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半期考试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成都2024-2025学年度(上)2027届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23题,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有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民日报》)材料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
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高一语文半期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半期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箴言(zhēn yán)蹉跎(cuō tuó)瞠目结舌(chēngmù jié shé)B. 踌躇(chóu chú)饕餮(tāo tiè)踽踽独行(jǔ jǔdú xíng)C. 踌躇(chóu chú)饕餮(tāo tiè)徜徉(cháng yáng)D. 箴言(zhēn yán)蹉跎(cuō tuó)徜徉(cháng yá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品德高尚。
B. 由于他勤奋好学,因此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C.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D.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B. 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湖面上。
C. 风儿轻轻地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D.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亮了大地。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B.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C. 他的声音如同雷鸣般响亮。
D. 他的知识像海洋一样深广。
A. 他像狮子一样勇猛。
B.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
C.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
D. 以上都是。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积极生活。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叶子黄了,冬天的雪花飘了。
C. 他既聪明又勤奋,既善良又勇敢。
D. 以上都是。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B.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C. 难道这不是事实吗?D. 以上都是。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答案解析版)语文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横观现实有助于研究历史”错误,无中生有。
文章只在第二段引用李大钊的话“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时提到“横观现实”这一概念,“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但其中并没有提到“横观现实”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而想象力丰富与否决定了诗歌作品的质量”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单纯考察想象力是否‘丰富’,并不能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重要的还是想象力的质量的高下”可知,想象力是否丰富不是诗歌作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想象力质量的高下影响诗歌的价值。
故选C。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登太白峰》臆造人物、虚构境地,借助离奇的想象写作,属于艺术想象力。
故选C。
①用假想比附事实;②生造出所谓“隐”的人和事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中“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
《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
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可知,“索隐派”用假想比附事实,生造出所谓“隐”的人和事来。
能够将诗性的幻想和具体生存的真实性作扭结一体的游走。
如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就是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通过丰富的想象,雕铸成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汉族,历史很长,开化较早,人口众多。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仪式,这就必然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
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例如本来是一种攘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
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
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
解放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九改为老人节)。
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
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做相应的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
(摘编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材料二传统节日面临的冲击,来自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方面,主要是节日内容的独特性和明晰性被模糊了,因为传统节日很大一部分属于时令性的,与中华民族独特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联,例如元旦、春节、立春、寒食、冬至等,这一系列传统节日以农耕社会对时令变化的固有依赖为前提,在当代社会,这一依赖的固有性弱化了,甚至逐渐消失,这导致了以时令性为基础的传统节日在内容上弱化。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口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
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
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高2022级半期考试试题语文(答案在最后)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开始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宝、黛共读连同第二十三回的整回内容,在《红楼梦》的整体情节布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的“妙词”当然可以理解为《西厢记》中的曲词或者对白,“戏语”则可以理解为玩笑话。
但是,这些玩笑话,关键几句是从剧本中直接挪用,那么把“戏语”视同为“妙词”,让前后形成一种互文足义的关系,也未尝不可。
在这片段中,小说三次提到了元杂剧《西厢记》中的词语,而呈现的这三个词语,再加上宝玉带有戏剧性的一次发誓赌咒,恰好构成了情节发展逻辑的几个关键步骤,我们试着来依次分析。
第一步,这段情节的逻辑起点,是宝玉带《西厢记》剧本到桃花树下坐着细读,书中写道: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这里,剧本中莺莺的“落红成阵”感叹,与贾宝玉身处的自然环境十分吻合,书里的情景,与书外的世界被打通。
这种自然之景,本身就是感发、引发人的情感的一种元素,而书里书外的景的相通,也为接下来写人处境的相似和情感的相通作了铺垫。
第二步,宝玉把手中的剧本转给林黛玉看后,有了下面一段对话: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
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
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
诗歌则不然。
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
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
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
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
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
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
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2023-2024学年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
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
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4、为了照顾诗词格律的要求,诗人有时会突破句式规范来造句, 请分析首句,依照规范的语序将其写在下面。(2分)
15、“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所描绘的意境与杜牧《山行》中的“
① 夫晋,_______?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以乱易整,不武。
③父母之爱子,________________。
④
,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
哉? 五、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14—18题。(17分)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对
来说,家园,是
;
对
来说,家园,是
;
对
来说,家园,是
。
七、作文(40分)
21、从以下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题,按要求完成作文:
(1)、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等
诗歌,这让我们对爱情有了新的认识,请以“爱”为话题作文。
(2)、曹文轩在《前方》一文中写道:“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
B. 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
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 第五节诗人面对美景又勾起了美好的回忆;当年自己曾“撑一支
长篙”在河上泛舟;曾“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何等的愉快!
D.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
落下来。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
,
”非常接近。(3分)
16、分析“看”所领起的文字,填写下表。(6分)
视点
物象
特征
山
远望 林
万 类
江
霜
近看
天
舸
竞
自
仰望
鹰
由
俯察
鱼
17、通过分析上表,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所撷取的意象具有以下三个
特点:(3分)
(1)最具浓烈色彩的,如
、
、
。
(2)最具数量优势的,如
、
、
、
、
。
(3)最具竞争气氛的,如
、
、
。
18、“悲哉!秋之为气”,在更多的文人墨客笔下,秋,除了老
5.选出下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
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B.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铿锵的节
奏。
C. 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
路的声音。
D. 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
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
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
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
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再别康桥》,完成5—7题。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700字
⑤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半期考试答案
1、c恃(shǐ)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 寥廓 应为: 瞭廓
.3B .4.C
5、B 6、C 7、C 8、A
9、选择B
A,“服”,名词作动词
B,“面”,名词作状语,当面的意思
C,“美”,形容词作动词
装饰别人的梦,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 息息相关的。颇似佛教所说的缘起: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 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世界就是这样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不 断的因果关系组成的无限的网络构成的。 14.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求:祈求 B.王之蔽甚矣 蔽:蒙
蔽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 D.时时而间进 间:断断
续续
9、 选出词类活用方式不相同的一项(
)
A朝服衣冠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吾妻之美我者
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
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
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 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 言,无可进者。
D暮寝而思之
10、与选段内容和写法不符的一项是( )
A.邹忌欲言劝谏大事,但却从家庭琐事谈起,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从心理
人情相通的角度,最终达到进谏成功的效果。
B.邹忌运用类比推理,由私臣、畏臣、求臣而被蒙蔽,推知私王、畏
王、求王而王亦受蒙蔽,国事、家事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了。
C.齐王决定纳谏,谏分三种,赏分三种,不到一年,即想进言,也没什
高一语文半期考试试卷
第I卷(选择题,30分)
1、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函(hán)陵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阙(quē
)秦
B、缒(zhuì)而出 杞(qǐ)子
逢(páng)孙 贾(gǔ)
人
C、昳(yì)丽
强(qiǎng)谏 恃(chí)辇 沟壑
(hè)
C. 第二节,写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的眷
恋和感伤
D. 诗的第三节写康河中的水草可爱的情态,而“甘心”二字又写出
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7.对诗句内容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四节中“那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阴蔽日,非常清
凉。此时的诗人浮想联翩,想到了过去在此读书的美好情景。
争夺河面
③ 万类霜天竞自由
从头到尾、都
④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不平凡
⑤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正当,正值
⑥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还
A.①②③⑥
B.①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
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你的心目中的“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你到过“外面的世
界”吗?请你以“外面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可以写你的经历、感受、体验、思考等,也可以编写故事或
发表议论,但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6.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
情。
B.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
的情景,同时表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
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⑴—⑵题。(8分)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⑴、《断章》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超的结构手腕。全诗四行,分成 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请找出这些镜头,并任选一组,简 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⑵《断章》诗句平易淡雅,但意境深邃,让人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 精致的哲理。请简要分析。(4分) 13、默写(5分)
么可说的了。
D.由于齐威王能虚心纳谏,所以齐国不战而胜,燕、赵、韩、魏都纷纷
主动前往齐国拜见齐王。
第II卷(非选择题,9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⑵、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
暮的雪景;“__________”,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
戏酒姑娘了;“______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
况;“__________”,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