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片的分析与测定 毕业论文

阿司匹林片的分析与测定  毕业论文

阿司匹林片的分析与测定毕业论文xxxxxxxxxxxxx学院题目: 阿司匹林的分析与测定专业班级:所在系部:姓名:指导教师:20××年×月×日精品阿司匹林的分析与测定【摘要】本文介绍阿司匹林片中各种指标的测定及参考数据,详细叙述了阿司匹林片溶液的澄清度、游离水杨酸、重金属、炽灼残渣的检查和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的方法,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数据进行了记录,同时提出了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本文有助于对阿司匹林片的分析【关键词】阿司匹林鉴别方法检查方法含量测定第 2 页共 17 页目录1、前言…………………………………………………………………………4 1.1阿司匹林的概述…………………………………………………4 1.2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及技术指标………………………………4 1.3阿司匹林的合成及检测指标……………………………………42、阿司匹林的检测技术……………………………………………4 2.1鉴别........................................................................5 (1)阿司匹林与氯化铁反应.............................................5 (2)阿司匹林的水解反应................................................5 2.2检查........................................................................6 (1)溶液的澄清度.........................................................6 (2)游离水杨酸............................................................6 (3)炽灼残渣...............................................................7 2.3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7 (1)直接滴定法............................................................7 (2)水解后滴定法.........................................................10 (3)两步滴定法............................................................12 3、方法讨论..................................................................13 4、总结与展望...............................................................15 5、参考文献..................................................................16 6、致谢 (17)第 3 页共 17 页1、前言1.1阿司匹林的概述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它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阿司匹林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英文名:Aspirin)是一种非处方药,也是一种解热镇痛药和抗血小板药。

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酰水杨酸,是一种水杨酸衍生物。

早期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具有抗炎症、解热和镇痛的功效。

它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来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

除了解热镇痛作用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然而,阿司匹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风险。

长期使用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并可能导致其他不良反应,如溃疡和肝损伤。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近年来,阿司匹林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有研究表明,长期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使用可能与减少癌症风险和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

但目前这些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药物,具有镇痛、解热和抗血小板的作用。

然而,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副作用,并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合理使用。

医学文章:阿司匹林的新效用开发应用论文

医学文章:阿司匹林的新效用开发应用论文

阿司匹林的新效用开发应用论文阿司匹林一经问世就风靡世界,成为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发现阿司匹林作用的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文尼说,全世界每年要消耗45000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其最基本的药理作用是解热镇痛,通过发汗增加散热作用,从而达到降温目的。

同时,它可以有效的控制由炎症、手术等引起的慢性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等,且不全产生药物依赖性。

阿司匹林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抗炎、抗风湿,是治疗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阿司匹林越来越多的新用途被逐渐发现,主要的新用途如下。

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缺血性中风德国学者的一顼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通常没有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升高(Am Heart J,2004,148:306)。

没有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血管事件的危险增高,这些患者多有既往心梗病史,一般病情较重,接受急诊血运重建术比较低,出院时没有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1年后死亡率大约是使用者的2倍(16.5%对8.3%)。

在校正了主要混杂因素(如年龄和性别)后,出院时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远期死亡率仍显著高。

由中英科学家发起的,有37个国家近千家医院参加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即脑梗死)具有肯定疗效,从而使阿司匹林成为众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物中,被证实有效且能全面推广使用的药物。

这一成果表明,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作期如果用2~4周的阿司匹林,即可使死亡率或中风复发率下降11%。

研究已证实,阿司匹林对于多种血管阻塞性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二、预防和降低癌症危险(1)降低结肠癌的危险。

美国纽约圣卢克斯--罗斯福医院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和降低胆固醇的药物“斯塔丁”并用,可降低结肠癌的危险。

该研究中心对1.5万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3次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表明,这两种常用药同时使用,能杀死早期的癌细胞,医学专家对1000名结肠癌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他们服用阿司匹林后的发病率下降了19%。

阿司匹林的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的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的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调研报告
1. 引言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广泛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和降低发热。

本报告旨在对阿司匹林进行综合调研,包括其的药理特性、适应症、副作用及市场销售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2. 药理特性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阻断环氧化酶活性起药效,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产生抗炎、镇痛和退热作用。

由于其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阿司匹林也被广泛应用于抗血栓治疗。

3. 适应症
阿司匹林适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头痛、牙痛、关节疼痛等各种疼痛,同时可用于治疗发热症状。

此外,由于其抗血栓作用,阿司匹林也被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 副作用
阿司匹林的主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出血风险增加及过敏反应等。

胃肠道不适常见症状有胃灼热、恶心等,严重者可导致溃疡及出血。

出血风险增加主要表现为停经、咯血等,患有消化性溃疡、凝血功能障碍及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出血。

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在使用该药时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5. 市场销售情况
阿司匹林作为非处方药,是全球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现在市面上有许多不同品牌和剂型的阿司匹林产品,如片剂、颗粒剂、口服液等。

阿司匹林的市场竞争激烈,价格相对较低,普遍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6. 结论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具有良好的药理特性和广泛的适应症。

然而,使用阿司匹林时需注意其副作用及适用人群,如果出现不适或严重副作用应及时咨询医生。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药物研发的不断推进,阿司匹林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

阿司匹林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找到了一篇关于阿司匹林的论文。

这篇论文的题目是《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论文摘要: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文对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炎作用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缓解疼痛和炎症也具有一定疗效。

然而,阿司匹林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如出血风险、胃肠道副作用等。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

该论文详细介绍了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安全性评价,为临床决策和指导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请注意,由于资源限制,我无法提供您所需的具体论文全文。

您可以在学术数据库或公共图书馆中查找该论文以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药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

药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

中国网络大学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毕业设计(论文)院系名称:百度网络学院专业:百度学生姓名:百度学号:123456789指导老师:百度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2019年3月1日摘要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乙酰水杨酸为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等疗效,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

自1898年上市至今,阿司匹林应用于临床已上百年的历史,但是人类对阿司匹林的研究仍在继续,从最早的解毒镇痛药到后来的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到如今阿司匹林迎来了第三次飞跃。

近年来,又证明它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其治疗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血管疾患以及预防癌症作用、降血压作用、预防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等。

本文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关键词:阿司匹林;理化性质;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综述目录第一章前言 (III)第二章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简介 (IV)第一节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 (IV)第二节阿司匹林的性质 (IV)第三章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V)第一节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 (V)第二节阿司匹林的抗炎抗风湿作用 (V)第三节阿司匹林的在防止糖尿病血栓中的作用 (V)第四节阿司匹林防治恶性肿瘤的应用 (V)第五节阿司匹林在外周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V)第六节阿司匹林的抗氧化作用 (VI)第四章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 (VI)第一节成人常用量口服 (VI)第二节小儿常用量口服 (VI)第三节部分疾病患者的用法及最佳用量 (VII)第五章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VII)第一节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反应及过敏反应 (VII)第二节凝血障碍 (VII)第三节瑞夷(Reye)综合征 (VIII)第四节水杨酸反应 (VIII)第五章小结 (VIII)致谢 (VIII)参考文献 (IX)第一章前言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乙酰水杨酸为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等疗效,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

阿司匹林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阿司匹林论文想要写一篇关于阿司匹林的论文吗?那么论文的内容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WTT分享给大家的阿司匹林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目的探讨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比较波立维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对急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我们将出现症状后24h内就诊的1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的基础上接受赛诺菲-圣德拉堡公司生产的波立维(84例,即刻300mg,随后75mg,每日1次),安慰剂(84例)治疗持续9~12个月。

结果波立维组治疗1个月后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80.95%,无效者16例,无效率19.05%。

安慰剂组58例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69.05%,无效者26例,无效率30.95%。

随访观察12个月,主要终点为综合心血管死亡。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波立维组9.52%,安慰剂组13.10%。

波立维组发生出血的患者略多于安慰剂组(2.7% vs 2.4%),但未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

结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波立维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明显地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及预后,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效果,安全,有效,无严重不良反应。

【关键词】波立维;阿司匹林;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患者随时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我们从2004年1月开始应用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获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入选条件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标准。

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恶化劳力型、初发型、静息型、梗死后及变异型。

阿司匹林药品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药品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药品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常用于缓解轻度到中度的疼痛、发热和炎症。

它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环氧酶的活性来发挥作用。

阿司匹林药品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药物特点: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COX-1和COX-2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抗炎、镇痛和退热的作用。

它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集,具有抗血栓的效果。

阿司匹林在口服后可迅速吸收,通过肝脏代谢,主要通过尿液排出。

2. 主要适应症:阿司匹林常用于缓解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同时,由于其抗血栓的作用,也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和脑血管病。

3. 注意事项:阿司匹林不能与其他NSAIDs类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对于有消化道溃疡、出血倾向、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应慎用阿司匹林。

长期或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和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

4. 临床研究:阿司匹林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临床实践。

多个临床研究表明,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和癌症的发病率。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急性痛风发作等疾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对于患有哮喘、特定过敏史或正在进行手术的患者,使用前应咨询医生。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发热和炎症症状。

由于其抗血栓的作用,还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然而,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风险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
摘要:阿司匹林,学名又叫乙酰水杨酸(ASA),自问世以来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近年来,由研究发现它可以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的作用。

被付昂凡的应用到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抗血小板。

它可以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

但是,经过长期访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即使接受了ASA的治疗,还是有血管事件复发,于是提出了ASA抵抗(AR)。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物研究
1、AR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不可逆地将脂肪酸环氧合酶-1(COX-1)活性部位附近的529位丝氨酸乙酰化,阻断花生四稀酸生成前列腺素H,从而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

临床试验证明,仍有一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再发心脑血管缺血性事件。

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这一概念。

通常从两方面来定义AR:
①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血栓素合成者,即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及以5×10-3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有学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
②临床上使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仍发生血栓事件,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有助于确定动脉栓塞高危患者,并随之采取某些干预措施来预防致死或致残,因而有更大的临床价值。

Weber等学者应用简单的生物化学方法和体外试验,将AR分型为:Ⅰ型抵抗(药动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但体外加入100mmol/L浓度的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胶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的合成;Ⅱ型抵抗(药效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外均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Ⅲ型抵抗(假性抵抗),非血小板依赖的血小板活化,指尽管服用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栓素的合成,但低浓度的胶原(1mg/m1)便可引发血小板聚集。

2、AR的可能机制
虽然目前对AR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AR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剂量不足或患者依从性差
这种情况目前被认为是产生AR的主要原因。

其剂量在100mg/d就可以产生对血栓素A2的抑制。

有研究显示,阿司匹林的抗栓效应每日75~150mg与更高剂量等效,而小于75mg则效果不确定。

在我国,某些医生所用的剂量往往在50mg/d甚至更低。

计量过低的阿司匹林显然不能产生充分的抗血小板效应,因而患者发生血栓性事件的可能性就高。

此外,由于当心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而自行减小剂量或不能坚持长期服用,也是影响阿司匹林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

2.2与基因多态性有关
(1)环氧化酶基因多态性,导致AR。

ASR抗血小板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环氧化酶COX-1 530位丝氨酸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从而使该酶失活。

而COX-1基因存在多态性,Kawasaki等提出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COX-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现象,这种多态性可影响COX-1蛋白结构或构象,使其对ASR的敏感性不均一,结果使COX-1不能被ASR灭活,从而影响ASR的抗血小板作用。

(2)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基因多态性,导致AR。

血小板聚集共同的最后通路是凝血因子Ⅰ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

GPⅡb/Ⅲa复合体的多态性在于Ⅲa亚单位的多态性,定位在17号染色体上的血小板糖蛋白Ⅲa亚单位基因出现单核苷酸变异,导致二等位基因PIA1/A2的产生。

PIA2阴性的患者,容易产生AR,临床再发血栓事件几率增加。

2.3环氧化酶的关系
环氧化酶(COX)存在两种异构体,即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

COX是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H2等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应,主要是通过使COX-1失活而达到抑制血栓素A2合成的目的。

COX-1主要存在于血小板和肾脏中,而COX-2主要存在于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中,存在于血小板中的COX-1是一定的,阿司匹林通过丝氨酸抑制其活性,COX-2也是同理。

但是当有炎症刺激时,COX-2在有核细胞中的表达就增强10-20倍,而且阿司匹林对COX-2的抑制作用比COX-1低170倍。

所以阿司匹林需要抑制90%以上的A2生成才能发挥其血栓作用,这就是血小板存在较高浓度COX-2患者发生AR的一个机制。

2.4其他血小板活化途径的作用
血小板激活途径包括A2、ADP、凝血酶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等,阿司匹林仅仅阻断A2途径,所以当凝血酶、5-羟色胺、ADP、TXA2、肾上腺素等诱导剂存在时可通过其他途径引起血小板聚集,导致AR。

有核细胞如单核细胞因含血栓素合成酶,也可由前列腺素H2合成血栓素。

其他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理因素有高剪切应力。

2.5其他因素
除上述导致AR的因素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因素。

①如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对药物反应性的影响,包括年龄、遗传等因素。

在稳定的冠心病人群中,22%的患者在休息状态时对阿司匹林敏感,而运动试验后立即变为AR。

心血管手术期间,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应明显降低。

②其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的影响:如布洛芬等。

③儿茶酚胺水平增加运动通过提高Ⅷ因子水平及血小板活性影响凝血功能,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运动后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可能与儿茶酚胺水平增加有关,体育运动及其他应急情况下,儿茶酚胺水平增加可能导致阿司匹林抵抗。

3、结语
对于AR,还存在很多未知因素,其复杂性和群体特征性是并存的,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我们不能因为AR得存在而放弃ASR的应用。

目前对于AR的治疗还在摸索的阶段,如果能够综合中西医的优点结合治疗AR,相信会有益于AR患者和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哲,张健,李春盛,等.辛伐他汀对老年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J].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