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作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Composition &the Theory of the Technique for Composition学时学分:54学时/2 学分适用专业: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开课部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是博士生对国内外音乐作品,尤其是当代音乐作品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创作实践的课程。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主要进行创作实践和相关技术的研究。

《二十世纪中外音乐文献研究》与《二十世纪配器技术研究》课程都是专业辅修课程,分别进行专项研究,以辅助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创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目标:了解20 世纪的新音乐及其作品分析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第一章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关于调性的“模糊、游移、隐退、淡化”和“自由无调性”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勋伯格创作技法的演变过程,掌握现代作曲技法的缘起。

重点与难点:关于勋伯格的生平和历史地位。

他的早期音乐创作和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关系。

关于“自由无调性”的意义和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创作。

勋伯格的五部钢琴独奏作品及其在风格上的演进意义,关于Opp 111、23、25、33ab的简要分析。

对Op. 19所含六段,小品的说明性分析,它们各自在自由无调性处理中的手法与特点。

第一节与勋伯格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关于勋伯格的钢琴独奏曲第三节关于《钢琴小品六首》Op. 19的说明性分析[ 本章小结] 关于“自由无调性”和“全部十二音” 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附录中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二章勋伯格的《钢琴组曲》op.25 ——关于“十二音现象”和“十二音体系”教学目标:研究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发展及其具体方法。

高中音乐创作与理论课程大纲2024年版

高中音乐创作与理论课程大纲2024年版

高中音乐创作与理论课程大纲2024年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创作与理论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学习音乐理论基础、创作技巧和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音乐创作和理论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音乐的创作过程和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音乐理论的基本知识,包括调式、和弦、节奏、旋律等方面的内容;2. 学会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和技巧,提升对音乐的审美能力;3. 能够独立进行音乐创作,包括作曲、编曲、曲式设计等;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合作进行集体创作和演出;5. 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拓宽音乐视野。

三、教学内容1.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1.1 音符、音阶、音程、节拍等基本概念1.2 调性和调式的理论基础1.3 和弦的构成和应用1.4 曲式和结构的分析方法2. 音乐创作技巧2.1 和声写作技巧2.2 曲式设计与表达技巧2.3 编曲与音色运用的基本原理2.4 创作灵感和创意的培养3. 音乐作品分析与欣赏3.1 分析经典音乐作品的结构和技巧3.2 听音乐的方式和方法3.3 鉴赏不同音乐风格和流派的特点4. 音乐创作实践4.1 学生个人创作作品的展示与评价4.2 团队合作创作与演出4.3 参与音乐比赛和公开演出的机会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通过教师对音乐理论和创作技巧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2. 实践操作与示范:通过实际的创作和演奏案例,示范和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演奏。

3. 小组合作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通过互相交流与评价,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审美能力。

4. 听音乐和观摩演出: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音乐节等艺术活动,拓宽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作业和表现: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和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创作作品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人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创作构思、作品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

《音乐理论基础》教学大纲

《音乐理论基础》教学大纲

《音乐理论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usic Theory
授课对象:录音艺术专业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五线谱基本知识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与实际谱例练习相结合
考核方式:考试(笔试)
课程简介:《音乐基础理论》是相关音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是通过音乐记谱载体来认知与实践音乐横向单音与纵向多声音乐现象的基本规律以及表现方式。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大学一年级上学期音乐学专业、音乐表演专业以及录音艺术等专业的音乐类基础课程。

课程设置为一学期。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得学生对音乐本体的基本规律从理性上得以提高与认知,并通过音乐表现载体的实践练习中得以实现。

从而为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大学其他音乐主干课程的后续学习奠定必备的智能与技能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作业、实践环节
1.在教学中,除课上讲解、随堂练习外,学生每周均需在课下完成应用练习(一至五)2.复习课后内容,预习新课。

五、建议教材
[1] 罗晓东.传媒音乐基础教程与实用练习[M].(内部使用教材)
[1]童忠良. 基本乐理教程[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2] 杜光. 基础乐理[M]. 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3]周复三. 音乐基础理论教程[M].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执笔人:罗晓东
教研室主任签字:肖俊珍
二级学院院长签字:。

作曲理论课教案模板及范文

作曲理论课教案模板及范文

【课程名称】:作曲理论【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音乐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作曲的基本理论,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创作热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技巧及音乐元素的应用。

难点:音乐创作中的思维训练、情感表达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作品、音乐创作软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作曲理论课的意义和作用。

2. 通过播放经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作曲技巧。

二、新课讲解1. 讲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如旋律创作、和声创作、节奏创作等。

2. 分析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应用,如音程、和弦、节奏、力度等。

3. 介绍音乐创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 分析经典音乐作品的作曲技巧,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

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作曲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实践练习1. 教师示范音乐创作过程,引导学生跟随示范进行创作。

2. 学生分组进行音乐创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作曲理论书籍,加深对作曲理论的理解。

2. 完成课后音乐创作练习,提高创作能力。

二、范文【课题】:音乐创作中的旋律创作【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旋律创作的基本方法,掌握旋律线条的构成要素。

2.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旋律创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旋律线条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旋律创作的基本方法、旋律线条的构成要素。

难点:旋律线条的创新与表现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旋律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

作曲课程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作曲课程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作曲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和爱好。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曲技巧和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对象:音乐爱好者、音乐专业学生四、教学时间:16周,每周2课时五、教学内容:1. 音乐基本理论:乐理、和声、曲式、调式、节奏等。

2. 作曲技巧:旋律创作、和声布局、曲式结构、节奏运用等。

3. 作曲实践:歌曲创作、器乐创作、合唱创作等。

4. 作曲欣赏:国内外优秀作曲家的作品赏析。

六、教学过程:第一周:课程导入与概述1. 介绍作曲课程的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第二周至第八周:音乐基本理论学习1. 乐理知识讲解:音符、节奏、拍号、调式等。

2. 和声知识讲解:和弦、和弦进行、调式和声等。

3. 曲式知识讲解:曲式结构、曲式分类等。

第九周至第十二周:作曲技巧学习1. 旋律创作技巧:旋律线条、旋律发展等。

2. 和声布局技巧:和弦运用、和声进行等。

3. 曲式结构技巧:曲式发展、曲式转换等。

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作曲实践1. 歌曲创作:选择一首歌曲进行创作,包括旋律、和声、歌词等。

2. 器乐创作:选择一种乐器进行创作,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

3. 合唱创作:选择一首合唱作品进行创作,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

第十六周:课程总结与作品展示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总结教学成果。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音乐基本理论、作曲技巧等知识。

2.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作曲实践,提高创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赏析国内外优秀作曲家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率、参与度、互动性等。

2. 作曲作品:学生的创作能力、作品质量等。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音乐基本理论和作曲技巧的掌握程度。

作曲课程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作曲课程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作曲基础课程二、课程目标1. 了解作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掌握音乐符号的书写和运用;3. 学会运用音乐元素进行创作;4.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对象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四、课时安排共10课时,每周1课时五、教学内容1. 音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音乐符号的书写和运用;3. 音乐元素及其运用;4. 作曲实践。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音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 导入:介绍作曲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音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节奏、旋律、和声等。

3. 互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作用。

4.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音乐符号的书写和运用1.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音乐符号的重要性。

2. 讲解:音乐符号的书写规范和运用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动手练习音乐符号的书写。

4.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音乐元素及其运用1. 导入:回顾前两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作用。

2. 讲解:音乐元素及其运用,如节奏、旋律、和声等。

3. 互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作用。

4.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课时:作曲实践(一)1. 导入:回顾前三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作曲实践的重要性。

2. 讲解:作曲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

4.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课时:作曲实践(二)1.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作曲实践的重要性。

2. 讲解:如何运用音乐元素进行创作。

3. 实践:让学生继续创作音乐作品。

4.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课时:音乐欣赏与评价1. 导入:回顾前五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音乐欣赏与评价的重要性。

2. 讲解:如何欣赏和评价音乐作品。

3. 欣赏: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学会欣赏。

4. 评价: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

作曲理论课教案模板范文

作曲理论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作曲理论授课对象:音乐专业本科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曲的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的作曲技巧。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水平。

3. 使学生能够运用作曲理论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实践。

教学重难点:1. 重点:音乐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难点:如何将作曲理论应用于实际创作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作曲理论的基本概念、技巧及实例)。

2. 乐谱、钢琴、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作曲理论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2. 通过播放经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作曲技巧。

二、教学内容1. 讲解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

2. 介绍旋律写作的基本原则,如旋律的走向、起伏、节奏等。

3. 讲解节奏写作的基本技巧,如节奏型、节奏变化等。

4. 介绍和声写作的基本原则,如和弦的构成、和弦的进行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段简单的旋律。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作曲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二、教学内容1. 讲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如曲式、调式、调性等。

2. 介绍曲式分析的基本方法,如主部、副部、展开部等。

3. 讲解调式、调性的转换和运用。

4. 介绍音乐创作的实践技巧,如音乐素材的运用、音乐风格的把握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段具有特定曲式的音乐作品。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曲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创作表现。

3. 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段旋律,要求具有明显的调式特征。

作曲课程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作曲课程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课程名称:作曲基础课程目标:1. 使学生掌握作曲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对象:音乐专业本科生教学时长:16周,每周2课时教学内容:1. 旋律写作2. 和声学基础3. 节奏与拍号4. 曲式与结构5. 音乐创作实践6. 作品分析与欣赏教学过程:一、第一周:课程介绍与旋律写作基础1. 课程介绍- 介绍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

- 强调作曲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

2. 旋律写作基础- 讲解旋律的概念、特点及写作方法。

- 分析经典旋律,让学生感受旋律的魅力。

3. 实践活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段简单的旋律。

二、第二周:和声学基础1. 和声学概述- 介绍和声的概念、作用及发展历程。

- 讲解和声的构成要素,如音程、和弦等。

2. 和声进行- 讲解和声进行的基本规律,如三和弦、七和弦等。

- 分析经典和声进行,让学生了解和声发展的脉络。

3. 实践活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为一段旋律编配和声。

三、第三周:节奏与拍号1. 节奏与拍号概述- 介绍节奏的概念、种类及在音乐中的作用。

- 讲解拍号、小节线、拍号变化等基本知识。

2. 节奏练习- 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培养节奏感。

3. 实践活动- 学生创作一段带有特定节奏的旋律。

四、第四周:曲式与结构1. 曲式概述- 介绍曲式的概念、分类及在音乐中的作用。

- 讲解常见的曲式结构,如二部曲式、三部曲式等。

2. 曲式分析- 分析经典作品,让学生了解曲式结构的应用。

3. 实践活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个简单的曲式结构。

五、第五周至第十六周:音乐创作实践与作品分析1. 音乐创作实践-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如创作歌曲、器乐作品等。

-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的问题。

2. 作品分析与欣赏- 分析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作曲》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总学时:144
总学分:8
开课学期:第1—8学期
适用专业:音乐学
先修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理论作曲是音乐学专业中技巧课(一)中的一门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

是指音乐学专业中理论作曲方向学生的主课,主要包括作曲技术理论的四门主要课程。

通过4年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作曲技术理论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先修完基本乐理课程和一定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声学的基本知识,具备基本的和声写作、歌曲写作、作品分析、乐队编配等能力。

主要侧重于四部和声写作、和声的实践应用,乐队的改编与编配,常见的曲式结构与作品分析等。

三、教学时数分配
四、教学内容
(一)音乐基础理论
1、教学目的与任务
了解基本乐理与音乐常识的基本知识。

2、重点与难点
音程、和弦、调式知识。

(二)和声学
1、教学目的与任务
了解和掌握初级和声全部内容、高级和声的部分内容以及键盘和声与钢琴即兴伴奏的基础知识。

2、重点与难点
初级和声知识、四部和声写作训练、为旋律配和声。

(三)歌曲写作
1、教学目的与任务
了解歌曲写作技巧,歌曲伴奏写作,多声部歌曲写作等知识。

2、重点与难点
歌曲写作、四声部合唱创作。

(四)复调音乐常识
1、教学目的与任务
了解复调音乐基本知识,复调音乐分析与写作常识。

2、重点与难点
复调音乐作品分析。

(五)曲式与作品分析
1、教学目的与任务
了解曲式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各种曲式结构的分析。

2、重点与难点
复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

(六)乐队配器常识
1、教学目的与任务
了解乐器法、配器法常识,掌握读谱与分析方法,并能进行改编与简单的写作。

2、重点与难点
乐器法常识、多声部音乐改编创作。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

2、同时开设课程:钢琴与伴奏、西洋器乐或民族器乐、声乐。

六、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主要教材:
《和声学教程》,斯波索宾等合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3月,第二版。

《歌曲作法》,樊祖荫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复调音乐教程》,于苏贤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音乐作品曲式分析》,李芒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二版。

《乐队编配与排练》,方智诺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2、参考书:
《基本乐理》,李重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二版。

《和声通用教程》,祁光路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第四版。

《歌曲写作教程》,方智诺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复调音乐》,段平泰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1月,第六版。

《音乐作品分析基础教程》,方智诺、方弋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配器》,张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