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氧与无氧代谢

合集下载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同阶段的反应式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同阶段的反应式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同阶段的反应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指我们生物体中能量代谢的两种不同方式。

它们之间都有共同的反应式,即电子传递阶段,这是一个共同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电子传递阶段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一个共同点,它是一种把食物中的能量转化成生物体能够使用的形式的过程,其反应式如下:有氧呼吸:C6H12O6 + 6 O2 → 6 H2O + 6 CO2 + 生物能量无氧呼吸:C6H12O6 → 6 H2O + 6 CO2 + 生物能量从上面的反应式可以看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是以糖解水分解反应为基础的一种能量代谢过程,其产物均为水、二氧化碳和生物能量。

然而,在有氧呼吸中,还必须消耗大量的氧气才能将糖解水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而在无氧呼吸中,糖解水分解反应可以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进行。

电子传递阶段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一个共同点,也是其反应式的基础。

它可以将糖解水分解反应中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为生物体能够使用的形式,如ATP(三磷酸腺苷),这一阶段反应式如下:C6H12O6 + 6 O2 → 6 H2O + 6 CO2 + 36 ATP电子传递阶段发生在有氧呼吸的糖解水分解反应之后,它的作用是把糖解水分解反应中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为生物体能够使用的形式,即ATP(三磷酸腺苷)。

在有氧呼吸中,电子传递阶段包括视网膜系统(光合作用)、线粒体内质体阴离子转运链(电子传递链)和ATP 合成阶段(磷酸化酶链)三个阶段。

视网膜系统(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其反应式如下:6 CO2 + 12 H2O + 光能→ C6H12O6 + 6 O2 + 6 H2O线粒体内质体的阴离子转运链(电子传递链)则是将太阳能储存在C6H12O6中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为生物体可以使用的形式,其反应式如下:C6H12O6 + 6 O2 → 6 H2O + 6 CO2 + 36 ATP最后一个阶段是ATP合成阶段(磷酸化酶链),其反应式如下:ADP + P + 电子传递链释放的能量→ ATP总之,电子传递阶段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一个共同点,它把糖解水分解反应中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为生物体能够使用的形式,如ATP(三磷酸腺苷)。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有什么区别?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有什么区别?

有氧运动人体运动是需要能量的,如果能量来自细胞内的有氧代谢(氧化反应),就是有氧运动;但若能量来自无氧酵解,就是无氧运动。

有氧代谢时,充分氧化1克分子葡萄糖,能产生38个ATP(能量单位)的能量;而在无氧酵解时,1克分子的葡萄糖仅产生2个ATP。

有氧运动时葡萄糖代谢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呼吸很容易被排出体外,对人体无害。

然而在酵解时产生大量丙酮酸、乳酸等中间代谢产物,不能通过呼吸排除。

这些酸性产物堆积在细胞和血液中,就成了“疲劳毒素”,会让人感到疲乏无力、肌肉酸痛,还会出现呼吸、心跳加快和心律失常,严重时会出现酸中毒和增加肝肾负担。

所以无氧运动后,人总会疲惫不堪,肌肉疼痛要持续几天才能消失。

轻轻松松的运动算不算有氧运动轻微的运动不是有氧运动,也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只有达到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才能锻炼心肺循环功能,提高人的体力、耐力和新陈代谢潜在能力,才是最有价值的运动。

也就是说,有氧运动在达到或接近它的上限时,才具有意义。

而这个上限的限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

怎样掌握有氧运动的要领和尺度●运动前预热每次运动前需要有个热身过程即准备活动,活动关节韧带,抻拉四肢、腰背肌肉。

然后从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进入适当强度的运动状态。

●接近而不超过“靶心率”一般来说,靶心率为170-年龄的数值。

如果你60岁,靶心率就是170-60=110(次/分)。

你在运动时,可随时数一下脉搏,心率控制在110次/分以下,运动强度就是合适的,当然这是指健康的运动者,体弱多病者不在此列。

如果运动时的心率只有70~80次/分,离靶心率相差甚远,就说明还没有达到有氧运动的锻炼标准。

●自我感觉自我感觉是掌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包括轻度呼吸急促、感到有点心跳、周身微热、面色微红、津津小汗,这表明运动适量;如果有明显的心慌、气短、心口发热、头晕、大汗、疲惫不堪,表明运动超限。

如果你的运动始终保持在“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程度,心率距“靶心率”相差太远,那就说明你的锻炼不可能达到增强体质和耐力的目的,还需要再加点量。

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的区别与优劣势分析

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的区别与优劣势分析

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的区别与优劣势分析运动对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各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中,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是两种常见的训练方法。

本文将分析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劣势。

一、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的区别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是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和训练方式来实现不同的效果。

1. 代谢途径无氧运动主要是通过无氧代谢产生能量,无氧代谢是指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下,通过糖原分解进行能量供应。

这种代谢方式适用于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如举重、短跑等。

而有氧运动则是通过有氧代谢来产生能量,有氧代谢需要氧气参与,运动时身体能够通过呼吸来提供氧气,从而使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能够被充分利用。

这种代谢方式适用于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跑、游泳等。

2. 训练方式无氧运动的训练主要以重量训练为主,注重肌肉的力量和爆发力的提升。

训练时使用的器械主要是哑铃、杠铃等重量器械,以及自身体重等。

而有氧运动的训练则以持续性的锻炼为主,注重心肺功能的提升。

训练时以有氧器械为主,如跑步机、划船机等,也可以选择户外运动,如骑自行车、跳绳等。

二、无氧运动的优劣势分析1. 优势(1)肌肉力量提升:无氧运动通过重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爆发力。

这对于希望增加肌肉质量、塑造身材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2)骨密度提高:无氧运动可以促进骨骼的成长和密度的提高,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

(3)代谢率提高:无氧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率,使得身体在运动后继续燃烧卡路里,从而帮助减肥和保持体重。

2. 劣势(1)耗能较低:由于无氧运动主要依靠糖原分解产生能量,因此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耗能较有氧运动少。

(2)没有心肺功能提高:无氧运动的训练方式主要注重力量的提升,对于心肺功能的提高效果相对较差。

三、有氧运动的优劣势分析1. 优势(1)心肺功能提高:有氧运动可以增加心肺功能,改善循环系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耐力和适应力。

(2)减肥效果好:有氧运动是一种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能够持续燃烧体内脂肪,对于减肥和塑形非常有效。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化学式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化学式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化学式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运动方式。

它们的区别在于运动时身体所使用的能量来源不同。

有氧运动主要依赖氧气来产生能量,而无氧运动则主要依赖无氧代谢来产生能量。

有氧运动的化学式为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ATP。

这个化学式表示的是有氧运动时,身体将葡萄糖和氧气通过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ATP)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氧气的参与,因此被称为有氧代谢。

有氧运动包括慢跑、游泳、骑车等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方式。

这些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肺耐力,促进脂肪燃烧,有助于减肥和塑形。

无氧运动的化学式为C6H12O6 → 2C3H6O3 + 2ATP。

这个化学式表示的是无氧运动时,身体将葡萄糖通过无氧代谢转化为乳酸和能量(ATP)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需要氧气的参与,因此被称为无氧代谢。

无氧运动包括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方式,如举重、短跑、爬山等。

这些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有助于塑造肌肉线条。

虽然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能量来源不同,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在实际运动中,两种代谢方式会同时进行。

例如,当进行高强度的无氧运动时,身体会产生大量乳酸,这时有氧代谢会帮助身体将乳酸转化为能量,以维持运动的持续进行。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在选择运动方
式时,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同时,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以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1. 介绍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是两种常见的体育运动类型。

它们在运动强度、耗能机制和训练效果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详细介绍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定义、特点、训练方法及其对身体的影响。

2. 有氧运动2.1 定义有氧运动指的是运动过程中需利用氧气来供能的运动方式。

这些运动通常以低至中等的运动强度进行,并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进行,例如慢跑、游泳、骑车等。

有氧运动主要通过有氧代谢途径来产生能量,即将身体内的糖分和脂肪分解为能量。

2.2 特点有氧运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持续时间长:有氧运动的时间较长,通常超过30分钟。

•低至中等的运动强度:有氧运动的强度一般在心率的60%至80%之间。

•需充分供氧:有氧运动需要大量氧气供应以产生能量。

•耐力为主:有氧运动主要锻炼身体的心肺耐力,提高心肺功能。

2.3 训练方法进行有氧运动的训练时,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慢跑或快走:这是最常见的有氧运动方式,可以在室内或室外进行。

•游泳:游泳可以锻炼全身肌肉,对关节的冲击较小。

•骑自行车:骑自行车可作为日常代步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有氧运动方式。

•有氧舞蹈:有氧舞蹈结合了舞蹈和有氧运动的特点,可以使运动更加有趣。

2.4 对身体的影响有氧运动对身体有以下几个主要影响:•增强心肺功能:有氧运动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脏的泵血能力和肺部的氧气吸收能力。

•减少脂肪储存:有氧运动可以消耗体内的储存脂肪,达到减肥的效果。

•改善心理状态: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内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缓解压力和焦虑,提升情绪。

•增强免疫力:有氧运动能够提高体内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3. 无氧运动3.1 定义无氧运动指的是运动过程中无需氧气供能,主要依赖肌肉短时间内的能量储备进行运动的方式。

这些运动通常以较高强度的短时间内进行,例如举重、快速爬楼梯等。

无氧运动主要依靠无氧代谢途径来产生能量,即不依赖氧气,而是利用体内的磷酸类物质储备。

无氧代谢与有氧代谢比较

无氧代谢与有氧代谢比较

无氧代谢与有氧代谢比较代谢是生物体内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合成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代谢过程可以分为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两种形式。

本文将比较、探讨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的各自特点和区别。

一、无氧代谢无氧代谢是在氧气缺乏或供应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能量代谢过程。

它主要通过糖酵解来产生能量,分解一个分子葡萄糖生成两个乳酸分子,并释放出少量的ATP。

无氧代谢速度快,适用于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

无氧代谢有以下特点:1. 产生能量的速度快:无氧代谢不依赖氧气的参与,通过进行糖酵解产生能量,因此反应速度快。

这使得无氧代谢适用于进行高强度的爆发性活动,如举重、短跑等。

2. 产生少量能量:无氧代谢产生能量的效率相对较低,每分解一个葡萄糖分子仅能生成少量的ATP,无法满足长时间持续运动的需求。

3. 乳酸积累:在无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会在肌肉组织中积累,导致乳酸堆积引起肌肉酸痛和疲劳。

二、有氧代谢有氧代谢是在充足供氧的条件下进行的能量代谢过程。

它主要通过细胞呼吸来产生能量,分解一个分子葡萄糖生成能量、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的ATP。

有氧代谢适用于长时间、低强度的持久性运动。

有氧代谢有以下特点:1. 产生大量能量:有氧代谢是高效的能量供应方式,每分解一个葡萄糖分子能够生成大量的ATP,为持久性运动提供充足的能量。

2. 依赖氧气:有氧代谢过程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发生在线粒体中。

氧气与葡萄糖在线粒体内发生细胞呼吸反应,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3. 延迟疲劳:由于有氧代谢产生的能量效率高,乳酸生成相对较少,因此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酸痛和疲劳较少,有助于延迟疲劳出现。

三、无氧代谢与有氧代谢的比较1. 能量产生效率:无氧代谢产生的能量效率较低,有氧代谢产生的能量效率高。

这是因为有氧代谢过程中,通过细胞呼吸可以完全氧化葡萄糖,生成更多的ATP。

2. 持续性运动能力:有氧代谢适用于长时间、低强度的持久性运动,而无氧代谢适用于短时间、高强度的爆发性运动。

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的关系

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的关系

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的关系英文回答:Aerobic metabolism is a metabolic pathway that requires oxygen to produce energy. In aerobic metabolism, glucose is broken down into pyruvate, which is then converted into acetyl-CoA. Acetyl-CoA is then oxidized in the citric acid cycle, which generates energy in the form of ATP.Anaerobic metabolism is a metabolic pathway that does not require oxygen to produce energy. In anaerobic metabolism, glucose is broken down into pyruvate, which is then converted into lactate. Lactate can then be used to generate energy in the muscles or it can be converted back into glucose in the liver.Aerobic metabolism is more efficient than anaerobic metabolism. In aerobic metabolism, one molecule of glucose can produce up to 36 molecules of ATP. In anaerobic metabolism, one molecule of glucose can only produce 2molecules of ATP.However, anaerobic metabolism is faster than aerobic metabolism. Anaerobic metabolism can produce energy more quickly than aerobic metabolism, which is why it is used during short, intense bursts of activity.Aerobic metabolism and anaerobic metabolism are both important for human health. Aerobic metabolism is used during long, endurance activities, such as running or cycling. Anaerobic metabolism is used during short, intense bursts of activity, such as sprinting or weightlifting.中文回答:有氧代谢是一种需要氧气来产生能量的代谢途径。

维生素pp对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运动能力影响的分析

维生素pp对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运动能力影响的分析
me t a bo l i s m.
Ke y wo r d s :v i t a mi n P P ; a e r o b i c me t a b o l i s m; a n a e r o b i c me t a b o l i s m; a t h l e t i c a b i l i t y
素P P的代谢起 着重 要作用 。
由维 生 素 p p构 成 脱 氢 酶 的 辅 酶 ,如 辅 酶 I
( N A D ) 和辅酶 Ⅱ( N A D P) , 在人体新陈代谢 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 它们在生物氧化过程中起着传递氢的作用 , 参与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功能 ,与运动员的有氧和无 氧耐力有关 ; 在运动后参与合成代谢 , 与恢 复能力有 关嘲 。参与体内生物氧化过程, 缺乏时可影响细胞的正
王 震
(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5 0 7 )

要: 维生素p p 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与人体运动能力的关系非常密切 , 它以其特有的
方式参与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供能, 且有 生理保健功能。本文在分析 维生素P P 参与物质代谢的基础 上, 推 断 出维 生素P P 对有氧代 谢运 动 能力 的影响 大于对 无氧代谢 运 动能 力的影 响。
第3 5卷
第 2期
辽 宁 体 育 科 技
UA ONI NG S P O RT S C I E NC E A ND T E C HNO L OG Y
Vo I _ 3 5 N o . 2
Apr .2 01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0 1 3年 4月
维 生素 p p对有 氧代谢和 无氧代谢 运动 能力影 响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近年来,有学者对这一运动科学的经典理论 提出了挑战。 Noakes 是最坚决的反对者,他认为, Hill 对 其实验数据的最初解释就是错误的,在此错 误 基 础 上 建 立 的 Hill 的 平 台 现 象 (plateauphenomenon) 理论也是完全错误的, 但却作为运动科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存在了70 多年。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看来摄氧量理论之争仍将继续下去。 无论 Noakes 对最大摄氧量理论的否定最 终是对还是错,他这种善于思考,勇于 挑战经典理论的科学精神是值得运动生 理学工作者学习的。
對“氧債”概念的質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维克司(Vicksi)等人 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了运动后乳酸代谢的 命运。 布鲁克司在 1973-1980 年间,用衰竭的鼠 注入同位素 14C 标记的乳酸钠,在不同的 恢复阶段,测量了血液、心、肝、肾和肌 肉中的乳酸,并用二维空间 X 线照相技术, 看到在恢复期内乳酸的通路是多途径的。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我们在大样本测定最大摄氧量的基础上,也发现 并不是所有的受试者都能出现摄氧量平台。 有训练者更易出现“标准”的平台现象。 而无训练者往往未出现平台前就因为疲劳而不得 不终止实验程序。 我们认为(時慶德),摄氧量的极限是普遍存在 的,但最大摄氧量对运动能力的重要性有赖于个 体训练程度。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Hill 和 Lupton 推断他们在最快跑速时 (16km/hr) 测 得的摄氧量代表一种表面的,而不是真正的稳定态。 Noakes 认为 Hill 得出这一结论的基础仅是一种循环 推论,而循环推论则是基于Hill潜意识中对运动性疲 劳的解释。 Hill潜意识中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氧缺乏引起的,他 自然将其对结果的解释局限在这一框架内(图2)。
對“氧債”概念的質疑
體溫的升高 1977年.布鲁克司(Brooks)用很多实验证 明,运动时最大的代谢废物是热,热在运 动散发到体外,但同时提高了体温,当体 温升高1cC时,身体的代谢率可增加到13 %。 此時肌肉细胞内的线粒体消耗的氧量最多, 故其有人体发动机之称。
對“氧債”概念的質疑
16km/hr
12.1km/hr
10.9km/hr
Time(secs) 圖1
Hill以3種不同速度完成4min跑時的攝氧量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作者这样解释其数据:“受试者以一定速率运动时, 运动肌乳酸含量从起始时的低值逐渐增高。 乳酸含量升高会增加氧化速率,因此如果最终氧供 应充足,将达到乳酸氧化清除率和生成速度平衡的 稳定态。 只要运动保持恒定速度,肌肉中乳酸浓度也将保持 恒定。下方的三条曲线代表真正的稳定态,上方的 曲线仅是一种表面的稳定,其氧摄取已达到最大, 氧债迅速增加”。
對有氧與無氧代謝能力某些問題的 質疑與思考
--------探索與分析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1922年,Archibald Vivian Hill凭借对两 栖类动物离体肌肉能量代谢的出色研究, 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第二年, Hill 等人进行了一系列人体实验, 发表了一篇关于肌肉运动、乳酸及氧的供 应和利用的论文,首次提出机体利用氧的 能力存在上限的观点。 他认为:摄氧量在运动中会达到一个最大 值,由于循环和呼吸系统的限制,摄氧量 不会无限制的增加。



根据赫勃格 (Hubeger),运动后恢复期耗氧 量恢复曲线的慢成分,有60%-70%可归于 肌温升高的原因。 运动后肌温不可能立刻下降到安静时水平 的情况,导致肌肉的代谢仍维持在较高水 平。 实验证明,运动后恢复期内耗氧量的恢复 曲线,与体温和肌肉温度的恢复曲线是十 分一致的。
對“氧債”概念的質疑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Hill 进一步推论:“氧摄取会达到极限,并保持基 本恒定,这是因为循环和呼吸系统的限制摄氧量不 能继续增加”(有人称其为假稳定状态)。 Hill等人在这些及以后的研究中没能同时测定氧债 或肌肉/血乳酸水平,也没能使他们的假说接受进 一步的检验。 从逻辑上讲,应再测定跑速在 16km/hr 以上的摄 氧量,如果摄氧量同 16kin/hr 时相同甚至更低, 才会支持其理论。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因此在递增负荷运动时,即刻摄氧量并不是按照 负荷递增而准确地呈线性增加,而是以相对更无 规律的模式变化。 当取样间隔时间延长后,摄氧量的可变性减小。 当取样时间间隔大于 60 秒后,摄氧量表现为随 工作负荷递增而线性增加。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Myers等人认为,在递增负荷运动中,摄氧量变化 的速率是不稳定的,经常在次最大强度时会出现短 暂的负向变化,从而表现为“平台现象”。 他们提出:“当工作强度变化时,摄氧量随之发生 的变化有相当大的可变性。表明摄氧量平台 ( 定义 为最大强度运动时摄氧量变化斜率基本为零 ) 不是 一个标志最大努力程度的可靠的生理学指标”。


Noakes认为,只有Myers等人的研究直接测定是 否在递增负荷运动中会出现摄氧量平台,“所有 运动科学工作者都有必要阅读这篇文献”。 Myers 等人测定了稳态 (steady—state) 运动和递 增负荷运动时的摄氧量。他们连续计算了运动过 程中摄氧量变化的速率和方向,发现以一次呼吸 (breath—to—breath)或较短时间取样计算出的摄 氧量有相当大的可变性,这主要是潮气量变化所 致。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Hill的最大摄氧量理论被广泛应用,大多数有关运 动员运动能力的研究文献中都有最大摄氧量的指 标。 人们认为最大摄氧量即“机体在运动时单位时间 内能摄取并利用的氧的最大值”的大小以及它对 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对运动有重要意义。 它反映了机体运输氧及利用氧的能力,也就是呼 吸系统、心血管以及线粒体的功能和能力,是决 定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成绩的重要因素。 最大摄氧量理论是运动科学的基础之一。
對“氧債”概念的質疑

氧债学说认为,运动后恢复期的额外氧耗与运动过程中的 氧亏是相等的,即B=對“氧債”概念的質疑


图示在剧烈的长时间运动后,恢复期的额 外氧耗可以持续24小时以上,甚至有人观 察到,跑完马拉松恢复期的第80分钟时, 其耗氧量仍高出安静时的70%。 为此,并不能用运动时的氧亏量解释运动 后的过量氧耗。 另外,如上所述,在运动后恢复期的过量 氧耗也不能用乳酸的积累去解释。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Hill及其同事在1924年发表的另一部专著中又详细 探讨了最大摄氧量的问题,确立了最大摄氧量理论。 Hill 提出,最大摄氧量受到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限 制,“超过此限度后,无论跑速如何增加,摄氧量 都不会再增长,心脏、肺和氧至运动肌纤维的扩散 都已达到极限。 此时机体对氧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乳酸堆积, 氧债连续增加,疲劳和力竭开始”。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Hill認爲:缺氧引 起運動疲勞 因此:疲勞時缺氧
跑速為16km/hr是疲勞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Noakes 认为 Hill 是从在 16km/hr 跑至疲 劳时的主观感受出发,得出了氧必定缺乏 的主观结论。 因 此 , Hill 等 人 推 测 “ 在 跑 步 这 种 运 动 中……很明显每一个体都存在某一临界速 度 ……在此速度之上,最大摄氧量是不够的, 乳酸堆积,氧债连续增加,疲劳和力竭开 始”。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对无训练者来说,最大摄氧量并不是运动 能力的决定因素。在动用到最大的摄氧能 力之前,已有其它因素使受试者达到疲劳, 无法继续运动程序,因此仅表现为摄氧量 随运动强度递增而增加,而不会出现平台 对于有训练者,其它限制运动成绩的因素 可能已经因训练而产生适应,摄氧量对机 体运动能力的限制才会表现出来。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然而,Hill等人并未作进一步研究,因此不 能推断摄氧量会有“平台”现象,以及摄 氧量在16km/hr最大。 所以他们主要的结论,即在递增强度运动 中摄氧量会出现平台并未得以证实。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对Hill假说可从两方面提出质疑。 • 首先,代表最大摄氧量的平台现象是否真正存在; • 第二,运动时无氧代谢逐渐增加,以及导致运动 终止的生理生化变化就是由无氧代谢引起的这一 经典观点也值得推敲。 • Hill和Lupton没有解释他们所提出的最大摄氧量强 度或更高强度运动时疲劳产生的机制。他们仅认 为乳酸在这一过程中起作用,但没有回答肌肉或 血乳酸浓度升高怎样引起疲劳的问题。
儿茶酚胺的影响 儿茶酚胺是由肾上腺髓质所分泌,它与交 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运动的强度 愈大儿茶酚胺分泌就越多。 运动后,儿茶酚胺的浓度仍保持在较高水 平上,它的去甲肾上腺进细胞膜上的 Na、 K泵的活动增强,从而消耗过多的氧。 革尔登 (Golden) 报告,给狗去甲肾上腺素, 可使狗的耗氧量增加40%。
對“氧債”概念的質疑

如果在剧烈运动中,测出恢复期早期血 乳酸的浓度没有改变,只表明此时进入 和排除的血乳酸的速率相等,是维持在 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而绝不能认为乳 酸未参加代谢,恰恰相反,乳酸是一种 积极参与代谢的活泼物质。
對“氧債”概念的質疑



这样看来,乳酸与过量氧耗的关系并不密 切,因此也就谈不上还债的问题了。 最明显的实例是麦克阿特症患者的病例。 患这种病的人肌肉中缺乏磷酸化酶,故这 类患者肌肉丧失生成乳酸的能力,但在实 验中仍可见到这类患者在运动之后的恢复 期,同样出现过量氧债。即非偿还乳酸之 债; 氧债的概念可以废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