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诊疗方案
冠心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肌耗氧量和冠状动脉供血供氧量间不平衡,出现心肌供血不足所致的心肌损害性心脏病。
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故简称冠心病。
粥样硬化病变使管腔狭窄或闭塞,为逐渐发展过程。
血管痉挛、斑块出现裂纹、破溃、出血、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的急性狭窄或完全闭塞,则为急性过程。
本病属中医“心痛”、“胸痹”等范畴,严重者亦可表现为“真心痛”。
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嗜食膏粱厚味、劳累过度或者缺乏体力活动、嗜好烟酒、七情内伤等有密切关系。
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心脉失养或心脉不通,本虚是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痰浊、寒凝、淤血阻滞。
一、诊断(一)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1.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1.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1.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1.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 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 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 心痛发作期1.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冠心病诊疗方案

冠心病诊疗方案冠心病诊疗方案1、概述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的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供参考。
2、诊断2.1 病史采集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家族史、疾病史等因素的调查,以及诱发心绞痛的相关因素的询问。
2.2 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心律等的测量,心肺听诊,心脏杂音检查等。
2.3 心电图检查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诊断心脏节律和冠状动脉供血情况。
2.4 血液检查包括心肌酶谱、血脂水平等的检测,评估心肌损伤程度和血脂代谢情况。
2.5 心脏影像学检查包括心脏超声、心脏核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等的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血管状况。
3、非药物治疗3.1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戒烟、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减轻体重等,以降低冠心病的风险因素。
3.2 心理支持与康复提供心理咨询和相关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3.3 心脏起搏器植入对于心律失常明显的患者,可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维持正常心律。
4、药物治疗4.1 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4.2 拓展冠状动脉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
4.3 β受体阻断剂用于减轻心脏负荷,控制心率和血压。
4.4 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减少心肌耗氧需求。
4.5 氨基酸酶抑制剂用于降低心肌需氧,减轻心绞痛症状。
4.6 他汀类药物用于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5、介入治疗和手术5.1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简称CABG手术,适用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患者。
5.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简称PCI治疗,适用于轻度至中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
6、附件6.1 冠心病诊断报告样本6.2 冠状动脉造影图像示例7、法律名词及注释7.1 冠心病:一种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的疾病。
7.2 心绞痛: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胸痛。
7.3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冠心病诊疗指南

冠心病诊疗指南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为了提高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医学界发布了一份冠心病诊疗指南。
本文将针对该指南进行讨论和解读,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一份详尽的参考。
一、诊断标准冠心病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和心脏造影等多种检查方法。
根据冠心病诊疗指南,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患者的症状,还要结合心电图和心脏造影等检查结果,进一步明确诊断。
1. 症状评估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胸痛。
根据症状的特点和发作频率对胸痛进行评估,可以有助于判断冠心病的可能性。
同时,还应注意与其他可能引起胸痛的疾病进行鉴别。
2.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诊断方法,能够发现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表现。
在冠心病诊疗中,心电图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3. 心脏造影心脏造影是一种进一步明确冠心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通过心脏造影,可以直接观察冠脉狭窄的情况,评估病变的程度和位置,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原则冠心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手术治疗和搭桥手术治疗,既要缓解症状,又要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1. 药物治疗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药物是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根据冠心病诊疗指南,相关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
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 介入手术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可以考虑进行介入手术。
介入手术主要是通过冠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等技术,改善冠脉狭窄情况,恢复心血管的通畅性。
3. 搭桥手术治疗搭桥手术是一种严重冠心病患者的常用治疗方式。
通过取自患者其他部位的血管,修复或分流冠脉狭窄部位,以改善心血管供血,缓解患者的症状。
三、生活方式干预冠心病的治疗不仅要依靠药物和手术治疗,还需要结合生活方式的改变来减少冠心病的风险。
冠心病诊疗指南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生活方式干预。
医院冠心病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年版)

XX省医院冠心病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医药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支架植入后血栓栓塞和无复流、心肌重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PCI或CABG术导致的冠脉或心肌损伤、PCI术后胸痛、胸闷、心悸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势。
一、患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一)冠心病筛查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冠心病诊断与评估发挥中医证候辨识作用。
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重点进行病史、症状与体征、舌脉诊等综合信息采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把握冠心病基本病机进行中医辨证。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治疗冠心病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总危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根据具体病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合理应用中医药疗法。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三、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一)目标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指导患者合理就医和中西医规范治疗,使患者冠心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二)分级诊疗服务流程(如下图)(三)双向转诊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1.基层医疗机构向县级或城市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冠心病心绞痛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2.县级或城市二级中医医院向城市三级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1)PCI术后仍胸痛、胸闷、心悸,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无改善或加重者;(2)心梗后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经中医综合治疗一个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
其他同《XX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3.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向县级或城市二级以下中医类医院转诊指征:经血运重建治疗或药物治疗稳定的冠心病病人可转至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或县级、城市二级中医类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向病人宣传生活习惯方面的注意事项:如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及日常随访,以达到预防严重并发症、防止伤残发生的目的。
冠心病诊疗方案研究

冠心病诊疗方案研究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针对冠心病的诊疗方案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
本文将围绕冠心病诊疗方案的研究展开讨论。
一、冠心病的诊断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1. 客观症状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强度等,进行初步病情评估。
2.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可以评估心脏是否存在缺血、心肌损伤等问题。
3. 血液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如血脂、血糖等,可以评估患者的患病风险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4. 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可以提供详细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冠心病的治疗方案冠心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可以通过降低血脂、控制血压、改善心脏功能等途径来缓解病情。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2. 血运重建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如存在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可能需要进行血运重建手术,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
3. 心脏康复治疗:心脏康复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运动训练、心理干预等方法,帮助患者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生活方式管理:合理的生活方式管理对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至关重要。
患者应该注意饮食习惯,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量运动等。
三、冠心病诊疗方案的研究进展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对冠心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冠心病诊疗方案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以下是一些当前的研究方向:1. 基于大数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患者的病情特征、基因信息等,制定出更个体化、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先进的介入治疗技术: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包括新型的导管、支架等器械,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血运重建治疗选择。
冠心病诊疗方案

冠心病诊疗方案冠心病是一种心脏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其症状包括胸痛、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
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的诊断和常见的治疗方案。
一、冠心病的诊断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和一系列的检查结果来确定。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评估: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胸痛、气短、咳嗽等,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冠心病的可能性。
2. 心电图(ECG):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常用的一项检查。
它可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检测出心脏是否存在异常。
3. 血液检查:通过检查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如心肌坏死标志物和脂肪代谢指标,来评估心脏功能和冠状动脉疾病风险。
4.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帮助医生了解冠状动脉是否受限。
5. 冠脉造影:这是一种介入治疗的同时也是一种诊断手段,通过注入造影剂来观察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和堵塞。
二、冠心病的治疗方案冠心病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药物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和介入治疗。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医生会开具一些药物来缓解胸痛、降低血脂和血压等。
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硝酸甘油和他汀类药物等。
2. 改变生活方式:饮食和运动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和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蔬果和纤维的摄入。
此外,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和游泳也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
3. 介入治疗:当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无法缓解症状或存在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时,医生可能会推荐介入治疗手段,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等。
三、冠心病的预防措施除了治疗方案,预防也是冠心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 烟草控制:尽量不吸烟,避免二手烟的暴露。
2. 健康饮食:均衡的饮食对于冠心病的预防至关重要。
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纤维、蔬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冠心病诊疗指南(大众版)

冠心病诊疗指南(大众版)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就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目前,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高,及时有效的诊疗,可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及心肌坏死示意图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五型:隐匿型或无症状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
近年来,根据临床治疗原则分为两类:①慢性冠脉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心病发病机理主要是冠脉粥样硬化导致冠脉管腔狭窄或管腔内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更加狭窄或闭塞,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临床症状1、心绞痛发作性胸痛,主要在心前区,胸痛呈压迫、发闷或紧缩性,偶有濒死感。
活动、情绪激动、饱食可诱发。
持续时间5分钟左右。
2、心肌梗死发病前数日有先兆,如乏力、胸闷、心慌、烦躁等,心绞痛频发,药物疗效差。
最先出现的症状为心前区痛,持续时间长,服药不缓解,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
也有出现呕吐及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严重者出现休克、低血压及心衰等。
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辅助检查1、首选心电图检查有特征性改变:心脏缺血或心绞痛发作时ST 段压低。
心肌梗死时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出现病理性Q波,T波倒置,并且随病情发展呈心肌梗死特有的动态性改变。
根据心电图可确定梗死部位及范围。
2、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查肌钙蛋白在发病3-4小时后可升高。
3、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可以判断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和管壁钙化情况,明确管壁内斑块分布范围和性质。
4、冠脉造影是有创检查手段,目前仍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准确率100%。
可发现冠脉狭窄性病变的部位并估计其程度。
心脏介入医师在行冠脉造影术诊断及鉴别根据典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症状,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及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查,可诊断。
冠心病诊疗指南

负荷超声心动图通过运动或其他方式 诱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和超声心 动图的变化,评估心肌缺血程度及范 围。
CT检查
CT冠状动脉造影
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可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 质,对冠心病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CT心肌灌注成像
CT心肌灌注成像可观察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对诊断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具有重 要价值。
监测血糖和血脂
定期监测血糖和血脂水平,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干预。
关注家族史
了解家族中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史,如果有,更应该加强预防措施。
06
冠心病案例分享
案例一: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胸痛、胸闷、心悸、气促等,严重者可出现濒死感。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
冠心病主要分为隐匿型、心绞痛型、 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型和猝死型。
冠心病的风险因素
血脂异常
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醇升高、高密度脂蛋 白胆固醇降低等。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血 管壁损伤,促进动脉 粥样硬化的形成。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的发生发展。
吸烟
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 细胞受损,促进动脉 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
案例三: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之路
心脏康复的重要性
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风险、提高心理健康等。
心脏康复的方案
运动训练、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
心脏康复的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定期随访、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等。
THANK YOU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冠心病患者 的人群,患病风险较 无家族史者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肌耗氧量和冠状动脉供血供氧量间不平衡,出现心肌供血不足所致的心肌损害性心脏病。
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故简称冠心病。
粥样硬化病变使管腔狭窄或闭塞,为逐渐发展过程。
血管痉挛、斑块出现裂纹、破溃、出血、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的急性狭窄或完全闭塞,则为急性过程。
本病属中医“心痛”、“胸痹”等范畴,严重者亦可表现为“真心痛”。
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嗜食膏粱厚味、劳累过度或者缺乏体力活动、嗜好烟酒、七情内伤等有密切关系。
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心脉失养或心脉不通,本虚是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痰浊、寒凝、淤血阻滞。
一、诊断(一)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1.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1.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1.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1.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 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 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 心痛发作期1.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1.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2.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2.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室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2.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2.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中医诊疗思路我科充分梳理了国内中医治疗该病的经验,遵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认为本病是由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引起的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无论虚实,血脉瘀滞总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一个基本病理环节,活血化瘀是治疗基本大法。
三、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治疗1 心痛发作期治疗1.1寒凝血脉证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方药:瓜蒌薤白汤加味瓜蒌15g、薤白10g、桂枝10g、细辛3g、檀香10g、良姜10g、元胡10g、郁金10g、枳壳10g、炙甘草10g。
临证加减:若短气、面白、背冷等,可加用仙灵脾10g、附片10g,大便溏泄者加干姜10g 或炮姜10g。
此类药物多属芳香温通之品,辛香走窜,可耗伤气阴,冠心病患者多素体亏虚,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1.2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2g、熟地12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白芍15g、柴胡10g、桔梗10g、川芎15g、川牛膝15g、元胡10g、桂枝10g、甘草10g。
临证加减:嗳气频频,腹胀呃逆,加竹茹15g,炒麦芽15g;胁痛明显,加川楝子9g;食欲不振,纳差,加焦三仙各15g,陈皮10g,鸡内金10g。
兼痰浊者加陈皮10g,半夏10g。
2 心痛缓解期治疗2.1 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健脾,活血养心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人参10g、黄芪30g、白术15g、当归12g、茯苓10g、阿胶10g、远志12g、酸枣仁15g、木香10g、红花10g、丹参15g、元胡10g、郁金10g、生姜3片、大枣4枚、甘草10g。
临证加减:失眠,多梦,加夜交藤15g、合欢皮15 g;闷痛明显,胸痛彻背,加栝楼薤白桂枝汤温通胸阳;头晕耳鸣,加菊花10,桑叶10 g,夏枯草15 g。
兼痰浊者加陈皮10g,半夏10g。
2.2 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药:生脉散、当归黄芪补血汤合丹参饮加减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5g、黄芪30g、当归10g、丹参15g、红花10g、鸡血藤15g、元胡10g、郁金10g。
临证加减:口干欲饮,阴虚明显者可加葛根15g,天花粉15g;舌苔黄腻,大便秘结,痰热较盛者可加大黄6g,枳实10g;头晕耳鸣,头痛头胀,肝阳上亢者可加菊花10g,珍珠母20g。
失眠多梦,心烦急噪,心神不宁者加炒枣仁15g,合欢皮15g,夜交藤15g,生龙牡15g。
2.3 心阴亏虚证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人参10g、玄参15g、丹参15g、茯苓15g、远志15g、桔梗15g,生地15g,当归15g、五味15g、天门冬15g、麦门冬15g、柏子仁15g、酸枣仁15g、砂仁6g、元胡10g、郁金10g。
临证加减:若口干,心烦内热著者,加地骨皮15g、知母15g;若胁下痞块者,加三棱6g、莪术6g、土鳖虫10g;阴阳两虚,证见畏寒、肢冷,脉结代者可合用炙甘草汤加减;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15g、合欢皮15g;若兼尿少浮肿者加泽泻15g、茯苓皮15g、炒葶苈子15g。
2.4痰阻血瘀证治法:通阳泄浊,豁痰活血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栝蒌15g、薤白10g、半夏10g、桂枝10g、陈皮10g、茯苓15g、枳壳10g、丹参15g、川芎15g、红花10g、桃仁10g、茯苓15g、白术15g、神曲10g、甘草6g。
临证加减:咳嗽痰多,胸闷气短者,加炒杏仁9g,紫菀10g,冬花10g;腹胀便溏纳差者,加焦白术10g,炒山药30g,焦三仙各15g;舌苔黄,心烦,内有热者,加黄连,即黄连温胆汤;乏力,气短,脉沉细,舌质淡,加黄芪30g,党参12g,生山药30g。
2.5 心阳不振证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减人参10g、附片10g、桂枝10g、细辛3g、瓜蒌15g、薤白10g、枳壳10g、檀香6g、红花10g、川芎15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炙甘草10g。
临证加减:胸痛明显,且多在夜间发作,手足欠温,上方去半夏加制附子6g,干姜10g;舌苔厚腻,有痰者,加石菖蒲10g,炒远志10g,陈皮10g;出汗较多,口干,可合用黄芪、生脉饮等。
3兼证治疗3.1兼心悸(心律失常)合用炙甘草汤加减或甘草10g、生姜3片、人参10g、生地15g、桂枝10g、阿胶10g、麦冬15g、麻仁15g、大枣4枚等。
3.2兼喘证(心衰)心肺气虚,瘀血内阻:合用生脉饮合血府逐瘀汤。
若下肢水肿,苔薄腻或白腻者,可加桂枝10g、茯苓15g;若见气喘者,加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脾肾阳虚,水湿不化:合用真武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若水湿内蕴,腹部膨胀,纳少脘闷,恶心呕吐,苔白,脉缓者,宜合实脾饮加减;若气虚,神疲乏力,甚则喘促汗出、心阳欲脱者,加人参10g,重用黄芪30g、制附子10g。
3.3 兼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合用四逆汤加减。
(二)辨证使用院内制剂和中成药根据患者临床证型不同,辩证选择使用以下院内制剂和中成药:苏心胶囊(院内制剂):3粒 3次/日。
降脂导滞胶囊(院内制剂):3粒 3次/日。
芪参益气滴丸:1袋/次,3次/日。
复方丹参滴丸:10粒 3次/日。
通心络:3粒 3次/日。
麝香保心丸:3粒 3次/日。
疏血通注射液:6-8ml以5%葡萄糖250ml稀释后使用,1次/日。
丹参粉针剂:800m克以5%葡萄糖250ml稀释后使用,1次/日。
红花注射液:20ml以5%葡萄糖250ml稀释后使用, 1次/日。
丹红注射液:30ml以5%葡萄糖250ml稀释后使用,1次/日。
血塞通注射液:30ml以5%葡萄糖250ml稀释后使用,1次/日。
(三)外治法1 针刺:“开瘀通痹”针法治疗冠心病主穴:心俞、膈俞、巨阙、膻中、郄门、阴郄、内关本方采用以“俞募配穴”为主的配穴原则,取心的俞穴心俞与其募穴巨阙相配以宁心通络、安神定悸;取气会膻中与血会膈俞以行气活血开瘀;取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郄穴以活血止痛;内关为心包经络穴,通于奇经八脉之阴维脉,可宽胸理气,活血通痹。
辨证加减:(1)心痛发作期:寒凝血脉证加气海、关元,散寒止痛;气滞血瘀证加合谷、太冲,行气活血。
(2)心痛缓解期:气虚血瘀证加百会、气海,益气活血、通脉止痛;气阴两虚证加三阴交、气海,益气养阴、活血通脉;心阴亏虚证加三阴交、太溪,养心安神;痰阻血瘀证加丰隆、血海,健脾化痰、活血通脉;心阳不振证加命门、厥阴俞,温振心阳。
(3)兼心悸:加攒竹、间使,安神定悸。
(4)兼喘证:心肺气虚,瘀血内阻证加尺泽、列缺,益气活血、宣肺平喘;脾肾阳虚,水湿不化证加阴陵泉、足三里,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5)兼真心痛:加水沟、涌泉,回阳救逆。
刺法:双手消毒后,背腰部腧穴使用25mm毫针直刺,得气后留针片刻即起针,其余诸穴依据补虚泻实原则手法操作,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2 拔罐取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留罐5-10分钟。
3 耳针取心、神门、交感、皮质下、肾上腺、胸、耳背心,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次按压约5分钟,每日按压5-10次,以耳廓潮红为度。
4 艾灸(1)心痛发作期:寒凝血脉证灸神阙、关元。
(2)心痛缓解期:气虚血瘀证灸百会、气海;痰阻血瘀证灸足三里、丰隆;心阳不振证灸命门、肾俞。
(3)兼真心痛:灸神阙。
灸法:腹部、背腰部及下肢腧穴使用温灸器,百会使用艾条温和灸,灸30分钟;神阙使用大艾柱隔盐灸,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候改善。
5 穴位注射取双侧①肾俞、足三里;②脾俞、丰隆,每次选用1组穴位,用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每穴注射1-2ml,每日一次,两组交替使用。
6 刮痧胸部沿任脉以膻中为中心刮痧,背部取厥阴俞、心俞、膈俞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