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立绘画方法论的探讨

合集下载

中国画论

中国画论

“解衣般礴”论出自《庄子》“庶免马首之络”出自徐渭孔子的《论语·述而篇》说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句话基本上把“艺术”的作用位置规定好了。

以绘画主体分,有院体画、文人画、画工画之分。

被誉“画绝、才绝、痴绝”三绝而光照画史的画家是顾恺之“万物莫能与朴素争美”是老子的观点。

明代董其昌等提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论。

北宗宗主是李思训“师意不师迹”提出者是郑板桥“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提出者是齐白石南陈姚最写了《续画品录》,作为《古画品录》的续篇,提出了前人所未提的传神论四王为代表的绘画仿古思想,在清初画坛上是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艺术观。

透视学上“三远”论出自郭熙绘画要墨法分明,提出墨法有浓墨、淡墨、泼墨、积墨、焦墨等七种墨法的是黄宾虹倪瓒绘画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以及写胸中之逸气石涛在理论上明确提出了“不似之似”这一绘画原则。

“将无项,女无肩”、“坐看五,立量七”是唐五代《画论》“用墨优劣在于生动与否”提出者是黄宾虹明代提出山水画南北宗论的是董其昌,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关于画派的理论。

康有为变法论主要内容是合中西“君形”指绘画首先要神似,这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南宗画系宗主是王维南朝宋·宗炳的《画山水序》与王微的《叙画》为山水画形成期的重要文献。

在清初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艺术观的代表者是四王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提出绘画功能论的主要内容是成教化,助人伦与怡悦情性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关于画派的理论是在.明代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五代·荆浩在其山水画论著作《笔法记》中提出“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

东晋·顾恺之有《论画》、《画云台山记》、《摹拓妙法》三篇绘画理论著作。

画风对宋代花鸟画影响最大的画家是黄荃、徐熙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论用笔“三病”有板、刻、结。

回到事物本身以艺术现象学提升美术教育思维品质

回到事物本身以艺术现象学提升美术教育思维品质

回到事物本身:以艺术现象学提升美术教育思维品质□金兢摘要:该文作者在当前全社会重视美育的形势下,旨在认清美育的新向度,在小学生美术教育中引入现象学方法论,试图通过引入现象学美学,提升小学生美术思维的品质,纠正小学生存在的美术思维概念化的倾向和习惯,引导小学生抛却成见,激发其想象,使其面向事实本身,感受视觉真趣。

关键词:现象学本体论思维品质美育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在美术学习中,如何权衡与取舍技能和思维,是美术教育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技能即“技”,思维可谓“道”长久以来,我国教育家对“技”与“道”的关系有过许多探讨。

如P,庄子以“庖丁解牛”示众人:“技之中见道。

”1这足以说明,“技”是方法、是手段、是途径、是基本;“道”是更高层次的“形而上者”,是思想、是精神、是本质。

深层剖析美育,也是如此。

美术课堂应以学生为本,将教学的重点从教师传授技能转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应从美术思维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比较、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图像识读与创作。

要提升小学生的美术思维品质,在美术课堂实践中,笔者发现现象学是一个突破口,是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理论依据。

现象学的方法论能指导美术教师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在无形之中将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艺术观念渗透给学生,使之感受到“美的观照”一、缘起:小学生应具备的美术思维1美术思维品质思维是人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进而形成概念,再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认识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与规律联系的心理过程。

一般而言,心理学将思维分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而其都与美术教育密切相关。

美术离不开思维,思维创造着美术形象。

美术思维品质对思维本身有更高的要求,即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

学生只有拥有较高的美术思维品质,才能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2.美术思维品质的特质美术思维虽然离不开认知、抽象及理性,但其中的组成部分 更多的是形象要素,即视觉思维。

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

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

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
司徒立
【期刊名称】《油画艺术》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一、缘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在20世纪80年代中,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的老师胡振宇、徐芒耀等陆续到欧洲考察进修.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逐渐了解到中国当时的美术教学状况.首先大体而言,仍然保留和使用原先的教学大纲,教与学都已出现疲软现象.此外,刚从欧洲回国的老师,各自引进一些零散的技法与风格,例如某种材料或肌理的制作,某个画家的风格,这使得当时的教学活跃起来.但是,若要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教学基本改革,看来还需要一个具备整体性意义的方法论.当然,这个方法论同时应该与我们的时代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上述的思索是从1988年开始的,那时我在画画之余,还着手整理塞尚以来.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司徒立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5
【相关文献】
1.具象表现绘画方法与理论的思考探析 [J], 庄丽
2.初探具象绘画的表现方法 [J], 贾学良
3.浅析具象表现绘画方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渤海大学完全学分制下具象油画教学模式初探 [J], 陆强
4.具象表现绘画方法与理论的再思考 [J], 周渊源
5.具象表现绘画方法与理论的再思考 [J], 周渊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当代“具像表现”绘画思潮

谈当代“具像表现”绘画思潮
文 艺评 论
谈 当代 具像表现”绘画思潮 “
豪 必斯 ( 宁夏 大学 7 02 ) 501
干 脆对 本 身 发 了 问。可 杜 桑现 代 艺术 的 反叛 在其 追 随者 那 里恰 恰 得 到 的是 肯 定 。 以生活 日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堆积 、摆放 的装置 艺 术 , 以大众 消 费形 象 为媒 介 的波 普艺 术 , 以个 人或 团 体行 动为 主 的行 为 艺术 , 以 自然 为 媒体 的大地 艺 术 , 以及光 效 应 艺术 、人 身 艺术 ,涂 鸦 艺
至今 ,在 西 方它 仍 属 少数 人所 为 。 而对 于 中 国美 术 界而 言 , 则是 在 1 9 年4 由中 国美 术 学 院 ( 浙 江 美 院 )聘 请 旅 法著 名 93 月 原 画家 司徒 立 为客 座 教授 ,举 行 了 为期 四 周 的现代 具 像表 现 绘 画讲 习班 。 司徒立 先 生系 统地 介 绍 了当代 具像 绘 画基 础 方法 论 , 为 国 美 的教 学 改 革 留下 了积 极 而 开 阔 的思 路 。司 徒 立 先 生 凭 着 他 特 有 的 东方 血统 和 气质 ,赋予 其 作 品 以诗一 般 的浓 度 和神 秘 的形 而 上 的象 征 意义 ,他画 中十 分 透澈 的 结 构分 析 ,令 人 不难 看 出他 对 塞 尚绘 画 的深 入研 究 ,已经 达 到豁 然 贯通 的 意境 。使他 作 品 的取 材 、意 念 和表 现 决定 了他 那 种严 谨 的 崇 尚风格 ,也就 是 当 今西 方 画坛 历经 不 衰 的 “ 现代 的 崇 尚风 格 具像 绘 画 ”。 后 虽然 身 处现 代 之 中 ,却 自始 至终 不被 潮 流所 左右 ,坚 持对 传统 的 学 习进 行 架上 具象 绘画 。如 巴尔蒂 斯 、洛佩 斯 、斯潘 赛等 人 。 让 我们 从德 兰 说 起 , 因 为 有 人 说 他 是 首 先 对 现 代 主 义 进 行 反 思者 。作 为野 兽 主义 内部除 马 蒂斯 之外 的 二 号人 物德 兰积 极投 身 于野 兽 主义 ,而 且他 还是 早 期立 体 主义 的 奠基 人 之一 。适 时 诗 人 沙洛 蒙 赞许 他 为现 代 主义 的 “ 准 时 间器 ”。在 加入 野 兽主 义 标 后 的第 二 年 (9 6 ),德 兰 便脱 离 了野 兽 派 。而后 加 入立 体主 10 年 义 。不 久 ,他 又 再 次抽 身而 走 ,并 重 新去 卢 浮宫 , 临摹 古代 大师 的 作 品 。于是 德兰 的画 面重 新 回到 了传 统 的具 像 绘 画上 来 。关 于 自己脱 离 现代 主义 这 一 事实 ,德兰 宣称 : “ 们 的错 误 在于 在某 我 种 程 度 上 害 怕 描 摹 生 活 , 并 远 离 现 实 ” 。德 兰 的 行 为 现代 派 内 部 称 其 为 “ 变 ”。 毕 加 索 曾 言 道 : “ 战 使很 多人 走 上 了岐 叛 二 途 。 ”此 话 使我们 品味 。 贾 科梅 蒂 ,瑞 典 人 。早 年在 巴黎全 身 心投 入表 现 主 义 、超现 实主 义 之 中 。13 年 前后 ,他看 到 文艺 复 兴大 师卡 拉 瓦乔 的 大型 95 回顾 展 之 后 ,毅然 地 回 到 了具像 绘 画上 。时正 值现 代 主义 盛 典 , 他 却开 始 了对 桌上 的 一苹 果进 行 多 次写 生 , 回归视 觉 的直 观 。 由 此开 始 了他 终 生 的具像 绘 画 写 生及雕 塑 工作 。同德 兰 一样 ,起 此 举 ,令 很 多人 感到 不满 ,甚 至 受到 了 当时文 学 家超 现 实主 义 发起 人 普 鲁 东 的嘲 笑 。贾科 梅 蒂喜 欢 塞 尚 ,视其 为 少数 能够 打 动 自己

当前高等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高等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高等美术教育现状分析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一)高等美术教育的误区美术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培养一代中等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修养直接影响到那些懵懵懂懂一代青少年中学生。

教育工作者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探讨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大趋势下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

基本达成共识,认为目前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应该从我国实际出发,认真解决好高等美术教育出现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重基本功训练、重基础、重系统学习。

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国内外高等美术教育的动态与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适应新时期对美术的要求与变化,使高等美术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首先,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发,在教学方式上加强以启发性的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引导发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高等美术教育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人才培育中把专业技法和人思想和多能培养结合起来,准确把握什么是先进,健康和美的文化,通过各种美术交流方式将先进,健康和美的文化传播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修养和正确的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要沿着人类艺术表现真善美这个方向去探求在形式和内容上积极创新,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三方面都能健康发展。

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经过重基本功训练、重基础、重系统学习,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学体系,成绩是无可否认的。

但也相对存在着问题,比如,单一化的美术基础训练的高等美术教育,导致了单一化的标准,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考虑的重要问题。

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达到多样平衡又有侧重的选择。

否则,高等美术教育在人才培育上就会没有自己的特色,就会制约艺术教育发展的步伐。

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应从办学理念和教学形势与方法上加以改进,注意引进和吸收西方高等美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同时,立足本国,重视转变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办学理念,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自己的艺术教育道路。

岭南画派第二代大师司徒奇 (原文+答案解析)

岭南画派第二代大师司徒奇 (原文+答案解析)

(2)文章多处以司徒乃钟来表现其父司徒奇的 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考点】主要考查侧面描写的作用 • 【题解】传记中对传主之外的人物的叙写或引用一般都是为传主服
务的。
• 通过司徒乃钟来写传主可以起到衬托作用,而且要 注意司徒乃钟是传主的儿子。 【参考答案】 ①司徒乃钟作为司徒奇之子,对父亲的了解更全面, 也更深刻。 ②从他的角度来写司徒奇,他谈到的每一件事情,每 一个问题,都能够以真实可感的情景表现出来。 ③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处分体现传记作品的特点。
(4)如何理解“他们每个人的画都是自己的自画像,
是每个人的际遇。”这句话所表现的内涵?请结合 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考点】主要考查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 • 【题析】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 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 方法: • 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 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 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 处的位置。 • 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 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 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 来。
有“开平才子”之称的是他父亲司徒枚,而 不是司徒奇,所以答案A是错的
司徒奇与关山月、黎雄才一起被称为“春睡三老”,并有 《春睡三友》作品集行世,与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 杨善深并称“岭南五老”。民国时期广东“新”、“旧” 画派之论争,在报刊上长年“笔战”,影响巨大。司徒奇 虽习西洋画,但对国画饶有兴趣,他认为艺术应往前看, 中国画应不断革新,遂提笔投稿连写48天,声援“岭南画 派”的锐意创新。高剑父对其才华、勇气倍加欣赏,邀他 加入春睡画院,攻习国画,并认为他“学有根底,才气横 溢,如能致力于国画,定能成名,自开家派。”司徒奇就 这样“带艺投师”高剑父。

视觉的迁徙——从写生看具象表现绘画

视觉的迁徙——从写生看具象表现绘画

不犹豫的将上一次 的写生删改 、 涂抹掉。 从贾 克梅 蒂的素描写生作 品《 在桌子上 的苹果 ,9 6 中, 15 ) 看 出他的绘画作品虽然笔迹凌乱 , 高度提炼 , 一种 强烈的紧凑 却 有 感和视觉空间的距离感 。他从一个全新 的角度来看 一件熟悉的 事物 , 画面 桌上的苹果 与书等物体之 间 , 物体 与远处背 景之间 , 存在着一种紧密联系 的空 间结构关 系。并 在实践的过程 中留下





从 写 生看 具 象 表 现 绘 画
画 冯 巍

要 : 着艺 术本 体 的发 展 , 生 已进 入一 个 多 元化 的 历史 时期 , 观 念 、 法 和 形式 层 面上 有 随 写 在 技
了前 所 不 及 的 超 越 。 古 典 精 确 的 透 视 绘 画 法 到 中 国 画 式 的 散 点 写 意 ; 一 气 呵 成 的 印 象 从 从

1 o・ 0

核 , 从他 的雕 塑作 品 中更 能 体 现 出来 它 不 是 孤 立 的 , 这 而是 相 互联系的 , 这是一种建立在直观中的相互关系:在这幅作品中传
达了贾克梅蒂的艺术对于空间距离的迷恋 。 萨特在《 存在与虚无》 中说过 , 这种现象学式的看 , 虚无 和 有 “ ” 嫌 。贾 克梅 蒂 对 在静 止 的 画 面上 抓住 这 流 变 不 居 , 断逃 玄 之 不 离 的东 西 , 采取 了“ 去 重 画 , 复描 述 ” 他 抹 反 的方 法 。他 每 次 画画 , 都会毫不犹豫的涂改抹掉 , 在抹去 留下 的痕迹 上, 按当下看见 再 的去如实表现。美 国作家詹姆斯 ・ 洛德在《 一幅 肖像的变化》 中记 载 了贾 克 梅 蒂 曾 经为 他 画 肖像 的 过 程 ,他 描 述 了贾 克 梅 蒂 力 图 要抓住洛德真实的心理过程以及写生过程中的步骤 ,贾克梅 蒂 画 了十 八 次 , 了接 近 真 实本 质 痛 苦 不 堪 。抹 掉 重 来 , 是处 于 为 总 “ 未完成 ” 绘画之 中. 种未完成性是具象表现绘 画与传统意义 这 在 绘 画实 践 中的 重大 差 异 。西 方 传 统 的 写 实 主 义绘 画 在 描述 这 个 杯 子 的 时 候 是 按 照 这 个 杯 子 客 观 存 在 的样 子 去 画 出来 的 , 它 有一 个 开 始也 有 一 个结 束 , 后 完成 的画 面相 对 完 整 。而 具 象表 最 现绘 画在 实 践 过程 中使 画 面 上 具 有 未 完 成 的 因 素 ,但 这种 未 完 成 的状 态 反 而 代 表 了某 种 生 成 的 因 素 ,抹 去 重 来则 暗示 着在 不 断探索 中发现新的可能性。强调观察者眼中的真实对象, 在绘 画 观 看过 程 中 不 断发 出质 疑 ,具 象 表 现 画 家 们 就 是这 样 在 视觉 的 追 问 中不 断揭 示 绘 画 的本 质 。

中国历代画论简析

中国历代画论简析

先秦至两汉绘画理论1、《尚书》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提出了艺术审美的标准,一在教育的原则是“温宽刚简”二是和谐;审美观念初步形成。

2、《周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1)反映出绘画是观察自然,源于自然的结果。

(2)说明绘画的目的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具有主观目的性与社会功利意义。

这种认识可以视为绘画社会功能论的滥觞。

(3)原则追求----抽象。

3、《左传》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魍魉,莫能逢之...对绘画社会教育功能的直接继承。

(1)它提出了“使民知神奸”的绘画观点,突出了艺术的社会教育意义。

(2)涉及艺术本体性问题“远方图物”与“铸鼎象物”美术与绘画中的模仿,写真性质初露倪端。

4、《老子》(1)明确提出了色彩美学观,反五色,提倡素朴。

“知其白,守其墨”推崇黑白色彩观。

(2)自然审美观,追求平淡,追求自然。

(3)意境审美观,用心体会,追求朴素,单纯,和谐的审美理想。

5、孔子:(1)绘事后素,仁是内在的,根本的,首要的,而表现在外在的礼虽然重要却居于仁之后。

(2)尽善尽美,在孔子看来,美与善必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艺术作品既要有美的形式,又要有善的内容。

孔子的审美标准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尽善尽美,美的形式只有与善相统一,才是真正完美的艺术。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统一。

孔子显然更注重内在的仁或善,更注重人的修养与艺术的教化作用,社会效果,为此后人品与画品,书品的结合埋下了认识的伏笔。

(3)文质彬彬,文与质既可以看做是艺术的两个方面----形式与内容,又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两个方面----思想和风度,文是形式,是修饰,是外在的,质是内容,是品格,是内在的,一个人,一件艺术品缺少必要的形式就显得粗野,而只有形式,没有必要的内涵同样浮乏,不能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徒立绘画方法论的探讨
具象表现绘画基本方法,首先第一点是“现象学的看”,顾名思义,这个方法和现象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海德格尔说过:“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在传统自然主义观中,把看和看见的对象不假思索的认为那就是毫无问题的本就如此的先天性结果。

但是,事实上人的看往往会带有各种先入为主的成见,这种带着成见去观看的视觉经验,就自然会影响观看的真实性,也必然会失去部分甚至大部分事物对象本身的原初性。

因此,基本方法主张对看进行一番严密检视,研究如何才能达到“面向事物本身”的看,就是所谓的现象学的看。

基本方法给我们带来了三种可以使我们与事物对象作最原始的交流。

A..悬置。

它是现象学方法的一个基本要素,从绘画角度来说,就是要在观看的过程当中,将除了事物对象自身所能显现的原初的经验,如即有的有关与美学的一些观点、多年来慢慢形成的绘画法则等等,暂时将其悬挂搁置起来,即认可它的存在又不论它的作用。

B.纯粹直观。

让绘画中作者的观看,严格的将其限定在对象自身所能直接显现的原初的直接经验之中。

C.质疑。

在绘画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的发出质疑,它让观看本身变成为了一种严格的慎思,从这个方面说它同时也是在向事物世界的发问,一种邀请,一种呼唤,呼唤那些能随时到来的原本存在的东西。

对于存在现象的经验,我们无法也不可能像收集实物一样去获得,但是事物本身的这种“不断流变,不断生成”的无休止的真实本性又是固定存在的,所以,
我们通过构成境域世界来揭示这种无现成的无终结的纯构成方法,这个境域世界就像完整的自然世界那样丰饶、开放、保持、涌现……它虽然仍是事物对象本身的世界,事物在这个世界中自由的显现和隐蔽。

让我们静下心去倾听这寂静之音,这样去追寻,才能听到存在的真实声音。

基本方法所揭示的真实,是构成的真实,并不是像柏拉图模仿论中的二元结构符合论的真实,也不是现代艺术那样骄横跋扈的主观主义的真实。

在这个世界中,最根源的真理发生的原初的永无完成的真实。

那么,绘画作品将是永远不能完成的作品,或者也可以说是一件作品的完成就是为了去引导着永无完成的视觉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