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简史
历代书法简史

夏前21世纪-16世纪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前16世纪-11世纪前11世纪-前771年前770年-前256年甲骨文金文朱书墨书玉书石刻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散氏盘》《大盂鼎》《石鼓文》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1899年,在河南殷墟发现的甲骨文,被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乃殷人占卜文字,龟甲上刻多为卜辞。
夏商周三代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即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名钟鼎文,又名金文。
汉字造字方法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史称六书。
秦前221年--前206年大篆小篆《史籀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李斯胡毋敬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着手实行思想文化的统一政策。
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行“同文”运动,“丞相李斯乃奏同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遂统一文字,史称小篆,乃中国最早的统一文字。
传秦国大将蒙恬制笔。
胡毋:姓,胡毋敬是太史令,曾作《博学篇》。
籀音zhou峄音yi西汉东汉前206年-公元8年公元25年-220年篆书隶书行书东汉中期章草东汉末期楷书东汉末期《石门颂》《礼器碑》《华山庙碑》《景君碑》《鲜于璜碑》《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冠军帖》崔瑗杜操刘德昇蔡邕张芝许慎《说文解字》崔瑗《草书势》蔡邕《篆势》《笔赋》赵壹《非草书》托名蔡邕《笔论》托名蔡邕《九势》西汉重视书法但不兴立碑,因此西汉的篆书作品很少传世,我们今天所见的西汉篆书多为铜器刻文,分书意味已逐渐加重。
到东汉时,篆书的使用范围缩为两个:一是碑额题字,一是祭文拜册。
其他书写摹刻多为隶书,这时期的隶书已经非常成熟。
两汉时,简、帛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书写材料,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到普及。
隶书又名分书,隶书的草写未脱隶意,被称作章草,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史称草圣。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220-公元280年公元265-公元420年公元420-公元581年魏碑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天发神谶碑》《爨宝子碑》钟繇《宣示表》索靖《月仪帖》《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陶弘景《瘗鹤铭》《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钟繇卫觊、卫瓘、卫恆、卫宣、卫夫人索靖陆机琅琊王氏(羲之、献之等)王僧虔卫恒《四体书势》杨泉《草书赋》王羲之《笔阵图》王羲之《自论书》王珉《行书状》虞龢《论书表》王僧虔《书赋》《论书》楷书自汉末至两晋逐渐成熟。
宋朝历史简介

宋朝历史简介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分为两个时期:北宋和南宋。
北宋的首都是汴京(今天的河南开封),而南宋的首都则是临安(今天的浙江杭州)。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盛、经济发达的时代,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由赵匡胤建立,为了防止辽朝的侵略,他和辽朝达成了“慕和议”,确立了宋朝的统治。
之后,他还通过搞好经济和军事建设来加强国力,使得国家逐渐恢复了繁荣与稳定。
在北方,辽朝和西夏是宋朝的邻国,而南方则有南诏、南汉、南唐、北汉等国家。
北宋时期,国家实行科举制度,兴办学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进行了许多文化上的改革。
著名的文化人物有王安石、苏轼、欧阳修等。
此外,北宋还进行了一些军事改革,如加强边防、修建长城等,但对于抵制外族侵略却并不成功。
1127年,金朝攻破了北宋的首都汴京,迫使北宋灭亡,宋徽宗被俘。
这标志着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的开始。
南宋时期,由于不断的战乱,南方的经济一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然而,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恢复经济,如实行种糙租、发展海外贸易等。
南宋还进行了一些军事改革,加强了海防力量,并修筑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用于防洪和灌溉。
南宋时期,发生了“南宋词派”的兴起,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
此外,南宋时期的茶叶、瓷器和绘画等艺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南宋时期也面临着西方势力的侵略。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出现,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
1234年,蒙古军队攻破南宋的首都临安,南宋政权被迫撤退到福建的漳州。
1271年,蒙古帝国建立元朝,结束了中国的宋朝时期。
总的来说,宋朝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的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成果仍在南宋时期得以延续。
不论是北宋的科举制度、经济发展还是南宋的租税改革和海外贸易等措施,都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尽管宋朝也面临着一些军事挑战和外族的侵略,但它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达给中国历史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大宋王朝简史

赵炅,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 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母亲杜太后。 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 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赵廷美 大8岁。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 登基为帝,在位共21年(976~997 年),至道三年,59岁去世,庙号太 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 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是宋朝的 第二个皇帝。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 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 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 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 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 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 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 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 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 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敢了后周政 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 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历史上习惯把赵 匡胤建立的赵宋王朝称作北宋,赵匡胤死后被尊为宋太祖。
宋仁宗(1010年—1063年), 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 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 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 (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 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 岁。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 53岁。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时候宋 朝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冗官冗兵 特多,而对外战争却又屡战屡败, 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边患危机 始终未除。后来虽一度推行“庆历 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为永 昭陵。宋仁宗统治期间可谓是宋朝 文化科技的全盛期,唐宋八大家里 宋朝的六大家都生活在仁宗年间。 而仁宗本人也是一位书法家,其飞 白书丝毫不逊于赵佶的瘦金体,现 存诗14首。
中国历史简史

社 会 朝 代 起止年代 创建人 都 城
原始 五帝 社会 奴隶 夏 社会
约前26世纪-前21世 纪 前21世纪-前17世纪 禹
阳城
商
前17世纪-前11世纪 汤
亳→殷
西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前11世纪-前771年
武王
镐
东周
前770年 -前256年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封建 战国 社会 秦
前475年 -前221年
辽
916 年-1125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西夏
1038年-1227年
李元昊
兴庆
金
1115年-1234年
完颜阿骨打
中都
元
1271年-1368年
世祖(忽必烈) 大都
明
1368年-1644年
太祖(朱元璋) 南京→ 北京
清
1644年-1840年
(努尔哈赤)世 北京 祖(福临)
半封 清末 建半 殖 民地 中华民国 社会
元帝(司马睿) 建康
十六国 南朝 宋
304年-439年 420年-479年 刘裕 建康
南朝 齐
479年-502年
萧道成
建康
南朝 梁
502年-557年
萧衍
建康
南朝 陈
557年-589年
陈霸先
建康
北朝 北魏 386年-534年
拓跋珪
平城→ 洛阳
北朝 东魏 534年-550年
元善见(高欢 邺 立) 元宝炬(宇文 长安 泰立)
前221年-前206年
始皇(嬴政)
咸阳
西汉
前206年-公元8年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学设计第1篇】教科书分析:1.课文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宋·陆游的《示儿》、宋·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示儿》的前两句诗表达了看不到祖国统一的悲愤、遗憾。
后两句诗则寄希望于子孙后代能统一祖国,表达了诗人至死都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题临安邸》前两句诗表达了对南宋权贵不思收复国土的愤怒之情。
后两句诗则直斥南宋权贵纸醉金迷,苟且偷安,忘记了国家危难。
《己亥杂诗》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希望有新兴力量打破清朝腐朽残酷统治下的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用奇特的想象,寄希望有大批有用之才涌现,挽救垂危的国家。
三首诗歌都表达了诗人炙热的爱国情怀。
2.《示儿》里有2个会写的字,为此,默写的练习达标宜在背诵和写字教学后进行。
3.课后练习“从三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落实阅读要从题目开始,了解题目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4.课后练习“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是落实单元重点语文要素的学习训练,是教学的重点。
5.虽然这篇课文由三首古诗词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教学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学情分析:1.通过四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词了,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要求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和现代汉语词语的词义与古汉语词语的词语关系已有所了解,形成了一定的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这些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学生在四上《古诗三首(出塞)》一课已接触学习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四下又进行了“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训练,这些是“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的学习训练基础,教学设计应充分利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1、寇准劝帝亲征,北宋取得了胜利,为什么从宋真宗到大臣 却主张与辽议和? 2、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皇帝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战争 与辽三次对战 高粱河之战(979年) 满城之战 雁门关之战 瓦桥关之战(980年) 歧沟关之战(986年) 辽攻宋(999年) 辽攻宋(1003年) 澶州之战
战争结果 北宋均失败
辽 北宋
二、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劝帝亲征,澶州退敌
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 。辽国乘宋主新 立,更加频繁地骚扰边境。999年,辽军大败宋军于高阳关,大掠而还。 1003年,辽军再侵高阳关,宋军又败。1004年九月,20万辽军大举攻 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一些大臣主张迁都,希望用躲避辽国的办法,应付辽国的入侵。宋真宗 本来就无心抗敌,更表现得惶恐不安。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力劝宋 真宗亲征。怯弱的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宋真宗亲临澶州时,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军射杀,极大地动 摇了契丹军心。
遭遇排挤 罢去相职
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准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 但是有功之臣却由此招来不测之祸。王钦若是曾被寇凖斥之为 “罪可斩首”的妥协派首领,对寇凖恨之入骨。澶渊之盟后,王 钦若对宋真宗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吧。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完 时,就尽其所有押了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就叫‘孤注一掷’。 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凖的‘孤注’罢了,真是危险啊!”从此, 宋真宗对寇凖就冷淡起来。1006年,寇准遭诬陷被免去相职。
材料一 辽“以国制治契丹,以 汉制待汉人”,置南、北面官。南 面官设三省、六部、台、院、寺、 监。 材料二 辽圣宗时开始采用科举取 士。西夏中后期开始科举取士。 材料三 (西夏)其官分文武班, 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
宋词发展简史

2、 辛弃疾的词:爱国主义词作的杰出代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水龙 吟 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
3、 姜夔的词:婉约派词的代表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 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踏莎行】欧阳修
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 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 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 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
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 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 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 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融合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 捻 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鬟雾鬓, 怕见 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 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 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 发生!
【苏幕遮】周邦彦
燎沈香, 消溽暑。 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 何日去?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 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 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 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 的生活。 《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 对爱情的向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 等小词也都是她的闺情名篇。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 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PPT优质课件

◎宋代对外贸易路线图
知识拓展
宋元海上贸易考古遗迹图
▲ 南海一号沉
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宋汴京城:“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形成了商业街,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2)城市的兴盛
“市井最盛…车马闻拥,不可驻足……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 俱是铺席买卖。”
之。”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大
喜...由是日见亲信。逾月,王登宝
赵光义
位。上俊宠之,眷渥甚厚,不次迁拜。 —— 《挥麈后录》
赵匡胤
赵普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放松
①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 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
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南宋时期 (靖康之变)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 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古代中国经济重 心南移,一是由 北向南从黄河流 域转移到长江流 域和江南一带, 二是由内地向沿 海逐渐转移
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马可·波罗行纪》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示意图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
东南地区的两浙路、江南东
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福建路人口达
6766360户,同期面积大于
这东南六路的北方地区人口
为5675945户。”
——漆侠《辽宋西夏金代通
思考:两宋农业、手工业、商业史的》发展会给中国的经济格局
带来怎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史略
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驿兵变,立北宋政权)
(实施赵普的先南后北战略,击破荆湖后蜀,攻灭南汉后唐,收降漳泉吴越)
(斧声烛影中,传位其弟赵光义)
赵光义(宋太宗,灭北汉,俘北汉主刘继元;第一次北伐燕云,与辽军激战高粱河负伤逃遁,至宋军大败;
第二次三路北攻燕云地区,辽將耶律休哥破曹彬所部宋东路军于岐沟关,引至北伐全线惨败;逼死皇侄德昭德芳兄弟,以及皇弟廷美,破宋太祖所立金匮之盟,传位于其子)
赵恒(宋真宗。
萧太后携辽圣宗率兵大举南下,孤军深入宋腹地大肆攻杀。
宰相寇准携真宗登上澶州城头与城下辽军对峙。
相持日久,各地宋军开始反攻辽军,且辽军主帅萧挞凛在澶州城下被宋军
床子弩击毙,因此辽与宋订立澶渊之盟,宋赠辽岁币共30万,与辽互称兄弟之国。
至此宋辽边
境再无战事;位造天书,封禅泰山;与夏边境屡生摩擦,战和不定)
赵祯(宋仁宗,十二岁继位,刘太后垂帘听政,扰乱朝纲;西夏元昊立国,屡犯宋边,仁宗发大军三征西夏,兵败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此后宋夏边境龃龉不断,但仁宗一朝始终不能有力地解决西夏;嘉佑七年,仁宗病逝,在位42年)
赵曙(宋英宗,原名赵宗实,仁宗养子,负中兴之大志,一改仁宗一朝对夏的怀柔政策,奈何在位仅4年36岁即逝世)
赵顼(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展开熙宁变法,富国强兵;趁西夏政权更迭内乱之机,尽起五路大军攻入夏境,前期大有一统西夏之势,但因军队将领不和且深入西夏腹地,粮道过长,屡被西夏轻骑劫掠,以致惨败而归。
同时西夏领兵30万反攻宋永乐城,守将徐禧迂腐无能,至永乐城破宋军大
败;神宗也因永乐灵州兵败于两年后郁郁而终)
赵煦(宋哲宗,十岁继位,英宗之妻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元祐党人司马光等人尽废神宗一朝政治,归还攻占的夏地,与西夏苟合,是为元祐更化;哲宗掌权后拜章淳为宰相,逐元祐党人,复熙宁政治,一反对西夏屈辱退避政策重新对西夏采取攻势,史称绍圣开边;之后采取扰边浅攻之策,步步蚕食西夏土地,对夏作战屡屡得胜,致使西夏国力江河日下,从而扭转宋夏攻守态势,哲宗一朝也获得了对夏作战从未有过的胜利。
1100年,年仅25岁的哲宗病逝)
赵佶(宋徽宗,神宗11子端王赵佶继位。
使曾反对徽宗继位的章淳罢相,向太后垂帘听政,再次复擢元祐党人推翻新政,有“小元祐”之称。
徽宗掌权后,新旧二政采取折中态度,但收效甚微;任用的奸臣蔡京,在朝中驱逐异己,培植势力,搅扰朝纲,以致北宋末期朝廷暗无天日。
徽宗挟绍圣余威,收复煌鄯州城,控制青唐地区,断西夏之右臂。
在与西夏短暂议和之后,因蔡京事而宋夏战火重开,西夏累年征战国力不只,宋庭也因逐渐深入夏地而遭遇败绩,最后宋夏议和以宋
惨胜为代价,结束了北宋和西夏几十年战和不定的局面。
后完颜阿骨打建金国,北宋奸臣童贯同达成海上之盟与金共同夹击残辽。
此后两攻燕云,却被辽军大败而归,不得已在金军占领幽州之后发百万钱赎回燕云残城。
宋庭日趋混乱,外交屡屡失败,金兵在吞灭辽国大部之后顺势两路直扑汴梁城下,徽宗慌忙内禅皇位于其子赵桓,自己携奸臣蔡京童贯等人南逃)
赵桓(宋钦宗,危难中继位但且其内心懦弱无比,不得已起用主战派李纲殊死守卫汴京,与金军血战城池上下,待局势稍稳钦宗即与金军订立耻辱的城下之盟,使金军撤围而去。
未几,金大将粘
罕、斡离不再次统东西两路兵南下侵宋,粘罕与宋军鏖战太原城下,宋守将力竭城破,粘罕屠
城南下与东路军进围汴京。
围困日久,各路勤王之师均被金军击溃,宿将种师道病逝京城,军
心大动,同时昏庸的宰执何栗、孙傅请道士登城唤“六甲神兵”助战,致使城头无人守备,金
军见机大举进攻从而占领城门。
宋钦宗见大势已去,奉表出降;金军纵火焚城,挟徽钦二宗及
汴京城内二十余万人北归。
至此,立国167年的北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