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报学史

中国报学史

中国报学史引言中国报学是中国近代现代报刊之父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近代报刊在中国的兴起,不仅是新闻传播方式的一次重大革命,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中国报学史是研究中国报业发展历程、报业制度与法律、报业理论与实践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从中国报学的起源、发展与变革、技术革新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起源中国报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1872年,中国第一份由中国人创办的报纸《清晨报》在上海创刊,这标志着中国报业的开始。

不久之后,中国报业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大量的报纸刊物,如《申报》、《时务报》等,这些报纸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发展与变革中国报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最初的报纸以刊载政治新闻为主,起到了反清起义的作用。

到了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报纸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思想启蒙等。

此后,中国报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报业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控制。

所有的报纸都成为党的宣传机器,言论自由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报业才重新得到发展。

现代报业的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从传统的纸质报纸向电子报纸、网络媒体转变,加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技术革新中国报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

20世纪初,蒸汽印刷术的引进使报纸的印刷效率大大提高,使得报业发展迅速。

在改革开放之后,电子技术的应用使报纸的制作过程进一步优化,从而提供更好的读者体验。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媒体的兴起,中国报业正在经历又一次技术革新。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报学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报纸在社会转型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为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源,推动了社会进步。

报纸也是舆论的重要阵地,通过对社会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引导了人们的思想和舆论,起到了监督政府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正是由于中国报学的发展,中国现代报业在思想启蒙、民主进程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纸的世界(纸的认识)ppt

纸的世界(纸的认识)ppt
利用凹下的文字或图案印在纸 上,印刷效果精细,常用于钞
票、证件等防伪印刷。
丝网印刷
利用丝网版印刷油墨,可以在 各种形状和材质的表面上印刷

纸的折纸艺术
传统折纸
将一张纸折叠成各种形状,如纸 鹤、纸船、纸飞机等。
现代折纸
将纸张进行复杂的折叠和展开, 形成立体或平面雕塑作品。
折纸艺术的应用
折纸艺术在建筑设计、室内装饰、 服装设计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感谢您的观看
制浆是造纸的重要环节,将木材、 草本植物等原材料经过破碎、蒸煮 、洗涤和筛选等工序制成纸浆。
调制主要是将纸浆与其他添加剂 混合,调整纸张的性能和外观。
抄纸是将纸浆倒入抄纸机中,通 过滤网脱水、干燥和压光等工序 制成纸张。
现代纸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制浆、 调制、抄纸和加工等工序。
加工可以对纸张进行涂布、压花、 贴合等处理,以提高纸张的质量 和用途。
如印刷、包装等。
纸的科学应用
印刷
纸是最常用的印刷材料之一, 用于书籍、报纸、杂志等的印
刷。
包装
纸可以制成各种包装材料,用 于商品包装和运输。
文化用品
纸用于制作笔记本、信纸、贺 卡等文化用品,满足人们的学 习、工作和交流需求。
卫生用品
纸巾、卫生巾等卫生用品也是 以纸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THANKS FOR WATCHING
02 纸的种类与用途
书写用纸
纸张质地平滑,适用 于书写和绘画,提供 良好的使用体验。
书写用纸在学生学习、 办公、创作等方面有 广泛应用。
常见的书写用纸包括 笔记本纸、信纸、绘 图纸等。
印刷用纸
纸张表面平滑,吸墨性好,适 用于印刷各种文字和图案。
印刷用纸包括新闻纸、胶版纸、 铜版纸等,用于制作书籍、报 纸、杂志等出版物。

报纸的起源资料

报纸的起源资料

(1)周朝说我们在前面提到,先秦时代的周朝出现了记事的史官和采风的乐官,因此,有人就推测,像《春秋》和《诗经》这样的史籍,在当时很可能就是一种报纸,它们带有宣传和公报的性质。

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几位外国学者,比如说曾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多年的美国新闻学者白瑞华。

但是,这种说法大部分只是学者们的大胆假设,并没有足够的史实根据。

先秦的任何典籍中也没有记载周朝的“报纸”的文字。

所以,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2)汉朝说持这种说法的以我国著名的新闻史学家戈公振为代表。

在他的《中国报学史》中的有一节专门论述汉朝的报纸,节的题目是“汉有邸报乎?”他认为,汉朝幅员广大,工商繁荣,文化发达,各藩王与汉武帝之间关系密切,对于京师的政治情报,必定有殷切的需求,而邸报自然应运而生了。

应该承认,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汉朝的确具备了一定的抄发报纸的客观条件,而且也的确有了“邸”这个机构,但是,却没有关于“邸报应运而生”这样类似的记载,在现存的汉朝文献资料中,也看不到“邸报”的字样。

因此,汉朝有报纸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另外还有东晋说等,我们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从这些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报纸的起源是需要用能看到的实物或是确定的记载来证实的,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曾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做学问需要有这样的方法“大胆推测、小心论证”,这用在我们新闻史的研究中也非常合适,我们需要根据现有的材料大胆的推测一些材料背后的事情,但是翻回头还需要找大量的史料来对想法进行论证,只有想法是不够的。

根据现有的材料,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中国的报纸开始于唐朝。

3、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到了唐朝,我们知道,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空前繁荣强大的一个朝代。

它采取了一种与前朝不同的行政制度——藩镇制度。

我们在中学历史中已经学到,藩镇割据的形势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

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藩镇的办事代表“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自己的办事机构,叫做“邸”,后来又改叫做“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简述报纸和图书

简述报纸和图书

简述报纸和图书、期刊、广电、新媒体之间的不同报纸于1609诞生至今日,已有500年历史,报纸不但承担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而且是传承世界文明的重要载体。

在报纸之后,又出现了图书、期刊、广电、新媒体等传播媒体,他们与报纸一样,记载人类的文明历程,但在很多方面又区别于报纸。

一、报纸与图书的不同①就起源看,“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萧相围世家》,刘邦攻入咸阳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这里的“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是有区别。

进一步探求“图书”一词的渊源,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辞》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上来,它反映了图画和文字的密切关系。

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字起源于图画。

而报纸起源于“进奏院状报”,它是由邸吏或者是进奏官们,为地方长官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而传抄的报告,而“邸”或“进奏院”这样的机构,也就成为藩镇首领们设在首都的、了解朝廷和全国情况的信息中心。

只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的,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还有称“留邸状报”的等等。

②就其形式看,报纸不装订,没有封面、不超过49页,也没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名;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图书的定义是: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内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名,编有国际标准书号,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称为图书。

③就内容看,报纸是个大杂家,一期报纸中可以涉及天文、地理、社会、人文、情感等多方面内容;而图书则必须记载专业一方面的知识。

④就时效看,报纸报道的是当天的新闻,时效性最强;而图书具有很强的收藏价值,没有过期之说。

二、报纸与期刊的区别①就发行周期看;期刊由多位作者撰写的不同题材的作品构成的定期出版物,可以看出期刊是定期出版,而且周期比报刊长。

报纸发展史

报纸发展史

报纸发展史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古老的中国。

《邸报》是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最久的报纸。

我国近代的报业
第一份官方报纸———《北洋官报》(1902年,天津设立总局全国发行)
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香港中外新报》(1858年,香港)
第一份商业性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年,香港)
第一份我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广州)
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报(广东记事报)(1827年,广州—英文)
第一份国内现代报纸(也是第一份外文报刊)———《蜜蜂华报》(1822年,澳门—葡萄牙文)
第一份近代华文报刊(也是第一份宗教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新加坡)。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

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印刷新闻纸(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

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因为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是该报是单面印刷)。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

初期的报纸和杂志是混同的,有新闻,也有各种杂文和文学作品,简单地装订成册。

今天,中国的报业发展已经不仅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

据权威机构测定,北京每天的报纸印刷量超过了700万份。

平均不到两个人就拥有一份报纸。

以北京最为著名的《北京晚报》为例,其每日都有百万份的定额。

2005年,全国拥有报纸近2000种,年用纸量也超过了三百万吨,这一数字达到了世界之最。

报纸2000年以前起源于中国,2000以后,中国是世界第一报纸大国。

浅谈都市报纸的历史起源与传承

浅谈都市报纸的历史起源与传承

《 新闻报 》,在刻意经营中资金 日渐雄厚 ,开始向现代 文化转换 。
企业化报业方向迈步。12 年 , 《 96 申报》和 《 闻报 》 新 作家刘 心武是这样描绘一幅新的现代 中国都市景观 的: “ 在建国门外 ,不足两公里的马路旁 ,便密布着长
的 目销数均 由2 年代初的5 0 万份左右突破到1万份以上 , 0 面 ,由日出3 大张扩为57  ̄ 大张 ,增设多种专栏 、专刊 、
关键词 :
都 市报 纸 中国城 市发展 起 源 与传承
商品经济的发展拓展 了宋代城市 的功能 ,一批从商
报纸最早 出现在 中国唐代 ,它仅仅是一种雏形状态
的官报 ,被称作 “ 进奏院状”。直到公元1 0年 ,宋代 的城镇居民开始具备了初步的市民意识。大批的手工业 08 才出现 了以刊登消息为主的民间大众读物 ,类似于此后 者、商人 、小业主构成了宋代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 不久诞生的 “ 小报”。『 1 公元12年左右 ,北宋都城开封 足 ,又有 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们富裕闲暇的生活 17 首次出现 以普通市民为发行对象 ,可在市场公开 叫卖的 以及他们的审美趣味促成了宋代城市里大众文化的高度 “ 朝报”。 “ 朝报 ”实际上就是经过编定后的邸报的复 繁荣 ,戏曲、杂技、音乐 、诗歌 、小说等都在宋代城市
在我国城市从传统 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
在上海这个大都市 中,随着现代化市场体系的不断 变的 自然历史过程 中,农村人 口不断向城市集中 ,城市
扩张 ,人 口的不断流入 ,产生了栖身于弄堂、亭子间的 数 目增多 ,城市人 口在 总人 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同时 都市大众 。与此相应 ,适应都市大众 口味的商业报纸也 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 。在乡村社会 向城市 开始出现 了。其 中历史悠久的 《 申报 》和 19年创办的 社会转变的过程 中,传统的民间文化也开始向现代大众 83

报纸起源和记者诞生及其演进发展的历史轨迹

报纸起源和记者诞生及其演进发展的历史轨迹

鲞垫===勇 童堡翼塑 簦宝 鳌 l 篮 。 当年 在意 大 利的 著 名的 水城 威 尼
元 化和 多重 化
J 斯 ,手 抄 新 闻 的 运 作 者 或 张 贴 于 公有 点像 安 民告 示和 张榜 公布 ,只 是 多 了设置 绳或 栏杆 ,想 进来 阅读 ,须 买
了竞 争 ,在 这种 情 况下 ,再靠 一人 身 兼 f 这 些人 却是 人 类 有史 以来 第 一批 真正
数任 干多种工作 ,已不能适应 报业 发展 靠 新 闻 为 生 的 职 业 新 闻 工 作 者 ,是 全 世
和竞 争 的需要 ,于是 ,记 者 、编 辑 、出版 界 新 闻人 的 真 正 开 山鼻 祖 。法 国 G.W eill
于是 便 出现 了 专 门 以采 集 和 出卖 消 息 为 生 的 人 .他 们 分 别 搜 集 政 治 事 件 、物价 行情 、船舶起 航等 方面消息 ,并 对重大事件进行记录。他们将采集来 的 信 息或手抄 形成单 篇新 闻,或刊 刻公开 出售。 1566年 ,《威 尼斯新 闻》诞生 ,出 现 了专 门 以办报提 供 各种 信 息 为职 业 的人 ,而且 规模 越 来越 大 ,尽 管 当时这 个人群 还未被称 为“记者 ”。但他们 的工 作 与记 者无异 ,被 认为是现 代记者 的雏 形 。
者 是 在 欧 洲 的 威 尼 斯 诞 生 的 。记 者 通 常
l赣 麓糕嚣 l 霉l;赣 l籀 琵《聪 糍 嚣 囊i囊麓 藏i嚣 f
壅堑鐾豳隧

堑型 体亟速夔童 攫 坌
被誉为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

报 纸 的简 单定 义 是 以刊载 新 闻为

主 的 定 期 连 续 向公 众 发 行 的 印刷 品 。十

中外新闻史知识点梳理

中外新闻史知识点梳理

中外新闻史知识点梳理
中外新闻史的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中国新闻史
1. 古代部分:包括口头传播、结绳记事、击鼓传讯、实物表意、烽火报警、木铎等。

手书新闻时代则包括金文、刻石、竹简、绢帛、甲骨文、露布等。

其中,《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是最古老的原始状态报纸。

2. 近代部分: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它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刊,性质为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此外,还有《遐迩贯珍》和《申报》等重要报纸。

二、外国新闻史
1. 报纸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不同国家的报纸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如英国、美国、法国等。

2. 通讯社的兴起:通讯社是新闻采集和发布的重要机构,如法国的路透社、美国的合众社等。

3. 广播与电视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广播和电视逐渐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渠道。

了解世界各国广播和电视的发展历史,如英国的BBC、美国的CBS等。

4. 互联网与新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新渠道。

了解新媒体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如微博、社交媒体等。

5. 新闻自由与媒体伦理:了解新闻自由的基本原则,以及媒体伦理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

6. 国际新闻传播:了解不同国家的新闻传播特点,以及国际新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以上内容仅作参考,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个办报高潮,始于戊戌变法时期,它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了深刻 影响。在戊戌变法期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到70余家,其中尤以资产阶级改良派 的一些骨干分子直接领导主持的《时务报》、《国闻报》、《知新报》最有影响。他们的办报活动,冲 破了封建统治者的严禁,使报刊成为进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宣传救亡图存的“利器”,从而提高了报 业和报人的社会地位。在新闻业务上,改良派报刊做了多方面的改进,特别是在政论写作方面,创造了 著名的“时务文体”;涌现了一批政论家,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政论刊。而王韬(tao)的《循环日报》和 他的报刊评论,揭开了这次办报高潮的序幕。
王韬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之一。 1874年2月4日于香港创刊,是我国出版时间最 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他的办报思想和他 所开创的报刊政论文体,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 展,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循环日报》 是一个大型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王韬 认为“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之 道然也”。意思是说,他相信中国走变法自强 的道路,就能够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他是第 一个在报纸上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即君民共主 之国。《循环日报》中吸引读者的是经常出现 在报首的那些政论文。其内容大都是洋务方略、 事实大事。王韬亲自撰写数百篇文章,其体载 被后人称为报刊文体。1883年被首次编辑成书, 名为《弢(tāo)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第一 部政论文集。弢通“韬”,隐藏。
媒体信息研究——报纸
第 一 部 分 报 纸 起 源 及 发 展
中国报纸的演化
现代报刊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面向社会的定期并连续发行的公开出版物。它 是新闻传播事业中最老,兴起最早的新闻传播媒介。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原始 状态的报纸始于唐代。
唐代的“报状” “开元盛世”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手写报纸,即报状。在唐代宗大历(766-779年)年间, 王建在诗中写到“报状拆开知足雨,赦书宣过喜无囚”。“报状”一词最早见于此诗。报,古义是 发布公告的意思;状,古义为官方发布的文书。报状,没有固定的名称。有些古籍中,也称“邸 报”、“邸钞”、“阁钞”、“朝报”、“除目”、“状报”、“进奏院状报”和《京报》等等。 孙樵,他是著名古学家韩愈的学生,是晚唐时期著名的散文家。他在《读“开元杂报“》中, 前后叙述了两种“报”(一种是他在想襄汉间居留期间看到的“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数十幅书”; 一种是在孙樵在唐宣宗大中九年中进士后,“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其内容与前者都是 朝廷大事,并无两样。不同的是一种出现在开元年间,一种出现在大中年间;在就是叙事详略各异, 但又都是由朝廷“条布于外”的新闻报道。)
明清邸报
《京报》刊登社会新闻,如地震等,有的事情写的相当详 尽,写法近于近代报刊上得消息或通讯。清代的系9厘米宽、22厘 米长,呈狭长形状的小册子。通常为日刊。每册页数不等,少则六 七页,多达百页。一般用连史纸或毛太纸印刷,用黄纸作封面,印 有红字“京报“作报名。也有白纸加印红色人物图案作封面,还有 在黄封面的左上角粘一小块红纸的。实际上《京报》是无官报之名 而有官报之实的报纸。 《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它有了固定的 报名,开始呈现出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特征。如信息的传播不是个 人而是一定的组织、信息是公共的。传播对象,大致是确定的,它 与古代的报状、状报、邸报不同,这标志着我国古代报刊出现了向 近代报刊发展的趋向。
蜜 蜂 华 报
《各国消息》是我过境内出版的第二份近代报刊,也是当时社会上唯一的 汉文报刊。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南洋和华南一带总共创办了23种中外文报刊,其 创办者大多是传教士。这一阶段的近代报刊与古代报刊已有较大的变化。首先它已 不是官方文件汇编,而是编者自己的言论、消息和通讯,还有编者译自其他报刊上 得材料以及外边的来稿,品种较多,写法不一,内容广泛,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某 种自由主义的倾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这都说明,中国古代封建传统报刊的模式 已被打破,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开始了。
明清的“邸报”以及《京报》 明代邸报不但具有中 央政府公报性质,而且变成了 中国封建官报的总称。明王朝 对邸报异常重视,所载内容全 部经过内阁审查,特别是谕旨, 奏章更是严格筛选,后来发展 为由皇帝直接控制。到了清代, 邸报被概括称为邸钞。 明代开始有了活版印 刷顾炎武在《亭林文集》的 《与肃甥书》中说:“忆昔时 邸报,至崇祯是一年方为活版。 自此以前,并是写本。”明王 朝的中央政府公报在17世纪就 采用活版印刷,显然是为了在 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新闻。源于 明代的《京报》是由民间报房 根据邸报的内容雕印发行的, 由于首先是在北京雕印发行, 故而称之为《京报》。其内容 与邸报一致,人们往往把它混 称为“邸报”。
同期,除《昭文新报》外,还有《广报》、《新报》、《汇报》、《述报》等 汉文报刊,它们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喉舌,鼓吹“广听远稳”,“开通民智”,表达企 盼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尤其是《述报》,在反帝宣传上更加突出。虽然声音比较脆弱, 但它是新生进步力量的 代表,是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宣传的先声。
昭 文 新 报
宋代的“小报” 源于唐代的“报状”,到了宋代有较大的发展。宋代政府曾下诏改革新闻出版方法。为了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宋代开始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在政治动乱的北宋末年出现的 “小报”就是被朝廷禁止的一种报纸。小报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封建王朝的官报垄断新闻传播社会局 面,它还使古代的新闻事业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我国的印刷新闻也是由宋朝开始的。 元代蒙古族的“小本” 元代民间流行一种新闻传播媒体,称为“小本”。这种“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 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从其内容、形式和发行方式来看,可能是宋代“小报”的延 续。(见方汉奇、薛飞等著:《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1页,中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我国近代报业的兴起 第一份汉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中国第一份汉文报刊。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是 这家报刊的创办人。《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虽由外国人在境外创办,但是确是办给中国人看的月刊。从1815年 到1821年共出7卷84期。形式很像我国古代的线装书。在我国第一份近代报刊中,已出现非营利性的“告帖”。 这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广告。值得注意的是,《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办刊思想至今仍有值得借鉴的经 验。第一,该刊认真分析研究读者。第二,努力追求宣传效果。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办的,是我国境内第 一个汉文近代报刊。该报为木刻印刷,书册状,每期8页。封面为孔子语录,左上 方署“爱汉者篡”。该报刊有如下几个特点: 1.首设新闻栏。 2.首设言论专栏。 3.重视文学作品的刊发。 4.明显的侵略性。(该报在宣传内容上所反映出来的明显的侵略性,则是帝国 主义清华形式的急骤变化的必然结果。)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尽管具有宗教性质,但它与我国封建报刊不大相同 了。它有消息、有言论、面向广大民众。它的创刊标志着我国新闻史由古代进入 了近代的发展阶段。
敦煌邸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孙樵的文章和其他一些史料,对于我国原始状态的报纸可以做如下几点的概括: 1.唐玄宗开元年间首都长安已经出现了朝廷公布于外的原始状态的报纸;而孙樵生 活的僖宗时代的长安,依然能见到这种报纸。 2.这种报纸的内容是宫廷动态,包括皇帝、宰相、大臣的政治、外交活动。开元盛 世,报德是皇帝行九推礼,百僚行大射礼,宰相与百僚延争等。到了唐代末年,就只限于 “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畋(tián)于某”了。 3.这种报纸具有唐王朝中央政府公报性质,并且由朝廷直接发布。“报状”是我国 古代宫廷或官府原始状态报纸的统称。 4.这种报纸的传播范围原先只限于京师甚至只有京官才能看到它,后来逐步形成了 自上而下的传播系统。 5.这种报纸的形式是“系日条事,不立首末”。这就是说,这种报纸每天都有,分 条报道事情,没有先后次序,这种报纸没有报头,没有评论,没有记者,没有插图,没有来 稿,它只是向京城官吏广为传播的同一“官文书”。 6.这种报纸的新闻文体是消息。这种消息极为简短,有血多只不过像我们今天的一 个新闻标题。 7.这种报纸始手写的。史料记载,宋代原始形态的报纸始继承唐代而来,宋代是手 写,唐代更始手写。 现存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内的“敦煌邸报”。即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考订 的一份进奏院残页,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1821年随着米怜的病逝,《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停刊。1822年在澳门办有我国第一家外文报纸《蜜蜂华报》。 1827年在广州创办了第一家英文版的商业报纸《广州记录 报》。1828年在马六甲创办了汉文教会报刊《天下新闻》 (月刊),这是我国最早用活版印刷、散页形式(打破了传 统的书本形式)的报纸。这些报纸都是外国人在我国境内外 创办的汉文报刊或者外文报刊。而在我国境内创办的汉文报 刊最早的则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和《各国消息》。
近代报刊的初期发展 和国人自办的汉文报 刊 鸦片战争之 后,外国传教士、商 人一批又一批地向中 国涌来,从1842年到 19世纪末,他们先后 在我国办了170多种报 刊。这个时期,国人 虽然也尝试板报,但 为数很少,几乎全部 夭折。当时外国人垄 断了我国近代的新闻 事业,决定着所传播 的新闻内容。在这一 时期影响最大的汉文 报刊有《万国公报》 (宗教报刊)、《上 海新报》、《申报》、 《新闻报》(商业报 纸)。
总结鸦片战争后期,我国报业的发展在业务上较之前一个时期有明显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报刊汇编出版业务和报纸版面的改进和变化等方面: 1.在印刷上,最早的一批汉文近代报刊是用木版雕印的。报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印刷 企业,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一批现代印刷工人。 2.报纸的编辑和版面的安排上,最大的变化,一是开始使用标题,但是都比较简单。二 是除已有社论和评论文章外,对某些新闻报道也有加上一些简短的评论性语言。 3.新闻采访报道工作受到重视。报社开始向社会征集新闻稿件,及时满足读者的新闻欲, 形成了以办报为职业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新闻工作者加强于社会各界的联系,参加各 种社会活动。 4.新闻画和画刊的出现。这个时期地图、圣经故事图、机器图等插图渐渐在报上出现, 日报兴起后,插图更多。(最早在报纸上刊登新闻插图的是1876年8月18日的《申报》, 为配合报道当时浙江地区缉获一股会党的消息而刊发的。我国最早的新闻画也是《申 报》刊载的格兰特的半身画像。 5.副刊的出现。诗词等文艺作品式的“副刊性文字”在外国人办的汉文报刊中已有一些, 只不过是与新闻混杂在一起的,没有固定的版面。由于诗词和翻译小说的作品越来越 多,一些先前在新闻之增加填补性的文字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于是有些 报纸便便出版附属刊物,专门刊载文艺性文字,这便是我国最早一批附属于日报的综 合性副刊。最早的副刊是上海英商汉文报纸《字林沪报》,从1897年11月24日起每天 随报赠送的“附张”《消闲报》。“附张”即所谓“正张“之外的版面。 6.商业广告在版面上比重增大。广告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由占版面的三分之一,逐渐 增加到三分之二左右,广告费的收入各报社也相应增多,而报纸的宣传页更加维护企 业实际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