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07年第2期税务与经济No12M ar115,2007 (总第151期)Taxati o n and E cono m y(SerialN o1151)经济纵横

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戴群中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具有业务领域充分多元化、通过股权投资形成业务网络、广泛的集团外部相互持股以及全能银行是证券市场的主体等特点。德国全能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范围优势、资金优势、成本优势、网络优势以及抗风险优势等方面;其潜在风险因素包括道德风险、投机风险以及传导风险。德国金融监管制度是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得以顺利实行的根本保障。我国银行业实行全能银行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发展全能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德国;全能银行;监管;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339(2007)02-0029-05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从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一举成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经济强国,被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奇迹0。[1]德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与其独树一帜的全能银行型金融制度密切相关。银行业采用混业经营模式是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德国银行是混业经营模式最成功的典型例证。伴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混业经营将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必然选择。因此,深入研究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银行体制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特点及优势

(一)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特点

1.德国的商业银行原则上可以经营所有业务,可以从事/全能0的金融活动,业务领域充分多元化。从业务范围看,全能银行自身可以涉足金融领域的任何业务,不仅包括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汇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债券、股票发行以及各类证券、外汇、贵金属交易、项目融资等业务,而且可以进行保险、抵押、证券经纪、基金等资产管理、咨询以及电子金融服务等所有金融业务。从业务审批上看,德国银行申请得到的业务许可证上所标明的业务范围包括上述所有内容。

2.通过股权投资形成业务网络。从德国全能银行的治理结构来看,较为普遍的是,除了在境内设立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行和代表处外,全能银行集团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普遍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资或控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这些专业性金融机构在传统的双重银行体制下被认为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全能银行集团内部的交叉持股,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性的网络体系。

3.广泛的集团外部相互持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全能银行和自身股东相互持股。(2)全能银行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债务类有价证券和股本类有价证券,并作为股东代理机构,参加非银行部门公司的股东大会,行使股东权利。

4.德国的全能银行是证券市场的主体,不仅提供全套服务,而且是一级市场最大的买主。此外,全能银行在二级市场上从事代理证券买卖和自营业务。

[收稿日期]2006-11-28

[作者简介]戴群中(1969-),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在读博士生。

(二)德国全能银行的主要优势

1.范围经济优势。在经济范围一定的条件下,如果银行经营N种资产的成本小于N家银行分别经营其中一种资产的总成本,就说明银行达到了范围经济。全能银行既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又经营投资银行业务,所以比一般银行更具有范围经济优势。

2.资金优势。全能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依托,具有聚集大量资金的能力。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尤其是全球性的业务,银行需要动用巨额资金,对于没有足够资金实力的投资银行,很多重要业务将难以开展。因此,全能银行在资金融通、资本基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3.成本优势。从银行客户的角度来看全能银行,顾客可以从一家全能银行获得其需要的多种金融服务。一般而言,当不同的业务由一个机构提供时,其成本低于多个机构提供时的成本。全能银行在降低交易费用方面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4.网络优势。全能银行有利于处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持久、密切的关系。全能银行可以通过控股组成财团,从而拥有众多客户,而且其商业银行部分已形成全球性销售网络。如德意志银行公司以全球网络为后盾,以较低成本为客户提供证券承销、企业融资、资本市场衍生工具、股票包销、资产管理,以及组合投资管理等综合性的跨国金融服务。

5.抗风险优势。全能银行具有/内在稳定器0的特征。由于全能银行的业务多样化和收入来源多元化,银行的一部分业务亏损可由其它部分业务活动的盈利来补偿,即利用内部机制来稳定利润收入。这就可以降低经营风险,使银行经营活动更加稳健,有利于整个银行体系保持稳定。[2]

二、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风险及其监管

(一)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风险

1.全能银行潜在风险大。全能银行资产规模较大,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会助长全能银行的道德风险,从而影响金融业的稳定。全能银行一旦倒闭所带来的金融和社会问题会比专业银行倒闭所带来的问题大。并且由于其业务范围极其广泛,与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全能银行倒闭,其所带来的负面外部性较大,同时可能发生连锁反应,引发国内乃至国际金融危机。

2.出于追求流动性的考虑,全能银行可能会在证券市场中频繁进出。这很可能会引起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助长证券市场的投机氛围,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并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同时,全能银行进行证券投资,可能会对经济危机起助长作用。在证券市场行情火爆时当然是皆大欢喜。然而一旦经济形势不好,投资银行业务的损失可能会殃及商业银行业务部门,并有可能产生如下连锁反应:经济形势不佳)投资者失去信心而抛售股票)股市下跌)全能银行损失惨重)银行信用危机)挤兑)全社会信用危机)经济危机。

3.全能银行不论是其中的商业银行部门经营不善还是其中的投资银行部门经营不善,都有可能导致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危机。这说明全能银行的潜在稳定性较弱。诚然,业务多样性能分散一定的风险,但是如果全能银行的资产中风险较高的资产比重较大,那么仅仅业务多样化是不够的。

(二)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监管的特点

德国银行监管系统是一个法律、法规相当完备,自我监管、社会监管和政府监管相结合,法律裁决作为终审判决的有机整体,5银行法6是进行银行监管的唯一法律依据。[3]

11德国货币政策执行机构与银行监管相分离。从全球范围看,银行监管机构的设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机构合二为一的模式;另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分离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银行监管对货币政策的干扰。由于德国重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信誉,所以选择了这种分离的体制。从长期来看,缘于这种分离制度的更加稳定和更有纪律性的监管政策对于银行的稳健运行非常有利。

21德国的监管强调各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德国银行采取的是混业经营模式,混业经营强调各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与配合,银行监管委员会和联邦银行在监管业务中充分合作,相互信息共享,对银行运行方面的意见及时沟通交换,各类信息数据互不保密。联邦银行的各分支行负责日常的监管,负责审查商业银行报表、监督银行运营情况、将有关情况报告给银行监管委员会,银行监管委员会据此采取措施。

31德国银行的监管范围覆盖银行的全部业务,监管对象重点突出。德国境内所有银行都在监管之列,包括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德国银行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也在监管范围内。其监管的银行对象分为三

类,即德国银行的三大支柱:一是私有制银行,如德累斯顿银行、德意志银行;二是公立银行,如储蓄银行、汇划银行;三是合作银行。

41监管目标明确,手段行之有效。德国银行监管委员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银行的正常支付能力,维持银行系统的正常运行,防范银行机构债权人可能遭受的损失,减少银行业不良运作对国民经济的危害。其监管手段有:要求各银行机构及时提供各种信息、报告、材料;对银行进行审计检查;要求银行报送报表;对银行发出月度报告和资产报表;对银行发出监管指令和警告;限制和禁止银行对股东分配利润和继续发放贷款;要求银行撤换经理人员;收回银行经营许可证。同时,各银行机构还进行自我监管和接受社会监管。

51德国银行监管实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德国对外国银行的监管实行国民待遇,分为宽松、较松、严格三类。对欧盟国家、美、日采取较松的监管原则,对其他国家的银行监管很严格。

61德国银行监管实行谨慎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联邦银行监管委员会一般不采取关闭金融机构的措施。对于风险银行一般采取请求其他银行帮助的办法,尽可能予以挽救。

三、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一)全能银行制度是国际上发达国家银行制度的发展趋势

1.金融机构自身的利益驱动导致在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上全能银行更具竞争优势。全能银行的发展首先与利益驱动有直接的关系,金融机构所追求的首先是生存,然后是利润,全能银行在这两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2.各国政府金融监管目标的转化对全能银行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世界性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近年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金融监管的目标都从安全性逐步转移到强调提高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效率上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普遍开始对金融业放松管制,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也逐步放松,这为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外部条件,对全能银行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金融创新使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自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金融创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金融创新,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投资银行都找到了侵蚀对方业务领域的方法,金融监管对创新业务没有规定,因此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在这些产品上积极参与,渐渐模糊了两者之间界限,从而都向多功能、全能化发展。

(二)我国发展全能银行的必要性分析

1.发展全能银行是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需要。为了适应国际金融市场上日益激烈的竞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纷纷扩大业务范围,走全能化发展道路,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达到获得最大利润的目的。与德国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内,主要以存贷差为利润来源。业务范围的局限性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情况必然会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也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扩大的金融服务的需求。现在外资银行已经享有国民待遇,并将与我国商业银行展开直接竞争。按照目前分业经营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根本无力与国外的全能银行竞争,也难以抵御外资银行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战略应根据国际金融形势变化进行调整,把我国商业银行尽快发展成为全能银行。

2.发展全能银行有助于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过高,而证券资产与其他资产所占比重较小。从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的结构来看,信贷资产、投资与证券资产、其他资产的比例大约为77:3:20,而且在信贷资产中有70%左右投向了国有企业。显而易见,这种资产结构存在着较大风险,特别是当我国国有企业尚未完全走出困境的情况下,极易导致国有商业银行风险剧增、经济效益下降,使国有商业银行处于高风险运行之中。与德国全能银行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令人担忧,在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影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近年来,尽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不断深化改革、严格管理、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但财务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业务领域狭小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扩大业务领域不失为改善财务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于全能银行的业务多种多样,使其具有内在稳定的特征,可以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收入。因而发展全能银行对于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减少我国金融风险具有十分

重要意义。

3.发展全能银行有助于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重组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支持企业重组的重点在于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提供金融服务,以满足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对银行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全能银行参加国企改革,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商业银行可以盘活一部分沉淀信贷资金、消化不良债权;通过参与企业重组,掌握企业资产状况,减少贷款损失,提高其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

4.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转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截止至2006年11月16日,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380家,市值达到6.51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46%左右。以直接融资为特征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必然凭借较高的资产收益和便利的融资途径,与商业银行争夺金融资源,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产生重要影响。商业银行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应对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必须调整经营战略,向全能银行发展。

(三)我国发展全能银行的可行性分析

1.央行分业经营的金融政策出现了松动的迹象。199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颁布了5证券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6和5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的管理规定6,允许符合条件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从事同业拆借和国债回购业务。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直接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会增加货币市场的需求,活跃银行间同业市场,增加银行资金运用渠道,而且也为央行使用基础货币调节市场开拓了空间。1999年10月,证监会、保监会同意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保险资金入市为股市增加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开拓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满足了保险公司长期投资的需要。200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联合发布了5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6,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该办法打破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分割局面,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间接进入股票市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平台和框架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2.已具相当实力的我国商业银行为发展全能银行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世界银行业排名靠前。英国5银行家6杂志发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有3家进入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前20名,分别是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排名分别为第11位、第16位和第17位。此外,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在世界银行业的排名也大幅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竞争的实力。从规模来看,证券公司虽然创利能力较强,但资产与银行相比仍然相当弱小。证券业最大的海通证券公司资本金也只有中国工商银行的5%左右。从网点普及程度来看,商业银行包括新兴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遍及城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每家都超过万家。而证券公司的营业网点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并且商业银行在发展投资银行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分业经营之前,各家银行都有自己的证券业务。即使在分业后,与证券相关的业务也在进行,如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全能银行已经渐露端倪。

3.日趋规范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奠定了我国发展全能银行的初步基础。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在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实行全能银行制奠定了基础条件。我国商业银行围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0的机制,实行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的改革,重点进行了完善法人制度、建立内控制度、精简机构、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以及财务制度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国有银行商业化的进程,提高了风险防范能力。在规范市场行为主体的同时,我国的金融监管也经历了一系列转变:从行政监管向依法监管转变;从外部监管向强化机构内部监管转变。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已贯穿到市场准入、业务运营和市场退出等各个环节。同时,大量的金融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使我国金融监管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以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为主体的监管体系已经形成,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已经建立了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预防性监管和最后抢救行动相结合的三道防线。金融监管的逐步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的逐渐健全,为我国银行业实行具有效率优势的全能银行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4.技术进步为我国发展全能银行制提供了可靠保障。技术进步已经广泛深入到了我国金融业的各个领域,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他金融服务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向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网上交易、网上银行、银联工程等科技手段,为全能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5.中间业务成为我国发展全能银行制的桥梁。所谓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作为中介人,利用自身的信

誉、技术、信息及零售网点等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和委托性代理业务,从中收取手续费和佣金的金融服务。中间业务不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总额,所以又被称为表外业务。在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务中,中间业务的地位极其重要,中间业务的全面开展,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参与竞争的有力武器,也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商业银行通过办理中间业务可以积累非银行金融业务的经验,使之成为发展全能银行的桥梁。自1996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较快,占全部银行业务的比重稳步提高,中间业务正逐渐成为我国银行业突破分业经营限制的主要手段。

6.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多元化为我国发展全能银行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2000年以来,中国金融机构的跨业合作方兴未艾,银行与证券、银行与保险的横向合作逐步加深。这是我国金融业在分业经营模式下适应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采取的应对策略,也是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银证合作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存折炒股。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将股民的保证金和储蓄账户合二为一。此项金融创新品种的推出,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同时优化了券商客户结构,增加了券商经纪业务交易量,稳定了银行储蓄客户,降低了银行筹资成本,巩固和提高了银行的经济效益,实现了银证双赢的局面。在银保合作方面,2001年以来,各家保险公司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内容从代理保险到全方位金融服务,双方实现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银行、证券、保险的合作使得三方之间资金可以直接流动、渗透和补充,从而改善了我国银行业/绝缘性0分业经营的局面。

7.我国金融系统出现了转向混业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所谓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我国目前已存在中信、光大、平安等金融控股公司,它们通过资本运作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招至麾下,搭建统一的业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该形式为全能银行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综上所述,我国银行业实行全能银行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既是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要求,也是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国际经验表明,银行业的混业经营不一定会比分业经营产生更多风险,只要法律、法规完备,监管适当,全能银行制完全可以在我国得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于景涛.德国全能银行体系与混业经营的启示[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3,(6):61-62.

[2]邓兰松,边绪宝.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变革与启示[J].济南金融,2004,(5):46-47.

[3]田琳.德国银行的监管机制[J].现代商业银行,2003,(3):27-28.

责任编辑:雨辰The Syste m of the Ger m an A ll-round

Banks and Their Reflection to Our Country

Dai Qun-zhong

(E cono my Schoo l,Jili n Un i v ersity,Changchun130012,Ch i n a)

A bstrac:t The syste m o f the Ger m an a ll-r ound banks has their characteristics o f d i v ersity i n t h e business area, net for m ed through the stock ho lding invest m en,t inter-support outsi d e of the g r oups and the a ll-round banks are m ain body o f the stock m arke.t The a ll-r ound banks e m body their econo m ic,found,cos,t net and an ti-risk advantages.And the po tenti a l risks incl u de m ora,l specu l a ti v e and conductive ones.The Ger m an fi n ancial superv isory syste m is t h e key to i m p le m enting the ir syste m.So it is necessary for our countr y to carr y out t h e a ll -round syste m and a ll-round banks are the only c ho ice for our co mm ercial banks.

Key w ords:G er m any;all-round bank;supervision;reflection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案例分析全集

目录 总论 1、日本三家大银行合并 ——又一艘“金融超级航空母舰”诞生了 2、欧洲银行业的重组浪潮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改革 4、新英格兰银行倒闭纪事 银行资本金管理 5、日本幸福银行破产案 6、增加资本金,化解银行风险 7、东南银行的资本计划 银行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 8、被取消的存款品种 9、教育储蓄怎成了“花架子” 信贷业务经营与管理 10、铁本事件 11、企业财务分析 12、抵押物变卖资不抵债 13、贷款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其他业务管理 14、农行G分行和光大银行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增加低成本资金来源 15、花旗带来的挑战 16、南京爱立信投奔外资银行 17、巴林银行的倒闭 电子银行业务与经营 18、网络银行的崛起 19、第一美国银行的贴身信用卡服务 商业银行服务营销管理 20、“贵族”:摩根银行的客户定位

21、个人理财业务营销实例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22、海南发展银行破产案 23、11亿美元买来的教训 24、特大金融案内鬼当托骗走银行巨款 25、予其惩而毖后患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 26、信用遭受质疑实达被银行提前“索债” 27、科龙陷入信用危机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 28、中国工商银行签约用友金融,共创盈利新未来 29、银行小额账户收费问题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 30、建行薪酬改革,突破平均分配 31、技术+智力型人才受青睐

日本三家大银行合并 ——又一艘“金融超级航空母舰”诞生了 1999年8月20日下午,日本兴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在东京正式宣布,三家银行已就全面合作达成共识。这表明,一个总资产规模超过150万亿日元的世界最大的金融集团将在日本诞生。 根据三家银行达成的共识,三方的合作将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按相同比例共同出资,在2000年秋天设立共同的控股金融公司,三家银行则分别成为该控股公司的完全子公司;第二步是在2002年春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合并,三家银行的人员、机构和经营业务将按“个人交易业务”、“法人交易业务”和投资银行三大块进行彻底重组。未来的金融控股公司的董事长将由目前的日本兴业银行行长西村正雄和富士银行行长山本惠朗共同担任,公司总经理则由现任第一劝业银行行长衫田力之担任。 截至1999年3月末,日本兴业银行总资产约为42.09万亿日元,从业人员4752人;第一劝业银行总资产约为54.89万亿日元,从业人员16090人;富士银行总资产约为57.933万亿日元,从业人员13976人。三家银行的合作消息被透露出来后,20日上午,东京股票市场上原先一直不被看好的金融股成为人们竞相购买的热点。东京股市受此消息影响,日经平均股价从一开盘就开始劲升,以18098.11点报收,较19日上涨了218.27点。迄今为止,由大型银行共同出资设立超级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在日本金融界尚属首次。三行合计的总资产将达159万亿日元,是目前日本国内最大的东京三菱银行(约78万亿日元)的两倍多,并超过先前合并诞生的德意志银行等特大型金融集团,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资本集团。同时,20日的发布会上,三家银行还宣布为谋求在证券批发业务方面的优势,除了将目前三家银行下属的各证券公司进行合并外,还将与日本最大的证券公司野村证券谋求合作。 导致三方走向合并之路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三者都认识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单凭各自力量难以获得竞争中的主动。美国穆迪公司给三者的评级都是“BAA”,与目前处于A级的东京三菱银行、三和银行和住友银行及相当一部分优秀地方银行相比,存在着天壤之别。去年,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和日本债权信用银行相继破产之后,日本兴业银行作为日本目前仅存的一家长期信用银行,其走向一直受到多方关注。过去,长期信用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负责向企业提供设备投资等长期信用,但随着企业融资手段和选择的增加,长期信用银行的经营环境每况愈下。日本兴业银行在1998年度虽然处理了高达9244亿日元的不良债权,但由于日本整体的土地价格下跌和企业破产并未停止,新的不良债权增加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尤其是1999年10月份,日本彻底解除了不许普通银行发行公司债券的禁令,因而必将使日本兴业银行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虽然也都在千方百计地努力增强自身素质,但在收益性方面不仅与欧美金融机构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日本金融市场上也难以凭自身实力独立谋求优势地位。三者希望通过合并实现优势互补,在确保巨额资金量的同时,共同开发和提供更为广泛的金融商品服务,从而在系统投资和新金融商

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德国和英国的比较与借鉴

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德国和英国的比较与借鉴 杜莉高振勇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从金融混业经营发展历程来看,德国一直实行混业经营,而英国也在经过长期的分业经营阶段后,最终于20世纪80年代末走向混业经营;从金融混业经营的组织形式来看,德国主要采取的是全能银行模式,而英国主要采取的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从金融监管模式来看,德国和英国都最终放弃了分业监管模式,实现了统一监管。德国和英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与此相适应,中国金融监管也必须逐步从分业监管模式过渡到统一监管模式。 关键词:混业经营;监管;比较;借鉴 一、德、英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一)德国:一直实行混业经营 德国金融业长期以来一直实行混业经营,其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全能银行(金融混业经营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全能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工的限制,不仅能够全面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而且还可以经营不具备金融性质的实业投资。 德国全能银行制度传统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德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银行既对企业贷款,也帮其发行股票、债券、直至对其投资,对企业的资金融通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这样的金融服务对正在迅速扩张的工业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在钢铁、煤矿、电气、机械和重化学工业等需要大量资金的行业更是如此。正是由于德国银行的这个特点,保证了德国工业化较高的增长率,而银行业也由此得以迅速地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综合性的全能银行相继建立,并为德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是德国工业发展的结果。二战期间,德国银行业遭到严重破坏。直到20世纪50 年代后期,西德地区的银行业才恢复了战前的状态,继续着混业经营的道路。两德统一后,为了使原有东部的银行体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原则的要求,德国联邦银行对东部银行进行了改组。打破了东部银行在业务上的严格分工格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全能银行制度”。德国经济能够从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一举成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经济强国,被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奇迹”。德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与其独树一帜的“全能银行型”金融制度密切相关。德国大银行的全能性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不断得以加强。 (二)英国: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 历史上英国的金融体制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之上的,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分工明确、界限清楚。但是与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不同,英国的分业经营不是由法律规定的。在英国,法律并不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或保险业务。不同业务间的界限是限制性的商业惯例、反竞争的机制和自律的产物。但是这种分业经营的惯例得到了监管部门尤其是英格兰银行的支持。 二战以前,英国金融机构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分工细致,其伦敦城在国际金融业的历史上有着“世界银行”的美誉。然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昔日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以往的雄风尽失,经济增长缓慢,金融业也萧条冷落,被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英国于1971年实行了“竞争与信用控制政策”, 作者简介:杜莉(1959—),女,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融经济研究。高振勇(1979—),男,山东沂南人,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该成果得到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创新基地”的资助。

德国银行资金模式结构和盈利能力的变化【外文翻译】

外文翻译 原文 German bank capital model structure and profitability of change Material Source: R&D Management34,4,2004 Author: Lars Norden and Martin Weber We investigate the funding modes of German bank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lending and profitability during 1992–2002. We find that at many banks, deposits from customers decrease in relative terms while interbank liabilities increase as a source of funding. We cannot detect a negative impact of the relative decline in deposits on lending. The decreasing ability of banks to collect deposits and the substitution of deposits by interbank liabilities unfavorably affects the net interest result of banks that exhibit a deposit deficit, especially savings banks. Our findings indicate a structural lengthening of the intermediation chain, which has broader implications for the functioning and stabil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n banks’ funding mode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lending to customers and the effect on bank profitability. Our empirical evidence is based on a micro data set for all German banks that we obtain from the Deutsche Bundesbank for the period 1992–2002. First, we find that growth of interbank liabilities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growth of deposits from customers at savings banks and credit cooperatives. The effect is strongest at savings banks. Thus, we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a structural change on the liability side of these banks’ balance sheets. This finding indicates an increasing specialization of retail and wholesale banks in the same sector, and it is consistent with an overall lengthening of the intermediation chain and with financial deepening of the economy. Banks facing a funding deficit become net interbank borrowers, while others that benefit from a stable funding surplus become net interbank lenders. Second, we do not detect a negative impact of the relative decline in deposits on lending to customers. Instead, lending slightly gains in relative importance over time. Third, the decreasing ability of banks to collect deposits from customers and

丹麦综合能源服务实践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丹麦综合能源服务实践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能源产业肩负着提高能源效率、保障能源安全、促进新能源消纳和推动环境保护等新使命。在此背景下,传统能源系统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亟需改变。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成为我国落实“能源消费高效化,能源供应多元化,能源技术低碳化,能源体制市场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已践行综合能源实践探索的国家/区域中,丹麦的发展经验独具特色,且对我国有较强的参考作用。首先,在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丹麦是世界公认的风电大国,而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风电成为我国继煤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在能源产业的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方面,两国都对风能给予了很高的期待。中国未来的综合能源系统也必将和丹麦面临同样的难题,即如何将波动性大的风能集成到综合能源系统中,并实现对风能稳定和高效地利用。 其次,在推动综合能源服务的建设方面,丹麦在政府层面由丹麦能源署(Danish Energy Agency)负责制定和推动相关的政策与法规,而在企业层面则是由丹麦国家电网公司(Energinet)承担建设综合能源服务的主要任务。这一点与我国情况类似,两国都是在政府的政策文件指导下,由大型国有能源企业负责在前期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发展。在有关综合能源服务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我国政府可以参考丹麦政府的成功经验,而丹麦国家电网公司在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以及制定相关商业策略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国有能源企业,特别是电网公司借鉴。 能源转型催生综合能源服务 丹麦的能源转型 丹麦的自然资源比较贫乏,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前,丹麦的能源自给率不到2%,且超过90%的能源供应依赖于进口石油。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受其单一的能源结构影响,丹麦的经济受到了剧烈冲击,丹麦政府因此意识到了能源自给自足的重要性,以保障能源供应为首要目标开启了第一次能源转型。到本世纪初,随着对北海油气田的大力开发以及增加煤炭的使用,丹麦的能源自

中央银行制度比较复习资料

中央银行制度比较复习资料 1.填空 1、 中央银行制度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结构、内部职能结构、分 支机构设置 p23 2、 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权≠最终决策权 p5 3、 货币发行按其性质划分:经济发行、财政发行 p80 4、 央行发行准备金的种类: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证券 准备(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 p82 5、 央行负债业务中央行票据的定义:中央银行债券是为调节金融 机构多余的流动性,而向金额机构发行的债务凭证。中央银行 债券发行时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特殊性:一是期限较短,二是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金融宏观调控 而发行。发行中央银行债券是中央银行的一种主动负债业务, 其实施对象主要是国内金融机构。P88 6、 央行能否控制货币(货币供给是否是外生变量):p189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指货币供给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实际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不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中央银行可通过各种货币政策措施的使用来调控货币供给量,即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决定的。(央行能否控制货币) 7、 央行的统计信息体系主要包括:金融统计、景气调查 p156 8、 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利率、(贷款量、 汇率)p202 9、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准备金、基础货 币。 P205 10、货币政策工具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P216 11、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异同:(1)着眼点存在差异(2)运用的工具

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07年第2期税务与经济No12M ar115,2007 (总第151期)Taxati o n and E cono m y(SerialN o1151)经济纵横 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戴群中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具有业务领域充分多元化、通过股权投资形成业务网络、广泛的集团外部相互持股以及全能银行是证券市场的主体等特点。德国全能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范围优势、资金优势、成本优势、网络优势以及抗风险优势等方面;其潜在风险因素包括道德风险、投机风险以及传导风险。德国金融监管制度是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得以顺利实行的根本保障。我国银行业实行全能银行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发展全能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德国;全能银行;监管;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339(2007)02-0029-05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从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一举成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经济强国,被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奇迹0。[1]德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与其独树一帜的全能银行型金融制度密切相关。银行业采用混业经营模式是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德国银行是混业经营模式最成功的典型例证。伴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混业经营将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必然选择。因此,深入研究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银行体制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特点及优势 (一)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特点 1.德国的商业银行原则上可以经营所有业务,可以从事/全能0的金融活动,业务领域充分多元化。从业务范围看,全能银行自身可以涉足金融领域的任何业务,不仅包括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汇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债券、股票发行以及各类证券、外汇、贵金属交易、项目融资等业务,而且可以进行保险、抵押、证券经纪、基金等资产管理、咨询以及电子金融服务等所有金融业务。从业务审批上看,德国银行申请得到的业务许可证上所标明的业务范围包括上述所有内容。 2.通过股权投资形成业务网络。从德国全能银行的治理结构来看,较为普遍的是,除了在境内设立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行和代表处外,全能银行集团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普遍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资或控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这些专业性金融机构在传统的双重银行体制下被认为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全能银行集团内部的交叉持股,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性的网络体系。 3.广泛的集团外部相互持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全能银行和自身股东相互持股。(2)全能银行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债务类有价证券和股本类有价证券,并作为股东代理机构,参加非银行部门公司的股东大会,行使股东权利。 4.德国的全能银行是证券市场的主体,不仅提供全套服务,而且是一级市场最大的买主。此外,全能银行在二级市场上从事代理证券买卖和自营业务。 [收稿日期]2006-11-28 [作者简介]戴群中(1969-),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在读博士生。

德国银行系统

德国银行系统 德国是一个银行系统极为健全发达的国家。其银行共分为三类:1.综合性银行Universalbank,共有四个,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巴伐利亚抵押银行Bayerische HypoVereinsbank,德里思顿银行(Dresdner Bank)和商业银行(Commerzbank)。2.储蓄所(Sparkassen,由所有地方性储蓄所组成)。3.合作互助银行(Volksbanken 和Raiffeisenbanken)。各种银行经营性质及重点各不相同,但已经趋於一体化。除名字上的差别外,其业务范围对于我们学生来讲已经没有什么太大差别。 1.Girokonto 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银行开设转账户头(Girokonto),几乎所有银行对学生提供免费的开户服务。前提是开设户头时,要证明自己的学生身份,然后每学期再到银行去交一张有效学生证或复印件。这样,所有的银行服务(比如存、取钱,转账等等)都免费,否则,每月户头费6-8欧元不等。 户头上的钱可随时存取支付,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超支。但超支部分非常贵,要付给银行的利息可达12-20%,所以短期内小数额超支还可以承受,长期超支很不合算。 德国银行网络发达,且许多银行间都有合作关系。只要在一家银行开有账户,便可在许许多多的自动取款机上免费提款。比如说账户设在德意志银行,不仅在欧洲各地的德意志银行及其子银行的取款机上免费提取现金,在其他三家综合银行(巴伐利亚抵押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取款机上也享有免费待遇。如果户头设在储蓄所,那么所有的储蓄所取款机都可以免费使用,不管在哪个城市,哪个街道。 2.Sparkonto Girokonto上的存款所得利息极低, 以致于没有。所以,数额较大且短期内不准备动用的钱可以存在一个储蓄户头上(Sparkonto)。存款的方式和条件各不相同。一般可分为死期存款 (feste Sparanlage)和变息存款(zuwachssparanlage)两种。死期存款和中国相应的存款方式类同。一定的数目存一定的时间。利息固定。另外一种变息存款存期一般为5年。利息不固定,开始的时候低,越往后越高(比如第一年3.25%,第二年3.75%,第三年4.25%,第四年4.5%,第五年5.25%)。这种存款方式的一个优点是,储蓄额只在第一年为死期,以后可以视需要随时到银行去解除存款。 所有的签有合同的存款在到期前三个月都该去银行解约,视需要可让银行将Sparkonto上的存款转到Girokonto,以备随时支取,或将存款期延长。 3.Depot 前面所提及的死期存款和变息存款是没有风险的。喜欢冒险的人还可以到银行再开设一个Depot,用来买卖股票,国债,公司债券以及期货和Fonds等投资活动。开设Depot每年都要交管理费(数目极小),此外,每次债券买卖还要再交银行回扣,回扣一般为买卖金额的0.15%-0.30%。 投资股票风险相对较大,风险稍低的是投资固定利息债券。这种固定利息债券每年都能得到固定利息,此外,还有价格的升落所带来的输赢,但这里的价格升降幅度相对于股票来讲非常小。固定利息债券又有国债和公司债券之分。国债的风险低(因为一个国家破产的几率很低),相应利息也低。反之,公司债券的风险较高,所付利息也相应高于国债。投资股票和固定利息债券一般都需要自己花费一定精力去分析研究相应的公司。在这方面所知不多的人只能被大趋势牵着鼻子走,所以不容易赚到钱。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曾经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曾经经历二次世界大战,今今天它又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德国在二战后历经沧桑却从新崛起,迅速发展,这些都源于德意志民族在各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中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 文化就是指人类的确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这些集中体现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信念、思维方式、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研究方式、处世态度。通过这砦来影响每个人的信仰、理想、价值、人格、认识等。由此我们看出,社会的真正核心是文化,更确切地说是人们内在心灵世界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文化的确立,先有民族精神的孕育,然后有一种宗教信仰或哲学运动的产生,在这过程中使用社会上的每个人的思想或得更新,从而在生活工作中改变社会的面貌。从大的方面讲,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与自觉能动性取决于文化这一核心,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在于文化。 德国之所以在起伏的历史中沉浮不定,其中的文化的影响使其深刻的。首先,路德的宗教改革体现了现代精神。他强调个人的人格至上,以每个人的良心来指导个人的行动。这一点使个人从当时的宗教盲从,宗教压迫是解脱出来,使教徒可以去怀疑,去思考,让他们更具理性化。这一点从路德教的教义中有所体现。信仰不靠盲从,而与内心求知冲动怀疑联系在一起,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相对论,就与他的怀疑精神密不可分。正是他敢干向牛顿力学体系提出怀疑,经过自己的潜心研究才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路德教对德意志民族的影响从爱因期坦身上很好地体现出来。如今,社会上总是说我们国家缺乏创造力,深究其中原因,有些人提出提高国民素质,多培养高级人才,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对需要改变的东西并没有多大改观,其实要增强一个国家的创造力,是要从最核心的文化上着手。并不是说我们也来办一个路德教就够了。这些关键在于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才能是这些有根本性的改变。 在教育方面,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虽然在战争中败给了拿破仑,自己的半壁江山也被他人占有,并且有巨额的战争赔款,但他在这种服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力主办大学。他曾经说过:“这企图家必须用它的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上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手段。”这一点恰好与抗战时期延安的情况相似。当时共产党刚完成万里长征,在延安这样艰苦环境中办起了延安抗大,并且一次次的掀起学习浪潮,使延安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不仅融和了各个层次的人,而且为抗战和解放战争乃至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文化环境方面,国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用其宽松的政治环境,无论这位学者的观点是这样还是那样,只要其理论言之成理,就有一席之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有交流有碰撞的思想才是有活力的思想。因此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理性化的领导阶层,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这也正是德国在二战后能够从废墟中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出生在德国的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不说是德国文化的又一贡献。马克思

商业银行案例分析

案例1. 融资计划年内完成,支撑未来各项业务拓展 工商银行2010年6月末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34%和9.41%,资本充足率略低于11.50%的监管要求。公司拟A+H配股融资不超过450亿元,并已发行250亿元的A股可转债补充资本。管理层表示工商银行的配股方案还要经过一些程序,希望能够在年内完成。融资完成后资本实力将大为加强,可满足未来三年业务拓展需求。工商银行也会通过其它方式,包括全面加强银行新资本协议的推进和内生利润留存等方式,在三年之内不再需要股权融资。公司2006-2009年平均信贷增长在16%,带来了37%的利润增长。2007-2009三年内,公司共给股东分红1561亿元。此外投资者还有1640多亿的股东权益,合计是3206亿元。 公司确定未来低资本消耗的发展战略,盈利格局趋于多元化 公司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化即金融脱媒发展带来的两个挑战。在收入结构调整方面,公司预期要逐步降低存贷款利差收入的占比。现在工商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8%-60%,以后要降到50%以内,这意味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间业务等收入要超过50%。公司未来要形成横向和纵向的强大盈利格局。(1)去年省级分行盈利超过100亿的有6家,判断以后不会少于15家行进入百亿人民币分行。盈利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形成此起彼伏的盈利格局。(2)同时形成纵向的盈利格局,信用卡、金融市场部、票据业务部、资金托管部、私人银行、金融租赁,未来还有保险、年金投行来强化工商银行产品供应能力。(3)来自国内盈利和来自于境外盈利更加均衡。去年来自境外的盈利只占全行盈利的2.7%,今后预期将在10%左右,使整个工商银行盈利结构更加均衡、可持续。资料来源:“工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未来息差回升”2010年10月25日 思考:银行的资本扩充方式有哪些?各优缺点? 如何理解低资本消耗战略? ★股东权益:股东权益又称净资产,是指公司总资产中扣除负债所余下的部分。是指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之和,代表了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反映了股东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来源:百度百科 案例2. 海南发展银行的倒闭 海南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海发行)于1995年在合并5家信托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这5家公司在1993年以前的海南房地产热中,已有大量资金积压在房地产上。从诞生之初,海发行就被赋予了化解金融风险的重任。之后,海发行又引入北方工业公司、中远集团等40余家岛外股东,筹集资金10.7亿元,由海南省控股。注册资本金16.77亿元的海发行一开始就背负了44亿元的债务。 但在当时普遍采用高息揽存的情况下,海发行迅速扩张。1997年底,海发行的资金规模发展到106亿元。也就在当年,由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市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并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 1997年12月兼并28家城市信用社的行动,被认为是海发行关闭的导火索。有种说法是,当时海南省为了挽救这些城市信用社,不顾股东大会的强烈反对,执意要求海发行实施兼并,将28家资不抵债的城市合作信用社收入旗下,并托管了5家被关闭的城市信用社。接管的城市信用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l42亿元,而资产又几乎全是无人问津的房产。

比较银行制度

1.金融体系---是指一个 经济中的资本流通的 基本框架,是各种金融 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构成的有机整体 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 有①货币制度规范的 货币流通②金融机构 ③金融市场④金融工 具⑤金融制约与监管2.支付清算系统---是一 国或地区对伴随着经 济活动而产生的交易 者之间,金融机构之间 的债券债务关系进行 清偿的系统 3.双线银行制度---又称 双轨,双重银行制度, 是指美国历史上形成 的,由联邦政府注册管 理的国民银行和由州 政府注册管理的州银 行并存的一种商业银 行制度 4.单一银行制度---指美 国历史上实行的商业 银行的业务只由一个 独立的机构经营而不 设分支机构的银行组 织机构制度 5.全能银行---也叫综合 性商业银行,是指商业 银行不仅可以经营一 切银行业务,还可以全 面从事证券,保险,租 赁等金融业务,所形成 的综合的全面的银行 经营模式 6.脱媒---指由于美联储 规定银行储蓄存款利 率上限,以及和其他金 融机构的竞争,商业银 行存贷款大幅度减少 的非中介化现象。7.自由银行制度---是指 美国1837年到1863年 之间实行的任何个人 或者集团只要有充足 的资本并履行法定的 义务,即可向所在的州 政府申请领取执照并 开设银行的银行制度。 8.美元霸权---是指美国 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 地位引导和塑造一系 列有利于其领导和支 配事务安排 9.奥尔德里奇方案---美 国共和党参议员1911 年11月16日向国会国 家货币委员会提交的 效仿英格兰银行建立 高度集中而又相对独 立的美国中央银行— —全国储备协会的银 行改革计划,这是美国 在建立央行制度过程 中的尝试,但美国倡导 分权,实行联邦制,并 最后被否决,最后形成 二元制央行体系。 10.布雷顿森林体系---二 战以后形成的以美元 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即 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 货币和美元挂钩的双 挂钩货币体系 11.储蓄贷款协会---是一 种在政府支持和监管 下专门从事储蓄业务 和住房抵押贷款的非 银行金融机构,通常采 用互助合作制或股份 制的组织形式。 12.CDO(担保债务凭证) ----将有现金流量的资 产汇集群组,然后做资 产包装分割,进行信用 评级后出售。 二、填空题 1.从宏观经济看,资 本形式包括(储蓄) 和(投资)。 2.1790年,一些证券 交易商成立了美国 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费城证券交易 所)。 3.1792年,24名经纪 人在华尔街签订了 (《梧桐树协定》) 成为纽约交易所的 前身。 4.各国金融机构体系 包括(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非 银行金融机构)。 5.英国海外银行机构 主要有英国海外银 行、外国银行、国 际财团银行。 6.德国银行机构包括 信贷银行、区域性 银行、私人银行、 外国银行。 7.日本的商业银行有 都市银行、地方银 行、外国银行。 8.美国通用汽车承兑 公司的金融服务行 为两大类:消费金 融、公司金融。 9.1929-1933年经济 危机后美国国会通 过的一系列加强金 融监管的法律有 (1933年银行法)、 (1935年银行法)、 (1933年证券法)、 (1934年证券交易 法)。 三、判断改错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借鉴及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3070851.html,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借鉴及启示 作者:朱震宇 来源:《中国市场》2010年第13期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 现有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最后对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启示进行 了探索,以此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展政策;借鉴;启示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3-0076-03 1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个全球性产业,在目前的国内市场还没有成熟,主要是集中在发达国家。近几年国际上光伏发电快速发展,2007年全球太阳能新装容量达2826MWp,其中德国约占47%,西班牙约占23%,日本约占8%,美国约占8%。2007年,在太阳能光电产业链中有大量的投 资集中到新产能的提升上。除此之外,太阳能光电企业在2007年间的贷款融资金额增长了近100亿美元,使得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球光伏市场增至5.5GW,其中,按地区排名西班牙名列首位,德国第二。2008年,全球太阳能安装总量已累计达15GW,西班牙新装量为2.5GW, 约占2008年新增安装量的一半。 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德国、西班牙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扶持力度有所降低,但其他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却在逐年加大。日本政府2008年11月发布了“太阳能发电普及行动计划”,确定太阳能发电量到2030年的发展目标是要达到2005年的40倍,并在3~5年后将太阳能电池系统的价格降至目前的一半左右。2009年还专门安排30亿日元的补助金,专项鼓励太阳能蓄电池的技术开发。2008年9月1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揽子减税计划,其中将光伏行业的减税政策(ITC)续延2~6年。 2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分析 2.1 美国的光伏产业政策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 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专题名称】 【专题号】G0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原文出处】《》(昆明)2003年05期第30~33页 【作者简介】霍桂桓,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文化要素逐步进入经济活动领域,全球文化市场正在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 研究与开发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意义,制定了灵活多样的文化政策。在加入WTO、文 化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在继续 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研究二次现代化的新情况,奠定文化政策基础,实现文 化观念的转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轨。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2003)05-0030-04 当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内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以及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已经在有关学术研究部门开展起来,也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参与及合作。在这种形势下,翻译和引介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化政策,并结合其具体国情现状对这些文化政策进行比较全面和准确的理解、探讨及研究,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显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因而也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重要科研项目之一。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 根据我们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掌握的资料(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某些材料和数据已经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印的《文化政策调研》上,但读者可能由于保密方面的原因无法看到这份刊物;需要这些材料的读者,请直接与该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联系索取。)来看,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虽然都在关注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但由于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其社会文化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文化政策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综合看来,我们可以把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外国银行制度与业务》作业答案

外国银行制度与业务作业 、单项选择 (1 'X 10=10 ' 之争。 A 、英格兰银行 B 、北爱尔兰银行 C 、巴林银行 D 、本森银行 A 、议会 B 、国会 C 、财政部 D 、皇室 6、日本金融体制是( A )的典型。 A 、人为构造 B .自然构造 C 、自然演进 D .专业化银行制度 7、德国中央银行以( C )为最大的任务。 A 、发展经济 B 、降低失业率 C 、稳定货币 D 、降低经济风险 A 、法兰西银行 B 、巴黎银行 C 、里昂信贷银行 D 、巴黎国民银行 9、自 80 年代后,各发达国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管制制度的放松和改革被金融界称为 A 、经济全球化 B 、金融一体化 C 、经济一体化 D 、金融自由化 10、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又因为其地域狭小,从而形成了金融机构典型的( A 、总分行制 B 、单一银行制度 C 、联邦银行体系 D 、主银行制 1、 美国银行体系的核心是( B )。 A 、 北美银行 B 、联邦储备体系 C 、国际清算银行 D 、花旗银行集团 2、 1782 年, 美国建立了第一家银行,它是( D )。 A 、 国民银行 B 、 第二银行 C 、第一银行 D 、北美银行 3、 1999 年 11 月 4 日,美国国会通过了( B ) ,从而结束了长达十年的金融分业混业 A 、 州际银行法》 B 、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 C 、《银行持股公司法》 D 、《国民银行法》 4、 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制银行诞生于英国,它是( A )。 5、从法律的角度看,英格兰银行隶属于( C )。 8、法国中央银行是( A )。 D )。 A )。

商业银行案例分析

遵)重庆师范大学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案例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分行不良资产证券化

案例适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案例来源:《金融时报》2004年4月10日报道整理 案例内容: 2004 年4 月8 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分部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诚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工行宁波分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相关协议。至此,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全部完成,证券化产品的销售路演正式启动。此举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将取得实质性突破。 案例评析: 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项目是国内商业银行首个证券化项目。该项目设及工行宁波分行账面价值约26 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根据第三方尽职调查报告和资产管理与处置方案测算结果,确定预计可回收现金额,以此为基础,经评级,设立价值约为8 亿元的特殊目的信托。 此次资产证券化项目参与者众多。在工行总行投资银行部牵头下,总分行联动,会同众多国内外一流投行、券商和中介机构在证券化产品结构设计、尽职调查、第三方评级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对证券化相关资产进行了逐笔尽职调查,做了半年多深入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参与保证了工行证券化产品信托结构符合中国现行法律法规。作为国内一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中信证券、中诚信积极参与产品结构设计和资产基础资料审核,最终确保产品能够符合市场需求。为充分保护投资者利益,该证券化产品结构中设计了收益保证账户和部分回购条款,并由中诚信、大公两家评级机构分别出具独立评级报告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 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俗称呆坏账,包括逾期贷款(贷款到期限未还的贷款)、呆滞贷款(逾期两年以上的贷款)和呆账贷款(需要核销的收不回的贷款)三种情况。其他还包括房地产等不动产组合。 银行发放的贷款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创立初衷是为了分散抵押贷款的风险,使 流动性较差的长期债权得以流动。就其含义而言,不良资产证券化就是资产拥有者将一部分流动性较差的不良资产经过一定的组合,使这组资产具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再经过提高信用,从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流动的证券的一项技术和过程。 二、参与主体 A、委托人(发起人):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分行。它将其从贷款资产中收取款项等权利信托转让给受托人,设立财产信托。 B、受托人(特殊目的载体):中诚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C、受益人:在信托设立时,委托人为唯一受益人。信托设立后,为委托人以及通过受让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信托受益权的其他人。 D受益人代表: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受益人代表,代表受益人行使权利。 三、交易结构 A、设立财产信托:工行宁波分行以其合法拥有的资产(账面面值26.19 亿元)委托给中诚信托,设立财产信托。工行宁波分行为唯一受益人,取得本信托项下全部(A级,B级,C级)信托受益权,价值8.2亿元 B、受益权转让:工行宁波分行将其享有的A级、B级受益权转让给投资者,中信证券作为受益权的承销商负责承销A级和B级受益权,C级受益权仍由工行宁波分行持有。

全能银行制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 banking system) ——德国的经验与教训 一、全能银行制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全能银行是“能够从事除发行货币和抵押债券以外的所有金融业务”的银行机构。换言之,与所谓的分业体制下的专业性银行不同,全能银行的特点不是局限于任何一种特殊的业务,例如吸收存款、提供信用贷款或长期融资等,相反,全能银行能够参与所有提供货币和资本的活动:包括吸收存款、发放各种期限的贷款、发行债券、参与企业业务活动,从事货币、股票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交易等。 德国全能银行具有的特点包括:提供无担保的私人贷款;从事长期的资本融资,并且借此将公司发起、债券发行以及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等活动综合为一体。 德国的银行是最先将提供无担保的私人贷款与长期的资本性融资结合起来并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无担保私人贷款而言,这种异常成功的银行业务,像很多其他的金融创新活动一样,起源于苏格兰。其特点在于两种密切相关的业务:一方面,无担保的私人贷款是由银行提供的,但是,借款者必须将其所有的货币交易业务交给提供贷款的银行。借款者无须抵押即可取得贷款,然而银行能够获得借款者经营业绩和财务活动的全面信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章中即论述过在他那个时代(1776年前后)苏格兰银行已经发放不要求证券抵押的贷款。W·桑巴特在论述这种信用制度时写道:“这种制度能够使没有金融资产的人成为企业家,而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全能银行的第二个特点是,也是德国取得巨大成功的特点,是长期的资本性融资。银行刚开始这样做时并非有意要长期参与企业的业务活动,更多的是出于暂时性的需要,如在全部股份无法完全募集到位时。 这种综合性的资本性融资起始于比利时,即成立于1822年的比利时股份公司最先从事这类活动,该机构后来成为欧洲第一家新型的商业银行。这家银行从一开始便介入有价证券活动,试图通过发行债券来为发放贷款筹措资金,以及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来解决期限变换所引起的银行流动性问题。但是,这种尝试在法国和意大利均告失败,原因是这些银行过度依赖高风险的住宅与产业融资,完全忽视了吸收存款的业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