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
庄子的人生观与现代生活的启示

庄子的人生观与现代生活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人生观和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惑,庄子的人生观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找到更加平和、自在的生活方式。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自然和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外界的束缚和拘束。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规范和期望所限制,感到压抑和焦虑。
庄子提醒我们要放下这些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
他以自然界的万物为例,指出它们都能自由自在地生长发展,没有被任何外界力量所限制。
庄子认为人也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庄子的人生观提醒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他认为人应该摆脱功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平和。
庄子以自然界的水为例,指出水能自由地流淌,没有任何欲望和追求,却能滋润万物。
庄子认为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放下欲望和追求,顺其自然地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成功和成就,不断努力奋斗。
然而,庄子认为过度的努力和追求会带来压力和痛苦。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生活,而不是过度干涉和控制。
庄子以自然界的风为例,指出风能自由地吹过山川,没有任何目的和计划,却能给大地带来清新和活力。
庄子认为人也应该像风一样,顺其自然地生活。
庄子的人生观与现代生活的启示在于,我们应该追求自由自在、宁静满足的生活,顺应自然的规律,放下过度的追求和控制。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外界的压力和期望所困扰,感到疲惫和焦虑。
庄子的人生观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更加平和、自在的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放下功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通过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由。
总之,庄子的人生观对于现代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
《庄子》中的人生态度与世界观解读

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原名周,字子休,又称庄周,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是《庄子》,该书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探讨了人生态度与世界观的重要问题。
1. 庄子与道家思想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与无为而治,强调个体心灵的安宁和超越。
庄子以寓言故事和比喻等形式,诠释了自然界中万物自由变化、无所谓固定真理的观点;同时也提出了“逍遥游”、“胜己复礼”等个体修行和处世原则。
2. 人生态度:放下执著在《庄子》中,庄子通过多个寓言故事展示了他对于人生态度的独特看法。
他认为人们过于追求功名利禄、社会地位以及荣华富贵,并将这些外在因素作为评价成功与否的标准。
但庄子认为这种追求只会使人们陷入无止境的欲望循环中,最终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庄子主张放下执著,以达到内心的自由与安宁。
他用“鱼游于水”、“蝉噪林间”等比喻来描述人们应当追求天然自发、无拘无束的状态,而不是被社会价值观所奴役。
3. 世界观:宇宙合一庄子的世界观极具包容性和超验性。
他从宇宙角度出发,认为万物都是统一、互相联系的整体。
他通过“至乐”、“大同”等思想表达了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融的向往。
在《齐物论》中,庄子提出了“大道至简”的理念,即通过回归到本真和纯粹的状态来领悟宏大而简单的世界秩序。
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路径,并呼吁人们顺应天道、找到适合自己生活方式。
4. 应用于现代生活尽管《庄子》写作于两千多年前,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依然对于现代人们有着启发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追求和不安。
通过学习庄子的思想,人们可以学会放下执著,追求内心自由与平静;同时,也可以明白个体对于整体的影响和互动关系。
庄子强调个体心灵的宁静和美好的自然状态兼容并包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幸福与成功的挑战之下。
他呼吁人们寻找适合自己生活方式,并在适当情况下放下功利心态,更加注重内心的情感体验。
庄子的人生哲学与现代社会

庄子的人生哲学与现代社会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人生哲学的探讨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生的自然与自由庄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自然的存在,追逐物质的欲望,导致了心灵的空虚和生活的困顿。
庄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告诫人们要放下功利心态,顺应事物的本然,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从而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二、人生的多元与变化庄子的思想强调人生的多元性和变化性。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变化无常的整体,人生也是如此。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陷入一成不变的生活状态中,缺乏变化和创新的勇气。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人生是多元的,充满了变化和可能性。
我们应该勇于面对变化,积极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三、人生的虚无与超越庄子的思想强调人生的虚无与超越。
他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追求名利和功成名就只会让人陷入无穷的苦恼中。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却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追求。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外在的物质,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超越。
我们应该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内心的真正满足和成长。
总结起来,庄子的人生哲学与现代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的思想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要面对变化,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要超越虚无,追求内心的真正满足和成长。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庄子的思想,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庄子的人生哲学,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和充实。
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何

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何
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庄子的思想强调个体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境界,这种追求自由和无限可能性的思想启示了现代人要勇于挑战自我,不受制于传统的束缚和限制,积极开拓自己的生命领域。
其次,庄子的齐物论思想反对歧视和偏见,提倡平等和包容的态度,这种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全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庄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促使人们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庄子的养生之道也对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产生了影响,使人们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和精神愉悦的重要性。
总之,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哲学、道德、政治等领域,也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庄子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和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以"自由自在"为核心,强调个体的自我解放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尽管庄子的思想已有千年之久,但在当代社会中,庄子的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追求内心的自由庄子的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自由自在",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并超脱于社会和物质的束缚。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外界的压力和各种责任所困扰,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从内心去追求真正的自由,不要被物质所迷惑。
二、顺应自然的变化庄子的哲学中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强求逆来顺受。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不愿接受变化,总是试图掌控一切。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适应变化,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与自由。
三、超越对立与相对庄子反对任何形式的对立与相对,他认为人世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只有相对的价值观。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黑白对立的思维中,容易形成对立的敌对态度。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超越对立与相对,以宽容与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人和事物,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四、追求真实的自我庄子的哲学中强调追求真实的自我,他认为人应该发现和坚持自己真正的本性,而不是追求外在的虚荣与名利。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物质和社会地位所迷惑,失去自我。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不忘初心,从内心去寻找真实的自我,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五、推崇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庄子的思想中主张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他认为人应该学会宽容他人,以和平的心态处世。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争吵不断,充满了争斗和矛盾。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以平和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共赢。
总结起来,庄子的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追求内心的自由、顺应自然的变化、超越对立与相对、追求真实的自我以及推崇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这些思想对当代人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关系的处理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探寻庄子的人生哲学与人生价值观

探寻庄子的人生哲学与人生价值观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庄子的人生哲学与人生价值观,下面将就此进行分析。
一、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主要围绕着“道”的概念展开。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与自然相合,与道合一的境界。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过分干预,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自在。
庄子认为,人生苦短,世间荣辱利害都是虚幻的,唯有追求道的境界,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庄子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变化。
他通过许多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蝴蝶梦”等,表达了人与自然的无间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自我,融入自然,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和意义。
二、庄子的人生价值观庄子的人生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性的理解上。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道的境界,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真理、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而不是为了外在的名利而奔忙。
他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不要追求虚幻的荣辱利害,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庄子还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容易迷失自我。
他提出了“养生”的观点,强调人应该修炼自己的心性,保持纯真的本性,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自在。
他通过许多故事和比喻,表达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人性的呼唤。
三、庄子的人生哲学与现代社会的启示庄子的人生哲学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功名利禄,追求物质的享受,忽视了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庄子的人生哲学提醒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名利,而在于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我们应该追求真理、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而不是为了虚幻的荣辱利害而奔忙。
庄子的人生哲学还提醒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度干预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个体逍遥的心灵境界,一是对世俗政治、教化的批判,一是个体生命在世俗世界中的融合。
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庄子》,并能透过《庄子》来反观当下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个体所面临的生命困境,然后依循、借鉴《庄子》中的人生智慧,在当下社会中走出合理的人生之路。
标签:庄子;人生;处世;生命;当代《庄子》的人生与处世哲学涵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心斋、坐忘等修养功夫来实现心灵世界的逍遥,从而与天地冥合为一;一是通过对仁义教化和腐朽政治的批判与抛弃,来说明“有为”对人生命的戕害;一是通过对现实生命、朋友交往、世俗生活的安时处顺、莫逆于心、不谴是非,来完成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一、逍遥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看来,人性应当是自然无为的,所谓“性者,生之质也”(《庚桑楚》)。
人先天所具有的即是人的本性,《马蹄》篇认为:“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但是人一旦进入到社会,和外物有所接触,就极易受到外物的影响,人的自然本性就会受到斫伤,“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天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五色”、“五声”、“五臭”、“五味”、“趣舍滑心”、“物相刃相靡”等都可使人“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
”(《则阳》)诚然,庄子对外物的否定过于绝对化,但庄子并不否定外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齐物论》中,庄子肯定了万物的存在。
庄子的抛离外物是针对外物对人性、人心的影响而言的,庄子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
庄子眼见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指出人之本性、人被物奴役的同时,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才能不陷入物的世界,使人性复归于朴,即回归本真的自然之性——这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的修养功夫,使心灵达到逍遥自在之至高境界。
庄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庄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
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其中包含了他对自然、人性、道德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然观、人性观和道德观三个方面来探讨庄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庄子的自然观庄子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的认识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上。
他认为自然是无为而治的,万物自然而然地运行,不需要人为干预。
这与当代社会中人们追求高效、快速的现代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但往往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庄子的自然观提醒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应该关注环境保护,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庄子的人性观庄子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失去本真。
他主张人们应该回归本性,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所束缚,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而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满足。
庄子的人性观提醒我们要关注心灵的成长和内心的满足,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我们应该重视人的精神层面,培养情感、品格和智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三、庄子的道德观庄子的道德观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的道德规范。
他认为道德并不是通过外在的规则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是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自觉来实现的。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往往依赖法律和规则来维护社会秩序,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问题。
庄子的道德观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们应该追求道德的自觉和自律,以内心的善良和正直来引导我们的行为。
综上所述,庄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他的自然观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他的人性观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满足;他的道德观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自觉。
这些启示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借鉴庄子的思想,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变革的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变革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庄子的哲学思想深邃而富有启迪意义,对当代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然观、人性观和社会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变革的启示。
一、庄子的自然观庄子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他认为自然界万物皆有其独特的生命形态和功能,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庄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自然界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规律。
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而不是人为地干预和改变自然。
这对当代社会变革意味着,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干预和破坏,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二、庄子的人性观庄子的人性观强调人的自由和多样性。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个体,拥有自主选择和创造的能力。
庄子主张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自在,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应该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超越功利心和功利主义的束缚。
这对当代社会变革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多样性,倡导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由发展。
在教育领域,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在社会发展中,我们应该摒弃功利主义思维,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三、庄子的社会观庄子的社会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庄子主张人应该超越个人利益,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共同利益。
他提出了“大同”思想,认为人类应该追求社会的共同利益和整体的和谐。
这对当代社会变革意味着,我们应该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繁荣。
庄子人生观的启示与哲学思考
庄子人生观的启示与哲学思考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人生观与哲学思考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下面将结合庄子的理论,探讨庄子人生观的启示以及带给我们的哲学思考。
一、庄子人生观的启示1. 趋于自然与无为而治庄子提倡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自在,主张人们应该追求自然而然地生活,拒绝过分的追求功利与虚名。
他认为,过度的追求外在的利益与成就只会让人们迷失自我,反而应该回归内心的本真,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宁静。
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中常常被物质追逐所困扰的人们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真实需求和追求,追寻内心真正的价值,遵循自然的规律,放弃攀比与功利,以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2. 心境的平和与超脱庄子强调心境的平和与超脱,主张人们应当心无挂碍,以超然的态度面对一切变故与风波。
他认为,不论是荣辱、喜怒、利害,都应该经历平和的心态,超越表面的浮躁与情绪的波动。
这种心态的培养对于我们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至关重要。
只有保持心境的平和与超脱,才能够真正面对自己与他人,度过人生的起伏与曲折。
3. 虚无与无欲的境界庄子强调人类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这种欲望会让人们陷入无尽的纷争与困扰之中。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与幸福来自于对物质世界的超越,而非沉迷于物欲的追逐。
庄子用“无为而治”来描述他对人生与社会的理解,提倡人们放下欲望,追求虚无与无欲的境界。
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中经常被物质与功利所左右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审视自己的欲望,明确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并逐渐超越物质的束缚,追寻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二、庄子人生观的哲学思考1.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庄子的人生观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物质的富足与外在的成就,而庄子则通过倡导追求自然、无为和内心的自由,提醒我们在浮躁与功利的世界中要保持追求内心真实价值的勇气。
他的思想提醒我们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关注内在的情感与精神的满足,在追求物质成功的过程中不要忽视自己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庄子的生死观、交友观、处世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似乎很容易得出庄子主张完全脱 离社会的结论,但是就《庄子》一书的整体来看,庄子并不 赞同人应当与社会完全脱节。《刻意》篇曰:“刻意尚行,离 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 槁赴渊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 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若夫 不刻意而高”, “无江海而闲”, “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当人 通于大道,在广漠的精神世界遨游之后,“刻意”便不系于 心,则人就不需要为隐而隐、为闲而闲,一切皆在无意之 中,人可以在俗世中体道、行道。《天下》篇评价庄子说“:独 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 处。”这就是庄子对现实人生的基本态度:现实的人生应当 在现实的世界中得以安顿。那么,庄子是如何具体看待现 实的人生、生命,以及人应当如何同现实的世界相处呢?我 们将从生死观、交友观、处世观这三个方面来考察。这三个 方面并非问题的全部,但也能让我们对庄子如何回答这一 具体的问题做一大致的了解。 1.生死观 在常人看来,人的悲哀莫过于死亡。然而,在庄子看来 生与死都是自然之事。“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养生 主》)人来到世上,是应时而生的,这是自然之理,及至死去 也是顺应了自然之理。既然都是自然之理,只要做到安时 处顺,那么在面对生死这样的问题上又有什么好欢乐、悲 哀的呢?《大宗师》 中也出现了对待生死应安时处顺的观 点,并进一步点明“死生存亡为一体”的道理:“彼以生为附 赘县疣,以死为决 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 在!……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面 对妻子的去世“鼓盆而歌”更显示出其对生死的放达态度。 惠子前去吊唁,见到庄子不哭反歌便指责他,庄子却认为 人的生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自然变化,如同春夏 秋冬四时的变化,故而“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 然随 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乐》)。 庄子指出了人们对待生死的态度要符合生命的自然 规律,具有积极意义。在庄子的哲学思想里,他对待生死的 超然态度是与其逍遥无我的心灵境界相一致的。如果执着 于生死,并为此哀乐,就会束缚并伤害自然本性,也就不能 逍遥于世了。人若能安时处顺,则精神不受生存与死亡的困 扰、威胁,便可与“道”逍遥。庄子还将生死观推而广之到一 切可以影响人类内心的事情上,让人们做到“无情”,即“不 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这里 的“无情”非指人类没有感情,而是说不要让好恶之类的感 情来伤害内心。总之,内心不得伤害是逍遥游心的前提。 2.交友观 在《德充符》中,庄子借申图嘉之口道出了交友的真
二、对仁义礼教与腐朽政治的批判 如果说外物使人性堕落,属于物之层面的话,那么仁 义礼教的兴起亦容易使人性堕落,属于人伦与社会政治之 层面。在道家看来仁义礼教的兴起非是正途,“多方乎仁义 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骈拇》)况且 当仁义与政治结合而被当权者利用后,仁义便极易沦为纯 粹的教化工具。面对以仁义为主的伦理教化和当时腐朽黑 暗的政治统治,庄子及其后学予以无情的鞭挞。① 在《马蹄》 篇中,处于“至德之世”的人们并不知道君子、小人之分,没 有智巧之心亦无贪欲之心,完全是朴素之民,而“及至圣 人,蹩 为仁, 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 礼,而天下始分矣。”仁义礼乐的创设本是在于引导教化人 们,使社会向着合理有秩序的方面发展。但这样做的结果 就是让人们“争归于利,不可止也”。在《 箧》篇中甚至有 “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惊世奇言。庄 子和他的弟子们为何要如此反对仁义礼乐以及他们的倡 导者“圣人”呢? 这是由于仁义礼乐非道家之“道”,非是“自然”,而是 “有为”,这种“有为”容易让人争名逐利,虚伪造作便由此 而生,进而丧失掉人的自然本性;而战国中后期是一个由 统治者相继炮制悲剧的时代,各国内忧外患不断,人民“方 今之时,仅免刑焉”(《人间世》),田成子之流不但窃国己 有,连仁义也一并窃去,这种窃国的大盗假借仁义之名行 不义之事却又安然无恙《 篋》,此种名实分离的社会现实 让庄子这样的知识分子悲愤不已。庄子及其弟子对仁义礼 乐以及圣人的否定实际上是对一切“有为”以及腐朽政治 戕害人性、人心的控诉。无为而治才是符合人类天性的社 会法则。也就是说,伦理教化、政治统治都应统一于顺任自 然的人性之内。人是自然而然的,伦理、政治便应当是自然 无为的,这样,人生便不会悲苦。可见,庄子及其弟子借对 “有为”的批判,旨在说明人生的应然。
身上,这种精神实质大于外在形式的相交是庄子理想的交 义。他们对生死的态度都不能像庄子那样在自然规律中体
友方式。除此之外,庄子还与惠子相交。在庄子看来,惠子 悟、握,都是过分地让自己的欲望、情感伤害了生命。我
斋、坐忘等修养功夫来实现心灵世界的逍遥,从而与天地 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人
冥合为一;一是通过对仁义教化和腐朽政治的批判与抛 间世》),使人的心志专一、虚静无虑,此即为“心斋”。“心
弃,来说明“有为”对人生命的戕害;一是通过对现实生命、 斋”需以“坐忘”并行。“坐忘”便是要让人“堕肢体,黜聪明,
人性复归于朴,即回归本真的自然之性—— —这就是通过 之间者”(《天地》),能够“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
34
“心斋”与“坐忘的修养功夫,使心灵达到逍遥自在之至高
也”(《天道》)。“抱神”、 “神未尝有所困”就是使精神宁定而
收稿日期:2012- 12- 20 作者简介:张昱洋(1986-),男,山东寿光人,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应用伦理学研究。
朋友交往、世俗生活的安时处顺、莫逆于心、不谴是非,来 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师》)。“心斋”与“坐忘”的核心
完成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在于“心”。庄子之“心”观可分为两层含义:其一为“机心”,
一、逍遥的心灵境界
即心的思虑、谋划功能;其一为“无心”,即“心”的无知无欲
在庄子看来,人性应当是自然无为的,所谓“性者,生 的超然状态。庄子对“机心”是持否定态度的,“心斋”与“坐
触,就极易受到外物的影响,人的自然本性就会受到斫伤, 也。”(《天地》)在“心斋”与“坐忘”的共同作用下,人将进入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 无知无欲、无念无我的超然状态,《齐物论》中称之为“吾丧
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 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 我”。陈鼓应指出“:人世上,一切的是非争论都由偏执的我
自然的相交。《大宗师》对此有详尽的述说:“子桑户、孟子 为而治”;对于个人而言是相互争名争利。而政府中的某些
反、子琴张三人相与语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 官员为己之私利,贪污腐败、巧立名目,更加败坏了社会风
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 气。如此汲汲于名利之间,社会焉得安泰,人生焉得幸福?
之质也”(《庚桑楚》)。人先天所具有的即是人的本性,《马 忘”的过程就是由“机心”到“无心”的过程。庄子认为:“有
蹄》篇认为:“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 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
朴而民性得矣。”但是人一旦进入到社会,和外物有所接 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
The ory Re s e a rc h
学 ★★ 理 ★★ 论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
张昱洋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摘 要:《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个体逍遥的心灵境界,一是对世俗政治、教化的
批判,一是个体生命在世俗世界中的融合。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庄子》,并能透过《庄子》来反观当
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天 见产生。‘丧我’便是摒弃偏执的我。‘吾’乃是开放性的、本
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 真的自我。摒除了偏见与独断之后所呈现的真我,才能从
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然 狭窄的局限性中提升出来。”[1]210 在这种“吾丧我”的超然状
① 一般认为,《庄子》中的内篇是庄子亲笔,外、杂篇是庄子后学所作。但是,在没有进一步的史料出现的情况下,笔者
35
认同杨国荣等人的观点,可将《庄子》与庄子本人一致看待。另,陈鼓应指出《骈拇》、《马蹄》、《胠 篋》、《在囿》“是庄子后学所
作,多少是受老子思想影响的庄子后学。”《老庄新论》,第 2 7 0 页。
的,庄子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
争夺、欺瞒等等能够伤害人之本性的东西全然不存于心,
庄子眼见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指出人之本性、人被物 则人的精神便得自由与解放。庄子的“无心”还有另一名
奴役的同时,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才能不陷入物的世界,使 称,即“神”。“夫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
Zh e Xu e Ya n J iu
☆哲学研究☆
不受困于外物与机心。因其“神”(“无心”)关键地位,故而进 入逍遥境界的人,可称之“神人”。《逍遥游》中谓“神人”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 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之人也,物莫伤之,大浸稽天而 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熟。”“神人”不受俗世的浸 染、不受外物的伤害,精神处于至高的逍遥境界,形体冰洁 而完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庄子认为人之本性自然无 为,所以“神人”就其最初的产生来说则是先天的,但是庄子 将“神人”作为逍遥境界的主人,其最终目的是告诉世人:成 为“神人”,达到心灵的虚静逍遥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 义所在,即人生而为人就应该秉持着先天的自然之性来生 活。对于世人来说,在丢失了先天本性之后,则只能通过抛 弃外物、凭借内心的修养来完成。当“坐忘”与“心斋”使人 达于大道之后,天人便可合一,宇宙即我,我即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