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曲技术理论

合集下载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计算机作曲与音乐制作)培养方案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计算机作曲与音乐制作)培养方案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计算机作曲与音乐制作)培养方案系主任:胡建华系学术委员会主任:胡建华一、业务培养目标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培养具备作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使用计算机完成音乐创作与制作,能在基层文艺单位、文化馆站、少年宫馆、中小学以及出版、广播、影视网络等有关部门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制作、教学、辅导、培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二、基本业务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与音乐创作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计算机作曲和音乐制作的基本训练,掌握其相应专业方向所涵盖的音乐作品创作与制作、音像录制、音乐教学、音乐文化普及和宣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毕业生应获得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计算机作曲技术,能够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制品的制作。

2. 掌握作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分析、批判的能力和讲授能力。

3. 能够对国内外最新的作曲技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不断更新、升级计算机软件,进行音乐产品的制作。

4. 具有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使音乐作品和制品适应社会需求,也具有超前的创新潜力。

5. 熟悉党和国家在文艺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备创新创业意识。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学制:五年主干学科: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核心课程:作曲写作与计算机制作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技术理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视唱练耳、钢琴等支撑性课程。

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计算机作曲与音乐制作)教学计划见《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计算机作曲与音乐制作)教学计划》。

四、选修课程选课要求1. 全院公共选修课程:应至少选修8 学分。

“大创” 2 个学分可冲抵公共选修课学分,并纳入毕业资格审核。

2. 系内专业选修课程:在指定各学期的专业选修课程中,总计选修14 学分。

五、说明1. 计算机作曲与音乐制作专业简介该专业具备学科交叉性质,是将传统的作曲技术理论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将创作灵感、作曲技术在计算机上能瞬间呈现出实际音响,同时,可利用计算机对音乐作品进行编创、改编、修正、重组,也可利用音源进行新的音色和各种节奏的组合,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音乐创作的技术手段和艺术视野,同时,利用音乐制录技术和设备完成音乐产品的制作,可以满足社会各个层面对音乐制品的需求,该专业具有社会需求的广阔市场,并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还会开拓出更为新颖的电声音乐领域。

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与艺术教学实践内容

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与艺术教学实践内容

Phonetic Forum 音教论坛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与艺术教学实践内容李红枫(红河学院,云南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61100)【摘要】作曲技术的理论知识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知识内容,是音乐教育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学习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能够提升自己的技能运用。

本文就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与艺术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艺术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识码】A作曲技术理论知识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知识体系中一项十分基础的内容,是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础性知识,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应该有素养型的知识结构以外,学习作曲技术理论的课程能够将实际的应用情况进行逐步的提升。

比如,在音乐课程中需要用到的歌曲编配即兴演奏内容,参加社会音乐艺术实践的歌曲创作内容,还有一些综合性的音乐知识内容等,都需要用到作曲技术理论知识。

一、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与艺术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与艺术教学实践内容相互结合就是坚持作曲技术知识的学习并将基础技能进行应用,以这样的两种融合方式进行教学原则的落实。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传统教学模式中偏重理论的授课内容进行细节改进,并将学习与训练进行教学融合,改变传统教学中忽视作曲技术理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在长时间的教学中,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变成最最欠缺的一个环节,在教学阶段,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作曲技术理论应用能力存在不足,作曲技术理论同艺术教学实践并没有相互联系,导致两项内容严重脱节。

在学生学习了作曲技术理论的课程之后,依旧不会实际应用,这样的问题在高师院校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中已经变成了十分常见的问题。

造成这样脱节的情况,其原因分成很多方面。

其一,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重理论”“轻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内容中,没有办法将作曲理论知识内容同实际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效地结合;其二,同其他音乐理论课程相比较,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于比较抽象,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十分难理解,甚至有学生对学习作曲技术理论知识产生了抵触心理,根本没有办法将应用落实到实际的课程中;其三,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数量比较多,内容也比较杂,在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下,分配给作曲技术理论的课程时长本身就比较有限,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不仅需要将和声和曲式同作品分析进行理论技术知识的学习,还需要重视作曲技术理论应用能力的提升,时长就需要按照现实的情况进行增加,只有这样的练习和指导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

音乐学(1)作曲技巧指南

音乐学(1)作曲技巧指南

音乐学(1)作曲技巧指南
作曲技巧是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下面将介绍一些有助
于提升作曲技巧的指南。

1. 充分了解音乐理论:作曲前,建议对音乐理论有全面的了解。

研究和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包括音符、音阶、调性、和弦等,能够
帮助作曲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音乐创作意图。

2. 培养创意思维:作曲是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创意思维对于作
曲者至关重要。

多进行音乐延伸思维的训练,如即兴演奏、视奏乐谱、独奏等,可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3. 熟悉乐器能力和编曲技巧:作曲者应该具备一定的乐器演奏
能力和编曲技巧。

通过深入研究乐器演奏技术和编曲方法,可以更
好地将音乐创意转化为乐曲。

4. 借鉴他人作品:借鉴他人的作品是作曲者成长过程中的必然
阶段。

通过欣赏和分析他人的作品,可以研究到不同的作曲技巧,
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运用和发展。

5. 留意音乐风格和趋势:了解不同音乐风格和当代音乐趋势对于作曲者来说很重要。

跟踪音乐行业的发展,关注当下流行的音乐元素和技巧,可以帮助作曲者保持创作的新颖性和时代感。

以上是一些提升作曲技巧的指南,希望能对音乐学习和作曲实践有所帮助。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作曲者可以在创作中不断成长与进步。

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主要学什么(附课程目录)

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主要学什么(附课程目录)

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主要
学什么(附课程目录)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不少人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比较感兴趣,那么,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是个什么样的专业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主要学什么?课程设置如何?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课程目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全面了解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主要学什么?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课程目录: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史、戏曲史、作曲技术理论、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作曲、现代音乐
分析、视唱练耳、中国传统音乐分析等。

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大家掌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的基础知识和能力,通过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可以拓宽知识视野,进而提升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方面的专长与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简介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并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艺术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就业前景不错,毕业生一般在有关文艺单位、艺术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代码是多少?
专业代码:130203
专业类别:音乐与舞蹈学类
门类:艺术学。

作曲常用技法(亲身学习经历)

作曲常用技法(亲身学习经历)

作曲常⽤技法(亲⾝学习经历)编曲,即在DAW上对歌曲进⾏和声编写并搭配乐器,简单来说,就是做伴奏带~扒带,原答案中提到过,就是在DAW上把歌曲伴奏中的每⼀件乐器的每⼀个⾳符都听写出来,简称扒歌曲伴奏带或扒带。

听写下来歌曲的伴奏带就等于你把专业⾳乐⼈的编曲的技巧和套路复制了出来,你既复制出来就可以学习了,简直就是⼀个免费的教材~再补充⼀下关于旋律发展⼿法的知识:1.重复:即重复⼀段旋律,使主题得到巩固、乐思得到强调、性格得到统⼀。

它分为原样重复和变化重复。

作品举例:《⽉亮代表我的⼼》2.模进:即某⼀动机(旋律)在不同⾼度上的重复。

分为严格模进和⾃由模进。

作品举例:《酒⼲倘卖⽆》3.节奏重复:即将动机的节奏当成模板,在不同⾳⾼上予以重复,使作品集中、统⼀。

作品举例:《长江之歌》4.扩⼤和收缩:有两⽅⾯,⾳程还有节奏。

作品举例:(1)⾳程——《笑脸》(2)节奏——《咱们⼯⼈有⼒量》5.对⽐、延伸、发展:我个⼈喜欢⽤对⽐中的“倒印”⼿法,即AB两句旋律发展⽅式相反。

作者的亲⾝经历我⼤学没打算学⾳乐,和⼤多数⼈⼀样只想当爱好做⾳乐。

我之所以称⾃⼰为业余的独⽴⾳乐⼈,是因为我从初中开始就写些原创歌、组乐队、尝试编曲,并且在去年我送了⾃⼰⼀张专辑⼗⾸歌作为成⼈礼。

每⾸歌都是我⾃⼰创作的,词曲、编曲、混⾳、后期等⼯作也全部是我⼀⼈挑灯夜战,与学校的学习⽃争来的(你也知道⾼中的学习有多苦逼);业余是因为技术、条件都还不够,录⾳找的还是录⾳棚。

(像千古留名、Airs Jack、半璧这群专业的⾼中时⽐我⽜多了,已经能够接活了,⽽我这300的⽔平真不好意思拿出⼿。

)所以,个⼈认为业余⾳乐⼈要有独⽴制作歌曲的能⼒,或者有负责歌曲制作中某⼀环的能⼒,不过通常来说技术、设备劣于专业⾳乐⼈的。

所以其实成为业余⾳乐⼈的门槛很低,钟兴民吴庆隆是⾳乐⼈,徐良汪苏泷也是⾳乐⼈,甚⾄隔壁⽼王特会写旋律,也可称为“业余⾳乐⼈”。

这时候,我期许能尽量专业⼜全⾯,以保证⽐隔壁⽼王要强。

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

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

11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SONG OF YELLOW RIVER / 062020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音乐是其中的重点组成部分,对人们的业余生活具有积极的丰富作用。

序列音乐是一个特殊的音乐类型,在作曲方法层面,能够根据固定的顺利安排,通常来说,会将十二音音乐为基础,在创作时,按照一定顺序对音节进行排序,在形成特定音乐规律的情况下,保证同和声能够形成独特的音乐作品。

一、序列音乐概述对于序列音乐来说,是西方现代音乐中基本的作曲方式,就目前来说,该音乐的概念具有发展性特征,是由整体序列主义、十二音音乐概念结合形成的序列音乐。

所谓序列,即是在音乐实际创作当中,以固定方式将作品相关因素进行排列的方式,在音乐具体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发挥。

通常来说,十二音律是在该类音乐当中排列的主要因素,西方在序列技术提出后,在后续应用方面都为十二音律,即音高序列法,以此获得了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在我国,同西方音乐相比,序列音乐在概念方面具有更为广义的特点,即当作品当中具有序列创作、音乐思想加入的情况下,即可以列入到序列作品的范畴当中。

二、序列音乐原理在十二音体系当中,对序列音乐的技术要求很高,主要内容有:第一,在创作当中,作曲家会将选择的半音阶十二个半音进行组合,形成具有特殊特点的序列,保证在作品当中,这部分半音都能够具有平等的地位。

当作品中出现其中的一个音、而另外十一个音没有出现前,则不得重复使用之前出现过的半音,以此避免作品存在单一调中心的情况;第二,在十二个音中,不得出现随意省略其中的一个音的情况,在同一序列轮回后,在下一个音没有出现前,某个音则可以在相同八度上重复,即是序列音乐重复性原则的体现;第三,在该体系序列当中,十二音具有四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包括有原形、倒影、逆行以及倒影逆行这几种方式。

在实际作品当中,也能够应用到不同音高位置。

在该情况下,在作品的不同半音中,则供给具有48种音列。

三、技术应用特点《涉江采芙蓉》是序列音乐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在本文中,将以该作品为代表,对序列音乐在实际创作当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一)作品序列类型该作品在我国序列音乐发展当中具有代表性作用,是第一首序列音乐作品。

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试卷及答案

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试卷及答案

⾳乐表演、⾳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试卷及答案第 1 版共8版⾳乐表演、⾳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试卷⼀、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0个⼩题,每⼩题1分,共60分)。

在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已经成为教育改⾰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

2000多年前,孔⼦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类”的观点体现了:( ) A .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B .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C .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 .教育结果机会均等2、学校⽂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化建设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化和学科⽂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标中的:( )A.知识与技能⽬标 B.⽅法与过程⽬标C.课堂教学⽬标 D.情感态度价值观⽬标3、李斯特游演欧洲各国时创作了26⾸钢琴曲后汇编成三集,其总标题为( )A. 在瑞⼠B. 旅⾏年代C.在意⼤利D. 在罗马4、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创作上的⾥程碑作品是( )A. 第六协奏曲B. 第五协奏曲C. 第四协奏曲D. 第三协奏曲5、莫扎特在钢琴⾳乐创作中创造性地⼤量运⽤( )A. 通奏低⾳B. 固定低⾳C. 阿尔贝蒂低⾳D. 数字低⾳6、巴赫的键盘⾳乐创作即扎根于宗教⾳乐,⼜根植于德国传统的( )A. 圣歌B. 奥尔加农C. 众赞歌D. 民间⾳乐7、拉赫玛尼诺夫作有钢琴前奏曲( )A.12⾸B.24⾸C.32⾸D.38⾸8、钢琴“⽆词歌”的⾸创者是( )A. 舒曼B. 舒伯特C. 门德尔松D. 格⾥格9、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分为两类,即钢琴⼩品和( )A. 协奏曲B. 奏鸣曲C. 练习曲D. 变奏曲10、拉赫玛尼诺夫作有四部钢琴协奏曲,其中代表他辉煌成就的⼀部是( )A.第四协奏曲B.第三协奏曲C.第⼆协奏曲D.第⼀协奏曲11、被誉为“钢琴演奏之⽗”的⾳乐家是( )A. 海顿B. 克列门蒂C. 巴赫D. 车尔尼12、钢琴属于下列哪种乐器:( )。

作曲系课程

作曲系课程

作曲系课程
作曲系的课程通常涵盖了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历史、音乐分析、乐器演奏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来说,作曲系的课程可能包括:
1. 作曲技术理论:和声学、曲式学、对位法、配器法等。

2. 音乐历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史、其他民族音乐史等。

3. 音乐分析:音乐形式分析、音乐语义与风格分析等。

4. 乐器演奏:钢琴、管弦乐器演奏等。

5. 其他相关课程: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音乐素养和扎实的作曲技术,为学生日后的创作和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不同学校和教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应以实际情况为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作曲技术理论
(一)在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中,以统称“四大件”的“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以及“配器法”为核心课程构架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作为专业(主)课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教学对象主要为作曲技术理论各专业方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①,他们以作曲技术理论中某一个方向为专攻,兼修相关方向或课程作为专业学习的基础与辅助;第二类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教学对象主要为作曲专业及相关专业(比如计算机音乐专业、指挥专业等等)的本科生,“四大件”是他们专业学习的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第三类就是这里要重点讨论的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其教学对象主要是非作曲系的音乐各专业方向特别是音乐学②、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各专业方向的本科生,他们以作曲技术理论的部分内容/方向/课程作为基础课。

经过近八十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国专业高等音乐教育中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完备的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在前述第二类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显着———这与各大音乐学院作曲系都把作为本科教育专业基础课的“四大件”的教学,看作安身立命之本而给予高度重视密切相关。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在前述三类教学活动中———无论是作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还是共同课———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特别是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从教学目的、教学大纲到教材建设、教学方式、考试方式等等方面,都有值得认真思量并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

我们目前的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教学,粗略地说,就是前述第二类教学在课程设置、内容范围以及授课方式等方面的简单甚至有些粗暴的简化。

就课程设置而言,国内各大音乐学院以及各师范大学、综合大学的音乐院系,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绝大多数只开设“和声学”与“曲式学”,少数条件较好的院校会涉及“对位法”。

这好像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专业方向的学生就不需要对位法、
配器法方面的知识,或者说和声学、曲式学的相关知识就是比对位法、配器法的相关知识更重要,是一个从不需要讨论的约定俗成!难道作为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他们就不需要面对同样甚至更加丰富多彩并在20世纪以来得到强劲复兴的复调音乐吗?就不需要面对往往比独奏音乐更加深邃宽广更加丰富多彩的室内乐与大型管弦乐吗③?就内容范围而言,目前开设的“和声学”与“曲式学”,也是第二类教学的简单缩减。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授课方式等方面,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倒是严格照搬着第二类教学的模式。

比如,“和声学”对“公式化”的四部和声写作的强调,而对一首实际音乐作品进行和声分析,对和声布局及其与曲式结构的关联,对和声的音乐表现功能与结构功能等方面重视不够。

而“和声学”的教学与实际音乐作品的严重脱离,又必然导致以前者为重要基础的“曲式学”教学的困难重重。

修毕这些科目已经很少、内容经过删减的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不少同学还不太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究竟从中学到了什么?这其实甚至也就是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教学需要深入思考、努力回答与认真解决的问题。

(二)我们首先需要简洁地回到问题的源头:什么是作曲技术理论?
作曲技术理论基本上主要是对前人创作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具有一定独创性的创作方法与理论。

可以简而言之:作曲技术理论主要源于音乐!特别是对于作为共同课教学的作曲技术理论来说,其内容仍然主要涉及对西方17、18、19世纪音乐创作的技术理论总结。

尽管20世纪以来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对象在时空方面都有所拓展,比如,在时间方面向巴洛克时期之前的早期音乐与20世纪以来的现代音乐拓展,空间方面则从“欧洲中心”向世界各地铺开。

而这主要是第一类与第二类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与研究所关注的领域。

无论是作为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的教学对象,还是当下的专业与社会音乐生活,所面对的音乐作品,主要也还是17、18、19世纪的音乐创作。

至于早期音乐与现代音乐,则是其它类型课程所需完成的任务。

(三)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作曲技术理论特别是作为共同课的作曲技术理论?为了感知音乐与创造音乐!“感”几乎人人可“感”,当然程度有别;“知”则需要实打实地进行训练与学习!这其实是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遇到“玄乎”的音乐,说法就多起来,多到可以使“感”“知”“合一”了!多到使我们不知道应该“知”什么了!但我们仍然可以旗帜鲜明地说:“知”音乐的构成!而以“四大件”为核心内容的作曲技术理论则是培养学生“知”音乐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而是否“知”音乐,则是“音乐工作者”与“音乐爱好者”
最基础甚至最根本的区别④。

其实,把“四大件”单纯地称为“作曲技术理论”,本身就存在着把它们仅看作技术训练的偏颇。

事实上,四大件对于第二类教学来说更多地倾向“技术”,而对于第三类教学来说更多地倾向“知识”。

音乐各专业方向貌似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性的,就是都离不开“音乐作品”;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活动,其最高目的之一就是围绕着艺术作品而展开的共享;要实现音乐艺术的共享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音乐表演艺术家对音乐作品的全面了解、准确理解和创造性表现。

(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作曲技术理论特别是作为共同课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回到音乐!回到鲜活、完整的音乐本身!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思路。

第一,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教学,要始终以完整哪怕是相对完整的“音乐作品”作为最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这又涉及到两层意思:其一,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教学,要以分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⑤。

比如,“和声学”的教学,要下决心删减四部和声写作的内容与比重,重点加强和声分析与键盘和声的分量⑥。

在对鲜活的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过程中,讲解和声的理论与实践,梳理和声的声部进行及其组合的最基本逻辑⑦。

其二,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的教学,所选用的谱例,要尽可能是完整或者相对完整的作品(乐章)。

比如“和声学”教学中,要改变过去讲到某个孤立的和弦,相应地在作品“剪出”一个对应的实例,而忽视该和弦在作品整体和声布局中的意义及其表现力等等做法;又如,在“曲式学”教学中,要关注小型曲式比如“乐段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与作为不同大型曲式的次级结构时在形态与表现等方面的异同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对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作品的分析,才能全面地展示出来。

第二,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的教学,应该形成以“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为基础,以四大件所有的方面为核心内容,以“歌曲分析与写作”、“合唱”为辅助的完整体系⑧(见附表)。

关于将“合唱”与“歌曲分析与写作”特别是前者作为“辅助”纳入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教学体系,主要也是基于“源于音乐、回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的思路。

其实,合唱是体验音乐、感知音乐最方便可行的途径之一。

最理想的状态是各专业方向的学生人人都有进乐队排练的机会和能力,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合唱则人人可以参与。

目前,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中,“合唱”在音乐教育专业方向开设得较为普遍⑨,而在其它专业方向则开设得很少,我们认为,在所有专业方向的本科教学中开设一学年左右的
“合唱”,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音乐、感知音乐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⑩。

至于“歌曲分析与写作”的纳入,主要考虑到歌曲是专业音乐与社会音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并能创作一定数量的歌曲的能力。

(五)长期以来,在分别作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与“共同课”的三类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实践中,第三类也就是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的教学,其存在的“价值”与发展的方向比较模糊,其“地位”也好像最低!课程的教学目标比较含糊,教材建设表面繁荣———这与长期以来将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片面地看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简化甚至简单化,并相应地认为这类教材的编撰也相对比较容易有相当大的关系;由于教学目的模糊与教学方式针对性不强,也往往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并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课程管理单位对课程建设重视程度往往不够,也有意无意地选择年龄较轻、职称较低的教师担任相关课程;而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特别是针对性的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自然也不会高;教学管理部门要么关注较少,要么容易把它作为教学改革最早的试验田———更多的是进行课程调整或者压缩以降低教学成本,而切实提高教学水平的措施则不够丰富与得力。

然而,事实上,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在三类教学中的影响,是最广泛甚至也是最深远的!说其影响最广泛,是因为其受众群体最大、涉及面最宽;说其影响最深远,是因为它是音乐各专业方向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我们可以旗帜鲜明地说: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教学,是事关高等音乐教育质量“一体”(各专业方向主课或主课群教学)与“两翼”(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教学与音乐学理论共同课教学)的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学水平,是国家教育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三大重要任务之一。

而高度重视、审慎反思、努力改进我们的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教学,则是全面提高高等音乐教育水平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