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解读
新常态内涵是什么,新常态的特征

新常态作为治国理政新理念首次见诸报端,是在习近平考察河南时“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习近平重申了上述观点。
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并以之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选择,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
中国经济在经历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产业业态以及增长动力都已经今非昔比。
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既不准确,也不现实。
那么,新常态究竟“新”在何处?在不久前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在发言中首次为外界清晰地勾勒出了新常态的内涵。
首先是速度,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的传统竞争优势变弱,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面临着“三期叠加”所带来的挑战,经济增速放缓不可避免。
与此同时,考虑到此前积累的诸多矛盾和挑战,以及继续强行维持高增长所可能付出的代价,国家也有意增加了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从而让一直紧绷的增长之弦有喘息调整之机。
当然,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回旋余地以及保证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经济增速既不会,也不能下滑过多,因此在新常态下,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将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其次是结构,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虽然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但不能简单地认为增速放缓就是新常态。
一般而言,评价经济发展的标准可以分为两种——速度和质量。
新常态下,对速度的追求虽有所降低,但对质量的提升却更加重视,这就要求经济运行的结构更优、效率更高。
而这也正是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经济所发生的最大变化。
最后是动力,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投资驱动型,靠的是低成本要素的大量投入,虽然成果显著,却也“后患无穷”。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发展趋势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不仅在经济总量、增速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供给侧改革等方面也发生了转型。
本文将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形成原因和主要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力量推动经济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要手段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以对外开放为主要方向深化经济发展。
1. 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力量推动经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新一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逐渐从传统的“制造业”和“低科技产业”向“创新型经济”转型。
创新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内容。
当前中国正努力加强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国家和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2. 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要手段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依靠对资源的消耗和对投入因素的扩张,这种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中国经济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要手段,旨在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特别是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方面,中国政府都在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加速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3. 以对外开放为主要方向深化经济发展作为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经济新常态不仅要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合作,还要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将在对外开放上的利用创新和发展新的全球价值链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投资合作和文化交流,中国经济可以实现更多形式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形成原因和主要特征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成与国内外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内经济状况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的结束,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逐渐进入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

1.谈谈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和理解?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新常态的目标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
适应新常态,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落实经济新常态要求,追求经济新常态目标,必将有利于地方政府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解放出来,使中国经济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新常态的背后是执政思维理念的重大转变。
新常态的提出,预示着长期以来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将会逐步淡化使用。
新常态的核心是资源配置方式的理性回归。
新常态,意味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新时期,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统筹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职能作用,确保政府既不缺位放纵市场,又不越位干预市场,也不错位扰乱市场,从而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最终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认识和理解?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
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求做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并用24个字的表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
24个字的表述分成三个层面:国家、社会和个人。
从国家层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个字的内容覆盖了全国各方面的意见,反映出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总括了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两种精神和道德素质。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的内涵是什么?形成机制是什么?这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内涵和形成机制两个角度来探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和成因。
一、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主要包括:经济发展速度转变、发展方式转型、调结构优化、供给侧改革、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特点。
首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时期转向中高速发展,以现实经济为主导,满足人民对于更加健康、平衡、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需求。
其次,经济发展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过度依赖投资、出口和资源要素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和绿色发展转变。
再者,新常态下,调结构优化也变得尤为迫切,以加强供给侧改革为核心,促进市场需求与产业优化升级相一致。
更为重要的是,技术创新正在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政府方面也在积极制定政策,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形成机制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成机制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国际环境的变化。
从国际环境的角度来看,新常态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经济的变化。
全球经济增长逐渐趋缓,外部需求下降,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逐渐加大,并使中国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其次,国内环境的变化。
内部因素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验表明,国内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明显,需要从宏观调控和供给侧改革来破解。
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在中国政府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另外,中国经济发展的细分领域也在加速形成产业升级的内生需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同时国家在维护经济安全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以保证中国经济新常态能够持续稳定增长。
三、结论总体来看,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非常丰富,以实现高质量、更加健康、平衡和可持续互联网+的经济发展目标为主要特点,促进了供给侧改革、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调整经济结构等问题的解决,同时还在推动中国经济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迈进。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2014上半年是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由高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
并且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工资成本上升,储蓄率、投资率下降,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历史上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
当前,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如果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甚至不惜用政策“推高”,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造成经济的进一步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1. 概念的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诞生于2014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视察河南经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采用新词“新常态”来表述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这个讲话被概括为“新常态”,9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26届部长级会议中,又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解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概念;12月,中央政治局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并在会议公报中进行了更多的补充和说明,自此,中国经济新常态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开始引领和指导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顺应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的。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中国经济的速度、结构、动力三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由高速变为中速,结构更加优化、创新代替要素、投资变成新的驱动力。
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10%左右的高速度逐渐降下来,在总体上更趋向于稳定持续的前进,结构上的调配更加的合理,发展更加的平衡与和谐,粗放经营的经营模式也正逐步的发生转变,社会总体上和谐发展。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1. 消费方式的转变从之前明显的模仿型消费、排浪式消费转变为更加多元、更加注重个性的消费。
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了。
2. 投资、融资方向转变改革开饭以来,我国的传统行业经历了规模大、资金足、投资覆盖面广的高强度投资、开发、建设,投资融资市场已经基本上接近饱和状态,但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和许多新兴的产品、技术、行业、商业模式给投资和融资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方向。
也对投资者的综合能力与战略眼光、布局提出了新要求。
3. 出口与国际收支发生变化我国的低成本出口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低成本出口的竞争力正在下降,相反的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的引进正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实现由高速增长向更高效率、更高效益的高效增长跃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新常态”这一词汇开始进入中国百姓的视野。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作了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
至此,“新常态”思想正式形成。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现在不少人将中国经济新常态仅仅理解为增长速度下降几个百分点,这显然太过简单了。
2014年8月7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的《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一文归纳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1.中高速2014年7月1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
他在会上再次指出,只要我们的发展有就业、增收入,有质量、提效益,节能环保,没有水分、实实在在,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速将从高速增长转为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基础上的中高速增长。
2.优结构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全面变化。
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3.新动力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随着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这就是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含义和特征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含义1.经济新常态概念的提出经济新常态是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的总裁埃里安,2010年在第40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提出来的。
主要用以反映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陷入的低增长状态。
2.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含义中国经济新常态,是指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发生变化,我国经济由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的状态。
“新”指和过去不同,“常态”则表明这一状态会是长期存在的过程。
从我国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资源环境等方面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2014年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把经济新常态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1)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缓慢下行趋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年均GDP 增长率达到了9.8%。
但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开始出现下行趋势。
2010年到2014年,我国GDP 增长率分别是10.6%、9.5%、7.7%、7.7%和7.4%。
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是6.9%。
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我国经济呈现出了缓慢下行的趋势。
造成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这样几个。
(2)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的原因①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发生改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快速增长,主要是靠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环境红利等,但是这些传统红利因素都发生了改变。
比如土地红利,低成本、大规模的建设用地供应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但随着国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土地取得成本越来越高,土地红利逐渐消失。
没有了这些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速度自然会下滑。
②产能过剩我国的制造业很发达,但多数都已达到峰值。
像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行业基本上产能利用率不足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