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运输与氧代谢

合集下载

人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跨膜转运的方式

人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跨膜转运的方式

人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主要依赖于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来共同完成。

首先,氧气主要通过呼吸作用进入人体。

在呼吸过程中,人体通过口鼻吸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分子随之进入呼吸道。

在这里,氧气分子通过扩散作用跨过肺泡上皮细胞膜,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氧气分子在浓度梯度驱动下的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一旦进入血液,氧气分子会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这种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能够保证氧气分子在血液中的稳定传输。

随后,氧合血红蛋白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在组织细胞处,氧气分子再次通过扩散作用跨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供细胞进行新陈代谢使用。

同样,这个过程也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与此同时,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需要被转运出体外。

二氧化碳的转运方向与氧气相反,它是从细胞内部产生,然后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被输送到肺部,最后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体外。

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主要依赖于碳酸酐酶的作用。

在细胞内,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碳酸,碳酸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

碳酸氢根离子在浓度梯度驱动下扩散出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在肺部,碳酸氢根离子再次与水结合形成碳酸,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随后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体外。

运动与氧运输系统PPT(完整版)

运动与氧运输系统PPT(完整版)
体格检查时,常用肺活量指标来衡量肺 心脏纤维所含的线粒体在所有组织中是最丰富的 。
氧运输系统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是肺的呼吸运动,实现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及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心脏肥大类型各异,一般耐力项目运动员心脏为离心性肥大,以心腔扩大为主,也伴有心壁增厚;
通气功能。肺活量指尽最大可能深吸气 心肌肥大是心脏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然而通常刺激交感神经却出现冠状动脉舒张的效应。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血压随心室的收缩与舒张有所升降。
为2500~3500毫升。 维持内环境各项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而且对脂肪酸、酮体的利用率一般组织高。 (一)运动与心肌的能量代谢要点
从外界环境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体内的氧气,要依 靠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进行运输, 运送到全身组织细胞供利用。血液是充盈于心脏 和血管中的一种流体组织,由细胞与液体两部分 组成,细胞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液体部分是血浆,内含大量水分和多种化学物质, 如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在血细胞中,红 细胞数量最多,健康男性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有 450~550万个,平均约为500万个;健康女性约 380~460万个,平均约为420万个。红细胞主要成 分是血红蛋白,氧气的运输任务主要是由血红蛋 白完成的。我国健康男性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 白含量约为12~15克,女性约11~14克。
运动与氧运输系统
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
系 统
血液
氧运输系统对人的健康及生命活动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它把氧气从体外吸入体内并运送 到各器官组织,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呼 吸系统把氧气从体外吸入体内,氧气进入血 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由心脏这个血 液循环的动力站不停推动,使血液流遍全身, 将氧气送到各组织器官。人体从外界环境中 摄取氧的能力受氧运输系统各个环节功能能 力的制约。

呼吸作用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呼吸作用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呼吸作用的过程与影响因素呼吸是生物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之一,通过呼吸作用,生物体能够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本文将详细介绍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一、呼吸作用的过程1. 气体交换:呼吸过程中的第一步是气体交换。

通过呼吸器官(例如肺部、鳃、气孔等),生物体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同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在人类中,这个过程主要通过肺部实现。

2. 气体运输:吸入的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和细胞,以满足其对氧气的需求。

3. 细胞呼吸:氧合血红蛋白在组织和细胞中释放氧气,同时,细胞通过代谢产生二氧化碳。

这些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重新运回呼吸器官,准备排出体外。

4. 排出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的最后一步是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通过呼吸器官,生物体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转移到外部环境中。

二、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1. 温度:温度对呼吸作用有着明显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生物体的呼吸作用速率越快;相反,温度越低,呼吸作用速率越慢。

这是因为温度变化会影响生物体的新陈代谢速率,进而影响呼吸作用过程。

2. 氧气浓度:氧气浓度是呼吸作用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

当环境中的氧气浓度降低时,生物体吸入的氧气量减少,导致呼吸作用减弱。

在高海拔地区或者封闭空间中,由于氧气浓度较低,生物体需要通过适应机制来增加氧气的吸入和利用效率。

3. 活动水平:活动水平是影响呼吸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大的活动量会导致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

因此,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呼吸作用会加强,以满足能量需求。

4. 生理状态:生理状态也会对呼吸作用产生影响。

例如,当人体处于兴奋、紧张或激动状态时,呼吸率会加快;相反,当人体处于休息或睡眠状态时,呼吸率会减慢。

此外,某些生理状况,如疾病或怀孕,也会对呼吸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5. 年龄和健康状况:年龄和健康状况是影响呼吸作用的重要因素。

氧气在体内的运输方式

氧气在体内的运输方式

氧气在体内的运输方式
氧在体内的运输方式有两种:即结合氧与溶解氧.
1.结合氧
进入血液的氧,绝大部分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这部分氧就叫结合氧,是氧的主要运输方式.
2、溶解氧
另有一小部分氧以物理状态形式直接溶解于血液内,这部分氧就叫溶解氧,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情况下,成人每100毫升血液含血红蛋白约14.0g(克),每克血红蛋白可结合1.34毫升的氧,血液经过肺毛细血管过程中,约97%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故100毫升血液中结合氧量为1.34×14×97%=18.2毫升(每100毫升含血红蛋白按14克计算).此外,常压状态下(1个大气压)每100毫升血液可物理溶解0.3毫升的氧.血液中“氧含量”是血液中物理溶解氧和血红蛋白结合氧的总和,所以常压下每100毫,升动脉血含氧应为18.2+0.3=18.5毫升,且主要以结合氧的方式进行运输.血液中的溶解氧虽然仅0.3毫升,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游离态的氧才能被组织细胞所利用,结合氧在血液内必须转变为游离氧后才能弥散到组织中,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

简述有氧呼吸的过程

简述有氧呼吸的过程

简述有氧呼吸的过程
有氧呼吸是生物体中产生能量的一种重要途径,它发生在线粒体内。

有氧呼吸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氧吸收、氧运输、电子传递链和能量产生。

1.氧吸收:生物体通过呼吸吸入氧气。

呼吸是由肺部完成的,肺部由肺泡和肺小管组成。

氧气在肺泡内被吸入,然后通过血液输送到体内的每个细胞。

2.氧运输:氧气在血液中以血红蛋白的形式运输。

血红蛋白是由肝脏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它能够将氧气运送到体内的各个细胞。

3.电子传递链:当氧气被细胞吸收后,它会与葡萄糖反应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这个反应是
由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链完成的。

电子传递链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它将电子从葡萄糖转移到氧气上。

这个过程产生了大量的能量。

能量产生:电子传递链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存储在一种化学物质中——辅酶A。

辅酶A在反应过程中会与另一种化学物质——辅酶B反应,产生ATP(能量转化物质)。

ATP是生物体中能量的主要货币,它可以为细胞的代谢提供能量。

ATP的产生是有氧呼吸的最终目的。

有氧呼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能够为生物体提供大量的能量。

它的过程包括氧吸收、氧运输、电子传递链和能量产生四个步骤。

这些步骤是相互协调的,保证了有氧呼吸的高效进行。

有氧呼吸是生物体存活的重要途径,它为生物体提供了生命所需的能量。

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的关系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过程。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输送氧气、养分和代谢产物的过程,而新陈代谢则是机体通过化学反应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和废物的过程。

两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

首先,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通过提供氧气和养分来满足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需求。

血液循环将富含氧气和养分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这些物质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

在细胞内,这些物质参与新陈代谢反应,产生能量和维持细胞功能。

同时,血液中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也通过血液循环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出,以保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

其次,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通过调节体温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血液循环通过热量的输送和分布,帮助维持身体的适宜温度。

当身体活动时,心血管系统加快血液循环速度,以便更多的血液流经肌肉和内脏,从而将热量带出体外,以防止体温升高过快。

而新陈代谢则通过吸收和消耗能量来产生热量,这一过程对调节体温至关重要。

当体温过低时,新陈代谢会增加以产生更多热量,帮助身体保持稳定的温度。

此外,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通过运输激素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迅速传递到目标器官或组织,起到调节和控制各种生理活动的作用。

激素的合成和分解过程涉及到新陈代谢的调节和转化,而血液循环则将这些激素运输到需要的地方,确保机体各部分都能接收到适当的激素信号。

最后,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通过清除有害物质来保护身体健康。

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和肝脏等器官负责清除体内的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

新陈代谢则通过代谢产物的生成和排泄来清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以维持身体内环境的平衡。

综上所述,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在人体内有着密切的关系。

血液循环为新陈代谢提供了营养物质和氧气,并帮助排除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

新陈代谢则通过产生热量、调节激素和清除有害物质等方式,促进和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氧气代谢的过程与机制

氧气代谢的过程与机制

氧气代谢的过程与机制氧气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必需物质之一,它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氧气代谢是指生物体利用氧气进行能量产生和物质代谢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氧气代谢的过程与机制。

一、氧气的吸入与输送氧气最初通过呼吸系统进入生物体内。

人类通过鼻腔或口腔吸入空气,其中含有约21%的氧气。

随后,氧气进入肺部,经过气道、支气管和肺泡,最终进入血液。

在肺泡中,氧气通过肺泡壁与血液中的红细胞发生气体交换,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血液将氧合血红蛋白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二、细胞内的氧气利用在细胞内,氧气被利用来产生能量。

这一过程称为细胞呼吸,包括三个主要的步骤: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1. 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

这个过程产生少量的ATP(三磷酸腺苷)和NADH(辅酶Ⅱ),同时释放出两个分子的乳酸或二氧化碳。

2. 三羧酸循环:如果氧气可用,丙酮酸将进一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高能物质NADH、FADH2(辅酶Ⅰ)。

这些高能物质将进入下一步骤。

3. 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NADH和FADH2通过电子传递链释放出能量,并将氧气作为最终电子受体。

这个过程产生大量的ATP,为细胞提供能量。

三、氧气代谢与有氧与无氧运动氧气代谢在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氧运动是指通过氧气代谢产生能量的运动,如长跑、游泳和骑自行车等。

在有氧运动中,身体会增加氧气的摄入量和运输,以满足肌肉组织的能量需求。

这种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的耐力和健康水平。

相反,无氧运动是指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进行的高强度运动,如举重和短跑等。

在无氧运动中,由于氧气供应不足,身体会产生乳酸,导致肌肉疲劳。

然而,无氧运动也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四、氧气代谢与健康氧气代谢与健康密切相关。

充足的氧气摄入和代谢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并改善心血管健康。

此外,氧气代谢还可以帮助细胞排除有害物质,减少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

有氧呼吸的公式

有氧呼吸的公式

有氧呼吸的公式有氧呼吸是生物进行代谢的一种过程,它是生物最基本的能量转化方式。

它的公式是: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有氧呼吸是一种复杂的生物过程,涉及到细胞内多个酶的参与。

有氧呼吸可分为两个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由氧化酶催化,产生ATP;和电子转移反应,由电子转移蛋白质催化,将电子输送到氧气。

有氧呼吸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摄取糖分,进行葡萄糖分解,以及葡萄糖的氧化。

首先,细胞摄取葡萄糖分子,通过胞膜载体进入细胞。

然后,葡萄糖分解反应,通过糖酵解酶催化,将葡萄糖分解成二硫酸氨基乙酸(也称为乙酰乙酸)和氢离子。

这一步称为葡萄糖解糖反应。

最后,葡萄糖氧化反应。

乙酰乙酸被转化为乙酸,氢离子被氧化为水,氧化过程被认为是由腺苷酸脱氢酶(PDH)催化的,而水分解酶则参与氧化碳酸乙酸(乙酸)的氢离子,最终产生活性氢和氧。

有氧呼吸的电子转移反应的步骤包括:电子输送,氧气的运输,电子到氧气的转移,电子和氧气的分离,构建下游节点,以及产生ATP。

其中,电子输送是实现电子转移反应的基础。

它是由多种载体蛋白质参与,主要分为四个步骤:一级载体蛋白质将衍生物拾取;二级载体蛋白质将其运送到三级载体;三级载体将其运送到氧气;四级载体将其输送到下游节点,如细胞膜脂质复合物或其他电子转移蛋白质。

接着,氧气的运输也是一个关键步骤。

氧气是有氧呼吸的最终氧化剂,它通过气体载体蛋白质从环境向细胞内输送。

接下来是电子转移反应。

细胞内有电子转移蛋白质(ETC),它是电子转移反应的催化剂。

ETC可以直接将电子从氧化物中转移到氧气中,从而形成还原氧气(水)。

最后,在构建下游节点,通过ATP合成酶将ATP合成为ATP,ATP 合成反应完成后,有氧呼吸的氧化还原反应也就完成了。

总之,有氧呼吸的公式为:C6H12O6+6O2→6CO2+6H2O+能量,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涉及到摄取糖分、葡萄糖分解、葡萄糖氧化、电子转移、氧气运输和ATP合成等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取率约为0.6。
生理性氧供依赖性
正常情况 异常应情况下 (氧需>氧供) 组织通过增加 O2ER满足需要 此时VO2仍 非依赖于DO2 生理性氧供依赖性 出现 VO2开始依赖于DO2 并呈线性下降 DO2下降至 临界氧输送时
氧耗不依赖于氧供 可满足机体需要
正常人临界氧输送为330ml/m2/min,此时的O2ER为0.33
四 氧在组织中的释放和利用
• 氧供(DO2)
单位时间内循环血流供给组织的氧量。
氧供计算公式:
• DO2=心指数(CI)×动脉血氧含量(CaO2) • 正常值520-720ml/min/m2 。主要反映循环系 统的运输功能,也受肺换气功能影响,即CI、 PaO2 、SaO2 、Hb任何一项参数变化均可影响 氧供。
• 2
结合方式:为主要方式。每克Hb可携
带1.34mlO2。
三 氧解离曲线意义
• 右移:氧释放增加; • 左移:氧释放减少。
• 影响因素:
1 温度: 升高----右移;降低----左移; • 2 PH值: 酸------右移;碱----左移; • 3 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升高和游离的浓 度越高----右移;反之左移。
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2)
• 正常值:40±3 mmHg • 混 合 静 脉 血 氧 含 量 ( CvO2 ) 正 常 值 : 13ml/dl。最好取血部位是肺动脉,它来 自全身各组织,可反映全身组织氧供情 况,也是反映心输出量、动脉血氧含量 与机体氧耗量情况的综合指标。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
• 临床分度:
• 轻度 正常下限~60mmHg
• 中度 60~40mmHg
• 重度 小于40mmHg
• 一般PaO2低于60mmHg,称为呼吸衰竭。
需注意
低氧血症和组织缺氧不是一个概念,组
织和细胞内缺氧的原因不一定均是低氧血症造 成,其本身利用氧的能力下降也可造成组织缺 氧,如CO中毒。
低氧血症原因:
组织氧合监测

分全身性测定 和局部测定
• 全身性测定
• 包括氧运输量、氧耗量、氧摄取率、混
合静脉血氧分压、混合静脉血氧饱合度、
动脉血乳酸测定。
计算公式如下:
• 氧供(DO2)ml/min/m2= CaO2×CI • 氧耗(VO2)ml/min/m2= Ca - CvO2×CI • 氧摄取率(O2 ER) VO2 / DO2 = Ca CvO2 / CaO2
氧耗(VO2)
即单位时间内全身组织消耗的氧量 应注意:组织从循环中摄取氧的量不一定是 细胞能量代谢过程中氧的实际需要量,故氧耗 是反映组织利用氧的指标,这主要决定于组织 功能代谢状态。
正常状态下可自我调节,但在严重病理情 况下,如休克、感染、ADRS、急性肝衰等, 由于血液再分配,病灶血供锐减,出现氧供 依赖性消耗,失代偿时可出现组织缺氧,超 过组织代偿能力就会造成线粒体内氧缺乏。
满足需要 → 此时VO2 仍非依赖于DO2, → DO2下降至
临界氧输送时 → VO2开始依赖于 DO2并呈线性下降→ 生理性氧供依赖出现(临界氧输送 DO2C)。 • 正常人临界氧输送为330ml/m2/min,此时的O2 ER为 0.33。
病理性氧供依赖性
• 氧输送( DO2 )高于生理的临界氧输送
判断低氧常用指标
• 动脉血氧分压:小于60mmHg; • 氧合指数小于300。 • 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 吸空气时,10mmHg左右;吸纯氧时, <60mmHg。 • 肺内分流量(QS/QT):正常人<3%
THANK YOU
元酵解的速度大于三羧酸循环中丙酮算利用能力; • 2 脓毒症时,丙酮酸脱氢酶受抑制,丙酮酸积累导致 乳酸生成增多; • 3 某些药物如乙醇、水杨酸、苯乙双胍干扰糖元异生
使乳酸水平升高;
• 4 肝功损害影响乳酸的清除。
局部测定:
• 目前只有胃粘膜Phi测定在临 床上使用。
七 低氧血症
• 指各种原因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同龄人下限,正 常值范围:100-(0.3×年龄)± 5 mmHg
• 正常情况下,氧供大于氧耗,氧耗大于氧供就 会出现氧债,反之出现氧过剩。病理情况下,氧耗 大于氧供,组织氧代谢必然从有氧代谢转向无氧代 谢,这种失衡不很快纠正,就会产生过多的乳酸而 导致进行性酸中毒。
五 氧供和氧耗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氧供和氧耗是匹配的,氧耗是氧供的 1/3,氧摄取率平均为0.25。如在运动时,氧耗增加, 氧供也随之增加,此时主要通过增加心排量完成,最 大运动量时,氧供可增加到基础值的4-5倍以上,但此
低氧血症鉴别
• 3 吸氧鉴别。
• 低浓度吸氧:1-3L/min(25-33%),氧分压明显上升,
弥散障碍引起;有升高,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引起;无
明显改变,肺内病理性动静脉分流引起。 • 吸纯氧:正常人氧分压可达500mmHg以上,病人吸纯 氧20-30分钟后,氧分压在500mmHg以下,提示动静脉 分流;弥散功能障碍和通气/血流失调引起者均可改善 和纠正。
•1 吸入氧分压过低,主要见于高原海拔 3000米以上; • 2 • 3 外呼吸功能障碍,肺通气和肺换气功
能障碍;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如先心病。
低氧血症鉴别
• 1 动脉血气是最好的客观指标。二氧化碳分压 正常或偏低,氧分压降低,提示换气功能障碍; 若二氧化碳增高同时伴有氧分压降低,提示通 气功能障碍,也可同时合并换气功能障碍。 • 2 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临床上不常用。
种升高未必能满足组织对氧的需求,因此时的氧耗可
升高至基础值的10倍以上,这时机体主要通过增加氧
摄取率来代偿
五 氧供和氧耗的关系

如果运动量继续增加,氧耗超过某一极限,此
时机体无论通过增加氧供或氧摄取率都无法满足需
要,组织细胞只有借助于无氧代谢生成ATP,血内乳
酸增高,这一极点被称为无氧代谢域值,此时的氧
病理性氧供依赖性
氧输送(DO2)高于生理的 临界氧输送(DO2c)时
氧消耗(VO2)随氧供增加 仍成线性关系 病理性氧供 依赖性
一般见于组织灌注不足、缺氧、细胞对氧需求增加而氧摄 取和利用障碍,是产生氧债的结果。
生理性氧供依赖性
• 正常情况 → 氧耗不依赖于氧供可满足机体需要 → 异 常情况下(氧需求>氧输送)→ 组织通过增加O2 ER
二 氧运输 两种方式
• 1 物理溶解:尽管在氧运输中不起主要 作用,但可直接影响动脉血氧饱和度, 决定血浆和组织间氧分压差,从而影响 氧在血液和组织间弥散。当PaO2降至3040mmHg以下时,即低于正常人组织水平 氧分压时,动脉血氧饱合度便会下降, 血浆和组织间的氧分压差减少,出现组 织氧供障碍。
氧耗计算公式
• VO2=(动脉血氧含量CaO2 –静脉血氧含量
CvO2)× CI
• 正常值:110—180ml/min/m2
氧摄取率(O2 ER)
• 是反应组织氧利用的指标。反映组织微循环 灌注和线粒的呼吸功能。正常为0.22-0.3,
指全身组织氧的利用率。它和氧耗量一样,
平均0.25。
五 氧供和氧耗的关系
式中:
• 动脉血氧含量(CaO2 )ml/dl=1.34×Hb×SaO2 + 0.0031×PaO2
• 混 合 静 脉 血 氧 含 量 ( CvO2 )
ml/dl=1.34×Hb×SvO2 + 0.0031×PvO2
• 动脉-混合静脉血氧含量差(Ca–Vo2)= CaO2 CvO2
临床意义
• 举例:正常动脉血氧包合度为97%,PaO2 为100mmHg,静脉血氧饱和度75%左右, PvO 为 40mmHg 左 右 , 每 升 动 脉 血 携 氧 200Mml左右,每升静脉血携氧150ml,氧 摄 取 率 50/200=0.25 。 若 氧 摄 取 率 大 于 0.30,表明病人氧需求增大,小于0.22, 表明病人心输出量过多,存在血流灌注 异常或分流,即病人有氧摄取缺陷。
( DO2 c)时 → 氧消耗( VO2 )随氧供增 加仍成线性关系 → 病理性氧供依赖性
• 一般见于组织灌注不足、缺氧、细胞对氧需求 增加而氧摄取和利用障碍,是产生氧债的结果。
•六
血流动力学监测和
组织氧合状态监测ຫໍສະໝຸດ 血流动力学监测:•
连续动脉血压监测、肺动脉飘浮
导管监测(可监测混合静脉血、CO、
CI、计算氧耗等)。
氧运输与氧代谢
一 有关概念
• 1 动脉血氧分压:指溶解在血浆中氧产生的压 力。在吸入海平面空气的情况下,、PaO2 为 75-100mmHg。 • 2 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合血红蛋白占全 部血红蛋白的百分比。 • 3 动脉血氧含量:物理溶解的氧加血红蛋白携 带氧的总和。 • 4 肺 泡 气 — 动 脉 血 氧 分 压 差 : 年 轻 人 , 1520mmHg,老年人可达37mmHg左右。
血乳酸浓度


正常值为1mmol/L左右。
危重病人可放宽到2mmol/L,增高提示组
织氧合不良,其水平高低与疾病严重程度存在
良好的相互关系。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的患者,
组织缺氧是动脉血乳酸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疾
病严重性的一个良好指标。

须除外四种使血乳酸增加的因素;
• 1 碱中毒、胰岛素过量、儿茶酚胺释放过多,此时糖
• 正常参考值为75%左右。临床意义:SvO2正常,心 肺功能正常;SvO2 > 65%,为氧储备适当; 50-60%, 为氧储备有限;35-50%为氧储备不足。SvO2降低,表 明氧需 > 氧供,说明氧输送下降或组织氧耗增加;临 床见于两种情况,心功能不全和呼吸功能不全; (SvO2)增加,表明氧供 > 氧耗,说明组织需氧量或 利用氧量降低(可见于基础代谢率低、脓毒血症晚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