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遗传学实验报告巴氏小体的观察

合集下载

遗传实验报告3_巴氏小体

遗传实验报告3_巴氏小体

性染色质:人体X染色质观察实验日期:2013年3月28日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Barr小体的特征及其所在的位置。

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理论假说以及失活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Barr等人在1949年首先发现在雌性猫的神经细胞核内有一个浓缩的深染小体,但是在雄性猫中几乎检测不到。

以后通过研究发现,在有袋类、偶蹄类、翼手类、食肉类和灵长类动物的多种组织的细胞中都存在这种二态性特点。

雌性个体的细胞中2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在间期是处在不活动的异固缩状态,从而形成了X染色质又称Barr小体。

这种情况在哺乳类动物的雌性个体都存在,即雌性哺乳类动物细胞内的X染色体在间期内仅有一条呈松散状态,参加细胞生理活动,另一条则保持异固缩状态。

Barr小体出现在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细胞的细胞核边缘,这主要是因为这条染色体处在失活状态所致。

Morishima等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方法证实了失活状态的性染色体与其他异染色质一样,在DNA复制时总落后于其他常染色质,且大多出现在核膜边缘。

性染色体在人类中,正常男性个体不可能出现Barr小体,正常女性的细胞只可能出现一个Barr小体。

对于具有性染色体畸变的个体来说,Barr小体出现的数目等于细胞内X染色体的数目减1。

表1为性染色体组成与X小体数目的关系。

表1 性染色体组成与X小体数目的关系XO 女0XX 女 1XXY 男 1XXX 女 2XXXX 女 3剂量补偿效应是指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由X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在两性的表现几乎相同。

也就是说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在雌雄细胞中是等量的。

这种剂量补偿效应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的差异,即雌性细胞中的两条X 染色体的转录速率低于雄性细胞中单条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因而造成雌性和雄性细胞的总体表达水平接近;二是雌性细胞中有一条X染色体在功能上是失活的。

巴氏小体_实验报告

巴氏小体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巴氏小体的制备方法;2. 观察并识别巴氏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3. 了解巴氏小体的形成机制及生物学意义;4. 通过实验学习显微镜操作技巧。

二、实验原理巴氏小体(Barr body)是指在雌性哺乳动物细胞中,除了活跃的X染色体外,另一条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发生异固缩而形成的深染小体。

巴氏小体是X染色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形成机制与性别决定和剂量补偿效应有关。

三、实验材料1. 生理盐水;2. 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3. 巴比妥缓冲液(pH 7.4);4. 染色液(苯酚品红染液);5. 显微镜;6. 载玻片;7. 盖玻片;8. 牙签;9. 吸管;10. 镜台;11. 镜头;12. 光源。

四、实验步骤1. 取材:受检者清水漱口数次,用洁净牙签从女性口腔两侧刮取粘膜,原位刮2~3次,第一次舍去,第2、3次分别涂于干净载玻片上。

拔取女性带有毛囊的头发(约2cm),置于载玻片上。

2. 固定:将置于离心管中的材料(口腔粘膜细胞),首先2000rpm离心20min,弃上清,加入新配置的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37℃下静置30min。

3. 染色:加入苯酚品红染液,染色约20min。

4. 洗涤:用生理盐水冲洗载玻片,去除多余的染液。

5. 观察与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寻找巴氏小体。

对每个视野内的细胞核进行计数,记录巴氏小体的数量。

6. 数据处理:计算巴氏小体的出现频率,并与文献报道的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巴氏小体出现的概率(30%~50%)进行比较。

五、实验结果1. 巴氏小体在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普遍存在,且数量较为稳定。

2. 巴氏小体的出现频率在30%~50%之间,与文献报道的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巴氏小体出现的概率相符。

六、实验分析1. 巴氏小体的制备与观察方法简便易行,能够较好地反映女性细胞中X染色质的形态与数量。

2. 巴氏小体的存在与性别决定和剂量补偿效应密切相关。

遗传学-巴氏小体观察

遗传学-巴氏小体观察

遗传学—人类性染色质体观察巴氏小体也被称为性染色质体或X染色质体。

在间期表现为浓缩致密的、深染的结构,在DNA复制期表现为晚复制。

女性细胞中观察到的频率为13~39%,正常男性0~2%。

研究发现巴氏小体的数目=x染色体数-1Mary Lyon提出巴氏小体是通过异固缩形成异染色体而失活的X染色体,是达到雌雄两性X染色体上活性基因剂量平衡的一种补偿方式。

Lyon假说的要点:1. X染色体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受精后的16天左右,胚胎的细胞数达到5000~6000左右,植入子宫壁时),一旦失活,其上的大部分基因也失去表达活性;2. 每一体细胞中哪一条x染色体失活是随机的;3. X染色体的失活状态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传递,即一旦某条X染色体失活,在其所有子细胞中都是同样一条X染色体失活。

修正:失活的X染色体上并非全部基因都呈莱昂化(失活)非莱昂化基因:③不完全的剂量补偿效应:。

31.生殖细胞中不发生X染色体失活。

2.失活的X染色体上有活性基因似乎是与失活基因相嵌存在。

1. 清洁口腔:细胞提供者需重复两三次用水漱口,以便去掉松动的上皮细胞和细菌。

用洁净的牙签在女性口腔颊部来回刮取粘膜细胞并涂在洁净干燥的载波片上。

涂片的范围与盖片大小相当。

静置10分钟晾干。

2. 滴加1 mol/L 的HCl水解10 min。

3. 从玻片反面用成45度角的流水冲洗。

晾干5-10 min。

4. 2%硫堇染色1-2 min。

5. 从玻片反面用成45度角的流水冲洗。

晾干。

6. 镜检,观察巴氏小体。

7. 若染色太深可用95%酒精成45度角流加在玻片正面染色区域脱色。

先在低倍镜下检出典型的可数细胞,其标准为:(1) 核质呈网状或细颗粒状分布;(2) 核膜清晰,核无缺损;(3) 染色适度;(4) 周围无杂物.选定细胞后再换高倍镜或油镜进一步观察.巴氏小体(直径大约为1μm) 具有典型的平凸的外形,其形态常表现为一结构致密的浓染小体, 轮廓清晰,常附着于核膜边缘或靠近内侧,其形状有三角形、球形、短棒状、卵形、微凸形等.。

巴氏小体染色观察

巴氏小体染色观察

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体性染色质的检测方法;2.观察人体性染色质的形态特征及存在部位,为进一步研究人体染色体的畸变与疾病提供参考条件;3.了解雌性哺乳动物X染色体失活假说和剂量补偿效应的机制。

二、实验原理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另一对为性染色体。

女性为XX,男性为XY。

X与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在减数分裂时可以相互配对,其余部分则不同源。

Y染色体含有很少的基因,而X染色体则含有大量的基因。

男性与女性的常染色体数目是一样的,所含有的基因数目也相等;但是女性含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一条X一条Y,因此女性性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剂量远高于男性,然而研究发现女性伴性遗传基因的表达剂量与男性是大体相同的,这是由于剂量补偿效应导致的。

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ensation effect)定义: 在XY性别决定机制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雌、雄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也就是说,在雌性和雄性细胞里,由X染色体基因编码产生的酶或其它蛋白质产物在数量上相等或近乎相等。

剂量补偿存在两种情况,雌性哺乳动物一条X染色体异染色质化(失活),只有一条X染色体具有活性,使雌雄动物虽然X染色体数目不同但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另一种是X染色质的转录速率不同,如果蝇雌性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都有活性,但它们的转录速率低于雄性细胞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

1949年M.L.Barr等研究发现雌猫神经元细胞核膜内有凝缩的深染小体,而雄性个体细胞中则没有,这一结构被称为巴氏小体(Barrbody)。

进一步研究发现:所有哺乳类雌体细胞中都可以见到这一结构。

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X染色质随机失活形成的,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

三、实验材料1.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牙签等。

2.试剂:硫堇染液,1M HCl,蒸馏水、生理盐水。

3.材料:口腔上皮细胞。

遗传试验4巴氏小体

遗传试验4巴氏小体

人类巴氏小体的观察摘要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直径约1μm,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

显微镜观察到男性有巴氏小体的细胞为1%,而女性则高达30%。

本次实验中采用女性的口腔黏膜细胞或者毛囊细胞(男性的作为对照)为材料,通过染色再在显微镜下观察巴氏小体。

关键字:巴氏小体、X染色体、女性1.引言巴氏小体又称X小体:正常女性,位于间期细胞核中,紧贴核膜内缘,大小约1~1.5 um,呈现三角或椭圆形小体。

巴氏小体是由于女性两个X染色体中的一个失活形成的。

具有两个(或以上)X染色体的细胞中,不活化的X染色体所浓缩形成的紧密结构。

它会依附在细胞核边缘的核膜内侧,虽然此染色体上的小部份区域能保持着活跃的状态,但大多数的基因都是不会表现的。

只有位于性腺之细胞内的巴尔氏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会再度活化。

Lyon的剂量补偿学说认为: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但所表达的绝大部分遗传物质与只有1个X染色体的男性是一样多的。

这是因为女性的X染色体中只有1个保持活性,而另一个是晚复制的,没有活性。

该失活的染色体在形态学上呈异染色体,即DNA螺旋压的很紧,染色深而致密,称之为巴氏小体。

X染色质的失活只是部分失活,仍然有部分基因具有转录活性,目前已知的大约有十几个基因有活性。

若失活X染色质为完全失活,则XXY(Klinefelter’s syndrome)及XO(Turner’s syndrome)型应表现正常。

Barr小体的数目=n-1(n为X染色体数目) 正常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1;正常男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0;XXX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2;XXXX 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3。

2.实验材料2.1实验材料2.1.1实验材料:口腔粘膜细胞或者毛囊细胞2.1.2实验用品: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1M盐酸溶液、蒸馏水、硫堇染液、吸水纸2.2实验步骤2.2.1用牙签轻轻地刮取口腔上皮细胞或拔一根头发将毛囊细胞,均匀的涂于干净的载玻片上,自然干燥5-10min;2.2.2 用1M HCl水解细胞3-5min;2.2.3 用水洗3次,每次1min;2.2.4用蒸馏水将HCl清洗干净后,再用硫堇染液染色20min;2.2.5水洗去染料,在显微镜下观察标本。

7巴氏小体

7巴氏小体
正常女性细胞中仅可观察到1个巴氏小体,而正常男性 细胞中无巴氏小体或仅在个别细胞中有不典型的巴氏小体 存在。
17
XX
XY
18
五 作业、思考题 1、绘制巴氏小体图片 2、掌握概念:巴氏小体、性染色质、X小体、
剂量补偿效应 3、巴氏小体一般位于核膜附近,为什么? 4、请查阅相关文献指出巴氏小体研究的新进展。
4)多X个体的发现 无论有几个X,巴氏小体的数量是 N-1,也就是说只有一个X有活性。
8
F/S型女人G-6PD的电泳检测
9
5、研究进展
如在人类的X染色体上有大约1500万个碱基对。涉及 到几千个基因,究竟是如何调节表达的呢?进入90年代 以来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结果。
1)大多数X连锁的基因在胚胎发育早期的过程中表现为 稳定的失活,但是并非整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全部失活。 如xist基因,他的表达可以导致并维持它所在的染色体失 活。
XB和Xb随机失活,有活性的基因表现出相应的斑块,形 成黑黄相间的斑块。如为雄性,其基因型为XXY。
2)毛色镶嵌小鼠,黑白斑毛色镶嵌雌性小鼠 基因型为XBXb , B基因产生黑斑,b基因产生白斑。 XB和Xb随机失活,有活性的基因表现出相应的斑块,形 成黑白相间的斑块。
6
毛 色 镶 嵌 小 鼠 的 成 因
生理盐水
15
四 、实验步骤
(1) 取材用灭菌的牙签轻刮口腔上皮,(第一遍弃去 ,注意不要刮破上皮)涂3-4个玻片,晾干。(或刮取 发根毛囊置于载玻片上,晾干)。 (2) 加1N的盐酸水解10-15分钟。轻轻水洗,晾干。 (3) 硫瑾染色15-20分钟。 (4) 压片。 (5) 显微镜观察。巴氏小体靠近核膜边缘,染色较深 ,实际大小1-1.5μm,放大400x 后大约0.4-0.6mm 。

试验七人类巴氏小体的观察

试验七人类巴氏小体的观察
• 正常人细胞出现率为20-45%
女性的X染色体中只有1个保持活性,而另一个晚复制, 没有活性。该失活的X染色体在形态上呈异染色质状态,即 DNA螺旋压的很紧,染色深而致密。
XY
XX
• X染色质的失活只是部分失活,仍然有部分基因具有转录 活性,目前已知的大约有十几个基因有活性。
• Barr小体的数目 = n-1 (n为X染色体数目)
性染色体类型 正常男性 正常女性 Turner’s syndrome XY XX XO 巴氏小体数目 0 1 0
Klinefelter’s syndrome
超雌综合症
XXY
XXX
1
2
雌性染色体类型
雄性染色体类型
果蝇
线虫
XX
XX 雌性染色体类型
XY
XO 雄性染色体类型
果蝇
线虫
XX
XX
XY
XO
在果蝇中,雌性中的两条X染色体都有活性,而在雄性XY或XO中唯一的 一条X染色体超活性; 线虫的剂量补偿机制是在XX个体为雌雄同体,两条X染色的连锁基因的转 录活性同时减弱,使之处于低活性状态,即每条X染色体基因的表达水平 是单条X染色体(雄性中)的表达水平的一半,以便实现与雄性(XO)个 体的,只具一条X染色体上连锁基因活性的剂量补偿。
• 1949年,Barr等在雌猫的神经元细胞中发 现一种浓缩小体,称Barr小体。而雄猫无。 • 1955年,Barr在女性的口腔细胞中发现 Barr小体。
• 1959年,人们把性染色体异常造成的畸形 与巴氏小体的研究联系起来。
• 1971年, Barr小体被称为X染色质。
• 食道癌病人巴氏小体出现率低于10%;
题 目:Wavefront Shaping for in vivo Brain Imaging. 讲座人:Na Ji 时 间:3月24日(周四)上午10:30-12:00 地 点:思明校区化学报告厅

试验三、巴氏小体

试验三、巴氏小体
使细胞解离; 6 可数细胞的标准:核质染色呈网状或颗粒状;核膜
清晰,无缺损;染色适度,周围无杂质。

作业
1. 分别观察男女各50个可数细胞,计算显示X染色质 所占百分比。
2. 观察中选绘4~5个典型细胞,示明X染色质体的形 成和部位。
3. 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约30~50%有一个巴氏小 体,男性则低于1~2%。
三 实验材料 器具 试剂
实验材料: 正常女性口腔颊部黏膜 ;或者毛发根部细胞
实验器具: 显微镜 洁净的载玻片 盖玻片 牙签 吸水
纸 实验试剂: 95%酒精 60%醋酸
四、实验步骤
1、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巴氏小体观察流程 刮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用灭菌玻璃片或者牙签)
→涂片(晾干1~2钟) →60%冰醋酸固定5分钟 →吸去冰醋酸,待冰醋酸风干后,
实验三:
人类X染色质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人类X小体(巴氏小体)涂片标本制作方法
2、观察识别巴氏小体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为进小体又称X小体: 正常女性,位于间期细胞核中,紧贴核膜内缘,大
小约1~1.5 um,呈现三角或椭圆形小体,是X染色 体异固缩形成 的。
莱昂假说:
1、巴氏小体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失活的过 程就称为莱昂化。
2、在哺乳动物中,雌性个体细胞中的两个X染 色体中有一个X染色体在受精后失活。
3、两条X染色体中哪一条失活是随机的。 4、X染色体失活后,细胞继续分裂形成的克隆
中,此条染色体都是失活的。(失活是随机的也是
永恒的)
5、生殖细胞形成时失活的 X染色体可得到恢 复的。
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1-2分钟(染色时间不宜过长) →压片→镜检
实验步骤
2、发根细胞巴氏小体观察 1)拔取带毛囊头发一段→45%冰醋酸解离5分钟→剥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月婷学号13990115
巴氏小体的观察
1 目的
学习掌握观察与鉴别人体X染色体的方法,识别其形态特征和所在的部位;进一步理解雌性哺乳动物X染色体失活的假说和剂量补偿效应。

2 原理
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中存在的异固缩状态,形成直径约为1 μm的染色小体,贴着核膜或靠近核膜边缘。

XX型的女性细胞中含有1个巴氏小体,XY型的男性细胞中没有巴氏小体,巴氏小体的数目为细胞中X染色体的数目-1。

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巴氏小体出现的概率是30~50%。

3 步骤
(1)取女生口腔上皮细胞,涂在载玻片上,男生口腔上皮细胞为对照。

(2)醋酸洋红染色约20min。

(3)制片显微镜观察。

4 结果
在40倍视野下(图1),观察到女性细胞中有1个巴氏小体,而男性细胞中没有巴氏小体。

巴氏小体贴着核膜表面,团状,染色较深。

统计了50个女性细胞,含有巴氏小体的细胞数为19个,比例为38%.
50 μm50 μm
图1 女性细胞(A)和男性细胞(B)的巴氏小体观察
5 讨论
我们观察到女性细胞有巴氏小体而男性细胞没有。

巴氏小体是失活的X染色体,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只有1条X染色体,因此女性在胚胎时细胞会有1条X染色体失活成为巴氏小体,从而使得X染色体剂量均等。

通常X染色体上的基因活性是常染色体活性的两倍。

女性的卵子细胞会使已经形成的巴尔氏体再次展开,转变回原始的状态。

我们观察到并非所有的女性细胞中都有巴氏小体,而是部分细胞存在。

控制X染色体失活的基因主要是X染色体上的Xist。

Xist基因表达的时候会使X染色体凝缩,当基因没有被转录或翻译的时候没有巴氏小体,凝缩后的巴氏小体缺少相应的结合蛋白也会重新展开,例如卵子中的Xist基因就会关闭,巴氏小体就重新展开形成X染色体。

在不同的组织中巴氏小体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差异。

在哺乳动物中,形成巴氏小体能使X染色体的剂量均等。

其他动物有不同的方法,例如线虫不会进行X染色体去活化,而是把雌性两条X染色体的活性都减半;果蝇则是雌蝇的两条X染色体都有正常作用,但雄蝇的单一X染色体会发挥两倍的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