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司匹林药理毕业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摘要:阿司匹林,学名又叫乙酰水杨酸(ASA),自问世以来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近年来,由研究发现它可以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的作用。
被付昂凡的应用到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抗血小板。
它可以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
但是,经过长期访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即使接受了ASA的治疗,还是有血管事件复发,于是提出了ASA抵抗(AR)。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物研究1、AR的定义及相关研究阿司匹林主要通过不可逆地将脂肪酸环氧合酶-1(COX-1)活性部位附近的529位丝氨酸乙酰化,阻断花生四稀酸生成前列腺素H,从而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
临床试验证明,仍有一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再发心脑血管缺血性事件。
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这一概念。
通常从两方面来定义AR:①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血栓素合成者,即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及以5×10-3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有学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②临床上使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仍发生血栓事件,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有助于确定动脉栓塞高危患者,并随之采取某些干预措施来预防致死或致残,因而有更大的临床价值。
Weber等学者应用简单的生物化学方法和体外试验,将AR分型为:Ⅰ型抵抗(药动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但体外加入100mmol/L浓度的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胶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的合成;Ⅱ型抵抗(药效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外均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Ⅲ型抵抗(假性抵抗),非血小板依赖的血小板活化,指尽管服用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栓素的合成,但低浓度的胶原(1mg/m1)便可引发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片的分析与测定 毕业论文

阿司匹林片的分析与测定毕业论文xxxxxxxxxxxxx学院题目: 阿司匹林的分析与测定专业班级:所在系部:姓名:指导教师:20××年×月×日精品阿司匹林的分析与测定【摘要】本文介绍阿司匹林片中各种指标的测定及参考数据,详细叙述了阿司匹林片溶液的澄清度、游离水杨酸、重金属、炽灼残渣的检查和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的方法,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数据进行了记录,同时提出了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本文有助于对阿司匹林片的分析【关键词】阿司匹林鉴别方法检查方法含量测定第 2 页共 17 页目录1、前言…………………………………………………………………………4 1.1阿司匹林的概述…………………………………………………4 1.2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及技术指标………………………………4 1.3阿司匹林的合成及检测指标……………………………………42、阿司匹林的检测技术……………………………………………4 2.1鉴别........................................................................5 (1)阿司匹林与氯化铁反应.............................................5 (2)阿司匹林的水解反应................................................5 2.2检查........................................................................6 (1)溶液的澄清度.........................................................6 (2)游离水杨酸............................................................6 (3)炽灼残渣...............................................................7 2.3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7 (1)直接滴定法............................................................7 (2)水解后滴定法.........................................................10 (3)两步滴定法............................................................12 3、方法讨论..................................................................13 4、总结与展望...............................................................15 5、参考文献..................................................................16 6、致谢 (17)第 3 页共 17 页1、前言1.1阿司匹林的概述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它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概述-制药工程本科毕业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概述-制药工程本科毕业论文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具有镇痛、退热、抗炎等作用,是治疗头痛、感冒和关节炎等疾病的常用药物。
本文将介绍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概述。
一、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阿司匹林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化学结构式为C9H8O4,分子量为180.16。
其化学结构中含有苯环结构,分别与乙酰氨基和苯羟基两个基团发生反应,形成乙酰水杨酸分子。
二、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炎作用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和白细胞等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效果。
此外,阿司匹林还能通过抑制脂质介质、减少炎细胞浸润和减轻局部水肿等方式发挥抗炎作用。
2.镇痛作用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组织素、前列腺素等的合成,从而减轻组织局部痛觉敏感性,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3.退热作用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前列腺素合成,从而降低体温。
4.抗血小板凝聚作用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使血小板失去聚集功能,从而起到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
三、阿司匹林的药代动力学阿司匹林的药代动力学主要由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组成。
1.吸收阿司匹林在胃肠道内吸收迅速,穿过胃肠道壁进入血液循环。
吸收速度取决于口服阿司匹林的剂型,如粉剂在胃酸的作用下易于溶解,吸收迅速。
2.分布阿司匹林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分布于肾、肝、脾等各种组织中。
阿司匹林分布范围广,穿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3.代谢阿司匹林在体内主要代谢为水杨酸和乙酰化水杨酸。
阿司匹林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后被细菌分解为水杨酸。
4.排泄阿司匹林及其代谢物通过肾脏排泄,其中水杨酸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排泄,乙酰化水杨酸由肾脏和肝脏分别排泄。
四、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1. 治疗关节炎和风湿病阿司匹林是治疗风湿病和关节炎的非甾体抗炎药(PAIN),具有明显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1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疼痛、发热和炎症性疾病。
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镇痛、抗炎、抗血栓和抗癌等多种作用。
2 镇痛作用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减少痛觉神经末梢的受体敏感性,从而实现镇痛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到阿司匹林与环氧化酶的结合,进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3 抗炎作用
阿司匹林也具有抗炎作用。
它能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减少前列腺素及其代谢物的产生,抑制白细胞浸润、降低白细胞趋化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4 抗血栓作用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有抑制作用,使其不能聚集和黏附,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能与血小板表面的磷脂质相结合,从而影响其活化,并影响ADP、TXA2等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增加。
5 抗癌作用
阿司匹林还具有抗癌作用。
它能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体内的白细胞浸润和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肿瘤的作用。
6 总结
阿司匹林是一种多效药,具有镇痛、抗炎、抗血栓和抗癌等多种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到对环氧化酶的抑制和血小板的抑制。
它是治疗疼痛、发热和炎症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也在防治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的合成与制备毕业论文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学校要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论文。
保密□,在__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属于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摘要:实验用水杨酸和乙酸酐在浓硫酸的催化下,采用加热回流的装置、巩固重结晶的方法制备阿司匹林并用三价铁离子验纯以及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的纯度及产率。
Using salicylic acid and Acetic Anhydride Catalyzed by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in the next experiment, consolidate the recrystallization method of preparation of aspirin and with ferric ion of scalars and purity and yield determination of aspirin with acid-base titration using device, heating and refluxing.关键词:阿司匹林Aspirin 含量分析Content analysis表征Characterization 红外和紫外测定Infrared and ultraviolet detection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第一章前言阿斯匹林发展史:2300多年前,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腊生理和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水杨柳树的叶和皮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但弄不清它的有效成份。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论文(共2篇)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又称乙酸水杨酸,具有强解热镇痛药理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抗风湿、抗感染治疗[1]。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药物能对血液中血小板中的环加氧酶1起到抑制作用,还能减少血栓素A2形成,可应用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短暂缺血症状发展,如冠心病、偏头痛以及心肌梗死、脑血栓或是其他手术治疗后出现血栓、血栓闭塞脉管炎症等。
本文主要对阿司匹林临床药理作用进行探讨,并且简单介绍了阿司匹林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1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指出阿司匹林的应用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应用于防治乳腺癌及直肠癌,能帮助有效降低死亡率或发病率[2]。
根据相关报道可知,对1400多名女性进行研究调查,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女性每周口服阿司匹林3次,连服6个月,对照组女性不服用阿司匹林,经过6个月后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女性患卵巢癌症风险率比对照组降低了约40%。
流行病学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常规采用阿司匹林能降低直肠癌的发生率。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是从根本上预防癌症,控制癌症病变而不是治疗或溶癌。
2阿司匹林的其他药理作用镇痛、抗感染和解热作用阿司匹林能起到镇痛、解热以及抗感染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是:(1)镇痛作用是因为抑制机体痛觉刺激发生脉冲,控制致痛物的活性,抑制合成前列腺素以及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枢性等,帮助缓解疼痛。
(2)通过体温自动调节功能以及抑制机体合成前列腺素,能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3)抗感染药理作用是通过控制出现炎症组织中合成前列腺素而达到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通常与其他镇痛解热药物配合治疗感冒发热以及慢性钝痛等疾病,因其具有抗感染性和抗风湿性作用,能缓解急性风湿患者患肢的红肿、疼痛等症状。
抗凝剂防治心肌梗死和中风临床研究证明血栓A2是在环氧化酶物质作用下将花生四烯酸转化而成,其是一种血小板凝聚及释放的强诱导剂,能直接诱发机体血小板释放腺苷二磷酸加强血小板的凝聚,而前列环素也是一种强力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扩张抑制剂[3]。
阿司匹林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阿司匹林论文想要写一篇关于阿司匹林的论文吗?那么论文的内容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阿司匹林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目的探讨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比较波立维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对急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我们将出现症状后24h内就诊的1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的基础上接受赛诺菲-圣德拉堡公司生产的波立维(84例,即刻300mg,随后75mg,每日1次),安慰剂(84例)治疗持续9~12个月。
结果波立维组治疗1个月后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80.95%,无效者16例,无效率19.05%。
安慰剂组58例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69.05%,无效者26例,无效率30.95%。
随访观察12个月,主要终点为综合心血管死亡。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波立维组9.52%,安慰剂组13.10%。
波立维组发生出血的患者略多于安慰剂组(2.7% vs 2.4%),但未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
结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波立维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明显地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及预后,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效果,安全,有效,无严重不良反应。
【关键词】波立维;阿司匹林;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患者随时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我们从2004年1月开始应用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获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入选条件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标准。
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恶化劳力型、初发型、静息型、梗死后及变异型。
本次发病距入选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4h。
阿司匹林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找到了一篇关于阿司匹林的论文。
这篇论文的题目是《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论文摘要: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文对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炎作用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缓解疼痛和炎症也具有一定疗效。
然而,阿司匹林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如出血风险、胃肠道副作用等。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
该论文详细介绍了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安全性评价,为临床决策和指导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请注意,由于资源限制,我无法提供您所需的具体论文全文。
您可以在学术数据库或公共图书馆中查找该论文以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阿司匹林姓名:XX指导教师:XX专业:班级:20XX 年X月X日目录1.引言 (2)2. 国内外的生产情况以及需求量 (2)2.1国外生产状况以及需求量 (2)2.2国内生产状况以及需求量 (2)2.3对我国今后产销的建议 (3)2.3.1努力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市场 (3)2.3.2生产多种释药方式的阿司匹林以及水杨酸的衍生物品种 (3)2.3.3发展多种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的衍生物,满足市场需求 (3)3.应用及市场前景 (3)3.1. 广泛用途 (3)3.1.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 (4)3.1.2防治心血管疾病 (4)3.1.3治疗结膜炎 (4)3.2阿司匹林新用途 (4)3.2.1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 (4)3.2.2老年痴呆症 (5)3.2.3降血糖作用 (5)3.2.4糖尿病引发的心脏 (6)3.2.5白内障 (6)3.3. 市场前景 (6)4. 结语 (6)5. 参考文献 (6)6. 致谢 (7)浅谈阿司匹林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摘要:本文通过论述阿司匹林国内外的生产情况,需求量,扩展到其应用及发展前景,借以希望人们能够更加了解阿司匹林这个药品,充分利用起阿司匹林。
关键词:阿司匹林,生产情况,需求量,应用及发展前景1. 引言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
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杨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杨酸的商品名。
近年来,国内外阿司匹林应用研究渐趋活跃,相关的专利和研究论文经常见到,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问世。
功效与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阿司匹林的作用: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1、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
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因治疗。
2、消炎、抗风湿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本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
3、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此外,本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
4、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5、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患川崎病的患儿应用阿斯匹林,目的是减少炎症反应和预防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阿司匹林的功效:剂量不同作用不同,阿司匹林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消炎作用、解热作用、抗风湿作用,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每天吃25mg的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一、溃汤病人不宜使用。
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出血或穿孔。
二、凝血功能障碍者避免使用,如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者。
三、手术前一周应停用,避免凝血功能障碍,造成出血不止。
四、哮喘病人应避免使用,有部分哮喘患者可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喉头水肿、哮喘大发作。
五、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否则可引起中毒,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严重者酸碱平衡失调、精神错乱、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六、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不宜使用,有报道,16岁以下的儿童、少年患流感、水痘或其它病毒性感染,再服用阿司匹林,出现严重的肝功能不全合并脑病症状,虽少见,却可致死。
七、孕妇不宜服用。
孕后三个月内服用可引起胎儿异常;定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有较大出血危险,在分娩前2—3周应禁用。
八、饮酒后不宜用,因为能加剧胃粘膜屏障损伤,从而导致胃出血。
九、潮解后不宜用,阿司匹林遇潮分解成水杨酸与醋酸,服后可造成不良反应。
十、不宜与某些药同用,与维生素B1同服,会增加胃肠道反应;与抗凝药双香豆素合用,易致出血;与降糖药D860同用,易致低血糖反应;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易诱发溃疡;与甲氨蝶呤同用,可增强其毒性;与速尿同用,容易造成水杨酸中毒。
2. 国内外的生产情况以及需求量2.1国外生产状况以及需求量近几年来,全球阿司匹林年消耗量基本维持在5万吨左右。
庞大的消费市场也拉动了原料药的需求,每年美国耗用的阿司匹林原料药已占世界产量的30%~40%。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国内已基本不生产阿司匹林原料药,主要从法国、德国和中国进口。
目前,法国罗纳普朗克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阿司匹林原料药生产商,年产量达1.45万吨,已控制着美国一半的市场,从而也影响了我国这一产品的出口贸易。
我国出口阿司匹林在美国的售价约为3.5美元/kg~4美元/kg,而美国本地制药厂生产的阿司匹林售价约为6美元/kg。
2.2国内生产状况以及需求量目前,我国阿司匹林原料药生产总体规模为2.53万吨,生产集中度不断增强。
实施GMP认证后,国内有16家制药企业持有原料药生产注册证,具有千吨以上规模的企业已达到 8家。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
其中,原料药产量约50%出口,主要出口美国、德国、加拿大、荷兰、古巴等国家。
占世界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左右。
化学原料药已经成为我国医药工业的支柱,产值约占整个医药工业的1/3,近10年产量年均增长11%。
据中国健康网监测信息,2005年全年阿司匹林出口量是7522吨,比上一年略有下降,全年总体走势比较平稳;由于出口价格的提升,出口金额同比增长25.76%,从而达到2055万美元。
从2006年一季度外销形势看,出口欧美市场的阿司匹林原料药呈逐年下降趋势,原因主要在于新药取代了阿司匹林部分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出口平均离岸价格逐年上升,2006年上半年中国健康网跟踪信息表明,价格在上一年的走势下,虽有小幅震荡,但总体来说仍是上一年的延续发展。
总体来说,在原材料涨价等条件作用下,阿司匹林原料药价格的整体上浮已成必然趋势。
2.3对我国今后产销的建议从长远看,阿司匹林仍属于有潜力的品种。
根据当前阿司匹林产销现状,对今后阿司匹林的开发生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2.3.1努力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市场生产企业应狠抓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水平,发展规模经济,提高产品质量。
努力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市场。
同时还应积极吸收、引进国外先进工艺和设备,缩短与国外在能耗晶型质量等方面的差距,提高出口创汇能力。
2.3.2生产多种释药方式的阿司匹林以及水杨酸的衍生物品种这也是产品的发展方向,将有助于参与解热镇痛药品市场的竞争。
而咀嚼片、缓释肠溶片等新释药技术的开发,也会加大制剂市场的发展空间,推动原料药市场的增长2.3.3发展多种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的衍生物,满足市场需求如阿司匹林赖氨酸、阿司匹林精氨酸、双水杨酸酯、氟苯水杨酸等。
3.应用及市场前景提起阿司匹林几乎人人都知道它,当人们头痛时会想到它,当人们发热时也会想到它。
阿司匹林早在1899年由一家德国制药公司正式上市,距今已有了一个多世纪的悠久历史。
目前国内外解热镇痛药中销量最大的是解热镇痛片,即人们常用的APC片,其中A成分就是阿司匹林。
随着临床试验的不断深入,ASP 的药理作用不再局限于镇痛抗炎作用,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展。
3.1阿司匹林的老用途3.1.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解热镇痛作用较强,与其他解热镇痛药配成复方,用于缓解头痛、牙痛、肌痛、神经痛和感冒发热等;抗炎作用也较强,急性风湿热患者用药后24 h~48h 内退热,关节红肿及疼痛缓解,血沉下降,全身症状改善;大剂量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亦有明显疗效。
ASP 解热镇痛和抗炎抗风湿的作用机制已被广泛研究。
1971 年,英国药理学家John Vane 等在《自然》上发表了其研究结果,认为ASP 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环加氧酶,抑制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
PG调节痛感信号放大并影响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其合成受阻后痛感信号不能被放大和被大脑神经中枢感应,痛感减少并具有退热作用。
该研究结果使Vane 于1982 年获得诺贝尔奖[2]。
3.1.2防治心血管疾病40 多年前,一位医生观察到咀嚼ASP 口香糖用于咽喉部手术后止痛的患儿常有异常出血,提示ASP 有抗凝血功能。
阿司匹林的抗凝作用自此受到关注。
研究证实,血小板产生的TXA2能使血小板活化、聚集,并引起血管痉挛;ASP 通过抑制TXA2 途径减少血小板聚集而发挥作用。
ASP 的抗凝血功能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1974 年的一项随机研究表明,ASP 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1982 年,美国FDA 批准ASP 减少中风发作尤其是复发的新用途,1985 年又批准用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防心肌梗死。
过去15 年中,各国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都以循证医学的证据及大型干预性治疗为基础,一致肯定ASP(75 mg/d~325mg/d) 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和地位,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证实ASP 能够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下降25 %。
ASP 的药学用途梅开二度,其防治心血管病用途甚至超过最初的止痛功能,被认为是20 年来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最重大突破。
3.1.3治疗结膜炎据资料介绍顽固性春季结膜炎,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不稳定或停药复发的21 例患者,治愈2 例,治愈率9. 52% ,显效12 例,显效率57. 14%。
有效6 例,有效率28. 57%,总有效率(治愈+ 显效+ 有效) 95. 24%,无效1例,无效率4. 76%。
其机制可能与ASP 阻断代谢中的环氧化酶途径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减少变态反应的肥大细胞颗粒有关[3]。
3.2 阿司匹林新用途3.2.1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研究表明,在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合用阿司匹林可防止听力损害的发生。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入人体后,与体内铁元素结合形成自由基,自由基分子性质极不稳定,它能损伤各种细胞,其中包括内耳中成千上万的毛细胞。
毛细胞一旦受损,内耳就会丧失探测声音的功能,从而造成永久性听力丧失。
对动物的初步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被分解后,会变为水杨酸盐,它能阻止自由基的形成,从而预防抗生素所致耳聋的发生。
3.2.2老年痴呆症纽约艾伯塔爱因斯坦医学院里查德·利普顿博士研究发现:中枢炎症对于老年痴呆症的不断恶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按时服用阿司匹林治疗或预防其他疾患(如关节炎、心脏病) 的患者,一般不会患老年痴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