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硕士研究生教学方案

2
现代作曲技术分析
2
2
西方音乐风格听辩
2
西方现代音乐
(专业英语)
2
2
论文规范化写作
2
音乐采风方法(音乐实地考察方法)
2
选修课
选修两门音乐4
选修一门音乐学科以外的人文课程
2
注:1、作曲方向研究生毕业要求创作至少两首作品。一首为室内乐作品(约10分钟),一首为管弦乐作品(约15-20分钟),同时完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1万字以上);2、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方向(和声、作品分析、配器)研究生毕业要求完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3万字以上);3、视唱练耳方向研究生毕业要求举办一场“毕业教学音乐会”,并完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1万字以上)。4、所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均需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音乐作品1首。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方案
学分学年、学期
课程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学
分
总
学
分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学位
公共课
政治
2
4
44
外语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Composition &the Theory of the Technique for Composition学时学分:54学时/2 学分适用专业: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开课部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是博士生对国内外音乐作品,尤其是当代音乐作品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创作实践的课程。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主要进行创作实践和相关技术的研究。
《二十世纪中外音乐文献研究》与《二十世纪配器技术研究》课程都是专业辅修课程,分别进行专项研究,以辅助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创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目标:了解20 世纪的新音乐及其作品分析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第一章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关于调性的“模糊、游移、隐退、淡化”和“自由无调性”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勋伯格创作技法的演变过程,掌握现代作曲技法的缘起。
重点与难点:关于勋伯格的生平和历史地位。
他的早期音乐创作和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关系。
关于“自由无调性”的意义和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创作。
勋伯格的五部钢琴独奏作品及其在风格上的演进意义,关于Opp 111、23、25、33ab的简要分析。
对Op. 19所含六段,小品的说明性分析,它们各自在自由无调性处理中的手法与特点。
第一节与勋伯格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关于勋伯格的钢琴独奏曲第三节关于《钢琴小品六首》Op. 19的说明性分析[ 本章小结] 关于“自由无调性”和“全部十二音” 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附录中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二章勋伯格的《钢琴组曲》op.25 ——关于“十二音现象”和“十二音体系”教学目标:研究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发展及其具体方法。
作曲与编曲教案 和声学与音乐创作技法

作曲与编曲教案和声学与音乐创作技法一、简介音乐作曲与编曲是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和声学和音乐创作技法等方面的知识。
本教案将以这两个主题为中心,为学习者介绍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技巧。
二、和声学基础1. 调性与调性音乐调性是音乐的基本特征之一,调性音乐则是以调(tonality)为基础的音乐。
本节将介绍调的概念、调性体系以及调性音乐的基本原理。
2. 和声学基本要素和声学是研究音乐中声部相互关系和构成整体音韵的学科。
主要包括和弦、声部运动、和声进行等要素。
学习者将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掌握这些基本要素在作曲与编曲中的应用技巧。
3. 和声学与情感表达和声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学科,它也与人的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节将讲解和声学如何帮助音乐表达情感,并引导学习者尝试运用和声学知识创作具有情感共鸣的音乐作品。
三、音乐创作技法1. 曲式与形式曲式与形式是音乐创作中常用的组织结构形式。
学习者将学习和了解不同的曲式和形式,并通过实践练习,掌握如何运用它们在作曲与编曲中达到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2. 音乐表达手法音乐的表达效果除了和声学外,还有很多其他手法可以运用。
本节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音乐表达手法,如节奏、和弦进行、旋律发展等,帮助学习者拓展创作思路并提升音乐表达的能力。
3. 创新与实践音乐创作离不开创新和实践。
本节将引导学习者进行创新尝试,探索不同的创作方式和风格,并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创作能力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教师将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和声学和音乐创作技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分析教师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剖析其中的和声学和创作技法的运用。
3. 练习与创作学生将通过练习习得的知识,进行创作实践,并在班内进行展示和交流。
五、教学评估1. 口头测试教师将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于和声学和音乐创作技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创作作品评估学生将提交自己的作曲与编曲作品,教师将对其进行评估并给予反馈。
高中音乐创作与理论课程大纲2024年版

高中音乐创作与理论课程大纲2024年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创作与理论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学习音乐理论基础、创作技巧和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音乐创作和理论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音乐的创作过程和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音乐理论的基本知识,包括调式、和弦、节奏、旋律等方面的内容;2. 学会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和技巧,提升对音乐的审美能力;3. 能够独立进行音乐创作,包括作曲、编曲、曲式设计等;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合作进行集体创作和演出;5. 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拓宽音乐视野。
三、教学内容1.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1.1 音符、音阶、音程、节拍等基本概念1.2 调性和调式的理论基础1.3 和弦的构成和应用1.4 曲式和结构的分析方法2. 音乐创作技巧2.1 和声写作技巧2.2 曲式设计与表达技巧2.3 编曲与音色运用的基本原理2.4 创作灵感和创意的培养3. 音乐作品分析与欣赏3.1 分析经典音乐作品的结构和技巧3.2 听音乐的方式和方法3.3 鉴赏不同音乐风格和流派的特点4. 音乐创作实践4.1 学生个人创作作品的展示与评价4.2 团队合作创作与演出4.3 参与音乐比赛和公开演出的机会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通过教师对音乐理论和创作技巧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2. 实践操作与示范:通过实际的创作和演奏案例,示范和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演奏。
3. 小组合作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通过互相交流与评价,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审美能力。
4. 听音乐和观摩演出: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音乐节等艺术活动,拓宽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作业和表现: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和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创作作品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人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创作构思、作品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
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主要学什么(附课程目录)

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主要
学什么(附课程目录)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不少人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比较感兴趣,那么,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是个什么样的专业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主要学什么?课程设置如何?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课程目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全面了解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主要学什么?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课程目录: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史、戏曲史、作曲技术理论、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作曲、现代音乐
分析、视唱练耳、中国传统音乐分析等。
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大家掌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的基础知识和能力,通过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可以拓宽知识视野,进而提升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方面的专长与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简介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并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艺术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就业前景不错,毕业生一般在有关文艺单位、艺术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代码是多少?
专业代码:130203
专业类别:音乐与舞蹈学类
门类:艺术学。
作曲理论课教案模板及范文

【课程名称】:作曲理论【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音乐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作曲的基本理论,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创作热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技巧及音乐元素的应用。
难点:音乐创作中的思维训练、情感表达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作品、音乐创作软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作曲理论课的意义和作用。
2. 通过播放经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作曲技巧。
二、新课讲解1. 讲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如旋律创作、和声创作、节奏创作等。
2. 分析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应用,如音程、和弦、节奏、力度等。
3. 介绍音乐创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 分析经典音乐作品的作曲技巧,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
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作曲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实践练习1. 教师示范音乐创作过程,引导学生跟随示范进行创作。
2. 学生分组进行音乐创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作曲理论书籍,加深对作曲理论的理解。
2. 完成课后音乐创作练习,提高创作能力。
二、范文【课题】:音乐创作中的旋律创作【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旋律创作的基本方法,掌握旋律线条的构成要素。
2.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旋律创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旋律线条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旋律创作的基本方法、旋律线条的构成要素。
难点:旋律线条的创新与表现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旋律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
作曲课程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作曲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和爱好。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曲技巧和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对象:音乐爱好者、音乐专业学生四、教学时间:16周,每周2课时五、教学内容:1. 音乐基本理论:乐理、和声、曲式、调式、节奏等。
2. 作曲技巧:旋律创作、和声布局、曲式结构、节奏运用等。
3. 作曲实践:歌曲创作、器乐创作、合唱创作等。
4. 作曲欣赏:国内外优秀作曲家的作品赏析。
六、教学过程:第一周:课程导入与概述1. 介绍作曲课程的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第二周至第八周:音乐基本理论学习1. 乐理知识讲解:音符、节奏、拍号、调式等。
2. 和声知识讲解:和弦、和弦进行、调式和声等。
3. 曲式知识讲解:曲式结构、曲式分类等。
第九周至第十二周:作曲技巧学习1. 旋律创作技巧:旋律线条、旋律发展等。
2. 和声布局技巧:和弦运用、和声进行等。
3. 曲式结构技巧:曲式发展、曲式转换等。
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作曲实践1. 歌曲创作:选择一首歌曲进行创作,包括旋律、和声、歌词等。
2. 器乐创作:选择一种乐器进行创作,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
3. 合唱创作:选择一首合唱作品进行创作,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
第十六周:课程总结与作品展示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总结教学成果。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音乐基本理论、作曲技巧等知识。
2.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作曲实践,提高创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赏析国内外优秀作曲家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率、参与度、互动性等。
2. 作曲作品:学生的创作能力、作品质量等。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音乐基本理论和作曲技巧的掌握程度。
《理论作曲》教学大纲

《理论作曲》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总学时:144总学分:8开课学期:第1—8学期适用专业:音乐学先修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理论作曲是音乐学专业中技巧课(一)中的一门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
是指音乐学专业中理论作曲方向学生的主课,主要包括作曲技术理论的四门主要课程。
通过4年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作曲技术理论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先修完基本乐理课程和一定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声学的基本知识,具备基本的和声写作、歌曲写作、作品分析、乐队编配等能力。
主要侧重于四部和声写作、和声的实践应用,乐队的改编与编配,常见的曲式结构与作品分析等。
三、教学时数分配四、教学内容(一)音乐基础理论1、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基本乐理与音乐常识的基本知识。
2、重点与难点音程、和弦、调式知识。
(二)和声学1、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和掌握初级和声全部内容、高级和声的部分内容以及键盘和声与钢琴即兴伴奏的基础知识。
2、重点与难点初级和声知识、四部和声写作训练、为旋律配和声。
(三)歌曲写作1、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歌曲写作技巧,歌曲伴奏写作,多声部歌曲写作等知识。
2、重点与难点歌曲写作、四声部合唱创作。
(四)复调音乐常识1、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复调音乐基本知识,复调音乐分析与写作常识。
2、重点与难点复调音乐作品分析。
(五)曲式与作品分析1、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曲式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各种曲式结构的分析。
2、重点与难点复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
(六)乐队配器常识1、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乐器法、配器法常识,掌握读谱与分析方法,并能进行改编与简单的写作。
2、重点与难点乐器法常识、多声部音乐改编创作。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1、先修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
2、同时开设课程:钢琴与伴奏、西洋器乐或民族器乐、声乐。
六、主要教材及参考书1、主要教材:《和声学教程》,斯波索宾等合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3月,第二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Composition&the Theory of the Technique for Composition学时学分:54学时/2学分适用专业: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开课部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是博士生对国内外音乐作品,尤其是当代音乐作品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创作实践的课程。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主要进行创作实践和相关技术的研究。
《二十世纪中外音乐文献研究》与《二十世纪配器技术研究》课程都是专业辅修课程,分别进行专项研究,以辅助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创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目标:了解20世纪的新音乐及其作品分析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第一章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关于调性的“模糊、游移、隐退、淡化”和“自由无调性”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勋伯格创作技法的演变过程,掌握现代作曲技法的缘起。
重点与难点:关于勋伯格的生平和历史地位。
他的早期音乐创作和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关系。
关于“自由无调性”的意义和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创作。
勋伯格的五部钢琴独奏作品及其在风格上的演进意义,关于Opp.1ll、23、25、33ab的简要分析。
对0p.19所含六段,小品的说明性分析,它们各自在自由无调性处理中的手法与特点。
第一节与勋伯格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关于勋伯格的钢琴独奏曲第三节关于《钢琴小品六首》0p.19的说明性分析[本章小结]关于“自由无调性”和“全部十二音”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附录中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二章勋伯格的《钢琴组曲》op.25——关于“十二音现象”和“十二音体系”教学目标:研究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发展及其具体方法。
重点与难点:从“自由无调性”到“古典十二音”的主要历程,其中包括:浪漫主义晚期的“动机发展”和自由无调性时期的“音列萌芽”,以及里查·施特劳斯和贝尔格等人的实践情况;作为其“初始概念”的“固定音高原则”以及勋伯格本人的实践情况;作为其“含糊概念”的“用所有的音作曲”,以及贝尔格、威伯恩、艾夫斯和勋伯格本人的实践情况;作为其“准确概念”的“用十二音作曲”,以及勋伯格在其0p.23和0p.24中的实践情况;豪尔的“特洛普十二音”及其与勋伯格十二音序列的区别异同。
与十二音音乐有关的五个概念,以及它们的“所指”与“能指”;与古典十二音体系有关的六项基本原则。
Op.25的音高序列原型及其分析;其中的两个动机音组;这个音高序列在0p.25中的不同陈述方式;具体写法中的“违例”现象与“特色”处理种种;各乐章音高序列进程描述。
第一节从“自由无调性”到“古典十二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概念与方法第三节作品分析[本章小结]十二音及其序列之歌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三章亨德米特的复调钢琴曲集《调性游戏》——关于“泛音音阶”与“音序调性”教学目标:研究亨德米特音乐创作观念和代表性作品。
重点与难点:关于亨德米特音乐创作生涯中的两个主要时期:1917—1927年的“实验时期”,1927—1963年的“稳定时期”。
亨德米特的新调性观念,所谓“音序一”的形成规则与运算过程。
《调性游戏》概述,每段音乐的分析。
关于《调性游戏》的调性呈现、调性确立、调性发展和调性布局。
第一节与亨德米特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亨德米特的调性新观念——“音序一”第三节《调性游戏》的一般情况和简要分析第四节《调性游戏》的几个特点[本章小结]亨德米特的泛音音阶和音序调性及其音乐验证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四章梅西安《二十次朝觐耶稣》——关于主题结构的“象征性”与音高发展的“角色化”教学目标:研究梅西安的音乐创作思想和具体技法。
重点与难点:梅西安及其新音乐创作的主要经历;梅西安的代表性作品简述;梅西安新音乐创作中存在的“一个基础”、“两种评价”、“三大主题”、“四个阶段”和“五种最重要的技术语言”。
梅西安与宗教音乐:他何以热爱之?他所“创建”的所谓“宗教音乐会音乐”及其与普通宗教音乐的区别;关于“数字象征”的意义与举例。
《二十次朝觐耶稣》的整体特点与各乐章简述。
第六乐章的整体结构及其严格对称处理;赋格结构中主题、答题与若干个间插段;它们在音高和节奏方面的数字关系及其象征意义;音乐主题在发展中的“角色化”处理以及“非对称扩大”和“非逆行节奏”等手法。
第一节与梅西安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梅西安新音乐创作中的宗教题材和数字象征第三节《二十次朝觐耶稣》的一般情况第四节《二十次朝觐耶稣》第六乐章分析[本章小结]关于梅西安的宗教音乐会作品及其象征性主题设计与角色化发展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五章考威尔探索发明时期的钢琴独奏作品——关于“音丛和弦”与“拨弦钢琴”教学目标:研究考威尔的创作历程和创作技法。
重点与难点:关于考威尔的成长过程与新音乐创作历程:191l~1936年的“探索发明时期”,关于他以钢琴音乐实验为主的新和声、新音色、新音响、新演奏法、新节奏法和新记谱法,所谓“for piano string”和“for string piano”以及“音丛”和钢琴的“打击乐音响”;1936~1950年的“兼收并蓄时期”;1950—1965年的“综合回归时期”。
20世纪钢琴音响的初步革命:德彪西和他的“无槌钢琴”,普罗科菲耶夫和他的“钢铁音色”,巴托克和他的“槌子钢琴”。
关于《玛努努的潮汐》和“新原始主义”;关于《力度的运动》及其“响度的力度”和“紧张度的力度”;关于《斑希》及其钢琴拨弦演奏法。
第一节与考威尔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钢琴音响的初期革命第三节作品分析[本章小结]考威尔探索发明时期的钢琴作曲技术主题的发展方法与音乐的结构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六章约翰·凯奇的预配钢琴作品——关于“音高结构”、“节奏结构”和“预配钢琴”教学目标:研究约翰·凯奇不同时期的创作与革新情况。
重点与难点:凯奇不同时期的创作与革新情况,其中包括:1932--1938年的“音高结构”时期,类似序列音乐创作方式的“二十五音体系”及其“音域限定法”;1938—1948年的“节奏结构”时期和“预配钢琴”发明,考威尔的“节奏结构”与贝尔格和勋伯格相关概念的区别,打击乐作品和预配钢琴作品概述;1950年以后的革新种种,诸如:偶然音乐及其图表记谱法,磁带音乐,具体音乐,无声音乐,不确定音乐及其与偶然音乐的区别。
预配钢琴的探索过程;对预配钢琴的基本评价:预配音的数量;预配材料的种类与装配位置。
《危险之夜》、《奏鸣曲与间奏曲》以及《三首舞曲》等作品分析。
第一节与约翰·凯奇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预配钢琴及有关问题第三节预配钢琴作品分析[本章小结]凯奇在50年代之前的作曲技术轨迹和声与音乐织体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七章乔治·克拉姆的《大宇宙》第一卷——关于“扩声钢琴”和“演奏作曲法”教学目标:研究乔治·克拉姆的音乐创作特点和具体技法。
重点与难点:关于克拉姆新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其中包括:擅长以“音色”和“音响”进行构思与写作;他创作的“新室内乐”和“新人声主义”作品及其在演出中的戏剧化倾向;“简约音高法”、“固定音程法”和“三音细胞”;新记谱法及其造型性。
克拉姆创作的主要风格时期:1954一1962年的“纯器乐时期”,关于《大提琴组曲》和《五首钢琴小品》;1963一1969年的“风格初成时期”,关于“夜乐”系列、“牧歌”系列和“回声”系列1970一1979年的“风格鼎盛时期”,关于《黑天使》、《远古童声》和《鲸之声》;1980年以后的音乐创作及其风格转变;对克拉姆创作的基本评价。
美国新钢琴音乐中的“3c”;克拉姆的新钢琴音乐及其新音响:新踏板法;在钢琴弦上的新演奏法;演奏者的人声配合;新键盘演奏法。
《大宇宙》系列概述;其第一卷及其十二首音乐的分析。
第一节与克拉姆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歌曲写作第二节克拉姆的钢琴音乐及其新音响第三节《大宇宙》第一卷音乐分析[本章小结]克拉姆的扩声钢琴及其演奏、作曲法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附录中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八章布列兹的《结构第一号》——关于“整体序列主义”及其预制与程序教学目标:研究布列兹的新音乐创作历程及其整体序列的起源与发展情况。
重点与难点:布列兹的新音乐创作是如何从“古典序列音乐”转到“整体序列主义”的? 他如何从“受勋伯格的影响”到“和勋伯格的相区别”的?其中包括他对勋伯格的“反感”、“反对”和“反叛”,以及对威伯恩和梅西安的崇尚与肯定,关于《音乐笔记》的钢琴版和乐队版,关于“固定音高”的“无主题风格”及其与勋伯格“无重复风格”的区别,关于音高序列的“轮回派生”及其对古典十二音原则的违背,他的第一部整体序列主义作品《复调x》,他在《第三钢琴奏呜曲》中的严格控制与即兴处理,作为“具体音乐”和“空间音乐”的《能量之歌》,关于“马拉美系列”和《影影绰绰》,关于“不确定媒体”的《爆发·不变》系列,作为计算机音乐的《应答曲》。
关于整体序列主义产生的背景、意义、原因和分歧性看法;关于整体序列主义的最初创作实践和有关发展:巴比特的《钢琴曲三首》,梅西安的《时间与力度的列式》,格尔韦茨和法罗两人的两部《双钢琴奏鸣曲》,布拉切尔的节奏新观念及其数字化的“节拍序列”,斯托克豪森的《交叉演奏》及其“音区序列”、《对位》及其“音色序列”、《群》及其“速度序列”,贝里奥《午后的祈祷》及其“结构序列”,克然涅克对多种因素的“统一控制论”。
《结构第一号》的音高序列来源与固定编码,它的四种力度序列和四种演奏法序列的产生方式,节奏序列与音高序列的配对原则,它们在Ia之两架钢琴和两大部分及各个段落中的具体配对方式与结果,本章分析与[英]布林德尔和[捷克]柯赫乌铁克之分析结果的某些差异。
第一节与布列兹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与整体序列主义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三节第三节《结构第一号》的音乐分析[本章小结]布氏结构程序歌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