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合集下载

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异同

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异同

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异同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异同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呈现矛盾冲突和互补融合之势,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各自特色。

一.首先,对比看待两种文化,可知其各自独特及长短之处。

1.起源发展:希伯来文化中,摩西和耶酥是希伯来人的先知,他们为全人类创造了唯一神信仰的宗教和神学,创造了《圣经》的《旧约》和《新约》。

希伯来人的祖先为全人类提供了神学,唯一神论的宗教和圣经。

简而言之,摩西和耶酥创造了属于希伯来文化的神学和宗教,“十诫”和“基督”也是希伯来律法的开始,他们的文化大都就表现在宗教伦理思想方面。

希腊最早的文化则大概是诺索斯文化,在爱琴海最南部的克里特岛上逐渐发展起来,后来亚历山大国王大面积扩张土地,随着战争,希腊文化开始传播到印度河以西的广大亚洲和北非等地区。

其表现主要是以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为首的神学以及以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为首的哲学。

希腊在哲学这一层面的理论水平相当先进,其关于国家的建立、管理、立法等方面也对今天的西方颇有影响。

2.内容差异:希伯来文化则注重行,关心实践;正确的行为是希伯来人终极关切的事。

希伯来文化理想的人是有信仰的人。

是个作为整体的具体的有信仰的人。

希伯来文化并不仰望普遍的和抽象的事物,它始终盯着具体的、特殊的、个体的人;希伯来文化的重点是献身,是人对自己有死的存在(同时是肉和灵),对他的子孙后代、家庭、种族和上帝的热情介入;永恒在希伯来人看来是模糊的,除非在不可知的上帝身上;希伯来人认为理性和逻辑并没有触及生活得终极问题,这些问题发生在语言无法企及的深处,即信仰的至深处;希伯来人不把美和善等同起来,罪感乃是由于他的不完满性而达到的对他的彻底有限性的意识,善有时必须戴上丑的面具,恰如美对他可能是罪感和腐败的假面。

希腊文化注重知,关心知识;正确的思想是希腊人终极关切的事。

希腊文化理想的人是理性的人,是作为对所有时间和存在的旁观者必定超越哲学的哲学家,是历史上第一批思想家。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的特征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的特征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的各自文学特征和其对西方文学发展的作用古罗马后期以来的欧洲文学有两大主题,一是源于古希腊的人本主题,二是源于古希伯来的神本主题。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一起构成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形成了西方文学的历史进程。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有着各自的文学特征和影响,以下便是我的一些总结。

古希腊文学特征:1.思想内容深刻性强——有着世俗的人本精神与命运观。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既描写社会生活又有自己的想象、夸张与抒情。

3.文学形式具有丰富性与开拓性。

具体分析:例如在希腊神话中神人同性同形,神其实是人的观念的具象和外化,神就是人,神话就是人话。

人本主义与命运观念并存,相信命运的轮回又充分尊重人的个性自由。

如“不和的金苹果”、“伊阿宋取金羊毛”、“潘多拉之盒”、“特洛伊木马”,等等,无不反映了古希腊人张扬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一、古希腊神话的主要内容同其他民族的神话一样,希腊神话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与变化,因而相信有所谓的神灵主宰着这一切,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神话传说。

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主要讲天地的开辟和诸神的诞生、谱系以及神的活动,等等,人们想象出了主宰人类的众神,如主神宙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战神阿瑞斯、海神波塞冬、太阳神阿波罗,等等。

这些神既不像《圣经》中的神在基督徒心中那么高不可及,也不是中国神话中的道德偶像,而是呈现出一个亲切可爱的人的形象,并且被赋予了同凡人一样复杂的性格。

古希腊文学影响:1.世俗文学的最大特点是世俗性,重生、重欲,情感色彩浓重。

2.肯定人的原始欲望,自由抒发人的自由本性。

3.所以其世俗性广泛被后世文学所继承。

4.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形成口语性的文学传统。

5.叙事的文学传统。

6.重智的文学传统。

具体分析:古代希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希腊人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建了璀璨多彩的文化,传下丰富的遗产,神话传说就是其中之一。

希伯来、希腊、中国洪水神话的异同

希伯来、希腊、中国洪水神话的异同

三、希伯来、希腊、中国洪水神话的异同1、洪水缘起上的差别在现存的洪水神话中,“洪水”只是作为一个大的背景出现,在每一则不同的洪水神话中,其侧重点是不同的,以“诺亚方舟”故事为例,一个完整的洪水神话应该有以下内容:洪水的到来、躲避洪水、遗留的人繁衍生息和重建家园。

但是不同的民族对这些情节和主题取舍有所不同,从中可对其文化传统的不同窥见一斑。

希伯来挪亚方舟神话从头至尾都是上帝一个人的意志在决定一切。

洪水的起因是因为人类违背上帝意志,作恶多端。

上帝看见人类作恶想要毁灭人类,又教给义人挪亚制造方舟的方法使其避开灾难,最后与人类立约使之不再遭受洪水的灭顶之灾。

从中可见希伯来民族至今仍把上帝奉为一切的渊源。

希伯来民族历尽劫难,惨痛的民族历史在希伯来人的心灵中酿成一种带有强烈排他性质的民族情绪和团结统一的希望,反映在宗教上,就是对唯一真神的尊崇。

公元前6世纪的巴比伦之囚后,希伯来人在其亡国灭种的危急之时创立了一神教的思想体系,借以团结人心,抵制异族文化的同化。

亡国后用信仰来统一和维系本民族。

希伯来神话整理汇编在犹太圣典《圣经·旧约》中,《圣经·旧约》不仅记载了神话传说,更是宗教教义的汇编,能抓住希伯来人精神世界。

支配贯穿《圣经·旧约》的根本精神就是对唯一真神的坚信不疑,努力把唯一的神——上帝塑造成具有绝对权威的宇宙主宰,因此其神话的宗教意义远大于其他。

神越是远离人类,上升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就越能给人神秘感和肃穆感,上帝是无所不在和永久绵延的,这加强了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神操纵人的命运,神启示你,你就能免灾;神悦纳你,你就会有幸福。

希伯来洪水神话深刻地表现了希伯来民族的一神信仰、树立上帝的神威、尊崇上帝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

希腊丢卡利翁洪水神话中的洪水惩罚是针对青铜时代的人类进行的。

到了青铜期末代,人类变得贪婪、粗鲁且不虔诚,公理与法律不再受到尊重,殷勤好客的风俗被遗忘。

这是奥林匹斯众神决定惩罚人类的根本原因。

回到哪个“古希腊”

回到哪个“古希腊”

回到哪个“古希腊”摘要:“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人们阐释经典、梳理文化接受史之时,往往习惯于未加细辨地使用笼统的“古希腊”概念,仿佛后世文本的原型意象、美学观念、叙述模式等均可回溯到一个整一的“希腊传统”。

有着强大“古典学”根基的欧美学界尚无法完全避免此种迷误,中国社会对它长期的模糊处理犹甚。

文章通过三个具体案例,说明希腊文明的核心价值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母题、观念和学说在每个时代、不同学派之间大相径庭,并非一成不变、高度统一。

后世文本对它们也进行了完全不同的美学或伦理“选择”,从而形成各自的时代风尚。

正本清源,或能促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学史和文明接受史。

关键词:古希腊;西方文学;古典学;阐释史;接受史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4XNJ023)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4-0101-05西方人毫不讳言“古希腊”是他们的“精神故乡”;历代文化史的叙述也似乎建构起了一个所谓的“希腊传统”。

《古典传统》的作者海厄特称:“就我们大部分的思想和精神活动而言,我们是罗马人的孙辈,希腊人的重孙”①。

英国学者阿诺德也曾将西方文明喻为以“古希腊”与“古希伯莱”为两极的钟摆。

希腊精神注重智慧,希伯来精神强调驯服。

后世文化成为这二者的重复更迭。

②比如中世纪摆到了希伯莱的一极,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摆到了希腊一极,浪漫主义又回到希伯莱……这些观点固然颇具洞见,但它们亦反映了“古典”研究和文化史叙述当中的一个典型“迷误”:“古希腊”似乎是个独立的、整一的文明形态,它与“古希伯莱”等其它文明形态之间的密切交合则容易被淡化。

然而,“古希腊”真是一个可以涵括后人所知的那个时代的单纯能指吗?尽管人们意识到,古罗马、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几乎每个时期都希望回到“古希腊”去,实则它们的“古典”取向是很不一样的。

比较西方文明“两希”传统的异同

比较西方文明“两希”传统的异同

比较西方文明“两希”传统的异同众所周知,古希腊—罗马文学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

尽管它们在欧洲文学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呈矛盾冲突与互补融合之势,但在根本上,我们仍缺乏对两大源头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自然会存在诸多的联系,但在比较它们之前,我觉得有必要了解它们的历史。

古希腊—罗马文学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对古代的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搏斗的英雄行为、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等,表现了古希腊古罗马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强调了古希腊罗马人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饶的精神。

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在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叶“希腊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出现的第一次交流、冲突与互补、融合后产生的,它吸收了古希腊文化的某些成分,虽然有着某种相似,但它仍是一种以希伯来文化精神为主体,区别于古希腊—罗马传统的异质文化。

虽然看了如此多的书籍,但我仍是懂非懂,一知半解,只能浅谈心中所想。

一:人的自然原欲说到人的自然原欲,首先,应该明白何谓“人”,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是文化;文化无非是人的本质的外化与对象化;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因此,“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

古希腊文学中蕴含着原始形态的“人”的观念,同时又强调“天人之别”,古希腊人认为,“人同自然的划分是知识和智慧的起点,是人自觉其为人的起点”。

由于强调人与自然分离,因而,古希腊人有特别重视个人与整体的分离,因为,“个人同整体分离开来也是一种‘天人之别’”。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主要倾向是重个人,重个人的感觉意识,重经验。

他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古希腊人那强烈自我意识的表露。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双希精神交错互动, 构成了西方美学的基本概念——美与崇高。 双希精神的“巨大钟摆”,从理性的人和 完善的人的理想,到信仰的人和超越的理 想,塑造了美和崇高的基本特征。
米诺的维纳斯
在希腊深刻地意味。他 将审美修炼过程分为五步。
柏拉图关于美的不同层次
的说法,道出了希腊人关 于美的重要观念,即理性 观念在希腊人关于美的观 念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 要的作用。
希伯来人:渡过河而来的人
在西方美学中,除了美之外, 还有诸多其他同样重要的美学范 畴,崇高,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 和希伯来精神更契合。
双希精神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差异呢? 它们如何塑造乐西方美学地风景呢?



首先,希腊精神的最终目的乃是“人的 完满”,而希伯来精神的最终目的则是 “人被拯救” 其次,希腊精神的最高观念是“按照事 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而希伯来人则 认为,“训诫和服从”高于一切; 最后,希腊人的支配性观念乃是“人的 意识的自发性”,而希伯来人却强调 “良知的严格性”。
假如我们把双希精神视 为西方文明的源头,显然,西 方美学的源起当然和双希精神 密切相关。不很严格的说,希 腊精神与西方美学中美的观念 关系更为密切,而希伯来精神 则和崇高的范畴有更深刻的联 系。 在希腊文化中,美是一 个至高无上的观念。仪态万方 的维纳斯、气宇轩昂的帕台农 神庙、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和 喜剧等无不是美的诠释
希伯来,译自英语Hebrew。 在犹太人的语言里,这个词 意为“渡过”。希伯来人在 漫长艰难的历史中,形成了 一种特殊的文化。
*
哥特式教堂作为一种建筑形 式,最典型地代表了与希伯来精神相关的 这种崇高,它尤其呈现为对上帝的敬畏和 顺从。 中世纪以前,哥特式建筑, 浪满主义运动,往往都带有明显的对崇高 精神的崇拜和礼赞性质。

两希文化异同及在文学中表现

两希文化异同及在文学中表现

论文标题:两希文化异同及在文学中表现对真理的渴求、明晰的头脑、敏锐的洞察、深刻的判断------这就是希腊文化。

希伯来精神则追求公正、要求道德完善、坚持需求人们的行动准则。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与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也是近代民主和法制的起源,所以可以划分为一大西方文明传统即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这块地方称为迦南。

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

约在公元前1200至400年间,希伯来人创立了一种宗教――犹太教,犹太教对于早期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人们把希伯来文明作为西欧文明的来源之一。

“两希”文化之间联系紧密,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而发展。

众所周知,古希腊早期哲学的理性精神较集中地体现在对世界确定性、世界秩序的探索上,是人的知性力量的推动使之然。

因之,古希腊哲学总是力图通过询问世界之本原,给人们描述世界的规律和秩序,为人们提供一个有确定意义的世界。

其实,基督教同样有这种理性特征,而且直接受益于古希腊哲学的理性禀赋。

而且,正是基督教文化中这种直接传承于古希腊哲学的对世界探究的知识性冲动和理性精神,培植了中世纪和近代西方人的科学理性精神和追求科学的理性精神。

古希腊—罗马文化相对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是原欲型的,但是,它在哲学文化中体现的理性精神,却沿着希伯来—基督教的传统得以流传。

双希文化的文学呈现—《荷马史诗》和《圣经》,保存了双希文化最古老的记忆和想象,也是两希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文本资料。

然而,学界在论证这两种文化的异质性以及互补性时,引用更多的是两部著作提及的神话、历史等典故,而对两个重要意象—贯穿了《伊里亚特》全诗并在《奥德赛》中也有隐性出现的“战场”意象以及在《圣经》中反复出现的“园”意象的比较研究甚少。

《荷马史诗》的“战场”意象和《圣经》的“园”意象在文本中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双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积淀下来的成长体验和民族心理的折射,体现了两种文化传统不同的审美旨趣和性格。

第一节 “两希”传统

第一节  “两希”传统
一两希传统1古希腊美丽的爱琴海2古罗马古罗马斗兽场古罗马战场古罗马露天剧场荷马史诗戏剧方面文艺理论方面?亚里士多德?在代表作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摹仿是把艺术和技艺制作区别开来的基础
Western Literature 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一节 “两希”传统
重点掌握
“两希”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 “两希”文学共同影响了后世文学; 古希腊文学本身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马克思称古希腊人为“正常的儿童”。 文化内核是自然原欲。
5、古希腊-罗马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可以说,没有 希腊、罗马文化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2)古希腊-罗马文学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欧洲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 生活,有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
五大文明古国
在北非、西亚、南亚和东亚这些古老的 东方土地上,形成了古埃及、古巴比伦、 古希伯来、古印度和古中国这五大文明 古国。
2、古希伯来民族与《旧约》文学
最初游牧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地区的希伯来人, 在公元前20世纪初进入迦南地区(巴勒斯坦), 与当地的农耕民族相融合而生成。
摩西与《出埃及记》
一、“两希”传统
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 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文学史上称之为 “两希”传统。
它们在欧洲文学漫长的历史流变过程中呈 矛盾冲突与互补融合之势,欧洲近现代文 学的人文观念和艺术精神的基本内核,主 要来自于这两大传统。 注意:抛弃欧洲中心论
二、古希腊-罗马文 学
古希腊、罗马同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当欧洲 绝大部分地区还处在野蛮状态,古希腊、罗马 已经有了高度发展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建立在 奴隶社会的基础之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是西方美学与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源头。

西方文学与文化在很多程度上都是“双希精神”的副产品。

“双希精神”深刻地塑造了西方文化的面貌。

美国美学家巴雷特在《非理性社会》中称,希腊人缔造了西方人的理性和科学,而希伯来人则创立了西方人的道德与信仰。

而英国学者阿诺德在其《文化和无政府状态》中则明确指出:“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是依照自己所拥有的最佳准则才显现出我们值得赞美的活力和毅力的。

……假如我们要用两个卓越而又辉煌地体现这些力量的民族来命名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希伯来精神的力量和希腊精神的力量。

我们的世界正是在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这两种影响之间运动。

某个时刻世界感到了其中一极更有力的吸引,另一时刻则感受到另一极的吸引力。

世界应在两极之间完美和谐地实现平衡,尽管这从未实现过。

”阿诺德这一论断得到了人们的共识,现在人们普遍把希腊文化的精神和希伯来文化的精神作为西方文化的两大相辅相成的互补基因。

谈到希腊精神,我们就离不开谈及美,希腊文化中美无处不在。

在希腊文化中,美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观念。

蓝色文明的源头爱情海、米洛的维纳斯、帕台农神庙、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和喜剧中无不是美的诠释。

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认为:现在广泛流传的高雅趣味,最初是在希腊的天空下形成的。

他在其作品《希腊人的艺术》中也高度赞扬了希腊文化,他说:任何别的民族都没有像希腊人那样使没享受如此的荣誉。

因此,在希腊人那里,凡是可以提高美的东西没有一点被隐蔽起来,艺术家天天耳闻目见,甚至成为一种功勋。

在希腊人那里,凡是可以提高美的东西没有一点被隐藏起来,艺术家天天耳闻目见,美甚至成为一种功勋。

”在希腊人中的这种美主要是一种优美,但这种优美又与知识、智慧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并不是简单的只是事物外在形态的和谐、尺寸和比例。

从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对美的层次划分和对诗人的驱逐、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所是”与“美”的符合的界定以及“净化”
的规定等都可以看出。

这是希腊精神的结果。

在希腊精神里,美是和至高无上的完善、尊贵和价值、真、善、自然等范畴紧密相连。

希伯来文化在艺术和文学上远远不如希腊文化,但在宗教和法律上却高度发达。

历史上希伯来人饱受征战之苦,先后受到菲力士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罗马人、埃及人的奴役。

然而,独特的历史境遇使得希伯来人的宗教思维异常活跃,发展出一系列诸如魔鬼、来世、复活和最后审判等宗教观念。

希伯来精神中有一种罪感意识,在希伯来文献中,有原罪,有人类始祖因背弃上帝而受罚蒙灾的记载。

这就形成了希伯来民族特有的罪感文化。

希伯来及其承续者犹太民族被视为“谜一样”的民族,在其千年的经历中一直是以“孤单流浪者”的悲剧形象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但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这一民族及其文化精神最突出的特色即“多涉信仰教戒”,。

这些精神遗产通过犹太教而对基督教产生影响,其观念多呗西方宗教精神所吸纳,由此达至西方宗教与哲学的多元重叠。

从上文可看出,这两大文化精神各有特点,根据学者巴雷特的概括,这种不同大致有如下一些方面:希伯来文化的理想的人是信仰的人。

而希腊文化中理想的人是理性的人。

希腊精神是一种抽象思辨的精神,他们最先苦苦追问的是一般的、抽象的和没有时间性的本质、形式和理念;而希伯来精神则总是着眼具体的、特定的和个体的人。

由于希腊人来说,由此产生了作为只有哲学家才能踏上的通往智慧之路的超然性的理想。

希伯来精神强点的则是一种献身性,是人充满热情地投入他终有一死的存在(既包括肉体也包括精神),以及他的子孙、家庭、部落和上帝。

在希腊人那里,永生是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智力可以随时达到的东西;而在希伯来人那里,永生除了体现不可知和可怕的上帝以外,是不能达到的。

希腊人创造了逻辑,他们相信人是理性的动物,逻辑的动物,或者说是语言的动物,“逻各斯”,语言、言说或者理性是希腊精神的本体和中心;而在希伯来文化看来,智力状态最典型的反应在约伯的朋友们愚蠢而又狂妄的唠叨之中,他们的议论从未触及问题的核心,生活的终极问题发生于语言不能达到的深处,也就是信仰的最深处。

希腊人把美和善作为等同的东西或至少是永远一致的东西来追求。

而希伯来人则有一种强烈的罪孽感,从而不允许轻易地把美和善等同起来。

总之,希腊精神是一种智慧,而希伯来精神更多
的是一种活力;希腊精神缔造了西方的科学和理性世界,而希伯来精神则缔造了西方的道德和信仰世界。

这二者的交互推进,塑造了整个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双希精神”对于我们把握西方文化的命脉和发展逻辑是一个简洁而深刻的
启示。

在美学上,这种“双希精神”的影响则是,希腊精神更多地形成了一种优美的精神,而希伯来精神更多地形成了一种崇高的精神。

总之,“双希文化”像一个巨大的中百,深刻地塑造了西方文化的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