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买椟还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买椟还珠文言文带翻译

昔者,楚人有善贾者,行于途中,见一女子携椟而过。
椟之状,珠光宝气,令人目眩神迷。
贾者心动,遂以重价购之。
女子得钱,欣然而去。
贾者归家,开椟视之,内惟一珠,光华夺目,价值连城。
贾者大喜,以为得宝,遂珍藏之。
邻里闻之,皆以为贾者福至心灵,得宝而归。
然未几,一智者见贾者,曰:“君所藏椟,其中之珠,乃世间珍宝,非寻常之物可比。
然椟之价值,亦非小可。
君何以弃椟而取珠?岂非舍本逐末之失?”贾者闻言,愕然自省,始悟智者之言。
然珠已珍藏在室,欲还椟而无所从。
智者笑曰:“此有何难?吾有计矣。
”智者遂取一空椟,令贾者以珠纳之,封缄如故。
贾者持椟,复至女子所居之地。
女子见贾者,惊问其故。
贾者曰:“吾前日所购椟,内有珠,今特来还珠。
”女子开椟视之,果见珠在。
女子大喜,谓贾者曰:“君真贤人也。
珠虽宝,然椟亦不可轻弃。
吾前日误以椟为无宝,故售之君。
今得珠,愿以椟相赠。
”贾者受椟,感激不已。
自此,贾者深悟舍本逐末之害,始知椟之珍贵,珠之易得。
凡遇事,必先审其本末,不敢再犯舍本逐末之过。
译文:从前,有个楚国人,是个善于经商的人。
他在路上行走时,看到有个女子手里拿着一个盒子经过。
这个盒子的样子,珠光宝气,让人眼花缭乱。
商人动了心,就花高价买下了它。
女子拿到钱后,高兴地离开了。
商人回到家,打开盒子一看,里面只有一颗珠子,光彩照人,价值连城。
商人非常高兴,以为得到了宝贝,就把它珍藏起来。
邻居们听说后,都认为商人福至心灵,得到了宝贝。
然而不久,有个智者见到商人,说:“您所珍藏的盒子,里面的珠子是世间珍宝,不是普通的东西可以相比的。
然而盒子的价值,也不可小觑。
您怎么舍弃盒子只取珠子呢?这不是舍本逐末的错误吗?”商人听后,惊讶地反省自己,才明白了智者的话。
然而珠子已经被他珍藏起来,想要归还盒子却无从下手。
智者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我有办法。
”智者于是拿了一个空盒子,让商人把珠子放进去,重新封好。
商人拿着盒子,再次来到女子住的地方。
女子看到商人,惊讶地问他为什么来。
《买椟还珠》文言文翻译

昔者楚人有得美珠者,欲卖之。
乃以椟盛之,置于市。
观者如堵,莫识其宝。
有客过,见而异之,问:“此何物也?”卖者答曰:“此美珠也,故盛之以椟。
”客曰:“椟固美矣,然珠何在?”卖者曰:“珠在椟中,椟不可舍也。
”客曰:“吾欲观珠,奈何?”卖者曰:“观珠须破椟,破椟则珠失矣。
子若欲观珠,请以椟易珠。
”客曰:“吾有珠,故来买椟。
今子欲以椟易珠,吾将何观?”卖者曰:“珠固在椟中,子欲观珠,不须破椟,但以椟还珠可矣。
”客乃笑而归。
楚人闻之,曰:“吾以珠为宝,故以椟盛之。
今客以椟还珠,可谓买椟还珠矣。
”于是,楚人皆称客为贤,而卖者羞愧,不敢复售珠。
译文:从前,有个楚国人得到一颗美丽的珍珠,想卖掉它。
于是,他用盒子装好,拿到市场上出售。
观看的人像墙一样围过来,却没有人认识这颗珍珠。
有个过路的客人看到了,觉得非常奇怪,问道:“这是什么?”卖珠的人回答说:“这是一颗美丽的珍珠,所以我用盒子装起来。
”客人说:“盒子确实很漂亮,但珍珠在哪里?”卖珠的人说:“珍珠在盒子里面,盒子是不能丢弃的。
”客人问:“我想看珍珠,怎么办?”卖珠的人说:“看珍珠必须打破盒子,打破盒子珍珠就会丢失。
你如果想看珍珠,请用盒子换珍珠。
”客人说:“我有珍珠,所以来买盒子。
现在你想要用盒子换珍珠,我看什么?”卖珠的人说:“珍珠确实在盒子里面,你想看珍珠,不必打破盒子,只要用盒子换回珍珠就可以了。
”客人笑着回家了。
楚国人听到这件事后,说:“我把珍珠当作宝贝,所以用盒子装起来。
现在客人用盒子换回珍珠,可以说是买椟还珠了。
”于是,楚国人都称赞客人有智慧,而卖珠的人感到羞愧,不敢再卖珍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东西的价值并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
有时候,我们过于追求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真正的价值。
我们应该学会分辨事物的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同时,也要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图而失去原本的宝贵之物。
买椟还珠的文言文及翻译

昔有楚人,性爱珠玉,闻于郑国,郑人乃以椟售之。
楚人见椟,爱其华美,遂买而归。
及启椟视之,乃得一珠,大如鸡卵,光彩夺目,楚人惊喜异常,以为得宝。
然楚人不知,椟中本无珠,郑人乃以珠为饰,伪作椟中藏珠,以诱楚人。
楚人贪珠之美,不辨真伪,遂以高价购得椟。
既归,家人皆贺,楚人以为大幸。
于是置椟于室,日日观赏,喜不自胜。
一日,有客至,见楚人置椟,问其故。
楚人告以得珠之事。
客曰:“此椟非宝,乃郑人欺君之具也。
君买椟还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楚人闻言,茫然若失,始知郑人狡猾,己为所欺。
于是楚人悔恨不已,欲将珠还郑人,以求原谅。
然珠已为楚人所得,郑人固难索回。
楚人无奈,只得将珠留于家中,以为教训。
自此后,楚人不复贪图虚名,凡遇物事,必辨其真伪,不敢轻信他人。
世有鉴宝者,皆以楚人之事为鉴,言:“楚人买椟还珠,失宝而得教训,虽为愚者,亦不失为智者。
”于是世人皆以此为戒,不轻信不辨真伪之事。
今录其事,以警世人:楚人买椟还珠,失宝而得教训。
珠虽小,可以鉴大。
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辨真伪,识优劣,方为人生之道。
【翻译】从前有个楚国人,他非常喜爱珍珠和玉石,这件事在郑国也有所听闻。
郑国人于是用装珍珠的盒子来卖给他。
楚国人看到这个盒子,喜爱它的华丽,就买下来带回家。
等到打开盒子一看,却发现里面有一颗珍珠,大小如同鸡蛋,光彩照人,楚国人非常惊喜,以为得到了宝贝。
然而楚国人不知道,盒子里原本并没有珍珠,郑人只是用珍珠作为装饰,假装盒子里藏有珍珠,以此来诱骗楚国人。
楚人贪图珍珠的美,不辨真假,于是以高价买下了这个盒子。
回到家后,家人都来祝贺,楚人以为这是件大喜事。
于是他把盒子放在屋子里,天天观赏,喜形于色。
有一天,有个客人来到楚人家里,看到楚人放着盒子,问他这是为什么。
楚人就把得到珍珠的事情告诉了他。
客人说:“这个盒子并不是宝贝,这是郑人欺骗你的手段。
你买椟还珠,可以说是失去了东方的角落,却在西方的桑榆处得到了教训。
”楚人听后,茫然若失,这才知道郑人狡猾,自己被欺骗了。
文言文《买椟还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言文《买椟还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小古文——买椟还珠买椟还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汉语文字买椟还珠[1]汉语拼音mǎi dú huán zhū词语解释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
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
成语用法连动词;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舍本求末、取舍不当。
反义词去粗取精注释:含贬义寓意比喻、讽刺了只重视外表,而不顾实质,舍本求末的人。
作者先秦·韩非其作者是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典故一个有一颗漂亮的珍珠的楚国人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用珍珠宝石点缀它,用美玉宝石装饰它,用翠鸟的羽毛连缀它。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出了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过了几天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只见郑人将珍珠交给楚人说:“先生,我买的只是盒子,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一边往回走去。
原文楚王谓田鸠曰:“墨于者,显学也。
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
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
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译文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声名显赫的学者。
买椟还珠文言文原文翻译

昔者楚人买珠于郑人,郑人患其贵也,为椟而盛之,以珠还之。
楚人得椟而还珠,郑人以为宝,而楚人笑之。
翻译:
昔日,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买珍珠,郑国人担心珍珠价格昂贵,于是做了一个精美的盒子来装珍珠,并用这个盒子把珍珠还给了楚国人。
楚国人拿到盒子后,将珍珠还给了郑国人,而郑国人却将这个盒子视为宝贝,楚国人却因此嘲笑他。
详细翻译:
昔者(从前,往昔),楚人(楚国的人)买珠(购买珍珠)于郑人(在郑国人那里),郑人(郑国人)患(担心,忧虑)其贵(珍珠的价格昂贵)也,为椟(于是制作了一个盒子)而盛之(用来装珍珠),以珠还之(用珍珠来交换这个盒子)。
楚人(楚国人)得椟(拿到盒子)而还珠(将珍珠还给郑国人),郑人(郑国人)以为宝(认为这个盒子是宝贝),而楚人(楚国人)笑之(嘲笑郑国人)。
故事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会因为过于注重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楚国人因为珍珠的价格昂贵,而忽略了珍珠本身的价值,只关注到了装珍珠的盒子,从而被郑国人所嘲笑。
这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分辨事物的真伪,不要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事物的内在价值。
同时,也讽刺了那些只看重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价值的人。
买椟还珠完整文言文翻译

昔者楚人有得美珠者,欲卖之,恐其不售,乃为椟以藏之。
椟之工,文采绚烂,装饰华丽,非但珠光外溢,且椟本身亦如珠之璀璨。
楚人携椟至市,观者甚众,莫不赞叹。
然珠虽美,人皆以为椟之美过于珠,竞相争购椟,而珠反无人问津。
楚人见状,喜不自胜,以为得珠之幸已至,遂以椟易珠,载归而藏。
归家之后,告其家人曰:“吾今日所得,非珠也,椟也。
观者皆爱椟之美,而珠反被其所掩。
”家人闻之,皆笑曰:“子之不识珠,固已甚矣;今又以椟易珠,岂非买椟还珠乎?”楚人愕然,不知所以对。
其后,遂有“买椟还珠”之成语,用以讽喻那些不识货、舍本逐末之人。
夫珠,宝也,光华内敛,温润而泽;椟,器也,外表华丽,内藏宝物。
珠之贵,在于其质,椟之美,在于其饰。
楚人本为珠而来,乃因椟之美,而舍珠取椟,实为舍本逐末之举。
古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此言甚是。
观古之人,有如孔子之识珠,虽身处乱世,仍能坚守正道;有如屈原之怀石,虽被放逐,仍心系国家。
是以,识珠之真,方能辨伪存真,守正出奇。
然世之纷扰,人心不古,往往有人如楚人者,为椟之美所惑,舍珠而取椟,买椟还珠。
此等之人,虽得椟,却失珠,实为可悲。
是以,吾辈当以此为鉴,勿为外表所惑,当识珠之真,守本逐末。
人生在世,若能识珠之贵,守正出奇,则无论何时何地,皆能立于不败之地。
且夫,椟之美,虽一时之盛,终难持久;珠之贵,历久弥新,历久弥珍。
故椟之美,不过一时之荣,珠之贵,方为永恒之宝。
是故,楚人之失,非失于珠,而失于识;吾辈之得,非得于椟,而得于识。
识珠之真,方能识椟之美;识椟之美,方能识珠之贵。
此乃“买椟还珠”之真谛也。
愿吾辈皆能识珠之真,守正出奇,不以椟之美而舍珠,不以椟之饰而失珠,方不负此生,不负此世。
文言文《买椟还珠》翻译

昔有贤者,行于途,见一市肆,货宝之物,琳琅满目。
其中有椟者,光华夺目,珠玉盈箱。
众人争观,赞叹不已。
贤者亦趋之,欲一观其珍。
椟之主见贤者将至,遂启椟示之。
椟中非珠玉,乃一纸卷,其上题曰:“珠在椟中,椟亦珍宝。
”贤者观之,心中疑惑,遂问椟主:“此椟中无珠,何以贵重?”椟主笑而答曰:“珠虽不在椟中,然椟之材质,雕刻之工,皆极精妙。
且此椟,古董之物,历经沧桑,其价值自不待言。
珠玉虽美,若无椟以盛之,亦不过一散沙耳。
是以此椟,实为珍宝。
”贤者闻言,沉吟半晌,曰:“吾闻之,珠者,国之瑰宝,民之珍品。
椟虽美,终非珠之比。
吾欲以椟易珠,可乎?”椟主笑曰:“珠在椟中,椟亦宝也。
君欲以椟易珠,吾亦无不可。
然珠虽易得,椟却难得。
君若肯以椟易珠,吾愿将椟赠与。
”贤者思之再三,终觉椟虽美,终非珠之可比。
于是,取椟还椟主,曰:“吾知珠之贵,椟之轻。
愿以椟还珠,以成吾之愿。
”椟主笑纳,谓贤者曰:“君真贤人也。
珠虽易得,椟却难得。
君能识珠之贵,而弃椟之轻,实乃明智之举。
”贤者谢过,携椟而归。
邻里皆惊,问之故。
贤者答曰:“吾观此椟,实为宝也。
然珠者,国之瑰宝,民之珍品,岂可轻弃?是以吾以椟还珠,以示吾之诚。
”自此,贤者之名传遍四方,皆称其为明智之士。
而买椟还珠之事,亦成为后世之佳话,传颂不衰。
噫!贤者之智,实令人叹服。
珠虽贵重,然椟亦有其美。
知珠之贵,而弃椟之轻,实为明智之举。
此乃《买椟还珠》之故事,以示后人。
译:昔日有一位贤人,在道路上行走,看见一家市集,里面陈列着各种珍宝,琳琅满目。
其中有一只椟,光泽夺目,里面装满了珠玉。
众人争相观看,赞叹不已。
贤人也走近,想要一睹其珍。
椟的主人见贤人即将到来,便打开椟来给他看。
椟中并非珠玉,而是一卷纸,上面写着:“珠在椟中,椟亦珍宝。
”贤人看了,心中疑惑,便问椟的主人:“这个椟中并没有珠玉,为什么这么贵重呢?”椟的主人笑着回答:“珠虽然不在椟中,但是椟的材质和雕刻工艺都非常精致。
而且这个椟,是古董,历经岁月沧桑,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买椟还珠故事文言文翻译

楚人携椟归,其友见之,惊问:“此椟中所藏,何物也?”楚人答曰:“此椟中藏有珍珠,光华照人,故价重一时。
”友闻言,叹曰:“吾闻宝珠在椟,未闻椟在宝珠也。
子乃买椟还珠,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楚人闻言,不觉愕然,思友之言,颇有道理。
遂以椟还珠,友亦不取,曰:“吾非欲得珠,但欲子知椟非宝,珠乃宝耳。
子以椟为宝,故还珠;若以珠为宝,则椟亦何贵?”楚人默然,深以为然。
后楚人再游郑国,见郑人交易,有以珠易椟者,乃问其故。
郑人答曰:“吾国多珠,而椟难得,故以椟易珠,以求珍宝。
”
楚人闻之,恍然大悟,乃悟友言之意。
于是,楚人遍寻珍宝,不复以椟为贵。
及归,其友复问之,楚人答曰:“吾已悟友言,不复以椟为宝。
今观郑人交易,方知珠之珍贵,椟之无足轻重也。
”
友闻言,喜曰:“子今悟矣!吾固知子非愚人,但为椟所惑,一时不明耳。
今子能舍椟取珠,可谓真知珠之贵矣。
”
楚人谢友,友亦不言,但微笑以应。
自是之后,楚人不复以椟为宝,专求珠玉,乃成大贾,名闻遐迩。
时人闻楚人之事,皆叹曰:“楚人买椟还珠,可谓明智之士。
识珠之贵,舍椟之轻,终成大业,岂非明智之举哉!”
楚人买椟还珠,虽一时失宝,然终悟宝珠之贵,弃轻椟而求重宝,乃明智之举也。
夫世事如椟,珠在其中,识珠者得宝,不识者失宝。
故人当识珠之贵,舍椟之轻,方能成就大业,传之后世。
楚人买椟还珠,故事流传千古,成为一则脍炙人口的佳话。
世人以此为鉴,无不以识珠之贵,舍椟之轻为准则,以求成功。
遂使楚人买椟还珠,成为后世追求智慧与成功之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买椟还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一:小古文——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买椟还珠[1]
mǎi dú huán zhū
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
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
连动词;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舍本求末、取舍不当。
去粗取精
:含贬义
比喻、讽刺了只重视外表,而不顾实质,舍本求末的人。
作者
先秦·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其作者是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典故
一个有一颗漂亮的珍珠的楚国人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用珍珠宝石点缀它,用美玉宝石装饰它,用翠鸟的羽毛连缀它。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出了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过了几天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只见郑人将珍珠交给楚人说:“先生,我买的只是盒子,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一边往回走去。
原文
楚王谓田鸠曰:“墨于者,显学也。
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
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今世之谈也,
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
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译文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声名显赫的学者。
他亲身实践还可以,他讲的话很多,但不动听,这是为什么呢?”田鸠回答说:“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跟着陪嫁去的
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十人。
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
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婢女,而不能说善于嫁女儿。
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用木兰做匣子,用桂椒熏染,用珠宝装饰,用美玉点缀,用翠鸟的羽毛连缀。
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还了他的珠子。
这能够说(楚国人)善于卖匣子,不能够说善于卖珠子。
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
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话,来宣传众人;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
这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好听。
”[2] 字词解释
楚人:楚国的人。
其:代词,他的(指楚国人)。
珠:珠宝。
于:在。
郑者:郑国的人。
为:做,制造。
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一种木材。
之:的。
柜:匣子。
薰:香草;这里作动词,用香料熏染;熏香。
以:用。
桂:肉桂;香料。
椒:花椒;香料。
缀:连结,装饰。
珠玉:珠子和宝玉。
饰:装饰。
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羽翠:翠鸟的羽毛。
辑:同“缉”,
连缀。
椟:匣子。
而:副词,却,但是(表示转折)。
还:退还;归还。
此:这,指代楚人的行为(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可:可以,能够。
谓:称为,叫作。
善:擅长,善于。
未:不。
鬻(yù ):卖。
成语寓意
1、郑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
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
次,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傻事来。
2、商人过分注重外表,使装饰外表的价值高于珠子的价值。
可以用来形容一些厂商为了获得利益,过份
装饰外表,使得外表的价值高于商品的价值,从而使商品的价格提高了许多。
3、现代还用作比喻花很高的资本取得了更少的回报,卖椟的人用一个“椟”得到了“珠”。
4、形容目光短浅,取舍不当的人。
5、美丽是可以营造的,但真正的美丽却不应有丝毫的人工雕琢,它应是真实的沃土中盛开的鲜花!!
6、如果一个事物真正美丽,那么他是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帮助来衬托他的。
7、不要太注重外表,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8、买椟之人应是一位注重欣赏艺术的人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所欣赏的“价值”是盒子的艺术美,而不是世俗认可的价值。
所以他应该是一位非凡的现代艺术家或艺术收藏家。
9、卖珠的商人为了显示珍珠更有价值,做了超值“包装”结果是喧宾夺主,反而淹没了珍珠的价值。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用华丽的“包装”掩饰自己真正“用意”这是魔术和军事里常用的方法。
10、讽刺那些只重形式,不顾实质的人,也用它比喻取舍不当、轻重倒置的情形。
成语启示
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不要混淆颠倒,不能做出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傻事来,不要太过注重外表,反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篇二: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答案
(一)细柳营
答案:一. 1.C 2。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将军约定(规定),军中不得骑马奔驰。
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
5.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1.①已经②刚才 2.①那里的将军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
②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3.①群臣对周亚夫接待文帝的方式和文帝对周亚夫的赞赏的态度感到吃惊。
②表现了群臣对皇帝的敬畏和对周亚夫行为的不理解。
4.①称周亚夫为“真将军”。
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对周亚夫和霸上、棘门军作了评价,一褒一贬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