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报纸
76个中文报刊

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
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
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
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
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
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中国古代报纸的形态

中国古代报纸的形态
(一)邸报
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于官方报纸。
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晴。
邸报的主要内容: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封建皇朝的法令、公报;官吏的升降、任免、赏罚、调动;官吏的奏疏和皇帝的批示等。
(二)小报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报头和固定的名称,它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报道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政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
小报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禁止刊载的新闻和文件,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但由于它触犯了统治者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以受到了查禁。
(三)京报
1.京报是指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明清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民间报纸。
始于明末,盛行于清代,最早出现于京都,故名《京报》,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也是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
2.京报经政府允许,由民间报房营,清朝民间报房源于“提塘”这一官方机构。
3.特点:公开发行,接受常年订阅,读者范围广泛,主要是官僚、士绅、商人;有固定的报名、形式及印刷发行机构;出现自己采写的内容,存在了400多年,
在古代报业史上有很多影响。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

4.民国初期的报纸发展
• 武昌起义后我国新闻事业出现繁荣景象,半年内报纸增至 500家,总销量达4200万份,被称之为“报业的黄金时 代”。当时无论是政论性报纸还是商业性报纸都有所发展。 直到1912年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对新闻舆论进行严 格控制和专制统治,报馆纷纷被查封,报人也受到残酷迫 害,这段历史被称为“癸丑报灾”。 • 直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政府禁锢言论,大多数报纸 和报人成为军阀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的工具。而在这一时 期,也出现一批著名的新闻记者,如黄远生、邵飘萍、林 白水、胡政之和张季鸾等,同时报纸的结构有了变化,产 生了副刊,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 活林》都是当时著名的副刊。
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历程
古代报纸的发展
中国古代报纸称为“邸报”,也可以称 为“邸抄”、“报”、“状”、“朝 报”、“邸吏状”等,这些名字并非某 一张报纸的名称,而是中国古代报纸的 统称。
• 中国古代的原始报纸最早出现于唐朝。唐 代大中进士孙樵曾在《经纬集》中著有一 篇名为《读“开元杂报”》的文章,叙述 了孙樵曾“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 日条事,不立首末”,且内容以记载和报 道皇帝和官僚活动、朝廷政事为主。孙樵 后将这些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 较,发现“条条可复”,报道内容有根有 据,因此他把这些内容称为“开元杂报”。
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创办维新派最早报刊中外纪闻1895年11月康有为黄遵宪和陈立三等在上海创办强学报1896年8月9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当时影响最大的宣传变法维新的报刊时务报1896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澳门创办知新报1897年严复等在上海创办国闻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但随着维新变法的失败改良派报纸几乎全部被封或停刊
2.维新运动时期的报纸发展
我国最早的报纸

我国最早的报纸填空(10*2)名解(4*5)简答(4*)论述(1*)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官报2、小报始见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3、检查制度(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过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定本进行发报。
宋代的定本制度,起始于真宗咸平二年,一直沿用到宋末。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创刊于1815年8月5日地点为马来半岛的马六甲。
报道内容——1 带宗教性质,以传教为宗旨,主要介绍《圣经》;2 宣讲伦理道德,如《论仁》;3 介绍天文学等科学文学知识,如《论日食》;4 后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5 体裁:有论说,短论,杂句,书信,编者按,插图,也有故事,寓言等。
2、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除《香港华字日报》、《香港中外新报》外,还有其他中文报纸。
3、在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968年9月5日创刊,由传教士林乐知主编。
4、《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
其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重信息的商业化阶段;重教化的综合化阶段;重经营的娱乐化阶段。
《上海新报》是国内最先使用白纸印刷的报纸。
其所刊登的新闻大多译载或转载自沪、穗、港等地出版的中外文报纸,有时也摘录一些《京报》上的消息。
5、《申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同伍华德、普莱尔、麦基洛等人合资创办,最后产权归美查一人所有。
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
为提高新闻的实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
1876年后,《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古代的报纸

44|生活 |随着手机的普及,报纸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淡忘,因为手机已完全取代了报纸的功能,并且获取新闻消息的速度比报纸更快。
那么,在古代究竟有没有报纸呢?说起古代的新闻报纸,许多人可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种“邸报”,一些人认为邸报就是报纸。
邸报是不是报纸,值得细细辨识。
中国从汉代到清末都有邸报,但不同时期的邸报,性质却有着微妙的不同。
汉朝的邸报汉时,各郡国在京城设有联络机构,叫做“邸”,类似后世的“驻京办”。
邸的职责之一,是将朝廷的重大消息抄录下来,不定期地寄回——这就是最早的邸报。
但这时的邸报,只是各郡国驻京的邸发回郡国的公文报告,阅读者是郡国的长官,并不是公开发行的新闻报纸。
唐朝的邸报唐朝时,各藩镇也在京师派驻联络机构,叫做“进奏院”,也类似“驻京办”。
各个进奏院的职责,也是将朝廷的重大消息抄录下来,不定期地寄回。
这时的邸报和汉代时的一样,是政府公文,发回的邸报,每次通常只有一份,没有复本,且是手抄。
宋朝的邸报宋朝京师也设有进奏院,负责刊印邸报。
但宋朝的进奏院与唐朝的进奏院、汉朝的邸不一样,后者是各个地方政府派驻京师的联络处,相当于“驻京办”,宋朝的进奏院则是朝廷的一个下设机构。
此时的进奏院,与唐朝的进奏院只是名字相同,性质并不一样。
此时的邸报,演化成了“悉报天下”的政府新闻公报,雕版印刷,定期寄发,面向全国发行,甚至在市场上售卖,每期报纸的印刷量数以千计,阅读者除了政府官员,还有一般知识分子。
元朝的没有邸报宋之后,元朝废除了进奏院的机构设置,邸报也就不复存在。
虽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元朝还保留着邸报的发行,但证据并不是很有说服力。
明清时期的邸报明清时期,邸报才恢复过来。
明清两朝,各省均派提塘官驻于京师。
提塘官的职责之一,便是抄录经皇帝批红的政府文书,然后以手抄本的形式寄回本省。
明清邸报的发行,实际上是回到了汉唐老路,由各省驻京提塘官手抄,各自发回本省。
各省提塘官抄录的邸报内容,是各不相同的,通常来说,他们会更为关注与本省有关的信息。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因此,对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的综述显得尤其重要。
要综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首先要知道中国古代报纸是什么,有何特征。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而其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形式和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始于唐代的“报”与“状”至清代报纸。
总括一千二百多年,其中既有相当发达的宋代报纸,也有尚存疑的元代报纸,明清两代的报纸各具特色,但都更加趋于为统治者服务(一)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二)宋朝的“邸报”和“小报”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
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公元999年。
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
中国报纸的起源

从中国报纸的起源与发展探究其未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唐朝开元年间,在长安出的<<开元杂报>>是第一份用纸印刷的报纸.投递这份报纸的机构,当时叫邮驿,投递人员为唐朝兵部军卒,腰束革袋,带上铃铛,骑着快马传邮,听到铃声,行人都远离路旁。
1638年(崇祯11年)以后,由于普遍采用活字排版,报纸的发行量增大,但因战争频繁,交通堵塞等情况,江南一代当天的报纸要个一个月后才能看到。
1878年(清光绪四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开展包括投递报刊在内的邮政业,才脱离兵部转为民用。
1900年后,随着报纸的陆续创办,北京出现了六大报房,字号是:聚兴,聚恒,合成,信义,集文.这些报房控制着京城各报业的发行权,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报房。
1911年北京各报社在琉璃厂南柳巷永兴寺,联合开办了一个报刊发行处,自此我国的报纸事业便蒸蒸日上,为其献身的人士也不计其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报纸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在这期间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起与衰落,但是报纸的流行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方便。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文书抄本。
它是当时的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称为《邸报》。
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
可认为是最早形式的“政府公报”。
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
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经历的报纸出现在1493年,是罗马当时印制的第一份报纸。
当时的报纸并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时才临时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国出版了《艾维苏事务报》,每周出版一次,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报纸。
不久,报纸便在欧洲流行起来,消息报道的来源一般都依赖于联系广泛的商人。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
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
第三讲: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古代官报的产生与发展
三、邸务与唐代的“进奏院状”
1、源于汉代的邸务 2、“进奏院状”的出现及特点(形态、内容、传播形式等)
唐代 《读开元杂报》
四、我国新闻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开始
第二章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古代官报的产生与发展
❖ 四、古代官报的发展
❖ 1、宋代官报的变化 ❖ 2、明代官报的恢复与发展 ❖ 3、清代的承袭与衰落
第二节、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
四、中国古代报纸的基本特征
概括:
1.官报出现最早且居垄断地位 2.民报与官报的同质化 3.无言论版块
问题: 何以中国本土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近
代媒体?
❖ 一、帝国专制主义的报业理念及其影响 ❖ 二、封建官报的历史功能与地位 ❖ 三、帝国民间报业的艰难与畸形发展 ❖ 作业:试析中国古代报纸的基本特征
❖ ⑴ 至少每星期出版一次; ⑵ 必须是机械手段生产的(有别于手写的“新闻信 札”); ⑶ 凡是愿意付费者,不问属于什么阶级或是有什么 特殊兴趣,都一概可以买到; ⑷ 必须刊登为一般公众感兴趣的任何事情,有别于 某些宗教性的或商业性的出版物; ⑸ 必须对只具备普通文化水平的公众有吸引力; ⑹ 必须及时,至少就当时技术发展的水平来讲是相 对及时的; ⑺ 必须具有稳定性。
❖ 1、报房京报的产生的背景 ❖ 2、报房京报的出现及其特征 ❖ 京报 ❖ 3、报房京报的发展及其结局
第二章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三节、古代民间社会的报业
❖ 三、帝国民间社会其它新闻传播活动 ❖ 竹筹 ❖ 揭贴 ❖ 旗报 ❖ 牌报
第二章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 第四节 帝国时代专制主义报业理念 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指封建社会出版的以刊载官方文件、官场动态和宫廷消息为主的各类报纸。
世界上最早用纸抄写的报纸(出现于9世纪80年代)和最早用印刷方式复制的报纸(出现于10世纪),都产生在中国。
最初仅限于官报,宋代以后才有非官方报纸。
中国古代的报纸很少有办报人自己采写的消息,没有评论和广告,和近代报纸有明显的区别。
唐代的官报。
中国第一份官报问世,不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
唐代的官报,是由各地派驻长安负责呈进奏章和通报消息的进奏院和进奏官们分别向各个地方抄发的,当时通称为进奏院状报、进奏院状、邸吏状或报状。
1900年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唐僖宗光启三年(887)的进奏院状,就是一份唐代的官报。
此件长97厘米,宽28.5厘米,纸的纹理绵密,质量近似后代的宣纸。
无报头。
报文用毛笔抄写,共60行,2000余字。
这份报纸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从朝廷所在地发回敦煌的,内容以报告归义军节度使派出官员到朝廷驻地请求旌节的情况为主。
发报人自称夷则,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负责官报抄传工作的进奏官。
这份进奏院状封存石窟近千年,20世纪初发现后被运往英国,现存伦敦不列颠图书馆。
1983年经中国新闻学者考订后,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开元杂报是发布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至十四年(724~726)的官报,或这一时期官报的抄件。
“开元杂报”不是固定的报名,是唐代人对当时官报的泛称。
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是“系日条事,不立首末”的“数十幅书”,其中的记事,凡“数十百条”。
内容以报道朝廷政事为主,如“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
某日百僚大射礼于安福楼南。
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
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
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十刻罢”(《经纬集》卷三)等。
在唐代有关文献和唐代人的某些著作中可以找到不少有关官报的材料。
宋代的邸报。
从宋代起,官报发布制度日益完备,邸报的名称开始出现。
《宋史》《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籍中都引有宋人对邸报发行情况的论述。
苏东坡的“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曾以“邸报”一词入诗。
邸报又称邸抄、朝报、报状或除目,由诸路州郡派驻首都的进奏官负责传发。
当时常驻首都的进奏官约120~150人,受上都进奏院管辖。
他们按照各个时期不同的规定,每日、每5日、每10日或1月发报1次。
发报前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审核,称“判报”。
邸报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僚的章奏疏表、省寺监司等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
宋代政府十分注意对邸报传发工作的控制。
宋哲宗在位时,规定邸报的内容限于“常程申奏及经尚书省已出文字”,“其实封文字或事干机密者,不得传报”(《宋会要辑稿》刑二上)。
宋孝宗在位时规定:有关“军机”及“边机”一类的文字,一律“不录送”门下省,以免在邸报上泄漏(《宋史·孝宗本纪》)。
早在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就规定了由枢密院事先审查样报,通过“定本”,然后方准传发的“定本”制度。
邸报的正本只发至各级政府部门的长官,长官以外的官僚和士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它的抄件。
宋代的邸报大部分是抄写的,只有一小部分稿件以“镂版”的方式印发。
宋代的小报。
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报纸。
主要在首都汴梁(开封)和临安(杭州)发行,刊期不定。
小报是当时人们对这类报纸的泛称。
有时也称之为“新闻”,使“新闻”这一名词开始和报纸联系了起来。
小报的发行者通常是各地驻在首都的进奏官、使臣、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
主人,材料来源于在宫廷内部和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通报新闻的“内探”、“省探”和“衙探”。
其内容主要是政府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官报不准备发表或尚未发表的皇帝诏旨、大臣表疏和官吏任免事项。
南宋时,小报上还常载有北方军民抗击金兵的消息和主战派官员反对议和的奏疏。
大部分为手写,一小部分雕版印刷。
小报的出版触犯了新闻泄漏的禁令,因而被封建统治者加上“撰造浮言”“乱有传播”等罪名,受到严厉查禁。
宋以后,各代也出过类似小报的出版物,时人称为小本、小钞或报条,同样受到查禁。
元、明、清三代的官报。
元、明、清三代的官报发布制度和宋代大致相同。
元代设通政院,明、清两代设通政司和提塘官,专门负责官文报的收递工作。
凡皇帝和内阁同意发布的文件和朝政消息,都由他们向地方传报。
除通称邸报外,还有邸钞、阁钞、朝报、京报等别称。
元、明、清三代政府对官报发布工作控制日益严厉。
明代末年还公开禁止在官报上透露有关边防的消息,崇祯在位时期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因在邸报上泄漏了“他奉派出使秘密向清方乞和”的消息,被处死。
当时的官报仍以抄写为主,崇祯十一年(1638)以后,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
明、清两代的《京报》。
明代中叶以后,政府默许民间自设报房,选印从内阁抄录的谕旨、奏疏和官吏任免消息,公开出售。
报房大多设在北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
中国古代报纸从《京报》开始印有报头。
《京报》有时也被混称为邸钞或邸报。
《京报》开始是抄写的,逐渐改为活版印刷。
报房出版的报纸,可以公开叫卖和接受订户。
读者主要是官吏、士绅和商人。
明代对官文报发布工作控制很严,报房的抄传活动受到限制。
《京报》的内容和官方的邸报区别不大,只偶尔刊登办报人自己采写的社会新闻。
清军入关后,《京报》继续出版,仅北京一地的报房,就有聚兴、聚升、聚恒、合成、杜记、集文、同顺、天华、公兴、信义等10余家。
所发行的《京报》,用土纸和胶泥活字或木活字印刷,日出七八页至十数页一小册,总发行数达万余份。
因多用黄纸封面,有红色套印的“京报”二字作报头,通称黄皮京报。
其内容以记录皇帝起居和大臣陛见情况的宫门钞和常程文书为主,类似官方邸报。
清代《京报》的内容,曾为中国近代报刊广泛选载。
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后,《京报》陆续停刊,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遂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