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韵》解说词(全集)

合集下载

20集电视片《宋之韵》解说词(精校稿)

20集电视片《宋之韵》解说词(精校稿)

《宋之韵》20集电视片解说词2017-03-08 红树主人编第一集宋词概览第二集晏氏父子第三集词坛新声第四集一代文豪第五集奉旨填词第六集旷世奇才(上)第七集旷世奇才(下)第八集苏门学士第九集婉约魁首第十集多面词人第十一集集大成者第十二集战乱年代第十三集千秋才女第十四集辛词前奏第十五集爱国词人第十六集一代豪杰(上)第十七集一代豪杰(下)第十八集辛派词人第十九集风雅游士第二十集末世悲歌第一集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

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二十】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二十】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二十】第二十集《宋之韵》解说词【二十】末世悲歌南宋灭亡那年,文天祥代表朝廷与元军谈判,由于态度强硬被扣留,被押解北去时从镇江逃归温州,继续组织义军抗元,后在广东海丰作战时被俘,押送到今天的北京,关了三年多,因誓死不屈被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大概是无人不知的。

为了证明人性尊严的不可以辱损,为了展示人格脊柱的不可以弯曲,文天祥毅然选择了死亡。

他知道,秦淮河上孤凄的月亮今晚将最后一次来伴他度过这无眠的夜晚。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于是他死了,在中国历史上塑出一个永远四十七岁的巨人。

在押解北上路过今天南京与友人告别时,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邓剡,写下了有名的《酹江月》。

南京曾是东吴的国都,因此他想到了赤壁之战中的周瑜。

周瑜得东南风相助,火烧赤壁,战胜曹操,然而,“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文天祥却得不到东风的帮助,以到于战败被俘。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如今的南京城一片残垣断壁,在斜阳的映照下,到处是野花开放,野鸟啼鸣,惨不忍睹。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南宋覆灭,宫女妃嫔,尽被抢走,文物宝器,洗劫一空,这仇恨靠谁来洗雪?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上片结尾说自己不能为国报仇雪耻,枉为七尺男儿。

由此逗起下片,“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三年前从镇江脱逃坐小船出海,到温州再至福建,南行万里,想不到历尽艰险竟能到达南方继续抗元。

“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所以要这么坚持,就是为了回报盟友的推重,保留激越的目光来看这涛生云灭一样变幻莫测的局势。

“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像蔺相如镇住秦王,诸葛亮死了还足以吓走司马懿一样,这怒发冲冠的气势将永远也不会减弱。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十三】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十三】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十三】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十三】第十三集《宋之韵》解说词【十三】千秋才女古代寥寥可数的女诗人,能毫无愧色与第一流的男性诗人比肩而立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千秋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弟,父亲李格非是颇有名气的学者和散文家,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所著《金石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李清照从小就才华出众,诗和散文都很出色,还擅长书画,词更是宋词中独树一帜的名家,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她善于把口语锤炼得浅切平易、活泼动人,富于表现力,用于塑造鲜明的艺术形像。

像她十八岁结婚前写的这首词,语言就已经锤炼得很见功力了。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抒情主人公是个大家闺秀,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她内心朦胧地在寻求爱情,羞涩却又落落大方,放得开却又带几分矜持。

宋代是封建意识形态逐渐强化的时代,但那种约束力对少年李清照似乎根本不存在。

打秋千能打到“薄汗轻衣透”说明很有些放肆。

见有人来,羞得顾不上穿鞋就跑,头发也乱了,金钗也滑落了,跑到门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又回头偷看一眼,还顺手抓过来一枝青梅闻一闻。

这种举动,是完全不符合封建规范的,但这一串动作,却把少女健康开朗、娇憨羞涩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脍炙人口的名篇,到重阳节时已过秋分,已经昼短夜长,“薄雾浓云愁永昼”自然就不是真的白昼漫长,而只是丈夫不在,空房独守,因而无以消遣的内心感受。

白昼难挨,夜里更是冷清,但词人不明说,只用“半夜凉初透”这种愈变愈凉的气候来暗示,这就比说冷清更饶有余味。

“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重阳节那天,菊花开得正艳,多少天过去了,应当开始萎谢了吧?因此“帘卷西风”的瞬间,看到窗外的菊花蔫萎,词人顿时敏感地想到了“人比黄花瘦”,这一声轻柔的叹息,浓缩了无限的凄苦。

《宋之韵》解说词第六集旷世奇才(上)

《宋之韵》解说词第六集旷世奇才(上)

《宋之韵》解说词第六集旷世奇才(上)第六集旷世奇才(上)公元1082年,四十六岁的苏轼,在黄州赤壁酹江亭这里写下了震古烁今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这一声长啸穿越千年,一直在这里隆隆地震响,将永远叩击游人的心扉,“大江东去”这四个音搭配在一起,像一声号角,是那么和谐那么响亮那么雄劲。

虽然这酹江亭上再也找不到他巨人的身影,再也问不出他悲凉的遭遇,但我们相信他还活在这里,他是不会死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首两句就像长江的巨浪,滚滚滔滔而下,气势磅礴。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赤壁怀古的题旨。

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来突出赤壁的险峻,极有声色。

“一时多少豪杰”把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一总推入读者的想象,然后快速转入下片,用近景推出周瑜。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话就让周瑜赢得了赤壁之战。

怀古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积,词人于是站出来告诉读者,“人生如梦”,而自己偏生那么容易动感情,以至“早生华发”,实在可笑。

真的可笑吗?不!当时的苏轼是个有罪之人,因为三年前,他被一场卑劣的文字狱击倒了。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血腥气的“乌台诗案”。

中国古代这个学者,思想家,诗人,词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兼于一身的奇才,因为写诗同情老百姓,被告发诬蔑了早已走样的新法,差点就丢了性命。

三年的时间不长,他内心的伤口肯定还在流血,他肯定还在做被推上刑场的噩梦。

《赤壁怀古》就是在这种心绪下创作的。

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词自然该别有一番滋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这首词,至今仍觉天风海雨、气势逼人。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的一些诗被挖出来示众,用拐几道弯儿的目光,从中找出攻击王安石新法的罪证来。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20)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20)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20)《宋之韵》文字解说词第十一集集大成者有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到东京名妓李师师那里去玩儿,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正好也在,来不及跑开,就躲在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橙子,与李师师分吃。

然后就说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

李师师还委婉地留宋徽宗过夜。

周邦彦都听见了,就概括为一首词。

宋徽宗知道后勃然大怒,就要把他发配到外地去,他赶忙又写了一首《兰陵王》,诉说被押出首都的凄苦,才算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时人瞎编的,有那首词为证:《少年行》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想而知,这是周邦彦写自己在歌楼酒馆里的经历。

这首艳情词狎昵温柔,但点到为止,不流于恶俗,这是他比柳永高明的地方。

另一首《兰陵王》则写他客居京城开封时,送别友人的抑郁心情,也与宋徽宗毫无相干。

这首送别词曾风靡一时,被称为渭城三叠,是离别的筵席上必唱的,一直传唱到南宋初年,流行了几十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清明前后,在蒙蒙的烟气中,柳条依依地摆弄着嫩碧。

从汉代起就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所以,这首词就借杨柳起兴。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烟里丝丝弄碧的眼前实景,入年年来这里送别的往事,有意将情绪展开的逻辑线断开,这就叫顿挫。

下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又折回到眼前,经常来这隋堤上送别友人,而自己也是京华倦客。

每次来送人自己也登临望故国,为有家归不得而痛苦,因而接着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第二段写被送者终于去远了,第三段又折回到送别的地点。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在无边的春色里,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码头上冷冷清清,只剩下词人站在那里,满心凄恻,最后,词人再一次宕开,由眼前的冷清入回忆,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不说眼前的分手,而说原先的相聚,用痛苦的回忆,来凸现心情的灰暗和沉重。

《宋之韵》解说词汇总目录

《宋之韵》解说词汇总目录

《宋之韵》解说词汇总目录
《宋之韵》解说词目录
《宋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宋词概览
《宋之韵》解说词第二集晏氏父子
《宋之韵》解说词第三集词坛新声
《宋之韵》解说词第四集一代文豪
《宋之韵》解说词第五集奉旨填词
《宋之韵》解说词第六集多面词人
《宋之韵》解说词第七集旷世奇才(上)《宋之韵》解说词第八集旷世奇才(下)《宋之韵》解说词第九集苏门学士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集婉约魁首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一集集大成者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二集战乱年代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三集千秋才女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四集风雅游士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五集爱国词人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六集辛词前奏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七集一代豪杰(上)《宋之韵》解说词第十八集一代豪杰(下)《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九集风雅游士
《宋之韵》解说词第二十集末世悲歌。

纪录片宋之韵(11-20集)

纪录片宋之韵(11-20集)

纪录片宋之韵(11-20集)第11集:集大成者柳阴烟里,丝丝弄碧。

沉思前事,清泪暗滴。

周邦彦,以雅正为纲,用雍容妙丽的文字诉说幽怨伤感的情事,成为宋词发展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

第12集:战乱年代绕阶独行,白首功名,知音既少,弦断谁听?岳飞等爱国词人写就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

而上至被俘皇帝下至飘零隐士,也都在北宋王朝的覆灭后,在凄风苦雨中、怀念着回不去的太平盛世。

第13集:千秋才女帘卷西风,寻寻觅觅,难载多愁,千秋才女。

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笔触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自是花中第一流”。

第14集:辛词前奏长淮望断,故宫离黍,扣舷独啸,今夕何夕。

宋金之战的戎马兵戈为宋词注入了一腔热血,豪放派自此正式步入了词坛。

第15集:爱国词人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里,才华横溢的陆游陆放翁,只能无奈地泣血悲鸣,满腹举兵无望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与深爱之人死生离别的憾恨。

第16集:一代豪杰(上)醉里看剑,梦回连营,可怜白发,欲说还休。

辛弃疾兼具文人气质和将军豪气,手执旷世英雄的剑与笔,虎啸风生地书写词坛翘楚的一代传奇。

第17集:一代豪杰(下)众里寻他,蓦然回首,铁笔将军,一代豪杰。

万里江山迟迟未归,行军打仗是辛弃疾壮心不已的追逐,填词作曲是辛弃疾生命价值的转移,豪放词派的巅峰,被永恒地定格在这个时代。

第18集:辛派词人百年歌舞,百年酣醉,报国梦碎,不见南师。

辛派词人为抗金救国而呼号,纵笔挥洒着慷慨豪情,巍然屹立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节里,却最终没能躲过,末世衰亡的命运。

第19集:风雅游士暗香疏影,梅边吹笛,红萼无言,冷月无声。

姜夔在兵荒马乱中绝世而独立,以其幽香冷韵的气质,绽放成一枝高雅脱俗的孤梅。

第20集:末世悲歌刀兵齐聚,国破家亡,断魂千里,末世悲歌。

遗民漂泊流浪,山河残破动荡,这是一曲亡国的辛酸血泪史。

而文天祥等坚持用生命谱写文人志士的爱国尊严,高昂地为宋词长卷载入了最后的英魂绝章。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介绍电视纪录片《宋之韵》是一部展示中国宋代文化和历史的精彩作品。

本片通过深入研究宋代文化和历史,展现了这个时期的建筑、艺术、音乐、风俗和人物,向观众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繁荣与光辉。

本文档是电视纪录片《宋之韵》的解说词集,旨在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该片。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介绍该片的主要内容、剧情梗概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主要内容第一集:宋代建筑与城市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一集将带领观众了解宋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并展示一些著名的宋代建筑,如灵隐寺、张家界和黄山等。

第二集:宋代文化与艺术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这一集将介绍宋代的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并向观众展示一些著名的宋代文化艺术作品。

第三集:宋代风俗与习俗宋代是一个风俗繁盛的时期,这一集将介绍宋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娱乐活动和节日习俗,向观众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

第四集:宋代名人与英雄宋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和英雄。

这一集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宋代名人和英雄,如苏东坡、文天祥和岳飞等,并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贡献。

剧情梗概第一集:宋代建筑与城市本集以灵隐寺为例,展示了宋代建筑的宏伟和精湛的工艺。

节目介绍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元素,并通过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第二集:宋代文化与艺术本集以王安石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介绍了宋代的文学创作和诗词之美。

同时,节目还展示了宋代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让观众感受到当时文化艺术的兴盛和独特之处。

第三集:宋代风俗与习俗本集以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例,展示了宋代人民庆祝和欢乐的场景。

节目还介绍了宋代人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和娱乐活动,让观众了解宋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

第四集:宋代名人与英雄本集介绍了一些宋代的名人和英雄,如苏东坡、文天祥和岳飞等。

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贡献,节目向观众展示了宋代人才辈出和英雄出现的背景和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第一集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

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

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都爱听,有些歌曲唱红了流传开来以后,文人学士就产生了旧瓶装新酒的念头。

干脆依照原来的曲调,自己写一首新词填到曲子里来歌唱,借以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这就叫倚声填词。

填词所依据的曲就是词牌,康熙时编的《钦定词谱》就是收集词牌的专书,共收唐宋元这三代的词牌达八百多个,现存宋词的词作者一千三百多人,存词两万多首。

是一份非常丰富的文学遗产。

宋王朝是在宫廷政变,即陈桥驿兵变时候建立起来的。

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当时任后周王朝的太尉,执掌兵权。

公元960年初,忽报辽国入侵,于是他带兵去抵御。

开到开封东北郊陈桥驿这里时,部下竟背着他在暗中策划,将黄袍披在他身上。

一阵万岁就把他喊上了皇帝的宝座。

就这样,他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

这当然是演戏,演的也并不高明。

据记载,赵匡胤发迹前,曾见人写诗赞美朝阳,文字上虽然见功夫,但立意浅陋,他看了不满意,就自己写了一首。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他还有咏月亮的两句诗说,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

从这些诗就看得出来,他从来就不是个老实分子。

现在兵权在握,往前走一步都能挨着皇位,他岂有不想弄个皇帝当当的,他站稳脚跟后,第一件大事,自然就是防止这种事件重演。

为此,宋太祖赵匡胤导演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时,就开门见山告诫武将们,与其提心吊胆,争权夺利,实在不如交出兵权做闲官。

多为子孙积累一些田产和金银财宝,尽情享受声色犬马的愉快以颐养天年。

宋王朝从此就干什么都用儒臣,连行军布阵,镇守边关也不例外,用儒臣建成一个成熟的文官制度。

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这是说,有外族政权存在并不可怕,充其量不过是打进来抢些东西,或是占一块土地。

正是在这种基本国策指导下,澶渊之盟时宋王朝明明占了上风,也还是向辽国赔银子赔绢情愿妥协。

而南宋初年岳家军士气正盛时,宋高宗赵构却赶紧把岳飞杀了,以防有难以预料的灾祸发生。

打天下也罢,坐天下也罢,要的就是先下手为强,不杀掉岳飞,万一他真把金国灭了,成了跋扈将军,到时候谁来制服他。

这样在历代王朝中,宋朝国力最弱,对外不堪一击,但内部却很稳固,存在的时间很长,有三百多年。

宋朝的官儿也是最好做的。

不仅俸禄优厚,而且还不止一份。

就算正职被罢免了,还能拿兼职的官俸,不至于衣食无着。

至关重要的还在于,做官没什么大风险,话说的不好得罪了皇帝,一般不过贬上两级官罢了。

宋王朝杀戮大臣的事比最为开放的唐朝还要少,士大夫物质生活充裕,只要不自寻烦恼,去先天下之忧而忧,也就没什么可忧的。

于是他们办完公事以后,就喝酒填词唱曲,尽情欢乐。

词本来就是歌楼酒馆助酒兴的,是唱着玩的,有了这样的社会条件,又怎能不越唱越红火呢。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宰相晏殊就这样,成天在家里摆筵席,唱这种小调取乐。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是曾参与编写《新唐书》的大学者宋祁在开封,北宋首都东京的郊外泛舟游湖,这还是一首名词,尤其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一个闹字就使欣欣向荣的春天仿佛有了声音,宋祁为此还得了一个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美号。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这是欧阳修在隐隐笙歌的陪伴下,在安徽阜阳游湖。

这就是靖康之变,这一翻天覆地大动乱之前的事。

那时天下承平日久,讲究享受已成风气,日日歌筵,朝朝舞宴。

算是还可以理解吧。

可是经历了靖康之变后,赵宋王朝按说该奋发图强改弦更张了吧,可情况显然并没有什么改变。

朱敦儒逃到杭州没过多久,就看到这样一幅醉生梦死的景象。

看西湖,画船轻泛水,茵幄稳临津。

嬉游伴侣,两两携手,醉回别浦,歌遏南云。

在襁褓中没有赶上记住靖康之变这一劫难的新生一代,甚至经历过这一劫难的老一代,竟然都像夏季雨过天晴一样迅速,早把战争的恐怖,从目光中抹的干干净净。

于是,在西湖这销金锅里,销尽了朝廷正气,销尽了时代风云,销得只剩下一段软弱又屈辱的历史。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这是南宋末文及翁游西湖时,发出的痛心疾首的呼叫。

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宋王朝,这个为保皇位而不怕丧权辱国的赵宋王朝,就这样在歌舞声中消失了。

读宋诗,会觉得士大夫一个个都满脸正经,说的往往都是有关纲常名教的门面话,读宋词才知道,宋人其实也很开放,有时甚至还有些放肆,因为在宋代的士大夫看来,词是唱着玩的,既然不登大雅之堂,说话当然就可以随便一些。

苏轼进入词坛后,才把诗词的这种分界打破。

苏轼以诗为词,凡是诗的题材,词都可拿过来为我所用。

他这个大动作,弄的许多人目瞪口呆,连有些崇拜他的人都觉得他走的太远了。

十二世纪二十年代,金朝兴起,铁骑直抵汴京,把北宋灭了。

宋高宗赵构,守住江南一角,是为南宋。

这一翻天覆地的变故,使南宋一些词人又勇敢的担起了忧时念乱,杀敌报国的主题,题材进一步扩大,有了苏轼开辟的所谓豪放派,那种写春花秋月离情别绪,以风格细腻意境婉约见长的词风,就被称为婉约派,两派各有所长都有非常感人的佳作。

第二集晏氏父子介绍晏氏父子之前,不妨先说一说北宋初年两个名人,一个是王禹偁,一个是寇准。

王禹偁是北宋初著名诗人,只留下一首词——《点绛唇》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北宋初年的词,还没有脱离花间派那种浓艳的风格,王禹偁这首词却清丽淡雅,境界比较开阔,别具一格。

据考证,这首词可能是他在苏州任县令时写的。

秋风秋雨,一片萧瑟,但苏州这一带风景依然是美丽的,所以说“江南依旧称佳丽”。

词人望着南飞的大雁,排列成行,在天空自由地飞翔,由不得想到自己空有一腔抱负,却一事无成,没人理解,没人提携。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王禹偁的诗学白居易,在宋初算得是开风气的——《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是王禹偁贬谪在陕西商县时思念故乡的诗,“数峰无语立斜阳”,用拟人手法写自然景物,显得特别有情趣,也显示出诗人当时内心的寂寞和对贬官不服气的倔强。

寇准是杨家将戏剧中屡见的人物,他最出名的政绩是“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契丹萧太后率兵大举入侵,宋朝廷一些人吓得主张迁都逃跑。

任宰相的寇准,则极力主张宋真宗亲临前线督战。

真宗勉强听从了,结果还算打了个胜仗。

可是,宋朝的基本国策是对外妥协以求得皇权的稳定,于是,打了胜仗照样向契丹赔款。

而寇准因得罪了主张逃跑的官僚,两年后就被罢了相位。

他为人刚正,是北宋一代名臣,词则没有脱出花间派的窠臼,词境淡远,情致缠绵——《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写游子思乡之情,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凄苦,可能是他贬官在江南时写的吧。

这与他的诗很相近——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两相比较,词显得不如诗更有味道。

北宋初年,词坛上还没有什么较为杰出的词人,和足以震撼人心的佳篇佳句。

这种情况,到晏殊进入词坛后才有了一些改变。

说到晏殊,我们自然立即就会想到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是一千年前创作出来的两句词,却依然充满了生命活力,参与着现实生活,我们随时都可能引来当自己的话说。

晏殊是个神童,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被推荐给皇帝,镇定自若的与成年人一起参加进士考试,就成了进士。

从此一帆风顺步入仕途,晚年官至宰相。

他是当时的文坛领袖,范仲淹、欧阳修这些名重一时的人物,都受到过他的奖拔。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暮春时节,夕阳西下,抒情主人公在自家园林里的花径上徘徊,一丝拂拭不去的惆怅,无可奈何地袭上心头。

去年,也是这样的暮春时节,也是这样的天气,曾经,一曲新词酒一杯,在这里热热闹闹的填词唱曲。

那声乐好像还洋洋盈耳,在亭台之间回响。

可是那热烈的场面,却再也找不回来了,只有这不得不凋谢的花朵,在无可奈何的坠落;还有这似曾相识的燕子,还回到这亭台中间来重寻旧迹。

于是,抒情主人对面对着斜阳,由不得要叹息一声:“夕阳西下几时回”,就是说,夕阳什么时候还能把那“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欢乐带回来呢?晏殊的词,有一种踌躇满志的富贵气息。

这种气息本来并不具备审美价值,但由于他词中灌注着一种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生命意识,使这种雍容闲雅的气度,醇人成哲理,深化为对人生的思考,因而千百年来,一直打动着读者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