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养生心得
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心得

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心得
报告题目: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心得
报告人:张涛
报告时间:2020年7月
报告正文:
作为一名大学生,生活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之中,多数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心状况,久而久之身体也变得越来越不健康。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重新接触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它的价值观、保健方法和健康理念对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以“调衡、节制”为核心理念,认为身体和心灵的均衡、协调是保持健康的关键,这也是中医认为的“以阴阳代谢为基础的统一调控理论”。
同时,它将体育锻炼和养生保健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着重on调节体内五脏、六腑、气血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从而实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其次,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多用轻、慢、均衡的动作,有利于身体的循环,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气血运行,从而调节体内五脏、六腑的气血循环和新陈代谢。
其次,它着重强调“调养丹田”,认为通过控制丹田,消除畅有经脉、血管所带来的负担,改善脏腑的功能,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最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强调做到“三十而立”。
它提倡以适当的体育锻炼、养生保健为基础,积极运用体育锻炼、养生保健、心理调节和节食控制等方式,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保持良好的状态。
经过几次学习和实践,我发现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可以有效改善身心健康,使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从而使我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业和工作。
为此,我将继续在这方面努力,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学习体育养生学的体会

学习体育养生学的体会第一篇:学习体育养生学的体会学习体育养生学的体会传统体育养生是中华文明最传统的健身方式,如今更是健康产业中的主力军。
据了解,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体育养生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体育养生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消肿舞”。
同样,在古老的历史名著《吕氏春秋》中也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体育养生记载。
在中国古老的强烈追求健康长寿的意识驱使下,诸子百家在讨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体育养生的理论和实践,从而最终建立起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学的粗略的框架体系。
从此,有关传统体育养生的论述便不绝于史书,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存在不同学派、不同学者的研究视角的不同或切入点的差异,使得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学的理论与方法色彩斑斓、千姿百态,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体育养生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为运动养生,又称为传统健身术。
中华民族的运动健身术有自己的特色,它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
传统的运动养生,经过历代养生家的不断总结和补充,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
而且就其每一种具体的养生方法而言,又总是身、心、息并调,精、气、神并练。
特别是调神、息、意,几乎贯穿于所有传统运动养生法中。
传统的运动养生,除具有系统的理论外,还有切实可行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 1.强调动静结合不能因为强调动而忘了静,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
运动时,一切顺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神态从容,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
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合谐,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体育与健康的心得体会

体育与健康的心得体会体育与健康是息息相关的,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减少患病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在我个人的体验中,体育锻炼不仅让我拥有了更健康的身体,还让我在精神上更加积极向上。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体育与健康的心得体会。
首先,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游泳、骑行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肺耐力,减少患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通过力量训练,比如举重、引体向上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率。
此外,体育锻炼还可以调节体重,控制血糖和血脂,预防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总之,通过坚持体育锻炼,可以让身体更加健康、强壮。
其次,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积极的。
在我个人的体验中,体育锻炼可以释放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让人感到更加轻松和愉快。
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内多巴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分泌,提高人的情绪和幸福感。
而且,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我认知和自尊,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因此,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让身体更健康,还可以让心灵更健康。
另外,体育锻炼对社交健康也有积极的影响。
在进行团体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可以结识到更多的朋友,拓展人际关系,增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这有助于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而且,通过团队合作的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团队精神、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对职业生涯也是非常有益的。
总的来说,体育与健康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让身体更加健康、强壮,还可以让心理更加健康、积极,同时也可以提高社交能力,增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因此,我非常推荐每个人都要把体育锻炼纳入日常生活中,让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

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中国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现代人注重身体健康和健身,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也逐渐凸显。
本文将从健康保健、疾病康复、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
一、健康保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具有很好的健康保健作用。
其中,太极拳是特别值得推崇的一种,由于其缓慢而柔和的动作,太极拳适合各种年龄和身体条件的人群。
研究表明,在长期太极拳练习者中,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柔韧性、肺活量均有所提高;中年人的血压、血脂和血糖也会得到改善。
此外,太极拳还能改善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增强心肺功能,调整情绪等。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适当参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活动,不仅使身体得到锻炼,还能调整身心状态,缓解压力,提高抗病能力。
二、疾病康复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疾病康复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针灸为例,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穴位刺激,刺激人体自我修复能力,改善机体状态。
针灸可通过刺激穴位直接调整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等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效果。
除此之外,推拿、按摩、拔罐等传统疗法也有类似的治疗效果。
这些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活动对各种疾病的康复都有帮助,如颈椎病、气管炎、哮喘、消化系统疾病等。
三、文化传承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中国体育文化不仅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还有利于激发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活动如太极拳、气功、武术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习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加深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总之,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健身中的价值不容小觑。
无论是健康保健、疾病康复还是文化传承,传统体育养生活动都能够为现代人的身体健康和文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是指中国古代从事体育运动来维护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华民族丰富的体育文化遗产和健康文化智慧,包含了体育运动、饮食、药膳、按摩、气功等多种方式,旨在通过体育运动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内涵和应用。
一、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的“道教”、“佛教”、“武术”等学问在探究人体运动对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例如,太极拳门派有太极、太极剑、太极扇、太极拂尘、太极推手等多种运动方式,这些运动都强调身体的动静结合,内外相连,强调在稳定的环境中,内部精神世界与外部环境彼此较为协调的健康体位。
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要带着宁静的心态,慢慢地调节心率和呼吸,达到缓解疲劳、增加身体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多种效果,从而使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促进身体健康。
另外,养生学里还有很多其他的运动方式,如踢毽子、打太极球、跳功夫舞、叠杯子等等,都是根据古代民间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
不同的运动方式有其各自的特点,但都具有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二、饮食护身作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饮食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
饮食护身是通过食物的摄入和控制对人体的健康和免疫力进行有效的维护和提升。
古代医药中有很多养身膳食和药膳,如五谷养脏汤、五色茄子羹、鱼汤羹等等,都是在不同方向上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接纳性。
除此之外,控制盐分和饮食讲究合理搭配,也是根据饮食妙趣悠长的传统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养生保健的方法。
三、按摩艾灸按摩艾灸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按摩、艾灸,都是针对皮肤、经脉、筋骨、肌肉、淋巴等多个方面的特殊手段。
例如,太极功法中常被用来帮助排泄体内毒素、调节脏腑和气血等。
除夕吸附穴、梁丹灸等,也是普遍常见的中医疗法。
在最近的研究中,艾灸被发现有抵制病毒、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调节身心状态等大量的好处。
2021传统体育养生对身体、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生理效应范文2

2021传统体育养生对身体、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生理效应范文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或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影响下,人体各种功能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对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者科学地组织运动训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导传统体育养生的运动生理学就是运用运动生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研究和剖析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生理效应,从而揭示传统体育养生的运动生理学作用机制。
1传统体育养生身体素质、身体形态的生理效应 身体素质主要指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性等。
身体形态包括体重、胸围、腰围、臀围、上臂围以及肩胛下皮褶厚度等。
传统体育养生都是将身体姿势的调整同呼吸和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特征,和其他一些体育项目一样,能够有效地改变练习者的身体形态,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
如,曾云贵等(2005)研究认为,《健身气功·八段锦》通过75 天的练习,能够明显提高中老人的上、下肢力量素质,提高中老年人关节灵活性、平衡能力和神经系统灵活性。
通过技术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素质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动作技术结构决定的。
下肢力量增强,主要是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第六式“摇头摆尾去心火”和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等均要求马步站立,马步对发展下肢肌肉力量具有明显的效果。
上肢力量增强主要是八段锦中许多动作都要求手指用力旋转抓握,在抓握中使人的前臂及手部肌肉群得到了充分锻炼。
八段锦练习还可以提高躯干和其他部位以及关节的灵活性都有作用,如“五劳七伤往后瞧”可提高脊柱颈段的灵活性,“两手托天理三焦”和“调理脾胃须单举”能提高肩关节和手关节的灵活性“,摇头摆尾去心火”可提高髋和踝关节的灵活性。
崔永胜、虞定海(2004年)研究认为,3 个月的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中老年女性的腰围、腰臀比都较锻炼前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说明健身气功·五禽戏对改善中老年女性的身体形态具有明显的功效.经过 6 个月锻炼后,练习者体前屈程度明显,闭眼单腿站立时间明显延长,背力增加明显,和练习前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传统体育养生体会与心得

传统体育养生体会与心得这学期很幸运选上了贾国鹏老师的传统体育养生课,在过去的十三周里,我在课堂上收获了许多知识,也结合着课堂的知识,在课后的锻炼中,有了一些收获。
课堂上印象最深的事这门课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课前有趣的游戏。
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彼此并不熟悉也很害羞。
反口令,扔球,找老乡等这些课前游戏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同学间彼此认识,增进友谊,而不是出了教室就彼此不认识的状态。
在课上的收获从课堂上,我学会了通过姿势,呼吸,意念的调整锻炼,逐步调整人体生理,心理功能。
课堂上的正念练习,往往是锻炼意念、减少思虑的时候,我能明显的感觉到自己在正念的时候注意力一次比一次集中,虽然偶尔还是会漫游。
在经过正念练习后,压力和烦恼暂时都抛在脑后,心情变得轻松愉悦。
生活中“活在当下”“身心合一”的经历反思我认为“活在当下”是专注于眼前的生活,不拘泥于过去,不过分幻想未来。
在生活中,我也有过“活在当下”的经历。
在上高中的时候,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尽早结束终日忙碌的生活,每天都在期盼着未来。
但是上了大学以后,却又总是怀念高中的无忧无虑,后悔没有好好珍惜那段单纯的时光。
现在我逐渐明白,虚度每天,也不愧对每一天的自己,短暂的人生,要懂得为自己而活。
享受每一个现在,把每天都活出意义。
“身心合一”则是减少欲望和外界事物的干扰,从而减少自身承受的压力和烦恼。
在上课时,我们往往通过冥想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在我的生活中,每当我感到压力很大,心情沉郁时,我就会放下手上的书本,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对自己进行一个简单的心理治疗,体会来自身体内的各种感受,过一会儿就会重新充满活力。
对课程的看法和建议我发现,每次上课总是有很多同学不来或者迟到,最近几周尤为明显。
我认为这是他们的态度问题,既然选择了这门课就应该认真的上好,而不是来了在名单上签完到就走或者干脆不来,一个八十几人的班级看起来稀稀拉拉只有五六十人。
希望老师在以后的课程中能注意到这个问题。
太极拳学习心得(2023)通用5篇

太极拳学习心得(2023)通用5篇太极拳学习心得(2023)通用5篇除了要体会太极拳的.“神”和“意”,太极拳还给人的感觉是刚柔并济。
当太极拳练习到了适当的阶段,就会练出劲来。
所以太极拳讲究一个时间的积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练的只有柔而没有劲的感觉,而老师练的给人的感觉就是静中带动。
太极拳学习心得【篇1】本学期我有幸在保健班学习了四十二式太极拳,获益匪浅。
太极拳本身就是一项既能强身健体,又饱含中国传统智慧的运动。
通过每周的学习,我改变了自己原先对太极拳的误解,培养了心性,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身体的各个机能。
此前,我并没有过多地接触太极拳。
相反对其还存有一定的偏见误会。
因为总是在公园或者广场上看见老人们打太极,我就误以为太极是一项只属于老人的运动。
可是在与太极拳接触后,我就发现太极远不如我想象的那样简单省力。
太极拳要求其练习者既要撑开成圆形,又要有收敛;既要放松,又要紧张。
具体来说,任何动作都不能过于僵直,而是要一直保持圆形运动,像流水一般运转。
我发现这与《道德经》中“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智慧完美呼应。
做人做事也如同打太极拳一般,不可走极端,而是要如同流水一般温和婉转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趋近完美境界。
这样的要求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是有很大的难度的,短时间内并不能做到。
虽然我自己无法打出太极拳的形与意,但是我发现我的太极老师的动作极为优美灵动,可谓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我为此非常的羡慕,因此向老师请教过如何能像他一样打出一套完美的太极拳,老师告诉我一定要多加练习,就我个人的情况应当首先能熟练掌握各个基本动作,然后再追求更高的层次。
在倾听老师的一番教诲后我对自己也有了一定的反思。
我发觉自己在练习的过程中有些浮躁,只是一味地模仿了动作,却没有抓住动作的细节。
比方说,在太极动作中,上步之前讲究要将重心向后转移。
我在此之前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小细节。
然而练习太极的人们都知道这个细节可谓是太极动作的核心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体育养生课心得
说起选择这门课的初心,大概是因为我对传统文化有着特别的兴趣,除了常见的传统文学之外,还希望从更多形式进行了解。
走近课堂之前,我一直以为养生只和中医穴位有关,对这门课的认识也仅限于同学介绍中的上课轻松、老师温和。
一个学期过去,我从中得到的收获比想象的更多,除了基本的养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态度的转变,是对我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回顾
在课堂上,我接触了很多充满禅意的词语,比如意形结合、天人合一,也尝试了很多未曾听说的活动,比如正念行走、身体扫描、导引保健功等。
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正念观呼吸。
正念呼吸要求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气体流通的过程,看似容易,实际坚持下去却很难。
最开始的时候,我总是胡思乱想,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完全无法静下心来;或是昏昏欲睡,大脑陷入休眠状态。
而后的几次练习,我开始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思想,渐渐地杂乱的念头便越来越少了。
正念的方法在生活中也有很大所用,在情绪急躁的时候,我会通过它让自己平静下来;压力过大而失眠的时候,也可以用它放空念头,让自己放松地养足精神。
生活
在我看来,“活在当下”与随波逐流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一种智慧,后者则是一种软弱。
所谓身心合一,意味着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选择,选择决定了他的行为,而行为最终构成了他的命运。
每学期都会有这么一段时期,课程排满、考试集中,各种社团活动也纷纷开展,紧张的节奏让人手忙脚乱,不管在做什么,我时刻都在想着这一周有什么需要完成的任务,担心自己能否应付得来。
这种急躁和忧虑可能是一种动力,但带来更多的是负面情绪,并不能帮助我走出困境,唯有活在当下、身心合一,尽心专注于眼下所做的事情,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同时,“活在当下”也是治疗拖延症的一剂良药。
生活轻松时我们往往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耗费,怠于做任何事。
现在我明白,当下的每一分自由的时光都需要把握,身边的每一分美好和愉悦都值得珍惜,如果总是妥协于内心的懒惰,寄希望于明天,就会丧失主动选择的机会,被未知的变数所左右。
感受
恍然间已临近期末,体育课也即将结束了。
在这里,我遇到了和善而耐心的老师,听到了新奇深奥的知识,也在交流感受的环节里和担任体测志愿者的过程中,认识了更多的朋友。
不得不说,老师非常有行动力,当提到有同学建议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立刻带我们前往北湖,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运动。
虽然一圈跑下来很累,但是对缺乏主动锻炼的我们来说,也是必要的练习机会。
几次下来确实有
所收效,不断提高的长跑成绩让我很开心也很感激,算是不负明媚春光。
希望老师以后能多增加一些不同的教学内容,让课程更丰富起来。
或许我对动作的掌握还不标准,对知识理解还很浅薄,但通过这些基本功,我学会了如何用积极观念看待生活。
正念练习“活在当下”的精神,导引保健功“柔和缓慢、连贯圆活”的标准,让我明白快是一种能力,而慢是一种态度。
与其在匆忙庸碌中一笔带过,何不将急切的脚步放缓,细细品味沿途的美好风景,给心灵添一份优雅从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