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真题历练(无答案) 新人教版(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综合练习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综合练习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智能点拨】【例】阅读下列材料:“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

视诸夷城,迥隔于烟雾缥缈之间。

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个历史事件?2.这个历史事件的起止时间各是哪年?3.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解析】此题所给古文材料描述了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主要考查分析与理解能力。

解答时注意分析材料中“奉使西洋”“七次”“所历…三十余国”等就可得出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内容。

【答案】1郑和下西洋 2 1405~1433年 3郑和的远洋航行,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随堂反馈】大浪淘沙1.明朝的“西洋”是指现在的( )。

A文莱以东的菲律宾、日本等地 B欧洲各国C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D大西洋沿岸地区2.郑和下西洋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明成祖的即位 B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C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的荡平 D与北方蒙古的交往比较友好3.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给皇帝购买外国的贵重物品 B促进对南洋的开发C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发展对外贸易4.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郑和船队上装有指南针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C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D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5.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是( )。

A非洲的西海岸 B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一带C.印度半岛和东南亚各国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6.下列关于明朝抗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倭寇是指日本武士②明朝中期我国沿海地区倭患严重③倭寇只在海上骚扰过往商船④咸继光曾率戚家军取得台州大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7.戚家军先后给倭寇以沉重打击的地区是( )。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一篇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一篇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一篇第1题【单选题】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有( )①岳飞②文天祥③戚继光④郑成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自负的盛世帝国理所当然地对外贸易视为朝贡制度的延伸,明朝的对外贸易就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其中典型的例证是( )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郑成功收复台湾【答案】:【解析】:明清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下图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 )A、抗击外来侵略B、民族关系发展C、中外友好往来D、君主专制强化【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抗倭将领( )A、戚继光B、郑成功C、李自成D、王献之【答案】:【解析】:明朝中期的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在这次抗倭斗争中所涌现出来著名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B、文天祥C、岳飞D、林则徐【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有关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玄奘西行引发了欧洲人对中华民族的兴趣B、鉴真东渡将元朝的佛教、医学等传到日本C、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D、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的经济交流【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抒发了作者不计名利的思想,作者是( )A、岳飞B、文天祥C、戚继光D、郑成功【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客观历史进程更直观、更简明的反映.小史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A、中外交往B、民族团结C、祖国统一D、抵抗侵略【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安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古往今来人才辈出、人文荟萃。

(1)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

他在外交上采取的策略是“______”。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堂演练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堂演练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1、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联系课文中他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2、识图题:观察下面地图,回答问题:⑴图中人物是_______,他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____次下西洋,最远到达_____沿岸和______东海岸。

⑵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郑和航海船队的出发地和所到过的主要地方。

⑶这一历史事件所起积极作用是什么?(4)这个历史事件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有什么启示?3、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女生:“郑和从小就能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

”男生:“宋元以来,我国的造船业发达,能造出巨大的海船。

”他们说得对吗?如果不对,你认为是什么原因?4、读诗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稻钤深处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这是谁说的诗?(2)他有哪些英勇事迹?(3)他领导的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4)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高尚品德?参考答案:1、“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

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2、(1)七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略(3)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发展;促进了华侨对东南亚的开发。

(4)应该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对外交往,用世界上优秀的文明成果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3、他们讲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讲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郑和远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等,这些都是郑和远航能够实现的科学技术条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基础巩固1.最早在我国取得居住权的殖民国家是()A.英国B.荷兰C.美国D.葡萄牙2.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哪一位皇帝在位时期()A.明太祖B.明成祖C.建文帝D.明英宗3.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郑和几次下西洋()A.五B.六C.七D.八4.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是在什么时间()A.1999年1月1日B.1997年7月1日C.1997年1月1日D.1999年12月12日5.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A.开拓殖民地B.开辟新航路C.进行三角贸易D.加强与海外的联系6.下列人物不属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的是()A.林则徐B.邓世昌C.戚继光D.文天祥7.戚继光是伟大的抗倭民族英雄,他抗击的倭寇是指哪一国的侵略者()A.英国B.葡萄牙C.西班牙D.日本8.戚继光是伟大的抗倭民族英雄,他生活的时代是A.隋朝B.西夏C.元朝D.明朝能力提升1.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的是()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古里和锡兰C.苏门答腊岛和满刺加D.占城2.郑和描述舰队远航的情景时曾说过有关夜晚航行的内容,郑和的舰队能在黑夜中辨识航向是因为()A.郑和舰队的庞大B.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C.指南针用于航海D.水手有高超的驾驶技术3.“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

据此,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A.忠君思想B.拒官态度C.军事才能D.爱国精神4.600多年前,先后七次远洋航行的中国航海家是A.岳飞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5.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②①③④⑥⑤B.②③①④⑥⑤C.②③④①⑥⑤D.②①③⑥④⑤6.下列人物中都饱经海上风险的是()(1)张骞(2)玄奘(3)鉴真(4)郑和A.(1)(2)B.(2)(3)C.(3)(4)D.(1)(4)7.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A.郑和B.戚继光C.郑成功8.(08.聊城)“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二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同步练习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同步练习1

------华夏教育资源库中外的交往与矛盾维度 A 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A.1405 年B.1421年C.1433 年D.1565 年2.明成祖差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A.为扩大明朝的国外影响B.为促使明朝国外贸易的发展C.为购置国内没有的珠宝、香料D.为增强同国外各国的联系3.郑和下西洋,最远抵达()A. 东南亚各地B. 阿拉伯海沿岸C.地中海东岸D.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4.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②开始遭到西方殖民侵略③获得反侵略斗争的成功④开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 D. ②③④5.以下人物中属于民族英豪的是()6.1553 年,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是A.西班牙殖民者B.荷兰殖民者C.葡萄牙殖民者D.英国殖民者7.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域B.从 16 世纪开始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含葡萄牙殖民者C.郑和远航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D.戚继光抗倭在台州获得九战九捷的业绩8.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以下不可以表现其壮举的一项为哪一项A.时间早,历时长B.规模大,次数多C.航程远,技术高明D.设施先进,目的明确9.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件中最受欢迎的是()A. 金银宝物B. 丝绸、瓷器C.香料、宝石D. 香料、药材10.为中外经济文化沟通作出贡献的中外历史人物有:①甘英②玄奘③鉴真④郑和⑤班超⑥马可·波罗A. ①②③④⑤B. ②③④⑤⑥C. ①②③④⑥D.①②③⑤⑥( 2002 年菏泽市考题)维度 B 能力提升二.识图题:11、察看下边地图,回答以下问题:⑴图中人物是,他从 1405 年到 1433 年,先后 ____次下西洋,最远抵达 _____沿岸和 ______东海岸。

⑵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郑和航海船队的出发地和所到过的主要地方。

⑶这一历史事件所起踊跃作用是什么?(4三、资料分析题:12、读诗歌,联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稻钤深处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试题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试题练习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填空题。

一、郑和下西洋1、背景: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2、目的:为了加强同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

3、过程:(1)时间:从年到年前后,先后七次下西洋(2)路线:郑和的舰队从出发,到过亚非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4、意义:促进了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的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2、背景: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3、过程:戚继光组建出一支抗倭队伍,人称“”,在浙江九战九捷。

4、意义: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年,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二.问答题。

1.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2.戚继光有什么高尚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三.选择题。

1.郑和下西洋最根本的原因是()A.明成祖即位B.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C.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的荡平D.与北方蒙古的交往比较友好2.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A.给皇帝购买外国的贵重物品B.促进对南洋的开发C.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D.发展对外贸易3. 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的是()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古里和锡兰C.苏门答腊岛和满刺加D.占城4.下列关于明朝抗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①倭寇是指日本武士②明朝中期我国沿海地区倭患严重③倭寇只在海上骚扰过往商船④戚继光曾率戚家军取得台州大捷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出自”()的诗词A.戚继光B.岳飞C.文天祥D.郑和6.1553年,攫取在我国澳门广东居住权的是()A.荷兰殖民者B.西班牙殖民者C.英国殖民者D.葡萄牙殖民者7. “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

据此,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A.忠君思想B.拒官态度C.军事才能D.爱国精神。

初一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试题答案及解析1.比较和归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哪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A.戚继光抗倭B.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C.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D.郑成功收复台湾【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抵抗外来侵略的相关史实,解题时注意题干中“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分析备选项可以得出“戚继光抗倭”是抗击日本倭寇的侵犯,“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是清朝与俄国之间的战争,“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均是反抗外来侵犯,而“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反映的是民族关系,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2. 600年前,有一支规模空前的远洋船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驶向遥远的天际。

这是一支庞大的海上商队,其基本成员却是军人;这是一支雄强的海上武装,肩负的使命却是和平。

这支船队指的是A.哥伦布的船队B.麦哲伦的船队C.达·伽马的船队D.郑和的船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

根据材料,可推断出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从江苏苏州的太仓刘家港起锚,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东非的联系。

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3.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10分)材料一:图二的人物曾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距,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请回答:⑴图一事件中、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2分)⑵图一中的人物所带领的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方?(2分)⑶图二中的人物的主要事迹是什么?(2分)⑷简述图一人物下西洋的历史意义?(2分)⑸明代图一中的人物下西洋以后,为什么中国海外贸易停滞不前,国力日益衰退?(2分)【答案】⑴郑和,郑成功。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检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检测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基础巩固1.右图是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福建泉州市东海滨城落成的“郑和下西洋铜像”。

当时他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A.开辟海外殖民地B.掠夺财富C.寻找长生不老药D.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2.今天,印度尼西亚有座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都是为了纪念一位著名航海家,这位航海家是()A.哥伦布B.迪亚士C.郑和D.麦哲伦3.“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郎。

倭倭来,不要慌,我自戚爷会抵档。

”歌谣中的“戚爷”()A.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B.打退了沙俄侵略军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统一了女真各部4.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根据右边图片判断,下面哪一地方是你没到过的()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5.英国的李约瑟博士说:“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匹敌。

”他这样评价的历史依据是()A.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 B.戚继光率军扫平倭寇C.郑成功率船队收复台湾 D.鉴真东渡的船队6.下列人物被称为名族英雄的是()7.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1553年,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A. 西班牙B. 葡萄牙C. 荷兰D. 英国二、拓展应用8.观察右面的图片,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人物是,他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____次下西洋,最远到达_____沿岸和______东海岸。

(2)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郑和航海船队的出发地和所到过的主要地方。

A B C D(3)这一历史事件所起积极作用是什么?(4)这个历史事件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有什么启示?三、问题探究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材料二:稻钤深处: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3. (2013·安徽)小芳同学在班级举行历史人物图片展,下列图片符合“民族英雄”主题的是(B)
①岳飞②戚继光③郑成功④林则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13·广东)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诗中的“危”指(D)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48.(2013·珠海)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不同的是(D)
A.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B.进行环球航行
C.进行殖民掠夺
D.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51. (2013·珠海)某班同学准备以“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为主题办一期历史板报。

他们应该收集哪些历史人物的资料(D)
①陈胜②项羽③文天祥④郑成功⑤岳飞⑥戚继光
A.①③⑤⑥
B.①④⑥
C.③④
D. ④⑥
22.(2013·南宁)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下列事件中,能反映
这一优良传统的是(B)
A.设置台湾府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设置驻藏大臣
23.(2013·南宁)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A)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11.(2013·黄冈)“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与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C)
A.郑和下西洋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雅克萨之战
15.(2013·黄石)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C)
A.汉武帝——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
C.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D.戚继光——收复台湾
6.(2013·湘潭)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锁国”③郑和下西洋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22.(2013·连云港)右面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

其中正确的是 (B)
C.乙和丁
D.丙和丁
15.(2013·淮安) “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A)
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2013·苏州)诗歌是生动鲜活的历史,它向人们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沧桑。

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历
史现象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2.(2013·锦州)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C)
A.炫耀明朝国力
B.开拓殖民地
C.扩大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发展对外贸易
7.(2013·滨州)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C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4.(2013·大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香港凤凰卫视组织了一艘命名为“凤凰号”的帆船沿郑和下西洋的航线航行,他们最远可到达( A )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B.红海和地中海一带 D.地中海和欧洲一带
26.(2013·临沂)(14分)2013年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起步之年。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

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
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
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中国水运报》
材料二历史是最好的见证,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东南亚人民是最严正的法官,数百年中,各种郑和庙宇
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这正是东南亚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怀念、敬
仰的表现。

——《郑和下西洋》
(1)明朝哪位皇帝最早派遣郑和下西洋?(2分)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个洲?(2分)比欧洲航海家的
远航早多久?(2分)
(2)依据材料一、二,简要说明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4分)
材料三纵观中国历史,我国自汉唐始便是海洋强国,再到宋、元延续,直至明朝转折,清朝衰退,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

——2012年12月20日《南方日报》
(3)以史实说明我国汉朝时便是“海洋强国”。

(2分)清朝时,中国“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请你说出一条深刻的教训?(2分)
答:(1)明成祖。

非洲。

早半个多世纪。

(2)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东南亚人民对郑和的怀念、敬仰。

(3)史实:西汉商人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教训:不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建设海洋强国(说出一条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