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的提取及应用进展
丹参提取制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丹参提取制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提高对丹参中有效成分丹参酮的提取纯化技术的认识。
3. 了解薄层扫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丹参酮含量测定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是中药材中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丹参酮类化合物。
本实验采用溶剂提取法从丹参药材中提取丹参酮,并通过薄层扫描法和HPLC法对丹参酮A进行含量测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丹参药材、甲醇、石油醚、氯仿、正己烷、硅胶薄层板、HPLC色谱柱、紫外检测器等。
2. 实验仪器:分析天平、超声波清洗器、旋转蒸发仪、薄层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四、实验方法1. 丹参酮提取(1)称取干燥的丹参药材粉末5.0g,置于50mL具塞锥形瓶中。
(2)加入20mL甲醇,超声提取30分钟。
(3)过滤,收集滤液,旋转蒸发浓缩至近干。
(4)用适量石油醚溶解残渣,转移至分液漏斗中。
(5)依次用氯仿、正己烷萃取,合并萃取液。
(6)旋转蒸发浓缩至近干,用适量甲醇溶解残渣,转移至10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
2. 薄层扫描法测定丹参酮A含量(1)制备硅胶薄层板,用氯仿-甲醇(8:2)为展开剂。
(2)取适量丹参酮A对照品溶液和提取样品溶液,点样于薄层板上。
(3)展开,取出晾干。
(4)用紫外灯(254nm)照射,观察斑点。
(5)用薄层扫描仪测定斑点面积,计算丹参酮A含量。
3. HPLC法测定丹参酮A含量(1)色谱条件: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
(2)样品制备:取适量丹参酮A对照品溶液和提取样品溶液,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进样。
(3)测定:记录峰面积,计算丹参酮A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丹参酮提取通过实验,成功从丹参药材中提取出丹参酮。
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丹参酮A平均回收率为99.8%,RSD为2.15%。
丹参酮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综述与专论・丹参酮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成都610041) 梁 勇X 羊裔明 袁淑兰摘 要 从中药丹参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丹参酮不仅具有天然抗氧化、心血管药理作用及抗菌消炎作用,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丹参酮在临床非肿瘤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 丹参酮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从1934年至1976年间,国内外对丹参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先后从中分离得到15种成分,测定了结构式,并依次命名为丹参酮(tanshino ne,T an)Ⅰ、ⅡA、ⅡB,隐丹参酮,异丹参酮Ⅰ、ⅡA,异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ⅡA,丹参酸甲酯,m iltirone,salviol,二氢丹参酮Ⅰ,丹参新醌甲、乙和丙[1]。
研究表明,丹参酮类均含有邻醌或对醌结构。
由于醌类成分易被还原为二酚类衍生物,后者再被氧化又易转变为醌,在转变过程中起电子传递作用;同时,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容易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物化学反应,并作为生物反应的辅酶对某些生化反应起促进或干扰作用,因此表现出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癌、抗菌、抗病毒等[2],笔者拟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Tan的药理活性1.1 天然抗氧化作用:TanⅡA是一种新的有效的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抑制剂。
它对DNA的保护作用很可能是通过消除脂类自由基而阻断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抑制DNA 加成物的生成,从而减少了后者的细胞毒性[3]。
T an 能消除心肌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脂类自由基,使线粒体呼吸功能不受影响[4]。
1.2 心血管药理作用1.2.1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T anⅡA磺酸钠(简称DS-20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相关基因c-myc表达的影响,发现巨噬细胞源性生长因子可明显促进平滑肌细胞c-myc高表达,导致平滑肌细胞增殖,而DS-201能阻止这种作用,使c-myc表达水平下降,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丹参酮的临床研究进展

高玉桂等 采 用小 白鼠作实验 证 明丹参 酮局 部应 用
有明显 的抗炎作用 ; 动物 模型 经灌 胃给 丹参 酮 , 用 结果 显 示丹参酮对急性 和亚急性炎症有 良好 的治疗作用 , 对慢 而
作用 。
抗作用 。高玉桂等 用精 囊 和前 列腺重 量法证 明丹 参酮 有抗丙酸睾丸酮作 用。利用 丹参 酮抗雄 激素 作用来 控制 皮脂腺活性 , 减少皮脂产生 , 是其 治疗 痤疮 机理 之一L 1 。
4 心血 管方面作用 4 1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13 抗 真菌作用 .
咸宁学院学报 ( 医学版 )0 8 20 年第 2 卷第 6期[o aoXa i n ei( e c i c ) 2 J r n n Uirt M d aS e e ] u l f i n g vs n y ilc n s
53 4
丹 参 酮 的 临床 研 究 进展
朱春 霞 白育庭 , (. 宁学 院附属 第 一 医院妇 产科 , 北 成 宁 4 70 ;. 宁学 院附 属第 一 医院外科 ) 1咸 湖 3 10 2 成
内的代谢产物容易参 与机体的多种生物化学 反应 , 作为 并
生物反应 的辅酶对某些 生化反应起促进或干扰 作用 , 表现 出以抗菌作用 为主 , 有抗 炎 、 兼 性激 素作 用 。近 年其 在心
研 究发现 : 定浓度( O g m 以上 ) 一 1 n/ l 丹参酮能 有统计学 意 义 地抑制 白细胞化学运动 。由此可 以推测 , 参酮抗 炎效 丹 应是 通过这种抑制作用 阻止 白细胞过度 的游 出和集聚 , 防 止 溶酶体酶 、 氧化代谢 产物过多释放 , 从而减轻 组织损伤 , 以控 制炎症发展 , 一步证实了丹参酮的抗炎效应。 进
丹参脂溶性有效成分丹参酮研究进展

摘 要 : 为 了获 得 高纯度 、 高品质 的 丹参 酮 , 使 其更 好 地发 挥 药理 活性 , 在 查 阅 国 内外 近 1 0年有 关丹 参
2 01 5正
河 北大 学 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e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
2 01 5
第 3 5卷
Hale Waihona Puke 第 2期 o f mo de r n t e c h no l og y, i n a dd i t i on, t h e e x t r a c t i o n me t ho d wa s e a s y t O op e r a t e a nd t he c o nd i t i ons wa s e a s y t O c on t r o1 . Am o ng t he m, no n i on i c s ur f ac t a nt a s s i s t e d e x t r a c t i on, s up e r c r i t i c a l c a r bo n — d i ox i de e xt r a c t i on, u l t r a — s on i c e x t r a c t i on a n d u l t r a hi gh pr e s s u r e a s s i s t e d e x t r a c t i o n we r e e c o no mi c , e f f e c t i v e, gr e e n e x t r a c t i o n me t h—
丹参酮的提取及应用进展

丹参酮的提取及应用进展摘要:丹参是一种中国传统草药, 丹参酮IIA是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发挥药理活性的基础。
该文章就近5年来有关丹参酮的提取、含量测定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成果和药理研究现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全面开发利用丹参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丹参酮IIA;提取及测定;临床应用;药理作用Abstract:Salvia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an IIA is one of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 in Salvia, is to play a fundamental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This article summarize about the extract of Tan、content determination、the research results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pharmacological status quo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related to the nearest five year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alvia.Keywords: Tan; extract measurement; clinical application; pharmacologic action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 iza Bge。
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
其化学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前者以丹参酮型的二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有丹参酮I、丹参酮IIA ( tan IIA )、丹参酮IIB、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羟甲酯、二氢丹参酮I,以及异丹参酮I、异丹参酮II、异隐丹参酮、二氢异丹参酮I;后者主要为酚酸类化合物, 包括丹参素(丹参酸甲), 原儿茶醛, 丹参酸乙、丹参酸丙、丹酚酸A、丹酚酸C和迷迭香酸等[ 1 ]。
丹参酮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和 -5 量的 5 ( # @Z [ 0 ( # @Z [ 0 6 7+ -/ 3 -/ M \Q M \Q 处理 后 ) 细 胞 形 态 趋 向 良 性 分 化) 生 长 减 慢) 集落形
成率 和 $ 在裸鼠上的成瘤 1A 5 D 3 掺 入率明 显 降 低 ) 时 间 延 长) 成 瘤 能 力 明 显 降 低^ 经 统 计 学 处 理) 5 6 7 + - 和 -5 " G (细胞 均具有 较好的 诱导 分 3 - 对 N: & 9 " ’ 化作用 ) 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 / 用无毒 # ( @ 0 ! _‘( 处理 N: 剂量的 5 ( # @Z [ 0 " G (细胞株后 6 7+ -/ M \Q
降低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 % J E J . 降低心肌耗氧量 K 血性冠心病的治疗 , 阻断狗冠状动脉血流后 + 对照组
参酮类均含有邻醌或对醌结构 , 由于醌类成分易被 还原为二酚类衍生物 + 后者再被氧化又易转变为醌 + 在转变过程中起电子传递作用 D 同时 + 它们在生物体 内 的代谢产物容 易 参 与 机 体 的 多 种 生 物 化 学 反 应 + 并作为生物反应的辅酶对某些生化反应起促进或干 扰作用 + 因此表现出多种药理作用 + 如抗癌 * 抗菌 * 抗 病毒等 笔者拟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 F G H I的药理活性 % J % 天然抗氧化作用 K 9 2 3; < 是 一 种 新的 有 效 的 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与 L M< 相 互 作 用 的 抑 制
" G ’ 界广泛注意 & 全反式维甲酸 / 诱 !" I G H年 ) -5 3 -0
丹参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

丹参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丹参具备活血化瘀、清心除烦等效用,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的传统中药材。
黄酮类化合物在次生代谢中是一种重要的产物且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功能,可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降血脂等作用,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
丹参总黄酮不仅是强有力的抗氧化剂,还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在临床各个领域上具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查阅得到的研究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纳和总结,对丹参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面研究、应用研究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为对其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科学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综合应用于医药和开发新型保健品提供参考。
关键词:丹参;总黄酮;提取工艺;抗氧化;临床应用一、引言丹参在植物分类科属方面属于双子叶植株且为唇形科,该植物干燥状态下的根和根茎,主要治疗瘀血所致的各种疼痛、心悸失眠等症状,具有痛经止痛、凉血消痈等效果。
结合现代药理学以及临床研究结果可以得知,丹参对于人体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作用非常显著,其次还有防治胃溃疡、促进肝组织再生、抗菌消炎、抗肿瘤等作用。
据记载,当前已经有100多种中成药是将丹参作为主要原料,丹参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最初是在《神农本草经》当中有所记载,列为上品。
从古至今对其进行描述的文献也有很多,比如:《图经本草》、《本草新编》、《药物出产辨》、《名医别录》等。
在《名医别录》当中曾经有如下记载:“生桐柏山谷及泰山”(也就是如今河南和湖北交界的区域);在《本草品汇精要》当中也有如下记载:“道地随州”(今湖北随州);在《药物出产辨》当中也有所提及:“产四川龙安府为佳”(今四川平武)。
历代对丹参的道地性叙述多有不同,导致其质量不一直接影响临床用药疗效。
二、丹参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一)超声波提取法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使用超声波进行提取,该种方法在当下应用特别普遍,主要原理为:充分运用液体当中的超声波,就可以实现空化的效果,由此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有效成分的稳定提取,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其次效应,比如击碎、机械振动等,也能够使成分进行快速释放和扩散。
丹参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丹参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丹酚酸B和丹酚酸A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血栓、心肌保护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为了提高丹参的药效和药品质量,开展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包括传统的水煎提取、超音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
水煎提取是最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单易行。
然而,水煎提取时间长,繁琐,且溶剂用量大,易造成有效成分的破坏和损失。
超音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利用超声波和微波的物理效应,能够加速丹参有效成分的溶解和扩散,提高提取效率。
超临界流体萃取则是将CO2等作为溶剂,利用其溶解力和物理性质的变化,在超临界条件下进行提取,可避免传统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
丹参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主要包括液相色谱技术、薄层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
液相色谱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逆向离子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等,其中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由于其高分离能力和灵敏度,成为丹参有效成分分离的主流方法。
薄层色谱技术虽然简单易行,但分离能力较低,通常用于快速初步分析和鉴别。
气相色谱技术适用于揭示丹参有效成分的挥发性组分,但无法处理不挥发的成分。
此外,还可利用超滤、纳滤、离心等膜分离技术对丹参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其中超滤技术适用于分离较大的有机酸类成分,纳滤技术适用于分离较小的多酚类成分。
目前,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的提取分离方法,如超声辅助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微萃取和离子交换膜萃取等。
超声辅助超临界流体萃取将超临界流体和超声波相结合,能够提高提取效率和提取选择性。
固相微萃取是将固相材料与样品接触,利用纯净水等溶剂进行脱附,可避免有机溶剂的使用。
离子交换膜萃取则是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性吸附特性,对丹参有效成分进行选择性分离。
总之,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参酮的提取及应用进展摘要:丹参是一种中国传统草药, 丹参酮IIA是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发挥药理活性的基础。
该文章就近5年来有关丹参酮的提取、含量测定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成果和药理研究现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全面开发利用丹参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丹参酮IIA;提取及测定;临床应用;药理作用Abstract:Salvia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an IIA is one of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 in Salvia, is to play a fundamental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This article summarize about the extract of Tan、content determination、the research results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pharmacological status quo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related to the nearest five year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alvia.Keywords: Tan; extract measurement; clinical application; pharmacologic action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 iza Bge。
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
其化学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前者以丹参酮型的二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有丹参酮I、丹参酮IIA ( tan IIA )、丹参酮IIB、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羟甲酯、二氢丹参酮I,以及异丹参酮I、异丹参酮II、异隐丹参酮、二氢异丹参酮I;后者主要为酚酸类化合物, 包括丹参素 (丹参酸甲 ), 原儿茶醛, 丹参酸乙、丹参酸丙、丹酚酸A、丹酚酸C和迷迭香酸等[ 1 ]。
其中丹参酮IIA是脂溶性成分的代表, 集中分布在丹参根的皮部, 木质部的分布甚微或没有, 通过韧皮部纵向运输, 不能横向运输到木质部中去[ 2,]。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丹参酮IIA的研究现状及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为丹参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丹参酮 IIA 的提取参酮IIA 的充分浸出提取是含量准确测定的前提,因此提取方法的研究对于丹参酮IIA的含量测定非常重要, 但是有关提取方法的系统研究报道尚不多见。
现将主要的提取方法概括如下。
1.1 醇提法:由于丹参酮IIA不溶于水,多用乙醇提取,包括乙醇渗滤法和回流法。
①渗滤法: 黄琳等[3]采用正交实验考察4因素 (乙醇浓度、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和温度)对丹参酮IIA提取率的影响,提取温度、浸泡时间、提取时间、醇浓度( 70% ~ 90% )和乙醇用量对提取率均有影响。
使用高浓度( 90% )的醇溶剂、加温 ( 80 ~ 87 ) 、浸泡时间延长(6h)可相应缩短提取时间(2h),可获得丹参酮IIA。
但因丹参脂溶性成分对热不稳定,醇提后处理工序(贮放、回收乙醇、浓缩、干燥 )是丹参酮IIA热降解损失的主要工序, 因此加热时间范围内应控制在2~ 4h[4]。
②回流法: 于纯淼等[5]采用乙醇加热回流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获得提取丹参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丹参粉碎后过4号筛, 乙醇浓度为75%,提取温度为65,提取时间为2.5h,料液比为124。
杨广德等[6]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溶剂倍量、回流时间和回流次数。
考察试验中,由于溶剂用量超过7倍后,丹参酮IIA提取量无显著差异,考虑到大规模生产时的成本与资源利用等因素,选择用7倍量溶剂进行提取较为合适。
1.2 超声提取法:超声能产生空化效应,具有粉碎、搅拌等特殊作用,使丹参根植物组织在溶剂中瞬时产生的空化泡崩溃,而使组织中的细胞破裂,有利于溶剂渗透进植物细胞内部,使细胞中的有效成分进入溶剂中,加速相互渗透、溶解, 提高溶解度。
超声提取丹参酮,称取6份5g丹参粉,加入75%乙醇溶液120 ml称重,分别用40KHz超声波提取10,20,30,40,50和60 min。
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法 (1次,30min)从丹参中提取丹参酮IIA的提取率比加热回流法(1次,150min)的提取率高约l1% ,且无需加热。
用甲醇为提取液,超声提取40min,平均回收率为99.3%,RSD = 1.2%。
王猛等[7]用正交实验法分别考察3种提取方法 (冷浸法、热回流法、超声法 )对丹参药材提取液中丹参酮IIA含量的影响, 优选出丹参酮IIA的最佳提取工艺: 4倍量95%乙醇超声2次,30 min /次,丹参酮IIA 在25. 2~ 126μg /ml范围内良好线性关系。
本法具有实验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提取无需加热、时间短,提取率高、污染少等特点,优于传统的醇提法,可增加药材的利用率。
1.3 索氏提取法:将丹参粉末用滤纸包好放进索式提取器里,再将一定量的苯放入圆底烧杯中,在水浴加热下将苯蒸出 ,通过索式提取器冷凝后, 热的苯溶液流入索式提取器中,浸泡装有药品的滤纸包,重复操作,直至索式提取器里的热苯溶液为无色。
用旋转蒸发器将溶液中的苯蒸出,残留物为丹参酮IIA。
1.4 微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加热升温快、能耗低、选择性好,应用于中药提取具有穿透力强、选择性高等显著特点。
称取已粉碎的丹参药材10g,加入6倍量95%乙醇微波提取30min,微波功率320W进行微波回流提取然后按照药典法醇提。
1.5 超临界CO2萃取( SFECO2萃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是近 20年来发展起来的在分离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它与常规溶剂萃取的区别是选用一种称为超临界流体(SF)的物质代替有机溶剂作为萃取剂。
它是利用在临界点四周,体系温度和压力的微小变化可导致物质溶解度发生几个数量级的突变的特性实现物质的分离。
该法具有无毒、快速、廉价、低温操作等优点。
宋启煌等[ 8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了丹参酮IIA,讨论了压力、温度、时间、乙醇流量对丹参酮IIA 提取收率的影响。
优化最佳条件为:萃取压力25MPa, 萃取温度40℃ , 萃取时间2 h,乙醇流量1.0 ml/min, 并得出超临界CO2萃取法优于乙醇提取法的结论。
2、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2.1 抗肿瘤作用2.1.1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肿瘤细胞具有持续的增殖能力, 抗增殖能力是抗肿瘤药物的一个重要作用靶点。
王修杰等[9]用0.5μg/ml的Tsn II A 作用于SMMC- 7721细胞4 d后, 结果显示,丹参酮可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抑制细胞进入S期和DNA合成期,从而抑制细胞生长增殖。
Mosaddik MA研究了在0.25 g L- 1质量浓度下4种不同的丹参酮成分对小鼠类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P388)的作用。
结果显示,丹参酮IA和丹参酮IIA对P388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为86.76%和56.05%,具有很强的细胞杀伤作用,而结构在C15上不饱和的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I,对P388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仅分别为13.7% 和39.21%。
王冬等[10]采用体外宫颈癌细胞培养方法以0 ~ 8.0μg/mL浓度的丹参酮IIA作用Hela细胞,72 h后观察细胞生长抑制情况,发现0.5、1.0、2.0、4.0和8.0μg/mL不同浓度的丹参酮II A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17.23%、24.27%、31.75%、39.37%和55.45%,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 01 )。
表明丹参酮II A对宫颈癌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1.2 诱导肿瘤细胞的分化诱导分化(inducing differentiation)治疗恶性肿瘤是肿瘤治疗的新途径,主要是通过诱导剂的作用使肿瘤的恶性表型受到控制,甚至逆转为正常的细胞表型,恢复细胞的某些正常功能,同时对正常细胞无杀伤作用,且少有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以0.5mg /L丹参酮IIA处理APL细胞株NB4细胞作为阳性对照,将耐维甲酸的APL细胞株MR2细胞与1.0mg/L丹参酮IIA在体外共同培养4d,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形态变化,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四氮唑蓝(NBT)还原能力及细胞增殖周期、cmyc、bcl-2、p53、c-fos、CD33及CD11b表达水平。
丹参酮IIA处理后,MR2、NB4细胞形态趋于成熟粒细胞,表现为细胞体积变小,核浆比例缩小,染色质变粗糙,核仁消失,细胞质内嗜苯胺蓝颗粒消失,核形态不规则,可见晚幼粒细胞,且丹参酮IIA处理NB4 细胞后可见杆状核粒细胞。
NBT还原实验显示,丹参酮IIA处理MR2、NB4组阳性率分别为(95.30±0.76)% 、( 93.20±1.04)% ,而相应空白对照组分别为( 3. 50±1.32)% 、( 2. 80±0.29)% ,处理组高于对照组(P < 0.01)。
流式细胞术( FCM )分析发现,丹参酮IIA处理MR-2、NB4细胞后CD33表达下降, CD11b表达升高;处理后的细胞G0/G1期比例增高,S期细胞降低,细胞增殖指数下降(P < 0 01 ); p53、c-fos基因蛋白表达升高, bc-l2、cm -yc基因蛋白表达降低(P < 0.01 )。
结果表明, MR-2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 < 0.01), 抑制率为73.5% ; 0.5 mg /L丹参酮IIA能抑制NB4细胞生长(P < 0.01),抑制率为67.7%,丹参酮IIA对两者的抑制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 >0.05)。
其机制可能是调控MR-2细胞与增殖、分化相关的癌基因表达,抑制DNA合成,从而抑制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分化。
2.1.3 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细胞凋亡(apoptosis)是基因调控下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即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保持正常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平衡, 而肿瘤细胞无限增殖、分化受阻、凋亡被抑制。
刘伟等[ 11 ]研究丹参酮 A对人卵巢癌细胞株 (CAOV3)增殖和凋亡的作用,MTT实验显示丹参酮IIA对CAOV3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免疫沉淀法显示丹参酮IIA可抑制ERK活性,流式细胞术显示丹参酮IIA可诱导CAOV3细胞凋亡,免疫印记法显示丹参酮IIA上调Bax,同时降低bcl-2表达,使Bax /bcl-2比值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