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单元测试含答案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检测卷带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检测卷带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检测卷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水沸腾是化学变化B. 煤燃烧是化学变化C. 用粉碎机将矿石粉碎是化学变化D. 火药爆炸是物理变化2.下列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 红墨水在水中能扩散,既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又说明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B. 夏天的露和霜都是凝固现象。

C. 厨房炒菜时,闻到菜香,是因为分子运动的缘故。

D. “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时,冰雪熔化要吸收很多热量,使气温降低。

3.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A.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B. 10毫升酒精和10毫升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毫升,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 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改变D. 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4.下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A. 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B. 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C. 深秋,枫叶上形成"霜"D. 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5.“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是利用太阳能海水淡化的一种装置。

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 先汽化,后液化B. 先沸腾,后凝固C. 先液化,后汽化D. 先蒸发,后沸腾6.有一种冬暖夏凉的夹克,其原理是在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易熔化和凝固的微胶囊物质。

下列关于这种微胶囊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 微胶囊物质一定是晶体B. 微胶囊物质的比热一定越小越好C. 气温升高时,熔化吸热;气温降低时,凝固放热D. 熔化和凝固时,构成微胶囊物质的分子发生了改变7.三个试管中分别装甲、乙、丙固体,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甲、乙、丙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关于甲、乙、丙之间的质量关系,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 甲的质量大于乙B. 乙的质量小于丙C. 乙的质量大于丙D. 甲的质量小于乙8.把0℃的水和-8℃的一块冰混合后,放在一个与外界隔热的容器里,那么过一段时间后,可能的状态是(①冰;②水;③冰水混合物)()A. ①或②B. ①或③C. ②或③D. ①、②或③9.一根均匀的铁棒,质量是m,密度为ρ,比热容是c,去掉1/2,则剩余部分的质量、密度、比热容分别为()A. m、ρ、cB. 1/2m、1/2ρ、1/2cC. 1/2m、ρ、2cD. 1/2m、ρ、c10.体积和质量都相等的铁球,铜球和铅球,已知ρ铁〈ρ铜〈ρ铅,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铁球是实心的,则铜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B. 若铜球是空心的,则铁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C. 若铅球是空心的,则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D. 三个球都可以做成空心的,空心部分体积最大的是铁球11.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很快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该过程中()A. 一直吸热且状态不变B. 一直吸热且由固态变为液态C. 先吸热,后放热;先熔化后凝固D. 先放热,后吸热;先凝固后熔化12.一量筒中原有50毫升水,现在往里而放入一干燥的木块,木块同时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假设木块吸收了水后体积不膨胀,木块静止时有二分之一体积浸入水中,量筒中水位上升到56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A. 6cm3B. 18cm3C. 12cm3D. 24cm313.如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第4分钟时,水开始沸腾B. 在第6分钟后继续加热,水温仍是100 ℃C. 在第4~6分钟的过程中,水不吸热D. 在实验中,水的沸点是100 ℃14.某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图甲是调节天平时的情形,图乙和图丙分别是测量石块质量和体积时的情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甲图中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横梁平衡B. 乙图中测石块质量时,天平的读数是71.4克C. 由丙图量筒的示数测得石块的体积是20厘米3D. 计算出石块的密度是3.57×103千克/米315.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 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B. 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纸的燃烧时温度需要高于100摄氏度,达到水的沸点时水沸腾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导致温度不会高于100摄氏度。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测试及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测试及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物质的特性测试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烹制油炸食品时,如果不慎将水滴溅入烧热的油锅中,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同时油花四溅。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水的密度比热油的密度小 B .水滴的温度与油的温度不一样 C .水的沸点比热油的温度低 D .水的比热容比油的比热容大 2.如图所示是“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装 置。

下面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酒精灯里的酒精一定要控制体积相等 B .烧杯中的水和煤油一定要控制体积相等 C .需要控制酒精灯加热时间相等D .水和煤油吸热多少是通过温度计示数来反映的3.现有甲、乙、丙三种初温度相同的液体,其中甲、乙为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乙、丙为质量不等的同种液体。

若对这三种液体分别加热,则可根据它们吸收的热量和升高的温度,在温度一热量图象上分别画出对应的三点甲、乙、丙,如图所示,由此图象得出下列结论:①丙的比热比甲的比热大;②丙的比热比甲的比热小;③丙的质量比甲的质量大;④丙的质量比甲的质量小。

这些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只有①正确B .只有②正确C .只有②、③正确D .只有①、④正确 4.小林同学在父母的协助下,从早上6:00开始每隔半小时分别对他家附近的气温和一个深水池里的水温进行测量,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成温度一时刻图线,如下图所示。

则可以判断( ) A .甲是“气温”图线,乙是“水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容比空气的大 B .甲是“气温”图线,乙是“水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容比空气的小 C .甲是“水温”图线,乙是“气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容比空气的大 D .甲是“水温”图线,乙是“气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容比空气的小5.对下列现象或做法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因为干冰升华时易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 B .膨化食品变得不再松脆,可能是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 C .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6.把0℃的水和-5℃的一块冰混合后,放在一个与外界隔热的容器里,那么过一段时间后,可能的状态是(①冰;②水;③冰水混合物)( )A .①或②B .①或③C .②或③D .①、②或③ 7.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不属于...液化的是( ) A .在寒冷的冬天,长跑运动员在跑步时,不断从口中呼出“白气” B .在严寒的冬夜,房间玻璃窗的内表面常有小冰花出现 C .在炎热的夏天,可看到棒冰周围冒出“白气” D .在炎热的夏天,自来水管的表面常有水珠出现8.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冰的形状是否会影响熔化的快慢,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①量出50 mL 蒸馏水3份,分别倒入容积均为 50 mL 、表面积依次由大到小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球体塑料模型盒中,确保没有水溅出。

word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综合提优测评卷附参考答案

word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综合提优测评卷附参考答案

第4章物质的特性综合提优测评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自然现象中,通过熔化形成的是 A •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B •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附着的露水C •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D •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2 •雾和露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 A •熔化的结果 B. 汽化的结果 C •液化的结果 D •凝固的结果3 •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的原因是 •降低了身体周围空气的温度•带来了凉风•加速了人皮肤表面汗液的蒸发,而蒸发要吸收热量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A B C D4 •下图是某些物品的近似pH,呈碱性的是()°A •猕猴桃B.C •纯牛奶5 •夏天,打开冰箱门常看到白雾,这是 A B C D D. 小苏打()。

•冰箱内原有的水蒸气•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形成的小冰晶•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冰箱内食物中的水分遇到高温空气后,蒸发形成的水蒸气“白气”并不明显,如突然停止加热,水面上很快 6 •对锅加热,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的 出现很多“白气”.沸腾时, .沸腾时, •停火后, •停火后, “白气” 7 •下列物质中,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显蓝色的是 ()。

A.食醋B. 食盐水ABCD ,这是因为()°水不蒸发 水面上的蒸气高于 100 C 水开始大量蒸发 水面上方的温度明显低于水蒸气温度,大量水蒸气液化为细小的水珠,形成C •蔗糖水D •肥皂水&下列物质变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衢江大桥人行道边的铁扶手生锈了B •甲同学将一大块橡皮切成两半,分一半给乙同学C •春天,校园内的桂花树发芽了D .往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产生沉淀9 •两杯分别放在阳光下和放在室内的水中都有未融化的冰,则这两杯水的温度()A .在阳光下的水的温度高B在室内的水的温度高C .两杯水的温度一样高D •无法判断10. 下列现象不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浙江省七年级科学第4章《物质的特性》单元测试含答案

浙江省七年级科学第4章《物质的特性》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测试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磨豆成浆 B.剪纸成花 C.酿谷成酒 D.雕石成像2.如图是将两铅块用力压在一起, 悬挂后加重物也不分开。

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引力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做无规则运动3.运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特殊测量 ”下面的几种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A.用天平“称”出墨水瓶的容积 B.用量筒“量”出小钢珠的质量C.用天平“称”出一张纸的厚度 D.用量筒“量”出 0.2kg 的酒精4.下列方法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A.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B.瓶里的酒精用过后, 及时盖上瓶盖C.把湿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D.用扫帚把积水摊开5.如图所示的三支温度计,其中一支刻度不准确,甲放空气中,乙插入密闭酒精中,丙插入敞开 的装有酒精的烧杯中,10 分钟后,三支温度计读数均为 20℃,那么不准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都不正确6.某种物质熔点为 232℃, 在这个温度时该物质的状态应为( )A.固态 B.液态C.固液共存状态 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7.常用的液化石油气, 是采用什么方法使它由气体变为液体而储存在罐里的( )A.常温条件下压缩体积 B.低温条件下压缩体积C.常温条件下增大体积 D.低温条件下增大体积8.某小组用相同的酒精灯在做“ 比较水与砂石吸收热量时的温度变化 ”实验时,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 错误的是( )A.应该控制水和砂石的质量相同B.物质的温度升高的快,说明其比热大C.加热时间相同, 说明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基本相同D.要使水和砂石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加热的时间更长9.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规律 ”的实验图像。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4章物质的特性综合卷(试卷和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4章物质的特性综合卷(试卷和答案)

第 1 页,共 6 页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4章物质的特性综合卷(试卷和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1. 镁带投入到食醋中,能证明其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① 镁带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② 镁带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 ③ 溶液的温度略有升高 ④ 食醋气味逐渐减轻,直至消失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2. 对下列各图解释正确的是( )A .甲图中冰凌的形成过程是凝固,需要吸热B .乙图中雾淞的形成过程是升华,需要吸热C .丙图中露珠的形成过程是液化,需要放热D .丁图中湿衣服变干过程是汽化,需要放热3. 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A .冰全部熔化B .冰有少部分熔化C .水有少部分凝固D .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4. 当同学们走进食堂时,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这说明( )A .分子的质量很小B .分子间有间隔C .分子在不断运动D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5. 关于分子,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 .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斥力B .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C .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 .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6. 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 .用肥皂水检验硬水和软水B .用活性炭使红糖脱色C .用柠檬酸和小苏打自制汽水D .用食醋清除水瓶中的水垢7. 关于密度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对于不同物质,m 越大,ρ越大B .对于同一种物质,ρ与V 成反比C .对于同一种物质,ρ与m 成正比D .因为密度ρ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所以对同一种物质,ρ的数值不变,不随m 、V 改变而改变8. 甲、乙两个实心物体,甲的密度是乙的25,乙的质量是甲的2倍,则甲的体积是乙的体积的( )A .45倍B .2倍C .54倍D .12倍 9. 天平是测质量的常用工具。

使用时先要调节横梁平衡,当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边时(如图所示),要使指针停在中央刻度线,应该( )A .将平衡螺母向右调B .将平衡螺母向左调。

浙教版科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试卷(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试卷(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单元试卷一、选择题1.将复写纸夹在两张白纸之间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分别取两个盛有等量冷水和热水的相同铝质易拉罐压在纸上。

一段时间后,发现纸上留下痕迹的颜色深浅不同。

该现象说明()A. 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B. 分子间存在引力C. 分子间存在斥力D. 分子间有空隙2.汽车的正常运行除了要加油外,还需要加水。

水作为冷却剂有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水具有()A. 较低的凝固点B. 较大的比热C. 较小的密度D. 较高的沸点3.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 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B. 煤的燃烧C. 金属铜用于制作导线D. 海水晒盐4.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上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A. B.C. D.5.在“使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密度”实验中,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妥当的是()A. 使用天平时,应将其放在水平工作台上B. 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一定要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C. 称量时左盘应放置被称量的物体,右盘放置砝码D. 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6.如图是荣获金奖的扬州玉器“八角素瓶”,玉器在加工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A. 质量B. 体积C. 密度D. 形状7.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李红想测出项坠密度。

设计如下实验: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桌面上,游码移到称量标尺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②将项坠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此时液面示数;③将项坠放在左盘中,往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读出质量;④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此时液面示数;⑤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项坠的密度。

测量项坠密度的实验顺序正确的是()A. ①③④②⑤B. ①④②③⑤C. ①②③④⑤D. ①②④③⑤8.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A. 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B. 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C. 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D. 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9.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A.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B. 10毫升酒精和10毫升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毫升,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 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改变D. 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10.下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A. 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B. 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C. 深秋,枫叶上形成"霜"D. 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11.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 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B. 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C. 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D. 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12.海波的熔点为48 ℃,在48 ℃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固态海波吸热,状态改变,温度不变B. 液态海波放热,温度不变,状态改变C. 固态海波放热,温度改变,状态不变D. 固态海波吸热,状态不变,温度不变13.如图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的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单元练习题 含答案-实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单元练习题 含答案-实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单元练习题含答案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科学家最新研制了一款微型无人侦察机——“蜂鸟”。

为了减轻其质量,该侦察机的材料应具有的特点是()A.硬度高B.熔点低C.密度小D.导热性好2 . 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

则实际参与反应的和两种粒子个数比为()A.1:1 B.1:2 C.2:1 D.4:33 . 下列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蔗糖溶于水B.铁生锈C.冰熔化D.气球充气变大4 . 电视机、家用音箱功放中的大功率二极管、三极管在工作中放出较多的热量,为了将热量尽快散出,常将二极管、三极管接在金属散热器上,现有铜、铁、铝三种材料供选择(部分数据见下表),你认为散热器选哪种材料最好()物质比热容c/103J/(kg•℃)铝0.88铜0.39铁0.46A.铁B.铜C.铝D.三种材料均可5 . 如图是三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图线,则由图线可知()A.ρ1>ρ2>ρ3 B.ρ1<ρ2<ρ3C.ρ1=ρ2=ρ3 D.无法判断6 . 电热液体蚊香器.蚊香器通电后其内部的发热部件对驱蚊液加热,过一会儿,可见其顶部有“白气”飘出,房间里弥漫着驱蚊液的清香,起到驱蚊和灭蚊的作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气”是驱蚊液先汽化后液化产生的B.房间里清香四溢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C.蚊香器工作时是将内能转化为电能D.电热液体蚊香器中的主要工作部件是一台小电动机。

7 . 某同学拧开一瓶矿泉水,喝了几口后,瓶内矿泉水发生变化的是()A.密度B.质量C.沸点D.比热容8 . 小明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得出了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几种物质的比热容/焦·(千克·℃)-1水 4.2×103 水银0.14×103酒精 2.4×103 沙石0.92×103煤油 2.1×103 铝0.88×103冰 2.1×103 铜0.39×103A.液体的比热容一定比固体的比热容大B.同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后,比热容不变C.由于水的比热容大,白天海水温度比沙滩高D.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4.2×105焦二、填空题9 . 下列现象属于升华的有_______,属于凝华的有______。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单元培优测试及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单元培优测试及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单元培优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关于密度公式ρ=m/v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质量不变的时候,密度与体积成正比B .当体积不变的时候,密度与质量成正比C .物质的密度等于它的质量与体积之比D .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与质量成正比 2.某同学要称量10.2克食盐,10克以上用砝码,1克以下用游码。

操作方法如下:①取10克砝码放入右盘; ②调节天平平衡; ③左盘添加食盐到指针位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④移动游码到0.2克处。

其合理顺序是( )A .①②③④B .②①④③C .②③④①D .②④③①3.★人体的密度接近于水的密度,则一名中学生的体积最接近( )A .0.005立方米B .0.05立方米C .0.5立方米D .5立方米 4. 已知空气的密度是1.29千克/立方米,则一间教室内空气的质量大约是( ) A .0.2千克 B .2千克 C .20千克 D .200千克5.★若只用量筒取出21克汽油(汽油的密度为0.7×103千克/立方米),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用量筒量取7毫升汽油B .用量筒量取21毫升汽油C .用量简量取30毫升汽油D .只用量筒是做不到的,必须有天平 6.★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的是( ) A .液体很难被压缩 B .沾在物体上的灰尘能被抖掉 C .一根细铅丝很难被拉断 D .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相互排斥7.★★如图,用规格相同的两试管分别装上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水的比热容比煤油的大),隔着石棉网同时对两试管加热.哪一图线能反映该实验情况( )A. B. C. D.8.如图是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描出一定质量的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下列根据图象做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A .0至5min 内冰的温度不断升高,说明冰的熔点不断升高B .5min 至10min 内冰的温度不变,冰的内能也不变C .5min 至10min 内冰的温度不变,但冰仍然吸热D .10min 以后和前5min 相比较,说明吸收相同热量液态水升温比冰快9.在寒冬,用手摸室外的铁块和木块时感觉不同,摸铁块有明显冷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 ) A .铁是热的良导体,木块是热的不良导体 B .铁是热的不良导体,木块是热的良导体5 10 时间/min 温度/℃0 -10-20C.铁的比热较木块的比热大得多 D.铁的比热较木块的比热小得多10.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不属于...物质的特性的是(C)A. 熔点B. 沸点C. 质量D. 比热2.为了避免人体肩部受到伤害,专家建议人肩负的书包总质量不要超过人体质量的15%。

根据建议,你估计中学生肩负的书包总质量通常不超过...(B)A. 9吨B. 9千克C. 9克D. 9毫克3.冬天,小明发现河水结冰了,但室外菜缸中的盐水却没有结冰,这是因为盐水比水的(B) A. 凝固点高 B. 凝固点低C. 比热容大D. 比热容小4.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

下列关于此图像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A),(第4题))A. 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B. BC段时物质仍吸收热量C. 熔化过程共持续了6分钟D. 该物质是一种晶体,熔点为48℃5.当晶体被加热时,其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自由地“游动”,呈流动性,其宏观表现就是晶体的(C)A. 升华B. 凝华C. 熔化D. 凝固6.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A. 固体不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B. 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 物体运动得越快,物体内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D. 用手很难拉断钢丝,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7.下列关于“酒精温度计遇热读数上升”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C)A. 分子质量增大B. 分子体积增大C. 分子间隔变大D. 分子个数增多8.在生产生活中,下列情况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B)A. 用塑料做炒锅的手柄B. 用塑料泡沫做表演场景中倒塌的“墙壁”C. 用水给发动机冷却D. 用铜丝做导线【解析】A是利用塑料导热性能差,B利用塑料泡沫的密度小,C利用水的比热较大,D 利用铜丝导电性能较好。

9.下列关于天平的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C)A. 称量过程中可以调节平衡螺母B. 潮湿的物体可以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C. 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D. 称量粉末状药品时只在左盘垫一张纸即可【解析】称量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潮湿的物体不能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否则天平会锈蚀;称量粉末状药品时应在左、右盘各垫一张相同的纸,以减小误差。

10.下列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是(D)A. 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速度B. 糖在水里的溶解速度C. 酒精的蒸发速度D. 酒精的沸点【解析】沸点是物质的特性,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1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先后加热初温、质量均相同的水和煤油,比较两种液体比热的大小,多次实验发现:要让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的加热时间更长。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操作及分析错误..的是(C)(第11题)A. 水的比热比煤油大B. 加热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是为了水和煤油受热均匀C. 实验中可以不使用温度计,让水和煤油都沸腾后再比较加热时间D. 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若吸收相同热量后,煤油比水升高的温度多【解析】因水和煤油的沸点不同,沸腾时各自升高的温度不同,变量不唯一,比较加热时间无意义。

12.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分析,错误..的是(C)A. 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原理是冰熔化要吸热B. 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里C. 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原因是樟脑丸发生了升华现象【解析】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壶中喷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13.如图所示为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态物质在相同热源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第13题)A. 甲、乙两种物质在熔化时吸热相等B. 甲、乙两种物质的熔点相同C. 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在固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甲物质吸热较多D. 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在液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甲物质吸热较多【解析】由于用相同热源加热,所以物质吸热多少可用加热时间多少来判断。

由图可知,在熔化过程中,加热时间甲<乙,所以吸热甲<乙。

在固态时,升高相同温度,甲曲线陡,加热时间甲<乙,所以甲吸热少。

在液态时,升高相同温度,加热时间甲>乙,所以甲吸热较多。

14.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适量水并用酒精灯加热(标准大气压下),甲试管盛有水,乙试管盛有酒精,则甲、乙两试管(C)(第14题)A. 都会沸腾B. 都不会沸腾C. 甲会沸腾,乙不会沸腾D. 甲不会沸腾,乙会沸腾导学号:73004018【解析】烧杯中的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 ℃,试管中的水能够达到100 ℃,但达到100 ℃后就不能从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故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而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会从水中不断吸热,故酒精会沸腾。

15.如图所示,矿石的质量已经用天平测出,从图A到图B是测量矿石体积的情景,这样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B),(第15题))A. 偏大B. 偏小C. 一样大D. 无法判断【解析】由于取出矿石时,带走部分水,因此倒入的水的体积大于矿石的体积,即测得的可知,ρ偏小。

矿石体积偏大,由公式ρ=mV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16.气锅鸡是常见的一道菜,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佐料的气锅(如图所示)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

汤汁是蒸气___液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一种___扩散__现象。

(第16题)17.夏天,当我们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冻肉放在案板上,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冻肉表面结出一层“白粉”,这层“白粉”,这层“白粉”实际是__冰__,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冻肉__凝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形成的。

冰箱需要定期除霜,除霜时将冰箱断电,冰箱门打开,霜变成水后用干布擦干,“霜变成水”是__熔化__过程。

18.事物分类需要有一定的根据,试写出以下几种分类的根据:(1)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是否有熔点。

在玻璃、松香、沥青、铁、海波等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铁、海波。

(2)将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变化时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

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CD(填字母)。

A. 冰雪融化B. 钢铁生锈C. 矿石粉碎D. 酒精挥发19.电冰箱里的食物容易变干、相互窜味,食物变干主要通过_汽化或升华的方式失去水分,食物窜味的原因是_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析】食物变干是冷藏室食物中的水分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了汽化,或冷冻室食物中的水分由固态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窜味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20.0 ℃的水和0 ℃冰的冷热程度是__相同__(填“相同”或“不相同”)的。

但手摸起来感到冰比水冷,这是因为冰在熔化时要吸热。

【解析】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相同,冷热程度相同,但冰熔化成水时要吸收热量,所以感觉更冷。

21.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图像,请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第21题))(1)甲物质的密度是乙物质的密度的__3__倍。

(2)当体积为2厘米3时,m 乙=__1.8__克。

【解析】 (1)ρ甲=m 甲V 甲=5.4克2厘米3=2.7克/厘米3,ρ乙=m 乙V 乙=2.7克3厘米3=0.9克/厘米3,ρ甲=3ρ乙。

(2)当V 乙=2厘米3时,m 乙=ρ乙V 乙=0.9克/厘米3×2厘米3=1.8克。

22.小明想知道所喝奶茶的密度,他用天平测出杯子和奶茶的总质量为76.2克,倒入量筒中40厘米3后,再用天平测出杯子和剩余奶茶的质量,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所示,则倒入量筒中奶茶的质量为__42__克。

经过计算可知,奶茶的密度为__1.05__克/厘米3,喝掉一部分后,奶茶的密度将___不变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第22题)【解析】 倒出的奶茶质量m =m 总-m 剩=76.2克-34.2克=42克,奶茶的密度ρ=m V=42克=1.05克/厘米3。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由此可知喝掉一部40厘米3分后奶茶的密度不变。

三、实验探究题(第23题8分,第24题15分,共23分)(第23题)23.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

(1)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在碎冰中插入温度计,图中温度计示数为___-2__℃。

(2)小明设计了一个记录实验过程的表格,表格中a、b两处应填的内容是:a_时间;b_状态。

(3)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冰的熔化图像,从吸放热和温度变化的角度分析,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吸收热量,温变不变。

【解析】(2)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过程中,观察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要用秒表测量时间,并观察冰在不同时间的状态,故应添加的内容为时间和状态。

24.小刘发现一杯热水在冬天比在夏天冷却得快,为了掌握物体保温和快速降温的规律,小刘根据热水冷却快慢的一些现象,做了下列实验探究:【提出问题】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想】猜想一:热水冷却的快慢与温差(温差=热水温度-环境温度)有关。

猜想二: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容器的材料有关。

猜想三:热水冷却的快慢与热水表面空气的流速有关。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小刘选用3个玻璃杯、一个塑料杯、一个铝杯(5个杯子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在杯中分别倒入热水,放在温度可调控的房间里做了5次实验。

每次实验杯子都装满同质量、同温度的热水,用温度计和秒表记录每次实验热水温度从90 ℃降至50 ℃所用的时间,只有第2次实验用电风扇对杯中热水吹风(水不溢出)。

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1)请你提出一个新的科学猜想:热水冷却快慢还与热水的__质量__有关。

(2)分析比较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可知热水表面空气流速越大,冷却时间越短。

(3)用序号为3、4、5的三个实验可以验证小刘的第__二__个猜想。

(4)在验证热水冷却快慢与温差有关的两次实验中,小刘控制的变量是容器的材料和热水表面空气的流速。

(5)请你对小刘以上实验探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条合理的评价意见:从实验结论的普遍性角度分析,在验证某一个猜想时,应尽可能地多做几次实验,观察每一次的实验结论是否相同。

【解析】(2)分析比较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变量是有无电风扇吹风,可以发现,热水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达到相同冷却效果的时间越短。

(3)比较3、4、5的三个实验可以看出,装水容器的材料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达到相同的冷却效果,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说明热水冷却的快慢与装水容器的材料有关。

(4)验证热水冷却快慢与温差有关时,应该选择温差不同,但容器的材料和热水表面空气的流速相同的实验。

四、解答题(11分)25.校运会小明参加了铅球比赛,赛后小明想知道铅球是不是用铅制成的,于是向学校体育室借了一个铅球来到实验室,在老师在帮助下进行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