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表格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表格式)
二、整体阅读理论
整体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建立整体意识,把文本看成一个生命统一体,从内容与形式上对文本进行整体性解读并在解读过程中,重视学生情意活动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感悟文本、感悟作者,通过整体解读与整体感悟的阅读教学过程。
除此之外 ,由于作者运用了特殊的“套盒 ”式叙事结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借鉴一些叙事学的理论知识,但会注意避免出现生涩术语,不给学生的理解造成新的障碍。
幻灯展示本课学习目标并加以简单说明。利用学习目标3引出学生基于旧知对主题的初步理解——抨击沙皇专制统治
板书主题1抨击沙皇专制统治
“你们写给别里科夫的墓志铭”。
快速回顾第一课时关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语言特色的内容。
问题: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极具特色的典型人物,为什么不把小说命名为《别里科夫传》呢?
明确:“……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人的,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探究典型环境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2.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3.尝试构建新的小说阅读图式,将本课所学与高考要求的名著阅读建立联系。
4.感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伟大作家的共通之处。
教学重、难点:
同教学目标2
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初探主题
《装在套子里人的》(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理论依据
(一)课标依据
1.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
2.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1.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1.doc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引起憎恶,从而痛恨一切反对进步、畏惧改革的习惯势力。

2、使学生学会运用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 了解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2、分析别里科失这个典型人物的意义。

教学难点: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课型:教读。

教学方法:指导研读。

教具与器材:投影设备。

教学设想: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五。

教学要点:了解情节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具体步骤:一、题解。

1. 关于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 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

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

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

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

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

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

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

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

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2. 写作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

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

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到1898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段,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

即将来临的革命暴风雨使反动派惊恐不安。

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布国中,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

出身平民的契诃夫对劳苦大众怀着无限同情,对专制制度无比憎恶。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2(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2(精品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用各方面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契河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

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

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

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笼统及其时代意义,看法沙皇民主统治的革命与黑暗。

二、学习体会作品中幽默挖苦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重难点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笼统及其时代意义,看法沙皇民主统治的革命与黑暗。

二、学习体会作品中幽默挖苦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想象一、在讲课时,必需讲清时代前景,让先生真正了解人物笼统的时代意义。

有条件的课余引见一些俄国同时代作家的相关作品来使先生进一步了解和思索。

二、要引导先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渐深化看法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看法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

从〝笑──思──悟〞的进程来引导。

切不可停留在外表浅薄的笑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进程第一教时导入新课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明白: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机行事的警官,他一定给同窗们留下了深入的印象。

明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布置预习1.查词典完成以下词语解释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恶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平安无事:〔平安,没有什么缺点和事故〕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协助〕2.先生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圈点勾勒,思索:①契诃夫创作小说的时代背景;②别里科夫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③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和本文写作特点。

研习新课1.提出教学目的。

〔见前〕2.解题和引见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团体物,他是沙皇民主主义的产物。

如今,别里科夫已成为顽猛攻旧,惧怕革新,阻碍社会开展的人的代名词。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需掌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解体、资本主义迅速开展、沙皇民主极端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

2《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思维发展与提升:认识人物性格特征及成因,分析人物形象,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鉴赏、对比分析人物,理解“套子"在文中的含义。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探究“套中人”的社会批判意义。

教学重难点1.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思维发展与提升:认识人物性格特征及成因,分析人物形象,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鉴赏、对比分析人物,理解“套子"在文中的含义。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探究“套中人”的社会批判意义。

二、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任务一:自主阅读全文,理清小说主要情节。

①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5 段)。

②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6 段至倒数第37 段)。

③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3 段)。

任务二:结合你的理解,为别里科夫写一段“刻在墓碑上的话”,也可以绘制一幅画像。

从小说结局出发,提前代入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一)置身情境,趣味导入1898 年的一个夏天,燥热难耐,在沙皇俄国的一个小城,正举行着一场不寻常的葬礼。

城里的人们都前去送葬,脸上挂满了犹豫和谦虚的神色,现场一片痛哭声。

奇怪的是,当他们从墓园回家时,悲伤却一扫而空,露出了快活的神情。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提问:请大家集体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明确:这是别里科夫的葬礼,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今天,让我们一同参加这场“特殊”的葬礼,走入“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别样人生。

通过课前预习已经解决了“套中人”是谁的问题,这里不必又花时间解释,创设了葬礼的现实情境,切入课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2课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2课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时代背景,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阅读小说,交流心得,学习塑造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毛毛虫吗?它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丑陋、恶心……)但它每天都在为了努力挣脱套子而活。

然而,这世上偏偏有一类人,一辈子对“套子”“情有独钟”。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来结识一位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展示课题)
整体感知
在别里科夫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
(自由作答,总结展示)
结婚事件、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
小剧场
骑自行车事件
合作探究一
通过刚刚小剧场的精彩演绎,从骑自行车事件中,你能看出来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他在其他的事件中又有怎样的表现?)
(小组讨论,分享答案)
总结:孤僻、保守、胆小、多疑
套己套人
合作探究二
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自由作答,总结展示)
方法指导:
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侧面描写:“我”的介绍、周围人的表现及评价、与其他人物的对比
主旨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
(讨论作答)
总结展示社会背景,揭示主旨
拓展延伸
我们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如何看待这些“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丰富的情节、生动的语言使学生阅读小说时容易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忽视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本文教学重、难点如下: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多媒体辅助教学;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认知规律,安排如下教学步骤:1.首先做一试验,用一塑料袋将一学生的头包裹起来,之后让他谈谈感受。

学生会说很闷或者很想从袋子里出来等,由此导入新课。

(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2.介绍作者契诃夫。

(目的是丰富文学常识)3.速读课文,梳理情节。

(目的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4.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点拨法、情境法、讨论法完成。

)议一议:“作品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发现作者在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时,大量笔墨都集中在描写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上,以及对别里科夫外表、生活惯及思想性格的描摹上。

作品刻画了一个封闭落后、胆小多疑、愚昧保守的封建卫道士形象。

找一找:“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运用这些神态描写有什幺好处呢?刻画了别里科夫封闭落后的性格。

“两个事件中,你们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是哪些?”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幺好事?他们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

为什幺这些语言突出呢?因为这些语言直接影射出了别里科夫愚昧保守的性格。

想一想:“作者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幺?”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对比法完成。

小说人物的塑造自然离不开典型环境的烘托,所以别里科夫的形象离不开深刻的社会根源,这就需要联系作家的创作背景。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别里科夫这一人物的典型意义。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教学重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作品用幽默讽刺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哪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用具:伞、表、小刀都装在套子里;他的脸也蒙着套子,耳朵也堵上棉花;坐马车支起车篷”。

总之是“把自己包在壳子里……造一个套子”。

这就是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

俄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的、黑暗的“停滞的十年”。

沙皇制作的形形色色的“套子”套在人民身上,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契诃夫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写了大量作品反对暴虐、反对黑暗、反对丑恶,《装在套子里的人》即其中的一篇。

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可见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及作品(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2.本文表现的是俄国什么时代的社会现实?小说发表于1898年。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目标1. 理解本课的情节特点。

2.鉴赏本课的主旨。

3.了解作者与本文的讽刺手法。

教学重点2.鉴赏本课的主旨。

教学时间:1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

安·巴·契诃夫(1860—1904),俄国十九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色彩。

他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登上世界文学高峰的人,他与美国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鲁迅说: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无以伦比的艺术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

契诃夫小说的主题:讽刺庸俗。

《装在套子里的人》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

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

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㈡提出目标。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共性目标是:1. 理解本课的情节特点。

2.鉴赏本课的主旨。

13.了解作者与本文的讽刺手法。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你自己的学习或思想状况自主设定一个学习目标:二、探索生趣㈠阅读指导:速读课文,请用序号(一,二……)标出意义段落,用序号(1,2……)标出段内层次。

并批注对结构的看法或疑问,扣标题标出作者表达主旨的语句。

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辖制(xiá)撮合(cuō)一撮头发(zuǒ)怂恿(sǒnɡ讥诮(qiào)谗言(chán)积累易理解错或不理解的词语:辖制:管束。

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

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六神不安:形容心慌意乱。

道教称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六脏之神为六神。

陶冶(yě):原指制作陶器,冶炼金属,比喻培育。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㈡课堂探索:探索结构方法指导:探究结构,要求找出作者的思路,概括简明而有逻辑性,并体现篇章的整体性与构思的巧妙性。

要指导学生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课文结构,归结落层次大意,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1. 本文的结构:第一部分(1-4):套中人。

第二部分(5-倒数第三段):套中人的恋爱。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套中人之死。

2. 本文的结构有何妙处?明确:通过文中的“我”叙述出了别里科夫的故事,构成有风趣的情节,使故事显得真实,真切。

以套子为中心构思情节,生活中的套子——思想上的套子——行为上的套子——死于套子式的思想,环环相扣。

以对比手法构思情节,先极写别里科夫的强大——后极写别里科夫的的虚弱。

3.本课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作用?2㈢探索主旨方法指导: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通过抓文章中表现主旨的语句(主要表现为抒情或议论的语句),或体现主旨的内容。

在旁边批注作者表达的主旨或表达主旨的方式对自己的启发作用。

1.归结主旨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通过理解表现主旨的语句,结合本文背景、作者写作意图归结出本文的主旨:小说通过胆小怕事、因循守旧、思想反动、害怕新事物、扼杀新思想的“套中人”的典型形象,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态,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嘲笑了他们的虚伪面目,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表达了推翻旧制度、向往新社会的愿望。

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主要价值在于写出了“套子”的巨大影响,体现了作者对“套子”的深刻思考。

作者意在说明:比沙皇政府的残酷统治更为可怕的是人们思想中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

小结:契诃夫小说的主题:讽刺庸俗。

《变色龙》讽刺的庸俗是:媚上;《一个公务员之死》讽刺的庸俗是:惧上;《装在套子里的人》讽刺的庸俗是:奴化。

本文所写人物是知识分子,关于知识分子当时的一般看法是站在政府的对立面引导时代前进,而别里科夫的那一类知识分子,不仅不能引导时代前,反而作为沙皇的奴才阻碍新事物,其他知识分子反而被这种奴才控制,不敢反抗,这是作者特别沉痛的地方。

2.本文的主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归结:作者采用讽刺手法塑造了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典型形象。

这个形象从外表、言论到生活习惯、思想方法,无不是“套子”式的。

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白色恐怖时代的特征在他身上有着鲜明而深刻的具体体现:他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更为可恨的是,他不仅自己自觉地生活在“套子”里,而且还要把周围的一切都装在“套子”里。

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生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都极为成功,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极端虚弱。

3.本文主旨有何深刻、新颖之处?归结:4.本文主旨对你有何启示?㈣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个性解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思考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能引起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㈤探索技巧表达之妙1.方法指导。

主要指导学生采用标注与批注的方法。

3先指导学生用标注的方法标出找出文中最富特色的某种技巧运用地方,再用批注的方法指出技巧的名称,并批注阅读感受,以及提出自己的阅读疑问等。

2.指导学生鉴赏表达技巧的作用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技巧是什么?作者运用这些写作技巧对表现内容、表达主旨、增强表达效果等方面有何作用?归结:小说自始至终采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展示别里科夫的性格。

一系列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本质。

作者刻画人物能抓住一些典型的细节来展示人物性格,因此,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以叙述的口吻,夸张手法勾勒人物形象。

作品里对别里科夫的肖像的介绍,即采用这种写法。

作者是紧紧抓住别里科夫从外到内的全部“套子”,这一典型特征,夸张地着力刻画,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守着陈规陋习的可笑可憎的形象,达到了“以一目尽传神”的艺术效果。

㈥自由探究回顾本文学习目标和课文内容,探究自己尚未掌握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探究自己感兴趣而尚未解决的问题:1.为什么说我们都可能成为套中人?明确:套中人的形象特征:胆小怕事、因循守旧、思想反动、害怕新事物、扼杀新思想。

作者对别里夫的态度是怎样的?认为他可悲——将一切都装在套子里;可恨——把别人也装在套子里;可怜——虚弱到经不起华莲卡哈哈一笑。

套中人的文化特征:自己受制度的约束——强制别人受制度的约束——貌似强大,实则虚弱。

我们都可能成为套中人的原因每个时代都有各种套子,绝大多数人都有保守的倾向,绝大多数都有对变革的恐惧。

三、总结固趣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5.归结学习的作用: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4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㈡自主反思1.反思学习效果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2.反思学习态度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3.反思学习方法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㈡学习体验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2. 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㈢老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1.预习《边城》,理清情节,思考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趣味教学资料1.装病有一天,一位长得很丰满、穿得很漂亮的太太来看望俄国作家契诃夫。

她一坐下来,就装腔作势地说:“人生多么无聊,安东·巴甫洛维奇!一切都是灰色的:人啦、海啦、连花儿都是一样。

在我看来什么都是灰色的,没有欲望。

我的灵魂里充满了痛苦……这好像是一种病……”契诃夫眯起眼睛望望面前这位太太:“的确,这是一种病。

它还有一个拉丁文的名字:morbuspritvorlalis。

”这句拉丁文意思是:装病。

那位太太幸而不懂拉丁文。

2.妻子和情妇5契诃夫热爱自己的文学事业,同时又真诚地献身于自己医生的职业,为穷苦的人们解除痛苦。

每当有人称赞他的文学作品时,他总是谦逊地回答:“我是医生。

”他常开玩笑说:“医学是我的妻子,而文学则是情妇。

”3.大作家与小文章俄国作家契诃夫是世界“重量级”文学家,然而这位大作家特别钟情“小文章”。

契诃夫初学写作时,只是给彼得堡一家叫做《花絮》的幽默周刊写点小文章。

他写了五年小文章,很多人都说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有人说他写的小文章是雕虫小技,有人还说小文章轻飘飘的,不足挂齿,写长篇才有分量。

契诃夫却不这么看,他说:小作品比大文章好,矫揉造作少,而又较易获得成功。

契诃夫成名之后,仍然极为重视写小文章。

他曾说:“我是极力拥护小作品的,要是叫我办一个幽默杂志,我会拒绝一切长文章。

”4.需要晓得自己的尊严契诃夫有一次接到弟弟的信,信上自称是“你的渺小无闻的弟弟”。

他立刻提笔在回信上写道:“你为什么自称是‘你的渺小无闻的弟弟’?你承认自己渺小吗?在人们当中需要自己的尊严。

你又不是个骗子,你是个正直的人,对吧?那就尊敬自己是个正直的人吧,要知道正直的人并不是渺小的,不要把谦虚和妄自菲薄混为一谈。

”契诃夫不仅这样教育弟弟,他的许多作品中也提倡“人的尊严”,这对我们不也是很深刻的启示吗?5.最好的生日礼物1903 年秋天,在生命的灯油即将耗尽的时候,契诃夫在雅尔达写出了最后一个剧本《樱桃园》,他用美丽绚烂的樱桃园象征祖国的光明,满怀激情地喊出了“新生活万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