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及控制指标(一)

合集下载

循环水控制指标有哪些

循环水控制指标有哪些

循环水水质控制指标有哪些,有什么作用?(1)PH值PH值的变化会对腐蚀和结垢产生直接的影响,其原因是:不同的水质不同的配方对PH值有不同的要求;饱和指数、稳定指数与PH有关。

(2)浓缩倍数浓缩倍数是冷却水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冷却水和补充水中的氯根的比值作为循环水的浓缩倍数。

由于氯根均呈溶解状态,一般不会在热交换设备上沉积,因此用氯根计算浓缩倍数比较合适。

(3)钙损失率钙离子容易在热交换设备上沉积,不能用来计算浓缩倍数,但根据钙损失率可间接判断结垢情况。

钙损失率按下式计算:钙损失率一般在20%以下(4)总磷循环冷却水中的总磷浓度,全有机磷配方代表着加药量,可检测加药浓度是否达到要求。

(5)浊度浊度高是冷却水系统形成沉积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求浊度越低越好。

浊度的变化反映了冷却水水质的变化,当发现浊度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

如菌藻的繁殖、补充水的水质变化都会影响浊度。

(6)总铁三价铁离子能在金属表面形成沉积,同时也是铁细菌的营养源,铁细菌附着在热交换器或管道壁面上,能溶解铁元素形成暗褐色的铁瘤,造成设备的腐蚀穿孔。

冷却水系统中要求总铁含量Fe2++Fe3+≤0.5~1.0mg/l。

(7)铜铜离子析出在碳钢表面形成腐蚀微电池,加速金属的腐蚀。

要求监测及控制铜含量Cu2+≤0.2mg/l。

(8)悬浮物试验证明:在含有较多悬浮物的冷水中,微生物所生成的粘液与悬浮物、二价铁离子能吸附和聚集在热交换器和管道壁面上,形成不均匀的污垢层,加剧金属的腐蚀。

此外,悬浮物可作为微溶盐类的晶核,有促进微溶盐结晶沉淀的作用。

要求悬浮物浓度控制在10~20mg/l。

(9)微生物空调系统所发生的腐蚀穿孔事故中,微生物腐蚀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微生物的繁殖、新陈代谢和悬浮物的影响,都会使冷却水系统产生不均匀污垢沉积、垢下腐蚀的严重后果,所以必须严格控制。

(10)总溶固控制在2500mg/l(根据水质及工艺确定)(11)电导率控制在4000µs/cm(根据水质及工艺确定)。

循环水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及控制指标

循环水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及控制指标

循环水浓缩倍数是指循环冷却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风吹损失等情况使循环水不断浓缩的倍率(以补充水作基准进行比较),它是衡量水质控制好坏的一个重要综合指标。

浓缩倍数低,耗水量、排污量均大且水处理药剂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浓缩倍数高可以减少水量,节约水处理费用;可是浓缩倍数过高,水的结垢倾向会增大,结垢控制及腐蚀控制的难度会增加,水处理药剂会失效,不利于微生物的控制,故循环水的浓缩倍数要有一个合理的控制指标。

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由于各厂补充水水质及循环水运行情况的差异,不同方法测出的结果都不同,所以对不同循环水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是很有必要的。

1 循环水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循环水系统日常运行时,浓缩倍数的检测一般是根据循环水中某一种组分的浓度或某一性质与补充水中某一组分的浓度或某一性质之比来计算的。

即:K=C循/C补(1)式中C循--循环水中某一组分的浓度C补--补充水中某一组分的浓度但对于用来检测浓缩倍数的某一组分,要求不受运行中其他条件如加热、投加水处理剂、沉积、结垢等情况的干扰。

因此,一般选用的组分有Cl-、Ca2+、SiO2、K+和电导率等。

1.1 Cl-、Ca2+法虽然Cl-的测定比较简单,在循环水运行过程中既不挥发也不沉淀,但我厂因常用Cl2或NaClO、洁尔灭等药剂来控制水中的微生物及粘泥,这样会引入额外的Cl-,用该法测得的浓缩倍数会偏高;同时循环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结垢,尤其在高浓缩倍数时更为明显,故用Ca2+法测得的浓缩倍数会偏低。

1.2 电导率法电导率的测定比较简单、快速、准确。

从理论上来说,在循环水系统中常需要加入水处理剂和通入Cl2,这会使水的电导率增加,另外当系统设备有泄漏时也会使电导率明显增高,故用该法测出的电导率也会产生很大的误差。

事实上,我厂于1996年3-7月用电导率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用作基准的补充水--长江水的电导率是波动不稳的,其波动范围为154~291 μS/cm;循环水的电导率也是波动不稳的,一循、三循波动范围分别为330~613 μS/cm、308~618 μS/cm。

循环水浓缩倍数不同测定方法差值的应用

循环水浓缩倍数不同测定方法差值的应用

循环水浓缩倍数不同测定方法差值的应用循环水浓缩倍数不同测定方法差值的应用循环水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循环利用、再利用的方式,将水流循环使用的过程中,对水进行处理,使其符合生产要求的一种水体。

循环水的处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节约了水资源。

在循环水的处理过程中,需要测定循环水的浓缩倍数,以确保循环水处理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循环水浓缩倍数不同测定方法差值的应用。

一、循环水浓缩倍数的测定方法循环水浓缩倍数是指循环水的浓度与进水的浓度之比。

在循环水处理中,浓缩倍数是决定是否需要对循环水进行进一步处理的主要参数之一。

目前常见的循环水浓缩倍数测定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可溶性固体浓度法、总固体浓度法和电导率法。

1、可溶性固体浓度法可溶性固体浓度法是指将循环水蒸发至干燥,然后将沉淀物加热至灰色,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方法适用于不含有机物的循环水,其测定原理基于水体中的溶解性物质在加热过程中蒸发而留下的固体残留物测量。

可溶性固体浓度法需要专业的实验室和大型设备,也需要较长的测试时间,并且在处理有机物的循环水时可能会造成误差。

2、总固体浓度法总固体浓度法是指将循环水过滤后,将滤渣在高温下灼烧,然后测量灼烧后的总残留物重量,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测量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总浓度,因此在处理有机物的循环水时会更加准确。

3、电导率法电导率法是指使用电导率计测定循环水的电导率,并将电导率转换为循环水浓缩倍数,使用电导率法比较方便,可以在实验室内进行,速度较快,成本低廉。

二、循环水浓缩倍数测定方法的差值应用不同的循环水浓缩倍数测定方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值,这些差值可能会影响循环水处理的效果。

通过对不同测定方法之间的差值进行分析和应用,可以提高循环水处理的准确性,保证工业生产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1、可溶性固体浓度法与总固体浓度法的差值由于可溶性固体浓度法只能测定水中的溶解性物质浓度,而无法测定水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总浓度,因此可溶性固体浓度法与总固体浓度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值。

循环水浓缩倍数工艺控制指标

循环水浓缩倍数工艺控制指标

循环水浓缩倍数工艺控制指标
1.循环水浓缩倍数:
2.循环水浓缩比例:
3.浓缩水回收率:
浓缩水回收率是指在循环水浓缩过程中,通过蒸发器处理后回收的浓
缩水与进入蒸发器的循环水的比例。

这个指标可以用来评估蒸发器的回收
效果以及系统的水资源利用率。

高回收率可以减少对新鲜水的需求,降低
用水成本。

4.浓缩水回收质量:
浓缩水回收质量是指回收的浓缩水的质量标准,包括溶解固体的浓度、悬浮物的含量、微生物的数量等方面。

这个指标对于确保浓缩水的再利用
以及保护环境都非常重要。

5.废水排放浓度:
废水排放浓度是指循环水经过蒸发器处理后排放出去的水中溶解固体
的浓度。

该指标用于评价循环水浓缩工艺对环境的影响。

低浓度的废水排
放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能耗:
能耗是指在循环水浓缩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

高效的循环水浓缩工艺
应该追求低能耗,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影响。

因此,能耗是循环
水浓缩倍数工艺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
7.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是指在循环水浓缩过程中所达到的产量与所消耗的资源的比例。

高效的循环水浓缩工艺应该追求高产量和低资源消耗,以提高生产效率。

总之,循环水浓缩倍数工艺控制指标是评估和管理循环水浓缩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参考,能够保证生产的安全性、高效性以及环境友好型。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管理,可以优化循环水浓缩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循环水浓缩倍数计算方法和原因

循环水浓缩倍数计算方法和原因

循环水浓缩倍数计算方法和原因循环水浓缩倍数是指在循环水处理过程中,将水中的溶质浓缩的程度。

循环水浓缩倍数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水量法和盐量法。

水量法是通过计算浓水的体积与稀水的体积之比来表示循环水浓缩倍数。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循环水浓缩倍数=齐浓水量/齐稀水量其中,“齐浓水量”指的是循环水浓缩后浓水的体积,“齐稀水量”指的是加浓水之前稀水的体积。

盐量法是通过计算浓水中溶质的含量与稀水中溶质的含量之比来表示循环水浓缩倍数。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循环水浓缩倍数=浓水中溶质含量/稀水中溶质含量循环水浓缩倍数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但通常情况下,水量法更常用。

因为水量法不需要考虑溶质的浓度,只需要知道稀水和浓水的体积即可计算出浓缩倍数,计算简单且容易掌握。

循环水浓缩倍数的计算原因是为了评估循环水处理设备的处理效果和性能,以及判断处理前后水质的变化。

循环水处理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方法,它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并降低废水的排放,是一种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循环水处理的过程中,水中的溶质会逐渐浓缩,浓水中的溶质含量会逐渐增加。

循环水浓缩倍数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循环水处理设备的处理效果,判断循环水处理过程中溶质的浓度是否符合要求。

循环水浓缩倍数的计算还可以帮助评估循环水处理系统的性能。

循环水处理系统需要不断处理循环水中的溶质,避免溶质浓度过高导致设备的故障和性能下降。

通过计算循环水浓缩倍数,可以及时判断循环水处理系统的性能是否正常。

循环水浓缩倍数的计算结果还可以用于判断处理前后水质的变化。

循环水处理过程中,溶质浓缩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但也可能导致水质的变化。

通过计算循环水浓缩倍数,可以判断处理后水质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总之,循环水浓缩倍数的计算方法是为了评估循环水处理设备的处理效果和性能,判断处理前后水质的变化。

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循环水处理过程中溶质的浓度变化,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循环水浓缩倍数不同测定方法差值的应用(一)

循环水浓缩倍数不同测定方法差值的应用(一)

循环水浓缩倍数不同测定方法差值的应用(一)摘要:通过对三种不同的循环水浓缩倍数测定方法即电导率法,Ca2+,K+法的测试差值的分析,介绍了一种判断循环水系统腐蚀和结垢倾向的方法。

关键词:循环水浓缩倍数测定方法差值应用浓缩倍数是循环水水质管理的一个重要经济技术指标。

随着循环水水处理药剂的发展,循环水处理都向高浓缩倍数(≥3.5)方向发展。

浓缩倍数高,既降低了新鲜补水量,又可节约药剂,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减少排污水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反之,浓缩倍数偏低,运行成本上升。

但在高浓缩倍数的运行情况下,水中的结垢性和腐蚀性离子成倍增加,并且药剂在系统中的停留时间延长。

因此,在高浓缩倍数运行情况下如何判断系统水质是否具有恶化趋势,及时调整运行指标和水稳剂配方,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运行实践中发现,可利用浓缩倍数不同测定方法的差值来判断系统出现的运行故障。

表1浓缩倍数不同测定方法的数据统计月份200302200303200304200305200306200307 电导率(μS/cm2)循环水660 860 700 820 700 680补充水290 250 220 220 208 200K12.33.43.23.7 3.4 3.4 Ca2+ (mg/l) 循环水203.4 282.6 286.2 323.9 266.3 297.3 补充水102 95 86.9 78 78.1 90.1 K2 2.03.03.34.2 3.4 3.3K+ (mg/l) 循环水4.6 6.3 6.1 6.0 5.9 5.8补充水2.1 1.9 1.9 1.4 1.6 1.6K32.23.33.24.33.73.6(K1-K3)/k3(%) 431485(K2-K3)/k3(%) 9932881浓缩倍数的测定方法浓缩倍数是用循环冷却水中某组分的含盐浓度和补充水中某组分的含盐浓度的比值来表示,但一般被检测的某组分含盐浓度应不受外界条件(加热、沉积、投加药剂等)影响而变化,故可采用电导率,Ca2+,K+方法来测定循环水中的浓缩倍数。

循环水浓缩倍数检测方法的优化

循环水浓缩倍数检测方法的优化

- 73 -工 业 技 术一、循环水浓缩倍数的含义循环水浓缩倍数指的是在运行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时候,因为出现了风吹损失、水分蒸发等问题,导致循环水不断出现浓缩现象的倍数。

其属于综合性的水质控制好坏的衡量指标。

目前公认的节约水量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循环水浓缩倍数,据有关统计,浓缩倍数从1.5提升到2,可以节约用水量50%,从2提升到3,可以节约30%,从3提升到4可以节约15%,从4提升到5可以节约6%,但是超过了5天,就不会有任何节约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安全问题:如增加水中的含盐量,这样会导致循环水之中的碱度、硬度以及浊度增加,加快换热设备循环水侧的腐蚀速度以及结垢速度,滋生细菌藻类;同时,在使用循环水药剂的时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对药剂的精度要求也会有所提升;针对药剂含量的适应性,有害物质本身也会出现相对应的改变。

所以,当提升到5的浓缩倍数为最佳。

但是随着不断的增加浓缩倍数,结构的速度以及腐蚀速度都会相对应的增加,所以,如何做到高浓缩倍数之下的节能键盘,就需要做好相对应的处理技术开发应用。

提升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可以降低生产中成本的耗费,但也要结合本厂自身的实际情况去控制。

所以浓缩倍数并不是控制的越高越好,要把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我厂目前控制浓缩倍数不超过3.5。

二、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比较循环水系统日常运行时,浓缩倍数的检测一般是根据循环水中某一种组分的浓度或某一性质与补充水中某一组分的浓度或某一性质之比来计算的。

即:K =C 循环/C 补充式中:K-循环水浓缩倍数循环水浓缩倍数检测方法的优化李伟龙(北京京能未来燃气热电有限公司,北京 102209)摘 要:循环水浓缩倍数是判定循环冷却水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倍数过低会影响经济性和水处理药剂利用率,倍数过高易发生结垢,影响机组安全运行,因此需要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我厂在浓缩倍数控制过程中经常发生浓缩倍数异常波动现象,本文就本厂浓缩倍数检测方法和取样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检测方法的改进和优化提出了建议。

循环水水质指标_测定方法(全)

循环水水质指标_测定方法(全)

循环水中总磷的测定方法1.方法提要在酸性介质中,利用循环水中水稳剂的可测活性物与过硫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可转变成小分子物质,此类小分子和钼酸铵等反应生成络合物,以抗坏血酸还原成“深蓝色钼蓝络合物”,用吸光光度法测定出小分子物质,从而计算出循环水中可测活性物的含量。

2.试剂和材料2.1 标准贮备液:1mL溶液含有0.500mg;称量0.7165g预先在100~105℃干燥至恒重的磷酸二氢钾,精确至0.0002g,置于烧杯中,加水溶解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到刻度,摇匀;2.2 标准溶液:1mL溶液含有0.020mg;吸取20.00mL标准贮备液(2.1)于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2.3 钼酸铵溶液:称量6.0g钼酸铵溶于约500mL水中,加入0.2g酒石酸锑钾和83mL浓硫酸,冷却后稀释至1L,混匀,贮于棕色瓶中,贮存期3个月;2.4 抗坏血酸溶液:称量17.6g抗坏血酸溶于适量水中,加入0.2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8mL甲酸,用水稀释至1L,混匀,贮存于棕色瓶中,贮存期15d;2.5 硫酸:C(H2SO4) = 0.5mol/L;2.6 过硫酸钾40 g/L溶液;3.仪器和设备3.1 分光光度计:波长范围400~800nm;3.2 可调电炉:800W;4.工作曲线的绘制在一系列50mL比色管中,分别加入0.00,1.00,2.00,3.00,4.00,5.00,6.00mL 标准溶液(2.2),加水约20mL,然后加入5mL钼酸铵溶液(2.3)和3mL 抗坏血酸(2.4),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于25~30℃下放置10min。

在710nm 处,用1cm的比色皿,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测量其吸光度。

并绘制工作曲线,计算曲线斜率K值。

5.K值的计算K = M/A式中:M—所取标液毫克数A—相对应的吸光度曲线斜率K=(K1+K2+…+K n)/n6.可测活性物含量的测定吸取5mL经中速定性滤纸过滤后的水样于100mL的锥形瓶中,加入1mL C(H2SO4)=0.5mol/L的硫酸溶液(2.5)和5mL过硫酸钾溶液(2.6),稀释至约35mL,在可调电炉(3.2)上缓缓煮沸15min以上至溶液快蒸干为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水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及控制指标(一)
摘要:为了充分发挥水处理药剂的效能,提高水质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对本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浓缩倍数数据进行了现场调查,分析了不同浓缩倍数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实用性,并对浓缩倍数的控制指标提出了合理的范围。

关键词: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检测方法控制指标
循环水浓缩倍数是指循环冷却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风吹损失等情况使循环水不断浓缩的倍率(以补充水作基准进行比较),它是衡量水质控制好坏的一个重要综合指标。

浓缩倍数低,耗水量、排污量均大且水处理药剂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浓缩倍数高可以减少水量,节约水处理费用;可是浓缩倍数过高,水的结垢倾向会增大,结垢控制及腐蚀控制的难度会增加,水处理药剂会失效,不利于微生物的控制,故循环水的浓缩倍数要有一个合理的控制指标。

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由于各厂补充水水质及循环水运行情况的差异,不同方法测出的结果都不同,所以对不同循环水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是很有必要的。

1循环水浓缩倍数的检测方法
循环水系统日常运行时,浓缩倍数的检测一般是根据循环水中某一种组分的浓度或某一性质与补充水中某一组分的浓度或某一性质之比来计算的。

即:
K=C循/C补(1)
式中C循--循环水中某一组分的浓度
C补--补充水中某一组分的浓度
但对于用来检测浓缩倍数的某一组分,要求不受运行中其他条件如加热、投加水处理剂、沉积、结垢等情况的干扰。

因此,一般选用的组分有Cl-、Ca2+、SiO2、K+和电导率等。

1.1Cl-、Ca2+法
虽然Cl-的测定比较简单,在循环水运行过程中既不挥发也不沉淀,但我厂因常用Cl2或NaClO、洁尔灭等药剂来控制水中的微生物及粘泥,这样会引入额外的Cl-,用该法测得的浓缩倍数会偏高;同时循环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结垢,尤其在高浓缩倍数时更为明显,故用Ca2+法测得的浓缩倍数会偏低。

1.2电导率法
电导率的测定比较简单、快速、准确。

从理论上来说,在循环水系统中常需要加入水处理剂和通入Cl2,这会使水的电导率增加,另外当系统设备有泄漏时也会使电导率明显增高,故用该法测出的电导率也会产生很大的误差。

事实上,我厂于1996年3-7月用电导率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用作基准的补充水--长江水的电导率是波动不稳的,其波动范围为154~291μS/cm;循环水的电导率也是波动不稳的,一循、三循波动范围分别为330~613μS/cm、308~618μS/cm。

因此,当循环水的电导率较高、补充水的电导率也较高时,得出的K值还是不高;当循环水电导率不高而补充水电导率较低时,K值也会高。

1.3SiO2法
由于我厂循环水系统未投用硅酸盐系列水处理剂,因此原来一直沿用该法。

用该法检测时,循环水浓缩倍数数据出现了异常波动且严重失真的现象:用以前沿用的室内新鲜水作基准进行比较时,浓缩倍数普遍偏高,一循曾高达8.5;后改用装置补充水作基准进行比较时,浓缩倍数又普遍偏低,有时甚至出现<1的情况。

1.4K+法
从理论上来说,循环水系统中K+来源较少,一般在某个阶段内K+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不同时期,也会受土壤、地面水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有一定的变化。

K+的溶解度较大,在运行过程中也不会从水中析出,故用K+法检测循环水浓缩倍数K时,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少。

为此,进行了如下考察。

①现场检测结果的考察,见表1。

表11995年4——7月K+法规场数据采样日期补充水K+含量(mg/L)一循K+含量(mg/L)浓缩倍数4月1日 1.253.402.724月5日1.253.650.924月10日1.404.403.144月15日1.604.702.944月20日1.504.803.204月27日1.453.302.235月15日1.383.102.255月19日1.453.402.345月23日1.403.702.645月27日1.453.002.075月31日1.502.601.736月4日1.393.392.446月12日1.303.702.316月18日1.523.652.407月3日1.123.102.777月9日1.583.222.047月15日1.102.352.147月18日1.353.502.59
从表1可以看出,补充水K+的变化不大,其变化范围为1.10~1.60mg/L;一循水K+的变化范围为2.35~4.80mg/L。

同样以一循为例,将一循数据分成两段(4—5月/6—7月)进行数理统计结果表明:两段检测结果之间不存在系统误差,因此用K+法测出的结果是可靠的。

②方法精密度的考察,其结果见表2。

表2K+标液及样品的重复检测结果样品名称八次重复检测结果K+(mg/L)平均结果x(mg/L)标准偏差s变异系数s/x(%)标液6mg/L5.88
5.825.94
6.125.94
5.885.82
6.125.940.122.02装置补充水*1.98
1.981.92
2.041.92
1.981.92
1.921.960.045
2.30一循水样
3.66
3.603.72
3.843.66
3.723.90
3.603.710.112.96三循水样5.64
5.705.58
5.465.58
5.405.34
5.705.550.142.52注*该装置补充水中K+浓度数据为1999年11月8日所测。

从表2可见:该方法精密度高,其变异系数<3%。

③不同实验室间的结果对照见表3。

表31996年3-5月浓缩倍数的对照分析结果(K+法)采样日期研究室测得K值供水室测得K值两室K值之差的绝对值两室K值之差的绝对值/平均值×100%一循三循一循三循一循三循一循三循3月18日2.252.332.212.260.040.071.83.03月12日2.162.202.162.100.00.100.04.53月25日 1.972.571.922.550.050.022.60.84月1日1.852.851.852.650.00.200.07.34月8日2.263.262.193.170.070.093.22.84月16日 2.123.041.932.790.190.259.48.64月22日2.043.142.063.160.020.021.00.64月29日2.622.212.752.230.130.024.80.95月6日2.422.122.402.080.020.040.81.95月13日2.31停工2.19停工0.12停工5.3停工5月27日2.48停工2.36停工0.12停工5.0停工注该对照结果为不同实验室的不同人员对同一天的不同样品用不同仪器进行分析的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现场应用情况也较好,两室K值之差的绝对值与平
均值之比值≤9.4%。

由此可见,用K+法测出的K值误差较小,可作为循环水系统的实际K 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