变当中的世界,各种观念冲突激荡,思想空前活跃,伊壁鸠鲁式的及时行乐主义大行其道,所有这些都能在18世纪的沙龙中一览无疑。
德芳夫人(Mme.Du Deffand)的沙龙、夏特莱夫人(Mme.Du Chatelet)的沙龙、莱斯比纳斯小姐(Mlle.de lespinasse)的沙龙、内克夫人(Mme.Necker)的沙龙……18世纪的沙龙在继承了17世纪沙龙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已不再像17世纪的“蓝色沙龙”、“周六沙龙”、莎泊勒夫人(Mme.de Sable)的沙龙那样仅仅是优雅、悠闲的智力消遣和娱乐中心,对17世纪的道德和文学的反叛成为推动18世纪社会和政治变化的一股重要力量,沙龙已成为这一动力的策源地,它和它业已出现的竞争对手咖啡馆、报纸等一起被历史推向了公共舆论的最前沿。
这一时期的沙龙,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一)、社交谈话是沙龙生活的基本内容狄德罗(Diderot)关于书写和言谈的区分揭示了沙龙言谈的重要意义所在——“我们的写作只对某个阶层的人产生影响,我们的言论则影响所有的人。
”3瓦·托尔尼乌斯先生说:“朗布依埃夫人懂得怎样能最美好不过地协调当时两种优秀气质,即门第和才智。
从这种门第与同等尊贵的才智的结合之中,就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即谈话的艺术,它一直都是法国沙龙的特点。
这种谈话的魔力何在?它并不在于主题,也不在于立即迅速的反驳或回应,而在于‘精神的游戏’,辨别力被认为要比书本知识重要有价值得多”。
4拉罗什福科的《箴言录》一书就诞生于沙龙谈话的环境之中,被称为是沙龙语言的结晶。
库辛(Cousin)说:“拉福什罗科每构思好一个句子,不是在餐前或餐后与人讨论,就是把他们写在信的末尾。
然后他会从人们的讨论、批评中获得合理的建议,以避免可能的错误并让句子更有美感。
”5在无法还原当时沙龙全貌的今天,重温这部《箴言录》中的警句对于我们了解沙龙谈话的特点仍然是有所裨益的。
“精神总不免是心灵的受骗者。
”“溜须拍马是一种假钱币,靠我们的虚荣心才能流通。
”“一个人最难说话的场合,莫过于为了说话而说话。
”“有种情况使人在交谈中很少遇到既通情达理又令人感到愉快的人,即交谈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只想着自己要说什么,而不去思考如何准确地回应对方所谈的事情。
最机智和最讨人喜欢的交谈者,也只是摆出一副全神贯注的面孔,而从它的眼神和表情看,仍是神不守舍,而且急于转念去想自己要说的话。
他们不认为这样做既不能取悦于别人,也不能使人信服,连自我满足也得不到,他们不知道,仔细倾听、认真回答才是在交谈中应取的最完美态度。
”6在《杂感录》中拉罗什福科对于社交和交谈还有更进一步的论述,这些和他的504条“箴言”一起收入了其《箴言集》中。
在百科全书文艺女神莱斯比纳斯小姐的沙龙中,谈话的艺术也是趋于完美。
对于女主人来说,假如谈话进行得并不像所应有的那么顺利,她就会感到不高兴。
她有一次写道:“昨天晚上的谈话就像是那种乏味的浪漫故事,读者和作者双方都打着呵欠。
一个人必须3[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62页4[德]瓦·托尔尼乌斯著,何兆武译《沙龙的兴衰——500年欧洲社会风情追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128-129页安慰自己正像普鲁士国王在另一个颇为遗憾的场合所说的话:‘下一次我们要做得好一点。
’”7但是这里的谈话照例都是如此的完美,以至于当这个沙龙的常客孔多塞先生(M.de Condorcet)多年后出现在巴黎市长佩蒂翁举行的吉伦特派晚餐会上时,迪蒙会为孔多塞出现在这样一个俗不可耐的谈话中感到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