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的思路结构

合集下载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读懂诗歌的作用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3、例如: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三、如何读懂诗歌(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

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

(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1)、标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如何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

•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 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 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 澜。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 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 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 “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 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元人杨载在谈到 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 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 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 句如顺水之舟矣。”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 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第三步:看正文,把握诗歌要素
1.理清诗歌结构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近体诗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 抒情 (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 抒情 (主)
有的诗 讲究起 承转合
首句渲染气氛

上片(阕)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
写景(次)
下片(阕):抒情(主)
• 2.抓住关键诗句,定位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 露了事的主旨。 ②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 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这样的 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它不单 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
• “起”即一首诗的起句, •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 延伸 •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 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 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 铺垫意境的作用。杜甫《登高》诗首联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 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 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 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有效读懂诗歌之八-诗歌鉴赏之结构技巧

有效读懂诗歌之八-诗歌鉴赏之结构技巧
满江红 段克己①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②。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诘?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头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漫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注]①段克己:金末元初著名诗人,与弟段成己皆以文章擅句被时人誉为“二妙”,金亡后终不仕元。 ②律残无射:秋季九月。 请问:词的上片“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几句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小见大。
1
指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2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⑴
3
【其一】
4
长安回望绣成堆⑵,山顶千门次第开⑶。
01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侭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02
STEP3
STEP2
STEP1
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仇旧恨相继”几句,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承上启下(1分)。“晚景”总括了上文的所见所闻,(1分)“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由上阕的写景过渡为下阕的抒情(1分)
5
一骑红尘妃子笑⑷,无人知是荔枝来⑸。
6
诗中借杨贵妃吃荔枝的小事讽喻帝王荒淫误国,总结历史教训。可谓以小见大。
7
01
首句的结构作用:
03
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
05
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语文诗歌鉴赏全方位解题思路及技巧

语文诗歌鉴赏全方位解题思路及技巧

语文诗歌鉴赏全方位解题思路及技巧诗歌鉴赏题主要包括分析意象类、分析意境类、分析主旨型、表达技巧类、语言炼字类、分析诗眼类等六种题型,诗歌鉴赏答题时要分三步走,一是读懂诗歌,二是审读问题,三是科学答题。

1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步骤1、读懂诗歌(1)用关注“标题、意象、注释、情思语、即时诗人”的办法读诗歌,并快速判明诗歌类别一一写景或者写物或者写人,根据相应类别诗歌的特点进行解读。

(2)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内容上的描写手法、主题上的抒情手法、语言上的修辞手法和结构上的结构手法)2、审读问题(1)勾画题干(问题要求的——概括、分析、简析、赏析,问题范围——全诗、第几联、上片等等,问题对象一一情感、意境、形象、艺术手法等等),明确问题要求。

(2)根据问题要求和对象,弄清楚题型,按照题型的基本模式与步骤组织答3、科学答题(1)按照题型与相应步骤答题。

(2)—般,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

(3)注意使用术语,每一点均先观点后阐释。

(4)分点作答,分条陈述。

合并相同点。

(5)语言简洁明了,不写可有可无的字词句。

特别提醒:答题中请随时保持对诗歌类别意识的重视与运用,随时关注诗歌中的即时诗人。

2语文诗歌鉴赏类别A、借景抒情类景即画面是主要内容,由一组意象构成画面。

抓画面的命名与特点,注重景的描写(描写的角度、顺序、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修辞手法),景表现出的情感。

B、托物言志类物,一个或者诗歌中的主要的核心的意象,以象征手法来借物表达人的志趣精神等。

抓物的特点(外在与内在——内在由外在特点、环境特点共同作用产生),注重物的描写(描写的角度、描写手法一一直接与间接尤其是间接、修辞手法),物象征的人的志趣精神与品质C、写人抒情类人,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

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注重对人的描写(描写的手法一一直接如动作、心理、细节等等,间接如衬托等),人物的追求与情思即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如何读懂诗歌-走好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如何读懂诗歌-走好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如何读懂诗歌——走好鉴赏诗词的第一步读诗如读人。

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答:“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4分)答: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题材等)。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三章《诗歌鉴赏》中的第一节“读懂诗歌”。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诗歌的构成要素。

2. 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诗歌美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重点:诗歌的基本概念、语言特点及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诗歌,讲解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另一首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推荐一些诗歌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和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基本概念2. 诗歌的构成要素3. 诗歌的语言特点4. 诗歌鉴赏方法语言分析形象分析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和鉴赏活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实践情景引入的安排;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具体性和指导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1)难点解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是本节课的难点。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在理解和鉴赏时面临挑战。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讲述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讲述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 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 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 “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2011年高考江苏卷杜甫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 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 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 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 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 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 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 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 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 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 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 日子更难打发。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 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 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 诗艺作结。
练中悟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解析 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 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 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 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如何读懂诗歌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教案导言: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

然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读懂诗歌并理解其内涵并非易事。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诗歌,以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本文将介绍几个关键步骤和技巧,以读懂诗歌教案。

一、了解基本诗歌元素在读懂诗歌教案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诗歌元素,这对于理解和解读诗歌非常重要。

例如,学生需要了解如韵律、格律、节奏和节拍等基本元素。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隐喻、比喻、夸张和拟人等。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元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

二、分析诗歌语言和意象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是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词语和意象,并对其进行解读。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和意象,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学生还应该注意诗歌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通过语言和意象传递的思想和感情。

三、关注诗歌结构和形式诗歌往往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形式,这也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方面。

学生应该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诗歌,如抒情诗、叙事诗和戏剧诗等,并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此外,学生还应该注意诗歌的行、节和段等结构组成部分,并分析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探索诗歌背景和文化背景诗歌往往是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作品,因此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背景对于读懂诗歌教案非常重要。

学生应该学会研究诗人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信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五、参加诗歌解读课程或活动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参加诗歌解读课程或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

在这些课程或活动中,学生可以与其他诗歌爱好者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课程或活动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诗歌资源和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和理解诗歌。

六、多读多练最后,要想真正读懂诗歌教案,多读多练是不可或缺的。

学生应该多读不同类型的诗歌,并进行多次阅读和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诗歌的思路结构
——漫谈古诗词的解读和教学
沈林泽
古诗词和文章一样,是有思路结构上的设计的。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并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路线。

理清思路是作者思想认识系统化、明晰化的过程,也是作者对文章的整体构思,如怎样开头、承接、过渡、结尾、铺垫、伏笔、呼应予以梳理,使之显性化的过程。

所谓结构,就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布局安排。

它是作者思路的外化体现。

解读和教学读诗词,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破解诗歌结构思路的方法,根据是个体裁的不同,行文思路会有一定的变化。

但是总体来说,还是遵循起承转合的思路来写的。

既然如此,抓住诗歌的过渡句(往往就是诗歌转的部分),就是深入读懂诗歌的捷径。

下面以唐代诗人张籍《秋思》为例来说明如何理清结构思路,深入阅读和教学古诗词。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是张籍的代表作,凡是顶级著名的诗歌,都是流畅自然,朗朗上口的,大家回顾下,李白的诗歌最不会忘记的的是《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春夜喜雨》,和他的众多绝句,孟浩然的《春晓》……
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可见这些诗歌都如张籍的这首《秋思》一样,乃艰辛之作。

注意绝句和律诗,结构的起承转合是很容易判断的。

绝句一二三四句,起承转合。

律诗则是首颔颈尾联,分别为起承转合。

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转很重要。

本诗的标题为“秋思”,这是统率全诗的,全诗围绕着《秋思》展开:
起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张籍是和州乌江(就是现在的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此时客居洛阳,起句很容易懂。

注意意象连接词“见”字很有情味。

这个见字,寻常字,却有不寻常之处。

大家分析下。

当然这是意象连接词,在第一讲我们已经作出分析。

这个“见”字,主语是“我”,我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摇落黄叶的景象,秋风有点题的作用。

起句的作用往往从眼前景,眼前事写起。

“欲作家书意万重”,承接句,两个意象“家书”“万重意”。

为什么“欲作”?为什么“意万重”?引导学生去探究,思索。

读到这里,明白原因都是洛阳见秋风啊。

凡不寻常的地方,一定是有诗歌韵味的地方,也是匠心所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白头搔更短,家书抵万金。

”这些句子都是很矛盾的地方,恰恰是诗人,要着力表达的重点。

“复恐匆匆说不尽”,转句,本句没有意象,但是虚词不可放过,因为体现着作者的心理,可以捕捉作者的情感,复恐之复,又,匆匆,说不尽,把作者千言万语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很充分,很生动,心理描写逼真。

这句话承上,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启下,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

转换过渡,很是巧妙。

事情反常必有妖,诗歌反常必有味。

“行人临发又开封”,结句,水到渠成。

此句的细节描写,是赏析的重点。

如果要锻炼学生思维,可以从此句提问,逆流而上,让学生深化理解作者思路。

这首诗无论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都裸身而出了。

当然,律诗结构思路的解读,虽然略有不同,实际上就是加长了篇幅而已,阅读时可以参照绝句去破解,结构上把每一联看成绝句的一句,按照起承转合的思路去破解。

看看这首被严沧浪尊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的诗歌。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结构思路分析: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第一联,起句,仙与鹤去,楼空余,注意,这个起句紧扣黄鹤楼在写,破题。

尤其是空余二字,写出了楼的孤独,失魂落魄的心情,这已经赋予黄鹤楼以情感和生命,没有了仙人与鹤,黄鹤楼心理是怎样的?这会引出下文黄鹤楼的进一步心理揭示。

这样的分析突出了文本主体意识。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第二联,承句,将鹤去后的空楼具体化,千载空悠悠,暗示时间久远,强调楼对鹤的思念,白云,极写黄鹤楼之高。

这里的黄鹤楼就更具有人的情味了,楼可以是故园,而仙人与鹤则是它的精神寄托,宛然家园对游子的思念。

)(以上虚写为主,主要写黄鹤与黄鹤楼的关系,那么它与下文是什么关系呢?诗人的安排很巧妙,把神话传说引入诗歌,里面却藏着故园与游子的精神关联,同时也紧扣黄鹤楼来写,为黄鹤楼平添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第三联,转句。

由黄鹤楼转折进入实写登楼所见,明丽而旷远,与上文时间久远相接,这里突出空间旷远,汉阳树与鹦鹉洲都能清晰看见,突出了黄鹤楼之高,这些景象,让作者从神话传说回到现实,也回到作者离开家乡登楼的真实感情,为下文日暮生乡愁铺垫。

这里既体现了文本主体意识,也体现了作者主体意
识。

)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四联,结句,设问,日暮,突出时间的推移,也是归家的时节,将登楼所见的实写,再次转入虚写,强调突出答句,诗人的抽象的乡关愁绪,以“江上烟波”来具体化,何等形象,何等深广!回过头来,恍然大悟,前四句写故园对游子的思念,后四句写游子对故园的思念,二者相映生辉,有对生命的深沉思索之感。

这种深沉的生命思考有读者的情感共鸣。

体现了读者意识的解读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站在黄鹤楼,从白天光线明丽,能够看到很远的汉阳树与鹦鹉洲,从尾联倒推,原来作者登楼,虽然能够看到远处的汉阳树鹦鹉洲,却难以望到故乡,痴痴地等到日暮,但见满目烟波,却没有故乡的影子,更加钦佩崔灏看似意料之中的写景,却是意料之外的藏情和铺垫,也是由写景向抒情的转换,乡愁蓄积到了非常饱满的状态,到结尾句就喷涌而出了,实在是匠心独运。

注意无论是黄鹤楼的孤独落寞,还是作者思念家乡的惆怅,都是紧紧围绕标题“黄鹤楼”在写,不枝不蔓,摇曳多端,难怪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理清了诗歌的结构思路,按照李华平教授解读文本“一体两翼”的理论,遵从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是可以有效地解读
诗歌的,也可以据此引领学生走入诗歌的深处,达到准确高效地解读诗歌的目的。

(摘编自《正道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