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九段线的历史来历
南海问题的历史缘由与现状

南海问题的历史缘由与现状要讲南海,首先我们明确两个概念1、U型线“南海U形线”,俗称十一段线,系国民政府于1947年公布南海诸岛位置图时划设,自越南以北向下延伸如舌状,延至台湾兰屿附近海域。
2、九段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官方出版的地图都继承了国民政府1947年的“十一段线”,1953年经中央政府批准,去掉北部湾内两条而改为九段线,因此,十一段断续线化身为九段断续线,“九段线”因此得名。
至今为止,九段线的具体经纬度一直是个谜,据可靠的消息来源,经纬度是有的,但不能公布,公布出来以后有些事情就不好做了。
近几十年各版本中国地图上标注的九段线位置小有变化,直到2001年,国家测绘局编制《中国国界线画法标准样图》(1:1000000),确定了“段线”的官方画法。
根据这一标准,其中6段为弧线,3段为直线。
而最新版的中国地图为十段线,大家有兴趣可以对比一下。
3、九龙治水南海历来有“九龙治水”的说法。
是哪九条龙呢?1、“海警”部队。
隶属于公安部边防管理局。
2、“海事”。
隶属于交通部,行使国外称之为“港口当局”的部分功能。
3、“海救”。
交通部救助打捞局,专管海上救助。
是一支“准军事化部队”。
4、“打捞”。
打捞局曾是正厅级编制,现在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打捞局有多艘国家最大的海上起重船,有最大型的远洋拖轮船队和三用拖轮船队,有技术最好的潜水员队伍,可以承接各类“硬骨头”水下工程。
5、“渔监”“渔政”。
隶属于农业部渔政渔港监督局。
专门从事渔港、渔业、渔场、渔船、渔民的管理。
6、“海监”。
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
职责是监督管理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保护、依法维护海洋权益、组织海洋科技研究等。
7、“海关缉私”。
隶属于海关总署缉私局。
8、“边防派出所”和沿海县乡政府。
边防派出所隶属于公安部边防局系统。
而沿海县乡政府在必要时,往往也介入海难事故和海上治安案件的处理。
9、“海上搜救中心”。
前身叫“海上安全指挥部”。
国家级别的挂靠国务院,其实际办事机构“搜救中心办公室”,一般挂靠在海事局,人员基本上由海事局人员担任。
中国南海疆界“九段线”的由来

中国南海疆界“九段线”的由来打开中国地图,我们会看到在呈公鸡形状的中国领土版图下面,划出一个“U”字形的以九段虚线连成的海疆国界线。
这条线,通常也被人们称为“九段线”。
它是对中国南海疆界的标绘。
70年前,这条海疆国界线在中国地图上正式标出。
此前,虽然中国历代从宋朝起就已经将南海诸岛纳入了行政管辖的范围内,但一直没有对南海疆界有统一的标示界线,直到1933年,法国人侵占了南沙群岛的“九小岛”,当时的民国政府深感事态严重,出版中国南海疆域的确切地图已经迫在眉睫。
“九段线”:外国侵占逼出的主权意识中国最早开始对南海诸岛进行行政管理的记载,可追溯到唐代,到宋代时,对南海诸岛的行政划分已经明确。
此后的明、清,南海不但被列入中国版图,而且进一步确认它属于琼州府的管辖范围。
进入20世纪,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日益高涨,1909年,由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的一支清朝舰队赴西沙进行了一次高调巡视,宣示主权。
1907年,日本商人西泽带领120名工人及各种器具材料登上了东沙岛(东沙群岛主岛)。
他们驱赶岛上的中国居民,拆毁中国寺庙,甚至将岛上百余座中国人的坟墓捣毁,将全岛占领,易名为“西泽岛”。
此后,西泽开始将岛上的磷质鸟粪等资源源源不断运回日本。
事件报到清朝廷,1909年,中国政府派两广总督张人骏照会日本驻广州领事赖川浅之进,交涉此事。
日方的回应是,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无主荒岛。
在中国政府拿出一系列包括中国、英国出版的图志等证明东沙岛一直是中国领土以后,日本方面又说,西泽如果要撤出东沙,必多损失,中国方面应该予以赔偿。
此后中日双方反复谈判,到了八月才达成一致:中国收买西泽在东沙岛上的物业,定为付广东银毫16万元;西泽缴纳赔偿款和税款3万元。
也就是说,这场纠纷最终以中国方面付款13万元宣告收回主权。
东沙岛的接收仪式,是在1909年的11月19日进行的。
而李准率领海军的西沙巡视之行,则是在当年的5月29日出发。
当时的中国人已经感觉到,受到侵略威胁的,不仅仅是东沙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都已经出现危机的苗头。
近代中国九段线的形成与争议

1947年起,内政部方域司司长傅角今召开了一系列关于西、南沙群岛范围及主权之确定与 公布会议,为此后的中国南海主权确定了基调和范围。 一是派军驻守南海诸岛。
二是有效的行政管理。国民政府于1946年7月将南沙、西沙群岛仍然改归广东省政府管辖。
三是公布南海诸岛全部岛屿和岛礁名称,出版地图。 四是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其 对于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
1907年,广东水师提督萨镇冰派飞鹰舰管带黄钟英率 舰两艘前往东沙群岛实地勘察,证实“该岛上昔有我 国渔民所居住,并建有天后庙、大王庙。” 但是,同年8月8日,日本商人西泽吉次乘“四国丸” 轮船驶入东沙群岛,8月11日登岛,“树立日旗,建 筑宿舍,开采鸟粪”,更将该岛命名为“西泽岛”。
清政府外务部同日本政府几经交涉,终
界大臣所划红线向南接划,此线正过茶古社东边山头,即以该线为
界(茶古社汉文名万注,在芒街以南、竹山西南)。该线以东,海 中各岛归中国;该线以西,海中九头山(越名格多)及小岛归越
南。”
条约中标明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越南与广东交界之处,大约位于21°30′N,108°02′E。而中越海上边界,便以东经108度 零2分线(即中法两国勘界大臣所划线)向南垂直接划。 法国政府早在1887年6月26
佣人员全部驱离。
不过,日本对于南海诸岛肆无忌惮地实施占领,并未引起法国的武装反击,英 美等国也采取缄默态度。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南海诸岛主权属于中国,在当 时就是不争的事实。 被日侵占时期,南沙群岛成为日军向东南亚侵犯的前进基地,日军在岛上修建 了潜艇基地、飞机场、电台、气象台、灯塔、浮标、修理厂等军事设施。太平 洋战争后期,盟军空军数度对南沙群岛实施空袭,岛上所有建筑和设施都被摧 毁。
林遵收复南海诸岛与“九段线”的由来

林遵收复南海诸岛与“九段线”的由来南海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海域面积达360多万平方公里。
作为联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咽喉要地,南海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除了拥有重要的战略航运线之外,南海海域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矿产资源以及丰富的海洋水产和渔业资源。
1947至1948年间,国民政府出兵收复西沙、南沙群岛,划定了南海岛屿国界,出版了南海地图,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我们今天南海“九段线”疆界。
位于南中国海的南沙群岛,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909年,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170余人,乘坐3艘军舰前往西沙群岛巡视,每到一岛即勒石命名,构建木屋,竖起桅杆,挂黄龙国旗,以示西沙群岛属于中国领土。
清朝以至中华民国,在西沙、南沙各个大岛上都有一些中国人住在那里。
此外,中国渔民在出海打鱼的过程中也去那几个大岛歇脚。
1933年4月,越南的宗主国法国派出一支“探险队”,强占了包括南沙主岛在内的西沙、南沙两个群岛的6个岛,后又扩大为9个岛礁。
此即轰动一时的“法国占领九小岛事件”,开始引起了主权争端。
事件发生以后,国民政府迅速成立了“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并于1935年出版了《中国南海岛屿图》,确定中国南海最南的疆域线至北纬4°,把曾母暗沙标在疆域线之内。
当时还有一幅《海疆南展后之中国全图》,在南海疆域内标有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中沙群岛)和团沙群岛(今南沙群岛),其周围用国界线标示。
1935年4月,法国派遣军舰载运30名越南人长年移居南沙主岛。
当年在中国周边甚至境内,日本军队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成为心腹之患,中国国内又内战频仍,国民政府应接不暇,只能坐视不理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为推行南进战略,从1939年3月起,日军从法军手中夺占西沙群岛,3月底又攻占南沙主岛。
4月9日,日军为了杜绝后患,驱赶了占领南沙部分岛屿的法军和越南渔民。
不久,日军陆战队、气象情报组和通信分队进驻西沙永兴岛和南沙主岛(日军命名为长岛)。
霸气的“九段线”是谁设计的?为何当时获得世界认可,无可质疑?

霸气的“九段线”是谁设计的?为何当时获得世界认可,无可质疑?众所周知,南海海域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之一,然而还是有很多别有用心的国家,觊觎这片领土,时不时的来作妖一下。
然而中国自然不会对此坐视不理,为了防止这些国家在领土问题上做文章,我们国家在南海海域周围划上了霸气的“九段线”,打开地图大家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在南海海域的周边,有九条间接相连的线段,很好地将南海海域单独圈出来。
直接和周围国家划分的清清楚楚,但凡是自觉一点的国家,就知道,九段线之内就是中国海域,但是仍然在不长眼的国家,因为太过觊觎中国的领土,明知道这是中国的领地,依旧想来占便宜,好比越南,时常在南沙万安滩试探,试图以这为突破口,对南海海域进行划分。
然而中国直接甩出了九段线,让他们辨无可辨,将它们从我们海域范围内逼退,越南人也只敢暗中试探,让他们真的和中国正面杠,他们就得认怂,所以他们也恨极了九段线。
不过对中国来说,这可是个好东西,所以也有人非常疑惑,这究竟是谁设计的呢?为我们解决了不少的麻烦事儿。
“九段线”的源来真正还追究其根源,时间要回溯到唐朝的时候了,在那个时候,唐朝对自己的领土就已经有了很强烈的主权意识,后来到了宋代之后,这样的主权意识进一步加固,中央也重点对自己的所有领域进行了划分,并且还将其归属到各个州县,分别派遣人进行管辖,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有国人在南海群岛上进行巡视。
所以自古以来南海海域就是中国的领土,不过到了清朝末期,因为我们的落后,受到了列强的欺负,很多领地在当时不得不划分出去,而肥沃的南海海域受到了不少国家的争夺,为了阻止他们,中国国民政府直接将南海海域进行了划分,九段线在此刻初具模型。
真正的来临,是在二战之后。
我们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以前划分出去的领土也在慢慢收回,为了更好地拿回原本属于我们的土地,国民政府特意成立了一个全新的部门,专门对领土进行划分,为了不让我们的领土有所缺失,还专门遣人去往南海海域勘察,并且予以记录在册,在收集完所有的信息,也对领域进行全面的划分之后,中国对外正式公布了这一份中国地图。
关于南海“九段线”的历史性权利属性

关于南海“九段线”的历史性权利属性中国的南海海域地理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出于维护海疆和平及抗击殖民主义的需要,中国政府围绕南海岛礁的大致外缘划定了一条南海断续线,又名南海九段线或U型线,作为中国在南海主张权益的历史证据,得到了南海周边各国的认可。
但在中国成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后,九段线的法律性质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质疑。
研究九段线的法律性质及其所代表的权益,对我国确定在南海海域的行动路径,并依据国际法与南海周边各国解决南海问题以谋求在南海海域的利益最大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南海九段线的历史渊源证明九段线存在的官方资料最早载于1947年中国国民政府颁布的《南海诸岛位置图》。
此前,国民政府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为了明确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曾在勘探南海诸岛后,对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滩、洲的名称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罗列,并在1935年4月出版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图》。
这是中国现代对南海各岛礁的一次系统考证和领土主权宣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海诸岛曾被日军占领以开发岛上鸟粪资源,战争结束后,中国国民政府作为战胜国,有权按照《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接收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为此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派遣舰艇巡视南海后,出版了《南海诸岛位置图》,图中正式以十一段线的虚线形式绘制了南海断续线的基本形状和范围并向国际社会公布。
随后,南海断续线经过了历史发展,最终以九段线的形式在今天呈现。
在2022年出版的最新官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中,取消了原来以插图的形式存在的南海诸岛和九段线,而是将其并入主图,以竖版的形式全面展示出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系统地展示九段线意义非凡,表达了我国坚决捍卫南海主权的决心。
遗憾的是,在九段线绘制当时,中国政府并没有通过官方渠道明确公布九段线的法律性质,这一缺憾为九段线日后出现争议埋下了隐患。
随着海洋勘探和开发技术的进步和南海周边国家力量的增强,南海海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9段线法理

9段线法理
九段线学名叫做南海诸岛归属范围线,因为这个范围线共有九条,因此俗称“九段线”。
九段线区分了南中国海(面积350万平方公里)与中国南海(面积210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地理概念。
该线范围内就是中国南海,其法理依据如下:
- 历史渊源:中国自秦朝起就开始对南海海域进行管理,汉朝有了详尽的关于南海的文献记载,汉武帝在海南设置珠崖郡、儋耳郡,对南海地区进行行政管理。
此后的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都对南海进行了管理。
到了盛唐,大批中国人开始活跃在南沙诸岛,南海众多岛屿被纳入中国版图,正式确立主权。
近代以来,由于晚清国力孱弱,南海逐渐被侵占。
为应对此种局面,国民政府开始组织人力审核确立中国的海陆版图,并将北纬4度确立为南海边界,随后发行的地图上,标明了一个“U”型的南海疆域线。
二战后,在《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中,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南海的主权没有任何质疑,中国于1946年对南海进行详尽勘测,并确定南海172个岛屿的名称,以此为依据,将原来的“U”型边界线,改成了11段线。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新绘制地图边界线,将11段线改为九段线,这就是九段线的来历。
- 国际法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拥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九段线内的岛屿和海域属于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中国对此拥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霸气“九段线”原本为“11段线”?原受各方认可,为何后来改变了?

霸气“九段线”原本为“11段线”?原受各方认可,为何后来改变了?我们先来了解下所谓“九段线”,指的是什么?打开我国地图,我们能够在南海周边清楚的看到九条断断续续连连在一起、形似“U”型的红线,它将中国领海和越南、文莱、菲律宾以及印度尼西亚的领土划分开来。
南海的海洋面积大约是350万平方公里,其中属于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公里。
U型底端,就是著名的南沙万安滩。
在这里有着丰富的油气储量,因为这一资源,各国曾在万安滩挑起多次争端。
而对于“九段线”的划分也就有着越来越多的争议。
若追根溯源,九段线所包含海域是否为我国历来领域呢?九段线的划分是否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呢?他又是谁设计的,又是否被各方认可呢?历史悠久该是我国领地我国对于南海领域的管辖可以追溯到唐朝,到了宋代,已经对南海的行政区域有了明确的划分,在清代的地图板块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区域属于当时琼州府的管辖范围。
由此可见,南海领域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这一点,毋庸置疑。
然而到了清政府后期时局动荡,日本等国就开始觊觎上了中国南海领域。
鸦片战争之后,英、法、德、俄、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对我国展开侵略,对南海诸岛更是强制侵占,疯狂掠夺,各化分属。
其间,日本人曾伤害我国南海诸岛渔民,擅自更改东沙岛为西泽岛;多次入侵南沙群岛,采集鸟粪,建设各种设施,并且妄图将南沙群岛画入日本版图之中。
而法国人更为过分,他们曾派遣“麦里休士”号“亚斯脱洛拉”号、“阿勒特”号及“达勒逊”号军舰先后驶向并登上南沙群岛,并在岛上插上法国国旗妄图将其占为己有。
对此,我国各地政府、工会、农会及渔民等都向法提出严重抗议,从而推动了国民政府对于维护南海领域主权的重视。
1934年12月,我国水路地图审查委员会决定对中国南海各个岛屿进行审定。
1935年1月,根据审定结果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名对照表》;1935年4月,水路地图审查委员会绘制、发行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图》,这个地图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对于领土主权的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南海九段线的历史来历中国南海断续线是在1933年法国占领南沙九小岛、二战后法国继续占领西沙群岛和菲律宾企图把南沙群岛并入其国防范围内的背景下由当时的中国政府划定的,其目的是维护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并向世界公布中国在南海的管辖范围。
在1951年的《旧金山对日和约》草案中,美英故意不提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为之后的南海领土争端埋下了祸根。
中国南海断续线,指的是在中国南海地图上标明的一条U形断续线,亦称“U形线”或“九段线”。
该线于1947年公布,当时的国际社会并未提出异议,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也从未提出过外交抗议,这等同于默认。
之后,许多国家出版的地图也以此标绘,并注明归属中国。
然而,自1993年中国台湾“立法院”通过《南海政策纲领》,将断续线内的水域称为“历史性水域”后,这条断续线开始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南海周边的东南亚国家甚至对断续线的性质及法律地位提出质疑。
为了弄清这条断续线的历史面貌,本文拟就其产生的背景、效力与作用作一回顾。
从1933年法国占领南沙九小岛谈起法国政府自1885年将越南占为殖民地之后,一直对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怀有侵占之心。
他们除了伪造“历史事实”,编造所谓“19世纪初期,安南(今越南——编者注)嘉隆王与明命王时,均曾出征西沙,现安南既归法国所有,则西沙群岛亦当归法国所有”的谎言外,还对1909年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一行前往西沙群岛巡视,每到一岛即勒石命名,构建木屋,竖起桅杆,挂黄龙国旗,以示属中国领土的合法性提出质疑。
1930年3月,驻河内法国印支总督致法国殖民部的信中写道:广东省决定由华南当局出面声称他们对西沙群岛拥有主权。
1909年发生的巡视西沙群岛的重大行动,是当时的两广总督倡议举行的一次正式的占领仪式,现在广东省政府的声称似乎是基于这个仪式。
这种占领对于法国来说,仅是武力的表现,从未得到正式的承认,如果要在法律上生效,只能假设西沙群岛在当时是无主地。
对此,当时的中华民国驻法国公使于1932年9月照会法国外交部反驳道:“根据国际法和习惯法,拥有远离大陆的一个岛屿的主要条件是最先的有效占领,换言之,是国民最先在那里定居,从而使其国家拥有这些领土。
海南渔民在西沙群岛定居,并建造房屋和渔船以供其需要,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前清政府在1909年确实派出海军到群岛考察,并向世界各国宣告其有效占领,即在永兴岛升起中国国旗,鸣礼炮21响。
法国政府在当时没有提出抗议。
1908年有国际组织建议在西沙群岛的一个岛上建造灯塔,为的是保护航行,是国际海事的重要事项。
随后中国政府同意,通过海关要求有关的航运公司建造一座灯塔。
1930年4月,气象会议在香港召开时,参加会议的印支气象台法国台长布鲁宗先生,以及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台长弗罗克神父,向中国代表建议,在西沙群岛建立一个气象台。
这些不仅证实国际上承认西沙群岛属于中国,而且连法国本身也承认这一点。
”法国见在西沙群岛问题上无缝可钻,转而将魔爪伸向南沙群岛。
1930年,法国炮舰“麦里休士”(Malicieuse)号就曾擅自到南沙群岛的南威岛进行“测量”,他们无视岛上已有中国渔民居住的事实,秘密插上法国国旗而去。
1933年4月,炮舰“阿美罗德”(Alerte)号和测量舰“阿斯德罗拉勃”(Astrolabe)号,由西贡海洋研究所所长薛弗氏率领,遍历南沙群岛详加“考察”,以示“占领”。
法国政府在1930年9月的一份公报上向其他国家宣告,法国已占领了南沙群岛。
1933年4月法国还举行了一场正式的占领仪式,并在1933年7月26日的官方报纸上公布。
同年12月,交趾支那(在越南南部)总督克劳泰默(J. Krautheimer)签署法令,把南沙群岛的这些小岛合并到安南的巴地省。
其实,当时法国的目的是吞并整个南沙群岛,而不仅仅是区区的几个小岛。
这一点从1932年3月30日法国国防部给其外交部的一封信中就可以看出:“你们要求我们一有可能就占领该群岛,但是,这种行动需要在很好的天气下执行,……,我们将把你们的要求转达印支海军司令,请求他们,在他们认为天气条件最有利时,即安排占领该群岛。
”当时出版的《中国地理新志》列出了法国占领的小岛名称:1、斯巴拉脱来岛,或称风雨岛(Spratly Is. Or Strom Is.),今称南威岛;2、伊脱亚巴岛(Itu Aba),今称太平岛;3、开唐巴亚岛,或称安得拿岛(Amboyna Cay),今称安波沙洲;4、北危岛东北礁(North Danger North-east Cay),今称北子岛;5、北危岛西南礁(North Danger South-west Cay),今称南子岛;6、洛爱太岛,或称南岛(Loaita Is. Or South Is.),今称南钥岛;7、西德欧岛,或称三角岛(Thitu Is.),今称中业岛;8、纳伊脱岛(Nam Yet Is.),今称鸿庥岛;9、西约克岛(West York Is.),今称西月岛。
法国占领南沙九小岛事件对当时的民国政府触动很大,民国政府外交部于1933年8月4日照会法国使馆,要求将各岛的名称及经纬度查明见复。
法国外交部则通过当时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发来电报,称“该九岛在安南、菲律宾间,均系岩石,当航路之要道,以其险峻,法船常于此遇险,故占领之,以使建设防险设备,并出图说明,实与西沙群岛毫不相关”。
面对如此局势,民国政府感到有必要出版中国南海疆域的详细地图,对疆域内各岛礁的中英文地名统一进行审定,因此成立了“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
在1934年12月21日举行的第25次会议上,审定了中国南海各岛礁的中英文地名。
在1935年1月编印的第一期会刊上,较详细地罗列了南海的132个岛、礁、沙、滩的名称。
1935年4月,该委员会又出版了《中国南海岛屿图》,确定了中国南海最南的疆域线至北纬4°,把曾母暗沙标在疆域线之内。
这幅地图1936年被收入由白眉初主编的地图集——《中华建设新图》,另名为《海疆南展后之中国全图》,图中在南海疆域内标有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团沙群岛,其周围用国界线标明,以示南海诸岛同属中国版图。
南海诸岛最南的国界线标在北纬4°,并将曾母滩标在国界线内。
这就是中国地图上最早出现的南海疆域线,也就是今日中国南海地图上U形断续线的雏形。
抗日战争后收复西沙、南沙群岛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后,强行占领了南沙群岛,并将其改名为“新南群岛”,划归台湾(当时台湾为日本殖民地)总督管辖。
抗战胜利后,当时的中国政府根据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的规定“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和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于1945年10月25日收复台湾,随后正式收复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1946年秋,当时的中国政府决定由海军司令部派兵舰进驻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同时国防部、内政部、空军总司令部、后勤部等也派代表前往视察,广东省政府派员前往接收。
接收人员分乘“太平”、“永兴”、“中建”、“中业”四舰前往。
同年11月,由姚汝钰率领的“永兴”、“中建”两舰抵达西沙群岛的主岛——永兴岛,在岛上竖起“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碑的正面刻“南海屏藩”四个大字,并鸣炮升旗,以示接收西沙群岛工作完成。
12月,由林遵率领的“太平”、“中业”两舰抵达南沙群岛的主岛,为了纪念“太平”舰接收该岛,遂以“太平”为该岛命名,并在岛的东端立下“南沙群岛太平岛”的碑石,在碑旁举行接收和升旗仪式。
随后接收人员又到了中业岛、西月岛和南威岛,分别在岛上立碑为证。
在太平岛设立了南沙群岛管理处,隶属于广东省政府管辖。
然而,企图恢复在印支统治的法国和刚从美国统治下独立的菲律宾,都想对群岛实行有效的控制。
当投降日军尚在等候遣返时,法国就赶在中国部队进驻南海诸岛之前,占领了若干岛屿,并派军舰经常在南海巡逻。
1946年7月,一艘不明国籍的船只侵入南沙群岛海域,后因获悉中国海军总部决定派军舰接收西沙、南沙群岛的消息,才于数日后自动撤离。
10月,又有法国军舰“切弗鲁德”(Chevreud)号侵占南沙群岛的南威岛和太平岛,并在太平岛竖立石碑。
对中国政府决定收复西沙、南沙群岛,法国提出抗议并派军舰“东京”(Tonkinois)号到西沙群岛,当航至永兴岛时,发现岛上已有中国军队驻守,于是改航至珊瑚岛,并在岛上设立了行政中心。
菲律宾亦想趁中国未完全接收西沙、南沙群岛之机,把南沙群岛占为己有。
时任菲律宾外长季里诺于1946年7月23日声称:“中国已因南沙群岛之所有权与菲律宾发生争议,该群岛在巴拉望岛以西200海里,菲律宾拟将其合并于国防范围之内。
”在如此综错复杂的形势下,当时的中国政府为了维护南海诸岛的主权,及时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
首先,对南海诸岛各岛群的名称做了调整,按照诸岛在南海海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把原来的“团沙群岛”改名为“南沙群岛”,把原来的“南沙群岛”改为“中沙群岛”。
其次,1947年4月14日由内政部邀请各有关机关派员进行磋商,并做出决定:(1)南海领土范围最南应至曾母滩,此项范围抗战前我国政府、机关、学校及书局出版物,均以此为准,并曾经内政部呈奉有案,仍照原案不变。
(2)西沙、南沙群岛主权之公布,由内政部命名后,附具图说,呈请国民政府备案,仍由内政部通告全国周知。
在公布前,并由海军总司令部将各该群岛所属各岛,尽可能予以进驻。
(3)西沙、南沙群岛渔汛瞬届,前往各群岛渔民,由海军总司令部及广东省政府予以保护及运输通讯等便利。
第三,为了使确定的南海领土范围具体化,当时的内政部方域司于1947年印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
该图在南海海域中标有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在其四周画有U形的断续线,线的最南端标在北纬4°左右。
1948年2月,这幅图被收入由内政部方域司傅角今主编、王锡光等人编绘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中,由商务印书馆公开对外发行。
这就是在中国南海地图上正式标出的U形断续线。
“旧金山和约”与南海断续线有关二战后美英对西沙、南沙群岛的处理意见,最近加拿大国际管理改革中心研究员基米·哈拉在《冷战的亚太边境:旧金山体系分裂领土》一书中,披露了他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和马里兰帕克学院档案管理处等地查阅到的由美国国务院准备的几个和平条约草案。
现将其中相关的部分分述如下:1、在二战初由美国国务院拟定的文件中,T-324文件“南威岛与其他群岛(新南群岛)”于1943年5月25日草拟,目的是为领土小组委员会的检查作准备。
该文件从地理、战略考虑、日本占领历史、当时的争议国——日本、法国和中国的声称,以及美国的态度等方面来讨论这些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